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观摩课“人物描写一组”之《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_第1页
全国观摩课“人物描写一组”之《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_第2页
全国观摩课“人物描写一组”之《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_第3页
全国观摩课“人物描写一组”之《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_第4页
全国观摩课“人物描写一组”之《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观摩课“人物描写一组”之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人物描写一组”之临死前的严监生浙江省绍兴市上虞阳光学校 罗才军【设计说明】教学努力体现阅读课本质,真真切切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读出形象,补白心境,读悟性情,以“见文见形见心见性见本”贯通整个教学流程,在此过程中眷注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包括文本解读、拓展想象、感悟补白、概括提升等。另一方面,教学的支点落在“两个指头”这个经典的语言现象上,落在作者对人物神情、动作的细致描写上,从理解、体味、内化再到运用,让学生体验到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形象上的巨大的创造力,致力于实现理解语言内容与学习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课堂实录】一、见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篇课文。谁来读读这个课题?生:读题。 (该生把“监”字读成了第一声)师:声音真好听!但是“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它读第四声。请你再读一次。生:再读课题。 (读准确了)师:真好!这个“监“字啊,咱们还得注意它的写法。打开课本,就在课题旁边端端正正地把“监”字写上一遍。师:注意“监“字的第三笔是个短撇,最后一笔要稍长一点。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字写得真不错。师:眼睛特别亮的同学肯定已经发现就在课题的右上角有个小。对应着到课文底下看看,你知道什么了?生:我知道了监生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师:对,监生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就象秀才、进士之类的。打个比方说吧, (指着一生)你就是秀才,你姓什么?生:我姓冯师:我们就可以叫他生齐:冯秀才师(指板书):那么这个姓严的监生自然也可以叫他生:严监生师:你看,借助注释能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题,一起再来读读这个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这严监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请大家快速地读读课题底下蓝色方框里的阅读提示。生:(自由读提示)师:一读就明白,严监生是哪里的人物?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师:没错。这是一部写于清朝的讽刺小说,它的作者叫(师生齐说)吴敬梓。师:我们还知道了在小说中,严监生是一个一起说!生:很有钱的人。师: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我知道大家在课前已经读过课文了,不过,这篇课文在语言和用字上和我们现在有些不同。请大家不妨再来读一读,老师给大家一些建议:一字一句地读,努力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讲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什么事?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学生读完后)大家读得真是有滋有味,考考大家!这个句子比较长,谁会读?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抽生读齐读)师:什么叫“一声不倒一声”?谁知道?生:就是“一声连着一声” 。师:你已经学会利用注释来理解了。像“一声不倒一声”这样的语言现在已经不常用了,但在这篇课文里还有好些,有注释的呢,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读懂它,可那些没注释的呢,你能读懂吗?咱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把这样的词找一找,圈一圈。再琢磨琢磨能不能读懂它的意思。(交流)生 1:莫不是。师:你知道“莫不是”是什么意思吗?生:就是“不会是?” 。师:表示疑问和猜测,对吧?就是“难道是” 、“除非是” 。那你是怎么读懂的?生:我自己看懂的。师:语文功底比较深的人一读就懂。生 2:再不回头。师:什么意思。生 2:就是病情再不见轻了。生 3:不曾见面:师:“不曾”什么意思?生:就是“没有”!师:你再来读读师:其实你在读“不曾见面”这个词的时候,是把它放在哪里去读?生:句子中。师:是啊,联系着上下文来读懂的。所以你们看,有注释的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没注释的我们可以怎样读懂这样的词?生:联系上下文。师:那么,这篇课文讲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什么事?生: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二侄子、奶妈都没猜着,后来赵氏猜出是两茎灯草,挑掉一茎后,严监生登时就死了。师:其实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这些人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来概括?(诸亲六眷)师:能把这样一篇课文读成这样一句话,真不错。我们也来学着这个样子,同桌互相说一说。二、见形师:来看看临死前的严监生是怎么伸起这两个指头的,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生:读句子。 (读得比较到位)师:此时的严监生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什么?生:奄奄一息、病弱膏肓、气若游丝、命悬一线师:能不能把这些体会送到句子中里,读出来,让我们一听就能感觉到他已经命悬一线啦!师:(指名读后)真有水平,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师:已经奄奄一息,却总不得断气,你从这里读懂了什么?生:严监生肯定还有心事未了!师:所以我们的目光就自然而然地投向了他从被单里伸出来的两根指头。请你把两个指头写在黑板上。 (抽生上台板书:两个指头)三见心师: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一个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念念不忘的会是什么?生:亲人、朋友。生:金银珠宝什么的也要拿出来。师:是啊,严监生身边的人也是这么想的。所以面对这两个指头,大侄子猜的是什么?生:(回答并板书)两个亲人!师:二侄子猜的又是什么?生:(回答并板书)两笔银子!师:奶妈猜的又是什么?生:(回答并板书)两位舅爷!师:这三个人猜得都很合情理,但猜中了没有?我们从哪些句子一读就能明白!生读句子 1: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师:谁还有补充?生读句子 2: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生读句子 3: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师:咱们再回到课文中去,同桌合作着来读读这个部分,一位同学呢读三个人的猜测,另一位同学读读严监生的反应,看看能不能让你的同桌听了你的朗读之后,好像严监生就在眼前一样!(同桌合作朗读)师:听大家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跟大家来合作一把。我来读这三个人的猜测。请同学来读描写严监生的句子!看看你们能不能读得让老师也如见其人!师: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位亲人不曾见面?生: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师:你知道严监生这是到了什么时候了吗?生:奄奄一息。师:奄奄一息的人,头还能摇得这么利索吗?再读读!(师生再次对读,生进步)师: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放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生: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师:读得不错,可是还没有读到严监生的心里去。你想啊,大侄子猜不着,二侄子又猜不着,你说他心里会怎么想?生:很着急!师:着急啊,着急!可是你读起来一点儿也不急。 (生再读,有进步齐读。 )师:这时候,奶妈来了。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生: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师:我想问一下,严监生这时候把眼闭着摇头,什么感觉?生:有点失望了师:只是有点失望吗?生: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了师:是啊!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了。是这个意思,他听了这话。一起读。师:现在老师把描写严监生的这三个句子都打在大屏幕上,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品味品味。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师:读着读着,我们就会发现,严监生从头到尾一直在干什么?生齐:摇头。师:没错。既然都是在写严监生摇头,那我这样写好吗?(课件出示对比)师:(读三个人的猜测,接读改编后的三次“摇头” )这样写好吗?生:不好。 (举手争着想发言) 。师:回过头来看看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到底妙在哪里?不着急,咱们不妨先把这三次摇头在课文中划一划,再仔细地读一读,比较比较,然后把你体会到的作者写法上的妙处写下来!就写在这个课文的空白处。师:看看作者写的摇头到底妙在哪里。生 1:他写得很详细,很生动。 “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写出他眼睛睁得很大了。如果只写他摇了摇头,就不够形象。师:读着这样生动的描写,你的眼前仿佛生:看到活生生的严监生一样。生:这些句子比较好地写出了他的着急。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生:从他三次摇头我感受到他心里非常着急。师: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是这三次摇头把严监生的样子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现在这位同学还发现课文中的这三次摇头把严监生的心情也描写出来,你们说,作者写得妙不妙?生:妙!师:谁还有别的看法?不着急,把这三句话联系起来看看,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生:第一次大侄子没有猜到时,他把头摇了两三摇,心里很着急;当二侄子又猜不到时,他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有些失望;当奶妈还是猜不到时,他把眼闭着摇头,他就绝望了。师:听明白了吗?也就是说,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不仅写出了严监生的心情,还写出了心情的变化过程。把他的心路历程都给描绘出来了。你能发现这一点,真了不起。生:我觉得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还把严监生走向死亡的感觉写出来了,前边还能睁眼睛,到后边眼睛都闭上了,他已经越来越没有力气了,估计就剩下一口气了。师:真有一双慧眼啊!作者居然通过一个摇头的动作,把严监生生命走向死亡的过程给表现出来了!这才叫临死前的严监生嘛!师:同学们,这么一比较,我们发现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可不简单哪,真可以说是“千言万语尽在摇头中”啊!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三次摇头!(生齐读)四见性师:头是不停地摇,眼睛到最后都闭上了,可那两个指头呢?生:一直举在那里!师:是啊,他根本就放不下啊!还是他的老婆赵氏明白他的心思。(师引读,抽一生读赵氏说的话: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师:等赵氏挑完一茎之后,你再看(出示)生齐读: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师:刚才是“总不得断气” ,现在是“登时就没了气” 。你从这里读懂了什么?生:严监生如释重负,终于安心地死了。师:是啊,严监生临死前念念不忘两茎灯草,就怕那多点的一茎灯草会费油。 (抽生板书:两茎灯草)你说这一茎灯草能费多少油?可是在严监生心里呢?生:比生命还重要。师:是的。一起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副插图。看到了吗?那两茎灯草滋滋地烧着,不禁烧着油,也在烧着什么?生:也在烧着他的生命。生:还烧着他的心。师:你说他能不着急,能不难受吗?可是我们又不仅回想起课文前面“阅读提示”里读到过的一句话。生:严监生是个很有钱的人。师:老师读过儒林外史 ,我发现严监生还不是一般的有钱。在儒林外史第五、六回中吴敬梓写道(出示并激情朗读)严监生家私豪富,足有十多万银子,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钱过北斗,米烂成仓,奴仆成群,牛马成行师:你想说什么?生:严监生真的太有钱了。师:拿到现在来说,起码也是个千万富翁啊。就这么个千万富翁,临死前却为那两茎灯草“总不得断气” ,又为那两茎灯草“登时就断了气” 。面对这样的严监生你想对他说什么?生 1:严监生,你太在乎钱了!师:你是在指责他,对吗,太过分了。生 2:都快死的人了,干嘛还在乎那两茎灯草啊,真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师:你真会说话,用这样的比喻,真是妙啊!生 3:严监生,你也太节约了!师:这个说法倒挺有趣!那么你们说严监生的这种节约是不是合情理?有没有过分呢?生:不合情理的,很过分的。师:谁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生:我找到了,课文说: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师:所以像这样不合情理的、过分的节约,应该叫什么?生齐说:吝啬!师:同学们,我们学的这组课文叫人物描写一组 ,那么今天学的这篇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生:严监生是个吝啬鬼。生: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两个指头” 。师:能不能从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上谈谈?生:作者的神态描写很详细很生动,不仅写出了样子,还写出了心情。师:这样的写法给你怎样的启发?生:以后我们在写作中也要能够把人物写得生动、传神一点。师:你看,这就是吴敬梓创作的“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魅力。同学们,假如你们以后你在生活中遇到特别小气、吝啬的人,你的脑中马上就会跳出一个名字,谁?生:严监生!师:你的脑中马上就会跳出一幕情景生: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总不得断气!师:就是这样印象深刻。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 (生读)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师:你们看,就是这些小小的动作、神态,就是这样细微的变化,却让我们看到了活灵活现的严监生的形象、内心和性格,真不愧是描写人物的经典啊!“人物描写一组”之临死前的严监生浙江省绍兴市上虞阳光学校 罗才军【设计说明】教学努力体现阅读课本质,真真切切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读出形象,补白心境,读悟性情,以“见文见形见心见性见本”贯通整个教学流程,在此过程中眷注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包括文本解读、拓展想象、感悟补白、概括提升等。另一方面,教学的支点落在“两个指头”这个经典的语言现象上,落在作者对人物神情、动作的细致描写上,从理解、体味、内化再到运用,让学生体验到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形象上的巨大的创造力,致力于实现理解语言内容与学习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课堂实录】一、见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篇课文。谁来读读这个课题?生:读题。 (该生把“监”字读成了第一声)师:声音真好听!但是“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它读第四声。请你再读一次。生:再读课题。 (读准确了)师:真好!这个“监“字啊,咱们还得注意它的写法。打开课本,就在课题旁边端端正正地把“监”字写上一遍。师:注意“监“字的第三笔是个短撇,最后一笔要稍长一点。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字写得真不错。师:眼睛特别亮的同学肯定已经发现就在课题的右上角有个小。对应着到课文底下看看,你知道什么了?生:我知道了监生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师:对,监生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就象秀才、进士之类的。打个比方说吧, (指着一生)你就是秀才,你姓什么?生:我姓冯师:我们就可以叫他生齐:冯秀才师(指板书):那么这个姓严的监生自然也可以叫他生:严监生师:你看,借助注释能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题,一起再来读读这个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这严监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请大家快速地读读课题底下蓝色方框里的阅读提示。生:(自由读提示)师:一读就明白,严监生是哪里的人物?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师:没错。这是一部写于清朝的讽刺小说,它的作者叫(师生齐说)吴敬梓。师:我们还知道了在小说中,严监生是一个一起说!生:很有钱的人。师: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我知道大家在课前已经读过课文了,不过,这篇课文在语言和用字上和我们现在有些不同。请大家不妨再来读一读,老师给大家一些建议:一字一句地读,努力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讲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什么事?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学生读完后)大家读得真是有滋有味,考考大家!这个句子比较长,谁会读?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抽生读齐读)师:什么叫“一声不倒一声”?谁知道?生:就是“一声连着一声” 。师:你已经学会利用注释来理解了。像“一声不倒一声”这样的语言现在已经不常用了,但在这篇课文里还有好些,有注释的呢,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读懂它,可那些没注释的呢,你能读懂吗?咱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把这样的词找一找,圈一圈。再琢磨琢磨能不能读懂它的意思。(交流)生 1:莫不是。师:你知道“莫不是”是什么意思吗?生:就是“不会是?” 。师:表示疑问和猜测,对吧?就是“难道是” 、“除非是” 。那你是怎么读懂的?生:我自己看懂的。师:语文功底比较深的人一读就懂。生 2:再不回头。师:什么意思。生 2:就是病情再不见轻了。生 3:不曾见面:师:“不曾”什么意思?生:就是“没有”!师:你再来读读师:其实你在读“不曾见面”这个词的时候,是把它放在哪里去读?生:句子中。师:是啊,联系着上下文来读懂的。所以你们看,有注释的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没注释的我们可以怎样读懂这样的词?生:联系上下文。师:那么,这篇课文讲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什么事?生: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二侄子、奶妈都没猜着,后来赵氏猜出是两茎灯草,挑掉一茎后,严监生登时就死了。师:其实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这些人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来概括?(诸亲六眷)师:能把这样一篇课文读成这样一句话,真不错。我们也来学着这个样子,同桌互相说一说。二、见形师:来看看临死前的严监生是怎么伸起这两个指头的,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生:读句子。 (读得比较到位)师:此时的严监生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什么?生:奄奄一息、病弱膏肓、气若游丝、命悬一线师:能不能把这些体会送到句子中里,读出来,让我们一听就能感觉到他已经命悬一线啦!师:(指名读后)真有水平,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师:已经奄奄一息,却总不得断气,你从这里读懂了什么?生:严监生肯定还有心事未了!师:所以我们的目光就自然而然地投向了他从被单里伸出来的两根指头。请你把两个指头写在黑板上。 (抽生上台板书:两个指头)三见心师: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一个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念念不忘的会是什么?生:亲人、朋友。生:金银珠宝什么的也要拿出来。师:是啊,严监生身边的人也是这么想的。所以面对这两个指头,大侄子猜的是什么?生:(回答并板书)两个亲人!师:二侄子猜的又是什么?生:(回答并板书)两笔银子!师:奶妈猜的又是什么?生:(回答并板书)两位舅爷!师:这三个人猜得都很合情理,但猜中了没有?我们从哪些句子一读就能明白!生读句子 1: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师:谁还有补充?生读句子 2: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生读句子 3: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师:咱们再回到课文中去,同桌合作着来读读这个部分,一位同学呢读三个人的猜测,另一位同学读读严监生的反应,看看能不能让你的同桌听了你的朗读之后,好像严监生就在眼前一样!(同桌合作朗读)师:听大家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跟大家来合作一把。我来读这三个人的猜测。请同学来读描写严监生的句子!看看你们能不能读得让老师也如见其人!师: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位亲人不曾见面?生: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师:你知道严监生这是到了什么时候了吗?生:奄奄一息。师:奄奄一息的人,头还能摇得这么利索吗?再读读!(师生再次对读,生进步)师: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放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生: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师:读得不错,可是还没有读到严监生的心里去。你想啊,大侄子猜不着,二侄子又猜不着,你说他心里会怎么想?生:很着急!师:着急啊,着急!可是你读起来一点儿也不急。 (生再读,有进步齐读。 )师:这时候,奶妈来了。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生: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师:我想问一下,严监生这时候把眼闭着摇头,什么感觉?生:有点失望了师:只是有点失望吗?生: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了师:是啊!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了。是这个意思,他听了这话。一起读。师:现在老师把描写严监生的这三个句子都打在大屏幕上,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品味品味。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师:读着读着,我们就会发现,严监生从头到尾一直在干什么?生齐:摇头。师:没错。既然都是在写严监生摇头,那我这样写好吗?(课件出示对比)师:(读三个人的猜测,接读改编后的三次“摇头” )这样写好吗?生:不好。 (举手争着想发言) 。师:回过头来看看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到底妙在哪里?不着急,咱们不妨先把这三次摇头在课文中划一划,再仔细地读一读,比较比较,然后把你体会到的作者写法上的妙处写下来!就写在这个课文的空白处。师:看看作者写的摇头到底妙在哪里。生 1:他写得很详细,很生动。 “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写出他眼睛睁得很大了。如果只写他摇了摇头,就不够形象。师:读着这样生动的描写,你的眼前仿佛生:看到活生生的严监生一样。生:这些句子比较好地写出了他的着急。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生:从他三次摇头我感受到他心里非常着急。师: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是这三次摇头把严监生的样子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现在这位同学还发现课文中的这三次摇头把严监生的心情也描写出来,你们说,作者写得妙不妙?生:妙!师:谁还有别的看法?不着急,把这三句话联系起来看看,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生:第一次大侄子没有猜到时,他把头摇了两三摇,心里很着急;当二侄子又猜不到时,他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有些失望;当奶妈还是猜不到时,他把眼闭着摇头,他就绝望了。师:听明白了吗?也就是说,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不仅写出了严监生的心情,还写出了心情的变化过程。把他的心路历程都给描绘出来了。你能发现这一点,真了不起。生:我觉得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还把严监生走向死亡的感觉写出来了,前边还能睁眼睛,到后边眼睛都闭上了,他已经越来越没有力气了,估计就剩下一口气了。师:真有一双慧眼啊!作者居然通过一个摇头的动作,把严监生生命走向死亡的过程给表现出来了!这才叫临死前的严监生嘛!师:同学们,这么一比较,我们发现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可不简单哪,真可以说是“千言万语尽在摇头中”啊!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三次摇头!(生齐读)四见性师:头是不停地摇,眼睛到最后都闭上了,可那两个指头呢?生:一直举在那里!师:是啊,他根本就放不下啊!还是他的老婆赵氏明白他的心思。(师引读,抽一生读赵氏说的话: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