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培养策略之五 正强化法_第1页
实用培养策略之五 正强化法_第2页
实用培养策略之五 正强化法_第3页
实用培养策略之五 正强化法_第4页
实用培养策略之五 正强化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用培养策略之五 正强化法正强化法大体包括赞许、表扬、奖励三种方式。它可以增强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使孩子感到自豪,内心充满幸福感,促使其更自觉地坚持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它的优点就是,可以使孩子正确认识和肯定自己行为中的优点和长处,并在情感上产生愉快体验,引起和增强他们巩固和发展这样行为的愿望、热情和信心。在辅导孩子写日记这个问题上,最难的是怎样鼓励孩子坚持下去。针对这一点,一位名叫汪向明的家长的做法是:帮助孩子制作“精品日记” ,这位家长于文中谈道:女儿从二年级开始写日记,初写时只是三言两语,继而是流水账。尽管很不像样,我也总是在她的日记下批几句带鼓励性的句子。女儿天天写这么一小段,句子逐步写得通顺起来。到了四年级,我就要求她每篇日记要有一个中心,写成命题日记。这些题目,有老师的周记题;有看了小学生报一类少儿报刊后借别人文章的题目来写的。每天,女儿写完日记,我就在日记下面写上我的批语,指导她如何把握主题,斟酌字句。写得多了,总有些日记的文字比较像样的,我就指导修改,文章改好后誊抄在一本硬皮本里。这就有了所谓的“精品日记” 。在这本“精品日记”里,有女儿对校园生活的看法和感想;有女儿对老师、父母的意见和倾诉;更多的是女儿对成长的欢乐和烦恼的记录。接着我又鼓励女儿给报社投稿,让女儿品尝名字成铅字的喜悦。投稿既有“石沉大海”的时候,也有“金榜题名”时。几年来,女儿的“大名”多次出现在小学生学习周报 、 中学生知识报 、 新民晚报和解放日报上。“精品日记”带给女儿的不仅是欢乐和荣誉,也锻炼了她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她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教育者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刚开始时不必要求过高,孩子想写啥就写啥,想吹什么就吹什么,只要孩子每天坚持就行,哪怕是写一行字也行,但绝对不能出现不写的情况。在孩子小的时候,采用正强化方法培养良好的品质、行为很重要。正强化法就是通过运用关注、认可、赞许、表扬、奖励等方式来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巩固孩子的积极行为。孩子表现任何正面行为教育者都要进行正强化。如意志力、自制力、进取心、爱心、勇敢、诚信、责任感及各种良好行为等都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正强化。强化一次孩子好的行为,好的个性品质,就会被固定一次,且会继续发扬光大。比如:孩子比较胆小,怎么帮助他呢?你可以让他走出家门,到柜台前大声问一下:阿姨,买这个东西要多少钱?他可能比较胆怯,但经过启发、诱导以后终于做了。做了以后,要对他这个行为进行肯定(描述和表扬) 。他这样行为一次,你就要肯定一次,时间一长品质就固定下来了。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热爱学习,那么当有一样东西引起他的兴趣,他特别爱学,自己在那儿琢磨时,对他这种行为你要肯定(描述和表扬) 。如宝宝细心观察,这样做非常好!他这种品质就被巩固了一次。如果你想培养孩子关心、体谅别人的品质,你就要创设机会。有一天,下班后,孩子给你倒杯水,你应该马上说:“宝宝真懂事,见爸爸渴了知道倒杯水。 ”每次孩子有此行为时,家长都要高兴而热情地赏识孩子。于是孩子小时就能将这种品质固定下来。张世君的女儿张蒙蒙 10 岁出版了两本书,影响很大。张世君是怎样培养她女儿,使她走上写作之路的呢?蒙蒙爱上写作跟想吃雪糕有关,也就是说,她最初写日记是出于对雪糕的热爱。当时,蒙蒙刚上一年级,还不到 7 岁每个星期天就都跟在我屁股后面跑。我上邮局,她上邮局;我上菜场,她上菜场,为的是吃那一周一次的雪糕。有时是去的路上买,有时是回家的路上买,反正只有一支,所以她就忍住不在去的路上买而在回家的路上吃。这样就可以晚一点吃完,回到家还有雪糕的余味在喉咙里打转。又是一个星期天,蒙蒙跟我一起上街,我在校门口的小商店复印文章,售货员递给蒙蒙一支 6 元的雪糕。孩子拿着雪糕没敢打开,走到我身边轻轻地说:“妈妈,阿姨给我的是 6 元一支的。 ”因为女儿每次吃雪糕,我规定她只能买 2 元一支的,现在居然买 6 元一支的!我听了,毫不客气地对女儿说:“退回去,最多买 2 元一支的!”小女似乎感到理屈,乖乖地把雪糕退回去了,换了一支 2 元的。事后,我说小女,你吃妈妈的硬是不心疼,什么雪糕 6 元一支?她说她没吃过。我说,妈妈也没吃过,没吃过的东西多得很,能够看见就要吃吗?等你以后自己挣钱了,你愿吃什么样的雪糕都可以,现在吃妈妈的,就不能买这么贵。妈妈的钱,还要安排一家人的生活和你的学习。小女说:“好哇,我以后自己挣钱买雪糕,愿吃多少就买多少!”我说:好哇,你不吃饭,整天都吃雪糕我也没意见。”小女高兴了,在心里憧憬着每天只吃雪糕不吃饭的那一天。看来孩子也会有阿 q 精神,也会有南柯一梦的幻想。总之,那天她没有吃上 6 元钱的雪糕,但是她一点不沮丧,而是沉浸在自己挣钱买雪糕吃的幻想中。突然,她发现了问题,说:“可是等我能挣钱了,不知还要多少年!我都不能吃我想吃的雪糕了!”我一听笑了, “说得也有道理!”我说, “这样吧,妈妈每月给你 10 元钱吃雪糕,如果吃 2 元一支的,每周都有雪糕吃,你要吃 6 元一支的也可以,只是有两个星期都没有雪糕吃了。 ”女儿听了很高兴,说:“如果我买 1 元一支的,就可以吃 10 支了?”我说:“正是!你还是挺会算账的嘛。你要妈妈买的时候,专挑贵的买,可是没有买过 1 元一支的呀,贼精!”女儿嘿嘿笑。以后女儿每次都买 1 元一支的,再不挑贵的买了。上街的时候,去的路上买一支,回来的路上再买一支。来回都有吃的,可把她美得不行。一天,孩子边吃雪糕,边跟我上邮局取稿费。她说,要是我现在能像妈妈一样挣稿费就好了!我就可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了。我听了,心里一动,说:“好哇!你每天写日记,妈妈给你发稿费,写一篇,挣 5 角稿费。如果你天天写,一天 5 角,10 天 5 元,一个月就是 15元。 ”女儿一听,兴奋极了,说她愿意写,可是她刚刚学认字,很多字都写不来。我说写不来,没关系,用拼音代替。从此以后,我取消了女儿每月 10 元的雪糕费,改为她写日记我发稿费,不能让孩子滋生懒惰心理。有了“铁饭碗”的雪糕钱,干吗还要费心去自己找米下锅呢?我准备了一大把散钱,孩子写一篇,我就给她5 角,一手交日记,一手给钱,决不欠稿费。她接连写了 3 天,挣了 1 元 5 角。她感到这个稿费太难挣了,嘴里嘀咕:还是吃现成雪糕好,又不写日记。可是现成的雪糕钱又被取消了,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得进退两难呀!我怕她打退堂鼓,气可鼓,不可泄嘛!我得帮她一把,提高她继续挣稿费的勇气。我说,要妈妈提示的日记,5 角一篇;自己想出来的日记,8 角一篇;写得好的,就 1 元一篇;写得又长又好的,就 1 元 5 角一篇。这下子调动了女儿的积极性,她写日记更加起劲了,硬要写 8 角一篇的日记,还拼命把日记拉长,每次写完以后,把字数了又数,连一个标点也不放过,一心想得最高稿费。有时,她实在想不出该写什么好了,就到电脑桌前对我说:“妈妈,你给我提示一下,不要扣我的稿费,好吗?”我说:“提示一下可以,主要要养成你自己动脑筋的习惯。 ”小女手里有了两元钱后,她急急忙忙去买了一支 1 元钱的雪糕,又去买了一张 9 角钱的卡通画,手里只剩下 1 角钱了,她对我说:“我没钱了!”我说,没钱是你自己的事,我不管你怎么用,要想有钱就自己写日记。小女被驳回去了,站在那里说不出话来。那个星期天,她发狠写了两篇日记,捧到我面前。看她那小样子,很感动人的,我慷慨地给了她两元钱,作为鼓励。她接过钱的时候,满脸都在放光,哈哈!她一天赚了两元钱呀!她似乎体会到没钱看妈妈脸色的难堪,挣钱的不容易,竟然再也舍不得买雪糕了,连 1 元钱一支的棒冰也不吃了,把钱统统存在月饼盒里。小女懂得了节约,知道钱来之不易,我感到满意。后来,我又把蒙蒙一年级时写的 5 本日记,变成铅字,加个漂亮的封面,署上女儿的名字,来了个内部出版(因为水平当时不太高,尚不能发表) ,并且让孩子把内部出版的日记拿到学校给老师和同学们欣赏,来增加成功感,以激发更大的进取心和努力。8 岁时日记投稿被登,蒙蒙高兴得一晚都睡不好觉,后来我趁热打铁,当天晚上和孩子算了一笔账,只要坚持到三年级就有 15 万字,以后就可以出书了。蒙蒙听了非常兴奋,以后每天都自觉地坚持写日记;到 10 岁时已出版了两本书。张世君很巧妙地利用蒙蒙最喜欢吃雪糕作为增强诱因的奖励,引导她写日记。用钱激励孩子除非特别情况且懂得原则效果才好,否则会有很多负面影响。首先让孩子感到赚钱不容易,并且孩子得到奖励的钱是用来做他最喜欢的事情时,激励作用才大。但蒙蒙在做家务劳动时,也提过让妈妈给钱。张世君就没有同意,而是耐心地向孩子解释:你是家庭中的一员,帮助做家务是你的义务。当以钱作奖励时,尚要引导孩子培养他用钱的能力。一、关注与赞美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增强的行为发生之时或之后立即给予,否则刺激物会失去效用;2.若是在不当行为之后给予注意,该不当行为可能被增强。比如,孩子在商场看上了一种价值不大、价格不菲的玩具,妈妈不给他买,他又哭又闹,又撒泼,妈妈没办法,就给他买了。这就是误用了正强化,助长了孩子任性这种不良行为。运用正强化时需要注意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能用正强化制止不良行为。比如,孩子赖床不起,妈妈说:宝宝快起来,你要现在起床,妈妈给你两块巧克力。孩子起床了,我敢保证,第二天孩子更要赖床。因为妈妈教他的,赖床就有巧克力吃。又比如,孩子撒谎,妈妈对孩子说:“你以后如果不再说谎的话,妈妈给你买玩具小汽车。 ”再比如孩子吃过瓜子壳乱扔,妈妈说:“不要把瓜子壳乱扔,听话,过一会儿,妈妈给你买冰淇淋吃。 ”心理学研究表明:“用奖赏来制止不良行为,奖赏就成了贿赂,暗示着规则本身没有内在的价值。”孩子不能从中汲取教训,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孩子还会认为:我再犯错,无非是得不到奖赏而已。没有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改正不良行为就缺乏足够的动力。爱华刚生了一个小孩子,再加上原有的两个小孩,一个 3 岁半,一个 6 岁,使她经常忙得无暇休息。为了减少工作量,爱华决定让 3 岁半的儿子陶立帮助保持房间的清洁。当陶立首次主动或被动地收拾自己的书、衣服或玩具时,爱华立刻称赞他。遗憾的是,陶立在收拾过后总会留下一些玩具,东一个西一个地散在各处;衣服也是小床上一件,椅子上一件;而书本不是放在玩具箱里,就是放在地板上,没有放在原来的书架上。她决定指导孩子如何做,于是说:“儿子,来,我们一起来清理你的房间!”接着,她又说, “首先,我们先来收拾玩具,我看见玩具有的在地板上,有的在床铺上,而且还看到一个玩具掉床底下去了。我们一起把它们放回玩具箱,好吗?”当陶立正在收拾玩具时,爱华不停地赞赏他, “你做得好棒啊!”“你的寝室看起来多么整洁啊!”然后,她又说:“你真是个爱劳动的孩子,你收拾好了所有的玩具。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是否还有一些书不在原来的位置?”这时陶立发现有一本书在椅子上,于是,跑过去拿起来放在书架上,爱华再次赞赏他。然后又说, “我还看见一本书放在你的玩具箱里,你能不能找出来呢?”陶立又立刻将玩具箱里的一本书拿出来放回书架上。接着,爱华将注意力转移到衣物上。她帮助陶立把鞋子放回鞋架上,并将脏的衬衫、内衣挂在衣钩上;然后,她牵起陶立的小手站在房间中央,说:“看呀!陶立你清理了自己的房间,看起来多么舒服。玩具已在玩具箱里,书都放在书架上了,鞋子放在鞋柜里,脏的衣服也已挂在衣钩上,你帮了妈妈一个忙,妈妈非常高兴!”晚餐的时候,爱华告诉她先生:“陶立今天好乖啊!清理了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爱华陪着陶立重复前一天的工作。第三天,爱华与陶立做了一个约定,要求陶立收拾自己的房间。经过一周之后,陶立已不必爱华去注意或提醒就会主动地收拾玩具、书、衣服及鞋子了。慢慢说明或示范做好一件事情是什么意思,这是个必要的步骤。假若你的孩子未做好一件事,很可能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你所期望的是什么;如果是这种情形,请示范给他们看,而且立即给予赞赏,即使他们仍需要你的协助。二、适当地给孩子“甜头”“增强物”的应用爱玲已经厌烦于唠叨,督促她那 15 岁的女儿雅娟整理床铺、收拾房间了。她决定试试别人说的法宝增强物。她告诉雅娟,若能在学期结束前的这两个月好好铺床,整理房间,将带她去海边度假一周。但令爱玲惊讶的是,一向喜爱海边及露营的雅娟,竟说她不觉得她的房间有何不对,还说她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愿去海边度假。爱玲叫道:“你不是一向都喜欢海边吗?”雅娟只回了她:“哦,好!”就离开了房间。以上是“增强物”使用不当的案例。增强物是任何一种能够增加行为强度的东西或事情,增强则是因增强物而增加某一行为强度的过程。换言之,若某人的行为后果是愉快的,有奖赏的,则在相似情况下,此种行为将会再度出现。三、增强的基本原则1.在尝试或观察某一事物对行为的效力之前,不可轻言此事物对此行为是增强物。上例中,爱玲以为海边度假对她女儿整理房间的行为会是一种增强物。事实不然,有时候,我们认为某一事物会是增强物,但在尝试之前,谁也无法确定。如果它确实增强了行为的强度,那它就是增强物。2.对甲而言,可能是增强物者,对乙而言则未必是。3.为了确保效果,增强物在目标行为出现后,应立即给予;换言之,行为出现与增强物出现的时间间隔越大,效果越差。4.增强物必须是附随的,亦即某人必须先表现他人所要求的期待行为才可获得增强物;如果某人未表现目标行为前就得到增强物,则此方法,将不易奏效。5.训练某项新行为的初期,应在每次目标出现时,都给予增强(连续增强) ,以便增加行为的反应次数;但在行为稳定后,较少的增强(间歇增强)往往更有助于行动的维持。四、增强物的种类1.物质性增强物包括有形的东西,如玩具、食物、衣物及电器等用品。2.权利的或活动性增强物。对于多数孩子而言,权利的、活动的增强物较之食用的或小饰物往往更有效。在学校中,这些有效的增强物,通常是一些责任性的工作。如帮助老师做些工作,收集报纸等;在家中,则往往是选择电视节目,到外面吃饭,到某处玩,或购买喜欢的食物等。3.社会性增强物。社会性增强物是指给予注意、赞赏或认可。通常包括注视、微笑、点头、赞赏、拍手、拥抱或轻拍肩膀等。需要注意的是,对某些人而言,任何一种注意都会成为增强物,哪怕是叱责,口头惩罚,嘲弄,甚至侮辱,对这些人都可能是增强物。他们经常是别人口中的捣蛋鬼或好动的人;有时他们也是“班上的小丑” 。成人常认为他们是麻烦的制造者,或不满现状的人。虽然他获得的注意常是叱责,负向批评,但这些注意对他们的行为而言,却往往具有增强物的作用。4.代币制增强物。代币制增强物是种有形的东西,可在事后交换物质的、活动的或社会性增强物。金钱即是代币制增强的一种,它能在未来交换自己期望的东西或活动。例如,在家中,洗一个礼拜的碗,累积 7 个圆圈,就可以获得看一场电影的权利;在学校,按时交作业,累计换取 3 张贴纸,就可帮老师发作业等就属于代币制增强。对有偏差行为的小学生而言,给他们一些小纸片、标签、分数或其他有形的东西,让他们在事后交换点心、活动、做游戏等,往往会使他们的行为有相当大的改变。五、可能性增强物的选择1.首先考虑拟改变对象的年龄、兴趣及喜好。上例中,妈妈为了让她女儿能清洁房间,所提出的可能性增强物为带她到海边度假。此增强物不会奏效的原因之一,是父母对增强物相对要求的行为太多;另一个可能原因是行为与增强物相隔的时间太长(两个月) ;另外一个重要的可能性是,父母忽略了一个十五六岁大的孩子,可能宁愿和她的同伴待在家中,而不愿再像以前一样和父母去度假。这时同伴比父母或其他成人更具有社会性增强效力。同样地,老师对小学二年级的小明说:“看你做得好棒哟!我真以你为荣。 ”可能会使小明做得更好;但如果这一段话是说给初中生听的,那他可能不会继续努力,以免引起老师这样的赞赏。因此,选择增强物时,应考虑拟增强对象的年龄、性别、兴趣及背景等。2.考虑拟由增强物增强的行为应明确化,不能含糊。例如,每当小丽说“谢谢”时,我们就可以增强她这一具体行为,而不能含糊地说,每当小丽“有礼貌”时,我们就增强她。因为什么是“有礼貌”行为,比较含糊,不太明确,而“谢谢”就是比较明确的有礼貌行为,这样有针对性地具体增强,才能真正起到强化作用。3.当你确定拟定改变的特定行为,并已收集好对方的年龄、兴趣、喜恶等资料,即可列出可能的增强物。a.观察对方的行为,什么是他喜欢做的?b.考虑直接问对方;c.考虑新奇的增强物如孩子在做完功课后,可得到一个“惊喜”时,孩子们总是格外努力地做功课;d.考虑自然的增强物在一般情境中自然就是有效的增强物。如有些父母给子女特别的关心,或在睡前讲一个故事等,父母提供类似此种自然增强物较之提供糖果、饼干或其他物质性增强物更容易。作者:陈峰/p正强化法大体包括赞许、表扬、奖励三种方式。它可以增强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使孩子感到自豪,内心充满幸福感,促使其更自觉地坚持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它的优点就是,可以使孩子正确认识和肯定自己行为中的优点和长处,并在情感上产生愉快体验,引起和增强他们巩固和发展这样行为的愿望、热情和信心。在辅导孩子写日记这个问题上,最难的是怎样鼓励孩子坚持下去。针对这一点,一位名叫汪向明的家长的做法是:帮助孩子制作“精品日记” ,这位家长于文中谈道:女儿从二年级开始写日记,初写时只是三言两语,继而是流水账。尽管很不像样,我也总是在她的日记下批几句带鼓励性的句子。女儿天天写这么一小段,句子逐步写得通顺起来。到了四年级,我就要求她每篇日记要有一个中心,写成命题日记。这些题目,有老师的周记题;有看了小学生报一类少儿报刊后借别人文章的题目来写的。每天,女儿写完日记,我就在日记下面写上我的批语,指导她如何把握主题,斟酌字句。写得多了,总有些日记的文字比较像样的,我就指导修改,文章改好后誊抄在一本硬皮本里。这就有了所谓的“精品日记” 。在这本“精品日记”里,有女儿对校园生活的看法和感想;有女儿对老师、父母的意见和倾诉;更多的是女儿对成长的欢乐和烦恼的记录。接着我又鼓励女儿给报社投稿,让女儿品尝名字成铅字的喜悦。投稿既有“石沉大海”的时候,也有“金榜题名”时。几年来,女儿的“大名”多次出现在小学生学习周报 、 中学生知识报 、 新民晚报和解放日报上。“精品日记”带给女儿的不仅是欢乐和荣誉,也锻炼了她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她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教育者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刚开始时不必要求过高,孩子想写啥就写啥,想吹什么就吹什么,只要孩子每天坚持就行,哪怕是写一行字也行,但绝对不能出现不写的情况。在孩子小的时候,采用正强化方法培养良好的品质、行为很重要。正强化法就是通过运用关注、认可、赞许、表扬、奖励等方式来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巩固孩子的积极行为。孩子表现任何正面行为教育者都要进行正强化。如意志力、自制力、进取心、爱心、勇敢、诚信、责任感及各种良好行为等都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正强化。强化一次孩子好的行为,好的个性品质,就会被固定一次,且会继续发扬光大。比如:孩子比较胆小,怎么帮助他呢?你可以让他走出家门,到柜台前大声问一下:阿姨,买这个东西要多少钱?他可能比较胆怯,但经过启发、诱导以后终于做了。做了以后,要对他这个行为进行肯定(描述和表扬) 。他这样行为一次,你就要肯定一次,时间一长品质就固定下来了。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热爱学习,那么当有一样东西引起他的兴趣,他特别爱学,自己在那儿琢磨时,对他这种行为你要肯定(描述和表扬) 。如宝宝细心观察,这样做非常好!他这种品质就被巩固了一次。如果你想培养孩子关心、体谅别人的品质,你就要创设机会。有一天,下班后,孩子给你倒杯水,你应该马上说:“宝宝真懂事,见爸爸渴了知道倒杯水。 ”每次孩子有此行为时,家长都要高兴而热情地赏识孩子。于是孩子小时就能将这种品质固定下来。张世君的女儿张蒙蒙 10 岁出版了两本书,影响很大。张世君是怎样培养她女儿,使她走上写作之路的呢?蒙蒙爱上写作跟想吃雪糕有关,也就是说,她最初写日记是出于对雪糕的热爱。当时,蒙蒙刚上一年级,还不到 7 岁每个星期天就都跟在我屁股后面跑。我上邮局,她上邮局;我上菜场,她上菜场,为的是吃那一周一次的雪糕。有时是去的路上买,有时是回家的路上买,反正只有一支,所以她就忍住不在去的路上买而在回家的路上吃。这样就可以晚一点吃完,回到家还有雪糕的余味在喉咙里打转。又是一个星期天,蒙蒙跟我一起上街,我在校门口的小商店复印文章,售货员递给蒙蒙一支 6 元的雪糕。孩子拿着雪糕没敢打开,走到我身边轻轻地说:“妈妈,阿姨给我的是 6 元一支的。 ”因为女儿每次吃雪糕,我规定她只能买 2 元一支的,现在居然买 6 元一支的!我听了,毫不客气地对女儿说:“退回去,最多买 2 元一支的!”小女似乎感到理屈,乖乖地把雪糕退回去了,换了一支 2 元的。事后,我说小女,你吃妈妈的硬是不心疼,什么雪糕 6 元一支?她说她没吃过。我说,妈妈也没吃过,没吃过的东西多得很,能够看见就要吃吗?等你以后自己挣钱了,你愿吃什么样的雪糕都可以,现在吃妈妈的,就不能买这么贵。妈妈的钱,还要安排一家人的生活和你的学习。小女说:“好哇,我以后自己挣钱买雪糕,愿吃多少就买多少!”我说:好哇,你不吃饭,整天都吃雪糕我也没意见。”小女高兴了,在心里憧憬着每天只吃雪糕不吃饭的那一天。看来孩子也会有阿 q 精神,也会有南柯一梦的幻想。总之,那天她没有吃上 6 元钱的雪糕,但是她一点不沮丧,而是沉浸在自己挣钱买雪糕吃的幻想中。突然,她发现了问题,说:“可是等我能挣钱了,不知还要多少年!我都不能吃我想吃的雪糕了!”我一听笑了, “说得也有道理!”我说, “这样吧,妈妈每月给你 10 元钱吃雪糕,如果吃 2 元一支的,每周都有雪糕吃,你要吃 6 元一支的也可以,只是有两个星期都没有雪糕吃了。 ”女儿听了很高兴,说:“如果我买 1 元一支的,就可以吃 10 支了?”我说:“正是!你还是挺会算账的嘛。你要妈妈买的时候,专挑贵的买,可是没有买过 1 元一支的呀,贼精!”女儿嘿嘿笑。以后女儿每次都买 1 元一支的,再不挑贵的买了。上街的时候,去的路上买一支,回来的路上再买一支。来回都有吃的,可把她美得不行。一天,孩子边吃雪糕,边跟我上邮局取稿费。她说,要是我现在能像妈妈一样挣稿费就好了!我就可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了。我听了,心里一动,说:“好哇!你每天写日记,妈妈给你发稿费,写一篇,挣 5 角稿费。如果你天天写,一天 5 角,10 天 5 元,一个月就是 15元。 ”女儿一听,兴奋极了,说她愿意写,可是她刚刚学认字,很多字都写不来。我说写不来,没关系,用拼音代替。从此以后,我取消了女儿每月 10 元的雪糕费,改为她写日记我发稿费,不能让孩子滋生懒惰心理。有了“铁饭碗”的雪糕钱,干吗还要费心去自己找米下锅呢?我准备了一大把散钱,孩子写一篇,我就给她5 角,一手交日记,一手给钱,决不欠稿费。她接连写了 3 天,挣了 1 元 5 角。她感到这个稿费太难挣了,嘴里嘀咕:还是吃现成雪糕好,又不写日记。可是现成的雪糕钱又被取消了,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得进退两难呀!我怕她打退堂鼓,气可鼓,不可泄嘛!我得帮她一把,提高她继续挣稿费的勇气。我说,要妈妈提示的日记,5 角一篇;自己想出来的日记,8 角一篇;写得好的,就 1 元一篇;写得又长又好的,就 1 元 5 角一篇。这下子调动了女儿的积极性,她写日记更加起劲了,硬要写 8 角一篇的日记,还拼命把日记拉长,每次写完以后,把字数了又数,连一个标点也不放过,一心想得最高稿费。有时,她实在想不出该写什么好了,就到电脑桌前对我说:“妈妈,你给我提示一下,不要扣我的稿费,好吗?”我说:“提示一下可以,主要要养成你自己动脑筋的习惯。 ”小女手里有了两元钱后,她急急忙忙去买了一支 1 元钱的雪糕,又去买了一张 9 角钱的卡通画,手里只剩下 1 角钱了,她对我说:“我没钱了!”我说,没钱是你自己的事,我不管你怎么用,要想有钱就自己写日记。小女被驳回去了,站在那里说不出话来。那个星期天,她发狠写了两篇日记,捧到我面前。看她那小样子,很感动人的,我慷慨地给了她两元钱,作为鼓励。她接过钱的时候,满脸都在放光,哈哈!她一天赚了两元钱呀!她似乎体会到没钱看妈妈脸色的难堪,挣钱的不容易,竟然再也舍不得买雪糕了,连 1 元钱一支的棒冰也不吃了,把钱统统存在月饼盒里。小女懂得了节约,知道钱来之不易,我感到满意。后来,我又把蒙蒙一年级时写的 5 本日记,变成铅字,加个漂亮的封面,署上女儿的名字,来了个内部出版(因为水平当时不太高,尚不能发表) ,并且让孩子把内部出版的日记拿到学校给老师和同学们欣赏,来增加成功感,以激发更大的进取心和努力。8 岁时日记投稿被登,蒙蒙高兴得一晚都睡不好觉,后来我趁热打铁,当天晚上和孩子算了一笔账,只要坚持到三年级就有 15 万字,以后就可以出书了。蒙蒙听了非常兴奋,以后每天都自觉地坚持写日记;到 10 岁时已出版了两本书。张世君很巧妙地利用蒙蒙最喜欢吃雪糕作为增强诱因的奖励,引导她写日记。用钱激励孩子除非特别情况且懂得原则效果才好,否则会有很多负面影响。首先让孩子感到赚钱不容易,并且孩子得到奖励的钱是用来做他最喜欢的事情时,激励作用才大。但蒙蒙在做家务劳动时,也提过让妈妈给钱。张世君就没有同意,而是耐心地向孩子解释:你是家庭中的一员,帮助做家务是你的义务。当以钱作奖励时,尚要引导孩子培养他用钱的能力。一、关注与赞美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增强的行为发生之时或之后立即给予,否则刺激物会失去效用;2.若是在不当行为之后给予注意,该不当行为可能被增强。比如,孩子在商场看上了一种价值不大、价格不菲的玩具,妈妈不给他买,他又哭又闹,又撒泼,妈妈没办法,就给他买了。这就是误用了正强化,助长了孩子任性这种不良行为。运用正强化时需要注意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能用正强化制止不良行为。比如,孩子赖床不起,妈妈说:宝宝快起来,你要现在起床,妈妈给你两块巧克力。孩子起床了,我敢保证,第二天孩子更要赖床。因为妈妈教他的,赖床就有巧克力吃。又比如,孩子撒谎,妈妈对孩子说:“你以后如果不再说谎的话,妈妈给你买玩具小汽车。 ”再比如孩子吃过瓜子壳乱扔,妈妈说:“不要把瓜子壳乱扔,听话,过一会儿,妈妈给你买冰淇淋吃。 ”心理学研究表明:“用奖赏来制止不良行为,奖赏就成了贿赂,暗示着规则本身没有内在的价值。”孩子不能从中汲取教训,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孩子还会认为:我再犯错,无非是得不到奖赏而已。没有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改正不良行为就缺乏足够的动力。爱华刚生了一个小孩子,再加上原有的两个小孩,一个 3 岁半,一个 6 岁,使她经常忙得无暇休息。为了减少工作量,爱华决定让 3 岁半的儿子陶立帮助保持房间的清洁。当陶立首次主动或被动地收拾自己的书、衣服或玩具时,爱华立刻称赞他。遗憾的是,陶立在收拾过后总会留下一些玩具,东一个西一个地散在各处;衣服也是小床上一件,椅子上一件;而书本不是放在玩具箱里,就是放在地板上,没有放在原来的书架上。她决定指导孩子如何做,于是说:“儿子,来,我们一起来清理你的房间!”接着,她又说, “首先,我们先来收拾玩具,我看见玩具有的在地板上,有的在床铺上,而且还看到一个玩具掉床底下去了。我们一起把它们放回玩具箱,好吗?”当陶立正在收拾玩具时,爱华不停地赞赏他, “你做得好棒啊!”“你的寝室看起来多么整洁啊!”然后,她又说:“你真是个爱劳动的孩子,你收拾好了所有的玩具。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是否还有一些书不在原来的位置?”这时陶立发现有一本书在椅子上,于是,跑过去拿起来放在书架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