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率吃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_第1页
生物率吃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_第2页
生物率吃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_第3页
生物率吃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_第4页
生物率吃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20142012 生物滤池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biofilter in wastewater bio-film treatment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20319发布 20120601实施 环 境 保 护 部 发布 目 次 前 言 . I 1 适用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污染物与污染负荷 . 4 5 总体要求 . 5 6 低负荷生物滤池工艺设计 . 6 7 高负荷生物滤池工艺设计 . 8 8 塔式生物滤池工艺设计 . 10 9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设计 . 1 1 10 主要工艺设备和材料 . 18 11 检测与过程控制 . 19 12 主要辅助工程. 20 13 施工与验收 . 21 14 运行与维护 . 25 I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防治水污 染,改善环境质量,规范生物滤池在污(废)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生物滤池法的污(废)水处理工程的工艺设计、主要工艺设备、检测 与控制、施工验收、运行与维护等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清华大学、安乐工程有限公司、安徽 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 究院。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 2012 年 3 月 19 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12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生物滤池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以好氧过程为主的生物滤池工艺污(废)水处理工程的工艺设计、主 要工艺设备、检测与控制、施工验收、运行与维护等的技术要求。本标准不适用污(废)水 厌氧生物滤池处理工艺。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生物滤池法的城镇污水和与城镇污水水质相类似的工业废水处理工 程,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设计、施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建成后运行管理的技术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 标准。 GB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2348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GB18918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1892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 GB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3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3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69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GB50141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50191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GB50194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 GB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31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5026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2 GB50275 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334 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335 污水再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GB50352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J22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GBJ87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Z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CJ343 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 CJJ31 城镇污水处理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 CJJ60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 CJ/T43 水处理用滤料 CJ/T51 城市污水水质检验方法标准 CJ/T221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检验方法 CJ/T299 水处理用人工陶粒滤料 CECS265 曝气生物滤池工程技术规程 HJ/T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250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 旋转式细格栅 HJ/T251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 罗茨鼓风机 HJ/T252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 中、微孔曝气器 HJ/T278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 单级高速曝气离心鼓风机 HJ/T336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 潜水排污泵 HJ/T353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 HJ/T354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 HJ/T355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 HJ/T369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 水处理用加药装置 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办法 (原 国家计委计 建设1990215号)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原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 13 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生物滤池法 biofilter;biological filter 依靠污(废)水处理构筑物内填装的填料的物理过滤作用,以及填料上附着生长的生物 膜的好氧氧化、缺氧反硝化等生物化学作用联合去除污(废)水中污染物的人工处理技术, 常见的包括低负荷生物滤池法、高负荷生物滤池法、塔式生物滤池法和曝气生物滤池法。 3 3.2 低负荷生物滤池 low-rate biological filter , trickling filter 滤料粒径较大、自然通风供氧、且进水 BOD容积负荷较低(通常不大于 0.4kg/(m 3 d)) 的一种生物滤池。又称普通生物滤池或滴滤池。 3.3 高负荷生物滤池 high-rate biological filter 在低负荷生物滤池的基础上,通过限制进水 BOD含量并采取处理出水回流等技术获得 较高的滤速,将 BOD 容积负荷提高 68 倍,同时确保 BOD 去除率不发生显著下降的一种 生物滤池。 3.4 塔式生物滤池 biotower 构筑物呈塔式,塔内分层布设轻质滤料(填料) ,污(废)水由上往下喷淋过程中,与 滤料上生物膜及自下向上流动的空气充分接触,使污(废)水获得净化的一种生物滤池。 3.5 曝气生物滤池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BAF 由接触氧化和过滤相结合的一种生物滤池,采用人工曝气、间歇性反冲洗等措施,主要 完成有机污染物和悬浮物的去除。 3.6 滤料 filtering media 生物滤池中微生物固着栖息、繁殖生长,并对污(废)水中的悬浮物具有物理截留过滤 作用的载体。 3.7 滤料层 filter bed 在过滤过程中对水中污染物起到有效净化、过滤作用的材料层。 3.8 承托层 filter supporting bed 为防止滤料从配水系统中流失,在配水系统与滤料层之间设置的粒状材料层。 3.9 出水堰板 effluent weir plate 设置在滤池出水堰处防止滤料流失并且调节出水平衡的装置。 3.10 反冲洗时间 backwash time 滤料层反冲洗所经历的时间,单位 min。 3.11 空床停留时间 empty bed retention time 污(废)水在生物滤池滤料层所占容积的水力停留时间,单位 h。 3.12 反冲洗强度 backwashing rate 反冲洗水或反冲洗空气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滤料层的流量,一般以 L/(m 2 s)为单 位。 3.13 气水联合反冲洗 combined water and air backwash 为提高水反冲洗的效果,同时采用空气辅助冲洗的反冲洗方式。 3.14 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 BOD 5 -volumetric loading rate 每立方米有效容积单位时间内所能接受的五日生化需氧量,一般以 kg BOD 5 /(m 3 d) 为单位。 4 3.15 硝化容积负荷 nitrification volumetric loading rate 每立方米有效容积单位时间内硝化的氨氮量,一般以 kgNH 3 -N/(m 3 d)为单位。 3.16 反硝化容积负荷 denitrification volumetric loading rate 每立方米有效容积单位时间内反硝化的硝酸盐氮量,一般以 kgNO 3 -N/(m 3 d)为单位。 3.17 水力负荷 surface loading rate , hydraulic loading rate 处理装置每平方米面积每天所能接受的污(废)水水量,一般以 m 3 /(m 2 d)为单位。 3.18 滤速 filtration rate 单位滤池过滤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滤过水量,单位 m/h。 3.19 水力停留时间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填装滤料后,污(废)水通过生物滤池滤料层的实际平均接触停留时间,单位 h。 3.20 固定布水器 fixed distributor 生物滤池中由固定的布水管和喷嘴等组成的布水装置。 3.21 旋转布水器 rotating distributor 生物滤池中由若干条布水管组成的,利用从布水管孔口喷出的水流所产生的反作用力, 推动布水管绕旋转轴旋转,达到均匀布水目的的旋转布水装置。 3.22 空气扩散器 air diffuser 曝气生物滤池中曝气供氧的空气扩散装置。 3.23 滤头 filter nozzle 安装在曝气生物滤池中下部的承托滤板上,用来正常配水、反冲洗配水、反冲洗配气的 一种布水、布气装置。 3.24 滤板 supporting board 固定专用滤头并承载滤料的、具有一定承载强度和水平精度要求的托板。 3.25 回流比 recycle ratio 采用前置反硝化生物滤池脱氮时,硝化液回流量与设计进水流量的比值,一般以百分数 计。 4 污染物与污染负荷 4.1 进入生物滤池的污(废)水设计水量应按照 HJ/T 91 和 GB50014 的相关规定确定。 4.2 进入生物滤池的污(废)水应具有较好的可生化性,BOD 5 /COD Cr 宜大于 0.3,pH值宜 为 6.59.5,水温宜为 12 35 。污(废)水营养组合比(BOD 5 :氮:磷)宜为 100:5:1,且 水中不应含对微生物有抑制和毒害作用的污染物。 4.3 当进入生物滤池的污(废)水中含有大颗粒悬浮物、油脂、砂砾、纤维物、影响生化 处理的物质时,或进水水质与生活污水水质有较大差异,污(废)水可生化性较差时,应根 据进水水质采取适当的预处理或前处理。 4.4 当进水水质、水量波动较大时,应设置调节设施。 5 4.5 污水处理有除氨氮要求时,进水总碱度(以碳酸钙 CaCO 3 计)/氨氮(NH 3 -N)的比值 宜不小于 7.14,且好氧池(区)剩余碱度宜大于 70mg/L,不满足上述条件时宜补充碱度。 4.6 污水处理有脱总氮要求时,反硝化要求进水的易降解碳源 BOD 5 /总凯氏氮比值应大于 4.0,总碱度(以碳酸钙 CaCO 3 计)/氨氮(NH 3 -N)的比值宜不小于 3.6,不满足上述条件 时,应合理补充碳源或碱度。 4.7 污水处理有除磷要求时,进水 BOD 5 /总磷的比值不宜小于 17.0。生物滤池中对于出水 总磷浓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采用其他方式除磷,如化学除磷等。 4.8 当无试验资料时,生物滤池污水处理工艺的污染物去除率可参考表 1计算。 表 1 生物滤池污水处理工艺污染物一般去除率 污水类别 主体工艺 污染物去除率/% 悬浮物 (SS) 五日生化需 氧量(BOD 5 ) 化学需氧 量 (COD Cr ) 氨氮 总氮 总磷 市政污水 预处理+生 物滤池 7598 8095 8090 8095 5080 (有缺氧 单元或区 域) 4080(有 厌氧单元 或区域) 工业废水 前处理+生 物滤池 7598 7090 7085 注:根据进水水质、出水要求、工艺流程等,生物滤池处理单元之前可以设置不同的预处理或前处理方式。 5 总体要求 5.1 生物滤池污水处理工艺宜适用于城镇污水的二级处理。同时也适用于类似市政污水水 质的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作为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的组成部分。 5.2 生物滤池污水处理工艺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它污水处理工艺组合应用。生物滤池工 艺流程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进水水质及处理要求,通过技术、经济及环境影响等因素综合分 析后确定。 5.3 工程设计应符合 GB50013、GB50014、GB50335 等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 要求。 5.4 生物滤池法的处理构筑物应根据当地气温和环境等条件,采取防冻、防臭、控制蝇虫 和防腐蚀等措施,处理构筑物应符合 GB50069、GB50009 和 GB50191的有关规定。 5.5 应根据工艺运行要求设置检测与控制系统,实现运行管理自动化。 5.6 在污水处理厂(站)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废渣、噪声及其它污染物 的治理与排放,应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的有关规定,防止二次污染。 5.7 污水处理厂(站)的设计、建设应采取有效的隔声、消声、绿化等降低噪声的措施, 噪声和振动控制的设计应符合 GBJ87的要求, 机房内、 外的噪声应分别符合 GBZ1和 GB3096 的规定,厂界噪声应符合 GB12348的规定。 5.8 建(构)筑物应设置必要的防护栏杆,采取适当的防滑措施,并符合 GB50352 的规定。 6 5.9 污水处理厂(站)区建筑物的防火设计应符合 GB50016 和 GB50222 等规范的规定。 5.10 污水处理厂(站)的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镇防洪标准,且有良好的排水条件。 5.11 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应符合 GB50014 的相关规定。总图设计应符合 GB50187 的相关规定。 5.12 污水处理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应符合 CJJ31 的规定,抗震设计应符合 GB50011 的规定。 5.13 城镇污水处理厂应按照 GB18918 的相关规定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其他污水处理工程应 按照国家或当地的环境保护管理要求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在线监测系统的安装、验收和运行 应符合 HJ/T 353、HJ/T 354 和 HJ/T 355 的相关规定。 6 低负荷生物滤池工艺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低负荷生物滤池适用于小规模的污(废)水处理,并且根据污(废)水的水质条件, 滤池前宜设沉砂池、 初次沉淀池或混凝沉淀池、 除油池、 厌氧水解池等预处理或前处理设施。 6.1.2 低负荷生物滤池进水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值宜控制在 200mg/L 以下,高于此值时,宜 将处理出水回流,以稀释进水有机物浓度。 6.2 设计参数及要求 6.2.1 低负荷生物滤池的平面形状宜为圆形或矩形。 6.2.2 低负荷生物滤池的个数或分格数应不少于 2 个,并按同时工作设计。 6.2.3 低负荷生物滤池的滤料应耐腐蚀、强度高、比表面积大、空隙率高,尽可能就地取 材。一般宜采用碎石、卵石、炉渣、焦炭等无机滤料。用作滤料的塑料制品应具有较好的抗 氧化性能。 6.2.4 采用碎石类滤料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滤池下层滤料粒径宜为 60mm100mm, 层厚 0.2m; 上层滤料粒径宜为 30mm50mm, 层厚 1.3m1.8m; b)采用碎石类滤料的滤池处理城市污水或与城市污水水质相近的工业废水时,常温下, 水力负荷以滤池面积计,宜为 1.0m 3 /(m 2 d)3.0 m 3 /(m 2 d) ;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以 滤料体积计,宜为 0.15kgBOD 5 /(m 3 d)0.3kgBOD 5 /(m 3 d) 。 7 6.2.5 低负荷生物滤池的布水可采用固定布水系统,由投配池、配水管网和喷嘴三部分组 成。借助投配池的虹吸作用,使得布水过程自动间歇进行。喷洒周期一般为 5min15min。 安装在配水管上的喷嘴应该高出滤料表面 0.15m0.20m,喷嘴口径通常为 15 mm20mm。 6.2.6 低负荷生物滤池应采用自然通风方式进行供氧,滤池底部空间的高度不应小于 0.6m,沿滤池池壁四周下部应设置自然通风孔,其总面积不应小于池表面积的 1%。 6.2.7 低负荷生物滤池的池底应设 1%2%坡度坡向集水沟,集水沟以 0.5%2%的坡度 坡向总排水沟,总排水沟的坡度不宜小于 0.5%,并有冲洗底部排水渠的措施。 6.3 设计计算 6.3.1 滤料总体积,可按下式计算: 0 V 1000 QS V L = (1) 式中: V 滤料总体积(堆积体积) ,m 3 ; Q 滤池的设计流量,m 3 /d; S 0 滤池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mg/L; L V 滤池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kgBOD 5 /(m 3 d),宜为 0.15kgBOD 5 /(m 3 d) 0.3kgBOD 5 /(m 3 d) 。 6.3.2 滤池有效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H V F = (2) 式中: F 滤池有效面积,m 2 ; H 滤料层总高度,m,宜为 1.5m 2.0m; V 滤料总体积(堆积体积) ,m 3 。 6.3.3 用水力负荷校核滤池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F Q q = (3) 式中: q 滤池的水力负荷 m 3 /(m 2 d),宜为 1m 3 /(m 2 d)3m 3 /(m 2 d) ; Q 滤池的设计流量,m 3 /d; F 滤池有效面积,m 2 。 8 7 高负荷生物滤池工艺设计 7.1 一般规定 7.1.1 高负荷生物滤池适用于中小规模的污(废)水处理,并且根据污(废)水水质条件, 滤池前宜设沉砂池、 初次沉淀池或混凝沉淀池、 除油池、 厌氧水解池等预处理或前处理设施。 7.1.2 宜采用单级滤池系统,如原污水污染物浓度较高且对处理水质要求较高时,可采用 两级滤池系统。 7.1.3 高负荷生物滤池进水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值应控制在 300mg/L 以下,否则宜用生物滤 池处理出水回流,回流比经计算求得。当进水污染物浓度较高或者含有一定的对微生物有毒 成分的污(废)水时,也应进行回流。 7.2 设计参数及要求 7.2.1 高负荷生物滤池的平面形状宜采用圆形。 7.2.2 高负荷生物滤池宜常采用旋转布水装置。 7.2.3 滤料层和承托层的总高度宜为 2.0m4.0m。当采用自然通风时,滤料层高度不应大 于 2.0m;当滤料层高度超过 2.0m时,应采取人工强制通风措施。 7.2.4 高负荷生物滤池宜采用碎石或塑料制品作滤料,当采用碎石类滤料时,应符合下列 要求: (1)滤池下层滤料粒径宜为 70mm100mm,厚 0.2m;上层滤料粒径宜为 40mm 70mm,厚度不宜大于 1.8m; (2) 处理城市污水时, 常温下, 水力负荷以滤池面积计宜为 10m 3 / (m 2 d) 36m 3 / (m 2 d) ; 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以滤料体积计,不宜大于 1.8kgBOD 5 /(m 3 d) 。 7.3 设计计算 7.3.1 滤料总体积,可按下式计算: 0 1000 V QS V L = (4) 式中: V 滤料总体积(堆积体积) ,m 3 ; Q 滤池的设计流量,m 3 /d; S 0 滤池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mg/L; L V 滤池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kgBOD 5 /(m 3 d),不宜大于 1.8kgBOD 5 /(m 3 d)。 7.3.2 滤池有效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H V F = (5) 式中: F 滤池有效面积,m 2 ; V 滤料总体积(堆积体积) ,m 3 ; 9 H 滤池滤料层高度,m。 7.3.3 滤池直径,可按下式计算: 2 F D n = (6) 式中: D 滤池直径,m; F 滤池有效面积,m 2 ; n 滤池个数。 7.3.4 回流比,可按下式计算: 1 100% Fq R Q = () (7) 式中: R 回流比,%; F 滤池有效面积,m 2 ; q 滤池水力负荷,m 3 /(m 2 d) ,当 q10m 3 /(m 2 d)时,应该加大回流倍数,使得 q 达到 10m 3 /(m 2 d)以上,q通常在 10m 3 /(m 2 d)36m 3 /(m 2 d)之间; Q 滤池的设计流量,m 3 /d。 10 8 塔式生物滤池工艺设计 8.1 一般规定 8.1.1 塔式生物滤池的处理规模不宜超过 10000m 3 /d,并且根据污(废)水的水质条件, 滤池前宜设沉砂池、 初次沉淀池或混凝沉淀池、 除油池、 厌氧水解池等预处理或前处理设施。 8.1.2 塔式生物滤池进水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应控制在 500mg/L 以下,否则处理出水应回 流。 8.2 设计参数及要求 8.2.1 塔式生物滤池的平面形状宜采用圆形,宜用砖混、钢筋混凝土或钢板制成。 8.2.2 塔式生物滤池直径宜为 1.0m3.5m,直径与高度之比宜为 1:61:8;滤料层厚度 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宜为 8m12m。 8.2.3 塔式生物滤池水力负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应根据试验资料确定。 无试验资 料时, 水力负荷宜为 80m 3 / (m 2 d) 200m 3 / (m 2 d) , 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宜为 1.0kgBOD 5 / (m 3 d)3.0kgBOD 5 /(m 3 d) 。 8.2.4 塔式生物滤池的滤料应采用轻质材料,可采用的有聚乙烯波纹板、玻璃钢蜂窝和聚 苯乙烯蜂窝等。 8.2.5 塔式生物滤池滤料应分层,每层高度不宜大于 2m,分层处宜设栅条。滤料层与层 的间距宜为 0.2m0.4m。塔顶宜高出滤料层 0.5m。 8.2.6 塔式生物滤池各层应设观察孔、取样孔及人孔,并设置相应的操作平台。 8.2.7 塔式生物滤池宜采用自然通风。 当污水含有易挥发的有毒物质时, 应采用人工通风, 尾气应经处理并达到相关标准后才能排放。 8.2.8 大中型塔式生物滤池的布水装置宜采用旋转布水器, 小型滤池宜采用固定多孔管或 喷嘴布水。 8.2.9 塔式生物滤池底部应设置集水池, 集水池最高水位与最下层滤料底面之间的高度不 应小于 0.5m。集水池水面以上应沿四周设置自然通风孔,其总面积不应小于池表面积的 7.5%10%。 8.3 塔式生物滤池设计与计算 8.3.1 塔式生物滤池滤料总体积,可按下式计算: 0 1000 V QS V L = (8) 式中: V 滤料总体积(堆积体积) ,m 3 ; Q 滤池的设计流量,m 3 /d; S 0 滤池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mg/L; L V 滤池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kgBOD 5 /(m 3 d) ,宜为 1.0kgBOD 5 /(m 3 d) 11 3.0kgBOD 5 /(m 3 d) 。 8.3.2 滤池有效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H V F =(9) 式中: F 滤池有效面积,m 2 ; H 滤料层总高度,m。 V 滤料总体积(堆积体积) ,m 3 。 8.3.3 滤池直径,可按下式计算: 2 F D n = (10) 式中: D 滤池的直径,m; F 滤池有效面积,m 2 ; n 滤池的个数。 8.3.4 用水力负荷校核,可按下式计算: F Q q = (11) 式中: q 滤池的水力负荷,m 3 /(m 2 d) ,宜为 80 m 3 /(m 2 d)200m 3 /(m 2 d) 。如不满足, 需采用处理水回流稀释。 F 滤池有效面积,m 2 ; Q 滤池的设计流量,m 3 /d。 9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设计 9.1 一般规定 9.1.1 根据污(废)水的水质条件,曝气生物滤池前宜设沉砂池、初次沉淀池或混凝沉淀 池、除油池、厌氧水解池等预处理或前处理设施,进水的悬浮固体浓度不宜大于 60mg/L。 9.1.2 根据处理污染物不同,曝气生物滤池可分为碳氧化、硝化、后置反硝化或前置反硝 化等。碳氧化、硝化和反硝化可在单级曝气生物滤池内完成,也可分别在多级曝气生物滤池 内完成。 9.1.3 曝气生物滤池应具备防止滤头堵塞和防止滤料流失的措施。 9.1.4 曝气生物滤池宜以钢筋混凝土筑造为主,并考虑防渗、防漏措施。 9.1.5 曝气生物滤池反冲洗排水应根据处理规模、单格滤池每次反冲洗水量等因素,合理 设置反冲洗排水缓冲池。 9.1.6 滤池的进、出水液位差应该根据配水形式、滤速和滤料层水头损失确定,其差值不 12 宜小于 1.8m。 9.1.7 当曝气生物滤池出水悬浮固体满足后续处理或排放标准要求时,可不设沉淀或过滤 设施。 9.2 工艺流程及选择 9.2.1 主要去除污水中含碳有机物时,宜采用单级碳氧化曝气生物滤池(以下简称碳氧化 滤池)工艺,工艺流程见图 1。 9.2.2 要求去除污水中含碳有机物并完成氨氮的硝化时可采用碳氧化滤池工艺流程, 并适 当降低负荷; 也可采用碳氧化滤池和硝化曝气生物滤池 (以下简称硝化滤池) 两级串联工艺, 工艺流程见图 2。 图 2 碳氧化滤池+硝化滤池两级组合工艺流程 9.2.3 当进水碳源充足且出水水质对总氮去除要求较高时,宜采用前置反硝化滤池+硝化 滤池组合工艺,见图 3。 9.2.4 当进水总氮含量高、碳源不足而出水对总氮要求较严时可采用后置反硝化工艺,同 时外加碳源,见图 4;或者采用前置反硝化滤池,同时外加碳源,见图 5。前置反硝化的生 物滤池工艺中硝化液回流率可具体根据设计 NO 3 -N 去除率以及进水碳氮比等确定。外加碳 源的投加量需经过计算确定。 图 1 碳氧化滤池工艺流程 图 3 前置反硝化滤池+硝化滤池两级组合工艺流程 13图 5 外加碳源前置反硝化滤池两级组合工艺流程 9.3 池体设计与计算 9.3.1 一般规定 9.3.1.1 曝气生物滤池宜采用上向流进水。 9.3.1.2 曝气生物滤池的平面形状可采用正方形、矩形或圆形。 9.3.1.3 曝气生物滤池在滤池截面积过大时应分格,分格数不应少于 2 格。单格滤池的截 面积宜为 50m 2 100m 2 。 9.3.1.4 曝气生物滤池下部宜选用机械强度高和化学稳定性好的卵石作承托层,并按一定 级配布置。 9.3.1.5 出水系统可采用周边出水或单侧堰出水,反冲洗排水和出水槽(渠)宜分开布置。 应设置出水堰板等装置,防止反冲洗时滤料流失并且调节出水平衡。 9.3.2 设计参数 9.3.2.1 曝气生物滤池的容积负荷和水力负荷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采用 经验数据或按表 2 的参数取值。 表 2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主要设计参数 种类 容积负荷 水力负荷(滤速) 空床水力停留时间 碳氧化滤池 3.0kgBOD 5 /(m 3 d) 6.0kgBOD 5 /(m 3 d) 2.0m 3 /(m 2 h)10.0m 3 / (m 2 h) 40min60min 硝化滤池 0.6kgNH 3 -N/ (m 3 d) 1.0kgNH 3 -N/ (m 3 d) 3.0 m 3 /(m 2 h) 12.0m 3 / (m 2 h) 30min45min 碳氧化/硝化滤池 1.0kgBOD 5 /(m 3 d) 3.0kgBOD 5 /(m 3 d) 0.4kgNH 3 -N/ (m 3 d) 0.6kgNH 3 -N/ (m 3 d) 1.5m 3 /(m 2 h) 3.5m 3 /(m 2 h) 80min100min 前置反硝化滤池 0.8kgNO 3 -N/ (m 3 d) 1.2kgNO 3 -N/ (m 3 d) 8.0m 3 /(m 2 h) 10.0 m 3 / 20min30min 图 4 外加碳源后置反硝化滤池两级组合工艺流程 14 (m 2 h) (含回流) 后置反硝化滤池 1.5kgNO 3 -N/ (m 3 d) 3.0kgNO 3 -N/ (m 3 d) 8.0 m 3 / (m 2 h) 12.0 m 3 / (m 2 h) 20min30min 注:1. 设计水温较低、进水浓度较低或出水水质要求较高时,有机负荷、硝化负荷、反硝化负荷应取下限值; 2. 反硝化滤池的水力负荷、空床停留时间均按含硝化液回流水量确定,反硝化回流比应根据总氮去除率确定。 9.3.2.2 碳氧化滤池和硝化滤池出水中的溶解氧宜控制为 3.0mg/L4.0mg/L。 9.3.3 池体计算 9.3.3.1 曝气生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