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学研究_第1页
中医治疗学研究_第2页
中医治疗学研究_第3页
中医治疗学研究_第4页
中医治疗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治病之道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提要】本文在全面、系统研究黄帝内经有关治疗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治疗学理论的内在规律,从而提出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体系是由论治思想、治疗原则、治疗大法、治疗手段、病证论治五个子系统所构成,并对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形成,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该研究对发展中医治疗学理论、指导中医临床思维,具有较大的意义。文中特别提出,按治疗学理论体系这一思路,对临床各科病证的论治,尚有广阔而深入的研究空间。,治疗学理论,素问疏五过论称之为“治病之道”,素问移精变气论称之为“治之大则。”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且这些理论至今仍然广泛而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黄帝内经治疗学内容的研究,或从理论上阐发,或从临床上验证,各述己见。,隋杨上善归类这部分内容,冠以“设方”;明张介宾则标以“论治”;现行内经选读、中医基础理论等教材将治疗学内容题为“治则治法”。但都缺乏系统性,更未有对其内容的规律性研究。,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和临床应用,发现散见于黄帝内经各篇的治疗学理论中,众多内容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循着这一线索和思路深入研究下去,认为黄帝内经治疗学内容存在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1.治疗学理论体系结构分析2.治疗学理论体系内容简述3.治疗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体系结构分析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体系是由五个子系统所构成:论治思想、治疗原则、治疗大法、治疗手段、病证论治。,(一)论治思想 是临床治疗疾病的思维法则。它是从一切疾病和疾病发展全过程出发,研究在治疗中必须处理的一些关系问题,如治疗与四时气候关系、治疗与地理环境关系、治病时医者与患者的关系等等。只有正确处理好诸如此类的带普遍性的关系问题,才能在治疗具体病证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治疗方案。,(二)治疗原则 是临床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治疗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医家们逐步认识和总结出一些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为人的意志所左右,如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虚用补,实用泻等等。这就是规律,任何人不能改变、不能违背。素问至真要大论称其为“绳墨”.,(三)治疗大法 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如使腠理开泄而汗出,邪随汗出而病除,这就是汗法。治疗大法是临床施治的理论依据。(四)治疗手段 是实施治疗的具体方法、途径以及采用的工具。临床治疗手段十分丰富,如药物内服、药物外用、针刺、推拿、按摩、艾灸、火罐、手术等等。,(五)病证论治是针对各科的具体病证,制定出治疗方案、确立治疗法则、选用具体方药和治疗手段的全过程。,(六)五个子系统关系 上述论治思想、治疗原则、治疗大法、治疗手段、病证论治,在治疗学理论体系中,有着层次的关系。 论治思想属第一层次,是总览临床治疗全局的思维法则。,治疗原则属第二层次,介乎于论治思想和治疗大法之间。一方面,治疗原则的运用,要受着一定的论治思想的支配,如“协调阴阳”的治疗原则的运用,主要受到“调平论治思想”的支配。另一方面,治疗原则又是选择和运用各种治疗大法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准则。如“清法”的临床运用,必须遵循“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治疗大法属第三层次。治疗手段,属第四层次,是落实论治思想、运用治疗原则、实施治疗大法的具体方法。,病证论治,属第五层次。是将上述四个方面的理论,具体运用于一个病证的治疗,确立最佳的治疗方案,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以取得最佳的临床疗效。因此,对临床各科病证的论治,尚有广阔而深入的研究空间。,与军事作战类比,论治思想,类似于“战略思想”,故亦可称为“治略”;治疗原则和治疗大法,类似于作战中不能违背的基本规律和法则,故可称为“治则”和“治法”;治疗手段,类似于具体的战术,故可称为“治术”;病证论治,类似于一个一个的大小战役或战斗。,二、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体系内容(一)论治思想论治思想 ,是临床治疗疾病的思维法则。包括求本论治、求平论治、三因论治、标本论治、顺而论治、动态论治和治未病。1、求本论治思想求本论治思想,就是运用阴阳的法则,探求疾病本质的治疗思想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人身阴阳与天地阴阳相通应。疾病产生的关键,在于人身内部阴阳失调以及人身阴阳与天地阴阳失和,所以,治病始终要抓住阴阳这一根本,去反复探求,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性质,从而施以正确的治疗。素至真要大论”所谓求其属也。”“求其属”就是“求其本,如清张志聪解释“治病求本”说:“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以总属于阴阳二气。至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也就是说,要用阴阳的法则来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确立最佳的治疗方案。,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这是疾病的外在现象,应当透过疾病的现象,分析疾病的本质所在而施治。如发热一症,是多种病证过程中的一个现象,究其本质,有风寒、风热、风湿、暑热、血虚、血淤、阴虚、气虚、阳虚、里实、气郁等不同。治疗时,不能简单地采用一般的退热方法,而应求本治疗,如疏风散寒、疏风清热、清暑退热、补血、化淤、滋阴、益气、温阳、攻实、行郁等治疗法则,辨证应用,方能药到病除。,2、求平论治思想求平论治思想,就是以阴阳协调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疾病的调治,以达到恢复人体阴阳和平的生理状态为目的的治疗思想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又说:“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平。”“平”,平复之意。“期”,期限,目的之谓。这里指出了治疗的目的在于使人体阴阳恢复和平。任何治疗用药不及或太过,都不能达到“平”的目的,甚至造成人体阴阳新的不平而变证丛生。,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以平为期”的思想。(1)补偏救弊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因而,补偏救弊就成为中医治病的重要思想方法。阳偏盛者,抑阳扶阴;阴偏盛者,抑阴扶阳,使人体阴阳达到平和。邪盛实者,祛邪则正气通畅;正气虚者,补正气则脏腑安和。寒者用热药,热者用寒药,等等。治疗与病机一一对待,方能使人体阴阳达到生理上的和调状态。,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指出:“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至真要大论亦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开之发之,适事为故。”可见,临床一切治疗方法的运用,都是在“补偏救弊”这一思想指导下所进行的。,(2)治疗量度要达到“以平为期”的治疗目的,正确掌握治疗的量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若治疗的量度不够,疾病不能消除,人体阴阳也不能恢复到和调状态。反之,若治疗量度太过,不仅不能恢复人体阴阳和和调,甚至还可造成人体阴阳新的不平,发生变证,使疾病复杂化掌握正确的治疗量度,首先,要仔细权衡病证的轻重,病重则药重,病轻则药轻。其次,要根据药物的性味缓急、有毒无毒,分别掌握它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