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构造基础知识_第1页
发动机构造基础知识_第2页
发动机构造基础知识_第3页
发动机构造基础知识_第4页
发动机构造基础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马汽车发动机构造目 录第一章 发动 机基础知识 2第一节 发动机的分类和基本构造 2第二节 发动机常用术语 7第三节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9第四节 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与特性 11第五节 发动机的编号规则 13第二章 曲柄连杆机构 .13第一节 概述 13第二节 机体组 14第三节 活塞连杆组 16第四节 曲轴飞轮组 17第三章 配气机构 .18第一节 概述 18第二节 配气机构的主要零部件 18第三节 配气相位和气门间隙 19第四章 汽油机供给系 .22第一节 汽油供给系 22第二节 汽油 23第三节可燃混合气成分与汽油机性能的影响 24第四节汽油机各种工况对可燃混合气成份的要求 24第五节 汽油供给装置 26第六节 空气滤清器及进、排气装置 27第五章 发动机点火系 .30第一节 概述 30第二节 蓄电池点火系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1第三节 点火提前 33第四节 蓄电池点火系的主要元件 33第六章 发动机润滑系 .35第一节 概述 35第二节 润滑系的组成及油路 36第三节 润滑系的主要零部件 37第四节 曲轴箱通风 38第七章 冷却系 .39第一节 概述 39第二节 水冷系的组成和水路 40第八章 发动机起动系 .42第一节 发动机的起动 42第二节 起动辅助装置 43第三节 起动机 43第一章 发动机基础知识第一节 发动机的分类和基本构造1. 分类车用内燃机,根据其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主要构件的型式,可分为活塞式内燃机和燃气轮机两大类。前者又可按活塞运动方式分为往复活塞式内燃机和旋转活塞式内燃机两种。往复活塞式内燃机在汽车上应用最为广泛,是本课研究的重点。(1) 按照所用燃料分类 内燃机按照所使用燃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 (图 1-1)。使用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称为汽油机;使用柴油机为燃料的内燃机称为柴油机。汽油机与柴油机比较各有特点;汽油机转速高,质量小,噪音小,起动容易,制造成本低;柴油机压缩比大,热效率高,经济性能和排放性能都比汽油机好。HM483Q 发动机为汽油机。图 1-1(2) 按照行程分类 内燃机按照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需的行程数可分为四行程内燃机和二行程内燃机 (图1-2 )。把曲轴转两圈(720 ),活塞在气缸内上下往复运动四个行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内燃机称为四行程内燃机;而把曲轴转一圈(360),活塞在气缸内上下往复运动两个行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内燃机称为二行程内燃机。图 1-2(3) 按照冷却方式分类内燃机按照冷却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水冷发动机和风冷发动机 (图 1-3)。水冷发动机是利用在气缸体和气缸盖冷却水套中进行循环的冷却液作为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而风冷发动机是利用流动于气缸体与气缸盖外表面散热片之间的空气作为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水冷发动机冷却均匀,工作可靠,冷却效果好,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车用发动机。HM483Q 发动机亦采用水冷方式冷却。图 1-3(4) 按照气缸排列方式分类 内燃机按照气缸排列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单列式和双列式(图 1-5)。单列式发动机的各个气缸排成一列,一般是垂直布置的,但为了降低高度,有时也把气缸布置成倾斜的甚至水平的;双列式发动机把气缸排成两列,两列之间的夹角1 的稀混合气,这样,功率损失不多,节油效果却很显著。(4) 全负荷工况要求发出最大功率 Pemax,=0.850.95 量多。汽车需要克服很大阻力(如上陡坡或在艰难路上行驶)时,驾驶员往往需要将加速踏板踩到底,使节气门全开,发动机在全负荷下工作,显然要求发动机能发出尽可能大的功率,即尽量发挥其动力性,而经济性要求居次要地位。二、过渡工况(5) 起动工况要求供给极浓的混合气 =0.20.6 量少。因为发动机起动时,由于发动机处于冷车状态,混合气得不到足够地预热,汽油蒸发困难。同时,由于发动机曲轴被带动的转速低,因而被吸入化油器喉管内的空气流速较低。难以在喉管处产生足够的真空度使汽油喷出。既使是从喉管流出汽油,也不能受到强烈气流的冲击而雾化,绝大部分呈油粒状态。混合气中的油粒会因为与冷金属接触而凝结在进气管壁上,不能随气流进入气缸。因而使气缸内的混合气过稀,无法引燃,因此,要求化油器供给极浓的混合气进行补偿,从而使进入气缸的混合气有足够的汽油蒸汽,以保证发动机得以起动。 (6) 加速工况 发动机的加速是指负荷突然迅速增加的过程。要求混合气量要突增,并保证浓度不下降。当驾驶员猛踩踏板时,节气门开度突然加大,以期发动机功率迅速增大。在这种情况下,空气流量和流速以及喉管真空度均随之增大。汽油供油量,也有所增大。但由于汽油的惯性大于空气的惯性,汽油来不及足够地从喷口喷出,所以瞬时汽油流量的增加比空气的增加要小得多,致使混合气过稀。另外,在节气门急开时,进气管内压力骤然升高,同时由于冷空气来不及预热,使进气管内温度降低。不利于汽油的蒸发,致使汽油的蒸发量减少,造成混合气过稀。结果就会导致发动机不能实现立即加速,甚至有时还会发生熄火现象。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就应该采取强制方法。在化油器节气门突然开大时,强制多供油,额外增加供油量,及时使混合气加浓到足够的程度。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发动机的运转情况是复杂的,各种运转情况对可燃混合气的成分要求不同。 起动、怠速、全负荷、加速运转时,要求供给浓混合气 1。 中负荷运转时,随着节气门开度由小变大,要求供给由浓逐渐变稀的混合气=0.91.1 第五节 汽油供给装置功用:贮存、滤清、输送汽油。 组成:汽油箱、汽油泵、汽油滤清器、油管(图 3)图 31、汽油箱(图 4)图 4一般有一个油箱,军用车有 2 个油箱。油箱储备里程为 200600km。 构造:用薄钢板冲压焊接而成,上部有加油管,油面指示表的传感器,出油开关。下部有放油塞,箱内有隔板以加强油箱的强度,并减轻行车时汽油的振荡。油箱是密封的,一般在油箱盖上装有空气蒸汽阀。保持油箱内油压正常,加油时,应先放沉淀后加油2、汽油滤清器(图 5)图 5功用:除去汽油中的杂质和水分。由于汽油泵,化油器有些精密另件,要求供给清洁的汽油,否则,会引起汽油泵,化油器出现故障。汽油滤清器采用的滤清方式有沉淀式和过滤式。 沉淀式:利用静置容器,使汽油经长时间沉淀杂质和水份下沉到底部,而上部得到较干净的汽油。 过滤式:利用过滤器,使柴油通过滤网,而杂质被滤网隔离。 滤芯有:纸质滤芯、金属片缝隙式、多孔陶瓷滤芯。 纸质滤芯,滤清效果好,成本低,制造和使用方便,故采用最多润滑系的主要部件有机油泵、机油滤清器,各种阀,机油散热器以及检视设备。第六节 空气滤清器及进、排气装置图 61、空气滤清器(图 6) 由于汽车行驶时,速度快,引起道路两旁,特别是士路上的尘土飞扬,使周围空气中含有灰尘,而灰尘中又含有大量的砂粒,如果被吸入气缸里的话,就会粘附在气缸,活塞和气门座等另件的密封表面,加速它们的磨损,使发动机寿命大大下降。因此,在车用发动机上,必须装上空气滤清器。图 7(1)功用与要求:空气滤清器的功用就是把空气中的尘土分离出来,保证供给气缸足够量的清洁空气。对空气滤清器的基本要求是滤清能力强,进气阻力小,维护保养周期长,价格低廉。(2)型式和工作原理 目前,采用的空气滤清器的型式很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下面几类: 按滤清方式可以分为惯性式和过滤式;按是否用机油分干式和湿式。把它们组合起来就有干惯性式、干过滤式、湿惯性式、湿过滤式、综合两种以上的叫综合式。惯性式:它是根据离心力或惯性力与质量成正比的原理,利用尘土比空气重的特点,引导气流作高速旋转运动,重的尘土就会自动的从空气中甩出去,或着引导气流突然改变流动方向,重的尘土就会来不及改变方向而从空气中分离出去。 优点:进气阻力小,保养简单。缺点:滤清能力不强,即滤清效果差。 过滤式:它是根据吸附原理,引导气流通过滤芯(如金属网、丝、棉质物质和纸质等) ,将尘土隔离和粘附在滤芯上,从而使空气得到滤清。 优点:滤清能力强,滤清效果好。 缺点:进气阻力大,滤芯易堵塞。 综合式:综合上述两种滤清方式,使空气通过惯性式,除去粗粒灰尘,然后再通过过滤式除去细粒灰尘。因此,滤清能力强,可将空气中 %的灰尘清除掉,而阻力增加不大,从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进气管与排气管图 7 进气歧管图 8 排气歧管第五章 发动机点火系第一节 概述1.作用汽油机在压缩接近上止点时,可燃混合气是由火花塞点燃的,从而燃烧对外作功,为此,汽油机的燃烧室中都装有火花塞。能够在火花塞两电极间产生电火花的全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