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PPT课件_第1页
血常规检查PPT课件_第2页
血常规检查PPT课件_第3页
血常规检查PPT课件_第4页
血常规检查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常规检查,1,血常规检查(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指对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化验检查,包括RBC计数及其平均值测定、Hb测定、WBC计数及其分类计数(DC)、血小板计数及其均值测定,同时注意观察血涂片中红细胞及白细胞、血小板形态有无异常,某些情况下应注意观察有无异常细胞或寄生虫等。,定义,2,3,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4,一. 红细胞的生成 二. 红细胞的代谢及功能 三. 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四.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五. 血液分析仪及应用,5,一、 红细胞的生成 造血干细胞 红系祖细胞 (BFU-E和CFU-E) 原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此外红细胞生成直接或间接受睾丸激素及其它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6,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 1.促进祖红细胞增殖分化成原红细胞 2.启动红细胞内Hb和血型抗原合成 原红细胞 新生网织红细胞 从骨髓逸出至外周血约5天,一个原红细胞最终可生成8-16个RBC,7,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载体从肺部携带氧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而呼出体外。这一切功能主要通过其内所含Hb来完成的。,二 红细胞的代谢及功能,8,三 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9,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成年男性(4.05.5)1012/L 120 160g/L成年女性(3.55.0)1012/L 110 150g/L新生儿 (6.07.0)1012/L 170 200g/L,正常参考值,10,临床意义,RBC及Hb增多 RBC及Hb减少,11,RBC及Hb增多,一般多次检测成年男性红细胞 6.01012/L,血红蛋白 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 血红蛋白 160g/L,单位容积血液中RBC数及Hb量高于参考值高限,12,相对性增多,因血浆容量使RBC容量,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出汗、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13,绝对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症)1、继发性RBC增多 促红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新生儿、高原、严重的心肺疾患 促红素非代偿性增加,Epo与某些肿瘤或肾病有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上腺皮质腺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因未明,RBC持续增多,可达7-1010 12/L,HB可达180-240g/L,血容量、WBC、血小板亦增加。,14,RBC及Hb减少,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RBC数、Hb量及红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成年男性血红蛋白 120g/L,成年女性 110g/L,即可认为有贫血.,15,临床上根据Hb程度将贫血分为,轻度 Hb低限90g/L 中度 90-60g/L 重度 60-30g/L极重度 20% 有意义亦可见自免溶贫椭圆形细胞(elliptocyte,oval cell)见于 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高达25-50%有意义,(二)形态异常,24,口形细胞(stomatocyte)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少量可见于DIC,酒精中毒靶形细胞(target cell)见于海洋性贫血,异常Hb病,占20%以上。镰形细胞(sickle cell)形如镰刀状,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HbS病),25,泪滴形细胞(dacyocyte,teardrop cell)细胞呈泪滴状或手镜状,见于骨髓纤维化棘形细胞(acanthocyte,burr cell):细胞外周呈钝锯齿状突起,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26,红细胞形态不整(红细胞异形症poikilocytosis)RBC可呈梨形、泪滴形、新月形、长圆形、哑呤形、逗点形、三角形、球形、 盔、靶形等,见于RBC因物理或机械因素破坏所致如DIC、TTP等RBC缗钱状形成(rouleaux formation)RBC呈串状叠连似缗钱状,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巨球蛋白血症,27,(三)染色反应异常,28,29,(四)结构异常,嗜硷性点彩(basophilic stippling)RBC胞浆内见到散在的大小和数量不一的深兰色颗粒称为嗜硷点彩,为核糖体聚集变性形成,见于增生性贫血、巨幼贫、骨纤、铅中毒等。Howell-Jolly小体(染色质小体)紫红色圆形小体,见于成熟红或晚幼红胞浆,一个或多个,核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染色质.见于溶贫、巨幼贫、红白血病等。,30,Cabot环 在RBC中出现的一种紫红色呈圆形形或8字形细线状环,常与H-J小体同时出现。可能为纺锤体的残留物或脂蛋白变性所致.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ocyte) 见于增生性贫血,红血病、红白血病、髓外造血及其它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四)结构异常,31,红细胞的有关参数,32,血细胞比容(HCT)又称红细胞压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占的容积的比值.正常值:男 平均0.45L/L 女 平均0.40L/L,血细胞比容(HCT),33,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fl为单位. MCV=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 正常值:80-100fl,3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 正常值:27-34pg,3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指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 正常值:320-360G/L,36,红细胞平均值参考值,37,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38,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39,参考值: 百分数 成人 0.0050.015 (0.5%-1.5%) 新生儿0.020.06(2%-6%) 绝对值 2484109/L,40,临床意义: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1)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2)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2、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3、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41,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42,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循环中的WBC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5种,WBC计数是求得单位体积血液中内各种WBC的总数通常mm3 or 109/L;而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涂片,经染色后在油镜下进行分类,求得各种类型白细胞的比值(百分数) 参考值:成人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个月-2岁 11-12109/L,43,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细胞类型,百分数(%),绝对值(),中性粒细胞 (N),杆状核 (st),分叶核 (sg),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L),单核细胞 (M),05,5070,0.55,01,2040,38,0.040.5,27,0.050.5,00.1,0.84,0.120.8,44,临床意义,WBC10109/L称WBC增多;低于4109/L称WBC减少;WBCor,主要受N的影响,WBC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可有变异。,45,各种类型白细胞变异的临床意义,一、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N是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的,它的生成受多种因素调控G-CSF,CFU-G,GM-CSF,CFU-GM 干C分裂池 ( 原 早 中 晚幼粒 杆状分叶 成熟的粒C) 循环池(外周血功能池 ) 成熟池 贮存池 边缘池,附于小静脉及CaP壁上,46,粒C在功能池贮留时间10-12hr,半衰期仅6-7h.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变形、粘附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衰老的中性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47,(一)、中性粒细胞增多,1)生理性N增多:饱餐、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可使N暂时性 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可增高,生理性增多都是过性的,不伴有白细胞质量变化2)病理性N:原因很多,大致归为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两大类: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粒C释放或边缘池粒C进入血循环。因此,增多的粒C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C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C,而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稚粒C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C。,48,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或炎症:N最多见原因,尤其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或全身性感染,此外,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真菌等,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热,乙脑、狂犬病,立克次体如斑诊伤寒,螺旋体如钩体病,梅毒、寄生虫如肺吸虫。 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有关。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大面积烧伤、心梗、肺梗急性溶血 RBC大量破坏导致相对缺氧,以及RBC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存池中的粒C释放,49,急性失血,可能与大出血所致的缺氧和机体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血细胞释放有关。急性中毒恶性肿瘤 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有时可出现持续性WBC增高,以N为主,可能的机制为:a. 肿瘤组织坏死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中的粒细胞释放b. 某些肿瘤如肝Ca、肾Ca等肿瘤细胞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c. 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破坏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作用 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粒C白血病如AML、CML ,骨髓增殖性疾病。,50,(二)、中性粒细胞减少,N1.5109/L称粒C; N 0.5109/L称粒缺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流感、麻诊、风诊、肝炎细菌:伤寒,严重的细菌感染如粟粒性TB年老:慢性消耗疾病或晚期恶性肿瘤伴感染预后差血液系统疾病AA、粒缺 非白血性白血病 恶性贫血、PNH物理 化学因素、放射线、核素、毒物、药物单核-巨噬C系统功能亢进,脾亢其它 SLE 过敏性休克,51,(三)、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N核象是指粒细胞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正常时,N分叶以3叶居多,可见少量杆状核(1-5%)、杆/分为1/13,比值,即杆状粒C,称核左移;如分叶核,分叶在5叶以上0.03称核右移。,52,核左移,常见于感染 尤其化脓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0.06,仅有杆状核称轻度左移;0.10伴少数晚幼粒称中度核左移;0.25并出现更幼稚粒C称重度核左移,后者常见于粒C白血病或中性粒C型类白血病反应。 再生性核左移 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而WBC不增高,甚至减少者,如AA,粒C、严重感染、败血症,表示机体反应低下。,53,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贫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时,在感染的恢复期,也可出现一过性右移现象,核右移是由于缺乏造血物质使DNA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减退所致。,54,(四)、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N的中毒性改变a.细胞大小不均,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b.中毒性颗粒,N胞浆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深紫或兰黑色颗粒c.空泡形成, 可能是细胞受损后,胞浆脂肪变性d.核变性, 固缩、溶解、碎裂e.杜勒小体(Dohle bodies),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或梨形,直径m,55,巨多分叶核N,胞体大,分叶5,核染色质疏松常见于巨幼贫,抗代谢药物治疗后.Auer小体: 在Wright染色血涂片中,WBC胞浆中紫红色细杵状物质1条,数条不等,1-6m只出现AML,Auer小体可确诊白血病,56,二、嗜酸性粒细胞,CFU-SCFUEoEosinophil E增殖和成熟程序与N相似,成熟的E在外周血中很少,占全身E总数1%左右,大部在于BM和组织中 生理功能主要为吞噬作用,趋化作用,57,(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 哮喘 荨麻诊 药物过敏寄生虫病 血吸虫、丝虫、囊虫皮肤病:湿诊 剥脱性皮、银屑病血液病:CML、Lyphoma E白血病某些急性肿瘤:肿瘤转移或有坏死灶的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感染期,E常 唯有猩红热急性期E其它,风湿性疾病,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高E综合征,少见,这组疾病包括肺浸润和E,过敏性肉芽肿,E心内膜炎,58,(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临床意义较小,长期应用皮质激素后,59,三、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也是由骨髓干细胞产生,突出的生理功能为参与超敏反应 B表面有IgE的Fc受体,与IgE结合即被致敏,再受相应抗原攻击引起颗粒释放反应,颗粒中多种活性物质组胺、肝素、慢反应物质、E趋化因子,pt活化因子等 B CML、骨纤、慢性溶血、切脾、B白血病、过敏性疾病、转移癌、糖尿病、某些传染病。 B 无临床意义,60,四、淋巴细胞Lymphocyte,L来源于骨髓造血干C,是人体重要的免疫活性C ,它具有与抗原起特异性反应能力。 T 胸腺依赖淋巴C ,前体C依赖胸腺发育成熟为有功能活性的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功能,占血液中LC 50-70%,寿命长,数月至数年。 B 骨髓依赖淋巴C,前体C通过BM发育成熟,参与体液免疫功能,占15-30%,寿命短4-5天,抗原激活后转化为浆C。,61,(一)、淋巴细胞增多,生理性:儿童,出生4-6天的可达50%,4-6岁后逐渐病理性:感染性疾病,病毒、麻诊、风诊、肝炎、传单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组织移植的排斥反应GVHD:移植物抗宿主反应,62,(二)、淋巴细胞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ATG、放射线、免疫缺陷病等(三)、异型淋巴细胞外周血有时可见到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C,正常偶见,2%,可能由T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来增高:病毒感染,如传单 药物过敏 输血、血透后 其它免疫性疾病,放疗后,63,五、单核细胞 Monocyte,成熟的单核C在血液中仅逗留1-3天即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转变为巨噬C,形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血液中的单核C在功能上还不成熟,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在功能上才趋于成熟,单核巨噬C系统在功能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诱导免疫反应:吞饮或吞噬可溶性和颗粒性抗原,抗原递呈吞噬和杀灭某些病原体,如病毒、结核菌、病原虫吞噬红细胞和清除损伤组织及死亡细胞:处理衰老及异常RBC、清理炎症反应,64,抗肿瘤活性:激活的巨噬细胞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对白细胞生成的调节: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可产生集落刺激因子(CSF)单核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如下:1、单核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儿童、新生儿可,达0.09-0.15或更多病理增多(1)某些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结核病、亚细(2)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缺恢复期,恶组,淋巴瘤,MDS等(3)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2、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65,类白血病反应,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逐渐消失,其病因可为: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中毒、急性出血、急性溶血、外伤、大面积烧伤、过敏反应。不同原因可引起不同细胞类型的类白血病反应,但以中性粒细胞类型的类白反应最常见。,66,类白血病反应与白血病鉴别 类白血病反应 慢粒白血病病因 有原发灶 无临床表现 原发症状 乏力、低烧盗汗、消瘦、脾大WBC计数 100 109/L可见各阶分类 杆状为主,原粒少 段幼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