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课持续发展 8.3可持续发展 人教大纲版选修_第1页
高中地理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课持续发展 8.3可持续发展 人教大纲版选修_第2页
高中地理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课持续发展 8.3可持续发展 人教大纲版选修_第3页
高中地理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课持续发展 8.3可持续发展 人教大纲版选修_第4页
高中地理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课持续发展 8.3可持续发展 人教大纲版选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3 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概况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等内容。3.理解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能力目标1.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类应如何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2.根据有关图表,分析说明人类改良环境与破坏环境产生的不同结果,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本节内容,使学

2、生树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观;使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并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学重点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主要原则。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其目标的实现途径。教学难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及后果。2.突破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3.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师表,付之于行动。教学方法1

3、.利用图表分析、说明人类改良环境与破坏环境的不同结果,加深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2.要及时收集各种新闻媒体传送的有关事例,归纳、分析,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并运用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实际,特别是要提高自身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规范和培养自己对环境负责的行为。教具准备收集各种媒体的新闻资料,包括电视、报刊、图片、录像资料等,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现场录像资料或现场报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危害以及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当然,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历史阶段,不

4、可能在短期内消失,也即环境问题是发展问题,那么,人类应该如何解决发展问题以及采取哪一种发展模式呢?我们本节课就来学习发展的问题新课教学8.3 可持续发展(板书)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首先要对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有所了解。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的内容,结合多媒体课件或投影图“人类文明的演进”,联系有关历史知识进行有关讨论、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唯一性。人类文明的演进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板书)人类文明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我们可以划分为

5、以下四个阶段:1.采猎文明时期的崇拜自然阶段(板书)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猎文明时期,以几千种植物和几百种动物为取食对象,人们“饥则求食,饱则弃余”。一个地区采光,就得到远处采猎,或迁移到另一地区。群体采集或狩猎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此阶段地球上人口稀少,这种环境问题也并未威胁到人类生存。由于生产力水平甚为低下且发展缓慢,表现为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十分微弱,人类则是消极适应自然、听天由命,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显得相当微弱,人类处于“崇拜自然”的无能为力状态。这一时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2.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阶段(板书)人类从采集野食到栽培

6、作物,从狩猎动物到驯养家畜,步入了农业文明时期。这一阶段,人类开始进行着规模越来越大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人们获得了稳定可靠的食物供应,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例如,人口的增长,使耕地面积扩大,这会导致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在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进行迁徙,以此来逃避自然的惩罚。人地关系仍处于茫然和无知状态,尽管当时东方的先哲们(如古代中国)对人地关系的远见卓识显示

7、了科学的萌芽。现在的一些考古资料显示:许多古代曾孕育了辉煌文明的繁华之地极有可能出于环境问题的胁迫而导致人类的迁徙。法国哲学家夏托布莱恩曾这样概括“野蛮时代是森林,文明时代却成了沙漠”。3.工业文明时期的征服自然阶段(板书)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人类利用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壮大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试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口猛增,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向自然界过度索取,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8、”事实正是如此,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在全球范围,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则危及人类的生存。4.后工业文明时期的谋求人地协调的阶段(板书)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被迫改变“征服者”的姿态,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和社会发展,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是自然界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是在地球这个特定环境中产生的,人与自然应相互依存,共同发展。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将发展看作是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过程。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由挪威前首相布伦

9、特兰夫人主持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又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即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以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同时也寻找到了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上述内容,学生在看完课文后,可填写下表内容:发展阶段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地关系的行为表现人地关系产生的后果采猎时期崇拜自然“天命论”或“宿命论”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表现为环境的强大制约作用和人类对环境的微弱改造作

10、用环境问题不具普遍性,对人类威胁并不严重农业时期改造自然“天命论”或“有神论”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对抗性增强,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对抗性加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工业时期征服自然“征服论”人类掠夺式开发资源,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成为公害,并已构成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和谐论”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以达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注:上述表格中的内容,可先让学生讨论填写,然后老师加以指正,准确填写。讨论:对“工业文明与非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影响在方式、范

11、围和强度上有什么不同”进行分组讨论,并分析当时各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发展情况、人口数量与素质方面的影响。从上述的讨论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承转:我们了解了环境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下面我们学习第二部分: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板书)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板书)1983年,为了探索如何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

12、,开始将可持续发展概念提上国际议程,并强调它对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适用性,从而使这个概念在全世界得到认可和普及。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由定义可知,可持续发展既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又是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因此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标。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如下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可持续发展

13、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1)生态可持续发展所探讨的范围是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即研究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寻求改善环境、造福人民的良性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经济更加繁荣昌盛地向前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当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和排放的废弃物没有超过资源生态经济

14、及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时,既能满足人类对物质、能量的需要,又能保持环境质量,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加之生态系统又能通过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环境自净能力,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正常运转。这样的良性循环发展,不断地产生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就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经济可持续发展。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发展”,而经济发展,尤其是工、农业发展更是“发展”的主题。持续工业包括综合利用资源、推行清洁生产和树立生态技术观。综合利用资源指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重视“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倡废物资源化。清洁生产指“零废物排放”的生产。就生产过程而言,实现废

15、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对产品而言,生产“绿色产品”或“环保产品”,即保持生产对社会环境和人类无害的产品。生态技术观指应用科学技术与成果,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持久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丹波宣言定义语)(3)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以“物”为中心,以物质

16、资料的扩大再生产为中心,解决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之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发展则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康乐和发展为中心,解决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问题。由此看出,二者联系十分密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求得整个国家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全体公民过上美满、愉悦、幸福的生活。199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从社会科学角度,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融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这一定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实质。所以,可持续发展并不简

17、单地等同于环境保护,而是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解决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强调各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寻求的是人口、经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发展。2.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板书)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内涵,还体现了以下三大原则:(1)公平性原则。同代人的公平。当前的状况是资源的占有和财富的分配极不公平。据联合国统计资料,世界人口中20%的最富有者占有世界总收入的83%,而最贫穷的20%人口仅占有1.5%。富裕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20%,但所消耗的能源却占70%、金属占75%、木材占85%、粮食占60%。如此贫富悬殊、两极分

18、化的世界,是无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应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解决的问题。国际之间的公平。要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一代人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公平分配有限资源。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中把这一公平原则上升到尊重国家主权的高度:“各国拥有按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在管辖范围内或控制下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国家或本国以外地区环境的责任。”(2)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指的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

19、与环境承载能力,以保障人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人类要尊重生态规律、自然规律,能动地调控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不能超越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不能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保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经济的发展要同环境的承载能力、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相协调,不能以损害人类共有的环境、浪费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发展要与自然和谐。(3)共同性原则。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全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要达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必须建立起巩固的国际秩序和伙伴关系,坚持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的“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鉴于历史责任和现实情况,各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

20、全相同,但是,对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要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及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承转:前面我们学习了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那么,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应以实际行动来体现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与必然性。三、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板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的第三部分,然后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2.我们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做到可持续发展。在同学们阅读完课文后,对于上述两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内容加以点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就其社会观

21、而言,主张公平性,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观念是对传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我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我们是否认知、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只有首先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目标。从根本上讲,需要人类在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根本的变革。在实践中,这

22、种变革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课文中举到了清洁生产、公众的参与和选用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这三方面的例子,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如人类活动必须严格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资源;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统一;在全球范围内共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建立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等等。基于上述内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树立环保意识,如不吃野生动物,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塑料袋,不捕捉青蛙、益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垃圾,不乱涂乱画,不攀折花木等,并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宣传员。

23、课堂活动:通过上面的学习,组织学生阅读清洁生产循环图,了解清洁生产的含义,并完成以下问题:投影展示:读下面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1)清洁生产包括利用清洁_、清洁的_过程和清洁的_。(2)传统的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方法是把焦点放在_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_对环境的影响。(3)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上溯到_,并拓展到_。(4)清洁生产是一种将_效益与_效益有机结合的生产方法和措施,它有利于人类实现_发展。(5)山西省是全国重要的_基地,为保护环境,国家已决定将_市列为全国清洁生产试点城市。答案:(1)能源 生产 产品(2)末端 废弃物(3)源头 生产全过程(4)经济 环境 可持续(5)能源重化工 太原课堂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三部分内容。在前两节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一阶段“人”“地”两方面所处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地位不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进而引发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可持续发展。如何将这一可持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们应通过本节课学习,以实际行动来宣传、深化这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使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发展得到更加的完善与合理。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