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_第1页
出师表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_第2页
出师表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_第3页
出师表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_第4页
出师表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出师表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整体把握1主旨出师表是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出师伐魏,进夺中原,临出发时,向蜀后主刘禅上的一封表。文章情辞恳切,字字句句都发自肺腑,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亲贤远佞”是表的中心内容,而诸葛亮上表后主的主旨就在于“恢弘士气” “兴复汉室” 。文中论述的“亲贤臣,远小人”也只是为此目的而提出的一个具体要求,不是主旨所在。诸葛亮出师表以“恢弘士气” “兴复汉室”为主题,表现了诸葛亮忠于蜀汉,为兴复汉室,统一中国,鞠躬尽瘁的高度责任感。 出师表的这一主题,是积极的,是有利于促进历史的发展的。至于作者在具体论述中提出的开张圣听、明察善断,法度一致、赏罚公允,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亲贤远佞等观点,不仅在当时对于实现作者上表的立言要旨有着重大关系,就是时至今日,对于我们也还有其借鉴意义。2结构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5 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文章的第 1段开头一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起语不凡,着眼于开创统一大业,是全文论述的出发点。下边接着分析蜀国当时的形势,分析全面,既指出不利的形势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蜀国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又指出有利的人事条件是文武群臣“追先帝之殊遇” ,决心报效后主,忠心耿耿,足可信任。根据这种情况,针对后主刘禅的软懦无能提出了“诚宜开张圣听” , “不宜妄自菲薄”的规劝。目的是要后主振奋起来,集思广益,团结群臣,完成先帝开创的统一大业。分析形势,提出任务,着眼于“恢弘志气”以“兴国” ,站得高,看得远,全篇主旨立意深刻。下边的全部论述都是本此意生发出去阐明有关的问题。第 2 段至第 5 段具体论述如何振奋士气以“兴国” 。第 2 段开头总说宫中府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不宜偏私” ,要公正严明,皇帝和政府要遵守和执行同一法度,主张实行严格的法治。第 3、4 段具体论述应信任宫中府中的费祎、向宠等,使他们发挥作用,为国家做出贡献。第 5 段承上做出带有关键性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小结。并指出“亲贤臣,远小人”的目的,是要达到“汉室之隆” ,即实现第 1 段所提出的要求:“恢弘士气”以“兴国” 。第二部分(6、7 两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第 8 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第四部分(第 9 段)表文的结束语。表现了临别深情,道出了发自肺腑的“至诚之言” ,有强烈的感人力量。3延伸出师表之所以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篇范作,除了表达诸葛亮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正确主张和坚定意志,体现诸葛亮鞠躬尽瘁、尽忠尽责的壮烈情怀和进取精神这个中心主题而外,其在行文上朴素平易,诚挚恳切,简炼洒脱的语言风格,和忠言顺耳,辞切情深,分析精辟,刚柔兼济的艺术特色更令人赏心悦目。其一,中心突出,结构缜密,前后呼应,脉络清晰。刘备死后,诸葛亮肩负蜀汉将相大任,尽心尽责地辅佐刘禅,但诸葛亮夙夜忧叹的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愿望尚未实现。他上出师表的思想动机就是为了兴师伐魏,进而兴复汉室,统一中国。所以,下笔陈词、布局谋篇都是始终围绕这一中心议题为深化这个中心服务的。表中反复论及“先帝”的“遗诏” 、 “遗德” ,是为了点明这一中心,谈及宫中府中大事的安排、人事的考虑,也是针对这一中心而发;对刘禅提出忠告,对臣僚给予鼓励,还是为了强化这个中心。在结构安排上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显得非常缜密,从分析天下局势开始,谈及宫中府中大事,提出修明政治的建议,然后叙述自己追随先帝,以身许国的经历,表达自己对蜀汉政权的耿耿忠心;接着劝勉刘禅“察纳雅言” ,遵循“先帝遗诏” ,弘扬“先帝遗德” ,最后表达“出师北伐” , “兴复汉室”的决心,进一步强化中心。文章一气呵成,酣畅流利,跌宕起伏,前呼后应,紧扣主题,脉络清晰。即使在回顾恒灵二帝之时的情况,其议论也始终没有游离主题之外。出师表尽管论古道今,谈人议政,内容丰富而广泛,却把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二,言辞诚恳,声情并茂,情真意切,溢于言表。 出师表不过 600 多字,却通篇体现出一个“情”字。内容上虽以议论为主,语言上却以抒情长,而且声情并茂,情真意切。表中 13 次提到先帝,语气中饱含肃穆、庄重和哀思、追念的深情,体现出作者对刘备和蜀汉政权发自肺腑、溢于言表的忠贞之情。尤其是“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和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样的句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以身许国,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激越感情,和发自内心、饱噙热泪,写下“军令状”的真切之情。其高昂挚热的战斗情怀和精忠报国的殷切心志,跃然于文中,读来无不使天下英雄深深感动,为之坠泪;使仁人志士为之动容,肃然起敬。作者的这种真情实感,在全文中随处可见,可谓笔笔生情,处处有情。如议及追念先帝,情感绵绵;讲到讨伐“汉贼” ,情调激昂;回顾以往,情绪深沉;展望前景,情志慷慨;使人甚感亲切,动人心魄,感人至深。其三,忠言顺耳,良药爽口,辞切情深,语气委婉。刘备临终前,曾托孤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同时又诏敕后主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禅即位后,确实“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如今诸葛亮要率师远征,不免有后顾之忧,但他虽是父辈,又毕竟为人臣,说话当然要得体。忠言须进,但不能逆耳难入,良药要呈,也不可苦口难咽,否则难免会事与愿违。因此,诸葛亮上表时十分注意表达方式,注重以情动人。一是反复提及“先帝”的遗言、 “遗德” 、“遗诏” ,通过对先帝的追忆、感念,采劝勉刘禅继承先主遗念;二是以自己的经历、经验和真情实感,以忘身忧国的一腔贞来激励后主采纳自己的建议;三是处处从“陛下 的事业、威望、声誉着想,恳望后主接受“率师北伐”的请求。全文从头至尾始终浸透着真情实感,恳语忠言。面对语气委婉,循循善诱的顺耳忠言,爽口良药,刘禅作为“陛下” ,再昏庸再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了。其四,劝勉攻心,建议着意,畅肝亮胆,直抒胸臆。 出师表中,诸葛亮为了劝勉后主安排好政事,提出了“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条政治建议。建议之一是:“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开张圣听”是先帝遗德,自然应当发扬光大, “诚宜不宜”这样的句式一般来说是比较生硬的,但这样做的前提是“以光先帝遗德” ,这就是显得自然且顺耳。建议之二是执法持平,赏罚分明,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建议之三是要“亲贤臣,远小人” ,而不能“亲小人,远贤臣;这是刘备在世时常与大臣论及且深为感慨之事。诸葛亮深知刘禅昏聩,有时忠奸难辨,贤愚不分,因此,在这条建议中,又用苦良心地具体开列一批贤臣名单,劝勉后主“亲之信之” 。为避免流露教训语气,失去人臣之礼,在举荐文臣武将时先介绍品格,再强调这是“先帝”信得过的人,最后才建议宫中营中之事,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o”面对时时提及先帝遗训,堂皇严正的忠言,刘禅能不肃然敛色,句句入耳吗?同样,在追叙自己以身许国经历,表达出师北伐决心时,诸葛亮也是时时不忘先帝际遇之恩,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表明自己为维持蜀汉政权苦心孤诣,惨淡经营的心迹,以此激发后主奋发图强之志。在提出率师北伐请求时,更是立下军令状,通过对臣属职责的强调,再次提请后主也要深明自身的重任,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对这样赤心为主的臣属的规劝,刘禅又怎能无动于衷,置若罔闻!整体把握1主旨出师表是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出师伐魏,进夺中原,临出发时,向蜀后主刘禅上的一封表。文章情辞恳切,字字句句都发自肺腑,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亲贤远佞”是表的中心内容,而诸葛亮上表后主的主旨就在于“恢弘士气” “兴复汉室” 。文中论述的“亲贤臣,远小人”也只是为此目的而提出的一个具体要求,不是主旨所在。诸葛亮出师表以“恢弘士气” “兴复汉室”为主题,表现了诸葛亮忠于蜀汉,为兴复汉室,统一中国,鞠躬尽瘁的高度责任感。 出师表的这一主题,是积极的,是有利于促进历史的发展的。至于作者在具体论述中提出的开张圣听、明察善断,法度一致、赏罚公允,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亲贤远佞等观点,不仅在当时对于实现作者上表的立言要旨有着重大关系,就是时至今日,对于我们也还有其借鉴意义。2结构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5 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文章的第 1段开头一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起语不凡,着眼于开创统一大业,是全文论述的出发点。下边接着分析蜀国当时的形势,分析全面,既指出不利的形势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蜀国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又指出有利的人事条件是文武群臣“追先帝之殊遇” ,决心报效后主,忠心耿耿,足可信任。根据这种情况,针对后主刘禅的软懦无能提出了“诚宜开张圣听” , “不宜妄自菲薄”的规劝。目的是要后主振奋起来,集思广益,团结群臣,完成先帝开创的统一大业。分析形势,提出任务,着眼于“恢弘志气”以“兴国” ,站得高,看得远,全篇主旨立意深刻。下边的全部论述都是本此意生发出去阐明有关的问题。第 2 段至第 5 段具体论述如何振奋士气以“兴国” 。第 2 段开头总说宫中府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不宜偏私” ,要公正严明,皇帝和政府要遵守和执行同一法度,主张实行严格的法治。第 3、4 段具体论述应信任宫中府中的费祎、向宠等,使他们发挥作用,为国家做出贡献。第 5 段承上做出带有关键性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小结。并指出“亲贤臣,远小人”的目的,是要达到“汉室之隆” ,即实现第 1 段所提出的要求:“恢弘士气”以“兴国” 。第二部分(6、7 两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第 8 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第四部分(第 9 段)表文的结束语。表现了临别深情,道出了发自肺腑的“至诚之言” ,有强烈的感人力量。3延伸出师表之所以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篇范作,除了表达诸葛亮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正确主张和坚定意志,体现诸葛亮鞠躬尽瘁、尽忠尽责的壮烈情怀和进取精神这个中心主题而外,其在行文上朴素平易,诚挚恳切,简炼洒脱的语言风格,和忠言顺耳,辞切情深,分析精辟,刚柔兼济的艺术特色更令人赏心悦目。其一,中心突出,结构缜密,前后呼应,脉络清晰。刘备死后,诸葛亮肩负蜀汉将相大任,尽心尽责地辅佐刘禅,但诸葛亮夙夜忧叹的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愿望尚未实现。他上出师表的思想动机就是为了兴师伐魏,进而兴复汉室,统一中国。所以,下笔陈词、布局谋篇都是始终围绕这一中心议题为深化这个中心服务的。表中反复论及“先帝”的“遗诏” 、 “遗德” ,是为了点明这一中心,谈及宫中府中大事的安排、人事的考虑,也是针对这一中心而发;对刘禅提出忠告,对臣僚给予鼓励,还是为了强化这个中心。在结构安排上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显得非常缜密,从分析天下局势开始,谈及宫中府中大事,提出修明政治的建议,然后叙述自己追随先帝,以身许国的经历,表达自己对蜀汉政权的耿耿忠心;接着劝勉刘禅“察纳雅言” ,遵循“先帝遗诏” ,弘扬“先帝遗德” ,最后表达“出师北伐” , “兴复汉室”的决心,进一步强化中心。文章一气呵成,酣畅流利,跌宕起伏,前呼后应,紧扣主题,脉络清晰。即使在回顾恒灵二帝之时的情况,其议论也始终没有游离主题之外。出师表尽管论古道今,谈人议政,内容丰富而广泛,却把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二,言辞诚恳,声情并茂,情真意切,溢于言表。 出师表不过 600 多字,却通篇体现出一个“情”字。内容上虽以议论为主,语言上却以抒情长,而且声情并茂,情真意切。表中 13 次提到先帝,语气中饱含肃穆、庄重和哀思、追念的深情,体现出作者对刘备和蜀汉政权发自肺腑、溢于言表的忠贞之情。尤其是“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和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样的句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以身许国,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激越感情,和发自内心、饱噙热泪,写下“军令状”的真切之情。其高昂挚热的战斗情怀和精忠报国的殷切心志,跃然于文中,读来无不使天下英雄深深感动,为之坠泪;使仁人志士为之动容,肃然起敬。作者的这种真情实感,在全文中随处可见,可谓笔笔生情,处处有情。如议及追念先帝,情感绵绵;讲到讨伐“汉贼” ,情调激昂;回顾以往,情绪深沉;展望前景,情志慷慨;使人甚感亲切,动人心魄,感人至深。其三,忠言顺耳,良药爽口,辞切情深,语气委婉。刘备临终前,曾托孤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同时又诏敕后主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禅即位后,确实“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如今诸葛亮要率师远征,不免有后顾之忧,但他虽是父辈,又毕竟为人臣,说话当然要得体。忠言须进,但不能逆耳难入,良药要呈,也不可苦口难咽,否则难免会事与愿违。因此,诸葛亮上表时十分注意表达方式,注重以情动人。一是反复提及“先帝”的遗言、 “遗德” 、“遗诏” ,通过对先帝的追忆、感念,采劝勉刘禅继承先主遗念;二是以自己的经历、经验和真情实感,以忘身忧国的一腔贞来激励后主采纳自己的建议;三是处处从“陛下 的事业、威望、声誉着想,恳望后主接受“率师北伐”的请求。全文从头至尾始终浸透着真情实感,恳语忠言。面对语气委婉,循循善诱的顺耳忠言,爽口良药,刘禅作为“陛下” ,再昏庸再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了。其四,劝勉攻心,建议着意,畅肝亮胆,直抒胸臆。 出师表中,诸葛亮为了劝勉后主安排好政事,提出了“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条政治建议。建议之一是:“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开张圣听”是先帝遗德,自然应当发扬光大, “诚宜不宜”这样的句式一般来说是比较生硬的,但这样做的前提是“以光先帝遗德” ,这就是显得自然且顺耳。建议之二是执法持平,赏罚分明,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建议之三是要“亲贤臣,远小人” ,而不能“亲小人,远贤臣;这是刘备在世时常与大臣论及且深为感慨之事。诸葛亮深知刘禅昏聩,有时忠奸难辨,贤愚不分,因此,在这条建议中,又用苦良心地具体开列一批贤臣名单,劝勉后主“亲之信之” 。为避免流露教训语气,失去人臣之礼,在举荐文臣武将时先介绍品格,再强调这是“先帝”信得过的人,最后才建议宫中营中之事,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o”面对时时提及先帝遗训,堂皇严正的忠言,刘禅能不肃然敛色,句句入耳吗?同样,在追叙自己以身许国经历,表达出师北伐决心时,诸葛亮也是时时不忘先帝际遇之恩,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表明自己为维持蜀汉政权苦心孤诣,惨淡经营的心迹,以此激发后主奋发图强之志。在提出率师北伐请求时,更是立下军令状,通过对臣属职责的强调,再次提请后主也要深明自身的重任,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对这样赤心为主的臣属的规劝,刘禅又怎能无动于衷,置若罔闻!整体把握1主旨出师表是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出师伐魏,进夺中原,临出发时,向蜀后主刘禅上的一封表。文章情辞恳切,字字句句都发自肺腑,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亲贤远佞”是表的中心内容,而诸葛亮上表后主的主旨就在于“恢弘士气” “兴复汉室” 。文中论述的“亲贤臣,远小人”也只是为此目的而提出的一个具体要求,不是主旨所在。诸葛亮出师表以“恢弘士气” “兴复汉室”为主题,表现了诸葛亮忠于蜀汉,为兴复汉室,统一中国,鞠躬尽瘁的高度责任感。 出师表的这一主题,是积极的,是有利于促进历史的发展的。至于作者在具体论述中提出的开张圣听、明察善断,法度一致、赏罚公允,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亲贤远佞等观点,不仅在当时对于实现作者上表的立言要旨有着重大关系,就是时至今日,对于我们也还有其借鉴意义。2结构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5 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文章的第 1段开头一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起语不凡,着眼于开创统一大业,是全文论述的出发点。下边接着分析蜀国当时的形势,分析全面,既指出不利的形势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蜀国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又指出有利的人事条件是文武群臣“追先帝之殊遇” ,决心报效后主,忠心耿耿,足可信任。根据这种情况,针对后主刘禅的软懦无能提出了“诚宜开张圣听” , “不宜妄自菲薄”的规劝。目的是要后主振奋起来,集思广益,团结群臣,完成先帝开创的统一大业。分析形势,提出任务,着眼于“恢弘志气”以“兴国” ,站得高,看得远,全篇主旨立意深刻。下边的全部论述都是本此意生发出去阐明有关的问题。第 2 段至第 5 段具体论述如何振奋士气以“兴国” 。第 2 段开头总说宫中府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不宜偏私” ,要公正严明,皇帝和政府要遵守和执行同一法度,主张实行严格的法治。第 3、4 段具体论述应信任宫中府中的费祎、向宠等,使他们发挥作用,为国家做出贡献。第 5 段承上做出带有关键性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小结。并指出“亲贤臣,远小人”的目的,是要达到“汉室之隆” ,即实现第 1 段所提出的要求:“恢弘士气”以“兴国” 。第二部分(6、7 两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第 8 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第四部分(第 9 段)表文的结束语。表现了临别深情,道出了发自肺腑的“至诚之言” ,有强烈的感人力量。3延伸出师表之所以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篇范作,除了表达诸葛亮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正确主张和坚定意志,体现诸葛亮鞠躬尽瘁、尽忠尽责的壮烈情怀和进取精神这个中心主题而外,其在行文上朴素平易,诚挚恳切,简炼洒脱的语言风格,和忠言顺耳,辞切情深,分析精辟,刚柔兼济的艺术特色更令人赏心悦目。其一,中心突出,结构缜密,前后呼应,脉络清晰。刘备死后,诸葛亮肩负蜀汉将相大任,尽心尽责地辅佐刘禅,但诸葛亮夙夜忧叹的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愿望尚未实现。他上出师表的思想动机就是为了兴师伐魏,进而兴复汉室,统一中国。所以,下笔陈词、布局谋篇都是始终围绕这一中心议题为深化这个中心服务的。表中反复论及“先帝”的“遗诏” 、 “遗德” ,是为了点明这一中心,谈及宫中府中大事的安排、人事的考虑,也是针对这一中心而发;对刘禅提出忠告,对臣僚给予鼓励,还是为了强化这个中心。在结构安排上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显得非常缜密,从分析天下局势开始,谈及宫中府中大事,提出修明政治的建议,然后叙述自己追随先帝,以身许国的经历,表达自己对蜀汉政权的耿耿忠心;接着劝勉刘禅“察纳雅言” ,遵循“先帝遗诏” ,弘扬“先帝遗德” ,最后表达“出师北伐” , “兴复汉室”的决心,进一步强化中心。文章一气呵成,酣畅流利,跌宕起伏,前呼后应,紧扣主题,脉络清晰。即使在回顾恒灵二帝之时的情况,其议论也始终没有游离主题之外。出师表尽管论古道今,谈人议政,内容丰富而广泛,却把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二,言辞诚恳,声情并茂,情真意切,溢于言表。 出师表不过 600 多字,却通篇体现出一个“情”字。内容上虽以议论为主,语言上却以抒情长,而且声情并茂,情真意切。表中 13 次提到先帝,语气中饱含肃穆、庄重和哀思、追念的深情,体现出作者对刘备和蜀汉政权发自肺腑、溢于言表的忠贞之情。尤其是“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和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样的句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以身许国,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激越感情,和发自内心、饱噙热泪,写下“军令状”的真切之情。其高昂挚热的战斗情怀和精忠报国的殷切心志,跃然于文中,读来无不使天下英雄深深感动,为之坠泪;使仁人志士为之动容,肃然起敬。作者的这种真情实感,在全文中随处可见,可谓笔笔生情,处处有情。如议及追念先帝,情感绵绵;讲到讨伐“汉贼” ,情调激昂;回顾以往,情绪深沉;展望前景,情志慷慨;使人甚感亲切,动人心魄,感人至深。其三,忠言顺耳,良药爽口,辞切情深,语气委婉。刘备临终前,曾托孤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同时又诏敕后主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禅即位后,确实“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如今诸葛亮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