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络腧穴学,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1,目的要求,1.掌握本经的体表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及 与组织器官的联系。2.重点掌握所讲述的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主 治特点和刺灸方法。3.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4.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2,脾胃为后天之本。,3,足阳明胃经,4,足阳明胃经,(一)经脉循行: 灵枢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还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输胃,络脾。,5,足阳明胃经,(一)经脉循行: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交于足太阴),6,足阳明胃经,注解:1.頞:鼻根部。 2.太阳之脉:足太阳膀胱经。 3.颐:口角后,下颌部。 4.客主人:上关穴。 5.额颅:前额。 6.气街:气冲部,当股动脉搏动处。 7.胃口:胃之下口。幽门。 8.髀关:股之上端;膝上通称。 9.伏兔:股四头肌隆起处。 10.膑:膝盖。 11.足跗:足背。 12.中指内间:“指”通作“趾”,“内间”,内侧趾缝。,7,足阳明胃经, 在头面部沿目中线下行至口角旁,循下颌骨向外至下颌角分成两支,一支循耳前上额角,另一支沿颈前外侧下缺盆。 在胸部沿第二侧线下行,即乳中线或锁骨中线,距前正中线4寸。 在腹部沿第二侧线下行,距前正中线2寸。 在大腿沿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下行。 在小腿沿胫骨前缘外1寸下行(丰隆在胫骨前缘外2寸)。 在足部沿踝横纹中点与足次趾外侧端连线循行。,8,循行方向:头足起止穴:承泣厉兑联系脏腑器官:胃、脾、鼻、 眼、口、上齿、乳房。注:阳明经均可治疗五官疾病。,足阳明胃经,9,(二)主要病候: A 脏腑病: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肠鸣、腹胀、水肿、口渴、 咽喉肿痛、鼻衄。 B 经脉病:胸部、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 病、发狂。,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异常,临床表现有哪些?,10,(三)主治概要:脾胃疾病: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痢疾。头面五官疾病:头痛,口眼歪斜,齿痛,面痛,牙关紧闭。外经病:乳痈,膝痛,下肢痿痹,脚气。,足阳明胃经腧穴在临床上如何应用?,足阳明胃经,11,1.循行:足阳明胃经的别行络脉,名曰丰隆,在距离外踝上八寸处分出,走向足太阴脾经;其支脉沿着胫骨外缘上行联络于头项部,与各经的经气相会合,再向下联络于咽喉部。2.其病证:气逆则发生突然失音;实证为狂癫之疾,虚证为足缓不收,胫部肌肉萎缩。,足阳明胃经络脉,12,第二节 足阳明胃经腧穴,本经共有45个穴位,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前外侧面,30个穴位在腹、胸部和头面部。,13,本经共45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足阳明胃经腧穴,14,足阳明胃经穴歌,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里,水道归来达气冲,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内庭厉兑阳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终。,15,承泣 Chengqi STl,【命名】承接眼泪之穴位。【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取法】正坐位,两目正视,瞳孔之下0.7寸,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取穴。【特异性】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交会。【功用】散风清热,明目止泪。,16,承泣 Chengqi STl,【主治病症】1.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慢性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色盲, 夜盲症,睑缘炎,角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白内障,视网膜色 素变性,眶下神经痛等; 2.神经系统疾病: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配穴】1.配风池、睛明,耳尖放血,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 肿痛。 2.配足三里、合谷、攒竹、风池,有补益气血,祛风清热的作用,主治 眼胞睑外翻及口眼歪斜。3.配太阳穴治目赤肿痛。,17,承泣 Chengqi STl,【刺灸法】刺法:1.直刺0.50.8寸,左手推动眼球向上固定,右手持 针沿眶、下缘缓慢刺入,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 血管引起血肿。 2.或平刺0.50.8寸,透向目内眦,局部酸胀,可致 流泪。如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灸法:禁灸。,18,四白 Sibai ST2,【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命名】白,明也。使目明四方而光明。【取法】可用指甲切按到眶下孔。【功用】祛风明目,通络止痛。,19,四白 Sibai ST2,【主治病证】眼科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2.五官科系统疾病:角膜炎,近视,青光眼,夜盲,结膜瘙痒,角膜白斑,鼻窦炎; 3.其它:胆道蛔虫症,头痛,眩晕。【配穴】1.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2.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刺灸法】刺法:1.直刺0.20.3寸,局部酸胀; 2.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可有麻电感放射至上唇部, 治疗三叉神经第支痛。 灸法:不宜灸。,20,巨髎 Jlio ST3,【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命名】此穴处空骨最寥廓。【取法】正坐或仰卧,目正视,瞳孔直下,与鼻翼下缘平齐处取穴。【特异性】阳跷、手足阳明之交会穴。【功用】清热熄风,明目退翳。,21,巨髎 Jlio ST3,【主治病症】1.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2.五官科系统疾病:青光眼,近视,白内障,结膜炎,鼻炎,上颌窦炎,牙痛。【配穴】1.配合谷穴治齿痛;2.配地仓穴,颊车穴治口歪。【刺灸法】刺法:1.直刺0.30.6寸,局部酸胀; 2.向颊车方向透刺治疗面瘫等; 3.针尖向同侧四白穴或瞳子方向透刺,可治疗面瘫、近视等。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22,地仓 Dcng ST4,【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取法】正坐或仰卧,眼向前平视,于瞳孔垂线与口角水平线之交点处取穴。【特异性】跷脉、手、足阳明之交会穴【功用】祛风止痛,舒筋活络。,23,地仓 Dcng ST4,【主治病症】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2.其它:口角炎,小儿流涎。【配穴】1.配颊车、巨髎、合谷,有祛风通络活血的作用,主治唇缓不收,齿痛。 2.配颊车、承浆、合谷,有通气滞利机关的作用,主治口噤不开。【刺灸法】刺法:1.直刺0.2寸,局部胀痛; 2.治面瘫时向颊车方向平刺1.02.5寸; 3.向迎香穴透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半侧面部,甚者可有口角牵掣感。 灸法:温针灸35壮。,24,大迎 Dyng ST5,【定位】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取法】正坐或仰卧,在下颌角前下1.3寸,当咬肌附着部的前缘,下颌骨上。简便取法:闭口鼓腮,在下颌骨边缘现一沟形,按之有动脉搏动处取穴。【功用】祛风通络,消肿止痛。,25,大迎 Dyng ST5,【主治病症】1.五官科系统疾病:龋齿痛,智齿冠周炎,面部蜂窝质炎,眼睑痉挛,颈淋巴结核。 2.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配穴】1.配颊车穴治齿痛。2.配颧髎、听会、曲池治齿痛恶寒。3.配(手)五里,臂臑治颈部瘰疬。【刺灸法】刺法:直刺0.20.5寸,局部酸胀。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26,颊车 Jich ST6,【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取法】正坐或侧伏,开口取穴,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凹陷中。如上下齿用力咬紧,在隆起的咬肌高点处取穴。【功用】祛风清热,开关通络。,27,颊车 Jich ST6,【主治病症】为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牙髓炎,冠周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咬 肌痉挛; 2.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3.其它:脑血管病后遗症,甲状腺肿。【配穴】 口眼歪斜配地仓、水沟、承浆、听会、合谷(图翼) 。 牙关紧闭配承浆、合谷(图翼) 。 齿痛配下关、合谷。 面颊肿痛配内庭。,28,颊车 Jich ST6,【刺灸法】刺法:1.直刺0.30.4寸,局部酸胀; 2.向地仓方向平刺0.81.5寸。以治面瘫,可采用滞针法,即向同一方向捻转不动,然后手持针柄向患侧牵拉; 3.向上、下斜刺0.50.8寸,以治上下牙痛,局部酸胀并向周围扩散。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29,下关 Xigun ST7,【定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取法】 正坐或侧伏,在颧弓下缘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闭口取穴。 【特异性】足阳明、少阳之交会穴。【功用】消肿止痛,聪耳通络。,30,下关 Xigun ST7,【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下颌关节脱位,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耳聋,耳鸣;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3.其它:眩晕,足跟痛。 【刺灸法】刺法:1.向下直刺0.30.5寸,周围酸胀或麻电感放散至下颌; 2.略向后斜刺1.01.5寸,酸胀扩散至耳区,; 3.沿下颌骨向上、下齿平刺1.52.0寸,酸胀扩散至上下齿以治牙痛; 4.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可用齐刺法。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或药物天灸。,31,下关 Xigun ST7,【配穴】1、合谷、下关,功能清热止痛,主治阳明热邪上扰之牙痛。备急千金要方2、牙齿痛配下关、大迎、翳风、完骨;3、口失欠、下牙齿痛配下关、大迎、翳风。4、大迎、颊车、下关、地仓、巨髎、风池,功能疏风通络5、配牵正,主治风痰阻络之面瘫。甲乙经6、口噼配颧髎、龈交、下关。7、下关、听宫、太冲、中渚,功能疏风清热降火,聪耳利窍,主治肝胆火旺耳聋。甲乙经8、耳鸣耳聋配下关、阳溪、关冲、腋门、阳关。,32,头维 Tuwi ST8,【定位】在头侧部,在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取法】当鬓发前缘直上入发际0.5寸,距神庭穴4.5寸处取穴。 【特异性】足少阳、阳明、阳维之交会穴。 【功用】清头明目,止痛镇痉。,33,头维 Tuwi ST8,【主治病症】 1.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前额神经痛,精神分裂症,面神经麻痹; 2.循环系统疾病:脑溢血,高血压病; 3.五官科系统疾病:结膜炎,视力减退。 【配穴】1.前头痛配合谷、太阳;侧头痛配率谷、风池。2.眩晕配百会(灸)。3.迎风流泪配攒竹、阳白。4.眼痛配大陵(千金方)。【刺灸法】 刺法:向后平刺0.50.8寸,局部胀痛,可向周围扩散 灸法:隔物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34,人迎 Rnyng ST9,【定位】 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 颈总动脉搏动处。【取法】 正坐仰靠,与喉结相平,在胸锁乳突肌前缘, 距喉结1.5寸处取穴。【特异性】 足阳明、少阳之交会穴。 【功用】 利咽散结,理气降逆。,35,人迎 Rnyng ST9,【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心脏神经官能症; 2.呼吸系统疾病:咽喉炎,扁桃腺炎,声带疾患,哮喘,肺结核,咯血; 3.其它: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大,雷诺氏病。 【刺灸法】刺法:避开动脉直刺0.20.4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肩部发散。 灸法:禁灸。【配穴】配大椎穴、太冲穴治高血压。,36,水突 Shit ST10,【定位】 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 连线的中点。【取法】正坐仰靠,在人迎与气舍之中间, 胸锁乳突肌前缘取穴。 【功用】清热利咽,降逆平喘。【主治病症】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喉头炎,声带疾病,咽炎,扁桃腺炎; 2.其它:甲状腺肿大。,37,水突 Shit ST10,【刺灸法】刺法:1.直刺0.30.4寸,局部酸胀,不宜深刺,以免伤及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分支。 2.向内下斜刺1.01.5寸,针体呈45度角刺入甲状腺腺体,局部酸胀沉重,以治甲状腺肿大。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配穴】1、头痛者,配风池、少阳;2、咳嗽者,配尺泽;3、壮热不解者,配十宣;4、便秘者,配天枢。,38,气舍 Qsh ST11,【定位】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功用】清咽利肺,理气散结。【主治病症】 1.呼吸系统疾病:咽炎,扁桃体炎,喉炎, 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 2.消化系统疾病:食道炎,膈肌痉挛,消化不良 3.其它:颈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大,落枕,颈椎病。【配穴】配水突穴治瘿瘤。,39,缺盆 Qupn ST12,【定位】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功用】 宽胸利膈,止咳平喘【主治病症】 1.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 2.其它:膈肌痉挛,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肩部软组织病变。 【刺灸法】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可向上臂放散。不可深刺,以免发生气胸。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40,气户 Qh ST13,【定位】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功用】理气宽胸,止咳平喘。【主治病症】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 2.其它: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41,气户 Qh ST13,【刺灸法】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气胸。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配穴】1、配肺俞穴治喘咳;华盖治胁肋疼痛。2、配膻中、内关治胸闷、胸胀。3、配列缺治咳嗽气喘。4、配云门、天府、神门,有降气平喘的作用,主治喘逆上气。 5、配华盖,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胁肋疼痛。,42,库房 Kfng(ST 14),【定位】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屋翳 Wy(ST 15),膺窗 Yngchung(ST 16),【定位】 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定位】 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43,乳中 Rzhng(ST 17),【定位】 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 距前正中线4寸。【主治病症】 此穴常作为胸部取穴标志,不作针灸治疗。,乳根 Rgn(ST 18),【定位】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44,不容 Brng(ST 19),【定位】在上腹,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承满 Chngmn(ST 20),【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梁门 Lingmn(ST 21),【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45,太乙 Tiy(ST 23),【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滑肉门 Hurumn(ST 24),【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关门 Gunmn(ST 22),【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46,天枢 Tinsh(ST 25),【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特异性】大肠之募穴。 【功用】调中和胃,理气健脾。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胃肠炎,小儿腹泻, 痢疾,便秘,胆囊炎,肝炎; 2.妇产科系统疾病:痛经,子宫内膜炎, 功能性子宫出血 3.其它:肾炎。,47,天枢 Tinsh(ST 25),【配穴】1、配上巨虚,有解毒清热化湿的作用,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2、配足三里,有和中止泻的作用,主治小儿腹泻。 3、配上巨虚、阑尾穴,有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急性阑尾炎。 4、配大肠俞、足三里,有温通气机,调理肠腑的作用,主治肠炎 。 5、配中极、三阴交、太冲,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的作用,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48,大巨 Dj(ST 27),【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水道 Shido(ST 28),【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外陵 Wilng(ST 26),【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归来 Gili(ST 29),【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气冲 Qchng(ST 30),【定位】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49,髀关 Bgun(ST 31),【定位】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 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伏兔 Ft(ST 32),【定位】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 连线上,髌底上6寸。【功用】散寒化湿,疏通经络。【主治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 炎,下肢瘫痪,下肢痉挛; 2.其它:荨麻疹,脚气,腹股沟淋巴腺炎。,50,阴市 Ynsh(ST 33),【定位】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髌底上3寸。,梁丘 Lingqi(ST 34),【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 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特异性】足阳明经之郄穴。 【功用】理气和胃,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腹泄; 2.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痛经; 3.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51,犊鼻 Db(ST 35),【定位】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足三里 Zsnl(ST 36) 合穴,【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 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特异性】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 胃之下合穴。 【功用】健脾和胃,扶正培元, 通经活络,升降气机。,52,足三里 Zsnl(ST 36),【主治病症】本穴应用广泛,为全身强壮要穴,针灸按摩可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亦为消化系统常用要穴。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胃肠炎,胃痉挛,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肠炎,痢疾,急慢性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肝炎,消化不良,小儿厌食,辅助胃镜检查; 2.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贫血,风湿热; 3.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遗尿,阳萎,遗精; 5.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 6.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小儿麻痹,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癫痫; 7.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疾,口腔疾患,耳聋,耳鸣。,53,上巨虚 Shngjx(ST 37),【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条口 Tioku(ST 38),【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下巨虚 Xijx(ST 39),【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54,丰隆 Fnglng(ST 40),【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 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特异性】足阳明经之络穴。 【功用】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开窍宁神。【主治】痰多,咳嗽,哮喘,胸痛,头痛,咽喉肿痛, 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痫证,下肢痿痹。【应用】痰多咳喘配肺俞(聚英玉龙赋); 痰湿头痛配阴陵泉; 水肿配复溜(资生经); 痫证配照海、陶道。,55,解溪 Jiexi(ST 41) 经穴,【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 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冲阳 ChongYang(ST 42),【定位】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陷谷 XiangGu(ST 43) 输穴,【定位】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 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56,内庭 Neiting(ST 44) 荥穴,【定位】在足背,当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厉兑 Lidui(ST 45) 井穴,【定位】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 距趾甲角0.1寸(指寸)。【作用】醒脑开窍,清胃化痰。【主治】面肿、齿痛、口喎、鼻衄、胸腹胀满、热病、 多梦、癫狂。【应用】配百会、水沟、中冲治中暑晕厥不省人事。,57,足阳明经头面部穴位主治比较,58,小结:1 取穴要点:主要掌握瞳孔下直线、口角、咬肌、鬓角、髂前上棘、 胫骨前嵴、外膝眼、外踝等解剖标志。2 主治重点: 胃肠疾病:足三里治一切胃肠病;上巨虚、天枢治大肠病;下巨虚 治小肠病。 血病:天枢治妇人癥瘕血结成块;足三里治产妇血晕;内庭治赤痢、 鼻血;厉兑治流鼻血。 神志病:足三里、丰隆治癫狂;厉兑治梦魇。,59,足太阴脾经,60,足太阴脾经,(一)经脉循行: 灵枢 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後,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後,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61,足太阴脾经,词解:1白肉际:足底或手掌面的边界, 又称赤白肉际。 2核骨:第一跖趾关节隆突。 3腨: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4咽:指食道。 5舌本:舌根部。,62,足太阴脾经,体表循行路线: 起于足大趾端的隐白穴内踝前小腿内侧中间内踝上8寸处交于肝经之前膝股内侧前缘腹(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止于腋下第六肋间的大包穴(在腹部分出流注心中交于心经)。 体内联系: 属脾,络胃。并与咽(食道)、舌、心联系。,63,足太阴脾经,(二)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病候归类:(1)经络病候:下肢痿痹,体重肢痛,足踝痛。股内侧痛,四肢无力,全身疼痛。(2)脏腑病候: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月经不调,经闭,阳痿,遗精,早泄,崩漏,带下。,64,足太阴脾经,(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1)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胃痛。(2)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尿,遗精。(3)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65,足太阴脾经,(四)腧穴 本经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单侧21个腧穴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66,足太阴脾经,经穴歌 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 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 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 胸乡周荣大包经,二十一穴太阴经。,67,隐白 SP1 (井穴)【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主治】1、本经病:(1)运化失司,气机不畅,如腹胀、暴泄、善呕;(2)脾失健运,统摄无权,如崩漏、吐血、衄血、 尿血、便血,尤以“功血”效好,宜灸。 2、特殊主治: 开窍醒神、泻热清神,如昏厥、惊风、神志病、癫狂、多梦。 【操作】点剌艾灸;浅剌。,大都 SP2 (荥穴)【定位】在足内侧缘,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1)腹胀,胃痛,消化不良,泄泻,便秘。(2)热病,汗不出,体重肢肿。(3)心痛,心烦。【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太白 SP3 (输穴;原穴)【定位】在足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 际凹陷处。【主治】本穴是治疗脾胃虚弱重要穴位。 (1)脾虚生化之源不足引起的病症,如气血亏虚症, 乳汁不足、肌肉无力; (2)脾失统摄所致失血证,如崩漏、便血等。 (3)与脾相关的其它病症,如胃肠病症:胃痛、呕 吐、泄泻、便秘。【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公孙 SP4(络穴 、八脉交会穴)【定位】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前下方。【主治】本穴是治疗脾胃虚弱重要穴位。 (1)近治作用:足痛 (2)远治作用:胃痛、呕吐、消化不良、泄泻、 痢疾、肠风下血。 (3)特殊作用:公孙与内关主治胃、胸、心 部病(公孙冲脉胃心胸).【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标幽赋: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商丘 SP5 (经穴)【定位】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 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腹胀、腹泻、便秘等脾胃病证; 黄疸; 足踝痛。【操作】直刺0.50.8寸。,三阴交 SP6(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是治疗男女生殖泌尿系病、血证和妇科病常用穴。 (1)近治作用:下肢痿痹、脚气 (2)远治作用:脾病-脾虚所致肠鸣、泄泻、便秘。 (3)特殊作用: 、妇科病:经、带、胎、产; 、血证:肝藏血、脾统血、肾主藏精,精生血;本穴有摄血、 凉血、补血、活血功效;对各种原因而致的出血、血虚、 瘀血、血热等病症有效; C、生殖泌尿系病; D、皮肤病:皮肤病与风、湿、血有关,本穴能凉血、补血、 活血、祛湿,对血热、血虚兼湿所致的病症有效。 如面部黑变病,面部色素沉着,眼睑下垂,面肌痉挛 。 脱发,浮肿,神经性皮炎等;,三阴交 SP6(足三阴经交会穴 )【配伍】(1)配天枢、合谷,有清热除湿,健脾和中的作用,主治小儿急性肠炎。(2)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配阴陵泉、膀胱俞、中极,有渗湿利尿的作用,主治癃闭。(4)配中极、天枢、行间,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痛经。(5)配阴陵泉、四白、足三里、脾俞、肝俞、肾俞、光明,有益气健脾 生津,滋养肝肾,补肾填精的作用,主治神水将枯。(6)配外麻点、切口旁针;太冲、下巨虚;内关、足三里,均有良好的 镇痛的作用;是剖腹产麻醉最常用的基本方。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三阴交 SP6(足三阴经交会穴 )【现代研究】(1)三阴交分别配外麻点、切口旁,太冲、下巨虚,内关、足三里,均有良好镇痛作 用,是剖腹产针麻最常用的基本处方。(2)电针犬的“三阴交”、“照海”、“膀胱俞”、“肾俞”等穴可引起输尿管蠕动 增强和尿量增加。(3)有报道表明,用三阴交配气海、肾俞治疗痛经125例,取得良好效果。(4)有报道、针三阴交、肩外俞等穴妇女避孕率可达66.6%。另有报道,针三阴交可 使孕妇子宫收缩,并可使继发性闭经病人出现激素撤退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37讲细胞工程-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讲课件
- 数字智慧方案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方案
- 2024年家具、建筑用金属附件及架座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供电防护员练习试题(一)
- 金榜题名感谢恩师升学宴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
-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数学(理)真题
- 盈余管理视角下的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 职业资格-公路水运公共基础真题库-2
- 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考察试题及答案
- 法律考研试题及答案
- 舞弊检测中的深度学习特征提取-深度研究
- 入孵企业合作协议书范本
- SCR脱硝催化剂体积及反应器尺寸计算表
- 中级会计经济法-中级会计《经济法》模拟试卷12
- ISO-IEC20000-2018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标准及内审员培训教材
- 一例脓毒血症的个案护理
- 2024年叙永县中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安全科学导论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市场营销试题(含参考答案)
- 机械工程技术训练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儿童退热类药物安全用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