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文库:元代社会阶级制度_第1页
世纪文库:元代社会阶级制度_第2页
世纪文库:元代社会阶级制度_第3页
世纪文库:元代社会阶级制度_第4页
世纪文库:元代社会阶级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纪文库:元代社会阶级制度篇一:元朝政治制度略论元朝的政治制度与少数民族统治国家的文化融合 13 级行政管理 2 班 王禹博 130302201 1.元朝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蒙元时期政治制度既是前代的延续,又具有明显的不同于以往朝代的特色。中原王朝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以皇帝为中心、以官僚为支柱的政治制度。兴起于草原、与游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大蒙古国,则实行以大汗为中心,以各部贵族、军事将领为支柱的政治制度,两者的区别是很大的。元朝是从大蒙古国 演变而成的,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基础上改换了国号,但没有完全摆脱蒙古传统的影响,元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中原王朝“汉制”的延续,元朝的统一,使我 国历史上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局面得以结束,并使许多边疆地区首次处于同一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是前所未有的。 元朝建立后,有意识地保留了中原的一些封建制度,但关于采用什么政策来统治汉地的问题,从蒙古建国之初就有争论.元世祖即位后,围绕着采用汉法问题,斗争更为激烈.当时蒙古已统治中原地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其统治,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任用汉人,采用汉法. 所谓汉法,不仅仅是指中国传统的封建剥削方式,更主要的是它包括一整套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全部上层建筑.它是与保守落后的蒙古“旧俗”相对立而存在、相比较而产生的一个概念. 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然而,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究竟如何?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 .笔者认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元行省制引起了 13、14 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汉法的采用,反映着当时蒙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的新高度.汉法的采用进一步促进了 蒙古族封建化的速度,并使元王朝的统治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元之南而官制,于传统之说法,金因辽制,元复袭金制.实则辽之北南面官制,系因袭北魏之北南部大人官制,因为贺氏为拓跋氏之东部大人,辽之尚书省,下统之六部尚书 ,恐亦袭北魏之尚书省制度,而北魏则因晋制.金之尚书与元之中书省名虽异,而实则相同,其始源于北魏之尚书制度.元自中书令至参知政事,其设官全仿金制,惟在金属尚书省,而在元则改归中书省.世祖立尚书省后罢中书.武宗至大二年(公元 1309)复置尚书省,四年仍归中书省.因之则知元之尚书与中书是一而二,二而一. 甲、中书省:太宗三年(公元 1231)八月始立中书省,改侍从官名、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粘谷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楚材卒,杨惟中代之,惟中卒,不复置令.右左丞相统六官(右丞相统吏、户、礼,左丞相统兵、刑、 工),蒙古尚右,右丞相之职不轻易授人.丞相合散怕世勋,不可居右相,举铁木儿自代.铁木儿居数月,复拜中书右丞相,合散为左丞相.成宗定元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左右丞,平章政事二员、参知政事二员为八府.自此之后,虽有增益,祖宗之制,不敢逾越.至顺帝多至三四十人,仍以八府为主.八府为实际之宰相,握有实权.总之元中书省其优点有三: 1.八府为宰相会议由录军国事,以总其成,辅弼皇帝. 2.元代宰臣非一,宰臣不能专擅. 3.中书省权伸向地力,为行中书省,如臂使手,表里如一 其缺点亦有三: 1.机关太多,冗员俸滥. 2.用吏重于用官 3.中书省不用汉臣、惟刘秉忠、杨惟中、史天择、杨惟一为例外.不置谏院,而宰臣左右人主. 对汉人、南人中一般的中小地主也采取笼络的办法.元世祖时,蠲免兵赋的儒户,多数是汉族地主阶级分子.通过汉族大地主的投靠,又笼络了一大批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重用了当时 的名臣窦默、姚枢.姚枢又推荐了许衡.这样,汉族地主在元朝政府里形成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元朝统治者不仅对汉族地主如此优容,对其他各族的上层,也都采取笼络的手段.早在蒙古国时期,成吉思汗就注意争取他们,如契丹旧族耶律楚材每天在成吉思汗左右,参与决策大政.按民族等级的规定,只有蒙古人才能担任达鲁花赤,而实际上畏兀人的世家子弟们任达鲁花赤的不少.李祯和高智耀都是西夏的贵族,元太宗命皇子阔出伐宋时告诫他:“凡军中事须访(李)祯以行.”元世祖呼高智耀为高秀才而不名.回回人赛典赤一直为忽必烈所器重,让他去云南任行省平章,他死后,其子纳速剌丁继续守滇.对吐蕃等族上层也竭力拉拢,喇嘛首领八思巴等被封为“国师”.大理段氏的子孙如信苴日等,也都曾享受过特殊的优待. 由此可见,元朝政权的性质仍是以蒙古贵族为首、包括各族上层分子在内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各族人民的联合专政.2.元朝与同为少数民族作为统治阶层的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比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初创、确立、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地方行政制度、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选官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更为深远. 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轨迹 一,熟悉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线索,理解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 二。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演变的过程,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了解明朝和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三,掌握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其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四,理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线索及其阶段性特征. 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主要包括周朝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金朝的猛安谋克制、辽朝的蕃汉分治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僧官制度、后金和清政权的八旗制度、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认识: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猛安谋克制以及蕃汉分治等我国少数民族政权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僧官制度和土司制度等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不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另外还需要提到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认识:发展趋势: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局面.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包括汉朝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度. 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但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曹操审时度势,提出了“惟才是举”的用人原则,这既是对处于乱世求贤的需要,也是对汉代“选举失实”的刻意纠正.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破坏,“乡举里选”的传统做法难以为继.在此情况下,三国时的魏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 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整个两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制度,只是按照门第高低分配权力,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而门第高的士族腐败,因而加剧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地方割据分裂的倾向,说明士族制度已经腐朽.同时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上实行了科举制.由于一般农家子弟生活贫困,能读书应试者可谓凤毛麟角,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绝大多数是庶族地主.因此,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明清时专重“四书” “五经”,以八股文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其种种弊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产物.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由统一的封建王朝走向分裂并再度走向统一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民族融合空前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域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元政府在澎湖岛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地区,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 篇二:XX 届高三历史试题崛起实验中学 XXXX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三年级 历史 命题人:王艳丽 说明: 考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 2分,共 48 分) 1、广东省新会县城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僧,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 A忠恕孝梯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 B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 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 D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 2、 明人吴讷说:二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闾间,多以诗酒玩世。元贞、大德以后稍出。 ”时有诗云:“宇宙喜一统,干今兰十年。江南诸将相,北上扬其鞭。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 ”上述现象实际反映了( ) A元代城市生活日益多样化 B江南文人政见因时局而改观 C元代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化 D江南文人科举及第后的喜悦 3、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 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4.“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 A.光荣革命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文艺复兴 年议会改革 5近代西方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在不断演变。英国1882 年制定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 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美国在1885-1889 年间,总统否决议案达 324 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A政府权力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 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督权 D议会是国家最高的立法机构 6下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71923 年 12 月 1 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 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 ”这一认识 A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8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 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 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 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不满 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 B C D 9美国人布热津斯基在谈到美苏对抗时说:“苏联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 ”这种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A意识形态不同 B经济水平差距 C军事力量的失衡 D国家利益的冲突 10唐太宗对房玄龄说:“朕设此官员,以待贤士。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止可厚 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唐太宗在此强调的是 A授予商人官职 B准许商人入仕 C歧视商人阶层 D主张四民平等 11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其中有英国“对市场经济进行创新和发展”是指 A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率先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C创立现代商业金融制度 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模式 12.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这种 规定的不同反映的是 A宗法等级制 B皇权专制 C中央集权制 D分封制 13西周时期,周武王灭商朝后,把商纣王之子武庚封在商郡,统治殷商遗民,而商的京畿则分为三个地区,分别由武王之弟管叔、蔡叔、霍叔统治,以监控武庚,三人被称作三监。这表明西周 A已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 B已产生初步的监察意识 C已产生君主专制的思想 D已逐步放弃宗法分封制 14公元 619 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 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抑制土地兼并 C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 D百姓赋税过重 15某个时代中,许多出版商除原有业务外,也大量刊印童蒙识字教材、生活实用手册、通俗文学读物等类书籍,销售的对象以略通文字的平民百姓为主。这个时代最有可能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16与洪秀全齐名的太平天国首领杨秀清,出身广西,世代以烧炭种山为业,父母去世后,离家流浪,与人结伙护送洋货,交结不少两广江湖豪客。后来因失业回到家乡,仍作烧炭工人。杨秀清此时的“失业” ,与某一城市的开港有关。这一城市应是 A.广州 B.上海 C.天津 D.南京 17柏拉图建议的理想公民人数是 5040 人,亚里士多德也强调城邦人口不宜太多或太少。 他们这种构思的主要依据是 A雅典土地与资源匮乏 B雅典生产力水平低下C政治运作的客观需要 D殖民扩张会带来灾难 18贝尔尼尼(15981680) ,意大利人,受教皇之托接手主持圣彼得大教堂的修筑。他创造的教堂前广场柱廊气势宏大,富于动感,与米开朗基罗的大教堂圆顶相呼应,使该处成为罗马最壮丽的景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下列评价最为准确的是 A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伟大的艺术工作者 B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杰出的人文主义者 C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卓越的建筑大师 D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教皇的忠实仆从 19.“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 富。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 倡导思想自由 B批判神权统治 C 鼓吹人性解放 D构建民权政府 年,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莫斯科政体在一切方面都是对美国的否定。 ”他指的是 A苏联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 B苏联拒绝马歇尔计划 C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 D俄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21.勃列日涅夫执政后, “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 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这一措施 A根本突破了旧体制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年,贝尔格莱德会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结盟运动的指导原则。这说明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反殖反帝的基本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C中国成为了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和领导者 D贝尔格莱德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3. 东晋葛洪抱朴子云:“潮者,据朝来也;汐者,言夕至也。 ”能对这一自然现象作出 科学解释的是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4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 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 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B. 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C.多角度认识和观察史实 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25.(21 分)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 材料一:贾思勰:“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候。 ” 材料二: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反复的过程。 。 。 。 。 。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然后,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 。 。 。 。胜者或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 摘编自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材料三: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 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 ”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一一 1891 年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李大钊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 “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 一一摘编自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四:XX 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 来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孝公为实现其理想目标而采取的主要措施(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 1719 世纪法国社会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 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 。(4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有为、李大钊对于儒家思想的观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二者政治理想的一致性(5 分) 。 (4)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背景方面简要说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实现“中 国梦”伟大理想的有利条件,以及中国政府为此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 (8 分) 26 (21 分)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三: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 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四:住在无锡市市区的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下面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1(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末江南士大夫的消费观。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6 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