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开课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重庆市丰都县实验小学 代海禄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认识诗人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读诗,正音。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 ,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 。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4、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5、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1、教师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2、投影出示: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 。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 。1080 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1084年,48 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 。3、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那么, 题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读古诗。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 ,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官场” 。换词朗读:不识 x x 真面目,只缘身在 x x 中。再引导回归原句,反复品读。4、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领反复吟唱。五、比较阅读,点燃诗心1、教师出示自己所作象棋:孤相单士护王宫,炮马车卒狭路逢。不识棋局真面目,只缘身在棋局中。引导对比阅读,找出异同。2、鼓励把生活中的类似感悟也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尝试写一写。3、集体交流。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重庆市丰都县实验小学 代海禄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认识诗人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读诗,正音。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 ,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 。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4、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5、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1、教师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2、投影出示: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 。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 。1080 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1084年,48 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 。3、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那么, 题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读古诗。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 ,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官场” 。换词朗读:不识 x x 真面目,只缘身在 x x 中。再引导回归原句,反复品读。4、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领反复吟唱。五、比较阅读,点燃诗心1、教师出示自己所作象棋:孤相单士护王宫,炮马车卒狭路逢。不识棋局真面目,只缘身在棋局中。引导对比阅读,找出异同。2、鼓励把生活中的类似感悟也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尝试写一写。3、集体交流。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重庆市丰都县实验小学 代海禄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认识诗人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读诗,正音。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 ,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 。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4、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5、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1、教师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2、投影出示: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 。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 。1080 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1084年,48 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 。3、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那么, 题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读古诗。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规懂规践规中新增双重预防体系试题(危化品)含答案
- 2025年新型二手车交易与售后服务保障合同
- 2025年度人力资源培训与咨询服务合同
- 2025版企业股权分割离婚协议:婚姻财产分割与子女抚养权
- 2025年度吊车租赁及紧急救援服务合同
- 2025版全新高端休闲娱乐场地租赁合同范本
- 2025版环保型推土机购置与二手转让合同范本
- 2025版农业技术服务售后服务保障协议
- 2025年草原生态补偿与租赁经营合同
- 2025年度水产品品牌授权销售代理合同
- THBSF 003-2023 红椿大径级无节材培育技术规程
- ISO27001:2022信息安全管理手册+全套程序文件+表单
- 一小时漫画缠论实战法
- 幼儿园教职工保密协议内容
- 校园安全工作专题培训会
- 《大数据基础》 课件 项目一 走进大数据
- 橡皮障隔离术知情同意书
- 临床医学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
- 营区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我上学了单元整备课》word版教案
-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