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赛龙舟的详细资料.docx_第1页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的详细资料.docx_第2页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的详细资料.docx_第3页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的详细资料.docx_第4页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的详细资料.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的详细资料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节的一些相关习俗,但是大家是否知道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就是赛龙舟了,那么关于赛龙舟的资料有哪些呢?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 “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 ,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 33 米,路上有 lOO 人,桡手约 80 人。南宁龙舟长 20 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 1622 米,挠手 2448 人。福建福州龙舟长 18 米,挠手 32 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如广东顺德龙舟上饰以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对联、花草等,还有绣满龙风、八仙等图案的罗伞。一般龙舟没有这么多的装饰,多饰以各色三角旗、挂彩等。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元人王振鹏所绘),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又如点石斋画报。追踪屈子绘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很精丽。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而湖南汨罗县,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 ,斯沼屈之义。 ”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 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 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 “图个吉利” ,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妇女们平时是不出门的,如今也争着来看龙船,银钗耀日;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插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龙舟向着标飞快地驰近近代的龙舟比赛也大抵相同,不过规程稍严格一些。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除了比赛速度外,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浙江余杭县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 “龙舟鷁首,浮吹以娱” ,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 。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三种关于龙舟竞渡起源的说法。一说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被当地百姓发现后,大伙都拼命划船前去相救。后来就演变成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的风俗;二说是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三说与越王勾践有关。吴、越都处江南水乡,河湖交错,民间习惯以舟代车,都很有条件形成竞渡之俗。龙舟竞渡之俗,广泛流行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千百年来,赛龙舟已成为民间一项规模宏大的民俗游艺活动。虽然古时赛龙舟不一定在端午时举行,但如今却大都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进行,从这一点也可看到,赛龙舟源于救屈原一说在群众中有更大的影响。民俗专家介绍说,每逢举行赛龙舟的活动时,就像一次盛大的节日来临。有些地方五六十只龙舟同时参赛,每只船头上都安装有各式各样的木雕龙头,色彩绚丽,形态各异,有金龙、黄龙、白龙、乌龙等。开赛号令一响,只只龙舟犹如离弦之箭、出山之虎,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每只船上鼓锣喧天,喊声阵阵,你追我赶,力争上游。河岸两侧人头攒动,万众欢腾。前来呐喊助威的观众,群情激昂,欢声震天。扣人心弦的龙舟竞渡,把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推向了高潮。何谓“龙舟”?据闻一多先生有关越民族图腾祭说可知,当时所用的舟就刻画有龙的纹样,这正是龙舟称谓的来源。现在所见的龙舟仍是这样,船头制造成龙头形,船体画有龙鳞。至于古代的龙舟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清人范祖述在杭俗遗风中对西湖龙舟有较详细的描述:西湖有龙舟四五只,其船长约四五丈,头尾均高,彩画如龙形,中舱上下两层,首有龙头太子及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摊移,旁列十八般武艺,各式旗帜,门列各枪,中央高低五色彩伞,尾有娱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龙舟竞渡是一种民间竞技活动,是有一定的竞赛规则和胜负标准的。一般说,古时的竞渡规则和今天的差不多,胜负的标准则有所不同,今天的竞渡以达到终点的先后为胜负,比的主要是速度。古时比竞渡速度固然是一个标准,但还有一些较复杂的花样。比如“抢标” ,是指在划到终点的时候各船抢夺浮标以定胜负。标分鱼标、鸭标、钱标等,因其上系有红锦缎,所以也叫“锦标” 。另外,还有抢夺比较高难的钱、鸭等物,金属入水则沉;鸭入水则游,抢钱要下到水里去抢夺,因此争夺起来就要困难些,其场面也会更加激烈。这需要很好的水性和技巧。古代龙舟竞渡,以唐宋时为最盛。据荆楚岁时记所载:“州将及士人悉临水欢之” 。唐代张建封在竞渡歌中生动地描写了当时龙舟竞渡的热烈场面: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群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千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相目如瞬。明代,北京民间于端午也曾有赛龙舟的活动, 帝京岁时纪胜里二泗载“里二泗近张湾,有佑民观,中建玉皇阁醮坛,塑河神像前临运河,五月朔至端阳日,于河内斗龙舟,夺锦标,香会纷纭,游人络绎。 ”皇帝亦去西苑斗龙舟、划船,与诸大臣宴乐。至清代,在端午节期间,顺治、乾隆,乃至道光初年,皇上均有龙舟竞渡之举, 清朝野史大观卷二记载:顺治十一年端午,召内大臣大学士等乘龙舸,游西苑,至北桥登岸,幸南台欢宴至暮。自后遇午日,宫中每以龙舟酬次。乾隆间,五日则奉慈舆至御园观龙舟。圣驾在望瀛洲(亭名)。王公大臣及内廷词臣,亦得与宴赏。其东则蓬岛瑶台,皇太后观竞渡处也。嘉庆间,移于澄虚榭宴赏。高宗诗云:中流九龙舟,谁肯相参差。 仁宗诗云:九龙顺轨原无竞 ,据此可识龙舟之数。道光初年,尚沿竞渡故事,其后停止。清代民间既有竞渡,又有游船之娱。运河二闸等处,游船自端午开业,都人聚饮于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