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II)卷_第1页
昆明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II)卷_第2页
昆明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II)卷_第3页
昆明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II)卷_第4页
昆明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I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昆明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I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7高一上宝坻期中)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网络热词“dun”具备了广为流传的诸多_,它短小精悍且娱乐性十足,而且网友的使用让它的意蕴愈发丰富,它成了一个所有人都_的暗号,所有的惊讶、意外都可_其中,就像“你懂的”,言尽而意无穷。网络热词在表现情绪的形象生动上确实有一手,所以,它们会被_。A . 要素 家喻户晓浓缩奔走相告B . 要义家喻户晓压缩口口相传C . 要义心领神会压缩奔走相告D . 要素心领神会浓缩口口相传2.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

2、句是 ( )A . 大型体育赛事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催化剂。本届世界杯必将成为撬动巴西经济快速发展的杠杆,使这个新兴经济体焕发出勃勃生机。B . 杜绝过度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C . 虚拟的网络世界之所以有无尽吸引力,就在于一个主要原因是你能隐藏身份,生活在一个虚幻迷离的世界里。D . “虎妈”、“狼爸”引发了人们对家庭教育的思考。对孩子爱一点还是严一点,是穷养还是富养,不同的家庭不约而同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3. (2分) (2015高二上哈尔滨期中)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遍布华夏的

3、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 , , 。 , ,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却辉映着过辉煌的过去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它们看似陈旧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种重要窗口A . B . C . D .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4. (6分) (2017湘潭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说“士节”王学泰“士节”这个词有点“古”,现在很少有人用了。最初“士”就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周代至春秋时期多指贵族最低的一个阶层,后来遂指有一定的社会管理知识能够进入官僚阶层的人们,再后来则指

4、读书人。“士节”也就是“士”所应该有的节操,包括操守和尊严。用现代语言来说,“士节”实际上是士人的角色意识的自我认定,士人在严守士节中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士。作为角色意识的士节的形成于贵族社会,士在那个社会里是军人和下层官吏,社会要求他们必须自尊自爱和遵守某些原则,社会也为这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那时士遵守士节是极其自然的。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等级流动,士人存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士人对如何保持自己的尊严与操守感到茫然,但士节还是保存了下来了,只是此后的士节的张扬不再靠制度、而是靠统治者的宽容尊重和士人自我意识的坚守了。从历史的总趋势来说,专制越来越加强,导致士人所受到的尊重就越来越差。秦代以后,

5、士节外部条件总倾向是越来越恶劣,士人在皇帝眼中越来越像奴仆,他们用刑罚和名利双向消解着士节。士节是士人的灵魂。这在两汉很突出,给后世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两汉有的士人竟敢触动皇权专制制度下最为敏感的帝位问题。他们看到国家动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遵循原始儒家的“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理论,要求皇帝下诏“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这种做法简直就是与虎谋皮,表现出坚挺的士节。东汉末年的“党锢之争”中广大士人面对宦官的镇压与迫害,前赴后继,宁死不屈。两汉之所以士节高涨,这与汉朝初年,士人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定了秦朝的绝对专制,以及士人有意识师法先秦密切相关,另外汉代皇帝经常提倡与褒奖气节,于此也

6、有一定的效用。三国魏晋南北朝期间,虽然也有较安定的时候,但毕竟很短暂,社会动乱是主流,士人也像普通人一样把保持生命为第一要务,诸葛亮说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颇有代表性。而竹林七贤,兰亭雅士,则是当生命稍有保障时便是抓紧时间享乐的典型代表。乱世的残酷现实与求生的强烈欲望交织促进人性的觉醒,士人感觉到纯粹的“本我”更重要,所以属于角色意识的“士节”被淡化了。到了清代,争着抢着做忠臣的现象不多,没有了忠臣,“士节”无由表现,晚清是士节全面低落时期。士风的颓靡完全暴露出来。 当然,清末不是完全没有坚持士节的士人了,自海寇西来,欧风东渐,传统的宗法制度开始解体,士农工商这种传统的社会分层也

7、已动摇,这样有别于士人的新型知识分子逐渐出现。最典型的像为变法自觉献身的谭嗣同、献身于反清的烈士如徐钖麟、秋瑾、邹容等等。他们既是封建传统士人,也是最早思考自己权利和义务的人们,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有了初步独立公民意识的人们。(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士”最初指成年男子,周至春秋时期指贵族最低一个阶层,后来指进入官僚阶层的有一定社会管理知识的人群,再后来指读书人。B . “士节”是社会对士人操守和尊严的看法态度,是士人角色意识的自我认定和社会认可,这种角色意识形成于贵族社会。C . 春秋以来,礼崩乐坏,士人对如何保持自己的节操感到茫然,但由于统治者的宽

8、容尊重和士人自我意识的坚守,士节仍得以张扬。D . 两汉时期,有的士人,依据儒家的有关理论,要求皇帝招贤纳才,禅让帝位,表现出坚挺的士节。(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春秋以来,因为存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真正符合最初标准的士人渐渐消失了,但士节却保存下来。B . 三国魏晋南北朝期间,由于生逢乱世,士人往往把保存生命视为第一要务,或者抓紧时间及时享乐。C . 乱世的残酷和求生的欲望促成了人性的觉醒,士人开始追求更加纯粹的自我,而不再重视属于角色意识的士节。D . 晚清士风的颓靡得因于海寇西来、欧风东渐这样的外部变化,也有传统宗法制度瓦解、传统的社会分层开始动摇这

9、样的内部因素。(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历史上士人所受到的尊重之所以越来越差,是因为专制制度越来越强大,士人的地位也越来越低,士节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B . 秦代以后皇帝一方面用刑罚威胁士人的生命,另一方面又用名利引诱士人的灵魂,两方面都在消解着士节。C . 由于汉代士人有意识的师法先秦,特别是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定了秦朝的绝对专制,因此两汉士节异常高涨。D . 虽然晚清士杰的低落,但依然有坚持士节的士人,只是他们有别于传统士人,因为他们开始考虑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初步具有独立的公民意识。5.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流浪汉侯发山父亲去世后,小康

10、就正式接管了店铺。店面不大,经营的不是金银珠宝,是相机专卖,尼康啦,佳能啦,质量好的,也是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不亚于一台小轿车。小康每天早上来到店门口,总能看到一个流浪汉蜷曲在店外边。他的年龄在六十岁左右,胳膊腿健全,不残疾,长长的头发,像是被浆糊给糊住了,一绺一绺的,脸上黑一块紫一块,好似被紫外线灼伤了的“高原红”,身上的衣服长一片短一截的,类似时下流行的混搭,自打套在身上怕是没脱下洗过,已经看不清本来的色彩,眼下是秋天,他却穿着羽绒服,还是女式的。走得近了,还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刺鼻的味道。这个流浪汉也不傻,只要看见小康来,就知趣地走开了,走得远远的,一整天都不见他的踪影。难道这个流

11、浪汉打算伺机偷盗?想到这里,小康着急了。然而,媳妇正在坐月子,母亲又有病,他白天不在家,晚上总不能守在店里不回去啊。父亲活着的时候,也不是常常住在店里。有几个晚上,小康不放心,悄悄踅摸到店铺门口,每次都是看到流浪汉睡在门口,没有什么反常的行为。但老话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不能排除怀疑,还是把他撵走的好,免得夜长梦多。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这天早上,小康来到时,流浪汉还在门口酣睡。小康也不理会,越过流浪汉,悄悄打开门,扫地时故意把尘土往他身上扫,即便这样,流浪汉还没有醒,小康就用扫帚去撩拨流浪汉的脸,流浪汉这才醒过来,讪讪着走开了。小康挥舞着扫帚,捂着嘴朝他叫道:“滚!滚得远远

12、的。”小康以为,他这一下,流浪汉肯定会流浪到别处去。第二天清晨,远远地,小康又看见那个流浪汉还在店铺门口,旗着防盗门,半躺半坐,悠闲悠哉的,好像自己是店老板似的。小康便气不打一处来,走到流浪汉跟前,抬脚去踢他,同时把手里半瓶矿泉水泼到他身上,边怒吼着:“滚!滚!滚!”那架势,仿佛他跟流浪汉之间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流浪汉诧异地看着小康,似乎心说,我也并没有杀你的父亲、夺你的妻子,为啥发这么大的火气?“看什么看?你聋吗?再不滚我揍死你!”小康把矿泉水瓶子朝流浪汉摔去。流浪汉下意识地躲了一下,走了。此后,小康再没见到过那个流浪汉。大约过了半个月,小康的店铺被盗了,丢了五台索尼高档相机,每台都在一万

13、元以上。小康的脑海里立马出现了那个流浪汉的影子,他断定是流浪汉在报复。当警察赶到后,小康说出了自己的直觉。怀疑归怀疑,警察要的是证据。幸亏店铺对面有家面包房,人家在外面装了两个摄像头,有一个刚好照到小康的店门口。警察打开监控,根据监控拍到的画面,短短时间内便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交代,他早就盯上了小康家的相机专卖店,因为流浪汉的缘故,才一直没有下手。面包房的监控录像证明了犯罪嫌疑人所言不虚。小康一边看监控一边泪流不止:小偷光顾那几次,每次来都是因为流浪汉睡在门口,他才没有得逞。有一个晚上,月黑风急,昏黄的路灯像是睁着惺忪睡眼的醉汉,街上少有行人。那个小偷又鬼鬼祟祟地出现了,拿着刀子威逼流

14、浪汉离开。流浪汉头一低,不管不颓朝小偷身上撞去。不怕人横,就怕人不要命,这话不错。见此情形,小偷也屙稀屎,转身逃了流浪汉为什么要这么做?面包房老板的话让小康如梦初醒:小康的父亲在世时,时常买面包给流浪汉!小康转遍了大街小巷的旮旯角落,没有找到那个流浪汉。大叔,您在哪儿呢?店里清闲的时候,小康常常盯着门口自言自语。(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对流浪汉外貌的描写,有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为下文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作了铺垫。B . 小说中小康的父亲虽然没有出场,但是却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为小说留下了含蕴不尽的想象空间,足以使读者浮想

15、联翩,感慨不已。C . 小说以流浪汉为报恩而暗中保护店而为明线,以小康对流浪汉的态度变化为暗线,双线交织,行文错落有致,摇曳生姿。D . 作者善于设置悬念,环环相扣,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包袱,使真相大白,匠心独运,技法巧妙。(2) 你觉得小说情节发展上的转折点在哪里?该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小说以“大叔,您在哪儿呢?”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 (18分) (2016高一上铅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温顿列车二战爆发前,尼古拉斯温顿,这个普通的英国人组织了8列火车,将669名犹太儿童从纳粹占领的捷克斯洛伐克送往英国,使他们与集中

16、营和死神擦身而过。近70年过去,这些“温顿儿童”及其子孙,约有6000人因温顿而得以存活于世。这位英雄也因此被誉为“英国辛德勒”。1938年,29岁的温顿受朋友之邀,新年前夕临时取消去瑞士滑雪度假的计划,改道前往布拉格。25万刚从德军占领的苏台德地区逃出来的难民挤在这座战争阴云笼罩下的城市里。很多犹太父母自知难逃厄运,想用最后一点力气把孩子送到安全的地方。温顿成立了专门负责救助儿童难民的办公室,从早到晚接待前来登记孩子信息的犹太家长们,而后马不停蹄地游说各国当局接收这些孩子。只有英国同意接收这些小难民,但要求温顿必须为每个犹太儿童在英国找到愿意收养他们的家庭后,政府才会同意颁发签证。“这些犹太

17、难民儿童是希特勒的眼中钉。我决定试着帮他们办理前往英国的通行证。我想,如果你所做的事本质上合理,就一定能办到。”温顿制作了一批印有孩子们信息的小卡片,假期结束回国后一个一个落实收养家庭,不仅办下了签证,还为每个孩子募集到了50英镑的旅费。1939年3月14日,两名志愿者在捷克组织,温顿在英国接应,载着脖子上系着标明身份号码的犹太儿童的第一列火车悄悄从布拉格出发。次日,德军进入捷克首都。签证迟迟不到,温顿开始伪造入境文件,从3月到8月,先后8列火车载着669名犹太儿童逃出地狱。第9列火车没能跑过德国的闪电战。1939年9月1日清晨4时40分,德军闪击入侵波兰,原定于当天出发的列车在边境被截下,直

18、接改道去了索比堡集中营的毒气室。“那一天,250个家庭等候在利物浦大道上,结果等到的却只有失望。如果火车能够提前一天出发,结局将完全不同。”时隔多年提及此事,温顿依然为没能再快一点而懊悔不已。1.5万名捷克儿童在二战中丧生,“温顿儿童”们基本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当身后的祖国变成人间地狱时,这669个“勇敢的求生者”走下温顿列车,在异国他乡开始陌生的生活。多年后,捷克总统赞扬温顿给了捷克的孩子们“最好的礼物”:获得生命和自由的机会。然而整整50年间,温顿没有对任何人提及此事。“和战争本身比起来,战前的一切都不值一提了。”温顿过后说道,“我不是故意保密我只是没说而已。”在失去父母半个世纪之后,

19、当年获救的“温顿儿童”们发现自己的“再生父亲”尚在人世,从此,温顿多了很多白发苍苍的孩子。2009年,温顿100岁时,孩子们沿着当年的路线,4天后抵达伦敦利物浦火车站,温顿早早地在车站等,与他们长时间相拥而泣,场面极其感人。拉克索娃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父亲”,可是人人都往温顿身边挤,她好不容易握到了他的手,吻了一下,准备的礼物一直没有机会拿出来:那是一幅木雕的小版画,上面是一列正穿越欧洲地图的火车,从捷克到伦敦,从东到西。被救儿童难民维拉吉辛是战后定居于英国的作家,她所著的童年的珍珠就记叙了那段历史。她说:“与温顿见面,拥抱他,感谢他,是我生命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他拯救了我们这一代捷克犹太

20、人中的大多数。”捷克总统米洛什泽曼在给温顿105岁生日的贺信中写道:“你的生命因众多原因而非比寻常。”他的故事感动了所有人,这个不苟言笑的倔老头却把如潮水般涌来的赞誉归结为自己活得太久了,“在今天看起来可能挺伟大,可我当时做的时候真没觉得怎么样。”他不喜欢被称为“英国辛德勒”,认为自己当时没遇到什么危险,在捷克避开盖世太保耳目的志愿者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是其他人都已不在了。这位世纪老人常说:“一切在理论上可能的事,就是办得到的事,只要你当它是一回事,并决意去实践它。”(有删改)【注】温顿爵士的功绩上世纪80年代就已被广为传颂。2015年7月1日,被誉为“英国辛德勒”的尼古拉斯温顿爵士在医院因呼吸

21、系统衰竭溘然长逝,享年106岁。奥斯卡辛德勒,德国商人,德国战争时期,利用雇用廉价的犹太人做工,保护了上千名犹太人的生命,这些人占波兰全部存活犹太人数量的一半左右。他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卓斯纳、维恩、罗斯纳、费佛堡、费雪、夏法、伍兰克、霍洛维兹(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辛德勒是德国商人,温顿是普通的英国人,他们都在战争时期保护了众多犹太儿童,而温顿被誉为“英国辛德勒”。B . 第9列温顿火车没能跑过德国的闪电战,15万名捷克儿童被截下,直接改道去了索比堡集中营的毒气室。C . 温顿给了孩子们获得生命和自由的机会,孩子们

22、在温顿百岁时,从英国各地赶来与他见面,拥抱他,感谢他。D . 拉克索娃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父亲”,但人人都往温顿身边挤,她准备的礼物童年的珍珠一直没有送出。E . 29岁的温顿受朋友之邀,新年前夕临时取消去瑞士滑雪度假的计划,改道前往布拉格,开始了拯救行动。(2) 温顿为什么不喜欢被称为“英国辛德勒”?请结合材料,分析原因。(3) 温顿常说:“一切在理论上可能的事,就是办得到的事,只要你当它是一回事,并决意去实践它。”为了拯救孩子,他做出了哪些“实践”?(4) 捷克总统米洛什泽曼称赞温顿:“你的生命因众多原因而非比寻常。”你认为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试作分析。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

23、1分)7. (11分) (2016高二上黄陵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

24、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江州司马王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适酒,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

25、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晋书陶渊明传)【注】秫:高粱,可酿酒。粳:谷米。(1) 对下面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博学,善文属:写B . 公田悉令吏种秫 悉:都C .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会:会面D . 江州司马王弘欲要延之 要:邀请(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陶渊明“率性而为”的一组是(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每往,必酣饮致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A . B . C . D . (3

2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陶渊明自幼便天分很高,情趣高尚,与众不同;成人后,更是不畏权贵,率性而为。著有五柳先生传一书。B . 陶渊明不愿做官回家亲自耕作,劳累得了疾病,檀道济前来拜访送给他一些粮食和肉,他也只好接受并挥手让他离开。C . 任职彭泽令时,陶渊明不愿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督邮,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向那样的小人折腰呢!”便辞官而去。D . 陶渊明一向自任率性,有一次郡里的官员来,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竟然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竟然又把头巾扎在头上。(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

27、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8. (8分) (2017高一下定州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春日山居寄友人周贺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除忆文流外,何人更可言。【注】文流: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诗歌标题既点明了写作的时令,又表明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写作意图,可谓“一举多得”。B . 首联描写了春居山中、远离尘嚣、时立观景、怡然自得的诗人形象,诗人高雅脱俗,飘然世外。C . 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少”与“多”相对比,鲜明地写出来山居环境远离尘嚣的清幽和静谧。D . 颈联写岩石旁松树的老色,寄寓诗人年老之意;写临水杏花的繁茂,又暗喻诗人的老当益壮。E . 尾联写诗人除了文友可忆之外,再无人可与之交流,表达了希望友人能和自己一起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