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诬告反坐制度篇一:诬告反坐诬告反坐 简介 故意捏造事实向司法机关控告他人,使无罪的人被判有罪,或使有轻罪的人被判重罪,告人者要按其所诬告他人的罪受到惩罚。 诬告反坐是原始社会同态复仇的残余,学理上同害刑主义。 中国从秦、汉以来,历代法律都规定有此项原则。三国魏文帝黄初五年(224)令:“敢妄相告,以其罪罪之。 ”晋律张斐律注:“诬告谋反者反坐。 ”北魏律:“诸告事不实,以其罪罪之。 ” 唐律斗讼诬告反坐条:“诸诬告人者,各反坐。”但是诬告品官使之受到除名处分的,判罪比反坐还要加重。例如告五品以上官在监管范围内盗绢一匹,如确是事实,应杖三十,除名;若是诬告,对诬告人就不是只得杖罪,而要按被诬人五品官除名比徒三年的规定,反坐徒刑三年。 元律大元通制诉讼也规定:“诬告者抵罪反坐。” 明、清律对诬告反坐定有加等办法:凡诬告人笞罪者,加所诬罪二等;流、徒、杖罪加所诬罪三等,各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另有损害赔偿规定。若所诬徒罪人已役,流罪人已配,虽经改正放回,验日于犯人名下追征用过路费给还;若曾经典卖田宅者,着落犯人备价取赎;因而致死随行有服亲属一人者,绞,将犯人财产一半,断付被诬之人(其被诬之人,致死亲属一人者,犯人虽处绞,仍令备偿路费,取赎田宅,又将财产一半断付被诬之人养赡) ;至死罪所诬之人已决者,反坐以死(其被诬之人已经处决者,犯人虽坐死罪,亦令备偿路费,取赎田宅,断付财产一半,养赡其家) ;未决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加役三年。 此外,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二月曾定诬告法:“凡诬告三四人者,杖一百、徒三年;五六人者,杖一百、流三千里;所诬重者,从重论;诬告十人以上者,凌迟处死,枭首其乡,家属迁化外。 ” 引虚 诬告人在被诬告人未受拷讯前,向审判官吏申述其所告事实虚假,撤回诬告,可以得到宽免。如唐律规定;除诬告他人死罪者外,诬告他人流罪以下罪,在被诬告人或有关证人未被拷掠前承认虚假的,可以减反坐罪一等;但是诬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及奴婢部曲诬告主人的期亲、外祖父母的,虽承认虚假也不减等。 告不审 控告别人犯罪不实,不是出于故意,不算诬告,但也要受处罚。秦代对告不实的处罚比诬告轻。此后一直沿袭下来。 篇二:清代诬告案中的地方官角色初探清代诬告案中的地方官角色初探 刘亚东 摘 要:清代的州、府两级地方官,大多主持地方的案件审理工作。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地方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他们理想的施政理念,但是面对地方上的刑狱,特别是在处理诬告案件的问题上,事实上,他们却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中。一方面要主持公正,秉公执法,为民伸冤;另一方面又受到国家法律、上级官员的意志、在任地方民众的心理期盼、自身仕途道路,甚至是还有官场“潜规则”的影响而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得不在案件的审判中进退两难。本文从社会史的研究角度出发,立足从地方民众、国家和地方官员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脉络中去探究清代诬告案中的地方官员这一角色的灵活性。 关键词:清代;诬告案件;地方官员 清代的府、县两级地方官,作为地方案件的一审法官,是与基层民众接触最频繁的两级官员。作为国家行政权力在基层的实际执行者,他们的所作所为直接关系到国家统治政权的安全和地方的稳定。国家对他们的“寄以百姓,寄以城池府库,寄以钱粮征收在,责任尤重” 。 1P42 因此,地方官的选拔任用,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同时,国家也对理想中的地方官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制定了地方官员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有: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清正廉明、忠于君主、体恤民 情。事实上,这几项规范间是存在逻辑矛盾的。因为,刚正、无私和清廉都侧重于要求司法者不屈从权贵的威逼和利诱,而是能够严格地遵循法律规定;而忠于君主和体恤民情有时却要求不执著与僵硬的法律条文,而是根据案件当事人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司法,甚至完全抛开法律,径直按照某种道德要求或利益要求作出判断。从清代诬告案中地方官的表现,足以证明这几条规范中的内在矛盾,实际上是使地方官员陷入了一个左右为难的境地。一、判牍的作者及其处境 1、判牍的作者 一个人的素质决定他的态度,进而将他的态度付诸行动。清代的判牍者大多数是进士、举人和贡生出身,这些人通过参加科学考试而获得功名继而被授予官职,他们也就是所谓的“正途”出身的官员,也正是这种教育背景,决定了他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之深。这一时期,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是传统中国文人最理想的人生目标。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捐納制度是导致清代官风堕落的重要原因,而“甲科出身”的官员,由于他们受的是正规的儒家体系教育,并由此获得管理社会事务的知识,所以也获得了社会的尊重与信任。这些人身上的儒生气质,决定他们有强烈的入世责任感,希望实现经世治民的儒家理想。一系列的学者研究表明,尽管到清朝中后期,由于捐納制度的扩大,由“正途”贡生担任官职的比例在下降,但是,在官吏阶层中, “正途”出身的官员数量还是远大于“异途”出身的官员数量。 2P130P156 因此可以肯定,判牍中的这些官员的行为和观念在清代都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足以代表当时官员的主流。清代大部分的判牍者仕途都是比较顺利的,还不乏一些佼佼者,像是一代廉吏于成龙,阅读于成龙所留下的判牍,更可以从中发现他们是如何在官场起步时,从知县到知府时为官所用的智慧和处事方法,更能够深刻地了解清代地方官场的潜规则。2、压力重重,制度制约下的地方官 清代地方官员的压力主要表现在职能全面、人员短缺、财政紧张等,而国家重典治吏的政策更是悬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利刃。州县官员虽然品秩不高,但在地方上却代表皇帝行使职权,具有很高的地位,和非常重要的作用。清人有云:“夫天下者,州县之所积也。 ”3p92 他们的公务繁多而琐碎, “掌一县治理,决讼断辟,劝农赈贫,讨滑除奸,兴养立教,凡贡士、读法、养老、祀神、靡所不综” ,如此繁杂的日常事务,地方官面对的却是很大的区域和人口,而可供地方官支配的行政人员编制也极为短缺。此外,清代实行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基本上没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划分。一切财政理论上都统归中央管理,地方上根本没有独立的财政开支。与此同时,法律的制定也没有体谅到地方官员为官的难处,而是为了保障皇帝对吏治的期望,实行重典治吏。在清代, 吏部则例 、 六部处分则例和大清律例为官员规定了详尽的惩处内容,从职责政务、官纪文风到道德品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有可能受到行政或者刑事处罚。在司法领域,从案件的审理到判决,法官的责任无处不在。在司法管辖方面,为保障行政等级制度的权威性,各级司法机关对轻重不同的案件管理权限有严 格的划分,司法官吏超越规定权限受理审判案件,都要受到相应的处罚。比如,对于户婚、田土、钱债、斗殴、赌博等细事,法律规定:“于事犯地方告理,不得于原告所住之州、县呈告。原籍之官,亦不得滥准行关;彼处之官,亦不得据关拘发;违者,分别议处”4P389。案件的应准不应准,关系到正常的司法秩序能否得以维护,所以应准而不准,或者是应不准而准的都是法律禁止的。二、诬告案中地方官的策略:谨慎行事 “古来政之弊也,不徒弊于疏略,抑且弊于繁密。处分重则人思规避,而巧宦生矣。条例多则法可游移,而舞文作矣”1p47。因此,当制度不能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时,地方官的个人利益无法与国家利益保持一致,人性中“私”的特质要求每一个地方官谨慎地自保。在地方司法活动中,地方官必须对上控制风险,对下采取主动,利用“双向风险控制”策略,才能在上压下挤的工作环境中求得生存。 1、 劝息诉讼与鼓励诉讼并举 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面性,诉讼也不例外。为尽量发挥诉讼的优势,减少诉讼的负面影响,地方官采用的重要策略就是劝息诉讼和鼓励诉讼并举。每一个新上任的电光,都会发布“劝民息讼示” ,列举涉讼将会给百姓生活带来的灾难,希望辖区内的百姓都远离诉讼。当然,他们并非一味地只求止讼,在同一张告示中,他们通常会在结尾处告诫百姓,如真的有冤屈之事,一定要报官公断。有时他们也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劝息还是鼓励。在判牍中,尤其是在批词中,地方官员经常劝导当事人息讼销案。光绪年间,浙江会稽县正值米贵洋 贱,民情艰难之时,宋姓商人平价卖米,而其他商人居奇垄断,造成民怨,发生民众毁店抢米事件,众商人恨宋姓商人,遂以主使盗抢控告他,而地方官员为维护地方商业秩序,希望商人们能和平洽商。1P48 有的案件劝息处理,有的案件则将当事人未及时提起诉讼作为认定诬告的一个条件,似乎又在鼓励及时提起诉讼。原、被告双方孩子打闹,被告两个月后才控县说对方殴打致重伤。县官则认为如果当时确实打成重伤,被告怎么可能不立即呈控,而是在两个月后才控,据此而推断被告孩子的伤与原告无关。劝息与鼓励,看似矛盾的两种做法,其实表现出地方官谨慎的态度,他们往往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工作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实现“双向风险控制” ,通过这一策略的运用,既能掌握主动,又能控制风险。2、慎批以省拖累 受理词讼如果不能洞见各方的心思,断案如果不能公正,就不能使当事人心服,于是导致上控,小事变大事,就算不至于上控,造入词讼册内,也难免受到上司驳查。所以有人建议, “批发呈词,要能揣度人情物理,觉察奸刁诈伪。明大义,谙律例,笔简而赅,文明而顺,方能语语中肯,事事适当”5P769。慎批是地方官为规避日后两造可能翻案而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判牍中记载的因断案不公而造成拖累的案例也有不少。据记载:“河南渑池县民米振世典到上官申地为业,开采煤窑。董秉元垂涎其得利,纠结上官申胞兄在同一块地上另开窑口采煤,被米振世控县,董秉礼到知府处诬告米振世损坏他人窑口。审判认为,米并无不妥,但也并未惩罚董的诬告行为,反而断令米帮给 篇三:中国法制史单选题1. 将“法”改为“律” ,是在( ) 。C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占卜制 D A 夏朝 B 西周 C 战国时期的秦 D 汉 2. 夏朝有五种刑罚,共( )条。D A 五百 B 一千 C 二千 D 三千 3. “威侮五刑,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 扈式时发布的( ) 。B A 习惯 B 战争动员令 C 祭祀 D 礼仪 4. “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 ) 。 D A 昏 B 墨 C 贼 D 杀 5. 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据 叔向解释: “杀人不忌为( )” 。C A 昏 B 墨 C 贼 D 杀 6. 在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 ) 。A A 夏朝 B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7. 竹书纪年 记载:“夏后芬三十六年 作( )” 。D A 囹圄 B 夏台 C 均台 D 圜土 8. 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据 叔向解释: “己恶而掠美为( )” 。A A 昏 B 墨 C 贼 D 杀 9. 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据 叔向解释: “贪以败官为( )” 。B A 昏 B 墨 C 贼 D 杀 10. 相传夏桀时,曾把商汤“囚之( ) ”。 A A 夏台 B 均台 C 囹圄 D 圜土 11. 夏朝出现了一种制度,可以用财物折抵 刑罚,这种制度叫做( ) 。C A 禹刑 B 甘誓 C 赎刑 D 圜土 12. 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战争 动员令叫做( ) ,它也是夏朝的法律。B A 禹刑 B 甘誓 C 赎刑 D 圜土 13. 我国奴隶制国家的第一个国王是 ( ) 。D A 舜 B 禹 C 有扈氏 D 启 14. 14、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的继承实行 ( ) 。A 天命制 15. 夏、商、周三代的法律以( )命名。 A A 刑 B 法 C 律 D 法律 16. 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法产生于(A) A. 夏朝 B.商朝 C.秦 D.汉 17. 奴隶制国家最早的刑法(C ) A. 吕刑 B.九刑 C.禹刑 D.汤刑 18. 下列哪个含义是不正确的(A) A. 不吉不迪:不顺应天命,不去执行。 B. 颠越不恭:指狂妄放肆,不遵守法纪,不恭敬国王。 C. 暂遇奸宄:诈欺、奸邪、外乱、内乱。 D. 舍弃啬事:不事农业。 不吉不迪:为人不善,不行正道 19. 夏朝的刑罚有(D) A.墨、劓、膑 B.劓、膑、宫 C.墨、劓、宫 D.劓、墨、膑、宫 20. 商汤灭夏之后,吸取夏桀灭亡的教训, 告戒他的诸侯们,禁止( D ) 。 A 舍弃啬事 B 不从誓言 C 不吉不迪 D 不有功于民 21. 下列哪个为夏朝的法律形式(C) A.秘密刑法 B.誓 C.习惯法 D.王命 22. 下列哪个不是夏朝的刑罚种类?(C) A.死刑 B.肉刑 C.徒刑 D.流刑 23. 商朝的肉刑中哪一个与夏朝的执行方 式不同?(C) A. 墨刑 B. 劓刑 C. 膑刑 D. 宫刑 刖刑:断足的刑罚 膑刑:去膝盖骨的刑罚 24. 夏商时期地方与基层司法官叫什么? (D) A.司寇 B.正、史 C.大理 D.士、蒙士 25. 在夏朝的死刑中,哪一个有两种解释? (D) A. 诛 B. 杀 C.戮 D 孥戮. 孥戮.:解释一:将罪犯及其子一起处死的刑罚,类似后世的族诛 解释二:仅施与本人 26. 下列哪个不是商朝的主要罪名(D) A 不吉不迪 B 颠越不恭 C 暂遇奸宄 D 违反天时 舍弃墙事、不有功于民 27. 夏朝的死刑有哪几种(A) A.诛 杀 戮 孥戮 B.孥戮 炮烙 剖心 脯 C.炮 烙戮 斩 膊 D.诛 戮 脯 炮烙 28. 官刑 要是商朝最著名的行政法律,它的主要内容是惩办惯例的三风十愆,那么三风是指(B) A 污风 贪风 乱风 B 诬风 乱风 淫风 C 污风 贪风 淫风 D 贪风 乱风 淫风 29. 下列哪个是夏朝的法律的法律形式(D) A.秘密刑法 B.誓C.王命 D.命令 30.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夏朝的死刑(D) A诛 B.杀 C.戮 D.大辟 31. 下列那种不是商朝的法律形式(B) A 秘密刑法 B.自然法 C.王命 D 誓 32. 夏朝的主要罪名不包括(D)C A.不孝 B.违反天时 C 盗 D 墨 33. 秦朝法律内容丰富,体系庞杂,其中包括(A) 1.物权 2.债权 3.婚姻 4.畜牧业 5.军事 6.外交 7.农业 34. 秦朝选任官吏的方式主要有哪些?(A) 1.荐举 2.任子 3.征召 4.道德 5.才能 35. 下列是秦朝立法思想的是(A) A.以法为本 B. 事断于君 C.立法宽简 D. 出礼入刑 36. 下列不属于秦律十八种的是(C) A.工律 B.徭律C.傍章律D.属邦律 37. 按秦时的标准,男子高( B )为成年。 A.六尺三寸 B.六尺五寸 C. 六尺四寸 D.六尺六寸 38. 将砍下的人犯头颅悬挂在木杆上示众是(B) A.磔 B. 枭首 C.定杀 D.弃世 39. 秦朝司法制度中对进行现场勘验检查的是(B) A.爰书 B. 封守 C.读鞫 D.廷行事 40. 春秋时期最早制定成文法的国家是 (A ) A.楚国 B.宋国 C.郑国 D.晋国 41. 我国古代第一部正式公布的成文法典是(C ) A.九刑B.吕刑 C .“铸刑鼎” D .常法 42. 我国古代封建法制的初创时期是(B) A .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 秦朝 D .汉朝 43. 法经之中统一规定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类似于现代刑法总则篇的是(C) A囚法 B.杂法 C.具法 D. 捕法 44. “决事比”由哪个朝代发展而来(B) 。 A.秦 B汉 C唐 D宋 45. 秦汉时期的中央司法长官如何称谓?(B) A.大司寇 B廷尉 C大理寺卿 D刑部尚书 46. 汉代的买卖契约叫(B) 。 A.质剂 B券书C文券 D散估 47. 汉朝对不满朝政的臣民,虽语无微词而“心有异议” ,也视为犯罪,定其罪为(C) 。 A.诽谤 B妖言 C腹诽 D非所宜言 48.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成为一个法律原 则,产生于哪个时期(B) 。 A.西周 B.西汉 C.唐朝 D.隋朝 49. 历史上哪们皇帝确立了“亲亲得相首 匿”这一原则?(D)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宣帝 50. 汉代把对被告人进行判决称为(D) 。 A.乞鞫 B读鞫 C鞫狱 D断狱 51. 西汉末年,某地一男子偷盗他人一头牛 并贩卖到外乡,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妻子。其妻隐瞒未向官府举报。案发后,该男子受到惩处。依照汉代法律,其妻的行为应如何处理?(A) 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B.按包庇罪论处 C.与其丈夫同罪 D.按其丈夫之罪减一等处 52. 汉代诉讼审判不适用下列哪些原则? (D) A.上请的法律原则 B.亲亲得相首匿 C.春秋决狱 D.春夏行刑 53. 下列哪一项不是汉律儒家化的表现(D) A.上请 B.恤刑 C.亲亲得相首匿 D.诬告反坐原则 54. 汉九章律是在法经六篇的基础 上增加了户律 、 兴律和 (D) A 具律 B 盗律 C 杂律 D 厩律 55. “录囚”出现于哪个朝代:(C)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 隋朝 56. “以德配天” “明德慎罚”是西周的法 律指导思想,在汉朝之后被发展成?(B) A.“以法为本,严刑峻罚”.B. “礼法并用” 、 “德主刑辅” C. 、 “德本刑用”D. “重典治吏” “ 重典治民” 57. 属于汉代的法律解释书籍:(A) A.大杜律 、 小杜律,B. 释名.C. 后汉书D. 越宫律 58. 哪一步法律是汉朝法律的基础:(A) A.法经 B 秦律C.竹刑 D.具律 59. .汉朝法律儒家化产生最重要的因素是: (C) A.经济和文化因素 B.政治和地理因素 C.统治和经济因素 D.环境因素 60. “上请”制度确立于:(B)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6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汉朝爵位的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如果不是嫡长子继承,一经查出,要免爵位,削封国。而财产的继承实行诸子平分,同时实行遗嘱继承,在老人有遗嘱时,女子也可以继承家产。 B.汉律比较注意保护债权人利益,规定债务人必须严格按期偿还债务,否则要对其进行处罚;但是同时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汉朝也不得不考虑债务人的利益,限制高利盘剥。 C.汉朝民事权利主体主要是广大人民,他们不仅享有完全的民事权利,而且享有法律明文规定的特权。 D.汉朝在离婚方面仍然实行“七去三不去” ,但是有一个特殊的规定是允许妻子在被休时带走其陪嫁的财物。 62. 法经在中国法律制度史上具有重要 的地位。下列有关法经的表述哪一项是不准确的?(D) A.法经为李悝所制定 B.盗法 、 贼法两篇列为法经之首,体现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思想 C.法经的篇目为秦汉律及以后封建 法律所继承并不断发展 D.法经系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63. 关于公元前 359 年商鞅在秦国变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D) A.商鞅取消郡县制,实行分封制,剥夺了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 B.商鞅“改法为律”,突出了法律规范的伦理基础 C.商鞅推行“连坐”制度,鼓励臣民相互告发奸谋 D.商鞅提出“轻罪重刑” ,反对赦免罪犯,认为凡有罪者皆应受罚 64.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几部法典的结构体例,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C) A.法经中相当于近代刑法典总则部分的“具法”被置于六篇中的最后一篇 B.魏律对秦汉旧律有较大改革,如将“具律”改为“刑名” ,并将其置于律首 C.晋律将(转 载 于 : 小 龙文 档 网:诬告反坐制度)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并将法典篇章数定为二十篇 D.永徽律疏将疏议分附于律文之后颁行,分为十二篇三十卷 65. 郑国执政子产于公元前 536 年“铸刑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对此,晋国大夫叔向曾写信痛斥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 ”关于“不为刑辟”的含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D) A.不制定法律 B.不规定刑罚种类 C.不需要判例法 D.不公布成文法 66. 在我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人是(A) A 子产 B 邓析 C 孔子 D 叔向 67. 法经六篇中相当于近代法典中总则篇的是(D ). A囚法 B贼法 C杂法 D具法 68. 36.春秋时期法律制度的重大改革就是 各诸侯国公布了成文法,这些成文法的 中心内容是( A ) A.保护私有财产 B.保护公有财产 C.保护工商业 D.保护周王的土地 所有权 69. 秦始皇时期,某地有甲乙两家相邻而居,但积怨甚深。有一天,该地发生了 一起抢劫杀人案件,乙遂向官府告发系甲所为。甲遭逮捕并被定为死罪。不久 案犯被捕获,始知甲无辜系被乙诬告。依据秦律,诬告者乙应获下列哪种刑 罚?(A) A.死刑 B.迁刑 C.城旦舂 D.笞一百 70. 秦朝中央最高司法机关长官是(B) A 太尉 B 廷尉 C 御史大夫 D 大理卿 71. 古代监察制度发端于(D) A 西周 B 汉朝 C 南北朝 D 秦朝 72. 中国古代确立以身高为标准承担刑事责任的旨意刑罚原则的是哪个朝代?(C) A 西周B 隋代 C 秦代 D 汉代 73. 秦朝法律中有关审理案件的原则、治狱程式、调查勘验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是(B) A秦律杂抄 B封诊式C法律答问 D秦律十八种 74. 秦朝的徒刑中有“司寇”刑,就是(B) A.强制罪犯筑城、舂米的苦役。 B.强制罪犯从事“伺察寇盗”这类的刑罚。 C.一种发往边地伺望敌情的刑罚。 D. 驱逐出境的刑罚。 75. 秦朝的法律形式有( B ) A.律、令、比、法律问答、廷行事 B 制、 律、程、式、课、法律问答、廷行事 C.律、令、式、课、程 D.律、令、格、式 76. 春秋时期,首次公布成文法典的国家是( A) A郑 B.晋 C齐 D楚 77. 秦统一天下后,继续推行法家思想,对秦始皇政权和法制活动影响极大并成为其指导思想的是( C ) A、商鞅的思想 B、李斯的思想 C、韩非的思想 D、李悝的思想 78.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滥觞的封建法典是( B ) A、 竹刑 B、 法经 C、 宪令 D、 大府之宪 79. 战国时期,提出“刑无等级”法治主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人员工作总结(合集15篇)
-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河北省辛集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2025-2026年北京市中考英语综合提高练习试卷1
- 《跨境电子商务双语教程》第二版全套教学课件
- 汉字力课件教学课件
- 金融科技领域白皮书解读
- 2025标准设备供应合同范本
- 永州消防知识培训课件获取途径
- 永川市交通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董事长的权利、职责、义务(5篇)
- 2024年安全员C证模拟考试1000题(附答案)
-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版)
- K31作业现场安全隐患排除(K3)
- 港口基础设施监测技术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图形的运动(三)》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
- 全国中学教师《初中数学》说课教学比赛-主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一等奖课件
- 2024年工会财务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6个英语字母描红练习(素材)-小学英语
- DL∕T 686-2018 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
- 2023年河南省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