DBJ-T 15-242-2022 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_第1页
DBJ-T 15-242-2022 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_第2页
DBJ-T 15-242-2022 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_第3页
DBJ-T 15-242-2022 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_第4页
DBJ-T 15-242-2022 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标准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codeforroadlightingengineeringDBJ/T15-242-202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6281-2022批准部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施行日期:2022年8月1日2022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广东省标准《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的公告粤建公告〔2022〕13号经组织专家委员会审查,现批准《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为广东省地方标准,编号为DBJT15-242-2022。本标准自2022年8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并于出版后在广东建设信息网(http://nfcxjstgd.g0v.cn)公开。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2年3月4日3前言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2019年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粤建科函〔2019〕1118号),广州市照明建设管理中心与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总站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和修改的基础上,形成本规范。本规范不涉及专利。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设计;5施工;6检测与验收;7运行与维护。本规范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广州市照明建设管理中心(地址:广州市海珠区东晓路海城街2号海城本规范主编单位:广州市照明建设管理中心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总站有限公司本规范参编单位: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路灯管理所广州市建设科技中心广东建科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4公司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建设指挥部广州城投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灯光环境管理中心珠海市斗门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常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处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李升强路阳张文杰程瑾朱炳浩成彤陈胜简志伟何铭宁田雪娟陈怡辛赖铭中王亚平陈燕霞高建强廖剑涛马智珊胡芝福陈文刚单良吴春海胡峰李坚陈嘉文杨广云孟鑫垒周礼萍高会强任恺代仁强张训李召兵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何国柱邓颖康陈霞揭俊业廖晓辉甘润华谢华林5………………7.5specialoverhaul……………7.6TimeLimitforMaintenance……………………7.7MaintenanceReuirementsforLightingFacilities……………7.8InformationManagement………7.9MaterialandEquipmentManagement……………………AppendixATypesofcompoundpole…………AppendixBDivisionofDivisionalprojectsandsubdivisionalworksofRoadLightingEngineering……………AppendixCRecommendedoperationLifeofRoadLightingFacilities……………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ListofQuotedstandards………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65676869697077787981888990919391总则1.0.1为适应道路照明工程建设的发展,确保道路照明给各种车辆的驾驶人员以及行人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达到保障交通安全、保证道路照明工程质量、美化环境的目的,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道路和乡村道路照明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城市区域及入城段公路可参照本规范执行。1.0.3道路照明工程建设应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能环保、维修方便、便于管理的原则进行。1.0.4道路照明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城市道路urbanroad在城市范围内(包括城市所辖范围内的乡镇),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和城市居民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等。2.0.2乡村道路villageroad村庄以及规模和形态接近于村庄的乡内部道路。2.0.3功能照明functionallighting通过人工光以保障人们出行和户外活动安全为目的的照明。2.0.4低位照明parapetlighting灯具安装在低矮的栏杆或防撞墙等处,用于照明路面或起导向作用的照明方式。2.0.5新能源路灯newenergystreetlamp利用太阳能电池方阵、风力发电机等设备发电,将电能存储在蓄电池组中并为照明供电的路灯。常用的新能源设备有太阳能路灯、风能路灯及风光互补路灯等。2.0.6综合灯杆integratedlamppost以灯杆为载体,可挂载道路照明、交通管理、城市监测、移动通信、信息交互等各类公共服务中两类或两类以上设施的路灯杆件。2.0.7综合机箱integratedcabinet为综合灯杆上各类挂载设施的配套设备提供安装舱位,可提供供电、控制、通信等服务设置的机箱。2.0.8道路照明监控中心lightingcontrolcenter监测并控制区域道路照明设施及其运行状态的场所。22.0.9道路照明监控分中心lightingcontrolsub-center监测并控制分区域范围内道路照明设施及其运行状态的场所2.0.10区域控制器areacontrolunit检测及控制一个或数个路段照明设施运行状态的电器装置。2.0.11终端控制器terminalcontrolunit检测及控制一个或一组灯具运行状态的电器装置。33基本规定3.0.1道路照明应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应避免对居住区建筑的光污染。3.0.2道路照明所采用的设备和器材应选用节能环保型产品其技术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规定;对于实行生产许可证或强制性认证(CCC认证)的产品,应有许可证编号或CCC认证标志,并满足路灯建设管理部门的技术要求。3.0.3道路照明装置的形式、材质、安装选址及连接方式等应充分考虑防坠落、防漏电、防水、防潮、防腐蚀、防污染等措施。3.0.4道路照明工程在规划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周围场景存在的移动通信、城市监测、交通管理、信息交互和城市公共服务等功能需求宜根据需要选用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灯杆。3.0.5道路照明装置宜避免加装广告牌、路牌、指示灯等其他附属装置,确需加装的,应确保不影响照明装置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44设计4.1-般规定4.1.1城市范围内市政道路及其附属场所应设置人工照明;城市区域及入城段公路应设置人工照明,其他区域公路宜设置人工照明;城市范围内及入城段高速公路宜设置人工照明,其他区域高速公路可设置人工照明;有车辆通行或人员较密集的乡村道路中的干路及其附属场所应设置人工照明,支路和巷路宜设置人工照明。4.1.2道路照明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结合工程所在环境、建设条件、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产品供应条件、使用及维护管理需求进行设计。4.1.3道路照明设计应符合当地道路照明设施权属及管理单位在建设、运行、管理、维护方面的技术要求。4.1.4道路照明设施应根据环境条件和安装方式,采取保障建设和使用全过程安全的防范措施。4.1.5道路照明在满足功能性照明的前提下,宜兼顾日间及夜间景观效果。道路两侧非功能性照明不应降低功能照明的效果,不得影响交通安全。4.1.6设计标准及风格宜尊重当地传统,结合当地社会及经济发展水平。4.1.7道路照明设计应统筹考虑照明设施的综合利用,减少重复建设。4.1.8鼓励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道路照明设施的安全性以及安装、维护和管理的便捷性。4.1.9路灯布置间距及位置应与绿化树木相适应,避免绿化树木对道路照明的遮挡。54.2照明标准4.2.1根据不同区域,本规范中道路照明包括连接各城镇和乡村的公路照明、城市内的城市道路照明和农村地区的乡村道路照明。4.2.2道路照明应具有良好的视觉诱导性;在急转弯、分向车道隔离处应具有足够的垂直照度,使驾驶员能看清缘石、护栏以及周围环境。4.2.3设置连续照明的城镇区域及入城段公路照明标准值应符合表4.2.3的要求,其他路段及场所照明标准按现行国家标准《公路照明技术条件》GB/T24969执行。表4.2.3公路照明标准值级别公路等级路面亮度路面照度眩光限制阈值增量T(%)最大初始值环境比SR最小值平均亮度Lav(cd/m2)最小维持值总均匀度Uo最小值纵向均匀度U1最小值平均照度Ehav(lx)最小维持值均匀度UE最小值高速一级二级1.50/2.000.40.720/300.40.5Ⅱ三级1.00/1.500.40.515/200.40.5四级0.75/1.000.410/150.315注:1表中所列数值仅适用于干燥路面;2照度要求仅适用于沥青路面,混凝土路面照度要求可相应降低,降低幅度不超过30%;3表中对每一级公路的平均亮度和平均照度给出了两档标准值,"/"左侧为低档值,右侧为高档值;4表中公路等级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确定。4.2.4城镇区域及入城段公路照明照度档值,应结合与其连接的城市道路照明标准、公路交通控制系统及道路分隔设施情况确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采用高档值:1与采用高档照明标准城市道路连接;62视距条件较差;3公路交通控制系统和道路分隔设施不完善。当与采用低档照明标准城市道路连接,且视距良好、公路交通控制系统和道路分隔设施完善时,公路路段照明采用低档值。4.2.5设置连续照明的城市道路机动车道的照明标准值应符合表4.2.5的要求。表4.25城市道路机动车道照明标准值级别道路类型路面亮度路面照度眩光限制阈值增量TI(%)最大初始值环境比SR最小值平均亮度LAV(cd/m2)最小维持值总均匀度Uo最小值纵向均匀度UL最小值平均照度Ehav(lk)最小维持值均匀度UE最小值快速路主干路1.50/2.000.40.720/300.40.5Ⅱ次干路1.00/1.500.40.515/200.40.5Ⅲ支路0.75/1.000.410/150.315注:1表中所列数值仅适用于干燥路面;2照度要求仅适用于沥青路面,混凝土路面照度要求可相应降低,降低幅度不超过30%;3表中对每一级城市道路的平均亮度和平均照度给出了两档标准值,"/左侧为低档值,右侧为高档值。4.2.6城市道路照明照度档值应结合工程所在区域及道路定位、交通流量、道路分隔设施、环境亮度条件以及实际需要确定。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采用高档值:1)中心城市和地区,或城市的迎宾、干线、通向大型公共建筑和场所的主要道路;2)城市中央商务区或城市脉络主线道路;3)环境亮度较高的道路;4)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区域的人员主要进出道路;5)道路分隔设施不完善,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混合交通道路。7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宜采用低档值:1)居住区、休闲区附近的道路;2)环境亮度较低区域的道路。4.2.7设置连续照明的乡村道路的照明标准值应符合表4.2.7的要求。表4.2.7乡村道路照明标准值级别道路类型路面亮度路面照度眩光限制阈值增量T(%)最大初始值环境比SR最小值平均亮度La(cd/m2)最小维持值总均匀度Uo最小值纵向均匀度UL最小值平均照度Eha(l)最小维持值均匀度UE最小值Ⅲ干路0.75/1.000.410/150.315Ⅳ支线巷路0.3/0.55/8Ⅲ公共活动广场0.75/1.0010/15注:1表中所列数值仅适用于干燥路面;2照度要求仅适用于沥青路面,混凝土路面照度要求可相应降低不超过30%;3表中对每一级乡村道路的平均亮度和平均照度给出了两档标准值,"/左侧为低档值,右侧为高档值;4表中道路等级参照现行国家标准《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T51224确定。4.2.8乡村道路照明照度档值应结合工程所在区域、交通流量、道路分隔设施、环境亮度条件以及当地习惯确定。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采用高档值:1)靠近城镇的乡村内、过境车流量较大的道路;2)人员密集、商业活动较多的大型乡村的道路;3)环境亮度较高的道路;4)道路分隔设施不完善,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混合交通道路。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宜采用低档值:1)偏远地区的乡村道路;82)村内不通行机动车的道路;3)环境亮度较低区域的道路。4.2.9机动车道交会区的照明标准值应符合表4.2.9的要求。表4.2.9交会区照明标准值交会区类型路面平均照度Eha(k)维持值照度均匀度UE维持值眩光限制级与级交会30/500.4在驾驶员观看灯具的方位角上,灯具在90°和80°高度角方向上的光强分别不超过10cd/1000lm和30cd/10001m级与Ⅱ级交会级与Ⅲ级交会Ⅱ级与Ⅱ级交会20/30Ⅱ级与Ⅲ级交会Ⅲ级与Ⅲ级交会15/20注:1灯具的高度角是在现场安装使用状态下度量;2表中对每一类道路交会区的路面平均照度分别给出了两档标准值,"/左侧为低档照度值,右侧为高档照度值。4.2.10当相交会道路照明标准均为低档照度值时,交会区应采用低档值否则应采用高档值。4.2.11主要供行人和非机动车使用的道路及道路附属场所照明标准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执行。4.2.12公路隧道照明标准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二册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JTGD70/2、《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细则》JTGTD70/2-01执行;城市区域内或入城段的公路隧道照明按城市隧道照明标准执行。4.2.13城市隧道照明标准应符合以下规定:1非光学隧道封闭段长度不超过50m时,可不设置日间照明;2隧道照明应根据行车速度和交通流量确定设计标准,中间段照明标准应符合表4.2.13的要求。4.2.14人行天桥照明标准应符合以下规定:1封闭、半封闭人行天桥应设置照明,敞开式天桥宜设置照明;92当相邻道路照明设施的照明满足人行天桥照明标准时,天桥可不另设置照明;表4.2.13城市隧道中间段照明标准值计算行车速度(km/h)双车道单向交通N>2400辆/h双车道双向交通N>1300辆/h2400辆/h≥双车道单向交通N>700辆/h1300辆/h≥双车道双向交通Ⅳ>360辆/h双车道单向交通N≤700辆/h双车道双向交通Ⅳ≤360辆/h平均亮度(cd/m2)总均匀度Uo最小值纵向均匀度UL最小值平均亮度总均匀度Uo最小值纵向均匀度UL最小值平均亮度总均匀度Uo最小值纵向均匀度UL最小值90.40.40.540.30.5804.53.632.52≤40注:1城市隧道中间段照明标准不应低于相连道路照明设计标准值,不应高于相连道路照明设计标准值的3倍;2行人与车辆混合通行的隧道,中间段照明亮度不应低于2.5cd/m2;3隧道入口段、出口段应加强照明,入口段亮度值应根据洞外亮度确定,并设过渡段过渡到中间段亮度。3人行天桥照明应根据人流量、分区域确定设计标准,照明标准应符合表4.2.14的要求。表4.2.14人行天桥照明标准值天桥类型桥面平均照度Eha(lx),维持值梯道平均照度与桥面平均照度的比值梯道踏板水平照度与踢板垂直照度的比值乡村人流量较大、城市人流量较小的天桥5≥2:1城市人流量较大的天桥半封闭天桥30注:1人行天桥有上盖或实体侧壁阻挡跨越道路的照明设施为天桥提供照明时应按半封闭天桥照明的标准进行设计;2封闭式人行天桥照明根据封闭段形式和长度,参照本规范对于人行地道照明的规定或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执行。4.2.15人行地道照明标准应符合以下规定:1天然光充足的短直线人行地道可只设夜间照明;当人行地道长度大于20m或大于5倍入口高度时,应设日间照明;2人行地道照明应分区域、分时段确定设计标准,照明标准应符合表4.2.15的要求。表4.2.15人行地道照明标准值地道区域夜间水平照度白天水平照度平均照度最小维持值最小照度Ehmin(lk)平均照度Ehav(lx)最小维持值最小照度人行地道内301550附近不设路灯的人行地道出入口梯道30154.3照明设备选择4.3.1光源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2居住区机动车和行人混合交通道路宜采用LED灯、金属卤化物灯等;3市中心、商业中心等对颜色识别要求较高的机动车交通道路可采用LED灯、无极荧光灯等;4商业区步行街、居住区人行道路、机动车交通道路两侧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可采用LED灯、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或细管径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4.3.2当采用LED灯光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光源的显色指数(Ra)应不小于60,人流密集且对物体颜色辨识度要求高的商业区光源的显色指数(Ra)宜不小于70;2选用同类光源的色品容差应不大于7SDCM;3色温选择应符合工程所在环境条件使用和区域照明整体规划要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Ⅱ灯具及其附属装置4.3.3机动车道照明必须采用功能性灯具,并应根据道路等级、形态及路面材料等选择灯具的光学参数。4.34灯具的额定运行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1室外环境温度:-15℃~+55℃;2空气相对湿度:1%~100%(25℃±5℃);3满足实际使用地的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抗腐蚀性等其他特殊要求。4.35配置高强度气体放电灯、LED灯的密闭式道路照明灯具,其光源腔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5,电气腔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43。4.36空气中酸、碱等腐蚀性气体含量高的地区或场所,距海岸线不大于500m范围内的场所,宜采用耐腐蚀性能好的灯具。灯具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GB/T2423.17对于耐盐雾试验的要求,且该试验时间应大于500h,试验后灯具不应产生腐蚀现象。4.3.7当灯具采用LED光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灯具的功率因数不应小于0.9;2在标称工作状态下,灯具寿命不低于40000h,灯具连续燃点3000h的光源光通量维持率不应小于96%,灯具连续燃点6000h的光源光通量维持率不应小于93%;3调光LED灯具在50%光输出时,其驱动电源效率不应低于75%,且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4.3.8路灯灯罩宜采用不易破碎材质,灯罩托盘应有泄水孔,紧固时应采用不锈钢螺栓,螺栓应受力均匀,卡口应采用橡胶圈衬垫,并应采取防坠措施。124.3.9同一区域内路灯灯杆检修门开启方式宜一致;同规格灯杆的配件主要参数宜一致。4.3.10路灯杆金属配件宜采用铝合金、不锈钢、玻璃钢、热镀锌钢构件等防腐性能好的材料;紧固件应有防腐和防松措施;灯杆材质和结构应经荷载计算验证,符合强度要求。4.3.11灯杆检修门下沿距地面高度应不小于500mm,且不应低于该区域历史水淹的最高位置。检修门结构应采取补强措施,经应力验算强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道路照明灯杆技术条件》CJT527的相关要求。4.3.12路灯安装使用的灯杆、灯臂、抱箍、螺栓、螺母、压板等金属构件应进行防腐处理。采用镀锌处理时,镀锌层厚度不应小于65m,防腐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金属材料金属及其他无机覆盖层的维氏和努氏显微硬度试验》GB/T9790、《热喷涂金属零部件表面的预处理》GB/T11373、《金属覆盖层钢铁制品热浸镀铝技术条件》GBT18592的有关规定。4.3.13各种螺栓、螺母(地脚螺栓、螺母除外)宜采用不锈钢材质,宜加垫片和弹簧垫。4.3.14灯杆出厂前应在接线仓内左下方紧贴门框可见处焊接一支规格不小于M8×30(mm)螺栓作为灯杆接地螺栓,并与灯杆同时进行热镀锌处理灯杆接地螺栓处应设有明显的接地标识。4.3.15灯具及其附属装置应能抵抗该地段距空旷平坦地面10m高、重现期为50年的10min平均最大风速,且应保持结构完好,不脱离Ⅳ新能源设备4.3.16风能路灯适用于年平均风速不低于2.5m/s的地区;太阳能路灯适用于年度太阳能辐射总量不小于5000MJ/(m2·a)的地区。4.3.17新能源路灯的额定运行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131室外环境温度为-15℃~+55℃;2空气相对湿度不大于95%(25℃±5℃);3海拔高度不超过2000m;4当新能源路灯的运行条件超出以上范围时,应满足设计要求。4.3.18新能源路灯应具有良好的防水、防潮、防腐蚀、防污染、防紫外线和防盗措施,IP等级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4.3.5条的规定。4.3.19新能源路灯设计,应避免路灯持续在共振频率运转,或采取消除持续共振的措施。4.3.20新能源路灯整体设计使用寿命不应低于15年,蓄电池使用寿命不应低于5年,且方便更换。4.3.21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和额定风速应根据使用地的年平均风速、最低月平均风速、无有效风速期的时间,以及年度总用电量、月平均最低用电量等数据综合确定。4.3.22小型水平轴风力机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小型风力机设计通用要求》GB/T13981的规定;小型垂直轴风力机的设计应符合4.3.23风力发电机组与支撑构件应可靠连接,并易于安装、拆卸、维修和维护。风力发电机组应有过速保护功能,当风速大于额定风速时,过速保护功能应启动。当采用停车保护方式时,机组的停车风速应不小于20m/s4.3.24晶体硅光伏组件的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GB/T9535的规定。4.3.25薄膜型光伏组件的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面用薄膜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GB/T18911的规定。4.326光伏组件的安装角度应能最大化利用当地太阳能资源。4.3.27光伏组件的安装不应与风力发电机组的风叶相干涉,应确保光伏组件不被灯杆和灯具等部件遮挡。光伏组件与支架的连接应牢固、可靠,并方便更换。144.328新能源路灯的控制器应能对蓄电池过充电、过放电和正常运行具有指示或自动保护功能,并能将电能输送至道路照明装置。风力发电机组用控制器还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用控制器第1部分:技术条件》JBT6939.1的规定。4.3.29控制器宜具有自动调光功能,并预留通信协议和远程监控接口。4.3.30蓄电池和控制器的充/放电特性应满足路灯使用要求,符合安装环境条件。4.3.31太阳能电池组件及风电机组以额定电流通过控制器对蓄电池充电时,太阳能电池组件及风电机组输出端与控制器输入端之间的线路电压损失不应大于蓄电池额定电压的3%。电池以额定电流通过控制器对照明部件放电时,蓄电池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蓄电池输入端之间的线路电压损失不应大于蓄电池额定电压的1%。控制器输出端与照明部件输入端之间的电压损失不应大于蓄电池额定电压的3%。4.3.32新能源路灯装置工作时的噪声值应不大于65dB。4.3.33照明供电线路在灯杆进线分支处的相线应装设熔断器或带隔离功能的断路器,宜优先采用设置剩余电流装置(RCD)的断路器,并安装在灯具电源电缆的接线端。其额定电流选用宜符合表4.3.33的规定。表4.333灯具熔断器或带隔离功能断路器额定电流灯具(总)功率范围(W)≤250250~400400~1000对应熔断器或带隔离功能断路器额定电流(A)244.3.34灯具引下线应使用额定电压不低于300V/500V的铜芯绝缘护套电缆。导线截面积不应小于2.5mm2。4.3.35灯具的电源模组应通过国家强制性产品验证,常温下使用寿命不少于50000h。154.4照明方式和种类4.4.1道路照明设施不应侵入道路建筑限界内,且不应设置在妨碍驾驶员视线区域;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照明设计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的相关规定平面交叉口的视距三角形内不应设置高度大于或等于1.2m的照明设施。4.4.2道路照明的常规灯具布置可分为单侧布置、双侧交错布置、双侧对称布置、中心对称布置、中心及双侧对称布置、中心及双侧交错布置六种方式(图4.4.2)。图4.4.2道路照明常规灯具布置方式4.4.3常规照明方式应遵循以下技术要求:1灯具的悬挑长度不宜超过安装高度的1/4;2灯具的仰角不宜超过15;3灯具的布置方式、安装高度和间距可按表4.4.3确定。表4.4.3灯具的布置方式、安装高度和间距布置方式配光类型截光型半截光型非截光型安装高度H(m)间距S(m)安装高度H(m)间距S(m)安装高度H(m)间距S(m)单侧布置effH≥WeffS≤3HeffH≥1.2WeffS≤3.5HeffH=1.4WeffS≤4H双侧交错布置effH≥0.7WeffS≤3HeffH=0.8WeffS≤3.5HH≥0.9effS≤4H双侧对称布置effH≥0.5WeffS≤3HeffS≤3.5HeffH≥0.7WeffS≤4H注:W。ff为路面有效宽度(m)H为灯具安装高度(灯高)。4.4.4当机动车道较宽或灯具布置较困难,且不能满足表4.4.3的要求时,在确保符合道路照明标准值的相应要求的前提下,可采取以下措施:1在确保灯杆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可适当加长灯臂的长度;2在满足环境照度、横向均匀度、眩光控制的前提下,可适当调整灯具仰角;3在确保道路照明纵向均匀度的前提下,可适当调整灯杆间距。4.4.5采用高杆照明方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灯杆位置、高度、间距以及最大光强的瞄准方向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的相关要求;2高杆灯的位置选择应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眩光影响。4.4.6采用低位照明方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满足良好的诱导性,避免照明设施给行人和机动车驾驶员造成眩光影响;2应考虑路面亮度、均匀度、横向均匀度的要求;3应与道路的设施相结合,兼顾美观及环境因素,在需安装隔声屏的道路采用护栏灯具时,应与隔声屏结构互相兼容;4低位照明的灯具中心线距离地面不宜高于1.1m;5单侧车道数大于2或双侧车道数大于4的机动车道照明不宜采用低位照明作为功能照明。4.4.7立体交叉、桥梁、高架道路的照明应符合下列规定:1尽量减少对驾驶员产生干扰,采取限制眩光措施,可采用配置遮光板或格栅的灯具;2立体交叉、桥梁、高架道路的照明等级分别与各自的连接道路等级一致交会区适当加强照度;3上下桥道的照明水平不宜低于桥上道路;4大型桥梁和具有艺术、历史价值的中小型桥梁的照明宜与景观照明相结合进行专项设计;5为立体交叉、桥梁、高架道路的栏杆和缘石提供垂直面17照明,并在入口处设置灯具;6在照明灯具布置时,充分考虑基础安装及管线敷设要求,预留孔洞;7小型立交、小型桥梁、小型高架道路可采用常规照明、低位照明的方式;大型立交、大型桥梁、大型高架道路可选择常规照明、高杆照明、低位照明方式。采用高杆照明方式时,应符合本规范第4.4.5条的要求;采用低位照明方式时,应符合本规范第4.4.6条的要求。4.4.8城市隧道或沿行车方向上盖长度大于50m的城市道路的夜间照明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宜设置景观照明等非功能性照明;2应有防眩光措施,防止照明直接或通过车辆后视镜间接产生眩光;3夜间照明标准应不低于相连接道路,并可根据相连接道路的调光策略以及交通流量等因素,在深夜调节路面亮度。4.4.9人行天桥的照明,应避免天桥照明设施给行人和机动车驾驶员造成眩光影响。4.4.10人行地道的照明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行地道应设置照明设施,照明设施的布置应与人行地道环境相协调;2附近不设路灯的地道出入口应设置照明装置,满足垂直照度的要求;3人流较少或较有规律性的地下通道,可设置人行交通感应控制及调光系统。4.4.11城市道路附属公共停车场的照明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设置照明设施,照明设施的布置不应对城市道路上的机动车产生影响,且不应低于毗邻道路的照度标准;2停车场出入口与市政道路衔接处的照度,应按道路的交会区进行设计。在较长的出入口处应设置过渡照明。4.4.12植树道路的照明应符合下列规定:181道路照明设计应考虑减少绿化树木对道路照明影响的措施,路灯宜布置在沿线与灯杆同侧两棵行道树中间位置,尽量避免树冠遮挡;2不应在高杆灯维修范围内种植乔木;3在树木茂盛的路段,宜采取修剪遮挡光线的枝叶、改变灯具的安装方式等措施,减少树木遮挡对道路照明的不利影响。4.4.13居住区道路照明应符合下列规定:1照明灯具的安装高度不宜低于3.5m,不应把裸灯设置在视平线上,且不应影响居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2人车混行道路的照明宜分为两类,与城市道路相连的居住区道路宜按机动车道路要求提供照明,兼顾行人交通需求,并应符合本规范第4.2.5条的要求;居住区内连接各建筑的道路宜按人行道路要求提供照明,兼顾机动车交通需求并应符合本规范第4.2.11条的要求;3居住区及其附近道路的照明,应合理选择灯杆位置、光源、灯具及照明方式在居住建筑窗户外表面产生的垂直面照度和灯具朝居室方向的发光强度最大允许值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相关规定,必要时应对灯具采取相应的遮光措施。4.4.14道路相关场所的照明应符合下列规定:1机动车交通道路两侧的行道树、绿化带以及人行天桥、行驶机动车的桥梁、立体交叉等处设置装饰性照明时,应考虑与功能性照明结合设计,装饰性照明不得影响功能性照明的正常使用;2广场、景观绿道、商业区等场所可合理选择装饰性照明;3设置在灯杆上及道路两侧的灯光、交通监控用补光灯不应干扰驾驶员的视觉和妨碍对交通信号的辨认。4.5照明供配电4.5.1道路照明电力负荷应根据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和中断供电对人身安全、交通安全造成的危害及对经济的影响程度进行分19级,并应符合表4.5.1的规定。表4.5.1道路照明电力负荷分级序号电力负荷名称负荷等级一、二类隧道基本照明一级2三、四类隧道基本照明二级重要道路、交通枢纽及人流集中广场等区段的照明3其他道路照明三级注:表中隧道基本照明负荷等级适用于城市隧道或城市范围内的公路隧道。4.5.2城市道路和乡村道路照明供电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的规定,公路照明供电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路照明技术条件》GB/T24969的规定。4.53照明电源可选用市政电源或新能源电源。当城市主干路、次4.54当采用变压器供电时,变压器的容量及安装位置应符合片区市政设施规划的要求,预留供电范围内智慧路灯、夜景照明、交通及其他市政用电需求。4.5.5道路照明可采用交流配电或直流配电,采用有利于用电安全和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和产品。采用交流电源为道路照明三级负荷供电时,可采用三相电器进行配电回路的保护和控制。照明配电箱及其进、出线回路数量及配置宜采用标准化设计,并预留照明负荷扩展条件。4.56照明用电设备从既有配电回路接取电源时,宜采用与原回路同等类型和规格的线缆,应采取措施保证该配电回路原有保护功能有效、回路电压降满足要求。当配电线路的导线材质、截面、敷设方式改变,原线路保护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在分支或线路电缆改变的连接处装设短路保护和过负荷保护电器。4·5.7专用变压器和配电箱应靠近用电负荷中心,室外安装时不应设置在地势低洼或影响景观的位置;室外照明配电箱、控制箱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箱底距地面安装高度不宜小于500mm,路灯接线端距地面安装高度宜不小于500mm,或符合当20地管理部门要求。4.5·8道路照明系统宜安装独立的电能计量装置。4.59道路照明三相四线配电线路的中性导体截面应不小于相导体截面。室外照明配电线路应采用双重绝缘的铜芯导体,支路导线截面应不小于2.5mm2;当配电线路采用铝合金芯时,铝合金芯与铜芯导体或钢质端子之间必须采用防止电化学腐蚀的过渡连接。4.5.10采用新能源路灯时,应对当地环境条件进行评估,确定可行性。4.5.11新能源路灯电源系统应满足当地连续阴雨天亮灯的技术要求。4.5.12道路照明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优先采用TT系统。由TT系统供电的道路照明配电线路应装设剩余电流保护器;由TN-S系统供电的道路照明配电线路,当采用过电流保护装置不能满足线路末端过电流故障保护灵敏度要求时,应装设剩余电流保护器。剩余电流保护器宜具备漏电突变保护和自动重合闸功能。4.5.13安装高度小于2.5m且行人伸手可及的用电设备,宜采用安全电压供电;当采用非安全电压供电时,电源设备前的供电回路应装设额定剩余动作电流不大于30mA的剩余电流保护器。4.5.14道路照明地下敷设供电电缆宜穿管保护。当采用直接埋地敷设时,应采用金属铠装电缆,并在穿越机动车道或不均匀沉降路段处穿管保护。4.5.15供电线路电缆穿越机动车道时不宜架空敷设,确需架空敷设时,应采用钢索承载。钢索截面应根据跨距、承载负荷、机械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且不应小于10mm2。架空线路及其附件不得侵入道路建筑限界,不得妨碍道路正常交通,并在钢索上设置限高警示标志及反光标志。4.6防雷、接地及用电安全4.6.1箱式变电站高压母线处应装设避雷器,内部低压配电屏母线上装设浪涌保护器(SPD);照明配电控制箱电源进线处应21装设浪涌保护器(SPD)。4.6.2安装高度大于15m的照明装置应配置防直击雷避雷装置,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规定。4.6.3箱式变电站变压器中性点处应设工作接地,接地电阻应不大于4Ω。箱式变压器处的金属管道和构件、在正常使用时可触及的电气装置外露可导电部分与保护接地导体可靠连接,实现等电位联结。4.6.4道路照明接地应符合以下要求:1采用TN-S系统时,每根路灯杆电气仓内的接地端子应与保护导体(PE)可靠连接,并与路灯基础内的钢筋等接地体可靠连接,接地电阻应不大于4Ω。2采用TT系统时,电源端接地系统和路灯保护接地分开设置,路灯保护接地宜联网。每根路灯杆电气仓内的接地端子应与路灯保护导体(PE)可靠连接,并与路灯基础内的钢筋等接地体可靠连接,接地电阻应不大于4Ω。4.65金属灯杆及构件、灯具外壳、配电及控制箱等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均应与保护导体相连接。4.6.6接地装置应优先利用设备基础内的自然接地体。4.7照明监控4.7.1道路照明控制应设有现场手动、现场自动(光控与时控相结合)、集中遥控三种方式。有集中遥控条件时,应设集中遥控为4.7.2集中遥控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1终端控制器应与所在区域控制器的既有城市照明智能监控系统兼容;2当集中遥控系统发生故障时,区域控制器、终端控制器应能根据程序预设的条件实现开/关灯的自动控制。224.7.3时控宜采用经纬时控器,光控宜采用光照度检测器。4.7.4道路照明监控系统应满足道路照明设备统一管理、分区运行维护、分级控制的运行管理方式的要求。4.7.5有分区管理需要时,可设置监控分中心执行分区范围内道路照明设备的运行控制和管理。监控分中心管辖范围内的道路照明设备应根据设计任务要求接入市级监控中心监管或预留接至市级监控中心的接口。4.7.6道路照明监控的对象应包括路灯供配电设备、线路、灯具,亦可包括与道路照明运行及安全相关的其他设施、以及基于道路照明监控系统的信息化应用扩展设备。4.7.7道路照明监控系统应采用开放的体系结构,能够与其他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满足城市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要求。4.7.8道路照明监控系统应以区域控制器根据设定的运行参数实施区域内道路照明自动控制为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未设置终端控制器的情况下,由区域控制器控制照明供电回路,实现道路照明的控制;2设置终端控制器的情况下,由区域控制器控制照明供电回路,并通过终端控制器对灯具或光源进行检测、控制或调节;3道路照明监控系统应能够实时监测并控制道路照明设备及其运行状况。4.7.9区域控制器应采集照明供电回路的运行状态信息,终端控制器应采集灯具或光源的状态和运行数据信息,上报监控中心或监控分中心。区域控制器的运行参数宜包括下列内容:1照明启动和关闭控制时间表;2采用天然光照度辅助控制时的天然光照度值;3调光控制时间表;4报警阈值。4.7.10区域控制器的运行参数应能够在监控中心或监控分中心进234.7.11道路照明监控系统可设置天然光照度传感器。遇恶劣天气,天然光照度严重降低时,可采取道路照明提前启动或延迟关闭的措施。4.7.12监控中心和监控分中心应能够进行自动控制或授权手动控制。自动控制照明回路或灯具时,必须进行安全提示和确认。当高权限监控系统未实施控制时,区域控制器和终端控制器等低权限控制装置自动获得控制权限,按预定运行参数实施照明控制。Ⅲ系统和设备技术要求4.7.13区域控制器、终端控制器、接口转换模块应能够在下列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1温度为-15℃~+55℃;2相对湿度不大于95%(25℃±5℃)。4.7.14区域控制器、终端控制器应采用单相供电,应能在额定电压220V±44V(农村地区55V)的条件下正常工作。4.7.15区域控制器、终端控制器、接口转换模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GB/T17626定义的电磁兼容性能要求。4.7.16区域控制器、终端控制器、接口转换模块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应不小于40000h。4.7.17区域控制器、终端控制器对实时数据召测、单月开/关灯时间表查询、时钟召测命令的响应时间应不大于0.5S4.7.18区域控制器、终端控制器对集中控制器下发的控制命令的响应时间应不大于0.5S。4.7.19监控中心和监控分中心系统的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1系统可用率不低于99.9%;2画面切换时间不超过3S;3查询终端数据的响应时间不超过10S;4控制命令传递至终端的时间不超过5S;245终端事件报送的传递时间不超过5S;6服务器平均负载率不大于65%。4.8节能指标和措施4.8.1机动车交通道路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满足表4.8.1-1、表4.8.1-2的规定。表4.8.1-1机动车交通道路的照明功率密度(LED光源)道路级别车道数N(条)LED光源照明功率密度(LPD)限值(W/m2)对应的照度值(lx)/亮度值(cd/m2)高档照度值低档照度值快速路主干路N≥80.850.6530/2.020/1.56≤N<80.900.7N<60.75次干路N≥60.70.5520/1.515/1.04≤N<60.75N<40.850.65支路N≥20.4510/0.75N<20.5注:1本表仅适用于设置连续照明的常规路段;2表中所列平均照度适用于沥青路面,其他类型路面亦应按照本表要求执行,乡村道路可参照支路;3表中"照度值(lx)/亮度值(cd/m2)"为维持值,当设计照度值高于表中照度值时,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可增加。表4.8.1-2机动车交通道路的照明功率密度(其他光源)道路级别车道数N(条)其他光源照明功率密度(LPD)限值(W/m2)对应的照度值(k)/亮度值(cd/m2)高档照度值低档照度值快速路主干路N≥80.950.6530/2.020/1.56≤N<80.7N<60.8525续表4.8.1-2道路级别车道数Ⅳ(条)其他光源照明功率密度(LPD)限值(W/m2)对应的照度值(lk)/亮度值(cd/m2)高档照度值低档照度值次干路N=60.7520/1.515/1.04≤N<60.8N<40.90.7支路N≥20.510/0.75N<2注:1本表仅适用于设置连续照明的常规路段;2表中所列平均照度适用于沥青路面,其他类型路面亦应按照本表要求执行,乡村道路可参照支路;3表中"照度值(lk)/亮度值(cd/m2)"为维持值,当设计照度值高于表中照度值时,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可增加。4.8.2人行道路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宜符合表4.8.2的规定。表4.8.2人行道路的照明功率密度值(LPD值)照明功率密度(LPD)限值(W/m2)对应的水平照度值(k)200.75150.305注:1本表仅适用于设置连续功能性照明(且采用LED灯具)的常规路段;2当机动车道照明兼作人行道路照明时,机动车道灯具安装功率可按不超过"机动车道面积×机动车道LPD值+人行道面积×人行道LPD值"来确定。Ⅱ节能措施4.8.3路灯变压器应选用节能型产品。4.8.4LED灯具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灯具额定光效应满足表4.8.4-1的要求;表4.8.4-1灯具额定光效最小值应用场所次干路最小额定光效(lm/w)125125262在符合其他相关标准规定的前提下,灯具道路侧利用系数尚应满足表4.8.4-2的要求。表4.8.4-2灯具最小利用系数有效路面宽度WI灯具安装高度HW/H≤0.750.75<W/H<11≤W/H<1.25W/H≥1.25道路侧利用系数0.50.550.654.8.5道路照明宜采用自动降低功率或系统调整照明等模式节能,根据所在道路的照明等级、交通及环境条件调节路面照度;城市主要道路照明不宜采用间隔开灯的节能方式。采用节能模式后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的平均照度不得低于10lk,支路的平均照度不得低于8lx4.8.6城市隧道照明宜采用LED光源作为基本照明的主要光源,根据环境、交通量的变化,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对隧道照明进行控制。4.9照明设施综合利用4.9.1道路灯杆作为道路上连续、均匀和密集布设的道路杆件,应作为各类杆件归并整合的主要载体。4.9.2具备条件时,道路杆件宜按照"多杆合一"的要求,对各类杆体、配套管线、电力设施等进行集约化设计,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满足照明、交通监控、移动通信等多方面需求。有条件时,照明配电箱体宜按照"多箱合一进行规整;不具备合箱条件的,应规整其布局不应妨碍正常交通,不得阻挡行人、驾驶员视线。4.9.3综合灯杆应结合道路的整体功能、色彩、风格、造型等进行系统设计。4.9.4考虑城市未来发展需求,综合灯杆、综合机箱及配套设27施应合理预留接入条件。4.9.5设计宜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减小综合灯杆杆径及箱体体积提升设施设备安装、维护和管理的便捷性;采用多规格的标准和模块化设计,适应不同场景和荷载需要。4.9.6本规范未提及的相关要求,应符合现行广东省标准《智慧灯杆技术规范》DBJT15-164的相关规定。Ⅱ功能整合内容4.9.7综合灯杆整合内容的要求:1在满足各类杆件布设要求的前提下,道路路灯杆可与如下设施合杆:交通标志标牌、信号灯、通信设备、监控设备、路名牌、公共服务设施指示标志牌、公交站牌及其他设备;2经论证不具备合杆条件,或与灯杆相距10m以上的设施,可独立设杆。4.9.8综合灯杆配套的各类机箱应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照"多箱合一、分仓使用"的要求进行整合,建设综合机箱。4.9.9综合灯杆内整合的功能模块,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并经过相关主管部门批准。4.9.10综合灯杆宜设置在人行道公共设施带或绿化带中,合杆设施的杆件、版面、设备等严禁侵入车行道路或建筑限界。4.9.11在满足行业标准、功能要求、安全性的前提下,原则上路灯与大型交通设施距离小于5m时应整合,且宜以大型交通设施为合杆平台。4.9.12项目所在城市如有较为完善、高效的地铁指示系统,且地铁指示杆布局科学、合理,不宜与路灯杆合杆设置;城市电车杆系统亦不宜与路灯杆合杆设置。4.9.13综合考虑现状杆体内容、设置点及数量、支撑结构特征等方面,以路灯杆作为基础,各类杆件整合的相关合杆设置应符28合表4.9.13的要求。表4.9.13合杆设置要求功能杆件设置要求交通标志1.位于路侧的柱式标志设置于路灯杆件上时,宜采用附着式标志底端距地面高度为1.5m~2.5m;当设置在小客车比例较大的道路时,标志板下缘距地面高度适当减小,不应小于1.2m;当设置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时,标志板下缘距路面高度应大于1.8m;2.单个基础杆件上标志不宜超过4个;左至右依次排列,标志之间间隔均匀,标志底端水平;4.合杆后道路照明评价指标总体上应满足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信号灯信号灯附着于路灯杆件上时应高于2m;设置于路灯杆悬臂上时,应不低于道路规定最低限界监控及监测设施1.当电子监控(非治安类监控)设施与路灯杆距离小于2m时宜考虑合杆;2.监控及监测设施设置于路灯杆上时应高于3.5m;3.配置补光灯具的电子监控设施不宜与道路交通标志合杆行人导向路名牌与导向牌设置于路灯杆上时应高于2.5m信息发布设施1.非互动信息发布设施设置于路灯杆上时应高于2m,互动信息发布设施宜设置在1.5m以内,并避免干扰其他设施设置;2.信息表达宜选用LED及液晶屏方式显示通信设备及WLAN设施1.移动通信设备宜设置于路灯杆顶部;2.公共WLAN应在保证覆盖要求情况下,根据实际部署要求安装,宜使用一体化天线注:所有合杆设施应避免相互遮挡。4.9.14综合灯杆应根据"先路口布设区域,再路段布设区域"的顺序进行设计,并应以设置要求严格的市政设施点位(如交通信号灯和电子警察等)为控制点,在满足搭载设施的使用要求前提下针对要求整合的其他杆件设施,合理调整杆件间距,进行整体布局设计。294.9.15综合灯杆上安装的灯具与交通设施的垂直净距离不宜小于2.5m。4.9.16综合灯杆的布置可根据搭载的设施类型确定,具体参见本规范附录A。V杆件设计要求4.9.17综合灯杆各设施杆件应满足安全性、功能性和景观性的要求。4.9.18综合灯杆各功能杆件如采用柱式支撑,其内边缘不应侵入道路建筑限界,并应符合以下要求:1一般柱式杆件距车行道或人行道的外侧边缘或土路肩不小于250mm;2设置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两侧时,设置高度宜为2000mm。4.9.19在以下情况时,杆件可采用悬臂式支撑:1柱式安装有困难;2道路较宽,外侧车道大型车辆阻挡内侧车道小型车辆视线;3视距或视线受限制;4景观上有要求。4.9.20综合灯杆的结构设计应符合现行钢结构设计、城市桥梁设计、公路桥涵设计等相关标准的要求。4.9.21综合灯杆应考虑杆体强、弱电分离设计,杆体内管线敷设宜采用蜂窝型管腔隔离。4.9.22对于道路现有单杆体路灯,新设弱电线路应穿管敷设,并应做好固定、隔离、防腐等措施。305施工5.1-般规定5.1.1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相关施工人员应持证上岗。施工单位施工前应按照合同文件、设计文件和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界域内的道路及地下管线等资料组织有关施工技术管理人员深入现场调查,掌握现场实际情况,做好施工准备工作。5.1.2施工单位应熟悉和审查施工图纸,掌握设计意图和要求,组织施工图纸会审,发现施工图有疑问、差错时,应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51.3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必须按规定程序审批后执行,有变更时要办理变更审批。5.1.4施工单位必须取得安全生产件可证,并应遵守有关施工安全的法律法规,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安全施工。5.2架空线路电杆与横担5.2.1基坑施工前的定位应符合下列规定:1直线杆顺线路方向位移不得超过设计档距的3%,直线杆横线路方向位移不得超过50mm;2转角杆、分支杆的横线路、顺线路方向的位移均不得超过50mm。5.2.2电杆基坑深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当设计无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311对一般土质,电杆埋设深度应符合表5.2.2的规定。电杆安装受限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的稳定性时,应采取加卡盘、围桩、打人字形拉线等加固措施;2电杆基坑深度的允许偏差应为+0.1m、-0.05m;3基坑回填土应分层夯实,每回填0.5m应夯实一次,地面上宜设不小于0.3m的防沉土台。表5.2.2电杆埋设深度(m)杆长89121315埋深1.51.82.02.352.3电杆安装前应检查外观质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应符合下列规定:1)表面应光洁平整,壁厚均匀,无露筋、跑浆、硬伤等缺陷;2)电杆应无纵向裂缝,横向裂缝的宽度不得超过0.1mm,长度不得超过电杆周长的1/3(环形预应力混凝土电杆,要求不允许有纵向裂缝和横向裂缝);杆身弯曲度不得超过杆长的1/1000;杆顶应封堵。2钢管电杆应符合下列规定:1)焊缝应均匀,无漏焊;杆身弯曲度不得超过杆长的2/1000;2)应采用热镀锌处理,镀锌层应均匀,无漏镀,其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52.4电杆立好后应垂直,倾斜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直线杆的倾斜偏差不得大于杆梢直径的1/2;2转角杆宜向外角预偏,紧好线后不得向内角倾斜,其杆梢向外角的倾斜偏差不得大于杆梢直径;3终端杆宜向拉线侧预偏,紧好线后不得向受力侧倾斜其杆梢向拉线侧的倾斜偏差不得大于杆梢直径。5.25线路单横担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321直线杆应装于受电侧;分支杆、十字形转角杆及终端杆应装于拉线侧;2横担安装应平正,端部上下、左右偏差不得大于20mm,偏支担端部应上翘30mm;3导线为水平排列时,最上层横担距杆顶:高压担不得小于300mm;低压担不得小于200mm。5.2.6同杆架设的多回路线路横担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应符合表5.2.6的规定。表5.2.6横担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mm)电压等级架设方式直线杆分支杆或转角杆祼导线绝缘线祼导线绝缘线高压与高压800500450/600200/300高压与低压1200低压与低压3003002005.2.7架设铝导线的直线杆,导线截面积在240mm2及以下时可采用单横担;终端杆、耐张杆/断连杆,导线截面积在50mm2及以下时可采用单横担导线截面积在70mm2及以上时可采用抱担;采用针式绝缘子的转角杆,角度为15°~30°时可采用抱担,角度为30°~45°时可采用抱担断连型,角度大于45时可采用"十"字形双层抱担。52.9绝缘子及瓷横担安装前应进行质量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瓷件与铁件组合紧密,无歪斜;铁件镀锌良好,无锈蚀、33硬伤;2瓷釉光滑,无裂痕、缺釉、斑点、烧痕、气泡等缺陷;3弹簧销及弹簧垫完好,弹力适宜;4绝缘电阻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5.2.10绝缘子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安装时应清除表面污垢和各种附着物;2安装应牢固,连接可靠,与电杆、横担及金具无卡压现象;3悬式绝缘子裙边与带电部位的间隙不得小于50mm,固定用弹簧销子、螺栓应由上向下穿;闭口销子和开口销子应使用专用品,开口销子的开口角度应为30°~60°。5.2.11拉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终端杆、丁字杆及耐张杆的承力拉线应与线路方向的中心线对正;分角拉线应与线路分角线方向对正;防风拉线应与线路方向垂直;拉线应受力适宜,不得松弛,繁华地区宜加装绝缘子或采用绝缘钢绞线;2拉线抱箍应安装在横担下方,靠近受力点。拉线与电杆的夹角宜为45;受环境限制时,可调整夹角,但不得小于30°;3拉线盘的埋深应符合设计要求,拉线坑应有斜坡,使拉线棒与拉线成一直线,并与拉线盘垂直。拉线棒与拉线盘的连接应使用双螺母并加专用垫。拉线棒露出地面长度宜为500mm~700mm。回填土应每回填500mm夯实一次,并宜设防沉土台;4同杆架设多层导线时,宜分层设置拉线,各条拉线的松紧程度应一致;5在有人员、车辆通行场所的拉线,应装设具有醒目标识的防护管;6制作拉线的材料可采用镀锌钢绞线、聚乙烯绝缘钢绞线,以及直径不小于4mm且不少于三股绞合在一起的镀锌铁线。5.2.12当拉线穿越带电线路时,距带电部位不得小于200mm,且必须加装绝缘子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当拉线绝缘子自然悬垂34时,距地面不得小于2.5m。5.2.13跨越道路的横向拉线与拉线杆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拉线杆埋深不得小于杆长的1/6;2拉线杆应向受力的反方向倾斜10°~20°;3拉线杆与坠线的夹角不得小于30°;4坠线上端固定点距拉线杆顶部宜为250mm;5横向拉线与车行道路面的垂直距离不得小于6m。5.2.14采用UT型线夹及楔型线夹固定安装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安装前丝扣上应涂润滑剂;2安装不得损伤线股线夹凸肚应在尾线侧,线夹舌板与拉线接触应紧密,受力后无滑动现象;3拉线尾线露出楔型线夹长度宜为200mm,并应采用直径2mm的镀锌铁线与拉线主线绑扎20mm;UT型线夹尾线露出线夹长度宜为300mm~500mm,并应采用直径2mm的镀锌铁线与拉线主线绑扎40mm;4当同一组拉线使用双线夹时,其尾线端的方向应一致5拉线紧好后UT型线夹的螺杆丝扣露出长度不宜大于5.2.15采用绑扎固定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拉线两端应设置心形环;2拉线绑扎应采用直径不小于3.2mm的镀锌铁线。绑扎应整齐、紧密绑完后将绑线头拧3圈5圈小辫压倒。拉线最小绑扎长度应符合表5.2.15的规定。表5.2.15拉线最小绑扎长度钢绞线截面积(mm2)上段(mm)中段(拉线绝缘子两端)(mm)下段(mm)下端花缠上端25200200150250803525025020025080503003002502508035Ⅲ导线架设5.2.16导线展放应符合下列规定:1导线在展放过程中,应进行导线外观检查,不得有磨损、断股、扭曲、金钩等现象;2放、紧线过程中,应将导线放在铝制或塑料滑轮的槽内导线不得在地面、杆塔、横担、架构、瓷瓶或其他物体上拖拉。5.2.17导线损伤补修的处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3的规定。对绝缘导线绝缘层的损伤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绝缘层损伤深度超过绝缘层厚度的10%,应进行补修;2可采用自粘胶带缠绕,将自粘胶带拉紧拽窄至带宽的2/3,以叠压半边的方法缠绕,缠绕长度宜超出损伤部位两端各30mm;3补修后绝缘自粘胶带的厚度应大于绝缘层损伤深度,且不应少于2层;4一个档距内,每条绝缘线的绝缘损伤补修不宜超过3处。5.2.18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向的导线严禁在档距内连接。5.2.19架空线路在同一档内导线的接头不得超过1个,导线接头距横担绝缘子、瓷横担等固定点不得小于500mm。5.2.20导线紧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导线弧垂应符合设计规定,允许误差为±5%;2架设新导线宜对导线的塑性伸长采用减小弧垂法进行补偿,弧垂减小的百分数为:铝绞线20%;钢芯绞线12%;铜绞线7%~8%;3导线紧好后,同档内各相导线的弧垂应一致水平排列的导线弧垂相差不得大于50mm。5.2.21导线固定应符合下列规定:361导线的固定应牢固2绑扎应选用与导线同材质的直径不小于2mm的单股导线做绑线,绑扎应紧密、平整;3裸铝导线在绝缘子或线夹上固定应紧密缠绕铝包带,缠绕长度应超出接触部位30mm。铝包带的缠绕方向应与外层线股的绞制方向一致。5.2.22导线在针式绝缘子上固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直线杆:导线应固定在绝缘子的顶槽内。低压裸导线可固定在绝缘子靠近电杆侧的颈槽内;2直线转角杆:导线应固定在绝缘子转角外侧的颈槽内;3直线跨越杆:导线应双固定,主导线固定处不得受力出角;4固定低压导线可按十字形进行绑扎,固定高压导线应按双十字形进行绑扎。5.2.23导线在蝶式绝缘子上固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导线在绝缘子上的套长,以不解套即可摘掉绝缘子为宜;2导线在蝶式绝缘子上的绑扎长度应符合表5.2.23的规定。表5.2.23导线在蝶式绝缘子上的绑扎长度导线截面积(mm2)绑扎长度(mm)J-50、LGJ-50以下≥150LJ-70、LGJ-70≥200低压绝缘线50及以下≥150注:LJ为铝绞线,LGJ为钢芯铝绞线。5.2.24引流线对相邻导线及对地(电杆、拉线、横担)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5.2.24的规定。表5.2.24引流线对相邻导线及对地的最小距离(mm)线路电压等级引流线对相邻导线引流线对地高压裸导线300200绝缘线20020037续表5.2.24线路电压等级引流线对相邻导线引流线对地低压裸导线150绝缘线505·2.25路灯线路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