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经验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_第1页
儿童的经验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_第2页
儿童的经验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_第3页
儿童的经验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_第4页
儿童的经验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的经验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学背景和案例“你在哪里见到过 0”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8-19 页认识了 0 以后,安排的一道练习题。教材上出现的实物图有:带有 0 刻度的温度计、计算器、电话机、卡通房号等等。课前准备时,考虑到学生刚刚上学,年龄又小,生活经验中对 0 的认识肯定缺少印象,因此就一一找实物,找不到实物的就精心的画出来,准备上课时随时启发学生。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当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回答真可谓丰富多彩,精彩不断,给老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找的实物和精心准备的教具,都失去了意义,一点也没能排上用场。下面是这段教学的课堂实录。师:小朋友,你们平常在哪里见到过 0?(问题一提出,马上就有学生举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生 1:我在我爸爸的手机上见过 0。生 2:我家电话机上也有 0。 (这时教室的气氛更活跃了,许多学生都争着说自己家的电话机上也有 0)生 3:我在摩托车的牌子上见到过 0。生 4:我在汽车的牌子上也见到过 0。生 5:老师,我作业本上你写的 100 分,1 的后面有两个 0。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说着 90 分、80分。看着孩子,我有些惭愧,心想:是呀,我每天批改着作业,写着分数,却没想到它们中的 0。 )生 6:我在钱上见到过 0。10 元钱上有一个0。生 7:我也见过,100 元上有两个 0。生 8:50 元,在 5 的后面有一个 0。 (多么可爱的孩子!钱,天天用可我却忽视了)师:你在哪里还见到过 0?(我有些激动又追问到)生 9:我家电视遥控器上有 0。 (学生再次说开了:vcd、dvd、空调等遥控器上也有 0)生 10:昨天,我爸爸带我去吃饭,包间的门上写着 302,也有一个 0。生 11:老师,教室的门上也有 0。 (此语一出,教室里马上静悄悄地,学生都不约而同的看门)师:不对吧,教室门上没有编号啊?生 11:(跑到教室门旁边,沿着门锁的锁孔画出了一个 0)师:(我笑了,为小家伙的动作)真棒,还会写 0。生 12:老师,你的眼镜上有两个 0。 (学生边说边比划着,看上去真可爱)生 13:我妈妈的眼珠象 0。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已不再满足于到生活中去找 0 了,而是由 0 的样子想象到生活中象 0 的物体。想象、联想的成分明显增,已经超出了老师提问的初衷。教学反思和思考上完这一课,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和激动,为学生细致的观察力,为学生开阔的思维,为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高兴的同时,也有许多的惭愧,促使我陷入深深的反思和思考。1、 “备教材” ,更应该“备学生” 。传统的备课,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怎么学,教师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学科本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在这样一种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备课时,便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精心的“备教材” ,而忽视了“备学生” ,即便是强调“备学生” ,也最多是在教法上考虑一下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对学生身上具有的鲜明时代特点几乎是不予思考的。新课程告诉我们:教师备课应该是“备教材”和“备学生”的统一,仅仅“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的“备学生” ,真诚的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思考学生,解读学生。反思本例,如果在备课时,教师真正的思考到了当代小学生,见多识广,自主自信,接受新信息的范围、速度往往强于成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深度、广度往往让成人意想不到,独具特色等等鲜明时代特点的话,真正的了解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信学生,而不是担心学生“刚刚上学,年龄又小,生活经验中对 0 的认识肯定缺少印象”的话,就不会花费大量的精力、浪费大量的时间,去精心的找实物、制作教具,而结果却是徒劳无益、事倍功半。2、关注“教材信息” ,更应该关注“儿童经验”。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就具体的一节课来说,重要的一是教材信息,二是学生的经验,而教材信息必须通过学生的经验去内化、去“经验化” ,才能被学生所接纳,被学生所吸收,变成新经验。 “如果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者个人经验的经验化过程,学习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 ,因此,儿童的经验相对于教材信息来说,是更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要充分的利用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努力将“教材信息”和“儿童经验”有机的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丰富多彩、精彩不断。就本例来说,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0刻度的温度计” 、 “计算器” 、 “电话机” 、 “卡通房号”等等,但是,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观察事物的角度的不同,他们的经验往往是个性化的,学生经验中的“手机、人民币、电视遥控器” ,相对于教材中提供的“0 刻度的温度计、计算器”更为熟悉。试想,在本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关注教学设计的“预设性”,而忽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 ,不关注儿童的经验,被教材提供的信息所束缚,硬把学生的思维拉向教材,硬逼着学生回答出教材中提供的信息,甚至硬拿出精心找的实物、精心准备的教具,演示给学生看,那么,课堂就有可能是索然无味的,就不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 ,更不用说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 。本例的成功就在于教师真正的关注了儿童的经验,根据课堂的生成性,及时的调整了教学预案,而不是忠实的执行教学预设。教学背景和案例“你在哪里见到过 0”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8-19 页认识了 0 以后,安排的一道练习题。教材上出现的实物图有:带有 0 刻度的温度计、计算器、电话机、卡通房号等等。课前准备时,考虑到学生刚刚上学,年龄又小,生活经验中对 0 的认识肯定缺少印象,因此就一一找实物,找不到实物的就精心的画出来,准备上课时随时启发学生。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当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回答真可谓丰富多彩,精彩不断,给老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找的实物和精心准备的教具,都失去了意义,一点也没能排上用场。下面是这段教学的课堂实录。师:小朋友,你们平常在哪里见到过 0?(问题一提出,马上就有学生举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生 1:我在我爸爸的手机上见过 0。生 2:我家电话机上也有 0。 (这时教室的气氛更活跃了,许多学生都争着说自己家的电话机上也有 0)生 3:我在摩托车的牌子上见到过 0。生 4:我在汽车的牌子上也见到过 0。生 5:老师,我作业本上你写的 100 分,1 的后面有两个 0。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说着 90 分、80分。看着孩子,我有些惭愧,心想:是呀,我每天批改着作业,写着分数,却没想到它们中的 0。 )生 6:我在钱上见到过 0。10 元钱上有一个0。生 7:我也见过,100 元上有两个 0。生 8:50 元,在 5 的后面有一个 0。 (多么可爱的孩子!钱,天天用可我却忽视了)师:你在哪里还见到过 0?(我有些激动又追问到)生 9:我家电视遥控器上有 0。 (学生再次说开了:vcd、dvd、空调等遥控器上也有 0)生 10:昨天,我爸爸带我去吃饭,包间的门上写着 302,也有一个 0。生 11:老师,教室的门上也有 0。 (此语一出,教室里马上静悄悄地,学生都不约而同的看门)师:不对吧,教室门上没有编号啊?生 11:(跑到教室门旁边,沿着门锁的锁孔画出了一个 0)师:(我笑了,为小家伙的动作)真棒,还会写 0。生 12:老师,你的眼镜上有两个 0。 (学生边说边比划着,看上去真可爱)生 13:我妈妈的眼珠象 0。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已不再满足于到生活中去找 0 了,而是由 0 的样子想象到生活中象 0 的物体。想象、联想的成分明显增,已经超出了老师提问的初衷。教学反思和思考上完这一课,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和激动,为学生细致的观察力,为学生开阔的思维,为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高兴的同时,也有许多的惭愧,促使我陷入深深的反思和思考。1、 “备教材” ,更应该“备学生” 。传统的备课,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怎么学,教师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学科本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在这样一种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备课时,便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精心的“备教材” ,而忽视了“备学生” ,即便是强调“备学生” ,也最多是在教法上考虑一下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对学生身上具有的鲜明时代特点几乎是不予思考的。新课程告诉我们:教师备课应该是“备教材”和“备学生”的统一,仅仅“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的“备学生” ,真诚的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思考学生,解读学生。反思本例,如果在备课时,教师真正的思考到了当代小学生,见多识广,自主自信,接受新信息的范围、速度往往强于成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深度、广度往往让成人意想不到,独具特色等等鲜明时代特点的话,真正的了解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信学生,而不是担心学生“刚刚上学,年龄又小,生活经验中对 0 的认识肯定缺少印象”的话,就不会花费大量的精力、浪费大量的时间,去精心的找实物、制作教具,而结果却是徒劳无益、事倍功半。2、关注“教材信息” ,更应该关注“儿童经验”。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就具体的一节课来说,重要的一是教材信息,二是学生的经验,而教材信息必须通过学生的经验去内化、去“经验化” ,才能被学生所接纳,被学生所吸收,变成新经验。 “如果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者个人经验的经验化过程,学习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 ,因此,儿童的经验相对于教材信息来说,是更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要充分的利用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努力将“教材信息”和“儿童经验”有机的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丰富多彩、精彩不断。就本例来说,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0刻度的温度计” 、 “计算器” 、 “电话机” 、 “卡通房号”等等,但是,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观察事物的角度的不同,他们的经验往往是个性化的,学生经验中的“手机、人民币、电视遥控器” ,相对于教材中提供的“0 刻度的温度计、计算器”更为熟悉。试想,在本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关注教学设计的“预设性”,而忽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 ,不关注儿童的经验,被教材提供的信息所束缚,硬把学生的思维拉向教材,硬逼着学生回答出教材中提供的信息,甚至硬拿出精心找的实物、精心准备的教具,演示给学生看,那么,课堂就有可能是索然无味的,就不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 ,更不用说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 。本例的成功就在于教师真正的关注了儿童的经验,根据课堂的生成性,及时的调整了教学预案,而不是忠实的执行教学预设。教学背景和案例“你在哪里见到过 0”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8-19 页认识了 0 以后,安排的一道练习题。教材上出现的实物图有:带有 0 刻度的温度计、计算器、电话机、卡通房号等等。课前准备时,考虑到学生刚刚上学,年龄又小,生活经验中对 0 的认识肯定缺少印象,因此就一一找实物,找不到实物的就精心的画出来,准备上课时随时启发学生。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当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回答真可谓丰富多彩,精彩不断,给老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找的实物和精心准备的教具,都失去了意义,一点也没能排上用场。下面是这段教学的课堂实录。师:小朋友,你们平常在哪里见到过 0?(问题一提出,马上就有学生举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生 1:我在我爸爸的手机上见过 0。生 2:我家电话机上也有 0。 (这时教室的气氛更活跃了,许多学生都争着说自己家的电话机上也有 0)生 3:我在摩托车的牌子上见到过 0。生 4:我在汽车的牌子上也见到过 0。生 5:老师,我作业本上你写的 100 分,1 的后面有两个 0。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说着 90 分、80分。看着孩子,我有些惭愧,心想:是呀,我每天批改着作业,写着分数,却没想到它们中的 0。 )生 6:我在钱上见到过 0。10 元钱上有一个0。生 7:我也见过,100 元上有两个 0。生 8:50 元,在 5 的后面有一个 0。 (多么可爱的孩子!钱,天天用可我却忽视了)师:你在哪里还见到过 0?(我有些激动又追问到)生 9:我家电视遥控器上有 0。 (学生再次说开了:vcd、dvd、空调等遥控器上也有 0)生 10:昨天,我爸爸带我去吃饭,包间的门上写着 302,也有一个 0。生 11:老师,教室的门上也有 0。 (此语一出,教室里马上静悄悄地,学生都不约而同的看门)师:不对吧,教室门上没有编号啊?生 11:(跑到教室门旁边,沿着门锁的锁孔画出了一个 0)师:(我笑了,为小家伙的动作)真棒,还会写 0。生 12:老师,你的眼镜上有两个 0。 (学生边说边比划着,看上去真可爱)生 13:我妈妈的眼珠象 0。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已不再满足于到生活中去找 0 了,而是由 0 的样子想象到生活中象 0 的物体。想象、联想的成分明显增,已经超出了老师提问的初衷。教学反思和思考上完这一课,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和激动,为学生细致的观察力,为学生开阔的思维,为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高兴的同时,也有许多的惭愧,促使我陷入深深的反思和思考。1、 “备教材” ,更应该“备学生” 。传统的备课,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怎么学,教师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学科本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在这样一种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备课时,便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精心的“备教材” ,而忽视了“备学生” ,即便是强调“备学生” ,也最多是在教法上考虑一下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对学生身上具有的鲜明时代特点几乎是不予思考的。新课程告诉我们:教师备课应该是“备教材”和“备学生”的统一,仅仅“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的“备学生” ,真诚的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思考学生,解读学生。反思本例,如果在备课时,教师真正的思考到了当代小学生,见多识广,自主自信,接受新信息的范围、速度往往强于成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深度、广度往往让成人意想不到,独具特色等等鲜明时代特点的话,真正的了解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信学生,而不是担心学生“刚刚上学,年龄又小,生活经验中对 0 的认识肯定缺少印象”的话,就不会花费大量的精力、浪费大量的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