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桥梁”巴拿马运河_第1页
“世界桥梁”巴拿马运河_第2页
“世界桥梁”巴拿马运河_第3页
“世界桥梁”巴拿马运河_第4页
“世界桥梁”巴拿马运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桥梁”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百年沧桑记经过巴拿马运河后,靠近美洲大桥的中远公司(COSCO)货船 连接两大洋的世界水桥打开拉丁美洲地图,辽阔的北美洲和南美洲被一条狭长的陆地巴拿马地峡连接着。地理学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南、北美洲原来是分开的,地理运动使两块大陆连接在一起。巴拿马运河便是它们的维系点,这条水道也将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在一起,因此人们称它为“世界水桥” 。 历史上,开凿运河的蓝图屡见不鲜。位于中美洲最南端的巴拿马地峡是美洲大陆最狭窄、最低缓的地段,利用它修建一条连接两洋的运河是人类几百年来的夙愿。巴拿马运河的建成比苏伊士运河晚 45 年,但它的修建难度远远超过后者。苏伊士是海平面运河,而巴拿马运河的最高水位为海拔 26.52 米,让一条重载的船只通过,谈何容易。最早做此尝试的是当年的西班牙殖民者。 1534 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凭借想像下令在巴拿马地峡最窄的地段开凿一条河道,以便使殖民者从南美掠夺来的黄金缩短运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施工能力,西班牙人只是沿山脚用鹅卵石铺出了一条供穿越地峡的驿道。 1826 年,拉美独立运动领袖、大哥伦比亚总统玻利瓦尔在巴拿马第一届美洲国家代表会议上,建议美洲各国通力开凿巴拿马运河,但没有实现。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甚至提出通过苏伊士和巴拿马运河连接世界海洋的构想。 1880 年,圣西门的学生因开通苏伊士运河而闻名世界的法国人雷赛布来到巴拿马,组建了“巴拿马洋际运河环球公司”。然而,面对沟壑纵横、丛林密布的地形和肆虐的热带疾病,法国人白白花费了 20 年的时间和 3 亿美元的巨资,运河只挖掘了不到计划长度的四分之一就被迫停工。 法国运河总公司的破产,使美国大喜过望,凭藉其经济和地理优势,采取了三管齐下的方针争取运河开凿权。一方面大力套购法国公司的股票,以 4000 万美元收购了法国公司的一切权利和财产;另方面于 1901 年与英国签订“海庞赛福条约” ,以取代 1850 年的“克莱顿布尔瓦条约” ,迫使英国放弃对运河开凿权的要求;最后是用强力压服哥伦比亚,以签订更为有利的条约。 1903 年 1 月 22 日,哥伦比亚驻华盛顿代表赫兰擅自与美国国务卿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海赫兰条约” 。规定:哥伦比亚将运河开凿权转让并出租给美国,期限为 99 年;美国可延长租借期,同时享有运河两岸 10 公里内地区(巴拿马城和科隆除外)的完全控制权;美国有权在运河区设立法院,除哥伦比亚人外的各国公民的诉讼皆由美国法庭审理;在特殊情况下,美国可不经哥伦比亚同意,向运河区增派军队。 有关“海赫兰条约”的消息传回哥伦比亚后,举国上下群情激昂,反美怒潮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哥伦比亚参议院否决了这一耻辱的条约。 美国政府恼羞成怒,于同年 11 月导演了一场政变,逮捕了巴拿马哥伦比亚驻军的司令官,宣布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而独立。两天后,美国政府承认新成立的巴拿马共和国,并同新政府签订了海布诺瓦利拉条约。根据该条约,美国享有在巴拿马开凿运河和“永久使用、占领及控制”运河和运河区的权利。美国一次性支付给巴拿马 1000 万美元作为所谓“签约补偿” 。 1914 年,50 多个国家的劳工终于用他们的血汗换来了巴拿马运河的通航。 “一只会下金蛋的鸡”由于其地理位置,巴拿马运河对美国来说一直有着极重要的战略、军事和政治意义。在运河投入使用后,美国不仅控制了运河及港口的管理,还在沿岸设立了所谓“运河区” 。巴拿马人要进入运河区则必须得到批准,巴拿马运河区成了“国中之国” 。 据统计,每年有 1.5 万艘船只穿越这条运河,而平均每艘的过河费是 3 万美元,所以对美国人来说,巴拿马运河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鸡” 。美国还以运河区为基地,成立了美军南方司令部,作为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军事指挥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后来侵略朝鲜和越南的战争中,美军都曾利用巴拿马运河调动军队,为其全球战略利益服务。美国在运河区的驻军长期保持在数万人。 1989 年,美军从运河区指挥过入侵巴拿马的战争,运河区的美军还参与过侵占海地和格林纳达的军事行动。美国不仅在运河区内享有主宰一切的权力,而且随时可以越界干涉巴拿马的内政。在美国的操纵下,巴拿马政局动荡,政变频繁,只要哪个总统不顺从美国的意志,立即会遭到推翻或暗杀。艰难的回归之路从巴拿马运河修建之日起,巴拿马人民争取其回归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二战之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呼声空前高涨,多次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要求撤除美军基地。 1963 年 11月,美国被迫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 1964 年 1 月 9 日,美国人撕毁协议,连续几天单独升美国国旗,终于触发了震撼世界的巴拿马反美爱国风暴。3 万多巴拿马市民和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美军竟然出动坦克和直升机,用机枪扫射手无寸铁的人群,造成 22 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的惨剧。1 月 12 日,巴拿马 10 万人为死难者送葬,恰里总统和政府官员也加入了游行行列。世界各国人民声援的浪潮此起彼伏,哥伦比亚等 11 个拉美国家的首脑联名致函卡特总统,要求尽快废除不平等的旧运河条约。在巨大的压力下,美国被迫同意就签订一项新运河条约进行双边磋商。 1977 年 9 月 7 日,美国终于同巴拿马政府签订了托里霍斯卡特条约 。新条约规定巴拿马将以“国土主人的资格”处理有关运河的一切事宜。 1999 年 12 月 31 日条约期满前,美国将撤离所有驻军,并向巴拿马政府移交运河的全部管辖权。1979 年 10 月 1 日新条约生效当天,成千上万的巴拿马人载歌载舞涌入运河区,一面 176 平方米、相当于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巨幅巴拿马国旗在运河南端入口处的安孔山冉冉升起。巴拿马运河百年沧桑记经过巴拿马运河后,靠近美洲大桥的中远公司(COSCO)货船 连接两大洋的世界水桥打开拉丁美洲地图,辽阔的北美洲和南美洲被一条狭长的陆地巴拿马地峡连接着。地理学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南、北美洲原来是分开的,地理运动使两块大陆连接在一起。巴拿马运河便是它们的维系点,这条水道也将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在一起,因此人们称它为“世界水桥” 。 历史上,开凿运河的蓝图屡见不鲜。位于中美洲最南端的巴拿马地峡是美洲大陆最狭窄、最低缓的地段,利用它修建一条连接两洋的运河是人类几百年来的夙愿。巴拿马运河的建成比苏伊士运河晚 45 年,但它的修建难度远远超过后者。苏伊士是海平面运河,而巴拿马运河的最高水位为海拔 26.52 米,让一条重载的船只通过,谈何容易。最早做此尝试的是当年的西班牙殖民者。 1534 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凭借想像下令在巴拿马地峡最窄的地段开凿一条河道,以便使殖民者从南美掠夺来的黄金缩短运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施工能力,西班牙人只是沿山脚用鹅卵石铺出了一条供穿越地峡的驿道。 1826 年,拉美独立运动领袖、大哥伦比亚总统玻利瓦尔在巴拿马第一届美洲国家代表会议上,建议美洲各国通力开凿巴拿马运河,但没有实现。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甚至提出通过苏伊士和巴拿马运河连接世界海洋的构想。 1880 年,圣西门的学生因开通苏伊士运河而闻名世界的法国人雷赛布来到巴拿马,组建了“巴拿马洋际运河环球公司”。然而,面对沟壑纵横、丛林密布的地形和肆虐的热带疾病,法国人白白花费了 20 年的时间和 3 亿美元的巨资,运河只挖掘了不到计划长度的四分之一就被迫停工。 法国运河总公司的破产,使美国大喜过望,凭藉其经济和地理优势,采取了三管齐下的方针争取运河开凿权。一方面大力套购法国公司的股票,以 4000 万美元收购了法国公司的一切权利和财产;另方面于 1901 年与英国签订“海庞赛福条约” ,以取代 1850 年的“克莱顿布尔瓦条约” ,迫使英国放弃对运河开凿权的要求;最后是用强力压服哥伦比亚,以签订更为有利的条约。 1903 年 1 月 22 日,哥伦比亚驻华盛顿代表赫兰擅自与美国国务卿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海赫兰条约” 。规定:哥伦比亚将运河开凿权转让并出租给美国,期限为 99 年;美国可延长租借期,同时享有运河两岸 10 公里内地区(巴拿马城和科隆除外)的完全控制权;美国有权在运河区设立法院,除哥伦比亚人外的各国公民的诉讼皆由美国法庭审理;在特殊情况下,美国可不经哥伦比亚同意,向运河区增派军队。 有关“海赫兰条约”的消息传回哥伦比亚后,举国上下群情激昂,反美怒潮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哥伦比亚参议院否决了这一耻辱的条约。 美国政府恼羞成怒,于同年 11 月导演了一场政变,逮捕了巴拿马哥伦比亚驻军的司令官,宣布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而独立。两天后,美国政府承认新成立的巴拿马共和国,并同新政府签订了海布诺瓦利拉条约。根据该条约,美国享有在巴拿马开凿运河和“永久使用、占领及控制”运河和运河区的权利。美国一次性支付给巴拿马 1000 万美元作为所谓“签约补偿” 。 1914 年,50 多个国家的劳工终于用他们的血汗换来了巴拿马运河的通航。 “一只会下金蛋的鸡”由于其地理位置,巴拿马运河对美国来说一直有着极重要的战略、军事和政治意义。在运河投入使用后,美国不仅控制了运河及港口的管理,还在沿岸设立了所谓“运河区” 。巴拿马人要进入运河区则必须得到批准,巴拿马运河区成了“国中之国” 。 据统计,每年有 1.5 万艘船只穿越这条运河,而平均每艘的过河费是 3 万美元,所以对美国人来说,巴拿马运河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鸡” 。美国还以运河区为基地,成立了美军南方司令部,作为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军事指挥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后来侵略朝鲜和越南的战争中,美军都曾利用巴拿马运河调动军队,为其全球战略利益服务。美国在运河区的驻军长期保持在数万人。 1989 年,美军从运河区指挥过入侵巴拿马的战争,运河区的美军还参与过侵占海地和格林纳达的军事行动。美国不仅在运河区内享有主宰一切的权力,而且随时可以越界干涉巴拿马的内政。在美国的操纵下,巴拿马政局动荡,政变频繁,只要哪个总统不顺从美国的意志,立即会遭到推翻或暗杀。艰难的回归之路从巴拿马运河修建之日起,巴拿马人民争取其回归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二战之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呼声空前高涨,多次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要求撤除美军基地。 1963 年 11月,美国被迫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 1964 年 1 月 9 日,美国人撕毁协议,连续几天单独升美国国旗,终于触发了震撼世界的巴拿马反美爱国风暴。3 万多巴拿马市民和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美军竟然出动坦克和直升机,用机枪扫射手无寸铁的人群,造成 22 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的惨剧。1 月 12 日,巴拿马 10 万人为死难者送葬,恰里总统和政府官员也加入了游行行列。世界各国人民声援的浪潮此起彼伏,哥伦比亚等 11 个拉美国家的首脑联名致函卡特总统,要求尽快废除不平等的旧运河条约。在巨大的压力下,美国被迫同意就签订一项新运河条约进行双边磋商。 1977 年 9 月 7 日,美国终于同巴拿马政府签订了托里霍斯卡特条约 。新条约规定巴拿马将以“国土主人的资格”处理有关运河的一切事宜。 1999 年 12 月 31 日条约期满前,美国将撤离所有驻军,并向巴拿马政府移交运河的全部管辖权。1979 年 10 月 1 日新条约生效当天,成千上万的巴拿马人载歌载舞涌入运河区,一面 176 平方米、相当于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巨幅巴拿马国旗在运河南端入口处的安孔山冉冉升起。巴拿马运河百年沧桑记经过巴拿马运河后,靠近美洲大桥的中远公司(COSCO)货船 连接两大洋的世界水桥打开拉丁美洲地图,辽阔的北美洲和南美洲被一条狭长的陆地巴拿马地峡连接着。地理学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南、北美洲原来是分开的,地理运动使两块大陆连接在一起。巴拿马运河便是它们的维系点,这条水道也将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在一起,因此人们称它为“世界水桥” 。 历史上,开凿运河的蓝图屡见不鲜。位于中美洲最南端的巴拿马地峡是美洲大陆最狭窄、最低缓的地段,利用它修建一条连接两洋的运河是人类几百年来的夙愿。巴拿马运河的建成比苏伊士运河晚 45 年,但它的修建难度远远超过后者。苏伊士是海平面运河,而巴拿马运河的最高水位为海拔 26.52 米,让一条重载的船只通过,谈何容易。最早做此尝试的是当年的西班牙殖民者。 1534 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凭借想像下令在巴拿马地峡最窄的地段开凿一条河道,以便使殖民者从南美掠夺来的黄金缩短运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施工能力,西班牙人只是沿山脚用鹅卵石铺出了一条供穿越地峡的驿道。 1826 年,拉美独立运动领袖、大哥伦比亚总统玻利瓦尔在巴拿马第一届美洲国家代表会议上,建议美洲各国通力开凿巴拿马运河,但没有实现。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甚至提出通过苏伊士和巴拿马运河连接世界海洋的构想。 1880 年,圣西门的学生因开通苏伊士运河而闻名世界的法国人雷赛布来到巴拿马,组建了“巴拿马洋际运河环球公司”。然而,面对沟壑纵横、丛林密布的地形和肆虐的热带疾病,法国人白白花费了 20 年的时间和 3 亿美元的巨资,运河只挖掘了不到计划长度的四分之一就被迫停工。 法国运河总公司的破产,使美国大喜过望,凭藉其经济和地理优势,采取了三管齐下的方针争取运河开凿权。一方面大力套购法国公司的股票,以 4000 万美元收购了法国公司的一切权利和财产;另方面于 1901 年与英国签订“海庞赛福条约” ,以取代 1850 年的“克莱顿布尔瓦条约” ,迫使英国放弃对运河开凿权的要求;最后是用强力压服哥伦比亚,以签订更为有利的条约。 1903 年 1 月 22 日,哥伦比亚驻华盛顿代表赫兰擅自与美国国务卿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海赫兰条约” 。规定:哥伦比亚将运河开凿权转让并出租给美国,期限为 99 年;美国可延长租借期,同时享有运河两岸 10 公里内地区(巴拿马城和科隆除外)的完全控制权;美国有权在运河区设立法院,除哥伦比亚人外的各国公民的诉讼皆由美国法庭审理;在特殊情况下,美国可不经哥伦比亚同意,向运河区增派军队。 有关“海赫兰条约”的消息传回哥伦比亚后,举国上下群情激昂,反美怒潮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哥伦比亚参议院否决了这一耻辱的条约。 美国政府恼羞成怒,于同年 11 月导演了一场政变,逮捕了巴拿马哥伦比亚驻军的司令官,宣布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而独立。两天后,美国政府承认新成立的巴拿马共和国,并同新政府签订了海布诺瓦利拉条约。根据该条约,美国享有在巴拿马开凿运河和“永久使用、占领及控制”运河和运河区的权利。美国一次性支付给巴拿马 1000 万美元作为所谓“签约补偿” 。 1914 年,50 多个国家的劳工终于用他们的血汗换来了巴拿马运河的通航。 “一只会下金蛋的鸡”由于其地理位置,巴拿马运河对美国来说一直有着极重要的战略、军事和政治意义。在运河投入使用后,美国不仅控制了运河及港口的管理,还在沿岸设立了所谓“运河区” 。巴拿马人要进入运河区则必须得到批准,巴拿马运河区成了“国中之国” 。 据统计,每年有 1.5 万艘船只穿越这条运河,而平均每艘的过河费是 3 万美元,所以对美国人来说,巴拿马运河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鸡” 。美国还以运河区为基地,成立了美军南方司令部,作为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军事指挥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后来侵略朝鲜和越南的战争中,美军都曾利用巴拿马运河调动军队,为其全球战略利益服务。美国在运河区的驻军长期保持在数万人。 1989 年,美军从运河区指挥过入侵巴拿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