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_第1页
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_第2页
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_第3页
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_第4页
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于 颖XX 年 5 月 17,18 日我有幸参加了 XX 市组织的骨干班主任培训,听了丁榕老师的报告以后,的确受益匪浅!本来一直以为积累了一定班主任经验的我,忽然感觉自己的渺小,其实在教育的路上,或许自己仅仅是刚刚叩开了教育的大门,我就像是一个在门口战战兢兢的小女孩,不敢迈进一步,因为我怕我要走的每一步都是错的。的确,我们教师就要有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拓宽途径的勇气!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每一步教育路,原来我日复一日一直在沿袭原来不成功的教育,我们又有什么欣慰和收获可言,年轻的我们难道就应该满足于每日的得过且过?年轻的我们难道就应该无可奈何的把自己每天工作的不顺心,不开心都”归功于”学生的不听话,而任期不听话下去?不!听了丁榕老师的报告后,我忽然觉得教育其实是用心来做的,是以人为本的,只要我们多些民主,少些原则,多些理解,少些说教,多些尊重,少些责怪,多些自助,少些教导,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一定会体会到教育的乐趣,我们一定会有努力钻研教育的欲望,征服学生的信心,我们也一定会体会到做老师的幸福和快乐,把学生的幸福和快乐当成我们自己的幸福和快乐!等到那一天,我们就不会为我们教师的选择而无可奈何而硬着头皮做下去,我们也不会期盼着这批学生赶快送走,我们也不会感觉教育的无计可施,而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我们一定会爱上我们的学生,爱上我们的同事,爱上我们的工作,更爱上教育这两个字!这忽然让我想到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魏老师谈到:如果不从人是一个广阔的世界的角度去教育,就容易觉得学生气人、难管,难以想出好的教育方法,或一筹莫展,或批评一顿了之。往往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弄得自己的心情也不好起来。从人是一个广阔的世界的角度来看呢?常使自己在最难教育的学生面前也自觉信心百倍,很快能透过学生气人的面,看到学生可爱的一面,看到他的热情、上进,看到他的真善美,看到他的纯洁的心灵,看到他那一次次的抗争。这样看,心理平和了,开阔了,话也说进学生的心里去了,他也跟着去寻找那曾有过而又失去的世界的另一面了,于是就会有左右逢源之感,能很快想出很多好的教育方法。的确,在我们做班主任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但我们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同时也多给自己听的机会,多给自己创造好心情的机会,也多为我们的教师的工作戴上幸福快乐的皇冠,发现教育的另一片天空。班级管理真的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用心来细细丈量,用一生来研究,那么,如何做好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呢?丁榕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与思考。首先,我们教师要用心来做教育,以你的爱心来换取学生的真心。丁榕老师的情感教育是德育过程中最深层的教育。她从情感入手,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把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都倾注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上,她失去了唯一的 7 岁独子,而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学生身上,把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儿女,丁榕老师在情感育人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人格力量,使我深受感动也自惭形秽,同时也给了我爱学生的方法与方向。的确,老师的爱,与育人的责任是一致的。同时,老师期望每个学生成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与老师期望,社会健康发展,有一个美好的前景是一致的。老师对学生的爱奠定了育人的感情基础。然而,学生对老师的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的激发、导引出来的。正如丁榕老师所说的:“用心就有快乐,不求回报就是幸福,成就是在快乐和幸福中获得的!”是呀,以前的我总是抱怨,为什么我为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学生还是不领情,为什么我谆谆教导为学生,学生却不买账,我总是期望着为学生做一点小事就要有回报,这样的心态怎么可以呢?其实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施爱”是需要技巧的,要掌握一定的火候,好钢用在刀刃上,切不可过度的关心,这或许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严重误区,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大事、小事都操心,出了力还不讨好。例如:天冷了,叮嘱学生多穿衣服;生病了,亲自送水送药;受了挫折,立即安慰;学生有困难,马上解囊相助。总之,洒向学生都是爱,这种过份的关心和爱护,相反更加强了学生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 ,更加滋长了学生贪图安逸,不敢吃苦。我认为,我们班主任不能温情地剥夺学生接受生活考验的机会,而是要利用各种契机,让学生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独立照顾自己,不断磨炼经受风雨袭击后的顽强意志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正如丁榕老师所说的,严中施爱,爱而有格,严而有格。我们人类最为可靠和有用的知识之一便是使人们相信爱与被爱如同饮食起居一样是人类的天性,只要我们班主任对学生以心相交,以诚相待,用你的心去征服学生的心,用你的爱去唤醒学生的感知,关心疾苦是慈母,一起生活做姐妹,交谈思想做朋友,走进心灵做知己,必能拉近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感化的力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相信我们定能收到预期的“金石效果” 。其次,我觉得教育要从学生的心入手,助人自助,促人自悟。只有自己实践得出来的经验,自己领悟的道理才是最深刻的。教育学生,我们教师不妨少些说教,多给学生提供他们实践领悟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反省自己,从而自己约束自己,一定会达到我们理想的教育效果的。丁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案例:在高三的一个班里 ,老师发现学生的学习气氛不浓,学习劲头不足。于是班主任老师想了这样一个方法。他带领全班同学填了三张到人才市场去求职的履历表。第一张填的是假如你高中毕业了,你的学历是高中等一些其它的情况。第二张表是假如你现在在理想的大学毕业了,学历是大学本科,第三张履历表填的是假如你出国留学回来了,你的学历是留学博士生。填完三张表后,老师就带领全班同学到人才市场。先拿出第一张表格,几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为高中学历太低了。然后换一家用人单位,拿出第二张表格,用人单位看到大学本科毕业,基本达到要求,比较满意。第三次拿出第三张表格,用人单位一看是留学博士生,马上态度就变了,又端茶,又拿椅子。应聘回来后,这个班的学生再也不用家长和老师督促,都能自觉学习了。 所以说,教育学生要从教育学生的心开始,学生认识的角度提高上去了,不用别人管效果一样好,可见助人自助,促人自悟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在平日的班级工作中,不妨多动些脑筋,多“耍”一点手腕,多“施”一些小计,让学生有更多的恍然大悟,从而感慨老师的智慧与良苦用心,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主要我们教师与学生的心贴近了,我们就不愁教育不起效果,我们就不愁如何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我们就会很自如地让学生们任意在我们的手心“捏”出我们理想的模样,我们就不愁教育的改革创新,拓宽途径,更别说是幸福快乐了。的确,我们教师就应该讲究科学育人,工作不能蛮干,而应该使“巧”劲儿,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从人本的角度宽容人,对学生的教育最终变为“要他做”为“他要做” ,把教育的外化与内化相结合。这也正应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这是千真万确的,而且这才是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人只要能不断战胜自我,奇迹便会产生。最后,我觉得我们班主任要从了解学生的需要入手,研究人与研究事相结合,按需施教。更新观念,以人为本是这次培训上丁老师的核心话题。她指出,现代教育要做到人和事结合是因为: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问题要求教师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不能脱离孩子的认知规律,更新过去教育中研究事多而研究人少的观念,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之道。因为每个孩子的身上都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只有把人和事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育人的真谛。从人性的角度了解学生,你就会理解学生,但也不是光要人性,不要原则,要两者兼顾,有机结合。报告会上,虽然丁老师的一句“教育就是对着干”引起了全场老师的一阵哄笑,但是笑过之余,是不是该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呢?长期以来,我们研究的大多是我们(教育者)的需要,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什么,我们不许学生做什么,而很少去研究学生需要什么,我们的需要学生能否接受,我们许学生做什么,是呀,丁老师的一系列发问唤醒了我们一直索取要求学生的惯性思维,我们着实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研究,忽视了对人的最本质的研究。其实,学生们所困惑的“老师为什么总和我们对着干” ,我们老师总是烦恼的“我都是为他好,可他为什么就是不听” ,这一对矛盾的出现,都在这里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我们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不同,这恰恰反映了不同的“需要”的抗争。只要我们对学生的合理需要给予满足,过分的需要给予引导,错误的需要进行纠正,相信,在这样的前提下,这对矛盾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为此,丁老师特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那就是把 “教育中的不许学生做什么”改写成“教育中我们允许学生做什么” 。 “许”与“不许”虽只一字之差,但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 “不许”没有协商、没有尊重,体现不出“人”的平等;而“许”是一个研究人的过程,一个研究需要的过程,是一个教育内化的过程。 对此,丁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天,当丁老师背向学生在黑板上写字时,有一名学生吹了一声口哨。细想想,这样的事情我们身边也经常会遇到,我们会毫不犹豫的追问是谁做的,然后把他训斥一顿。而丁老师却是这样处理的,他微笑着转过身对学生说:“刚才你们都听见有人吹口哨了吧,可这位同学是在老师背过去写字时吹的,这说明他是有脸面的,并且也知道错了,那我们就给他一次承认错误的机会,老师还是背过去,咱们同学都趴下,做的同学你把手举起来承认错误,然后放下。 ”就这样过了一会老师转过来让同学们抬起头来说,做的同学已经承认错误了我们就原谅他一次吧,然后继续上课。这样就解决了这件事,而且以后再也没有发生此类事情。 这件事的解决不仅给了犯错误的同学一次机会,同时也给老师留有空间,他就巧妙地抓住了学生心理把人和事结合起来。这个案例也告诉我们做人特别是做老师要宽容,有时委婉的说服要比强烈的干预更有说服力。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整日面对着一群群思维灵活,想法千奇百怪的学生,我们一定要突破思维定势,跳出老圈子,学会开拓创新,变教育的不许为许,从了解学生的需要入手,研究人与研究事相结合,按需施教。这样既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又可以提高教育教学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总之,丁榕老师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我恨不得把她所有的教育精髓都变成自己的财富,但是教育无捷径可走,实践与经验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不能把丁老师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毫不费力的信手拈来,不加思索也不加修饰的直接运用到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中,那样不劳而获的经验往往站不住脚跟也不长久,更无法真正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成效,而是需要我们仔细品味,细细体会教育的真谛,把丁老师的宝贵财富分析加工,切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中来。其实,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就如同调味品中的“味精” ,在蔬菜中放得过少则淡而无味,放得过多则苦而难食,只有放得适量,才能烹出美味佳肴。我们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不同的世界,应用不同模式,不同套路去实施教育,也应把握好分寸注意火候, “爱过则溺纵,严过则凶暴,信过则奢求,细过则越俎代庖” 。只有适当、适中、适路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禾苗成长需要阳光、雨露,学生的成长需要班主任情感、科学、艺术的良好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丁榕老师为榜样,捧出一颗真心,不带半根草去,全心全意爱我的工作,尽心尽力做好我的每一份事去,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人格魅力。教师的事业是无止境的,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日日登楼,一日换一番春色!/p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于 颖XX 年 5 月 17,18 日我有幸参加了 XX 市组织的骨干班主任培训,听了丁榕老师的报告以后,的确受益匪浅!本来一直以为积累了一定班主任经验的我,忽然感觉自己的渺小,其实在教育的路上,或许自己仅仅是刚刚叩开了教育的大门,我就像是一个在门口战战兢兢的小女孩,不敢迈进一步,因为我怕我要走的每一步都是错的。的确,我们教师就要有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拓宽途径的勇气!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每一步教育路,原来我日复一日一直在沿袭原来不成功的教育,我们又有什么欣慰和收获可言,年轻的我们难道就应该满足于每日的得过且过?年轻的我们难道就应该无可奈何的把自己每天工作的不顺心,不开心都”归功于”学生的不听话,而任期不听话下去?不!听了丁榕老师的报告后,我忽然觉得教育其实是用心来做的,是以人为本的,只要我们多些民主,少些原则,多些理解,少些说教,多些尊重,少些责怪,多些自助,少些教导,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一定会体会到教育的乐趣,我们一定会有努力钻研教育的欲望,征服学生的信心,我们也一定会体会到做老师的幸福和快乐,把学生的幸福和快乐当成我们自己的幸福和快乐!等到那一天,我们就不会为我们教师的选择而无可奈何而硬着头皮做下去,我们也不会期盼着这批学生赶快送走,我们也不会感觉教育的无计可施,而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我们一定会爱上我们的学生,爱上我们的同事,爱上我们的工作,更爱上教育这两个字!这忽然让我想到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魏老师谈到:如果不从人是一个广阔的世界的角度去教育,就容易觉得学生气人、难管,难以想出好的教育方法,或一筹莫展,或批评一顿了之。往往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弄得自己的心情也不好起来。从人是一个广阔的世界的角度来看呢?常使自己在最难教育的学生面前也自觉信心百倍,很快能透过学生气人的面,看到学生可爱的一面,看到他的热情、上进,看到他的真善美,看到他的纯洁的心灵,看到他那一次次的抗争。这样看,心理平和了,开阔了,话也说进学生的心里去了,他也跟着去寻找那曾有过而又失去的世界的另一面了,于是就会有左右逢源之感,能很快想出很多好的教育方法。的确,在我们做班主任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但我们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同时也多给自己听的机会,多给自己创造好心情的机会,也多为我们的教师的工作戴上幸福快乐的皇冠,发现教育的另一片天空。班级管理真的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用心来细细丈量,用一生来研究,那么,如何做好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呢?丁榕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与思考。首先,我们教师要用心来做教育,以你的爱心来换取学生的真心。丁榕老师的情感教育是德育过程中最深层的教育。她从情感入手,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把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都倾注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上,她失去了唯一的 7 岁独子,而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学生身上,把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儿女,丁榕老师在情感育人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人格力量,使我深受感动也自惭形秽,同时也给了我爱学生的方法与方向。的确,老师的爱,与育人的责任是一致的。同时,老师期望每个学生成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与老师期望,社会健康发展,有一个美好的前景是一致的。老师对学生的爱奠定了育人的感情基础。然而,学生对老师的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的激发、导引出来的。正如丁榕老师所说的:“用心就有快乐,不求回报就是幸福,成就是在快乐和幸福中获得的!”是呀,以前的我总是抱怨,为什么我为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学生还是不领情,为什么我谆谆教导为学生,学生却不买账,我总是期望着为学生做一点小事就要有回报,这样的心态怎么可以呢?其实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施爱”是需要技巧的,要掌握一定的火候,好钢用在刀刃上,切不可过度的关心,这或许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严重误区,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大事、小事都操心,出了力还不讨好。例如:天冷了,叮嘱学生多穿衣服;生病了,亲自送水送药;受了挫折,立即安慰;学生有困难,马上解囊相助。总之,洒向学生都是爱,这种过份的关心和爱护,相反更加强了学生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 ,更加滋长了学生贪图安逸,不敢吃苦。我认为,我们班主任不能温情地剥夺学生接受生活考验的机会,而是要利用各种契机,让学生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独立照顾自己,不断磨炼经受风雨袭击后的顽强意志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正如丁榕老师所说的,严中施爱,爱而有格,严而有格。我们人类最为可靠和有用的知识之一便是使人们相信爱与被爱如同饮食起居一样是人类的天性,只要我们班主任对学生以心相交,以诚相待,用你的心去征服学生的心,用你的爱去唤醒学生的感知,关心疾苦是慈母,一起生活做姐妹,交谈思想做朋友,走进心灵做知己,必能拉近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感化的力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相信我们定能收到预期的“金石效果” 。其次,我觉得教育要从学生的心入手,助人自助,促人自悟。只有自己实践得出来的经验,自己领悟的道理才是最深刻的。教育学生,我们教师不妨少些说教,多给学生提供他们实践领悟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反省自己,从而自己约束自己,一定会达到我们理想的教育效果的。丁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案例:在高三的一个班里 ,老师发现学生的学习气氛不浓,学习劲头不足。于是班主任老师想了这样一个方法。他带领全班同学填了三张到人才市场去求职的履历表。第一张填的是假如你高中毕业了,你的学历是高中等一些其它的情况。第二张表是假如你现在在理想的大学毕业了,学历是大学本科,第三张履历表填的是假如你出国留学回来了,你的学历是留学博士生。填完三张表后,老师就带领全班同学到人才市场。先拿出第一张表格,几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为高中学历太低了。然后换一家用人单位,拿出第二张表格,用人单位看到大学本科毕业,基本达到要求,比较满意。第三次拿出第三张表格,用人单位一看是留学博士生,马上态度就变了,又端茶,又拿椅子。应聘回来后,这个班的学生再也不用家长和老师督促,都能自觉学习了。 所以说,教育学生要从教育学生的心开始,学生认识的角度提高上去了,不用别人管效果一样好,可见助人自助,促人自悟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在平日的班级工作中,不妨多动些脑筋,多“耍”一点手腕,多“施”一些小计,让学生有更多的恍然大悟,从而感慨老师的智慧与良苦用心,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主要我们教师与学生的心贴近了,我们就不愁教育不起效果,我们就不愁如何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我们就会很自如地让学生们任意在我们的手心“捏”出我们理想的模样,我们就不愁教育的改革创新,拓宽途径,更别说是幸福快乐了。的确,我们教师就应该讲究科学育人,工作不能蛮干,而应该使“巧”劲儿,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从人本的角度宽容人,对学生的教育最终变为“要他做”为“他要做” ,把教育的外化与内化相结合。这也正应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这是千真万确的,而且这才是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人只要能不断战胜自我,奇迹便会产生。最后,我觉得我们班主任要从了解学生的需要入手,研究人与研究事相结合,按需施教。更新观念,以人为本是这次培训上丁老师的核心话题。她指出,现代教育要做到人和事结合是因为: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问题要求教师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不能脱离孩子的认知规律,更新过去教育中研究事多而研究人少的观念,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之道。因为每个孩子的身上都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只有把人和事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育人的真谛。从人性的角度了解学生,你就会理解学生,但也不是光要人性,不要原则,要两者兼顾,有机结合。报告会上,虽然丁老师的一句“教育就是对着干”引起了全场老师的一阵哄笑,但是笑过之余,是不是该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呢?长期以来,我们研究的大多是我们(教育者)的需要,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什么,我们不许学生做什么,而很少去研究学生需要什么,我们的需要学生能否接受,我们许学生做什么,是呀,丁老师的一系列发问唤醒了我们一直索取要求学生的惯性思维,我们着实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研究,忽视了对人的最本质的研究。其实,学生们所困惑的“老师为什么总和我们对着干” ,我们老师总是烦恼的“我都是为他好,可他为什么就是不听” ,这一对矛盾的出现,都在这里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我们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不同,这恰恰反映了不同的“需要”的抗争。只要我们对学生的合理需要给予满足,过分的需要给予引导,错误的需要进行纠正,相信,在这样的前提下,这对矛盾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为此,丁老师特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那就是把 “教育中的不许学生做什么”改写成“教育中我们允许学生做什么” 。 “许”与“不许”虽只一字之差,但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 “不许”没有协商、没有尊重,体现不出“人”的平等;而“许”是一个研究人的过程,一个研究需要的过程,是一个教育内化的过程。 对此,丁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天,当丁老师背向学生在黑板上写字时,有一名学生吹了一声口哨。细想想,这样的事情我们身边也经常会遇到,我们会毫不犹豫的追问是谁做的,然后把他训斥一顿。而丁老师却是这样处理的,他微笑着转过身对学生说:“刚才你们都听见有人吹口哨了吧,可这位同学是在老师背过去写字时吹的,这说明他是有脸面的,并且也知道错了,那我们就给他一次承认错误的机会,老师还是背过去,咱们同学都趴下,做的同学你把手举起来承认错误,然后放下。 ”就这样过了一会老师转过来让同学们抬起头来说,做的同学已经承认错误了我们就原谅他一次吧,然后继续上课。这样就解决了这件事,而且以后再也没有发生此类事情。 这件事的解决不仅给了犯错误的同学一次机会,同时也给老师留有空间,他就巧妙地抓住了学生心理把人和事结合起来。这个案例也告诉我们做人特别是做老师要宽容,有时委婉的说服要比强烈的干预更有说服力。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整日面对着一群群思维灵活,想法千奇百怪的学生,我们一定要突破思维定势,跳出老圈子,学会开拓创新,变教育的不许为许,从了解学生的需要入手,研究人与研究事相结合,按需施教。这样既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又可以提高教育教学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总之,丁榕老师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我恨不得把她所有的教育精髓都变成自己的财富,但是教育无捷径可走,实践与经验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不能把丁老师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毫不费力的信手拈来,不加思索也不加修饰的直接运用到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中,那样不劳而获的经验往往站不住脚跟也不长久,更无法真正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成效,而是需要我们仔细品味,细细体会教育的真谛,把丁老师的宝贵财富分析加工,切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中来。其实,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就如同调味品中的“味精” ,在蔬菜中放得过少则淡而无味,放得过多则苦而难食,只有放得适量,才能烹出美味佳肴。我们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不同的世界,应用不同模式,不同套路去实施教育,也应把握好分寸注意火候, “爱过则溺纵,严过则凶暴,信过则奢求,细过则越俎代庖” 。只有适当、适中、适路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禾苗成长需要阳光、雨露,学生的成长需要班主任情感、科学、艺术的良好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丁榕老师为榜样,捧出一颗真心,不带半根草去,全心全意爱我的工作,尽心尽力做好我的每一份事去,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人格魅力。教师的事业是无止境的,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日日登楼,一日换一番春色!/p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于 颖XX 年 5 月 17,18 日我有幸参加了 XX 市组织的骨干班主任培训,听了丁榕老师的报告以后,的确受益匪浅!本来一直以为积累了一定班主任经验的我,忽然感觉自己的渺小,其实在教育的路上,或许自己仅仅是刚刚叩开了教育的大门,我就像是一个在门口战战兢兢的小女孩,不敢迈进一步,因为我怕我要走的每一步都是错的。的确,我们教师就要有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拓宽途径的勇气!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每一步教育路,原来我日复一日一直在沿袭原来不成功的教育,我们又有什么欣慰和收获可言,年轻的我们难道就应该满足于每日的得过且过?年轻的我们难道就应该无可奈何的把自己每天工作的不顺心,不开心都”归功于”学生的不听话,而任期不听话下去?不!听了丁榕老师的报告后,我忽然觉得教育其实是用心来做的,是以人为本的,只要我们多些民主,少些原则,多些理解,少些说教,多些尊重,少些责怪,多些自助,少些教导,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一定会体会到教育的乐趣,我们一定会有努力钻研教育的欲望,征服学生的信心,我们也一定会体会到做老师的幸福和快乐,把学生的幸福和快乐当成我们自己的幸福和快乐!等到那一天,我们就不会为我们教师的选择而无可奈何而硬着头皮做下去,我们也不会期盼着这批学生赶快送走,我们也不会感觉教育的无计可施,而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我们一定会爱上我们的学生,爱上我们的同事,爱上我们的工作,更爱上教育这两个字!这忽然让我想到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魏老师谈到:如果不从人是一个广阔的世界的角度去教育,就容易觉得学生气人、难管,难以想出好的教育方法,或一筹莫展,或批评一顿了之。往往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弄得自己的心情也不好起来。从人是一个广阔的世界的角度来看呢?常使自己在最难教育的学生面前也自觉信心百倍,很快能透过学生气人的面,看到学生可爱的一面,看到他的热情、上进,看到他的真善美,看到他的纯洁的心灵,看到他那一次次的抗争。这样看,心理平和了,开阔了,话也说进学生的心里去了,他也跟着去寻找那曾有过而又失去的世界的另一面了,于是就会有左右逢源之感,能很快想出很多好的教育方法。的确,在我们做班主任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但我们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同时也多给自己听的机会,多给自己创造好心情的机会,也多为我们的教师的工作戴上幸福快乐的皇冠,发现教育的另一片天空。班级管理真的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用心来细细丈量,用一生来研究,那么,如何做好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呢?丁榕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与思考。首先,我们教师要用心来做教育,以你的爱心来换取学生的真心。丁榕老师的情感教育是德育过程中最深层的教育。她从情感入手,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把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都倾注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上,她失去了唯一的 7 岁独子,而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学生身上,把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儿女,丁榕老师在情感育人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人格力量,使我深受感动也自惭形秽,同时也给了我爱学生的方法与方向。的确,老师的爱,与育人的责任是一致的。同时,老师期望每个学生成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与老师期望,社会健康发展,有一个美好的前景是一致的。老师对学生的爱奠定了育人的感情基础。然而,学生对老师的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的激发、导引出来的。正如丁榕老师所说的:“用心就有快乐,不求回报就是幸福,成就是在快乐和幸福中获得的!”是呀,以前的我总是抱怨,为什么我为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学生还是不领情,为什么我谆谆教导为学生,学生却不买账,我总是期望着为学生做一点小事就要有回报,这样的心态怎么可以呢?其实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施爱”是需要技巧的,要掌握一定的火候,好钢用在刀刃上,切不可过度的关心,这或许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严重误区,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大事、小事都操心,出了力还不讨好。例如:天冷了,叮嘱学生多穿衣服;生病了,亲自送水送药;受了挫折,立即安慰;学生有困难,马上解囊相助。总之,洒向学生都是爱,这种过份的关心和爱护,相反更加强了学生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 ,更加滋长了学生贪图安逸,不敢吃苦。我认为,我们班主任不能温情地剥夺学生接受生活考验的机会,而是要利用各种契机,让学生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独立照顾自己,不断磨炼经受风雨袭击后的顽强意志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正如丁榕老师所说的,严中施爱,爱而有格,严而有格。我们人类最为可靠和有用的知识之一便是使人们相信爱与被爱如同饮食起居一样是人类的天性,只要我们班主任对学生以心相交,以诚相待,用你的心去征服学生的心,用你的爱去唤醒学生的感知,关心疾苦是慈母,一起生活做姐妹,交谈思想做朋友,走进心灵做知己,必能拉近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感化的力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相信我们定能收到预期的“金石效果” 。其次,我觉得教育要从学生的心入手,助人自助,促人自悟。只有自己实践得出来的经验,自己领悟的道理才是最深刻的。教育学生,我们教师不妨少些说教,多给学生提供他们实践领悟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反省自己,从而自己约束自己,一定会达到我们理想的教育效果的。丁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案例:在高三的一个班里 ,老师发现学生的学习气氛不浓,学习劲头不足。于是班主任老师想了这样一个方法。他带领全班同学填了三张到人才市场去求职的履历表。第一张填的是假如你高中毕业了,你的学历是高中等一些其它的情况。第二张表是假如你现在在理想的大学毕业了,学历是大学本科,第三张履历表填的是假如你出国留学回来了,你的学历是留学博士生。填完三张表后,老师就带领全班同学到人才市场。先拿出第一张表格,几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为高中学历太低了。然后换一家用人单位,拿出第二张表格,用人单位看到大学本科毕业,基本达到要求,比较满意。第三次拿出第三张表格,用人单位一看是留学博士生,马上态度就变了,又端茶,又拿椅子。应聘回来后,这个班的学生再也不用家长和老师督促,都能自觉学习了。 所以说,教育学生要从教育学生的心开始,学生认识的角度提高上去了,不用别人管效果一样好,可见助人自助,促人自悟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在平日的班级工作中,不妨多动些脑筋,多“耍”一点手腕,多“施”一些小计,让学生有更多的恍然大悟,从而感慨老师的智慧与良苦用心,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主要我们教师与学生的心贴近了,我们就不愁教育不起效果,我们就不愁如何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我们就会很自如地让学生们任意在我们的手心“捏”出我们理想的模样,我们就不愁教育的改革创新,拓宽途径,更别说是幸福快乐了。的确,我们教师就应该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