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代宰相制度演变趋势_第1页
中国古代历代宰相制度演变趋势_第2页
中国古代历代宰相制度演变趋势_第3页
中国古代历代宰相制度演变趋势_第4页
中国古代历代宰相制度演变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历代宰相制度演变趋势篇一:古代中国丞相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丞相制度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 从宰相制度的兴废看,其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其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黄帝至西周时期为萌芽期。在史书中,这一时期已有宰相名称如“相” 、 “百揆” 、 “宰”的记载。这些职位实际已有辅助君王处理政务的职责,但尚未作为正式官称,所以也还谈不上建立宰相制度。西周是典型的分封制国家,天子分封他的宗族成员后,天子与诸侯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天子只管辖王畿地区,诸侯国对天子没有交税的义务,中央的财政开支靠王畿地区提供,诸侯国只是上贡,交一些土特产品;再就是军事义务,遇有战争,天子可以借用诸侯国的军队,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关系。 在西周以前那种政治形态下,不可能产生宰相制度,所谓国家实际上是大家族,天子就是大家族的首领,身边只需要少量家族重要成员和近亲帮助处理事务即可,真正核心的行政运转体系在卿大夫那里,具体权力是在家臣手中,家臣是处理家族事务的总管。虽然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形态下,不需要也不可能产生一个很系统的中央管理体系,更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宰相制度,但行政权力的萌芽和后来的中央政府的萌芽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的家臣制度。 春秋至秦为创立期。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与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变化有:(1)世卿世禄体系被官僚体制冲击,形成了以官僚体制为主、世卿世禄为辅的政治体制。 (2)血缘关系被地缘关系所冲击,乡里制度、郡县制开始建立,形成了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并重的体制。 (3)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因为政事繁多,国君一人难以应付,就出现了以宰相为首的朝官集团。为适应这种政治体制变化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各国招贤纳士,选贤用能,一批贤相名宰应运而生,活跃在周秦之际社会剧变的历史舞台上。 经过几百年的实践,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便水到渠成,正式创立,成为后世沿袭相承的定制。春秋时期,以世卿、世大夫执政,当时所称的相,逐渐成为一个固定官名。到了战国,世卿制度被打破,相职在诸侯国内普遍设置。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的宰相仍沿袭统一前的叫法,称“丞相” 。秦朝开始实行一相制,也曾置左右丞相。 秦始皇确立宰相制度,完成了战国以来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转变。首先是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其次是权力更加集中。宰相制度的确立反映了君权的加强。太尉虽然名义上是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上只有带兵权,而无调兵权, 发兵权完全掌握皇帝手中。御史大夫虽然不掌握实权,但有权监视百官,随时向皇帝禀奏,参与机要,最为皇帝信任。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萧何、曹参等一批名相出现,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就在君相“坐而论道”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皇帝便想办法制约相权,宰相也就很快迎来厄运。仅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期的百余年间,相权虽然很大,但宰相被杀的也达 30 多人。而且在汉武帝之后,由于加强了皇权,抑制了相权,相权就再也没有翻过身来。可见,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创立时期虽然很长,但它的鼎盛时期却很短暂,不足百年。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其演变的特点是: (1)宰相人数多变。从西汉前期 1 人,到西汉后期和东汉时三公皆为宰相。 (2)办事机构庞大。汉朝设丞相府(相国府) ,三公并相时期,宰相办公处称为“三府”:丞相府、大司马府、大司空府。最后改定为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西汉丞相府属员多达 300 多人。 (3)职责权限大。西汉时期宰相的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几乎参与所有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还掌握选用官吏、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执行诛罚、主管郡国上计与考课、封驳与谏诤等权,还有一定的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在两汉时期,宰相涉权之广、职权之重,是后代宰相无法比拟的。 (4)出身杂。由于两汉选官途径广泛,宰相出身也杂,从布衣到宗室,各种出身都有。 (5)相权开始受到皇权的制约,其主要措施就是提高尚书台地位。 魏晋至宋为调整期。两汉时期,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调整的核心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但不同的君王有不同的特点和喜好,控制相权也就有不同的办法,因而宰相权力时而强化,时而又被弱化。第一次调整开始于汉武帝时期内外朝的设立,皇帝开始靠身边的心腹办事机构控制相权,但心腹办事机构日渐坐大后,又形成一个实际的行政中心,分割甚至取代了相权,最后形成了互相消长的内外朝。在进入调整期后,宰相制也屡有变化,最重要的是多相并存、三省出现。曹魏时,凡任录尚书事、尚书令及尚书仆射者,便成为宰相,执掌政柄,但这时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在名义上仍不失为宰相之号。 至两晋时期,中书监、令便取代了宰相的职位。宋齐梁陈并相沿袭。这时所谓宰相,除录尚书事、尚书令、仆射及中书监、令外,还有侍中。北魏、北齐时,因魏晋以来的门下省逐渐发展起来,侍中权柄尤重。后周改制,以大冢宰为宰相,不久又置左右丞相。隋朝废三公,三省长官为相,称为“真宰相” 。唐朝前期确立三省制,中后期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制。唐朝是宰相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宰相机构之变化与宰相名称之多变均较复杂。三省制度是在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逐渐形成的,到唐朝才真正得以确立。在唐代的中枢机构中,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下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其长官称尚书令,左、右仆射为之副。中书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国家机要大事、发布政令的机构,其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凡朝廷有军国大事,则中书出令(决策) ,门下封驳(审议),尚书受而行之(执行) 。 所以人们也简称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又因尚书省下设有六部,故习称“三省六部制” 。唐初右仆射加“知政事”身份,参加政事堂会议,也是宰相。中书令迁右仆射,不加“知政事”亦为宰相。李世民继位后,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与侍中、中书令均成为宰相。从贞观元年起,以他官预宰相事便经常出现。一是以资格较浅的官员加“参议朝政” 、 “参知机务” 、 “参知政事” 、 “专典机密” 、“参议得失”等名号而预宰相事;二是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元勋功臣加“平章事”或“同三品”名号,使其可以继续预闻宰相事务。宋朝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目的是分散相权。北宋沿袭唐代后期制度,设置中书门下省。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副宰相称“参知政事” 。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常事。元至清末为衰落期。因为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所以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金朝罢中书、门下两省,实行一省制,以尚书省总揽政务。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明洪武元年设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为其属员。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挠政为名,杀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废除宰相制后,相权被分于六部,国柄则集于皇帝一身。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清朝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宰相权力日趋淡化,皇帝集权则达到极点。而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也终于走到它的历史尽头。 篇二: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史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史 摘要: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产物。本文笔者对宰相制度演变的历史进行了分期,并对每个时期演变的大致情况和深刻背景做出了阐释,进而得出了关于宰相制度的一些认识。 Abstract: The Prime Minister system is an important 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ts the product of autocratic centralized system of government.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divided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Prime Minister,then made an explanation about each period of the general evolution of the situation and deep background and at last t got some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Prime Minister. 关键词:中国古代 宰相制度 演变史 宰相制度,就是宰相辅佐君主总理国家政务的制度,宰相制度伴随着皇权的调整几经变化,可以说每一次重大政治制度变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宰相制度的演变、发展。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早在夏商周奴隶制的国家中就已出现萌芽,史书上有关于宰相名称如“相” 、 “百揆” 、“宰”的记载,但未形成制度。而宰相制度初步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确立是在秦朝,此后大致经历了几个历史时期,即鼎盛期、调整期和消亡期。 下文笔者将结合时代背景对各个分期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 宰相制度的形成确立期 (1) 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社会动荡,各国纷纷实行变法以求在争霸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正是在这种变革的契机下,使得政治制度革新提上日程从而为设立专门人员来辅佐君主处理繁杂政务成为可能。春秋时期,各国普遍设立总理全国军政事务的长官,担任者多是贵族,但已经出现由非本国贵族来承担此职的现象,贵族辅政制开始 向宰相辅政制转变。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度被打破,文武分职的官僚制度逐步确立,以相和将分别为文武职官之首,相职在诸侯国内普遍被设置。此时韩、赵、魏、燕、齐等国称宰相为“相”或“相国” ,楚国称宰相为“令尹” ,而秦国则以左、右庶长为丞相,虽然称呼各异,但是却无法改变宰相制度初步形成的事实。(2)秦始皇设丞相宰相制度正式确立 秦始皇在扫灭六国后,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把宰相称为丞相,是由于沿袭了统一前的叫法) 、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主要协助皇帝处理天下庶务,太尉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并且成为了丞相一职的当然继承者。自此,宰相制度成为一项正式的制度确立下来。秦朝时开始实行一相制,也曾置左、右丞相,甚至还曾以宦官为相,称为“中丞相” 。此外,设立相府,作为丞相的办事机构。丞相虽然拥有参与军国大政最高决策的权力,但必须面奏皇帝让其裁决,所以始皇在位期间,天下庶务悉决于己,而丞相只起理清庶务,便于皇帝裁决的作用。 二、 宰相制度的鼎盛时期 (1) 西汉初期相权膨胀宰相制度达到鼎盛 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汉承秦制,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之巅,几乎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并驾齐驱。从皇帝和宰相各自的秘书设置可以看出,宰相在当时可谓权倾一时。皇帝设“六尚”为自己的秘书,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宰相设“十三曹”为自己的秘书,即:一、西曹,主府史署用。二、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并包括军吏在内。三、户曹,主祭祀农桑。四、奏曹,管理政府一切奏章。五、词曹,此属法律民事诉讼部分。六、法曹,掌邮驿科程。七、尉曹,主卒曹转运。八、贼曹,管盗贼。九、决曹,主罪法。十、兵曹,管兵役。十一、金曹,管货币、盐铁。十二、仓曹,管仓谷。十三、黄阁,主簿录众事。由“六尚” 、 “十三曹”可见,全国的政务都集中到宰相,而并不归属于皇帝。事实上当时的宰相不仅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而且还负责官员的任用以及赏罚,有时还参与军事行动的指挥策划。相府在当时成为中央政府中最庞大的机关。 (2) 汉武帝时期宰相权力的分水岭面对如此庞大的相权,任何有作为的皇帝绝不会无视它的存在,于是宰相的权力开始受到削弱,自汉武帝始,皇帝有意加强自身的权力,逐渐扩大尚书的机构,赋予尚书台更大的权力,此外,除了尚书台的权力开始扩大外,皇帝身边的侍从和顾问也开始增加。其中有些是备顾问和咨询的“文学侍从” ,以各种大夫、议郎、给事的名义出入内廷。还有些是专门陪伴皇帝左右的,做些应手的事,或者插科打诨,给皇帝解闷,以常侍、侍中等名目存在,而这两部分侍从和顾问在魏晋时期逐渐演变成了皇帝的专门秘书班子中书省和门下省。汉武帝时,丞相、御史大夫渐渐变成事务性的职务,而汉成帝时,正式设置大司马(原太尉) 、大司徒(原丞相) 、大司空(原御史大夫)为三公官,但三公也不过是徒有虚名的荣誉之称,已经开始失去辅政的作用。东汉年间,尚书台的权限继续扩张,尚书已经成为准外朝官,此时政务基本上都由尚书台控制,三公已经彻底形同摆设,全无宰相之实,但是却要承担天灾人祸等“灾变”的责任。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曹操自任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皇帝的权力被架空,然而这却是丞相制度发展的非正常现象,并非常态。综上可以看出宰相制度的鼎盛时期其实很短暂,不足百年。 三、 宰相制度的调整期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度的雏形时期 两汉时期,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必须进行调整,而调整的核心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尚书台的长官、副长官都是宰相之职。尚书台由内廷文书机关变为外廷的行政机构以后,为收发文书、起草和传达诏令的需要,另设中书省为文书处理机关,其长官为中书监和中书令,也属宰相之职。中书省因掌管机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尚书省更为重要,古时有“凤凰池”和“凤池”之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这便是三省制度的雏形。 (2)隋唐时期分化相权宰相分工合作,相互制衡 隋朝正式确立了尚书、门下、内史的三省制度,三省的正副长官均为宰相,但三省的具体分工和运行机制还不明确。三省虽同时参与辅政,但实际地位和权 力并不平衡,轴心是在尚书。尚书号称都省、台阁,国家大政“总归于台阁” ,门下、内史只居于“参掌朝政”的辅助地位。唐朝是宰相制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其宰相机构与宰相名称之变化均较复杂。在唐代的中枢机构中,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主要负责执行中央政务,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长官称尚书令。中书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国家机要大事、发布政令的机构,其长官称中书令。人们也简称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凡朝廷有军国大事,则中书出令(决策) ,门下封驳(审议) ,尚书受而行之(执行) 。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相互监督又相互制约,三省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大权收归皇帝。另外,唐初右仆射加“知政事”身份,参加政事堂会议,也是宰相。中书令迁右仆射,不加“知政事”亦为宰相。李世民继位后,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与侍中、中书令均成为宰相。从贞观元年起,以他官预宰相事便经常出现。一是以资格较浅的官员加“参议朝政” 、 “参知机务” 、 “参知政事” 、 “专典机密” 、 “参议得失”等名号而预宰相事;二是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元勋功臣加“平章事”或“同三品”名号,使其可以继续预闻宰相事务,从而很好地达到了分化相权的作用。(3)两宋时期分化事权宰相权力大为削弱 唐末和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的现象严重,国家四分五裂。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发动兵变,建立了北宋。为了避免重蹈前代国祚短速的覆辙,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行政制度名义上虽承袭唐制,三省并立,但实际上尚书、门下两省的职权已趋消失,只有中书省独为宰相机关,居于禁中,单独取旨,尚书、门下都设在禁中之外,不能预闻大政。真正的宰相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其下设参知政事,是为副相。同平章事的人数并无固定,通常为二至三人,均为宰相之职。此外,宋太祖还将唐末五代设置过的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又称“计相” )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这种划分事权的方法使宰相的权力大为削减。北宋中期,中央官制虽然进行了改革,但是并没有改变宋初以来的格局。南宋时另有一种局面。宋高宗从任命秦桧为右相兼知枢密院事,宰相再次掌握军政权,权臣擅权在所难免。南宋一代,秦桧、韩侘胄、史弥远、贾似道等, 都以丞相兼知枢密院事,相权竟要假枢密使的威风这足以表明相权被削弱到了何等地步。(4)元朝相权扩大宰相制度的回光返照 1276 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中国后,以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元中书省实际上继承了金朝尚书省的制度,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不负责具体政务,中书省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及参知政事都是宰相。元朝地域辽阔,非前代能及,负责管理如此辽阔土地的中书省,政令所达,亦非前代能比。元朝中书省相当于隋唐两代的尚书省,代表中书令总理政务的中书省左、右丞相的权势较隋、唐初尚书省左、右仆射有过之而无不及。按规定,中书省不但有“综理政务”之权,而且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上报给皇帝的奏章都要“先关白中书省” ,而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谕旨诏令,也要经由中书省下达,中书省不但成为皇帝与国家机关之间的中转站,而且还有权先行提出处理意见,甚至先决后奏。元朝中书省左、右丞相往往由蒙古勋贵担任。元朝中书省宰相执掌全国最高行政,既无隋唐时三省制的牵制、分权,又无宋代宰相严格的划分事权。元朝宰相权力的扩大只是宰相制度调整期的一次例外,不过是宰相制度的回光返照而已。 应该说,宰相制度的调整期比较漫长,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一直到元朝均可视为宰相制度的调整期。 四、 宰相制度的消亡期 (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宰相制度走向衰落 宰相制度在经历了鼎盛期和调整期后,不可避免地会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由盛转衰而逐步地走向灭亡。由于元朝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加之元末统治者又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人民怨声载道,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368 年,出身贫寒的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暴虐统治,在应天府称皇帝。朱元璋沿袭元代制度,在中央,建立中书省,设置左右丞相。在地方,改行省为布政使司,将地方权力收归中书省,中书省的权力得到抬升,然而,嗜权如命的朱元璋,对来自任何方面对皇权的威胁,都深怀警惕,当然不能容忍中书省权力扩大这个不争的事实,更不能容忍丞相专擅大权。于是,明太祖便以左丞相胡惟庸“专生杀黜陟,以恣威福,内外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视 篇三: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通称宰相。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历史上各个朝代对宰相的称呼是各种各样,名目繁多,宰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几乎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 一、古代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商代的太宰就是宰相的前身,太宰为百官之首,其职责是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相当于后来的承相之职,简称宰。 春秋站国时期,周天子力量削弱,伴随社会的大变革,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当于丞相的职位,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其中,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宰相之一。管仲当时在齐国实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建立土地税收制度,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化。建立常备军。让齐国时期成为春秋霸主。 秦朝统一六国后,宰相制度真正确立。秦始皇在秦国创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因此宰相也可称为丞相,两者在概念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提到秦朝最著名的丞相很多人会想起商鞅。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使秦国脱贫致富,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其实商鞅时期还不是秦朝,是诸侯国之一。商鞅也不是宰相,他来秦国任左庶长,后升迁为大良造。在变法成功,秦孝公去世后被车裂而死。秦国还有一位名相为李斯。李斯才高其天,谋深如海是功过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伪饰地追逐功利权势。他协助秦国灭六国,成帝王之策,赢得得始皇信赖。创“小篆”一统文字,也曾助秦始皇焚书坑儒,随着赵高沙丘谋逆,最终为小人构陷,一代权谋大师腰被咸阳。在秦的两大权臣都是以惨死收场。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和汉惠帝刘盈分别以第一代功臣中功居前列的萧何、曹参为丞相。丞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调整的核心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汉武帝时,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形成了“中朝”和“外朝” 。 “中朝”也称“内朝” ,主要由皇帝左右原亲信近臣组成,重要政事往往在宫廷之内就先自做出了决策, “中朝”逐渐成为中央实际的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 ,其实际职能逐渐退居到执行的地位。这样,汉武帝将丞相拥有的决策、行政两大权力分解开来,从而形成中枢权力之间的制约机制,这种做法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决策权和行政权分开后,国家治理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决策是否适当。于是,魏晋南北朝时又尝试着建立对决策权的制约机制,这就是在隋唐时代成型的三省六部制度。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六部职权相互牵制,互相监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力量。在这种制度下,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且各有分工,这就使秦汉以来的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成熟 宋朝再次分割相权是废除丞相的前奏。北宋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故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宋太祖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样就形成了三权分立的局面,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被打破,唐末五代时期那种君弱臣强的局面在宋代不复存在。 忽必烈即位后,实行中书省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位争夺战中的重要力量。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 、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利用丞相胡惟庸谋反案,正式废除丞相职位,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且明确宣布成立为定制。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止。此后,为适应处理政务的需要,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的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没有决策权。尽管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清代设置军机处,起初仅是单纯处理军事,其后逐渐扩大到其他事务。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代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政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历史上丞相制度的残余荡然无存,君权得到极大加强,皇帝真正实现了“乾纲独揽” 。 1秦朝三公的设置宰相制度正式确立 2西汉“中朝”的建立宰相制度的重大调整 3唐朝三省制的完善宰相制度的成熟 4宋朝相权再分割宰相制度的衰落 5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宰相制度的废止 二、规律和认识 1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趋势 宰相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始终。在古代中国,尽管君权与相权在此消彼长中间有波折,但总体上说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抑制、消弱,直到丞相一职被废除。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宰相人数的增多。秦朝设置左右丞相,唐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丞相,往往出现七八个宰相共同议政的局面,到北宋,多人位居宰相之职,最多时达 10 多人以上,这些都极大地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第二,频繁更换丞相。汉武帝在位 54 年间,先后用相 12 人,其中多数被免职或处死,使相权受到打击。又如,武则天当皇帝 21 年,用了 76 个宰相。 第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