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东宫官制度_第1页
中国古代东宫官制度_第2页
中国古代东宫官制度_第3页
中国古代东宫官制度_第4页
中国古代东宫官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东宫官制度篇一:中国古代官制史中国古代制度文化史讲义 第一讲 绪论 一、 古代“官”的含义:古文字学家对官的解释各不相同,较有代表性的是: (1) 广雅释诂:“官,君也。 ” (2) 说文解字:“官,吏事君也。 ”(唐)孔颖达在礼记 王制注疏中说:“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总而言之,皆谓之官。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 ” (3) 管子?权修:“百姓殷众,官不可以无长。 ”论语?子张:“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 (4)官者,管领之意。 礼记王制孔疏:“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 ”近人聂崇歧:“官,是管理事务的人。 ”(宋史丛考上册中国历代官制简述 ) 究竟什么是官?甲骨文和金文中“官”的写法来看: 对此,近人有不同的说法:(1)认为甲骨文中“官”字的上半部分是象形的房子,下半部分类似于挂在屋子里的弓,因此, “官”即表示权威所在,引伸为“官府” (张庆绵、申笑梅汉字述林页 113,辽宁大学出版社) (2)认为“官”的下半部分形似祭肉。因为在夏商时代,官有史系之官与师系之官两大系统,史系之官的主要职责就是保管祭肉。 (日本贝(王冢)茂树编古代殷帝国第四章第五节政治社会 ) 事实上,在远古时代,国家最重大的事情就是祀与戎。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记礼器:“我战则荒,祭则受福。 ”因此说,上面第四种说法比较符合实际。所谓“官” ,是指社会的统治阶层、管理阶层,是国家权力的拥有者。 二、 官制史的内容: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将官制研究内容定为三个方面: 一是官职、官品、官俸, 二是官吏的责权划分, 三是官吏的选拔和任用、迁转程序。 本课程要讲述的内容:(1)国家机构及其官吏的设置;(2)官吏的管理制度(选官、任官、培训、学校、考核、酬劳、车服、致仕等) 。 三、 研究古代官制史的意义: 1、 从史学研究角度讲,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了解历代王朝的兴衰,历史人物的成长与沉浮。 2、从古籍整理研究方面讲,掌握历朝官制及其演变情况是古籍整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一是提高阅读、整理古籍的能力。如:司马光上资治通鉴时的官职:“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充理检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二是点校古籍时会运用到大量的官制知识,否则很容易出错。如:东坡志林卷一记梦 (华师大古籍所点校):“宣德郎广陵郡王完大小学教授眉山任伯雨德公” 。原注:“任德为广陵郡王(赵)完大小学(训诂学)教授。 ”错。又如:“青锁闼” , 汉语大辞典释为“宫殿的门” ,而实际上它是“给事中”的别名,起源于汉时的黄门郎。 四、 重要史料: 古人一向重视官制,认为“正事之原,莫大于官制。 ”(宋会要职官五六之三一官制杂录 )最早的职官著作:班固认为是周礼 (汉书百官表 ) ;宋人孙逢吉认为是汉官仪 (孙逢吉职官分纪 ) 。现在来看, 尚书中已有一些官制方面的介绍,如立政篇: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等。 诗经小雅:“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小盂鼎:“三事大夫入,服酒。 ”即指的是常伯、常任、准人。也称“三公” 。历朝官制史料中,重要的有:唐六典 、孙逢吉职官分纪 、 历代职官表 (官修本与黄本骥辑本) 、 二十五史中的职官表(志) 、 十通 、历代会要 、类书、笔记野史方志文集等、出土文献。近人研究成果。 第二讲 先秦官制 一、 官制起源: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集解应邵曰:“黄帝受命,有支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 左传昭公十七年:“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一:“?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 (亻垂) 、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 ” 二、 夏朝官制: 汉书百官公卿表:“夏、殷亡闻焉。 ” 三、 商朝内外官制体系: 尚书酒诰篇: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 大盂鼎:“隹殷(彳旁)侯甸雩殷正百辟” 1、内服(殷正百辟)宰(冢宰) 、臣;三公、史、卜、师、尹、多尹、小臣、武官等。 2、外服(殷(彳旁)侯甸)侯、甸、男、卫等。四、西周的内服百官与外服诸侯: 1、 内服百官: (1)外廷政务机构 师、保 卿事寮:三事大夫任人(常任) 、准夫(准人) 、牧(常伯) , 太史寮:太史、太宗、太卜、内史 (2)内廷事务机构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庶府、百司等。 2、 外服诸侯 宗法制:周天子分封诸侯卿大夫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加上“世卿世禄” ,用血缘关系将周王与各方国紧密联系 在一起。五、关于先秦的“五等爵制”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爵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孟子?万章下中讲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又说:“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 第三讲 秦汉官制 一、秦朝官制 谭嗣同仁学:“二千年之政,秦政也。 ” 1、皇帝制度确立。 2、中央官制。丞相(总揽全国政务) 、太尉(武职,虚设)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副相) ;列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将作少监、中尉等) 。 太尉,秦时称“国尉” , “然则太尉,秦称国尉”(汉书补注 ) 。任此职者先后有白起、尉缭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十年?(尉缭曰):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 ”而白起则是秦昭襄王时的名将,秦王政初为王时,他已离世十余年。自秦始皇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后,太尉一职则为虚设,不再任人。 3、 方行政制度郡县制。郡(郡守、郡尉、监御史) ;县(令、尉) ;乡(三老、啬夫、游徼)与亭(亭长) 。4、官吏选任 商鞅变法前,主要有世官制度与荐举制度;商鞅变法后,则主要为军功、任客;秦统一后,则以荐举(推择为吏)和考试为主。 (1)世官制。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汉初布衣将相之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 ”韩非子奸劫弑臣所记商鞅变法前的秦故俗是:“有罪可以得免,无功可以得尊显也。 ” 传世的秦公簋铭文中有“咸畜胤士”四个字,对此,学者解释颇多歧义,郭沫若认为“胤士”为“俊士” ;孙迨让认为“胤士”即“尹士” 。而陈直根据东汉许慎的说文,对此四字进行考释,指出: 胤士为父子承袭之世官, 说文:胤,子孙相承续也,从肉,从八,象其长也,从幺,象重累也。又说文训咸皆也,悉也;训畜,积也。本铭谓:“悉积官职子孙相继承。 ”(陈直读金日札 (上) ,见陕西省图书馆藏著者手写本摹庐丛书 ) (2)荐举制(葆子制) 。当时各国都希望“辟士地莅中国而抚四夷” ,所以都重视举贤纳能。秦国以“举”选官一个显著特点:相比其它六国,秦国“举官”的人数最多,且突破了宗法制的藩篱,大胆举用本宗族及本国以外的人。葆举制到商鞅变法之后,改为“保举”法。秦之保举又称作“任” 。 (3)军功。杜佑将商鞅变法后的秦仕进之途总括为“唯辟田与胜敌而已” 。 商鞅曾强调说:“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商君书赏刑 )他将这种做法称为“壹赏” ,这条法令在当时得到严格执行,齐人鲁仲连称秦为“上首功之国” 。 (史记鲁 仲连列传 ) 。秦时因辟田而入仕的,主要表现为使民以粮谷捐官爵方面。 商君书去强:“粟爵粟任,则强富。 ”(4) “出于客” (任用游侠) 。苏轼曾对宋以前历代选官方式做一总结: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升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苏文忠公全集卷五论养士 ) 秦之客卿,著名的有张仪、范睢、蔡泽、李斯等,他们大多经历了从客(或上客)到封为客卿,再封为相(当国之正卿)这样的仕进过程。 (5)推择与考试。这是秦始皇并六国统一中国之后所采取的最主要的选官方式,它是由之前的荐举制演变而来。 古今图书集成之选举典中引永嘉徐氏之论曰:“至秦,任文法而责吏,始有为小吏而入仕,计功次而进官者矣。 ”秦国有可能也有了考试入官的规定:说文叙及汉书艺文志节录汉人的尉律中,记载了汉初以考试取吏的规定,而西汉初的制度基本是沿秦而来, 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 。 (6)其它:以“明法”而入仕。告奸。童子仕。因君所好。收降。 二、西汉官制 1、汉初官制。 (1)皇帝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2)中央官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卿等。 (3)地方官制:“郡国并行” 。 2、西汉中后期官制中、外朝的形成。 (1)中朝:天子宾客侍中、给事中大将军尚书 “尚书”一职,始见于秦,属少府下的小吏。 通典职官四:“秦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文书,谓之尚书。尚,主也。 ” (2)外朝:三公(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形成;诸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将作大匠等) ;太学与博士。3、监察制度的发展。刺史(地位低,权力大,升迁快;监察地方大员及豪右) 。司隶校尉(监察中央官员及京城周围豪强,秩比二千石) 。郡督邮等。 三、东汉官制 1、 “退功臣,进文吏” 。 2、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台阁(尚书台)下设六曹:吏曹、二千石曹、民曹、三公曹、南北主客曹、中都官曹) 。 3、提高监察官职权。御史中丞地位上升,重新设置司隶校尉,改刺史为州牧。 四、关于“二十等爵制” 第四讲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官制 一、 晋南北朝时期,中央三省制的雏形 1、 中书省。始建于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掌起草诏书,可“厝意” 。长官为中书监、中书令。属官有中书给事郎(中书侍郎) 、中书给事舍人。 2、 门下省。侍中侍(东汉)门下(曹魏)门下省(西晋) 。为皇帝的咨询顾问机关,拥有决策实权。可“驳奏” 、 “驳诏” 。长官为侍中,属官有给事黄门侍郎、门下舍人等。3、 中书省。魏晋时改尚书台置。掌一切行政事务,为朝廷内外、全国上下的交汇点。长官为尚书令、尚书仆射。 二、 隋朝“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中央官制体制的确立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尚书省“事无不总” ;内史省起草制诏;门下省侍奉、谏议。 2、 九寺五监。 三、 唐代的中央官制 1、 三省六部与九寺五监。 (1)中书、门下省行政制令中心。中书省(西台、凤阁、紫微) ,门下省(东台、鸾台、黄门) 。中书舍人(中书省) “五花判刺” 。给事中(门下省) “涂归” 、 “过官” 。 (2)尚书省六部行政中枢。 (3)九寺五监具体办事机构。 2、 宰相制度。 “四辅”官(中书令、门下侍郎、尚书左、右丞)与“参知政事” 、 “平章政事”等共同议事,为群相集体执政。政事堂(宰相议政办公地点) 。唐中后期,宰相制度遭到破坏:藩镇、宦官、皇权等侵夺相权。 3、 东宫官。 4、 监察制度。 “三院御史”:(1)台院, “纠举百僚,推鞫狱讼” 。 (2)殿院,纠察殿廷供俸仪式。 (3)察院,出使巡察。 四、唐代地方官制 1、道府(州)县。 (1)道,监察区。采访使、观察使等。 (2)州(府) 、县二级制。 州长官称刺使。上佐官(别驾、长史、司马等) 。录事参军、诸曹参军。 2、都护府与羁縻州。 第五讲两宋官制 康有为康南海官制议卷四宋官制最善:“宋之官制凡有五善:一曰中央集权;二曰分司详细;三曰差(遣)易官;四曰供俸归总;五曰州郡地小。 ” 主要史料:续资治通鉴长编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三朝北盟会编 , 宋会要辑稿之“职官” 、 “选举” 、“帝系” 、 “后妃”等部分;孙逢吉职官分纪 ,王益之职源撮要 ,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 ,马端临文献通考之“职官考” 、 “选举考”等;宋史职官志 ;宋人文集、笔记、小说;宋代地方志等。 一、中央集权统治进一步加强 1、集中兵权。 (1) “杯酒释兵权”之议;(2)整顿禁军。设殿前司(殿前都指挥使) 、侍卫司(步军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 ;行“内外相制” ;分离统兵权(将帅)与调兵权(皇帝、枢密院) ,行“更戍法” 。 2、 集中政权二府三司共治国事。 (1)二府:“中书门下”(中书)宰相集体议政办公之所。枢密院(枢府)总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 (2)宰执:同中书门 篇二:中国古代制度史一、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 1、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发展历程 皇帝制度自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开始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 1911 年清宣统皇帝逊位才被彻底废除,前后历时 2131 年。它经历了由初创、初步完善、完善成熟、进一步发展、强化、消亡这一演变规律。在皇帝制度演变的各个时期,其特点也是各自不同的。 1)创立和初步完善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皇帝制度从初创到初步完善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皇帝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秦统一六国,始皇自称“赖宗庙之灵” ,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说,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圣而又神秘的外衣。君权与神权的结合,加强了君权不可侵犯的原则。 第二,为维护皇帝的尊严,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统治者大力加强礼的建设,使礼成为维持社会和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卑上下等级关系,使之成为指导立法、司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第三,皇权是在排除来自各方面的侵扰之后得以巩固的,它经历了与各方面政治势力的较量和斗争。 2)完善成熟 隋唐时期是皇帝制度的完善并成熟时期。其中隋开创重新统一的局面,皇帝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第一,隋以前的尊号只有“皇帝”二字,到唐高宗李治时,群臣给他上号为“天皇” 。是为上尊号之始。自此以后,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 第二,在庙号和陵寝方面,从唐代开始,确立了开国之主称“祖” ,以后所有君主一律称“宗”的庙号制度。 第三,在符玺和诏敕方面,隋以后确立皇帝八玺制度。八玺名称不同,用处也不同。 第四,在皇位继承方面,隋唐制定了隆重的册立太子的礼仪,设置了规模庞大的东宫官署机构。 第五,后宫制度和外戚政治方面,隋唐时期的后宫嫡庶等级制度更加严格,后宫制度也臻于完备,尤其是皇后的地位在前代的基础上有进一步提高。 3)进一步发展 宋元是皇帝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第一,宋代更加严格用玺制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内外相互牵制,防止其中生有弊端。 第二,在宋代皇后地位更加突出,这实际上也是皇权提高的折射。 第三,在宗室制度方面,宋代对于宗室给以很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就是不给权力,几世以后宗室便与士庶之家基本相同了。这就从某些方面减轻了皇权受到地方宗室力量威胁的可能。 4) 加强与巩固后的成熟 明清将皇帝制度强化到了颠峰。而这一时期也是皇帝制度的消亡时期。明清两个封建王朝都极力进一步提高君主大权,从制度上保证全国统治权力高度集中。明王朝在这方面远远超过以前的各个王朝,清王朝又在明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然而同时,封建社会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愈益尖锐。 在皇位继承方面,皇族争夺帝位的斗争非常剧烈。在雍正帝时期,从根本上决定 废除了以嫡长制为前提预立皇太子的办法,改行密建皇储的制度。2、主要特征 1)政治结构上的平衡性(权力之间不同形式的制约) 2)传承方式上的世袭性:子孙相继 3)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一切规章制度的制定,一切内政外交以及和战等大政均由皇帝裁定。 4)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 5)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国家机构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 6)全国的人口、资源都是皇帝拥有的财富,可以全权支配。 二、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与演变情况 综观历史,可以把相权的发展概括为:秦朝为建立时期,西汉为鼎盛时期,西汉到明朝之前为调整时期,明清为衰落期。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开始实行一相制,也曾置左右丞相。 西汉: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但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暴露出来。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便开始受到制约。在汉武帝之时,设立“中朝” ,形成“中外朝” 。西汉末年,改宰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一起为三公,亦称三司。 东汉:东汉大体沿袭西汉之制,三公改为司徒、 司空、太尉,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尚书台出现,中朝发展为一个正式的机构,导致“三公虽设,事归台阁”局面形成 隋唐:确立三省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就是宰相。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国家机要大事、发布政令的机构,其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凡朝廷有军国大事,则中书出令(决策) ,门下封驳(审议) ,尚书受而行之(执行) 。所以人们也简称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又因尚书省下设有六部,故习称“三省六部制” 。唐中叶以后,皇帝另选重臣数人,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衔,意即与中书、门下长官商量处理国务之官,是事实上的宰相。 宋朝:设立二府三司。二府即政事堂和枢密院,执掌文武,同为宰相之任。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副宰相称“参知政事” 。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枢密院为国家最高军政机关。三省六部依然存在但实际上是闲职,三省长官时常不设。三司为最高财政机关。二府三司将政权军权财政分离,互相制衡,弱化相权,强化了皇权。元代:废三省制,实行一省六部制,即废除门下省和尚书省,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其中设左右丞相、平章、参政等,行宰相职权。集权统治高度强化。 明朝:明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朱元璋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明成祖时,在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 清朝:清代沿明制设立内阁,大学士即为宰相。雍正皇帝时,为防止内阁泄漏机密,在内廷设军机处,称为军机大臣,处决要务。至此,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三、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的变化情况 夏、商、周: 世卿世禄制以血缘、婚姻为基础,从天子到诸侯国君,再到各国的卿大夫或士,分割了国家的所有权力。父死子承,代代相传;由于各级官员均以“食邑”为俸禄,所以世袭制度又称“世卿世禄制” 。 战国、秦:军功、俸禄制 人们通过建立军功获取权位,对功臣的赏赐,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以官位的高低,定俸禄的多少。军功俸禄制建立后,出现了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吏。 两汉:察举制,征辟制 “察举” ,又称“举荐” , 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自己管辖区內考察选拔人才,按照一定的科目和标准,向中央政府推荐(举) ,朝廷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立各种科目,指定有关的官员担任举主(相当于主考官) ,经过适当的考核(举) ,授予相应的官职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 “九品”指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级来区分人物高下。 “中正”是专职品评人物的中央官员;“品”即“品状”在此制下,所有未出仕或现任官吏,都由中央评定品级,作为任用及升迁标准。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实行的重要选官制度,科举的意思是分科举人,有很多科,但特别正要的是选拔官吏的进士科。它的主要依据是学习和应试成绩,其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普通读书人均有通过科举考试而被选拔作官的机会,扩大了皇帝选拔官员的范围,同时也使选拔标准相对公平和客观。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较为先进和公正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过程如下: 1、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 ,以“试策”取士,在中国的选举任官史上打开了新的一页,科举制度从此开创。2、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代实行科举取士。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按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为乡贡。我国最早的殿试始于唐武则天。 3、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宋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宋初的科考分两级,一级为各州举行的取解考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将进士分为五等,一、二等称及第,三等称出身,四、五等称同出身。 4、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 元代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御试三级,每三年一次。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 。 5、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又称乡闱。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国家一级考试,又称礼闱,在乡试的第二年,于京城举行。参加会试者必须为乡试中式的举人。殿试,是明代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因考场设在皇宫内的奉天殿或文华殿,所以称为“殿试” 。殿试又称廷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6、清朝科举制度的衰落称清代为科举制的衰弱期是很不确切的,所谓衰弱是指晚清“废科举、兴学校”时的情况。 四、近代知识分子关于晚清政治体制改革的主张及作用评价 从鸦片战争后至 19 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变法思想。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 一) 、 “开眼看世界” :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1) 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 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 作用评价: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二)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 2、主张: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 , 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 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3、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 时间:19 世纪 6090 年代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内容:(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70 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 4、作用评价:洋务运动中开设了一批近代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翻译、军事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使西方先进知识传播到中国,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争,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介绍西方社会科技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 三) 、早期维新思想 1、时间:产生于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 2、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b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c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作用评价: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 经济流通领域、文化思想领域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四) 、维新变法思想 1、时间:19 世纪 90 年代初。 2、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主张: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维新变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 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康有为的观点有力的抨击了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主张:只有变法才能图存,代表作: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主张:用民权否定君权。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 ,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他用近代民主思想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用民权否定君权,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4、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高潮) (1898 年 6月 11 日9 月 21 日)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作用评价: (1)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剧,瓜分(转 载于: 小 龙 文档网:中国古代东宫官制度)大祸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3)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4)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五、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总体看法 政治制度史就是政治制度变迁的过程与运行的内在理路。它与政治史有关,但属于政治变迁中最为内在的痕迹。制度史不是史料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官制变化的单线条描述,它是对于过去制度变迁的一种新的诠释,呈现出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 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政治组织的框架、政治文化的变迁;政治运作规则和机制的变化理路;社会权力结构的变迁。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本书论述了中国从前封建时代直至晚清的政治制度史。作者运用制度主义、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了这一历史时空的政治组织的构架、政治文化的变迁、政治运作的规则和机制的变化以及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理路。既勾勒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概观,又彰显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核心问题。 篇三:中国古代妃嫔制度1 夏 正夫人一人 侧庶室夫人共十一人 2 商 中宫皇后、东宫皇妃、西宫贵妃,四妃,德妃、淑妃、惠妃、庄妃、九嫔,其余的全统称为美人。或正妃一人,侧庶妃共计 38 人 3 周 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4秦 皇后。皇帝之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皇后、其余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皆无定数。 5西汉 三职 。10 北魏 皇后。北魏初年,未立定制,北魏孝文帝改定内官,有左昭仪、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世妇、御女等,复设置女侍中、女尚书以至奚官女奴等执事人员。 11 北齐 皇后。 三夫人,贵嫔、贵姬、贵妃,北齐前几帝所置内职很少,齐武成帝好内,颁布河清新令,内命妇依古制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 又准汉制置有,昭仪,有左右二人,三夫人改称为,弘德、正德、崇德,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下嫔,宣徽、凝晖、宣 皇后。共设十四等,昭仪、婕妤、娙娥、傛明、顺华、凝华、光训, 二十七世妇为,正华、令侧、修训、曜仪、 华、美人、八子、充仪、七子、良人、长使、 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 少使、五宫、顺常、无涓,与无涓同等的还 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 有共和、娱灵、保才、良使、夜者。此外, 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 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 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王莽托古改制,和嫔、美御、和人三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