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中的防治管理_第1页
地质灾害中的防治管理_第2页
地质灾害中的防治管理_第3页
地质灾害中的防治管理_第4页
地质灾害中的防治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姓名:杨泽远学号:2011501304班级:2011 级地理科学 1 班评分项目 分值论文选题情况(10 分)文献利用情况(10 分)论文组织及结构的严密性(30 分)论文内容,论证的科学性(40 分)创新性(10 分)总分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摘要:地质灾害是指地球岩石圈地壳表层 地表及近地表,受大气、水、生物、地质应力共同作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的综合影响,地质地理等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使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破坏及损毁的过程或现象。正文:工程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治理应本着防为主,治为辅的原则。为使论述较为直观充实,本文援引江西省永丰县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实例。笔者参加了地质灾害调查,该实例中的灾害类型较为齐全,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水文气象:区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 量 1620.21 毫米,暴雨主要集中在 4-8 月。地形地貌:区内地形较平坦,标高 190 米,属剥蚀残积地貌。地 层:为变质岩,岩性为砂质板岩。地质构造:区内属褶皱构造,银山教头背斜东翼,轴向南北,倾向40。水文地质:基岩裂隙水,地下水赋存于裂隙中,以大气降水直接补给为主。工程地质:上部为第四系含砾粘土,可塑状,承载力一般 180KPa,下伏基岩为泥质板岩,其单轴抗压饱和强度为10MPa, 与第四系为不整合接触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的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其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受自然应力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主要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及泥石流等灾害类型,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也构成极大威胁。1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11 岩体该地区岩体类型按其岩土工程地质特性可分为三部分:厚层状坚硬岩组、层状较坚硬组及层状软弱岩组。(1)厚层状坚硬岩组。岩性为砂砾岩及石灰岩。厚层块状,坚硬,抗风化、抗侵蚀能力强,是该区水泥产业的主要原料。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北部地区,构成本区北部基岩山地。 (2)中至厚层状较坚硬砂岩组。岩性以砂岩、粉砂岩为主,夹泥岩及煤层,局部呈互层状,岩层易风化,强度相对较低。分布于区内中部地区, (3)薄层状软弱岩组。岩性主要为细粒碎屑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互层,并夹煤层。主要分布于区内南部地区。该地层组由于泥岩及煤等软弱岩层的大量存在,且泥岩含炭质,抗滑性弱。使其岩体抗剪强度降低,尤其在雨水下渗或地下水的浸润作用下,极易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12 土体区内土体主要为黄土,包括风积冲积形成的多层土体和冲积坡积形成的次生单层土体组。(1)风积冲积多层土体。主要组成为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覆盖在原、梁、峁顶部、坡面及阶地堆积物的表面,为黄土层夹多层古土壤层,土体结构均匀,强度由上至下渐高,孔隙度渐小,具湿陷性。尤其是上部马兰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疏松,易产生崩塌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冲积坡积次生单层土体。主要为全新世黑垆土和次生黄土组成,分布于河谷二、三级阶地及冲沟底部,土体结构不均匀,疏松、孔隙度大,夹粉砂、细沙薄层、易导致地面不均匀沉降, 富水条件下易浸润坡脚,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2地区岩土体工程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特征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原的东南缘,区内地形复杂,岩性分布差异大,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同时,由于土地利用很不合理,开荒、放牧等使植被严重破坏,从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崩塌和滑坡为主, 占地质灾害总数的9221 崩塌崩塌的特征主要为:发生突然;崩塌体脱离母岩而运动;下落速度快;下落过程中自身整体性遭破坏;崩塌物的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崩塌的发生机理除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活动、气候以及植被发育状况等自然因素有关外,主要的致灾原因还是人类工程活动。该地区崩塌性质并不复杂, 已经查明的崩塌主要以土质崩塌为主。崩塌体的下部一般为离石黄土,上部一般为马兰黄土。崩塌占该区灾点总数的45,规模几乎全为小型崩塌。崩塌点主要分布在中部的黄土残塬沟壑区和南部的川塬区,多为土质崩塌;而北部中低山区较少发育,以岩质崩塌为主,但在煤矿开采区,由人工采掘和煤层自燃而引发的小型崩塌也比较发育。22 滑坡滑坡的特征主要为:滑坡体受自身重力作用沿软弱结构面作滑行运动,其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下落速度相对较慢,下落过程中自身整体性较完整,但对其运行轨迹沿途破坏性较大。崩塌的发生机理除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节理裂隙发育状况、地下水活动、气候以及植被发育状况等自然因素有关外,人类工程活动也是其致灾的原因之一。该地区滑坡性质较复杂,以蠕动滑坡及缓动滑坡为主。其分布极不均匀。南部和中部以土质滑坡为主,北部则多以松散堆积物和基岩接触面为滑动面的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为主。本区的滑坡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沿上覆土层与下伏基岩古剥蚀面间软弱带滑动的土质滑坡,滑坡体下部一般为离石黄土,上部一般为马兰黄土。共发现46处,这是本区的主要滑坡类型,占滑坡总数的75以上。另一种是沿基岩层面或基岩的构造面而发生滑动破坏的岩质滑坡。滑坡灾害占该地区地质灾害总数的47,是研究区分布最多、灾害最大的一种。本区滑坡规模以中、小型为主。2.3 地面沉降、塌陷地面沉降和塌陷主要成因为人工采矿并不规范过度采挖,在可溶性基岩地区也因地层溶蚀形成漏斗或近地表地下暗河导致地表沉降及塌陷。该类灾害影响范围为局部性,破坏性比较小。本区尚未发现现。3地区地质灾窨的防治对策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防是本,治理为标,实行全区预防,重点治理的方针,结合该地区目前的经济实力,在综合区划基础上来开展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研究工作。3.1 灾害的治理针对已发生或潜在的灾害点,应根据灾害点的破坏性及导致的后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寻求专业部门进行勘查研究并做出可行性治理设计,在此基础上实施治理,以免造成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下图(图片一)为中部地带典型的土质崩塌,为居民点取土导致坡脚失稳而形成。该处崩塌为小型,本次调查后建议在进行降坡处理后采用浆砌挡墙护坡。对其他中型崩塌建议采用格构、锚杆与土钉墙及加筋档土墙等护坡手段,同时动迁附近居民和工事。图片一 典型的土质崩塌软硬相间的不等厚岩层,其中薄层的泥、页岩易软化和风化而脱落,形成负坡,厚层砂岩质地坚硬,相对不易风化而形成正坡,产生临空危岩而崩塌(图片二)。岩质崩塌通常采用的护坡方式有:清理危岩、修葺承石太、格构锚固、锚喷支护、预应力锚索(杆)加固等支护手段。崩塌面崩塌土堆居民窑洞软硬相间的层状碎屑岩滑坡的种类较复杂,针对小型土质滑坡(如图片五),常用的护坡方式主要有:降坡率、修砌后、侧缘(截)排水沟、前缘挡土墙、砌石护坡、锚杆与土钉墙护坡、植被护坡等。本次调查后建议采用的是降坡率、修砌后、侧缘(截)排水沟、砌石护坡等。针对大型滑坡(如图片三、四)建议采用混凝土灌注抗滑桩或锚拉抗滑桩等加固措施,局部增加挡土墙、砌石护坡等。缓动滑坡的后缘拉裂裂隙缓动滑坡的后缘裂隙临空岩体负坡坡面牵引滑坡牵引滑坡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牵引滑坡的后缘滑坡面滑坡土体滑坡面古土壤与上部黄土接合面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设计分别采用了对应的防治工程措施,见下表1所示。表1 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一览表工程类型 设计措施 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排(载)水沟滑坡、塌岸、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排水盲沟 滑坡、塌岸排水隧洞 滑坡排(载)水工程排水井(孔) 滑坡混凝土灌注抗滑桩 滑坡、崩塌锚拉抗滑桩 滑坡、崩塌砼挡墙 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浆砌挡墙 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挡土墙加筋土档墙 塌岸防崩(落)石槽(台)危岩、泥石流拦石坝(墙、提) 危岩、泥石流拦石网与拦石柱 危岩支(拦)挡工程支撑墩(柱) 危岩预应力锚索(杆)加固危岩、滑坡格构锚固 危岩、滑坡加固工程注浆加固危岩、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锚喷支护 危岩砌石护坡 危岩、塌岸、水土流失抛石护坡 塌岸石笼护坡 塌岸锚杆与土钉墙护坡 危岩、水土流失护坡工程格构护坡 危岩、水土流失植被护坡 塌岸、水土流失削方减载 滑坡、塌岸减载与压脚工程 土石压脚 滑坡、塌岸搬迁和避让 无 滑坡、危岩、泥石流32 地质灾害的防范及管理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必须遵循超前预见性原则、顾全大局原则、长远利益至上和科学筹划原则等。地质灾害的防范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1) 确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规范化实行分级管理,推进减灾社会化、信息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与矿产资源开发、国土资源利用管理结合起来,建立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管理体系。2) 健全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系统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中, 应坚持“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谁开发、谁保护” 的原则,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与政策、鼓励社会捐款、争取国家投资, 确保其资金保障; 同时,大力普及灾害知识、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使其认识到防灾减灾是涉及全民的社会公益性工作,并力争将地质灾害研究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为促进全社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提高与发展服务。3) 合理规范人类工程活动在该地区,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不断破坏着原有的地质应力的平衡,强烈影响和改变着本已脆弱的黄土区地质环境,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