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_第1页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_第2页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_第3页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_第4页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从TCL看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The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n Cross-border M & ATo see foreign acquisition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from TC前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跨国兼并的道路。然而兼并并不是两个经济实体简单的组合,它涉及到文化融合等诸多无形因素。因而企业的文化整合成为企业兼并成功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企业文化整合中,涉及到

2、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战略上的失误、管理上的弊端及员工心理等相关因素。因而企业文化整合的成功以否关系到并购企业的长远发展。TCL作为中国最早走向跨国并购的公司之一,其在初期的成功并购与整合的成功经验值得各个企业值得学习。然而其在欧洲市场的失败教训也是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下面文章将据此做一一阐述。1. 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原因中西方语言文化存在着重要的差异,主要根源于以下四个原因。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求得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从家族本位出发,强调群体和社会意识,认为个人利益应该服从社会整体利

3、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人才能得到利益;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强调个人的人格和尊严。第三,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经验总结,它所侧重的是一种经验型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则重视理性分析,它侧重的是理论型的思维方式。第四,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重感情;西方文化则重法制,重理智。 这些传统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认识以及行为方式的不同,从而在中西语言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冲突和碰撞。2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在价值观上、审美观上、传统观念上、社交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21 价值观的差异欧洲国家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确立了个人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

4、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根深蒂固,个人是构成民主社会制度的基础,社会为个人而存在。而在中国,因为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社会向来高于个人。“天下为公”中的“公”可以理解为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集体利益。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社会是第一位的,个人始终是作为社会的一员而存在,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英美则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中国以社会为本,表现出一种趋向性。观念上的不同导致了对individualism的不同理解。汉语里认为“个人主义”是贬义词,看成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自私自利的代名词,而英语视之为褒义词,把“个人主义”当作一种美德,一种积极的处事哲学。例如,

5、人们在介绍周围除家人以外的人的时候一般不轻易使用friend(朋友)这个词,而更习惯于根据这些人与自己的关系分别称为同事、同学、老师(师傅)或邻居等。因为在我们心中似乎已牢牢地守着“朋友”的这样一个定义:One attached to another by affection or esteem(一个人出于爱慕或敬仰与另一个人所结成的关系)。这种关系自然是较之于其他各类关系是更为崇高和亲密的。英美人士则不然,他们不仅喜欢言必称朋友,如“My friend and I went to the show last night.”(这里的朋友可能是较亲密的伙伴)“My friend gave me

6、the name of the doctor.(这里的朋友则可能是同在一个教堂做礼拜的教友,而俩人的关系仅是点头之交而已)”“My friend consoled me when I was depressed.(这里则或许是邻居或同事了)”,而且有时甚至喜欢在路遇一个仅仅是泛泛之交的相识的人时高声招呼“Hi,my friend!”。222 审美观的差异文化传统形成人们的审美爱好,而不同的文化传统又会是人们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反映。在审美观中,最具代表审美观的例子就是颜色。在英国,紫色象征尊贵,白色象征纯洁,而红色则与风尘女子有关;在中国,黄色是帝王之色,老百姓喜欢大红大紫,新娘子要穿大红的衣服

7、,讨个日子红火吉利。当看到有人穿黑色服装时,西方人的反映是哀悼,因为他们把黑色与丧葬联系起来;而在中东和许多亚洲国家,白色才是丧葬用色。对大多数美国人,蓝色反映事物的素淡和自然,而中南亚人则将蓝色与丛林中危险联系起来。在美国英语中,以颜色表达感情的词汇很多。例如,把红色与愤怒相联系、将绿色比喻嫉妒、蓝色还能表示心情压抑,等等.在其他文化中,同样颜色就不一定在感情上产生相同的反映。2.3 传统观念上的差异英汉两个民族因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在传统文化上也必然存在一些差异。有些动物在英语和汉语中都会联想到某种特征,但所联想到的特征却截然不同。猫头鹰在汉语中象征着倒霉,“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意味

8、着厄运将至;而猫头鹰在英语中是智慧的象征,英语中有“as wis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的聪明)的比喻。由于牛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汉民族对牛有着特殊感情,常取牛的这些伴随意义:壮如牛(健壮);牛劲(力大),老黄牛(任劳任怨),牛一般的胃口(能吃);取马一词“跑得快”和“能骑”的伴随意义,如马上、马到成功、一马当先、快马加鞭等;但在英语中,表达健壮,as strong as a horse,表示力大horse-power,表示温驯肯干work like a horse,表示能吃eat like a horse。汉语中常用“虎”形容勇猛威武,例如“虎威”、“生龙活虎”、“藏龙卧虎”、

9、“降龙伏虎”;在英语中,狮子取代了老虎的位置,对于历史上的查理一世常称为King Richard, the lion-hearted,以此说明他的勇猛超群。同样龙(dragon)在中国文化里象征“吉祥”“权势”“高贵” “望子成龙”“龙飞凤舞”等成语均可反映出“龙”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的社会文化意义。而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说中,“龙”则被认为是守候在地狱之门的怪物。2.4 社交上的差异在社交礼仪上,中西方在打招呼、餐桌用语、称谓、称赞、道别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2.4.1 打招呼方式碰上熟人或朋友,英美人会说“Hi”“,Hello!”“,How are you?”或“Good morning

10、!”等问候语。与此同时,也常用“Lovely weather, isnt it?”一类谈论天气的话与别人搭讪。在同样的场合,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却有差异。除了说: “你早,你好!”之外,我们还可以说“你来了”“上哪?”如果在用饭前后,还可以问“吃了吗?”汉语这类话语的交际功能与英语“How are you?”相似。但如果用英语“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英美人会认为你干涉了他们的私事。“Have you eaten yet?”(还没吃饭?)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用餐,而正当他等着听下文时,你却谈起另外的事,往往会使对方莫名其妙。他们会想:不请我吃饭,干吗问我吃过了没

11、有呢?即使见他正在用餐,一般也不说: “You are having breakfast?”他们会认为这是无用的话。2.4.2 餐桌用语古往今来,请客吃饭一直是中国人的一大乐事,动辄高朋满座,菜肴满桌。而英美人招待客人只需三道菜就可以了。第一道为开胃口,如汤、果汁;第二道为主食;第三道是甜食。三道菜完了之后是咖啡。用餐过程中,客人不时地对主人准备的菜肴表示赞许“This is really delicious.”(这真好吃。)“This meat is beautifully tender”(这肉鲜嫩可口。)“This dish is very tasty.”(这道莱味道很好。)主人总是有礼貌

12、地回答“Thank you, Im very glad you like it.”(谢谢,我很高兴你喜欢吃。)这点上,中国人有这样的习惯,主人总是说如下一些客套话。“没什么吃的,菜烧的不好”。可这样常会引起英美人的反感: “没什么吃的何必请我?”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斟酒一遍遍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不行。而这样会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应付。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 please!”(请自便)。如果你客气,那只好饿肚子了。最后,中国人喝茶总要留下少许以示喝好,而西方人要将咖啡全部喝干以示喜欢。2.4.3 称谓在中国,初学英语的人最早学会并使用的一句英语“Good morning,

13、 teacher!”(老师好!)这是不符合西方语言习惯的。英语中teacher(老师),只是一个职业名称而不做称呼语。这正如在中国“工人”只是职业名称而不是称呼语一样。我们不说“张工人”、“王工人”,而要说“张师傅”、“王师傅”。在英语国家中小学称呼教师一般是在姓前加Mr、Mrs、Miss。在大学如何称呼,取决于学术职称及得过什么学位,对于教授、副教授,一般在姓前加Professor,而对于得过博士学位的教师可称为Dr.对于其他教师则用Mr,Mrs或Miss等称呼,有的教师也常常要学生以名字相称呼。因此,对某位教师具体如何称呼,还要看本人脾性、关系远近,师生年龄差距大小等。2.4.4 道别方式

14、中国人道别时常说“对不起,打扰了。”“很抱歉占用了你这么多时间。”而西方人则说“It very nice to have talk with you.”(和你交谈非常愉快。)“Thank you for a lovely afternoon.”(感谢你使我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我国还有这样的习俗,全家送客到大门口,甚至胡同口、马路上,告别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一方坚持要再送一程,另一方坚持不要再送,推推让让又好几分钟,最后客人真地走了,主人真地留步了,还能听到主人与客人大声嚷道“再来啊!”“你们进去吧!”“再见,走了!”直到看不见为止。而西方人送客只送到大门口,客人无需说“:Stay where

15、 you are!”(留步)“,Dont come any further!”(不要远送了),因为除非你邀请,不然主人是不会远送的。语言与文化一样,尽管千差万别,却都具有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我们不应盲目地对某种文化背景中的语言方式进行否定或肯定。很难说中国人见面时用“吃了没有”或“上哪去”作为打招呼的方式就比英美人见面时用“Hello! Hi!”不文明;也不能说英美人直呼其长辈的名字就是不尊重他人或老人,而中国人习惯于尊称的言语方式就比英美人文明礼貌。2.4.5 称赞方式 听到别人赞扬时,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每当受到赞美和夸奖

16、时,我们总是回答“哪里,哪里”,不敢当”。而西方人趋向于坦然“接受”。他们看重称赞的作用,乐意听到别人的恭维话,也乐于赞扬别人。人们乐意听到他人的称赞,因为这是人们得知社会上以及他人对自己正面评价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润滑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面对他人的称赞,英美国家的人都会做出肯定的评价和积极的反应。最恰当的反应是“Thanks.”“Thank you.”“Its kind/nice of you to say so.”等。在称赞什么人的问题上,也反映文化方面的差异。人们常听到美国妇女夸奖她的丈夫和子女;在中国,人们就会认为这样做未免太俗气,他们不会在外人面前夸自己家里的人。 3. 启示 由于中

17、西方语言文化在价值观、审美观、传统上、社交礼仪上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形成各自不同文化风格差别越来越大。人们在交流与沟通上存在着障碍,而导致信息的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避免在交流与沟通上的障碍,可以采纳以下建议。第一, 教学是两种文化不同的中介和解释者,在外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不仅传授语言方面的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培养他们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第二,我们要广泛阅读,掌握丰富的语言材料,了解英美文化,理解另一民族的价值、社交、传统等文化上的差异,方能掌握真正的语言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能力。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如电影、电视、多媒体等直面了解英美文化,洞悉语言文化差异。结束语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折射并窥见的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是由各自民族的文化性所决定的。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导致了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主要集中表现在价值观上、审美观上、传统观念上、社交等方面的差异。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