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血糖-读懂糖尿病_第1页
监测血糖-读懂糖尿病_第2页
监测血糖-读懂糖尿病_第3页
监测血糖-读懂糖尿病_第4页
监测血糖-读懂糖尿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监测血糖,读懂糖尿病,糖尿病教育系列课程,ADC-07002,有效期到2019年1月17日,本次课程内容,血糖是“坏东西”吗?,血糖跟糖尿病有什么关系?,1,2,血糖监测有什么用?,3,葡萄糖是生命的“燃料”,葡萄糖被大脑,骨骼肌摄取以保证人体进行呼吸,运动等生命活动,多余的葡萄糖可以在肝脏,肌肉中以糖原形式储存,或者转换为脂肪储存,葡萄糖,能量,葡萄糖“燃烧”自己,产生能量,脑组织,骨骼肌,肝脏,脂肪,葡萄糖如何在体内发挥作用?,胰岛素分泌适量的胰岛素,转化为脂肪储存,大脑、骨骼肌不断摄取葡萄糖以保证人体进行呼吸、运动等生命活动,人体摄入的食物被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通过血管运输到各组织器官,血液中的葡萄糖即为血糖,多余的葡萄糖可以在肝脏,肌肉中以糖原形式储存,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水平,胰岛素是组织摄取葡萄糖不可或缺的物质,帮助组织器官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使得人体血糖水平下降,正常人一天内的血糖如何变化?,1. 纪立农等,知名专家进社区谈医说病:糖尿病.2006.p3.,早中晚三餐进食后,人体消化吸收食物,血糖水平升高,随后人体分泌胰岛素,使得葡萄糖被摄取利用或储存,血糖水平降低,血糖跟糖尿病有什么关系?,2,血糖血糖是“坏东西”吗?,1,血糖监测有什么用?,3,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主要分为I型和II型,胰岛素分泌缺陷形成I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作用是II型糖尿病主要病因。,为什么被称为“糖尿病“?,糖在血液中堆积!血糖增高!,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细胞破坏/功能缺陷,血糖不能被利用,胰岛素抵抗!,当血液中的糖高到一定程度,超过肾糖阈,多出来的糖就会从尿液中排出,就像水坝一样,随之尿液就会变甜,形成”糖尿”,除“糖尿”外,还有其他症状,“三多一少” 多食、多饮、多尿和消瘦,还可能伴随有皮肤瘙痒、乏力,糖尿病患者较正常人血糖波动明显,正常人,新诊断糖尿病患者,1.郎江明等,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血糖的波动特点,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5, 13(1):43-45.,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餐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餐后血糖高,且下降缓慢,胰岛细胞功能下降,胰岛素合成分泌速度慢,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空腹血糖高,高血糖的危害-急性并发症,高糖高渗状态,高血糖尿液增多脱水血浆渗透压增高严重可危及生命,就像蜜饯的制作过程一样,酮症酸中毒,胰岛素相对不足脂肪分解供能生成大量酮体酮症酸中毒若不及时医治,可危及生命,1. 刘建民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状态.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3, 19(6):505-508.,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 193-212.,高血糖的危害-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可造成心、脑、肾、眼、足、神经,以及全身大小血管损伤,从而形成全身多组织、多器官的病变,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神经系统,足,眼睛,肾脏,血管系统,心脏,脑血管,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三大武器避免高血糖危害,运动,饮食,药物,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4, 6(7):447-498.,及时进行血糖监测可预防高血糖发生,空腹血糖控制目标应为4.4-7.0mmol/L,餐后血糖常规的目标值应不超过10.0mmol/l。,为避免高血糖的危害,糖尿病患者必须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控制饮食、合理运动和药物治疗,药物,饮食,运动,然而药物治疗可能带来低血糖风险,糖尿病患者在降糖药剂量过大或肝糖输出等情况下,容易发生低血糖,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能出现头晕、手抖,甚至昏迷等现象,自身行为也可能引起低血糖,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过量、给药时间不当或剂型错误,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酒精摄入,尤其是空腹饮酒,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4, 6(7):447-498.,饮食不规律,酒精摄入,药物使用不当,血糖监测有什么用?,血糖是“坏东西”吗?,3,1,血糖跟糖尿病有什么关系?,2,血糖监测帮你“看见血糖”,血糖仪指尖采血,1. 吴建红等. 55例孕产妇应用指尖采血快速血糖仪和静脉抽血生化仪测定的血糖比较.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2, 17(6):448-449.,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仪器设备来“看见血糖”,CGM连续监测葡萄糖,FGM扫描监测葡萄糖,生化仪测静脉血,血糖监测即时了解血糖情况,血糖监测有助于了解血糖控制水平和波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更好地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4, 6(7):447-498.,规范的血糖监测,结合血糖监测结果,医护专业人员调整治疗方案,帮助血糖达标不结合血糖监测结果的“盲治”容易引起低血糖,也不能有效治疗糖尿病,血糖监测的指标有哪些?,HbA1c是什么?,HbA1c,老年患者,低血糖风险高的患者则可以放宽理想标准:7%在治疗之初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查1次年轻患者可适当严格控制(6.5%),,6.5%,HbA1c,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4, 6(7):447-498.,7%,HbA1c的控制目标不是固定的,应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情况进行调整,空腹血糖监测,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4, 6(7):447-498.,空腹血糖隔夜空腹8小时以上, 早餐前测定的血糖,为全血葡萄糖,家用血糖仪指尖采血即可完成检测。,空腹血浆葡萄糖隔夜至少8小时无任何热量摄入(饮水除外),早餐前采取静脉血所测定的血糖值,需在医院检测。,餐后血糖监测,餐后2h血糖中间的B是指全血的葡萄糖,通常可以在家,用血糖仪检测此方法是最常用、最便捷的血糖检测方式,母义明等.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6, 24(5):385-392田慧. 你了解不同时段血糖测定的意义吗?. 糖尿病新世界, 2009(8):48-49.,餐后1h往往是血糖最高的时候,也是最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时候,升高的胰岛素会使血糖降下来,一般到了餐后2h血糖恢复到空腹水平,但糖尿病患者很难达到这个水平,监测餐后血糖可反映治疗效果,餐后2h血浆葡萄糖中间的P是指血浆葡萄糖,通常在医院采静脉血,用生化仪检测,PBG常规目标:10mmol/L;严格目标:7.8mmol/L,特殊时点的血糖监测,睡前,夜间,异常感觉(头晕、手抖),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睡前血糖和夜间血糖,对睡前血糖进行监测,可预防夜间低血糖,夜间血糖可选择0点、2点、4点、6点进行监测出现异常感觉时,及时用便携式血糖仪监测血糖,1. 张舒婷等. 床边血糖监测系统监测睡前血糖预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3.,中外指南对糖尿病检测频率的推荐,1.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指南推荐,不同血糖监测手段的比较,血糖测试仪,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连续血糖仪,指血校准操作不便数据难以解读,无痛检测操作方便自动记录,扎针疼痛操作不便数据离散,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随时掌握血糖信息,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可无痛、方便、自动地进行血糖监测,增加监测频率 无痛检测: 通过敷贴在上臂背侧的传感器检测组织间液葡萄糖水平 准确方便: 扫描检测仪靠近传感器即可获知当前和过去8h的葡萄糖值,全程无需指尖血校准 自动记录: 传感器自动测量、记录,扫描仪自动生成多种报告,当前葡萄糖值来自最近一次更新的葡萄糖数据(传感器自动测试葡萄糖水平)最近葡萄糖波动曲线 显示最近传感器记录的葡萄糖数据,可以反映最近葡萄糖波动情况葡萄糖趋势变化箭头表示当前葡萄糖水平正在上升、下降或平稳变化,以及变化速度,提供丰富的血糖信息,生成丰富血糖报告,基于自动存储的葡萄糖数据,系统可即时自动生成多种报告,注意:周/月葡萄糖趋势图和完整AGP报告可在电脑端显示,坚持血糖监测,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坚持每天至少4次血糖监测,合理控制血糖,随访5年发现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 吴晓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4):426-428.,合理控制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