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办整村推进战略经验交流材料_第1页
扶贫办整村推进战略经验交流材料_第2页
扶贫办整村推进战略经验交流材料_第3页
扶贫办整村推进战略经验交流材料_第4页
扶贫办整村推进战略经验交流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扶贫办整村推进战略经验交流材料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中部 18 个干旱县之一,年均降雨量可靠值仅 383 毫米,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20xx 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682 元,有贫困人口万人,贫困面%。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县把扶贫开发作为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坚持基础先行、产业突破、整村推进、区域开发“四位一体”发展,有效地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xx 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 9722 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 124 个,使 13 万贫困人口稳定解决了温饱。全县贫困人口由万人减少到万人,贫困面从 47%下降到%。二是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栽植果园 80 万亩,户均亩,人均亩。预计今年果品总产量 40 万吨,产值 16 亿元,农民人均收益 2650 元,果产业已成为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三是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全县梯田化程度达到 85%,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建成了甘泉调水等一批人饮解困工程,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耕作难、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四是群众素质逐步提高。每年培训农民 2 万人(次)以上,大部分群众掌握了果园管理、科学养殖和旱作农业等先进实用技术,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谋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县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围绕瞄准扶贫主体,走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路子。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以整村推进为抓手,以科学规划、超前启动、连片开发为前提,每年通过“三看三比” ,即:看项目规划、比特色产业,看工作基础、比建设热情,看扩展延伸、比示范带动,择优确定项目村,不仅帮助贫困村找到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而且极大地调动了贫困群众治穷致富的积极性。二是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走结构调整、产业支撑的路子。始终把整村推进的着力点放在培育壮大增收产业上,大力发展果品、草畜、洋芋等特色产业。124 个项目村中,有 71 村实现了果园全覆盖,16 村成为养殖专业村,辐射发展果园化专业乡 13 个,养殖大户 4500 户,年种植新品种洋芋 30 万亩以上。群众从三大产业中人均纯收入 2018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65%以上。三是围绕改善发展条件,走基础先行、综合治理的路子。坚持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项目村共完成工程造林 13 万亩,建成提灌、塘坝等水利工程 52 处,集雨水窖万眼,完成自来水入户万户,新修梯田万亩,道路 1476公里,建成村小学 96 所,村民服务中心 124 所,改造农村电网 270 公里,贫困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四是围绕提升发展能力,走技术推广、科教扶贫的路子。从破解群众思想贫穷、观念落后、技能缺乏入手,实施了“领出去看、请进来讲、沉下去教”三步走培训计划,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使项目村劳动力基本实现了 3 次以上轮训,贫困家庭主要劳力基本掌握了 12 项先进实用技术。五是围绕扩大扶贫效应,走以点串线、连片开发的路子。针对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产业培育难、设施共享难、巩固提升难和脱贫速度慢“三难一慢”的问题,县上提出了以点串线、轴线开发、整村整区域推进的扶贫新思路,最大限度地推动公共服务向周边村覆盖,基础设施向周边村延伸,特色产业向相邻村扩大。近 10 年,辐射周边 197 村同步发展,带动建成了 8 个整区域推进扶贫开发示范带。六是围绕创新扶贫机制,走部门联动、高效运作的路子。县上立足推进大扶贫、培育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在组织领导上实行县级领导划片包干,跟踪问效,在布局安排上注重整合涉农项目,实施拼盘开发,形成了各把一关、各负其责、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同时,注重强化项目后续管理,取得了“一年打基础,两年抓巩固,三年上水平、五年大发展”的良好成效,有力地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项目效益。通过多年的实践,县在扶贫工作中探索出了五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坚持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由点到线,集线成片,块带结合,整流域推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效益。二是坚持改善基础与发展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发展特色,才能实现农业增产、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坚持外部“输血”与自我“造血”相结合,转变群众观念,提高科技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才能达到扶贫扶志、治贫治本的根本目标。四是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集合民意,集中民智,集思广益,才能增强扶贫开发的内在动力。五是坚持持续开发与巩固提高相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后续管理,巩固建设成果,才能提升发展水平。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中部 18 个干旱县之一,年均降雨量可靠值仅 383 毫米,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20xx 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682 元,有贫困人口万人,贫困面%。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县把扶贫开发作为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坚持基础先行、产业突破、整村推进、区域开发“四位一体”发展,有效地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xx 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 9722 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 124 个,使 13 万贫困人口稳定解决了温饱。全县贫困人口由万人减少到万人,贫困面从 47%下降到%。二是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栽植果园 80 万亩,户均亩,人均亩。预计今年果品总产量 40 万吨,产值 16 亿元,农民人均收益 2650 元,果产业已成为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三是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全县梯田化程度达到 85%,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建成了甘泉调水等一批人饮解困工程,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耕作难、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四是群众素质逐步提高。每年培训农民 2 万人(次)以上,大部分群众掌握了果园管理、科学养殖和旱作农业等先进实用技术,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谋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县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围绕瞄准扶贫主体,走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路子。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以整村推进为抓手,以科学规划、超前启动、连片开发为前提,每年通过“三看三比” ,即:看项目规划、比特色产业,看工作基础、比建设热情,看扩展延伸、比示范带动,择优确定项目村,不仅帮助贫困村找到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而且极大地调动了贫困群众治穷致富的积极性。二是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走结构调整、产业支撑的路子。始终把整村推进的着力点放在培育壮大增收产业上,大力发展果品、草畜、洋芋等特色产业。124 个项目村中,有 71 村实现了果园全覆盖,16 村成为养殖专业村,辐射发展果园化专业乡 13 个,养殖大户 4500 户,年种植新品种洋芋 30 万亩以上。群众从三大产业中人均纯收入 2018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65%以上。三是围绕改善发展条件,走基础先行、综合治理的路子。坚持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项目村共完成工程造林 13 万亩,建成提灌、塘坝等水利工程 52 处,集雨水窖万眼,完成自来水入户万户,新修梯田万亩,道路 1476公里,建成村小学 96 所,村民服务中心 124 所,改造农村电网 270 公里,贫困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四是围绕提升发展能力,走技术推广、科教扶贫的路子。从破解群众思想贫穷、观念落后、技能缺乏入手,实施了“领出去看、请进来讲、沉下去教”三步走培训计划,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使项目村劳动力基本实现了 3 次以上轮训,贫困家庭主要劳力基本掌握了 12 项先进实用技术。五是围绕扩大扶贫效应,走以点串线、连片开发的路子。针对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产业培育难、设施共享难、巩固提升难和脱贫速度慢“三难一慢”的问题,县上提出了以点串线、轴线开发、整村整区域推进的扶贫新思路,最大限度地推动公共服务向周边村覆盖,基础设施向周边村延伸,特色产业向相邻村扩大。近 10 年,辐射周边 197 村同步发展,带动建成了 8 个整区域推进扶贫开发示范带。六是围绕创新扶贫机制,走部门联动、高效运作的路子。县上立足推进大扶贫、培育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在组织领导上实行县级领导划片包干,跟踪问效,在布局安排上注重整合涉农项目,实施拼盘开发,形成了各把一关、各负其责、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同时,注重强化项目后续管理,取得了“一年打基础,两年抓巩固,三年上水平、五年大发展”的良好成效,有力地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项目效益。通过多年的实践,县在扶贫工作中探索出了五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坚持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由点到线,集线成片,块带结合,整流域推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效益。二是坚持改善基础与发展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发展特色,才能实现农业增产、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坚持外部“输血”与自我“造血”相结合,转变群众观念,提高科技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才能达到扶贫扶志、治贫治本的根本目标。四是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集合民意,集中民智,集思广益,才能增强扶贫开发的内在动力。五是坚持持续开发与巩固提高相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后续管理,巩固建设成果,才能提升发展水平。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中部 18 个干旱县之一,年均降雨量可靠值仅 383 毫米,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20xx 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682 元,有贫困人口万人,贫困面%。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县把扶贫开发作为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坚持基础先行、产业突破、整村推进、区域开发“四位一体”发展,有效地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xx 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 9722 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 124 个,使 13 万贫困人口稳定解决了温饱。全县贫困人口由万人减少到万人,贫困面从 47%下降到%。二是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栽植果园 80 万亩,户均亩,人均亩。预计今年果品总产量 40 万吨,产值 16 亿元,农民人均收益 2650 元,果产业已成为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三是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全县梯田化程度达到 85%,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建成了甘泉调水等一批人饮解困工程,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耕作难、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四是群众素质逐步提高。每年培训农民 2 万人(次)以上,大部分群众掌握了果园管理、科学养殖和旱作农业等先进实用技术,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谋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县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围绕瞄准扶贫主体,走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路子。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以整村推进为抓手,以科学规划、超前启动、连片开发为前提,每年通过“三看三比” ,即:看项目规划、比特色产业,看工作基础、比建设热情,看扩展延伸、比示范带动,择优确定项目村,不仅帮助贫困村找到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而且极大地调动了贫困群众治穷致富的积极性。二是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走结构调整、产业支撑的路子。始终把整村推进的着力点放在培育壮大增收产业上,大力发展果品、草畜、洋芋等特色产业。124 个项目村中,有 71 村实现了果园全覆盖,16 村成为养殖专业村,辐射发展果园化专业乡 13 个,养殖大户 4500 户,年种植新品种洋芋 30 万亩以上。群众从三大产业中人均纯收入 2018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65%以上。三是围绕改善发展条件,走基础先行、综合治理的路子。坚持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项目村共完成工程造林 13 万亩,建成提灌、塘坝等水利工程 52 处,集雨水窖万眼,完成自来水入户万户,新修梯田万亩,道路 1476公里,建成村小学 96 所,村民服务中心 124 所,改造农村电网 270 公里,贫困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四是围绕提升发展能力,走技术推广、科教扶贫的路子。从破解群众思想贫穷、观念落后、技能缺乏入手,实施了“领出去看、请进来讲、沉下去教”三步走培训计划,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使项目村劳动力基本实现了 3 次以上轮训,贫困家庭主要劳力基本掌握了 12 项先进实用技术。五是围绕扩大扶贫效应,走以点串线、连片开发的路子。针对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产业培育难、设施共享难、巩固提升难和脱贫速度慢“三难一慢”的问题,县上提出了以点串线、轴线开发、整村整区域推进的扶贫新思路,最大限度地推动公共服务向周边村覆盖,基础设施向周边村延伸,特色产业向相邻村扩大。近 10 年,辐射周边 197 村同步发展,带动建成了 8 个整区域推进扶贫开发示范带。六是围绕创新扶贫机制,走部门联动、高效运作的路子。县上立足推进大扶贫、培育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在组织领导上实行县级领导划片包干,跟踪问效,在布局安排上注重整合涉农项目,实施拼盘开发,形成了各把一关、各负其责、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同时,注重强化项目后续管理,取得了“一年打基础,两年抓巩固,三年上水平、五年大发展”的良好成效,有力地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项目效益。通过多年的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