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传统村落居民诉求与应对研究_以长屿硐天景区岙里村为例_陈耀华_妙关素_W_第1页
风景区传统村落居民诉求与应对研究_以长屿硐天景区岙里村为例_陈耀华_妙关素_W_第2页
风景区传统村落居民诉求与应对研究_以长屿硐天景区岙里村为例_陈耀华_妙关素_W_第3页
风景区传统村落居民诉求与应对研究_以长屿硐天景区岙里村为例_陈耀华_妙关素_W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风景名胜 风景区传统村落居民诉求与应对研究以长屿硐天景区岙里村为例 Study on the Demand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in Scenic Sites and Coping StrategiesA Case of Aoli Village in Wenling Changyu Cave Scenic Site陈耀华 / CHEN Yao-hua妙关素 / MIAO Guan-su摘要:近年来,景村关系已成为我国风景名胜区普遍存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影响风景区内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以位于浙江省温岭屿硐天景区内的岙里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和总

2、结传统村落居民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村镇建设、景村关系等方面的诉求,进而探讨相应的风景区传统村落经济、社会发展和风貌延续策略,即加强政府引导功能,发展特色村落经济;切实解决住房问题,有效改善居住环境;确保村落发展资金,保护乡土景观要素;居民参与决策管理,打造和谐景村关系。 关 键 词:风景园林;风景区传统村落;居民诉求;长屿硐天 文章编号:1000-6664(2015)04-0109-05 中图分类号:TU 986 收稿日期:2014-03-03;文献标志码:A 修回日期:2014-04-22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3、 famous scenic sites and communities in them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in China. Taking Aoli Village in Changyu Cave Scenic Site, Wenling,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authors acquired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Aolithrough field research, questionnaire survey

4、and interviews. After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residents demands on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enic site and the village, this article comes up with the coping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including developing

5、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mproving residents dwelling environment, protecting the rural landscap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etc.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raditional community in scenic site; residents demand; Changyu Cave自1982年我国风景名胜区制度正式建立以来,截至长屿硐天景区属于方山长屿硐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东片区,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温岭市新河

6、镇境内。该区地处华夏地块东缘,晚中生代卷入环太平洋火山活动带, 数千万年内多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形成了厚度巨大的含角砾玻屑凝灰岩。南北朝以来,人们为了开采石板陆续在山腹中开凿出28个洞群、1 314个洞窟,但山体外表保存2012年,已先后批准设立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批共225处,各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737 处,两者总面积约19.37万km2,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比例由1982年的0.2%提高到目前的2.02%1。 不可避免地,我国风景名胜区在确定边界时将相当数量的社区以及传统村落划入范围之中, 如普陀山风景区常住4 000余人,九华山风景区3 000余人2。而其中许多村落至今仍然

7、面临着经济水平低下(因为景区保护而限制部完好。2002年该片区作为雁荡山东园区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目前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分布有隶 属新河、箬横2镇的6个行政村8 200人3。本文尝试通过对其中岙里村居民经济、社会、村镇建设、景村关系方面的意愿、诉求进行分析,为村落发展对策提供有针对性的 分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发展,因资金缺乏、交通不便,风景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生活状况较差(人多地少、住房老旧等)、发展机会缺乏(市场信息不灵、技指导,并希望能为风景区传统村落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 术支持不够、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于是, 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成为风景区规划中一贯的解决方

8、案,但在一些影响力不足、地域偏远的地区,仅靠旅游服务业并不能满 1 岙里村发展沿革及居民诉求 1.1 村落概况 岙里村位于长屿硐天景区入口处,是进入八仙岩、 足传统村落持续发展的要求。 109 风景名胜 野山、双门硐景区的必经之地。2010年末,全村445户共1 282人,农林用地面积114.13hm2(1 712亩),其中耕地面积18.67hm2( 占16.4%),林地面积90.53hm2( 占79.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村民总数7.2%。2010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 420.44万元,在新河镇长屿片区19个行政村中排名第12。 长屿是著名的石板。因此,岙里村遍布石构建筑,现尚存保留较

9、为完好的石民居建筑104栋,其中建造年代最早的为明末清初,大量则建于20世纪70年代。各种生活设施、用品都尽量采用石材,如石桥、石井、石板路等。这些石质用品成为温岭石文化以及风景名胜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合理利用石资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宝贵精神(图1)。 1.2 规划沿革 早在1995年编制的长屿硐天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岙里村并未划入省级风景区范围,但考虑到其突出的石文化价值,规划将其划定为外围三级保护区,对村镇建设的高度、体量、密度、造型、色彩、绿地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其后管理部门也按照规划实行了严格控制,m图1 岙里村区位交通图(作者绘)关闭了采石厂,严格审批居民

10、建房。但2001年的新河镇城镇总体规划将其作为一般村落纳入镇区统一新建规划,传统村落,居民的主要诉求按照有需求户数占被调查户数传统村落保护受到威胁。为了协调这个矛盾,2002、2004的比例高低依次为:1)提高经济收入(79%);2)增加就业年分别编制长屿硐天景区村庄发展调控规划和长屿硐天入口区详细规划,拟在风景区范围以外另行选址建设“硐天小区”以集中安置岙里村等传统村落新建用房,而传统村机会(73%) ; 3) 改善住房条件(60%) ; 4) 整治村庄环境(55%);5)参与景区管理(33%);6)提供教育培训(22%)。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3.1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岗位远远不

11、足落则予完整保存。但由于影响,硐天小区建设用地指标一直未能落实,另建新村的规划未能实施。10年的1)就业出路。 严格控制和新建用地迟迟不能解决,居民对此意见极大。 目前仍在岙里村工作、生活的人中,3155岁的中年人最多,超过1/3。他们要承担整个家庭的生活压力,平均2005年方山长屿硐天被列入第六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岙里村作为重要文化资源被划入风景区范围, 2006年风景区总体规划将其确定为发展控制区。为了解决居民一个中年人需要养活2个老人和一个小孩。从他们的月收入来看,超过2 000元的仅20人,占总体的比例不到15%。紧迫的建房、生活诉求,2007年,重新编制长屿硐天入口这一人群构成了岙里

12、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其就业诉求和村庄规划,在尊重传统村落肌理,保护核心价值的前提生活压力非常大。而过去10年中,长屿硐天景区为岙里村居民提供的就业岗位仅45个,且多为景区清洁工、森林防护员等体力劳动职位,就业岗位供给远不能满足需求,地 下,采取岙里和邻近两村统一规划、协调用地的办法,在3个村的合适地带适度安排住宅建设用地,但严控高度和风格,景村矛盾得到一定缓解。 岙里村近20年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风景区传统村落规方旅游服务业缺乏活力,村内剩余劳动力问题亟待解决。 划思路、村镇发展的一个缩影。 表1岙里村历年土地面积变化表1.3 岙里村居民诉求 根据2013 年5 月以岙里村家庭为单位的调查问卷(

13、 共发放366 份, 其中有效问卷347 份, 回收率94.8%)统计结果,结合访谈情况来看,岙里村作为风景区内的注:数据由岙里村村委会提供。110年份 被征用土地面积/hm2 人均耕地面积/hm2 开发前 0 0.021 1998年 6.67 0.016 2008年 1.60 0.015 Famous Scenic Sites2)产业发展。 岙里村所在区域属于典型的山地丘陵地貌,林地为的卫生环境。 1.3.4 景村分离缺乏互动,不同主体缺乏互信 主,耕地资源本来就很紧张。近10年来,村内又多次被景风景区与周边村落发展相互掣肘的现象一般出现在风区征地,不少耕地被作为景区开发建设用地。人均耕地面

14、景区开发的初期,风景区缺乏对村落的经济带动,反而在积也不断较少,人地关系十分紧张,依靠原来传统的生土地、产业发展等方面造成一定限制,景村之间缺乏良好产、生活方式生存已不现实(表1)。 2001年,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要求下,岙里村很多居民都种上了果树。但当时由于销路缺乏,生产出来的水果的互动关系,村民们往往将随之而来的生存归结在风景区开发上,造成风景区与村落各自为政甚至关系不和。对于岙里村大部分再生产技能不强的居民,一旦失只能自产自销,无法带来经济收入。如今,绝大多数居民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或因种种原因放弃农业劳动,其日常已放弃了果树种植;再加上村内大部分耕地位于长屿硐天生活得不到保障, 就很容易对

15、景区发展持态度。景区内,耕种不便,大量农地和园地被抛荒,耕地闲置率34.3% 的岙里居对征地。32.8% 居民对管理机构表达24%。 1992年以前,岙里村一直以采石业、石料加工业和石雕业为主,形成了以采石文化为主的独特的乡土文化。自现出很大的不信任感,认为景区居民并不能在旅游业中得到切实的利益。 另外,村民们对于长屿硐天景区的各项建设事务几乎长屿硐天景区建立以来,景区内部的采石活动便被禁止,一无所知,仅25个人表示对景区规划布局、功能、建设项相关的石雕、石料加工业也逐渐没落。近一半居民目等有一定了解,其中72%是村委会成员。这在很大程度 (48.9%)认为景区旅游业并未提高当地的生活水而上与

16、地方政府为村民们提供的参与机会少有关。 限制了村落的产业发展,阻断了传统的收入来源,造成景区人均收入远远低于景区外的周边乡村。 1.3.2 建房需求矛盾突出,政策资金均不到位 为了保存整个村落的传统景观,过去10多年中,岙2 岙里村发展应对研究 岙里村居民的诉求,反映了景村之间存在经济、建房、用地、管理等多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长期积累,不仅不利于景区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也会对风景资源本身造成较大的破坏。与10年前相比,岙里村的127座传统石民居已减少到104座,其中10座被重建、7处被拆除、39处里村宅基地审批受到严格控制,使岙里村成为景区周边宅被加盖,大部分石板屋的保存完整度、牢固程度都有所下

17、上进行改建或扩建,两者共占81%。但由于上位规划和传统民居保护资金迟迟不到位,可操作的建房政策一直未出台,村民们开始逐渐失去耐心,翻建和新修不断出现。现降。更为严重的是,超过76%的村民们对石板路、石民居的保护反应冷淡,并不觉得有什么地方特色,很多年轻人不再愿意住狭小阴暗的石板屋,建立家庭后更倾向于在村庄周围新建现代砖混建筑。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状建筑密度已达22.82%,新建建筑多为56层,密密层层的建筑将景区入口区域的山谷谷口区域几乎全部填满,堵塞了风景区主要入口,挤占了风景区外围景观延伸空2.1 加强政府引导功能,发展特色村落经济 间,阻挡了景观视线,使风景区处于村庄包围之中。

18、不仅土地矛盾激化,而且村落传统风貌也受到较大破坏。 1.3.3 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生活环境亦需美化 首先,在村庄的发展定位上,应与市域、镇域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协调4。总体上,仍应将居住作为 岙里村的主要功能,保护以传统民居为载体、居民生活为内容的村庄环境,维护和继承村落田园风光。 其次,在产业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牵头,随着景区建设的需要,岙里村在交通、电力、邮政、供水等基础设施方面也受到一定带动。但根据问卷结果,仅23%的村民认为岙里村交通比较方便,主要原因是岙里建立以信息收集、市场开拓、品牌塑造、资金申请等为主村内大部分街道为石板铺砌,路面很窄且多为尽端路,很难满足机动车的通行

19、需要。 同时,40.95%的居民认为村落生活环境不佳。一方要内容的工作机构,并吸引村内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就业。该机构可以作为村庄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中介,对各类村落发展投资行为进行指导,并积极协调各主体关系,从而为当地特色农产品、轻工业、旅游产业,如杨梅、果蔗、枇杷、羊毛衫、鞋、帽、石民居客栈等的市 面,由于上游人工湖建设和本身河床渗漏等原因,从南向北经村落穿过的溪流(石船坑)已基本断流,河堤为垂直式硬质形式,景观质量较差。另一方面,村落内垃圾处 场化、适度规模化服务。 111 风景名胜 最后,在劳动力就业方面,既可以通过村落自身产业发展解决居民就业,也可以利用临近的大溪、新河、箬横镇

20、和周边县市的经济优势,适当输出村庄劳动力进入各个产业,并注重劳动力培训,以缓解村内剩余劳动力问题。 2.2 切实解决住房问题,有效改善居住环境 1) 控制人口数量,规划居民安置小区。 首先应严格控制岙里村人口增长,减少其对景区的压力。其次将岙里、长屿、屿头村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在三村靠近城镇或山脚、不影响景村视廊的地段设置规模不一的居民安置小区( 宅基地重点建设区、宅基地适度建设区),缓解建房矛盾(图2)。 2)打破村界,统一完善基础设施。 岙里村可以通过与长屿、屿头村统一规划环形道路系统,增加村内机动车的通达性,以满足居民需要,但 m路面建议采用条石路面; 同时应保护和修缮现有石板图2 长屿硐

21、天入口区空间布局图(作者绘)路,不得再将其拆除或改造为水泥路面,将其发展为联系整个村庄传统石民居、特色院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步行游线系统( 图2)。另外,还必须统一规划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统一设置垃圾收集与中转站,统一整治农村卫生和河道环境。 3)提高居民社会归属感。 社会归属感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应及游客居住等功能,以促进居民就业,提高经济收入,同时也丰富景区旅游内涵。该区内的现代建筑、私搭乱建、加建部分则应予拆除。 风貌保护区以外划定为风貌协调区,主要是一些已建的现代建筑以及规划新建的安置用房。两者必须统一规划,与传统民居和自然环境相协调,高度不宜超过3层,通过道路、给排水等基

22、础设施建设和保护集中展示当地传统石文化价值;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居民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在适当地点保留少量采石点以传承采石技艺,展示传统习俗,使村内居民为石板而感到自豪。 色彩、外貌等与石板民居协调并体现石文化符号。对于高2.3 确保村落发展资金,保护乡土景观要素 1) 多方融资,政府社会齐努力。 可以由村内自发或政府引导建立的非营利组织负责解度和风貌不符的现代建筑逐步改造。 2.4 居民参与决策管理,打造和谐景村关系 2.4.1 景区征地、拆迁与居民关系的处理 土地问题是大部分风景区和周边村落之间矛盾产生的决村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首先应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完善政府投资、外资、民间集资等融资

23、平台,建主要根源,也是中国土地征用制度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立文物保护、产业发展等多形式基金。其次可以制定各种题。就岙里村而言,虽然景区依照法规程序进行征地并支优惠政策,采取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吸引外资。同时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促进村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最终良性循环。 付了征地款项,但随着社会发展,景区及周边土地升值。巨大的土地价差,使得部分失地居民产生土地被平衡心态。 的不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地区的土地征用、拆迁补偿制2)功能分区,保护利用相协调。 风貌保护区内严格保护,综合利用。从建筑年代、结构、保存状况等方面对村落民居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价,对传统石板民居集中的区域划定为传统风貌保护区。该区

24、内必须整体保护村落肌理,严禁拆除石板建筑,并完好保存生活生产环境如耕地、菜园、果林等。可以通过适当的修缮、改造(尤其是建筑内部居住条件)将部分建筑转变为风景区的服务设施,提供石文化展示、休闲参观、商业服务 度,一方面应提高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以市场为基础,充分体现“公平、效率”原则,合理分配征地补偿费用;另一方面征用土地补偿方式可多样,既可采用货币补偿,也可采用实物补偿、土地折价入股等方式,使村民与景区结成利益共同体,利润共享,风险共担,化解矛盾。 2.4.2 居民参与 居民参与,全民搞旅游的模式,其实是一种将人本思 112 Famous Scenic Sites想用活了的模式,它能有效解决乡村

25、建设、居民需求和景区发展之间的矛盾。 识、身份认同、归属感成为可能。 3)地方特色寻求,保护乡土景观要素。应注意重视当1)居民参与景区旅游发展决策。 地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防止村庄过度商业化,如岙里作为景区旅游利益相关者,村民对景区旅游规划的村的传统院落结构和不同时代的石民居建筑等应该得到有了解和认识决定了其对旅游发展决策的配合程度和执行意愿5 。在景区旅游开发涉及村庄的项目决策过程中,可以先由开发商提出初步方案,再由村委会或非营利组织传达给各个村民,经广泛讨论、提出修订意见和建议后,反馈给项目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在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效的保护和延续,注重对村庄居住功能的维护,促进风景区整体

26、田园风光的形成。 4)社区参与合作,打造和谐景村关系。强调居民参与,旨在使居民面对城市文化冲击时,能够既保持对村落文化资源的清醒认识和优势发挥,又能为景区旅游业和村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使景区旅游发展的整体目标与村庄发展目标相一致7。 诉求后,做出平衡各方利益的最终方案。 2)对居民的教育和培训。 岙里村的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居民的受教育程总景区村庄发展需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度是影响社区参与的重要因素。因而,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培训各个领域的旅游从业人员,注重其对传统风貌保护认识的加强;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一些村庄活动,增强居民村镇建设、景村关系等方面分析居民诉求,整合景村资 源,寻求满足“景

27、村共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文化自豪感和主人意识,激发村民对家乡乡土文化的热爱,并结合经济的带动确实促进居民保护的自觉性。 3)居民参与的政府引导。 由于居民对于景区旅游业和乡土文化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间不可避免会出现经营思路、发展理念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政府规范和引导居民的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确保村庄旅游相关产业发展的秩序化,以及乡土文化参考文献: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1982 2012)Z.2012. 2 孔绍祥. 论风景区居民村庄系统规划J. 中国园林, 2000 , 16(70):7-9. 3 方山长屿硐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年). 4 陈耀华, 金晓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风景名胜区与居民点互动关系研究:以方山长屿硐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入口村庄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5):43-47. 5 李春玲. 风景区的社区公众参与模式研究J. 中国园林,2006(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