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进展(郭中孟20150213更新)_第1页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进展(郭中孟20150213更新)_第2页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进展(郭中孟20150213更新)_第3页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进展(郭中孟20150213更新)_第4页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进展(郭中孟20150213更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进展,郭中孟 主任医师,江西省精神卫生中心江西省精神病院,2015.02.06,讲者简介,郭中孟,江西南昌县人,主任医师,精神科主任。 江西省医学会精神病分会委员,南昌市医学会心身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西省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专家组成员,南昌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 2007年入选南昌市“521”学术技术带头人,2008年入选江西省卫生系统第二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从事精神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0年,在临床精神病学和精神药理学方面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经验,发表论文30多篇,参编著作两部。主持江西省科技厅立项课题1项、省卫生厅课题3项。 专业特长:难治性分裂症、双相障碍、老年抑郁症及睡眠障碍诊治。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8:00-12:00),目 录,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二节 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精神科医师的能力培养,“精神科医生需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能力。第一种能力是能通过病史采集和精神检查客观而准确地收集临床资料,并能将这些资料系统而均衡地加以组织;另一种能力是能把每个病人视为独特的个体并能有直觉的理解。第一种能力有赖于医生的临床技能和具备的相关临床知识的学习(教科书)。第二种能力则有赖于医生对人性的理解和在临床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医生凭此能力洞察眼前病人的感受和行为,以及病人的既往生活经历对病人产生的影响”。摘译自Oxford Textbook of Psychiatry(2001),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系统,重点内容: 1、掌握精神障碍的分类目的和分类原则; 2、熟悉ICD-10分类系统的特点 3、了解CCMD-3 、DSM-分类系统,思 考 题,1、精神障碍分类的特点及意义? 2、诊断标准中有哪些主要指标? 3、五轴诊断包括哪些方面? 4、国际国内有哪些分类系统? ICD-10 精神障碍有哪些主要分类类别?,一、分类的目的与意义,精神疾病分类的目的:把种类繁多的不同精神疾病按各自的特点和从属关系,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统。 精神疾病的分类是将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根据拟定的标准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 意义:促进了学派间的相互沟通,尽可能改善了诊断不一致的问题;有利于临床实践,提供合理的治疗与预防方案,在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及病理心理机制、心理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的影响、新药研制、临床评估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预测精神疾病的转归。 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第一节 基本概念,疾病,类,种,型,系统,精神障碍的分类是将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根据拟定的标准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意义,1、相互交流 2、合理治疗与预防 3、预测疾病的转归,二、精神疾病分类的基轴及分类原则,疾病分类的基轴有多种,对疾病按病因、病理改变进行诊断与分类,是医学各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躯体疾病的病因、病理改变比较明确,基本上都能按照病因学分类的原则去分类;但在精神医学实践工作中,只有10左右的精神疾病的病因、病理改变比较明确,而90左右的病例则病因不明。因此,精神疾病的诊断和分类,无法全部贯彻病因学分类的原则。 目前精神疾病分类的基轴主要是依据症状表现。但必须指出,这种诊断只能反映疾病当时的状态,若主要症状改变,诊断可能随之改变,而且病因不同但症状相似的不同疾病会得出相同的诊断,但症状学分类有利于目前的对症治疗。,精神障碍分类的基轴,疾病分类基本原则,按病因、病理改变进行诊断与分类,精神障碍10%符合疾病分类基本原则,90%不符合 所以,精神障碍的分类的基轴主要依据症状表现,1、病因学分类原则,按病因学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可分为病因已明(器质性精神病)和病因未明(功能性精神病)两类。 病因已明的是指通过现代检测方法可以找出致病的观依据的精神障碍,如由脑部疾病,脑以外的各种躯体疾病及外来毒素的中毒等病因所致的精神障碍。 病因未明的一类是目前所具有的检测方法尚不能发现致病的客观依据的精神疾病。为功能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包括心因性精神疾病:应激反应、适应性障碍、心理生理障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病因不明的“功能性”疾病将会逐渐被澄清。目前,这种分类在临床诊断、治疗和科研中仍有实际意义。,2、症状学分类原则,大部分功能性精神病,病因未明,目前主要按症状学进行分类,即按主要临床症状或症状群进行分类。 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精神病)与神经症性精神障碍(神经症) 分裂症状精神分裂症 情感症状情感性精神病 疑病症状疑病性神经症 强迫症状强迫性神经症,以同一主要症状命名的疾病,如抑郁症,可以是生物性的(内源性抑郁),也可以是心因性或反应性的(反应性抑郁)、药源性的(药源性抑郁)、器质性的(器质性抑郁)。 主要症状的变化,可以导致诊断的改变;临床症状符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的诊断标准时,可以同时给予多个精神障碍的诊断。 精神障碍全部按病因学原则分类,是将来的远景目标,目前是行不通的。 若精神障碍全部按症状学原则分类,甚至如将器质性精神障碍更名为谵妄、痴呆、遗忘等,究竟是分类学的进展,还是倒退,存在争议。 目前二者结合进行分类,即症状学分类、系统继续保留一些病因学分类的名称。,3、按严重程度来分类,精神疾病一般分为轻型与重型两大类。 轻型是指患者对自身的精神异常有一定的自知力。尚能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能保持与环境适应的能力,例如神经症。 所谓重型是指患者对自身的精神异常表现没有自知力,不能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丧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又称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这种轻重之分也是相对的,一些重型精神疾病的早期常呈现轻型表现。,躁狂发作-划分出三种严重程度:轻躁狂/躁狂,不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伴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 F31.0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躁狂 F31.1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 F31.2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 狂发作 F31.3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度或中度抑郁 F31.4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 F31.5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 精神发育迟滞分4个等级: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轻度中度重度,三、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由于大部分精神疾病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不同的医师对同一疾病的理解和认识又有差异,导致临床医师对同一病人的诊断一致性差;而诊断不一致使研究结果无法比较和难以解释,这一直是困扰功能性精神病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制定统一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意义重大。 诊断标准是将疾病的症状按照不同的组合,以条理化形式列出的一种标准化条目。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和排除标准两个主要部分。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指标,其中症状学指标是最基本的,又分必备症状和伴随症状。,将疾病的症状按照不同的组合,以条理化的形式 列出的一种标准化条目。诊断标准含内涵标准和排除标准两部分。,内涵标准,症状学(最基本),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四、多轴诊断,多轴诊断是指采用不同层面或维度来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诊断方式。1975年Rutter首先提出儿童精神障碍的多轴诊断,Ottessen提出四轴诊断,即症状学、严重程度、病程、病因(躯体的、心理的、多种因素、原因未明)诊断精神障碍。 在DSM系统中,从DSM-III开始使用多轴诊断,目前使用的DSM-IV共有5个轴,分别为: 轴I:临床障碍 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 轴II:人格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 轴III:躯体情况 轴IV:社会心理和环境问题 轴V:全面功能评估,轴I用于记录除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以外的各种障碍,轴I也包括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 轴II除记录报告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以外,亦记录突出的适应不良的人格特征和防御机制。 轴III用于记录目前的躯体情况,它与认识和处理病人的精神障碍可能有关。 轴IV用于报告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它可能影响精神障碍(轴I和轴II)的诊断、处理和预后。 轴V用于医师对病人的整个功能水平的判断。 轴IV和轴V为特殊的临床科研所设置,便于制定治疗计划和预测转归。,五、等级诊断,等级诊断应先重后轻等级诊断应先急后缓,器质性 精神障碍,功能性 精神障碍,非精神病性 精神障碍,排除,排除,(一)按疾病症状严重性的金字塔排列方式分主次,符合等级较高的标准,就不要诊断等级较低的障碍,(二)按当前急需处理、治疗的疾病情况分主次,比如:患者同时存在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而前者已缓解,则人格障碍上升为主要诊断。,第二节 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一)美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美国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称为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 1952年出版DSM-I,为在ICD-6基础上的补充。 1968年出版DSM -与ICD-8相似。 1980年DSM-III对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改变颇大,引起国际重视:该标准以描述性诊断为特点,摆脱了不同学派的干扰;每种病均有具体的诊断条目,且进行了12667人的临床测试;使用多轴诊断。 1987年的DSM-III-R。 1994年的DSM-IV,已渐向ICD-10靠拢。 2013年5月出版了DSM-5 。,DSM-IV系统将精神障碍分为十七大类: 1通常在儿童和少年期首次诊断的障碍 2谵妄、痴呆、遗忘及其他认知障碍 3由躯体情况引起、未在他处提及的精神障碍 4与成瘾物质使用有关的障碍 5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6心境障碍 7焦虑障碍 8躯体形式障碍 9做作性障碍 10分离性障碍 11性及性身份障碍 12进食障碍 13睡眠障碍 14未在他处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 15适应障碍 16人格障碍 17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DSM-5精神障碍分类(20大类),A. 神经发育障碍 B. 精神分裂症谱系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C. 双相及相关障碍 D. 抑郁障碍 E. 焦虑障碍 F. 强迫及相关障碍 G. 创伤和应激相关障碍 H. 分离障碍 J.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K. 喂养与进食障碍 L. 排泄障碍,M. 睡眠-觉醒障碍 N. 性功能障碍 P. 性别烦恼 Q. 破坏性冲动控制和行为障碍 R. 物质相关和成瘾障碍 S. 神经认知障碍 T. 人格障碍 U. 性心理障碍 V. 其他精神障碍药物引起的运动障碍及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引起重点临床关注的其他精神障碍,(二)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ICD-10,WHO公布的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ICD),简称国际疾病分类。 最早为法国的Bertillon提出的疾病死亡原因统计分类为ICD-1的雏形。先后共出版了五版。 1948年由WHO接手更名为国际疾病、外伤与死亡统计分类第六版,首次在第五章介绍了精神病。 以后每十年修改一次,目前已出版到第10版(1992年),简称ICD-10,包括各科疾病,第5章是关于精神障碍的分类,为欧亚多数国家采用。,ICD-10 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分类:分为十大类F00- F09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F10- 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 F20- F29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 F30- F39 心境(情感性)障碍 F40- F49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 F50- F59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F60- F69 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 F70- F79 精神发育迟缓 F80- F89 心理发育障碍 F90- F98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 F99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三)国内精神疾病分类系统,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目前为第三版(CCMD-3)。1958年南京会议推出第一个分类方案,1978年归纳为十类(CCMD-1)。1989年推出CCMD-2,1994年推出CCMD-2-R。 根据CCMD上两版的应用,特别是CCMD-2-R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争议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工作组在1996年召开黄山会议,并于19962000年期间,对17种成人精神障碍及部分儿童有关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开展现场测试与前瞻性随访观察,完成了CCMD-3编制。CCMD-3兼用症状分类和病因病理分类方向,例如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应激相关障碍中的某些精神障碍按病因病理分类,而“功能性精神障碍”则采用症状学的分类。,中国精神障碍分类(CCMD-3) 0 器质性精神障碍 1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3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4 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 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7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9 其它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五、ICD10 第五章 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分类,F00-F09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痴呆是指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没有意识障碍。 F00 阿尔采末氏病性痴呆原发性退行性大脑疾病F00.0 早发性阿尔采末氏病性痴呆 F00.1 晚发性阿尔采末氏病性痴呆 F01 血管性痴呆 F01.1 多发脑梗塞性痴呆 F01.2 皮层下血管性痴呆 F01.3 混合型皮层和皮层下血管性痴呆 F02 见于在它处归类的其它疾病的痴呆 F02.3 帕金森氏病性痴呆,F03 未特定的痴呆当满足痴呆的一般性诊断标准,但无法确定为哪一型时(F00.0F02.9),使用本编码。 F04 器质性遗忘综合征、非酒和其它精神活性物质所致 F05 谵妄,非酒和其它精神活性物质所致,F06 脑损害和功能紊乱以及躯体疾病所致的其它精神障碍 F06.0 器质性幻觉症 F06.1 器质性紧张性障碍 F06.2 器质性妄想性(精神分裂症样)障碍 F06.3 器质性心境情感障碍 F06.4 器质性焦虑障碍 F06.5 器质性分离性障碍 F06.6 器质性情绪不稳定(衰弱)障碍,F07 脑疾病、损害和功能紊乱所致的人格和行为障碍 F07.0 器质性人格障碍 F07.1 脑炎后综合征 F07.2 脑震荡后综合征包含:脑挫伤后综合征、 脑外伤后综合征 未特定的器质性或症状性精神障碍,F10-F19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F10酒精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 F11鸦片类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海洛因) F12大麻类物质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 F13镇静催眠剂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安定) F14可卡因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 F15兴奋剂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哌醋甲酯)。 F16致幻剂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 F17烟草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 F18挥发性溶剂所致的精神障碍; F19其他或待分类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F1x.0 急性中毒 F1x.1 有害性使用 F1x.2 依赖综合征对使用精神活性药物、酒或烟的渴望,往往是强烈的,有时是无法克制的 F1x.4 伴有谵妄的戒断状态 F1x.5 精神病性障碍 F1x.6 遗忘综合征慢性近记忆损害为主 F1x.7 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 F1x.8 其它精神和行为障碍 F1x.9 未特定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举例:F10.5 酒精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F20-F29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F20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精神疾病,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1)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思维广播; (2)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3)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4)与文化不相称且根本不可能的持续性妄想或妄想性知觉; (5)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 (6)紧张性行为,如兴奋、蜡样屈曲、违拗、缄默及木僵; (7)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言语贫乏、情感迟钝或不协调;,F20.0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F20.1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F20.2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F20.3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 F20.4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F20.5残留型精神分裂症 F20.6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F21 分裂型障碍不推荐普遍使用此诊断名称,F22 持久的妄想性障碍以长期持续性妄想为唯一或最突出临床特征,妄想必须存在至少三个月,遗传、人格特点及生活环境在其起病中的相对作用,无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不涉及妄想或妄想系统直接相关的行为和态度时,情感、言语和行为均正常。 偏执狂妄想妄想不荒谬,合逻辑,系统顽固不可动摇,而思维清晰有条理,发病与生活遭遇有关;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偏执性精神病妄想系统固定,有一定的现实性,不经了解,难辨真伪;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偏执状态妄想不如偏执狂那么严密牢固,社会功能相对仍可以。 F23 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a)急性起病(2周以内)为特征; (b)存在典型的精神病性症状; (C)存在相应的急性应激。 F23.1 有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妄想阵发 F23.2 急性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性障碍,F24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 一种罕见的由情感关系密切的两人或多人所共有的妄想性障碍,其中仅有一人患真正的精神病性障碍,另一人的妄想因感应而产生。 F25 分裂情感性障碍 为一种发作性障碍。明显而确实的情感症状与分裂症状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都很明显,两种症状多为同时出现或至多只差几天,因而该发作既不符合精神分裂症亦不符合抑郁或躁狂发作的标准,此时方可作出分裂情感性障碍的诊断。 F25.0 分裂情感性障碍,躁狂型 F25.1 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 F25.2 分裂情感性障碍,混合型 F26 其它非器质性精神病性障碍不推荐使用 F27 未特定的非器质性精神病不推荐使用,F30- F39 心境(情感性)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情感高涨或低落,伴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的发病常与应激性事件或处境有关。 F30 躁狂发作 F30.0 轻躁狂 F30.1 躁狂,不伴精神病性症状 F30.2 躁狂,伴精神病性症状 F31 双相情感障碍 F31.0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躁狂 F31.1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 F31.2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 F31.3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度或中度抑郁 F31.4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 F31.5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F32 抑郁发作 F32.0 轻度抑郁发作 F32.1 中度抑郁发作 F32.2 重度抑郁发作,不伴精神病性症状 F32.3 重度抑郁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 F33 复发性抑郁障碍 F33.0 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轻度发作 F33.1 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中度发作 F33.2 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定状的重度发作 F33.3 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发作 F33.4 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缓解状态,F34持续性心境情感障碍 F34.0环性心境 持续性心境不稳定,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较轻,且均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时的诊断标准。 F34.1恶劣心境 一种以慢性的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有求治要求,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生活不受严重影响。 其它心境情感障碍 未特定的心境情感障碍,F40-F49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神经症(神经官能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常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 病前多有一定的易患素质基础和个性特征; 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 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有求治要求。 F40恐怖性焦虑障碍 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 F40.0 广场恐怖 F40.1 社交恐怖 F40.2 特定的恐怖,F41其它焦虑障碍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 F41.0 惊恐障碍(间歇发作性焦虑) F41.1 广泛性焦虑障碍 F41.2 混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 F42强迫性障碍基本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或强迫动作 F42.0 以强追思维或穷思竭虑为主 F42.1 以强迫动作(强迫仪式)为主 F42.2 混合性强追思维和动作,F43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 F43.0 急性应激反应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F43.1 创伤后应激障碍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F43.2 适应障碍指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产生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 F43.20 短暂抑郁性反应 F43.21 长期的抑郁性反应 F43.22 混合性焦虑和抑郁性反应,F44分离转换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是指精神刺激引起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部分或完全不相符合。 转换性障碍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F44.0 分离性遗忘-特点是记忆丧失,通常为重要的近期事件 F44.1 分离性漫游有分离性遗忘的特征,同时有离家或离开工作单位表面上有目的的游历,游历期间保留自我照顾能力。 F44.2 分离性木僵 F44.3 出神与附体障碍-表现为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 F44.4 分离性运动障碍 F44.5 分离性抽搐 F44.6 分离性感觉麻木和感觉丧失,F45躯体形式障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或疾病的优势观念为特征,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不能解释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F45.0 躯体化障碍-主要特征为多种多样、反复出现、时常变化的躯体症状。躯体主诉具有多样性、变异性和持续性。病程至少两年。 F45.1 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病程小于两年。 F45.2 疑病障碍-其先占观念仅涉及一种或两种躯体疾病。 F45.3 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 F45.4 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F46-49其它神经症性障碍 F48.0 神经衰弱 (1)大脑易兴奋(2)大脑易疲劳(3)情绪症状主要为易烦恼、易激惹与易紧张(4)紧张性疼痛(5)睡眠障碍 F48.1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 (1)人格解体症状:病人感到其感觉和或体验分离、遥远、不属于自己、丧失等等; (2)现实解体症状:物、人和或周围环境显得不真实、遥远、人工化、没有色彩、没有生气等; (3)承认这是主观自发的改变,不是外力或他人所强加的;(4)有自知力。,F50-F59伴有生理障碍 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F50 进食障碍 F50.0 神经性厌食是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 F50.1 非典型神经性厌食 F50.2 神经性贪食指具有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多食或暴食行为,进食后又因担心发胖而采用各种方法以减轻体重,使得体重变化并不明显的一种疾病。 F50.3 非典型神经性贫食 F5O.5 伴有其它心理紊乱的呕吐(神经性呕吐) 一组自发或故意诱发反复呕吐的心理障碍。,F51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F51.0 非器质性失眠症-对睡眠数量、睡眠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不能把一般认为正常的睡眠时间作为判断偏离程度的标准,因为有些人(即所谓短睡者)只需要很短时间的睡眠;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这种失眠至少每周发生3次,持续1个月以上。 F51.1 非器质性嗜睡症白天睡眠过多,或有睡眠发作;不存在睡眠时间不足;不存在睡眠呼吸暂停;无发作性睡病症状(如猝倒症、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醒前幻觉等)。病人为此明显感到痛苦或影响社会活动功能。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1个月。 F51.2 非器质性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眠-觉醒节律与常规不符而引起的睡眠紊乱,人体睡眠觉醒节律与环境所允许的睡眠觉醒节律之间不同步,从而导致病人主诉失眠或嗜睡。(三班倒),F51.3 睡行症(夜游症、梦游症)指一种在睡眠过程尚未清醒时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的睡眠和清醒的混合状态。发作时难以唤醒,刚醒时意识障碍,定向障碍,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通常在夜间睡眠的前三分之一段起床,走动,呈现出低水平的注意力、反应性及运动技能。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自行或在他人轻柔地引导下安静地回到床上。无论是在睡行症的发作中还是在次日清晨醒来,病人通常都无法回忆事情经过。应与精神运动性癫痫发作、癫痫自动症鉴别。 F51.4 睡惊症(夜惊症)出现于夜间的极度恐惧和惊恐的发作,伴有强烈的语言、运动形式及植物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个体通常在睡眠的前三分之一阶段惊叫着坐起或下床,常常冲向门口似乎要夺路而逃,但很少会离开房间。如果有人想平息夜间惊恐发作,可能会导致更强烈的恐惧,因为个体不仅对他人的努力相对无反应,而且有几分钟会丧失定向。醒后对发作通常不能回忆。应与梦魇鉴别。后者仅是普通的“恶梦”。 F51.5 梦魇指在睡眠中被焦虑或恐惧所占据的梦境体验突然惊醒,引起恐惧不安、心有余悸的睡眠行为障碍。梦魇体验十分生动,可有某种程度的植物神经兴奋,但没有明显的言语及躯体运动。一旦醒来,个体的警觉性及定自力迅速恢复。他人的可与他人充分交流,通常马上或在次晨都能详述梦境体验,事后个体能够详细地回忆。,F52非器质性障碍或疾病引起的性功能障碍 F52.0 性欲减退或缺失 F52.1 性厌恶及性乐缺乏 F52.2 生殖器反应丧失 F52.3 性高潮功能障碍 F52.4 早泄 F52.5 非器质性阴道痉挛 F52.6 非器质性性交疼痛 F52.7 性欲亢进 F53产褥期伴发的精神及行为障碍,无法在它处归类 包括产后抑郁、产褥期精神病。 F54在它处分类的障碍及疾病伴有的心理及行为因素 F55非依赖性物质滥用 F59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未特定的行为综合征,F60-F69 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F60特异性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F60.0 偏执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容易发生病理性嫉妒,类似名称有狂妄型人格或诡辨型人格。 F60.1 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又称内向性人格。 F60.2 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 F60.3 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 F60.4 表演型人格障碍以过分的感情用事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这种人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暗示性、依赖性强。,F60.5 强迫型人格障碍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 F60.6 焦虑型人格障碍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为特征,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对拒绝与批评过分敏感。 F60.7 依赖型人格障碍特征是总把自己看作无依无靠、无能的、缺乏精力的。 61混合型及其它人格障碍 F61.0 混合型人格障碍 F62持久的人格改变,不是由于脑损害及疾病所致-那些既往无人格障碍史的个体在灾难或长期的严重应激后,或严重的精神科疾患后,发生持久的人格改变。,F63习惯与冲动障碍其特征为无清楚的合理的动机而反复出现的行为,对他人及自己的利益都有损害。病人自称这种行为带有冲动性,无法控制。行动之前紧张,行动之后有快感. F63.0 病理性赌博 F63.1 病理性纵火(纵火狂) F63.2 病理性偷窃 F63.3 拨发狂 F64 性身份障碍 F64.0 性别改变症(易性症)-渴望象异性一样生活,被异性接受为其中一员,通常伴有对自己的解剖性别的苦恼感及不相称感,希望通过激素治疗和外科手术以使自己的身体尽可能的与所偏爱的性别一致。,F64.1 双重异装症-生活中某一时刻穿着异性服装,以暂时享受作为异性成员的体验,但并无永久改变性别的愿望,也不打算以外科手术改变性别。 F64.2 童年性身份障碍-儿童出现根深蒂固的、持续的成为异性的渴望,伴有对自身性别的行为、特性、和或衣着强烈的排斥。 F65 F65 性偏好障碍 F65.0 恋物症-在强烈的性欲望和性兴奋的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所使用的物品,所恋物品均为直接与异性身体接触的东西。抚摸嗅闻这类物品伴手淫或在性交时由自己或由性对象手持此物可以获得满足,即所恋物体成为性刺激的重要来源或获得性满足的基本条件。 F65.1 恋物性异装症-穿着异性服装主要是为了获得性兴奋。 F66与性发育和性取向有关的心理及行为障碍(同性恋、双性恋) F68成人人格与行为的其它障碍 F69未特定的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F70- F79 精神发育迟缓,指精神发育不全或受阻,以在发育阶段所表现的技能损害为主要特征,这些技能如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会能力,构成了智能的总体水平。 F70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智商在5069 F70中度精神发育迟滞-智商在3549 F70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智商在2034 F70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