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10年增近5倍数量猛增质量受质疑_第1页
中国博士10年增近5倍数量猛增质量受质疑_第2页
中国博士10年增近5倍数量猛增质量受质疑_第3页
中国博士10年增近5倍数量猛增质量受质疑_第4页
中国博士10年增近5倍数量猛增质量受质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博士 10 年增近 5 倍数量猛增质量受质疑8 月底,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光礼推出了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博士学生超过 7 名,最多的高达 47名;近 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 1 次,甚至还有 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XX 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周光礼对此下论中国)博士数量迅猛增加,但整体质量却在下降。不久,华中科技大学又传出消息:该校拟清退307 名“超时”硕士生和博士生,再次让舆论哗然。骇人的数据和大规模的清退吸引了大量舆论聚焦,公众也纷纷开始质疑:中国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在迅速下降吗?博士招生各校存在生态差异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一书发布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牛登科即在博客上作出回复,对周光礼的调查结果颇有微词。他认为,研究生名额宽松,每个导师一年招十几个博士生,已是几年以前的事。据牛登科所知,现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的北京研究所,没有哪个单位平均每个导师达到 2 个硕士名额,博士更加紧张。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名额这两年都呈下降趋势,近年的(学术)博士生招生名额与导师人数基本相当,基本是 1 个导师 1 个博士生名额。所以他担忧舆论攻势会造成社会误导。 “现在每年只有一个名额,再这么宣传下去,教育部以为研究生名额还是太多的话,可能压缩,我们就只能几年招一个博士了。 ”牛登科教授的观点代表了国内重点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疑问。这些单位一直对博士生实行着严格的遴选制度,但随着近年来专业博士学位的扩张,真正的学术型博士学位却严重压缩。博士生导师甚至面临这样的尴尬:有博士学位点,却没有学生可以教。虽然近年来博士生扩招现象有所缓和,但中国仍有高校存在着招生名额宽松、不符规定扩招的现象。前几年的“大跃进”也遗留很多需“清退”的问题。所以目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博士生教育生态迥异,一边是重点高校和科研单位博士招生名额紧张,博导抱怨学生资源缺乏,一边是周光礼所言的最牛博导手下有 47 个博士生。也因此,周光礼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一问世,就争议不断。博士培养质量危机的背后周光礼在书中称 5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国博士培养质量 10 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还有下降趋势” 。在对新进博士创新能力的评价上,用人单位认为“一般”和“差”的占 68%。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且不对调查数据做出判断,他个人仍然较认同周光礼对博士生培养现状的一些分析,“最起码博士生的质量的确是在下降” 。中国博士生群体急剧膨胀是一个事实。我国在读博士生人数由 1999 年的 5.4 万人增加至 XX 年的24.63 万人,10 年间增加了 4.56 倍。据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考证,目前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有365 所,而博士生教育大国美国,却只有 253 所。扩大的博士生群体良莠不齐,而失序的管理正在使“莠”的群体不断壮大。博士学位本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的人才,但是当前中国不少博士生意图将博士学位作为进入官场、职场的跳板。与此相对,大量政商界人士则逆流回高校读博“镀金” 。这两类博士生,一类抱着取得“博士头衔”的功利目的,一类并不具备读博的知识储备和学术能力,都在给中国博士生群体的质量水平拉后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春青认为,博士学位点和博导的不断增设是博士群体扩张的主要原因。当前,国家对博士点的控制不够严格,有些博士点的申请理由也很牵强,面的扩大影响了博士生生源的质量,博导自身水平不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也对当下的博士生质量负有责任。要做出改变,必须从源头上科学控制博士招生数量,对博士点、博导的申请也严格控制。但从自身的执教经验来看,牛登科认为,现在的(学术)博士生里,学术水平高的不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差,也不亚于国际水平。 “只能说是学生的相对水平下降了,我们那一代的学生比较容易取得突破,前人由于历史原因,基础相对较弱,而现在的学生则是不容易超过老师。 ”牛登科说。他认为博士生培养质量下降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博士生培养质量与导师水平和导师责任心相关。与上世纪 80 年代偏低的整体水平相比,现在学科的导师水平有大幅提高。而导师的责任心问题,不论年代,都是因人而异的,就算在以前也有和学生距离过远的导师,采取“放养”的培养方式。相反,牛登科认为,近两年做学术的压力增大,没有研究生的帮忙,不易出成果,都主动被动地刺激了博导对研究生负责。博士教育的反思和图变“严进宽出”被用来概括当前博士生培养的现状。陈涛很认可,“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没有毕不了业的博士” 。他是北京一所重点高校的博二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他共修完 20 学分,远高于博士课程要求的 13 学分,学术研究上也小有所成。导师在学业上对师门学生要求非常严格,生活中也不乏对学生的关心,但他依然为中国的博士生教育担忧:“中国的博士生教育在方法论上的训练一直不足,框架不合理,研究不清晰,一直是中国博士生教育的软肋。 ”每年博士生招收名额的严格限制,是中国博士生教育的“严进”特色。牛登科教授认为,僵化地执行指标过于严苛,每年 1 个的招生限额并不利于导师选择优秀博士生,他认为应该采取浮动制,每年给予 03 个招生名额,8 月底,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光礼推出了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博士学生超过 7 名,最多的高达 47名;近 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 1 次,甚至还有 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XX 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周光礼对此下论中国)博士数量迅猛增加,但整体质量却在下降。不久,华中科技大学又传出消息:该校拟清退307 名“超时”硕士生和博士生,再次让舆论哗然。骇人的数据和大规模的清退吸引了大量舆论聚焦,公众也纷纷开始质疑:中国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在迅速下降吗?博士招生各校存在生态差异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一书发布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牛登科即在博客上作出回复,对周光礼的调查结果颇有微词。他认为,研究生名额宽松,每个导师一年招十几个博士生,已是几年以前的事。据牛登科所知,现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的北京研究所,没有哪个单位平均每个导师达到 2 个硕士名额,博士更加紧张。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名额这两年都呈下降趋势,近年的(学术)博士生招生名额与导师人数基本相当,基本是 1 个导师 1 个博士生名额。所以他担忧舆论攻势会造成社会误导。 “现在每年只有一个名额,再这么宣传下去,教育部以为研究生名额还是太多的话,可能压缩,我们就只能几年招一个博士了。 ”牛登科教授的观点代表了国内重点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疑问。这些单位一直对博士生实行着严格的遴选制度,但随着近年来专业博士学位的扩张,真正的学术型博士学位却严重压缩。博士生导师甚至面临这样的尴尬:有博士学位点,却没有学生可以教。虽然近年来博士生扩招现象有所缓和,但中国仍有高校存在着招生名额宽松、不符规定扩招的现象。前几年的“大跃进”也遗留很多需“清退”的问题。所以目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博士生教育生态迥异,一边是重点高校和科研单位博士招生名额紧张,博导抱怨学生资源缺乏,一边是周光礼所言的最牛博导手下有 47 个博士生。也因此,周光礼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一问世,就争议不断。博士培养质量危机的背后周光礼在书中称 5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国博士培养质量 10 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还有下降趋势” 。在对新进博士创新能力的评价上,用人单位认为“一般”和“差”的占 68%。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且不对调查数据做出判断,他个人仍然较认同周光礼对博士生培养现状的一些分析,“最起码博士生的质量的确是在下降” 。中国博士生群体急剧膨胀是一个事实。我国在读博士生人数由 1999 年的 5.4 万人增加至 XX 年的24.63 万人,10 年间增加了 4.56 倍。据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考证,目前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有365 所,而博士生教育大国美国,却只有 253 所。扩大的博士生群体良莠不齐,而失序的管理正在使“莠”的群体不断壮大。博士学位本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的人才,但是当前中国不少博士生意图将博士学位作为进入官场、职场的跳板。与此相对,大量政商界人士则逆流回高校读博“镀金” 。这两类博士生,一类抱着取得“博士头衔”的功利目的,一类并不具备读博的知识储备和学术能力,都在给中国博士生群体的质量水平拉后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春青认为,博士学位点和博导的不断增设是博士群体扩张的主要原因。当前,国家对博士点的控制不够严格,有些博士点的申请理由也很牵强,面的扩大影响了博士生生源的质量,博导自身水平不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也对当下的博士生质量负有责任。要做出改变,必须从源头上科学控制博士招生数量,对博士点、博导的申请也严格控制。但从自身的执教经验来看,牛登科认为,现在的(学术)博士生里,学术水平高的不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差,也不亚于国际水平。 “只能说是学生的相对水平下降了,我们那一代的学生比较容易取得突破,前人由于历史原因,基础相对较弱,而现在的学生则是不容易超过老师。 ”牛登科说。他认为博士生培养质量下降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博士生培养质量与导师水平和导师责任心相关。与上世纪 80 年代偏低的整体水平相比,现在学科的导师水平有大幅提高。而导师的责任心问题,不论年代,都是因人而异的,就算在以前也有和学生距离过远的导师,采取“放养”的培养方式。相反,牛登科认为,近两年做学术的压力增大,没有研究生的帮忙,不易出成果,都主动被动地刺激了博导对研究生负责。博士教育的反思和图变“严进宽出”被用来概括当前博士生培养的现状。陈涛很认可,“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没有毕不了业的博士” 。他是北京一所重点高校的博二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他共修完 20 学分,远高于博士课程要求的 13 学分,学术研究上也小有所成。导师在学业上对师门学生要求非常严格,生活中也不乏对学生的关心,但他依然为中国的博士生教育担忧:“中国的博士生教育在方法论上的训练一直不足,框架不合理,研究不清晰,一直是中国博士生教育的软肋。 ”每年博士生招收名额的严格限制,是中国博士生教育的“严进”特色。牛登科教授认为,僵化地执行指标过于严苛,每年 1 个的招生限额并不利于导师选择优秀博士生,他认为应该采取浮动制,每年给予 03 个招生名额,8 月底,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光礼推出了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博士学生超过 7 名,最多的高达 47名;近 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 1 次,甚至还有 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XX 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周光礼对此下论中国)博士数量迅猛增加,但整体质量却在下降。不久,华中科技大学又传出消息:该校拟清退307 名“超时”硕士生和博士生,再次让舆论哗然。骇人的数据和大规模的清退吸引了大量舆论聚焦,公众也纷纷开始质疑:中国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在迅速下降吗?博士招生各校存在生态差异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一书发布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牛登科即在博客上作出回复,对周光礼的调查结果颇有微词。他认为,研究生名额宽松,每个导师一年招十几个博士生,已是几年以前的事。据牛登科所知,现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的北京研究所,没有哪个单位平均每个导师达到 2 个硕士名额,博士更加紧张。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名额这两年都呈下降趋势,近年的(学术)博士生招生名额与导师人数基本相当,基本是 1 个导师 1 个博士生名额。所以他担忧舆论攻势会造成社会误导。 “现在每年只有一个名额,再这么宣传下去,教育部以为研究生名额还是太多的话,可能压缩,我们就只能几年招一个博士了。 ”牛登科教授的观点代表了国内重点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疑问。这些单位一直对博士生实行着严格的遴选制度,但随着近年来专业博士学位的扩张,真正的学术型博士学位却严重压缩。博士生导师甚至面临这样的尴尬:有博士学位点,却没有学生可以教。虽然近年来博士生扩招现象有所缓和,但中国仍有高校存在着招生名额宽松、不符规定扩招的现象。前几年的“大跃进”也遗留很多需“清退”的问题。所以目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博士生教育生态迥异,一边是重点高校和科研单位博士招生名额紧张,博导抱怨学生资源缺乏,一边是周光礼所言的最牛博导手下有 47 个博士生。也因此,周光礼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一问世,就争议不断。博士培养质量危机的背后周光礼在书中称 5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国博士培养质量 10 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还有下降趋势” 。在对新进博士创新能力的评价上,用人单位认为“一般”和“差”的占 68%。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且不对调查数据做出判断,他个人仍然较认同周光礼对博士生培养现状的一些分析,“最起码博士生的质量的确是在下降” 。中国博士生群体急剧膨胀是一个事实。我国在读博士生人数由 1999 年的 5.4 万人增加至 XX 年的24.63 万人,10 年间增加了 4.56 倍。据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考证,目前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有365 所,而博士生教育大国美国,却只有 253 所。扩大的博士生群体良莠不齐,而失序的管理正在使“莠”的群体不断壮大。博士学位本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的人才,但是当前中国不少博士生意图将博士学位作为进入官场、职场的跳板。与此相对,大量政商界人士则逆流回高校读博“镀金” 。这两类博士生,一类抱着取得“博士头衔”的功利目的,一类并不具备读博的知识储备和学术能力,都在给中国博士生群体的质量水平拉后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春青认为,博士学位点和博导的不断增设是博士群体扩张的主要原因。当前,国家对博士点的控制不够严格,有些博士点的申请理由也很牵强,面的扩大影响了博士生生源的质量,博导自身水平不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也对当下的博士生质量负有责任。要做出改变,必须从源头上科学控制博士招生数量,对博士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