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一般诊疗规范的治疗原则与步骤_第1页
中医一般诊疗规范的治疗原则与步骤_第2页
中医一般诊疗规范的治疗原则与步骤_第3页
中医一般诊疗规范的治疗原则与步骤_第4页
中医一般诊疗规范的治疗原则与步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一般诊疗规范的治疗原则与步骤篇一: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疗法 用具及常用药液 它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 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为 1ml(用于耳穴和眼区穴位) 、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 4-6 号普通注射针头。2、常用药物: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黄芪注射液、板蓝根、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 B1、B6、B12,维生素 C、K3 等;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用水等。 作用: 1、止痛作用 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的 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防御作用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3、调整作用 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穴位选择 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2、作为水针的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 3、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较长肌肉的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可取肌肉的起止点;腰椎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4、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 4 个主穴依次是足三里、曲池、肺俞和血海,配穴频率最高的两个是血海和大椎。 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2、注射角度与深浅: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的深浅。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 ;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 3、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 2-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 10-20ml 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 1/10-1/3。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 1-2ml。 4、疗程: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 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10 次为一疗程,休息5-7 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治疗疾病 水针疗法的应用范围较广,我科室主要对以下疾病运用本法治疗: 1、痹证: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 2、神经系统:头痛、睡眠障碍、面神经麻痹; 3、消化系统:胃痛(胃下垂、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 、腹泻、痢疾等; 4、呼吸系统: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刮拭要点(五度一方向): 角度:刮板与刮拭方向保持 45 度90 度进行刮痧。 长度:刮痧部位刮拭时应尽量拉长,如背部每条 615 厘米 力度:力量适中均匀 速度:适中 程度:一般刮拭 20 次左右,以痧痕为度,停止刮拭。如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 不可强求。 总原则: 1)一般头部、颈部、背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为顺序,从上到下,从内到外, 2)单方向刮拭,不宜来回。 3)刮好一部位(经络) ,再刮另一部位(经络) 刮痧的补泻方法: 补法:按压力度小、作用浅、速度慢、刺激轻、顺经络行走、刮拭时间相对较长,对皮肤细胞、肌肉有兴奋作用。宜用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的虚证患者,或对疼痛敏感者。 泻法:按压力度大、作用深、速度快、刺激重、逆经络行走、刮拭时间相对较短,对皮肤细胞、肌肉有抑制作用。宜用于身体强壮、疾病初期的实证患者以及骨关节疼痛患者。 平补平泻法:介于补法与泻法两者之间:按压力度和速度适中,时间因人而异。适宜于虚实夹杂体质者,尤适宜亚健康人群或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刮痧。 治疗时间: 每个部位一般刮拭 20-30 次,通常一个患者选 3-5 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 10-20min,全身刮痧宜 20-30min。治疗刮痧时,汗孔开泄,消耗正气。为有利于扶正法邪,或祛邪而不损正气,故治疗时间一般限制在 25 分钟之内,每次宜治疗一种病症。如采用泻刮手法超过 25 分钟时,正气消耗过多,会出现疲劳反应。 治疗刮痧应在饭后半小时以后进行。 临床刮痧治疗病症 一、支气管哮喘 症状: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酸性粒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此种炎症克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气道 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主要激发因素有特异性火非特异性吸入物、感染、食物、气候改变、 精神因素、运动及药物因素等。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 12 岁以前开始发柄 者居多,一秋冬季发病最多,春季次之,夏季最少,是国内外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种慢性疾病。【刮痧疗法】 取穴部位: 1、背部:大椎、定喘、肺俞、风门、肾俞、志室 2、颈部:天突 3、胸部:膻中、中府 4、上肢部:尺泽、大渊 5、下肢部:足三里 操作步骤: 1、发作期:先刮大椎和两侧定喘、肺腧穴,再刮天突、膻中、中府穴及前 胸部 ,然后刮尺泽及上肢内侧,力度由轻到重,到皮肤出现痧痕为度 。 2、 缓解期:先刮定喘、风门、肺俞穴,再刮肾俞、志室穴及腰部,然后刮太渊穴及前臂内侧,最后刮足三里穴,力度适中,以出现痧痕为 度 。 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症状: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的疾病,是由病毒、细菌感染,物理、化学因素刺激,以及过敏等引起的气管黏膜炎症。一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常发生于寒冷季节或气温突然变化时。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一般起病教急,病程短,多在 1-3 周好转,个别迁延不愈,可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 【刮痧疗法】 选穴部位:1、背部:大椎、定喘、大杼、风门、肺俞 2、上肢部:尺泽、大渊、合谷 3、颈部:天突 4、胸部:中府 5、下肢部:丰隆 操作步骤: 1、先刮大椎穴,再刮定喘、大杼、风门、肺俞穴,从上到下进行操作;刮尺泽、大渊和合谷穴,从左到右,力度由轻到重,急性力度较重,慢性力度适中,均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颈部天突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刮胸部,以中府为主穴,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刮下肢部丰隆穴。三、头痛 症状:头痛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由肝阳上亢,痰淤互结而导致清阳不升,或浊邪上犯,清窍失养所致。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的额颞部、前额、巅顶或后枕部,或左右展转发作,或呈全头痛。头痛的性质多呈跳痛、刺痛、胀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也有持续数周者。本病常隐若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可见于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病 【刮痧疗法】 取穴部位:百会、大椎、肩井、肩髎、合谷、阳辅、昆仑、行间; 操作步骤:1、头部:刮百会、大椎穴;2、上肢部:刮肩井、肩髎、合谷穴,至出现痧痕为止; 3、下肢部:刮阳辅、昆仑、行间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四、眩晕 症状:眩晕由风阳上扰,痰淤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轻者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至扑倒。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本病常慢性起病,逐渐加重,也有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可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等病。可做相应的检查以明确眩晕的病因。应注意排除脑肿瘤、血液病等。 【刮痧疗法】 取穴部位:风池、太阳、百会、翳风、大椎、大杼、膏盲、神堂、合谷、 足三里; 操作步骤:1、头颈面部:刮风池、太阳、百会、翳风穴以皮肤潮红为 度; 2、背部:刮大椎、大杼、膏盲、神堂穴,至出现痧痕为止; 3、上肢部:刮合谷穴; 4、下肢部:刮足三里。 注意事项 1要了解病情,辩证施治,审病求因,确定刮拭的部位。 2根据病人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采取手法。 3妇女怀孕者,腹、腰、骶部禁刮。 4皮肤有感染疮疗、溃疡、瘢痕或有肿瘤的部位禁刮。 5不要面向电风扇刮痧、尽量避风。 6刮完在痧退后再刮痧,平时可以补刮,以加强退痧作用。 7刮痧时,有一定量的毛细血管出血,渗到附迈组织,然后再行吸收,这是增加抵抗力的一种方法。 8.怕疼的人,可先泡热水澡或热敷再刮痧,以减少疼痛。 9刮痧后,会使汗孔扩张,半小时内不要冲冷水澡,可洗热水澡,边洗边刮无妨。 10刮痧后喝一杯热(温)开水,以补充体内消耗的津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作的排出。 其他适应症: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刮痧禁忌证: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5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篇二:医院科室诊疗流程规范中医院科室诊疗流程规范 科室诊疗流程规范: 为切实保障患者权益,减轻患者负担;理顺诊疗环节,减轻病房压力,保持医疗秩序稳定,特制定以下科室流程规范: 一、急诊与病房流程规范 急诊科首诊医师在接诊患者后,经初步诊断认为可在观察室接受治疗的,不应收入病房但观察时间一般不能超过 3d。对于需要住院的患者,应按照“专病专治“原则收入相应专业病房,如患者病情复杂接诊医师一时难以界定收治,须马上请示急诊科主任(白班)或院领导指定收治科室。对于危重患者应待病情许可后再转入病房治疗。对于患者有高危疾病或需立即手术的患者,应直接送入相应病房或手术室进行治疗或手术以尽最大可能抢救患者生命,各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协同工作。 二、临床科室与医技科室流程规范 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要加强临床协作密切配合,对需要进行 CT、CR、化验等各项检查的患者,医技科室应优先安排危重患者进行检查并尽快出具检查报告,做到早检查早报告。病房经治医师须及时追踪检查结果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医技科室对诊断或报告有疑问者应加强临床随访,必要时可请临床医师会诊协助检查及诊断。 三、门诊与病房流程规范 门诊医师接诊患者后,经诊断认为属本专业疾病留本专业继续诊 治,若发现患者为非本专业患者,应及时转有关专业并与患者交待有关注意事项。需要住院的按照“专病专治“原则将患者收到相应专业病房,严禁将他科病种收入本专业病房。诊断治疗有困难者,可请本专业上级医师会诊协助诊治,若有必要可与门诊办公室或医教科联系组织有关专业进行门诊疑难病会诊。四、患者转科流程规范 患者住院期间,出现他科病情或确诊为其它专业疾病或合并其它专业疾病且比本专业疾病更为紧急时,经转入科医师会诊并同意接收后,由转出科护理人员通知住院处办理转科手续(危重患者优先办理),经治医师写好转科记录按联系时间转科。转出科需派人陪同到转入科并向值班医师交代病情。转入科医师及时检查处理患者书写转入记录。患者或其家属要求转科时,要全面权衡并尽量满意其要求如确因病情危重,不能转科要向家属详细解释并取得同意和签字。如家属坚持转科,应向上级医师或主任报告,并在病历记录中及时记载,经家属签字后再转出。不得以任何理由强留或收治非本专业范围的患者。 篇三: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一、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跟、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 ,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为颈椎病。 二、一般原则 1、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它疾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3、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 各型颈椎病诊断原则:除上述原则外,各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分别为: 1、颈型:(1)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2)X 线片上颈椎显示曲线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 (3)应除外颈部其它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它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颈肩部疼痛。 2、神经根型:(1)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 ,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 。(5)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症、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脊髓型:(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2)X 线片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 (3)除 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4、椎动脉型: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问题是有待于研究的问题。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型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 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多伴有交感症状。 (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6)除外颈动脉段(进入颈、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7)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 5、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症状,X 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6、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