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E取证换证联检检查表_第1页
ASME取证换证联检检查表_第2页
ASME取证换证联检检查表_第3页
ASME取证换证联检检查表_第4页
ASME取证换证联检检查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SME 取证换证联检准备工作条目 工作内容 需审查文件或工作项目 备注1 审查质控手册 1.公司名称、地址应与现有证书及申请表完全相同2. 质控体系所涉范围及所参考规范章节应在质控手册封面上予以明确说明3.版本次及修订版本次4.修订说明5.质控手册的编制、审核、批准应符合质控手册控制章节中的规定6.质控手册经认可后,AI 应在手册上签名7.质控手册中应含新版本规范及其附录中所列要求(如适用)8.质控手册应包含“ ASME 检查清单” 中所列出的适用要求9.组织架构图应与制造厂家的实际组织状况相匹配。组织架构图中的职务名称应与质控手册正文中相一致。责任内容应分配至具体岗位的个人,而非一个部门10.质量控制责任与职责应明确界定,工程文件和质控文件的编制、审核、审批也均需明确界定11.质控样表首次出现在质控手册中时,应于样表名称后标注样表编号。整个手册内容、样表索引及相关联样表中的样表名称和编号均需保持一致12.若设计环节为外包,制造厂家应负责确保设计符合规范要求13.如果热处理环节为外包,则应明确规定制造厂家的责任14.如果无损检测环节为外包,则应明确规定制造厂家的责任15.如果无损检测人员评定环节为外包,则应明确规定制造厂家的责任16.如果计量环节为外包,则应明确规定制造厂家的责任17.若为现场装配,则应针对如下各方面明确规定责任及控制方法:设计、材料、焊接、检查及检验、无损检测、热处理、计量、MDR(生产数据报告)及记录保存等18. 申请“ UM” 证书时,应明确规定 CI 的责任与职责、CI 的评定及认证要求及打 UM 钢印容器的控制方法。 (关于 UM 证书,不适用)19.(关于 PP 和 S 证书,不适用)1手册封面有,少了邮编2.手册封面3.手册页眉有体现出4.4.3 质控手册的发放与控制中体现5.质量控制责任重 4.2.2中体现6. 质控手册的发放与控制中体现7.8.9. 组织架构图有,但是缺少引言。职务名称与正文一致,责任内容到个人10.4.2.5 有体现11.手册后面有体现12.没有外包,所以没有体现13手册热处理 11.1中有体现14手册 10.1,无损检测没有外包15. 手册 10.4.8 中体现16.手册计量 12 中体现17.手册记录保存 13.1中体现20.(关于 U2 证书,不适用)21.应确保所有样表均附于样表索引后,成为完成手册的一部分 22.受控文件应有文件编号,并应有受控标识。非受控文件可无文件编号,但应有非受控标识。 21.手册 16 章节有体现22有文件编号但没有受控章;非受控文件没有非受控章 2 编制及签署程序文件探伤人员培训和认证大纲(书面实施细则)1.需经 NDE 三级人员批准2.文件应根据 SNT-TC-1A 编制。2001 版适用于U 钢印, 2006 版适用于 S 钢印。如果同时申请U 钢印和 S 钢印,则应同时满足 2001 版及 2006 版要求(大多数情形下,2006 版不影响 2001 版的技术要求)3.文件应经 AI 认可4.如果培训服务为外包,应由制造厂家负责确保符合规范要求5.如果考试及评级为外包,应由制造厂家负责确保符合规范要求6.如果无损检测为自主完成,应明确认证责任7.应明确规定 NDE I 级和 II 级人员技能评估周期(间隔时间不应超过一年)8.应明确规定具有不同教育背景的 NDE I、II、III 级人员初次认证时应具备的工作经验时间9. 应明确规定首次认证 NDE I、II、III 级所需的培训时间10.首次认证 NDE I 级、II 级时,应进行基础考试、专业考试及实操考试11.首次认证 NDE III 级时,应进行普通考试、方法考试及专业考试12.每年都需进行近视检查、色盲检查及灰度检查13.应明确中断服务期限14.应明确重新认证期限15. 编制制造厂家书面实施细则时,建议使用SNT-TC-1A 中的格式和文字16.首次资质评定证书/记录、重评信函 /记录、视力检查记录可作为书面实施细则的附件,亦可作为质控手册的组成部分1.手册无损检测编制文件中有体现。2. 手册无损检测编制文件中有体现 10.43. 手册无损检测编制文件中有体现 10.54.手册无损检测编制文件中有 10.4.85. 手册无损检测编制文件中有 10.4。6质控手册 10 章节中有体现7.质控手册 10.4 中体现,但周期没有明确一年8.符合要求9.符合要求10.符合要求11公司没有 NDEIII 级12.手册 10 章节无损检测 10.4.5 中规定13手册 10 章节无损检测 10.4.7 中规定14 手册 10 章节无损检测 10.4.7 中规定15符合要求RT 规程(如适用)PT 规程(如适用)1.应经 III 级人员审批,AI 认可2.必须按照 ASME 规范第 V 卷 T-150 要求向 AI 进行没有规程,有 PT程序文件演示。PT 说明及演示报告应归档保存3. ASME V 卷第 6 章中所列所有重要变素及非重要变素均应在 PT 规程中列出,并明确说明各变素在规程中对应的参考段落号4.PT 演示报告中,重要变素的数据记录应与规程中相同或在规程允许的范围内MT 规程(如适用)1.应经 III 级人员审批,AI 认可2.必须按照 ASME 规范第 V 卷 T-150 要求向 AI 进行演示。MT 说明及演示报告应归档保存3. ASME 规范第 V 卷第 7 章中所列所有重要变素及非重要变素均应在 MT 规程中列出,并明确说明各变素在规程中对应的参考段落号4.MT 演示报告中,重要变素的数据记录应与规程中同或在规程允许的范围内没有规程,有 MT程序文件U T 规程(如适用)不适用,未翻译材料代码标记规程1.如果将材料切割成多件或加工过程会去除材料原始标记时,可通过转移材料代码标记来替代所有原始标记的转移,以便于材料的识别。材料代码标记应可追溯至原始标记,而非仅仅可追溯至材料测试报告2.材料代码标记规程应经 AI 认可3.代码通常由一组字母组成,规程中应明确规定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4.由于材料代码标记仅适用于可切割材料,非可切割材料如螺栓、螺柱、螺帽、标准配件、标准法兰、焊接材料等,通常不必分配材料代码标记5. 材料代码标记规程中应体现下列项目:1)材料代码标记的组成2)材料代码标记中字母所表示的意义3)负责分配材料代码标记的人员4)如何记录保存已分配的材料代码标记5)材料代码标记记录样表手册第 6 章节材料控制部分体现出焊缝返修规程 1.如有焊缝返修规程可遵循,常规焊接缺陷的返修可不经 AI 事先许可2.焊缝返修规程实施前,需经 AI 认可3.任何母材金属的焊接返修实施前,需向 AI 汇报手册第 9 章节焊接控制 9.7.10 体现其它规程,如:热处理规程(如适用)压力试验规程热处理规程、压力试验规程、封头成型检验规程等的建立并非强制性要求, AI 也无需在这些规程上签字封头成型及检验规程3 编制示范容器设计文件用户技术要求(文件号、版本号、设计参数)1.用户设计要求是设计数据的来源。如有用户设计要求范本,则制造厂家应确保图纸及计算书中的设计数据应与用户设计要求完全一致2.用户设计要求应至少包含下列信息: 文件编号及修订版本号 用户名称及地址 编制及审批文件的人员姓名 设备识别号,如标签号、设备编号等 适用规范版本及附录 焊缝形状要求 可说明容器类型、安装位置、支撑类型及编号、开口方向和识别号的容器示意简图 所施加载荷 尺寸,如直径、长度、高度 操作压力及温度 设计压力及温度 介质及使用条件 腐蚀裕量 材料 热处理要求 压力试验要求 冲击试验要求 NDE 无损检测要求3.应按照质控手册中对用户设计要求进行审核和批准3.2 设计图纸(图号、版本号、设计参数、材料表)手册第 5 章节体现总图铭牌图其他部件图1.应提供图纸编号及修改标记2.图纸的批准、审核、编制应符合质控手册的要求3.AI 应在“蓝图”或“白色打印图纸”上签字3.3 设计计算书(文件号、版本号)筒体厚度设计计算封头厚度设计计算开孔补强计算接管壁厚度设计审核包含下列内容:计算书: 载荷 设计数据 设计压力/MAWP 设计温度/MDMT (最低值/最高值) 材料 许用应力 尺寸 介质计算法兰压力等级选择验证最低金属设计温度计算,冲击试验要求水压试验压力确定计算冷压成型封头、筒体纤维伸长量计算,以确定是否需要热处理 静水头 最小厚度 RT 选择/连接效率 圆柱壳体及封头厚度 内部压力情形 外部压力情形 接管颈厚度 开孔补强 不需补强计算的最大开孔 补强计算 大开孔 焊缝强度 需要焊缝强度计算的情形 无需焊缝强度计算的情形 焊缝尺寸 接管-壳体角焊缝尺寸 补强衬垫-壳体角焊缝尺寸 纤维伸长 最低设计金属温度/冲击试验要求 法兰温度/MAWP 等级验证 热处理验证 压力试验 水压试验 气压试验 试板 支撑 容器横向/纵向弯曲应力 管板 伸缩接头图纸: 装配图 图纸识别号及修订号 设计数据 规格书 材料清单(材料规格,材料尺寸及数量) 接头信息 对接接头 角接接头 接管-壳体接头 不等厚金属对接接头 开口方向及位置 尺寸 焊缝尺寸 焊缝标记 检修孔 最小厚度 无损检测要求 热处理要求 冲击试验要求 试板要求 复垫检修孔及气泡试验要求 铭牌信息 规范标记位置 规范要求的其它标记的布局 字母尺寸 MAWP MAWEP MDMT S/N 制造年份 建造类型(W) 工作条件(L) 热处理(或焊后热处理) NDE 类型( RT1、RT2、RT3、RT4 或无)支座设计计算4 编制材料文件(文件号、版本号)4.1 材料请购单板材管材法兰、锻件焊材标准件1. 确保所有承压部件(如壳板、顶板、喷嘴管、法兰、配件、螺栓/螺帽、补强板)和连接承压部件的非承压部件均已列于材料请购单上。材料的制造年份、规格、等级/型号/类别、尺寸、数量、补充要求(如冲击试验、弯曲试验等) 、MTR(如要求)均应符合设计要求。2. 确保材料请购单与质控手册中的样表完全相同3. 确保材料请购单已根据质控手册要求进行编制、审核、批准4.2 材料订购单或采购合同1. 确保所有承压部件(如壳板、顶板、喷嘴管、法兰、配件、螺栓/螺帽、补强板)和连接承压部件的非承压部件均已列于材料采购单上。材料的制造年份、规格、等级/型号/ 类别、尺寸、数量、补充要求(如冲击试验、弯曲试验等) 、 MTR(如要求)均应符合材料请购单要求。2. 确保材料采购单与质控手册中的样表完全手册第 6 章节材料控制中体现相同3. 确保材料采购单已根据质控手册要求进行编制、审核、批准4. 若材料请购单包含了详细的材料技术要求,则材料采购单应可追溯至材料请购单编号及修订号单4.3 库存材料征询单(如适用)1.材料代用征询单中的材料规格、制造年份、型号/等级/类别、尺寸、数量及其它要求应符合材料请购单及设计要求2.确保材料代用征询单的编制和审批符合质控手册要求3.确保材料代用征询单的形式与质控手册样表相同4.如果代用材料与要求的材料不同,则应进行技术论证并存档手册第 6 章节材料控制中 6.7 体现4.4 材料入厂验收记录外观尺寸数量1.确保材料入厂验收记录表格的形式与质控手册中样表相同2. 材料原始标记应恰当记录保存3. 确保原始标记符合材料规范要求原始标记的记录标记代码的发放标记代码发放台账手册第 6 章节材料控制中体现1. 确保材料尺寸符合设计和材料规范要求2. 已分配的材料代码标记应可追溯至材料原始标记3. 确保材料代码标记的分配符合材料代码标记规程要求,合理进行并被记录4. 确认材料代码标记台帐中的日期、材料规格、型号/等级/分类、尺寸、热处理识别号等。不得省略或复制代码标记。4.5 材料质保书的审核板材管材锻件标准件焊材4.6 材料发放记录1. 确认材料质保书的编制年份2. 确保制造厂家对 MTR(材料测试报告)的审核符合质控手册要求3. 确认材料质保书中要求的数据均记录在 MTR 中4. 去任设计及材料请购单中的附加要求已记录在 MTR 中5. 如果材料质保书编制年份早于要求的时间,则应提供证据,说明制造厂家对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进行了验证手册第 6 章节材料控制中体现5 编制焊接文件(文件号、版本号)1. 确认 JIC(焊缝识别卡) 、 WPS、 WPQ/WOPQ 的编制和审批符合质控手册要求2. 确保 PQR 已经过制造厂家相关责任人评定手册第 9 章节焊接控制中 体现5.1 示范容器接头分布图(JIC )5.2 PQR,试板的焊接记录及理化试验报告5.3 WPS5.4 WPQ 及理化试验报告或探伤报告5.5 合格焊工清单5.6 焊工连续草果记录3. 确认容器上的各焊接接头均被分配指定了列于焊缝识别卡中的 WPS 编号(包括修订号)4. 确保焊接记录、力学性能试验报告、规程评定试板材料试验报告、焊接材料合格证书均已附于 PQR 后。力学性能试验报告应包括试样尺寸(厚度及宽度) 、截面积、标准长度、极限载荷、极限应力、断裂型式及位置5. PQR 应可对试样识别号进行追溯6. WPS 应具备识别号及修订号。若有非重要变素发生变化,可编制新的 WPS 或修改已有 WPS 并升级修改版本号7. PQR 应具备识别号,并可由力学性能试验报告及试板焊接记录进行追溯。除非手写修改 PQR 并签署姓名和日期且提供了支持性文件,否则 PQR 不应具备修订号或进行任何修改8. 确保 RT 报告和胶片(如有) 、力学性能试验报告、试板材料试验报告、焊接材料合格证书和焊接记录均已附于 WPQ/WOPQ 后,并可根据参考编号由 WPQ/WOPQ 进行追溯9. 除非手写修改 WPQ/WOPQ 并签署姓名和日期,且提供了支持性文件,否则 WPQ/WOPQ 不应具备修订号或进行任何修改10. 手工焊或半自动焊焊工,机械焊操作工及自动焊操作工应有单独的 WPQ/WOPQ 表格11. 各焊工针对任一焊接工艺的两次记录日期间隔不得超过 6 个月12. 焊工连续操作记录台帐中,无需记录 WPS 编号或 WPQ 编号、评定职位、材料、厚度等。焊工/焊接操作工资质的有效性仅与焊接工艺及工艺类型(手动/自动)相关,而与其它因素无关手册第 9 章节焊接控制中 体现6 编制检验文件或完成检验记录(文件号、版本号)手册第 7 章节检验检查程序中体现6.1 验收单检验工序厂内检验点AI 检验点的指定6.2 尺寸检验记录6.3 焊接记录6.4 数据报告1. 确保检验文件的编制及审批符合质控手册的要求2. 检验文件应包含各基本检验、检查及测试工艺,如:1) 材料识别标记的验证2) 焊缝检验3) 背刨检验(如适用)4) 焊缝检验5) 无损检测(如适用)6) 无额外开孔的容器或热交换机的锅炉筒在堵口前,应进行内部检查7) 热处理前进行目测及尺寸检测(如适用)(MDR)6.5 封头成形报告6.6 热压封头试样理化试验报告6.7 封头成型外协质量证明文件8) 热处理(如适用)9) 试板的准备与检验(如适用)10) 压力试验前,进行最终目测及尺寸检查11) 焊接后压力试验前,加强板应进行气泡试验(加强板眼孔处的气密性试验)12) 压力试验13) 除非规范案例 1518-5 适用,否则气压试验前应对连接焊缝进行渗透或磁粉检测(UW-50)14) 根据 UG-93 要求,角焊接板在焊接前及焊接需进行渗透或磁粉检测15) 确认规范标记和/或铭牌安装16) MDR 的认证3. 至少下列流程应作为 AI 的检验点:1) 选中焊缝的检验,如壳体-封头焊缝、大开孔的接管-壳体焊缝、管板-壳体焊缝、堵口焊缝、以及大孔径薄壁壳体圆周焊缝等2) 厚壁及大开孔的背刨检验3) 无额外开孔的容器或热交换机的锅炉筒在堵口前,应进行内部检查4) 安装热交换机的通道前,需对通道进行内部检验5) 热处理前进行目测及尺寸检测(如适用)6) 压力试验前,进行最终目测及尺寸检查7) 压力试验8) 确认规范标记和/或铭牌安装9) MDR 的认证4. 验证焊接记录,并确认下列事项:1) 记录的焊接日期应与检验文件中一致2) 焊接变素,如电压、电流、速度、温度等均在 WPS 的允许范围内3) 所有完成的焊缝(包括定位焊及试板焊接),均需记录4) 记录的焊接材料应与 WPS 一致5) 如果要求焊缝冲击试验,则应记录焊接材料的炉号及母材的识别号5. 如果任一承压件(如锅炉筒、封头、弯头、大口径管道等)是由容器制造商以外厂家经冷成型工艺制作,则容器制造商应要求外包厂家在报告中说明冷成型后是否进行过热处理。若是,则应提供热处理记录。如果带焊缝封头的成型为外包完成,容器制造商应明确指明工艺为冷成型或热成型,且外包厂家应严格遵守规定的成型工艺,因为热成型可能影响焊缝焊接规程评定 WPQ。6. 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