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家生平介绍刘天华_第1页
中外音乐家生平介绍刘天华_第2页
中外音乐家生平介绍刘天华_第3页
中外音乐家生平介绍刘天华_第4页
中外音乐家生平介绍刘天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音乐家生平介绍刘天华刘天华(18951932)中国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1895 年 2 月 4 日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2 年 6 月 8 日病逝于北京。1909 年在常州中学读书期间,曾参加学校军乐队的训练和演出活动,开始接融西洋铜管乐。1912 年去上海,参加“开明剧社” ,为乐队队员。19151922 年在江阴、常州等地中、小学校任音乐教师。多方面学习民间音乐。如向民间艺人周少梅学习演奏二胡、琵琶;向琵琶家沈肇州学习全部瀛州古调的演奏;1919 年暑假去河南求师学习古琴等。1922 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其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科(后改为女子师范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 、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教授琵琶、二胡。在此期间,仍不断地向民间学习“大擂拉戏” 、昆曲等。同时还学习小提琴、钢琴和作曲理论知识。1927 年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了音乐杂志 (共 10 期) 。刘天华一生致力于改进国乐。 “五四”时期,在“平民教育” “平民文学”等民主思想影响下,他反对音乐成为“贵族们的玩具” ,提出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 。他珍视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但不赞成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 ,认为发展国乐, “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创作二胡独奏曲 10 首、琵琶独奏曲 3 首、民族乐器合奏曲 2 首。1918 年他在贫病中完成了二胡曲病中吟初稿,抒发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生活无出路的愤懑心情。其后,他创作的苦闷之讴 (1926) 、 悲歌 (1927) 闲居吟 (1928)以及独弦操 (又名忧心曲 ,1932)等二胡曲,以委婉动人的旋律,或忧伤压抑,或悲愤激越,表现了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苦闷、徬徨,要求变革、挣扎、奋斗的心情。二胡曲良宵 (又名除夜小唱 ,1928) 、 光明行 (1931)和琵琶曲改进操 (1927) ,音乐清新明朗、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憧憬美好未来的喜悦心情。 光明行运用了西洋音乐中大三和弦琶音进行和转调手法;改进操吸收了古琴上绰、注手法与三度和音的旋律特点,并利用双弦拉奏复音,显示了国乐改进的成果。此外,二胡曲空山鸟语 (19181928)吸取民间单弦拉戏的模拟自然音响的手法,音乐活泼生动。烛影摇红则是运用三拍子和变奏曲式的结构原则写成的一首优美抒情的二胡曲。刘天华掌握了民族器乐的创作规律,又大胆地吸取西洋音乐的技法,使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的音调,又有新颖独特的表现特点,至今仍保持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刘天华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音乐家。他将过去被轻视的民间乐器二胡加以改革,纳入到专业音乐教学之中,使其成为音乐会上经常独奏的乐器。他改进二胡的制造规格和记谱法,明确固定音高的定弦,并吸收提琴某些演奏方法。他还创作了二胡练习曲 47 首,为二胡教学的系统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改进了琵琶教学,创作了琵琶练习曲 15首,他曾将四相十品的传统琵琶加以改革,制作了六相和加半音品位的琵琶。他用近代记谱法记录、整理的梅兰芳歌曲谱 ,是最早根据实际演唱作记录的京剧曲谱。此外,他还记录了民间音乐安次县吵子会乐谱 、 佛曲谱 (未完成)等。刘天华的全部作品和生平资料,最先收进其兄刘复编纂的刘天华先生纪念册 (1933) ,今已辑成刘天华创作曲集 (万叶书店,1954;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年修订) 。刘天华(18951932)中国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1895 年 2 月 4 日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2 年 6 月 8 日病逝于北京。1909 年在常州中学读书期间,曾参加学校军乐队的训练和演出活动,开始接融西洋铜管乐。1912 年去上海,参加“开明剧社” ,为乐队队员。19151922 年在江阴、常州等地中、小学校任音乐教师。多方面学习民间音乐。如向民间艺人周少梅学习演奏二胡、琵琶;向琵琶家沈肇州学习全部瀛州古调的演奏;1919 年暑假去河南求师学习古琴等。1922 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其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科(后改为女子师范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 、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教授琵琶、二胡。在此期间,仍不断地向民间学习“大擂拉戏” 、昆曲等。同时还学习小提琴、钢琴和作曲理论知识。1927 年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了音乐杂志 (共 10 期) 。刘天华一生致力于改进国乐。 “五四”时期,在“平民教育” “平民文学”等民主思想影响下,他反对音乐成为“贵族们的玩具” ,提出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 。他珍视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但不赞成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 ,认为发展国乐, “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创作二胡独奏曲 10 首、琵琶独奏曲 3 首、民族乐器合奏曲 2 首。1918 年他在贫病中完成了二胡曲病中吟初稿,抒发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生活无出路的愤懑心情。其后,他创作的苦闷之讴 (1926) 、 悲歌 (1927) 闲居吟 (1928)以及独弦操 (又名忧心曲 ,1932)等二胡曲,以委婉动人的旋律,或忧伤压抑,或悲愤激越,表现了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苦闷、徬徨,要求变革、挣扎、奋斗的心情。二胡曲良宵 (又名除夜小唱 ,1928) 、 光明行 (1931)和琵琶曲改进操 (1927) ,音乐清新明朗、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憧憬美好未来的喜悦心情。 光明行运用了西洋音乐中大三和弦琶音进行和转调手法;改进操吸收了古琴上绰、注手法与三度和音的旋律特点,并利用双弦拉奏复音,显示了国乐改进的成果。此外,二胡曲空山鸟语 (19181928)吸取民间单弦拉戏的模拟自然音响的手法,音乐活泼生动。烛影摇红则是运用三拍子和变奏曲式的结构原则写成的一首优美抒情的二胡曲。刘天华掌握了民族器乐的创作规律,又大胆地吸取西洋音乐的技法,使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的音调,又有新颖独特的表现特点,至今仍保持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刘天华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音乐家。他将过去被轻视的民间乐器二胡加以改革,纳入到专业音乐教学之中,使其成为音乐会上经常独奏的乐器。他改进二胡的制造规格和记谱法,明确固定音高的定弦,并吸收提琴某些演奏方法。他还创作了二胡练习曲 47 首,为二胡教学的系统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改进了琵琶教学,创作了琵琶练习曲 15首,他曾将四相十品的传统琵琶加以改革,制作了六相和加半音品位的琵琶。他用近代记谱法记录、整理的梅兰芳歌曲谱 ,是最早根据实际演唱作记录的京剧曲谱。此外,他还记录了民间音乐安次县吵子会乐谱 、 佛曲谱 (未完成)等。刘天华的全部作品和生平资料,最先收进其兄刘复编纂的刘天华先生纪念册 (1933) ,今已辑成刘天华创作曲集 (万叶书店,1954;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年修订) 。刘天华(18951932)中国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1895 年 2 月 4 日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2 年 6 月 8 日病逝于北京。1909 年在常州中学读书期间,曾参加学校军乐队的训练和演出活动,开始接融西洋铜管乐。1912 年去上海,参加“开明剧社” ,为乐队队员。19151922 年在江阴、常州等地中、小学校任音乐教师。多方面学习民间音乐。如向民间艺人周少梅学习演奏二胡、琵琶;向琵琶家沈肇州学习全部瀛州古调的演奏;1919 年暑假去河南求师学习古琴等。1922 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其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科(后改为女子师范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 、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教授琵琶、二胡。在此期间,仍不断地向民间学习“大擂拉戏” 、昆曲等。同时还学习小提琴、钢琴和作曲理论知识。1927 年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了音乐杂志 (共 10 期) 。刘天华一生致力于改进国乐。 “五四”时期,在“平民教育” “平民文学”等民主思想影响下,他反对音乐成为“贵族们的玩具” ,提出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 。他珍视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但不赞成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 ,认为发展国乐, “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创作二胡独奏曲 10 首、琵琶独奏曲 3 首、民族乐器合奏曲 2 首。1918 年他在贫病中完成了二胡曲病中吟初稿,抒发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生活无出路的愤懑心情。其后,他创作的苦闷之讴 (1926) 、 悲歌 (1927) 闲居吟 (1928)以及独弦操 (又名忧心曲 ,1932)等二胡曲,以委婉动人的旋律,或忧伤压抑,或悲愤激越,表现了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苦闷、徬徨,要求变革、挣扎、奋斗的心情。二胡曲良宵 (又名除夜小唱 ,1928) 、 光明行 (1931)和琵琶曲改进操 (1927) ,音乐清新明朗、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憧憬美好未来的喜悦心情。 光明行运用了西洋音乐中大三和弦琶音进行和转调手法;改进操吸收了古琴上绰、注手法与三度和音的旋律特点,并利用双弦拉奏复音,显示了国乐改进的成果。此外,二胡曲空山鸟语 (19181928)吸取民间单弦拉戏的模拟自然音响的手法,音乐活泼生动。烛影摇红则是运用三拍子和变奏曲式的结构原则写成的一首优美抒情的二胡曲。刘天华掌握了民族器乐的创作规律,又大胆地吸取西洋音乐的技法,使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的音调,又有新颖独特的表现特点,至今仍保持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刘天华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音乐家。他将过去被轻视的民间乐器二胡加以改革,纳入到专业音乐教学之中,使其成为音乐会上经常独奏的乐器。他改进二胡的制造规格和记谱法,明确固定音高的定弦,并吸收提琴某些演奏方法。他还创作了二胡练习曲 47 首,为二胡教学的系统化打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