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篇一:中国古代度量衡表古代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度 衡 篇二: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二、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一) 原始社会度量衡的萌芽 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4-6。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命大挠作甲子以记日。尧命令羲、和两人参照日月、星辰制定历法。舜东巡时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夏禹使用规矩准绳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标准等,这些传说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代计量发生的萌芽情况4,5。 (二) 商周时期计量器制的出现 商周时期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年月日的历法6。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十三月”的记载。商代历法以 366 天为一年,一年分为 12 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相传始于黄帝,应用于夏商。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的符号,可推测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或同时,重量计量已经产生并得到应用。 (三) 春秋战国度量衡发展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各国先后取消了共同耕作的“公田”,承认开垦的土地私有,按田亩征收田赋。晋国六家世卿在各自的领地内,废除井田制,竞相扩大田亩面积,相对减免赋税。齐国的卿大夫陈氏,创立一种五进位的容量制“家量”制,取代豆、区、釜、钟四进位的“公量”旧制,还采取“小进大出”的办法。现今收集到的春秋晚期的权衡器和量器有齐国的右伯君铜权,楚国的铜环权等,说明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的量制已经建立5。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计量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均有不同的度量衡单位制和度量衡器具。容量单位:鲁国为釜、庾、秉;齐国为升、豆、区、釜、钟;秦国为升、斗、桶;魏国为斛、斗、益、秦、燕、楚、三晋的权衡单位为石、钧、斤、两、铢、累、益、齊等。公元前350 年的商鞅变法,废除“阡陌”和“封疆” ,采用二百四十步(六尺为步)为一亩、百亩为顷的大亩积制,实行百亩给一夫的授田制,确认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之后,商鞅又借鉴齐国量制,监制了标准铜方升,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制。 (四) 国家统一,度量衡单位制也得到统一 公元前 22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诏令,命令丞相隗状、王绾和李斯等立下法令,统一度量衡单位制。 西汉继承和发展了秦代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西汉末年,王莽时的历学家刘歆修订了度量衡,制定了度量衡三个单位量的标准,设计制造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审度?嘉量?权衡 ,这成为我国最早的度量衡专著,标志着我国度量衡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唐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明代中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唐代将衡重单位 24 铢 1 两改为 10 钱 1 两。宋代又将容量单位 10 斗 1 斛改为 5 斗 1 斛,2 斛 1 石(10斗)。清末光绪二十九年规定以尺、升、两为度量衡的基本单位,终于建立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独特的、统一的、科学的度量衡单位制体系6-9。清宣统元年又制造了营造尺和库平两铂铱合金原器各一件,开始了用国际先进计量科学技术对中国古代度量衡的改造 42),使汉代的度量衡制度很快地建立起来。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 度制:分、寸、尺、丈、引。进位完全采用十进位制,即 1 引=10 丈=100 尺=1000 寸=10000 分。 量制:龠、合、升、斗、斛。除二龠为一合外,其它也都采用十进制, 即 1 斛=10 斗=100 升=1000 合=XX 龠。 衡制:铢、两、斤、钧、石。1 石=4 钧,1 钧=30 斤,1 斤=16 两,1 两=24 铢。 两汉未闻有定制之举,在度量衡方面也没有颁布新的制度,其单位与进位完全与秦制相同。 秦世享国不久,虽立其制,不传其书。 汉书律历志所记“审度、嘉量、权衡”各章,既是汉代度量衡制度的实录,同时也是秦代度量衡制度的补记。迄今所见两汉度量衡器甚多,实测汉尺八十余支,得知战国至东汉末年尺度变化甚小,在 2324 厘米之间。量器五十余件,其中包括撮、龠、合、升、斗、斛六种不同单位的量器,每升约合今 200 毫升。权衡器五十余件,西汉至新莽每斤在 250 克左右,东汉略有下降,每斤约在220 克左右。 二、明代度量衡 宋元以降,我国封建社会已进入衰退时期。公元 1368 年,朱元璋攻下元大都后,逐步完成全国的统一,为了巩固政权,他注意到让民众休养生息、垦荒屯田,发展封建经济。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南方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因素。另一方面,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进一步强化,使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因素受到种种限制而发展十分缓慢,商品经济仍处在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因此,这期间的度量衡仍主要为封建经济服务。 1.为适应政治经济制度的需要而制定的度量衡管理制度 明初,土地大量荒芜,洪武元年(1368 年)朱元璋下令农民归耕。明朝政府普遍丈量土地,鼓励农民垦荒自耕,并把赋税额规定得较低,一般官田五升三合,民田三升三合。(57)洪武二十年(1387 年) ,明朝政府又经过普遍丈量土地,编制了“鱼鳞册” ,详细登记每乡每户土地的亩数并绘制成鱼鳞图,地方官吏抑制豪强多占土地,甚至采用小弓丈量。为了适应土地丈量和赋役改革以及商品经济的需要,明朝政府在近二百年间共颁布有关度量衡法令十七次。据明会典记载:“洪武元年令铸造铁斛斗升,付户部收粮,用以校勘,仍降其式于天下,令兵马司并管市司,三日一次较勘街市斛斗秤尺,并依时估定其物价。 ”次年,又令司农司依照中书省原降铁斗铁升标准器进行较定后,依样制造并发下属府、州、县仓库收支行用,商行店铺使用的度量衡器,必须赴官府印烙,乡镇百姓使用的斛斗秤尺,也要与官方颁发的相同才许使用。过了四、五十年后,各地使用的器具又开始出现不统一的情况。宣德七年(1432 年) 、正统元年(1436 年) 、成化五年(1469 年) ,又多次重申按照洪武年间的标准量器式样重新铸造,以备校勘,官民通行,并且仍将各式标准器具悬挂街市,以便比较。并下令布政司各府州县,凡每岁收粮五十万石,收布绢十万疋以上者,工部各发给铁斛一张,铜尺、木尺各一把。景泰二年(1451 年) 、正德元年(1506 年) 、嘉靖八年(1529 年)皆令工部制造戥秤、天平和砝码,分给各司监收内府银科道官及内外各衙门,以作征收银两和支付官吏俸禄之用。明代度量衡器均由官府制造,以保证量值统一,凡私造斛斗秤度者“依律问罪” ,知而不揭发者“事发一体究问” 。 明代度量衡管理制度尽管完备,惩罚确属严厉,也只能保证官方明文规定的器具统一,却无法制止行私舞弊的现象。由于资本主义萌芽,货币地租取代了一部分实物地租,商品经济相对活跃,商人们勾结官僚地主,恣意增大度量衡器具,大进小出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激起了农民多次掀起反对“大斗剥佃”的斗争。 .明代度量衡的考证 (1)明代的尺度迄今所见明代尺仅五支,其中以嘉靖牙尺为最精,尺长 32 厘米,其它各尺,尺度长短不一,文献记载多以明钞与尺相校正,各家说法皆相近似,其中以明世子朱载堉律吕精义为最确当,今摘录如下:a 钞尺(即裁衣尺) ,与当钞纸外边齐。b 曲尺(即营造尺) ,与宝钞墨边外齐。c 宝源局铜尺(即量地尺) ,比宝钞墨边长,比宝钞纸边短,当衣尺之九寸六分。今测得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完整之明宝钞三十九张,误差甚微,墨边平均长 厘米,纸边平均长 厘米,推算量地尺长厘米。故可知明朝三种尺各长(小数点后两位数皆四舍五入): 营造尺:32 厘米 量地尺: 厘米 裁衣尺:34 厘米 (2)明代的容量标准;朱载堉律学新说中记有一件当时存放在有司的、由明朝政府颁发 的铁斛,斛的一面有铭文:“成化十五年奏准铸成永为法则。 ”另一面:“监铸官直隶大河卫指挥仲纲直隶淮安府同知夏祈,铸匠袁宗、范斌等。 ”用宝源局量地铜尺量斛,“口外方一尺,内方九寸,斛底外方一尺六寸,内方一尺五寸,深一尺,厚三分,平秤重一百斤。 ”今实测该书卷二量地铜尺图,得知明代宝源局铜尺合今 厘米,可计算出铁斛容积: 1470 立方寸()3= 立方厘米 明代五斗为一斛,每斗应合 毫升。今仅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成化兵子铜斗一只,容 9600 毫升,较此斛容积约小 6。 (3)明代的重量标准正统(14301449 年)以后,白银成为流通货币,官税和民商都以银计价,流传至今的有“万历拾叁年京库花银伍拾两” 、 “万历拾叁年米折伍拾两花银”等。为适应经济形势的需要,小型戥秤广为流行,正德和嘉靖年间,朝廷都曾下令工部制造戥秤、天平和砝码,发至省府州县以作征收银钱和支付俸禄之用。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叁两铜砝码” ,盒四面及底部刻:“长洲县、吴县两县会同,当堂较准,拾两抄颁,天启叁年捌月拾捌日给,匠陈爵造”字样。(59)长洲和吴县在明代属苏州府,为当时东南地区手工业、商业的中心。从刻铭上可以看到,为了保证商业上的正常交往,民间度量衡器还可以由几家商行共同校准,以保证量值的统一。 明代权衡器有秤、戥子、天平和砝码。戥秤传世的有万历年间制造的二十两和六十两的各一件,都有三纽,准星刻度精细。明代铜砝码有锭形和长方体形两种,有一种分、钱、两砝码十八枚集装于一个长方形铜盒内,组成一套十两砝码。今实测明代砝码十枚,均属地方行用的各种标准器,平均每斤合 克 三、清代度量衡 1.清朝为加强统治发展经济的需要促进了度量衡的发展 度量衡与社会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在适应着经济制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明清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劳动力的性质有了相对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生产发展的桎梏,在一定地区、一定生产部门中,资本主义萌芽因素,但还不能摆脱封建势力而正常成长。清朝的商品经济较宋元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南、北方一些大城市“商贾云集” 、 “乡市喧阗” 。各地区之间经济交往十分频繁,白银成了流通货币。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扩大,度量衡器具也成为商品,并出现了戥秤行业。据记载,乾隆年间长江戥秤行业规定:“新开店者,要隔十家之外方许开设,违者公罚”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195 页) 。戥秤业如此兴盛,除了与白银货币流通量的增加有密切的关系外,也从某种程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兴盛。 清朝政府极力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对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典章制度十分推崇。度量衡标准悉本黄钟六律之说,用累黍确定标准尺度。清康熙帝对天文律算有较深的造诣,他主持编写了律吕正义 ,还删定了西人传教士南怀士编纂的数理精蕴 ,这两本书中都详细记载了关于度量衡标准的规定,康熙帝亲自累黍定尺,以一百粒纵向排列的黍子所得之长定为营造尺度,又以一定的尺寸确立量器的容积,用铁铸成漕斛,用一立方寸金属的重量作为质量的标准,(61)由此再定出各种量值砝码的尺寸,作为称量国库收支的标准器,因此称库平。由营造尺、漕斛和库平两组成的度量衡制简称为营造库平制,从而建立起度量衡三者互相校定的关系:量器的尺寸可以作为长度的标准,一定重量的某种金属的立方体也可以反求出营造尺的长度。营造库平制是清政府为提高度量衡三个量的精确度和科学性,继承秦汉以来以度审容,以量定衡重的科学方法,继续探求以自然物为基准的成果。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各国度量衡制纷纷传入,当时并用为交易结算的单位。清朝末年,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不但无法抵制各国杂乱的度量衡制的干扰,也无力统一全国度量衡,造成了度量衡极度混乱。尽管如此,中国近代度量衡随着外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西方度量衡传入 而带来有利于借鉴的条件,度量衡技术得以继续发展。由于累黍法的重复性差,金属的纯度各异,所制定的标准精度低,不能满足需要,故实际上度量衡三者仍采用实物标准。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 ,清朝命令农工商部和度支部重订度量衡制度,以康熙四十三年造铁斗的尺寸为准,又与法国米制互为参证,定出一营造尺合米尺 32 厘米;量器以漕斛为准,每升合米制 1035 毫升;衡重采用一立方寸纯水在摄氏四度时的重量作为一两的值量标准,合米制 克。清政府并向万国权度局定制营造尺和库平两铂铱合金原器和镍钢合金副原器各一支(个) ,作为当时国家级的实物基准器。 2.度量衡的管理和校定制度 清朝的度量衡管理制度大体沿袭明朝遗制。开国之初,清顺治帝立即下令颁发度量衡制度,命工部监造器具以保证国库收入。顺治五年(1648 年) ,颁定斛式,由户部较准斛样制成后发给坐粮所收粮。十一年、十五年(1654、1658 年)又先后定各关市秤尺、砝码,并令各关量船称货务必秤准尺足,私自增减者依罪处之。清康熙帝继位当年,即定制度、颁发新砝码。康熙四十三年(1704 年)下令停止使用满族政府原在东北地区使用的金斗和关东斗,以保证全国度量衡统一。康熙帝钦定律吕正义 ,自视累黍布算以定营造尺,从而斗升之容积、砝码之轻重皆以营造尺寸法来制定。以上措施在当时旧制紊乱、科学技术落后的时代,对维护全国度量衡制的统一,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此后一、二百年量制立法有所依据。数理精蕴还列有度量衡表,用各种金属比重来定尺寸之准、轻重之率。(62)经过康熙时期定制,通融合算、均归划一” ,清初度量衡渐有划一的趋势。清政府对度量衡的管理并未停留在制度的制定上,乾隆帝还亲自问及各部贯彻实施的情况。 刑部部臣张照奏称:官民所用度衡量器未能划一的原因, “并非法度之不立,实在奉行之未能。 ”因而进一步订出奉行的办法:(1)命有司再制尺斗秤砝码颁行天下,并将权衡表刊发颁布于民,使人人共晓。(2)由于“立法固当深密,用法自得在人” ,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执行,整顿制度必先从官司之是否恪守规定入手,违则惩处:收支钱粮之官吏,倘将自己保管的部颁权度私自改铸,应受笞刑一百,其因行使私铸权量而得利益者,按坐赃论罪;监督官吏若知情不举,与犯者同罪,但死罪减一等。 然而清政府对统一度量衡的决心未能始终如一,各(来自: 小龙 文档 网: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省官吏均采取姑息放任政策,因此制度逐渐嬗变,地方私造度量衡器不断增多,法制已不能贯彻。 道光以后,中外通商日趋繁盛,开始有海关之设,随着主权的丧失,海关度量衡的产生,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王朝建立的度量衡制进入更加紊乱繁杂时期。 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战国: 1)齐:1 钟 = 10 釜, 1 釜 = 4 区,1 区 = 4 豆, 1 豆 = 4 升 2)秦:1 斛 = 10 斗, 1 斗 = 10 升 3)楚:1 筲 =5 升 4)三晋:1 斛 = 10 斗, 1 斗 = 10 升 2、秦:1 斛 = 10 斗, 1 斗 = 10 升 统一换算(毫升):1 斛 = XX0, 1 斗 = XX, 1 升 = 200 3、汉:1 斛 = 10 斗, 1 斗 = 10 升, 1 升 = 10 合,1 合 = 2 龠, 1 龠 = 5 撮, 1 撮 = 4 圭 统一换算(毫升):1 斛 =XX0, 1 斗 = XX, 1 升 = 200,1 合 = 20, 1 龠 = 10, 1 撮 = 2, 1 圭 = 4、三国两晋:1 斛 = 10 斗, 1 斗 = 10 升, 1 升 = 10 合 统一换算(毫升):1 斛 =20450, 1 斗 = 2045, 1 升 = ,1 合 = 5、南北朝:1 斛 = 10 斗, 1 斗 = 10 升, 1 升 = 10合 统一换算(毫升):1 斛 =30000, 1 斗 = 3000, 1 升 = 300,1 合 = 30 6、隋:1 斛 = 10 斗, 1 斗 = 10 升, 1 升 = 10 合 统一换算(毫升): 开皇:1 斛 = 60000, 1 斗 =6000, 1 升 =600,1 合 = 60 大业:1 斛 =XX0, 1 斗 =XX, 1 升 =200,1 合 = 20 7、唐:1 斛 = 10 斗, 1 斗 = 10 升, 1 升 = 10 合 统一换算(毫升): 大:1 斛 = 60000, 1 斗 =6000, 1 升 =600,1 合 = 60 小:1 斛 =XX0, 1 斗 =XX, 1 升 =200,1 合 = 20 8、宋:1 石 = 2 斛,1 斛 = 5 斗, 1 斗 = 10 升 1升 = 10 合 统一换算(毫升):1 石 = 67000,1 斛 =33500, 1 斗 = 6700, 1 升 = 670,1 合 = 67 9、元:1 石 = 2 斛,1 斛 = 5 斗, 1 斗 = 10 升 1 升 = 10 合 统一换算(毫升):1 石 = 95000,1 斛 = 47500, 1斗 = 9500, 1 升 = 950,1 合 = 95 10、明:1 石 = 2 斛,1 斛 = 5 斗, 1 斗 = 10 升 1升 = 10 合 统一换算(毫升):1 石 = 100000,1 斛 = 50000, 1斗 =10000, 1 升 = 1000,1 合 = 100 11、清:1 石 = 2 斛,1 斛 = 5 斗, 1 斗 = 10 升 1升 = 10 合 统一换算(毫升):1 石 = 100000,1 斛 = 50000, 1斗 =10000, 1 升 = 1000,1 合 = 100 篇三:中 W 古代度量衡系q 之追溯中國古代度量衡系統之追溯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中區職業訓練中心(退休)姜俊賢 XX/10 初稿-刊於台中市度量衡公會 20 週年慶 XX/03 修增大陸-刊於中華民國計量工程學會 XX/05 增古文物 XX/10 會訊再刊中華民國計量工程學會暨西安兩岸研討會 XX/11 編修 前言: 度量衡的應用,在早期農業社會中,人們對於度量的需求僅限於日常生活有關之長度、容量、重量田畝等的計算,主要器具為尺、斗、秤。隨著時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事業的迅速發展,對於計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也愈來愈要求更準確。道統的度量衡已不能滿足當下社會的需求,從而帶動度量衡脫離尺斗秤的巢臼,並將時間、電流、溫度、光強度、物質量等納入度量的基本標準中,以滿足人類社會各種量測活動的需求。因此,度量衡為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礎建設,與全體人類的日常作息活動、商業交易活動、學術研究活動、工業發展、科技升級以至生活品性均為息息相關。 探討中國度量衡史,依時代背景,在各朝代中有不同之性質,區分為數個時期,佐以史籍之紀載,另外配合實物之佐証,作為貫通整理,以求中國度衡興廢改革關鍵,而作為歷代度量衡變遷之研究。我中國歷史約五千年區分為六個時期。 第一期草創期黃帝至夏商周三代 第二期傳承與改革期東周、秦、西漢、莽、東漢 第三期紊亂期自三國、兩晉、南北朝、隋 第四期穩定期自唐至明 第五期完備期清朝 第六期為完全國際系統期民國以後 第一期草創期黃帝至夏商周三代(約 1600 年) 始於黃帝至夏商周三代(期間約 1600 年)黃帝創始,其餘朝代傳承黃 帝之製,無明顯改革,亦無完善制度。此期周朝完成第一部度量衡史書周禮 。 黃帝 西元前 26902590 年 唐堯 西元前 23332234 年 虞舜 西元前 22332184 年 夏 商 西元前 21831752 年 西元前 17511111 年 黃帝(西元前 26902590 年) 山頂洞人以後,據考古發現,在我國仰韶文化的遺址之一的西安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中發現二、三十種各式各樣的符號,經詳細考察該些筆畫橫豎排列型態的符號,可說是當時一種比較進步的紀錄和計量的方法運用。 氏族社會晚期,出現了早期我國傳說中的炎帝時代,炎帝姓姜號神農,是傳說中最早的部落首領。子夏易傳: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說明了當時已有偶發性物物交易的行為,類此交換行為的發生,對當時人們的思想已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因為交換時雙方不但要考慮以所有易所無的問題,而且自然也會比較認真考慮所入和所出相互較量是否合算。這種合不合算已經不是人們腦中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見,也算得出的東西,這種具體的東西就是數與實物計量單位。 (韋端:主計故事 055,取材:黃百祥撰清代政府會計之研究,73 年 6 月) 黃帝名為公孫軒轅(圖 1),因與南方蚩尤對抗,大霧裡使黃帝發明指南 針車(圖 2、註 1,註 2)辨認方向而打敗蚩尤,統一天下,於是中華民族開始建國造宮室,倉頡造文字,嫘祖(圖3)養蠶抽絲製衣。中國度量衡制度,起源於黃鍾律(圖 4)律呂,精義 ,最早自黃帝命隸首定數,以率其羨,要其會,律度量衡,由是而定。伶倫造律呂,推律歷之數,由是生度量衡。 家語五帝,德篇曰黃帝設衡、量、度、畝、數之五量。少昊同度量,調律呂,設九正工,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圖 1-黃帝 圖 2-指南車圖 3-嫘祖 註 1指南車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相傳為黃帝首創。雖然傳說不可考,但依歷史 記載,在戰國時代韓非子書中就已經記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在這裡, 司南 (注 2)指的就是指南工具,可見至少在韓非以前,就已經有指南工具了。有關指南車最早之信史記述於魏書卷二十九曰記載三國時代魏國馬鈞製造過指南車。此後歷代皆有成功的重造記錄。自晉代以來,都認為指南車乃是由黃帝或周公所創,但據歷史考証指南車是三國時魏國的馬鈞(255 年)所創造的。但是真正記載指南車的構造及尺寸,則只有宋代的燕肅(1027 年)及吳德仁(1107 年) 。 1973 年,王振鐸曾根據宋史,仿造指南車。1947 年,外國學人喬-蘭徹斯特根據差動原理仿製宋代指南車。台灣首度試製指南車是在 1979 年,台灣科學教育館於科學教育展中推出,之後陳列館內示迄今,採用的是差速齒輪式。 目前在各地的博物館所展示的指南車,最常見的有 2種型式以【展示歷史】為目的的,會採用宋史輿服志的記載,製作【離合齒輪式】的指南車(如圖)。 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台中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日本名古屋-飛驒地區的小博物館可以找到這型指南車。此型的優點是有【歷史根據】 ,缺點是連續運轉不準確,因為齒輪的離合時機不易準確掌握,所以大多只能做靜態的陳列,不直接做連續運轉的展示,以免自暴其短。 以【展示維持齒向功能】為目的的,則採用【差速齒輪式】的指南車(如圖)。台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说课稿-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中国历史 第二册统编版(五四学制)
- 人教版高中 必修二教学设计1.3 人口的合理容量
- 2025供电合同范本(律师)
- 2025中小学食堂承包合同样本
- 8.3 俄罗斯(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同步教学(湘教版河北专版)
- Unit 5 Fun Clubs Section A 1a~1d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山西公务员真题试卷
- 5.1.1 合成高分子的基本方法- 加聚反应(教学设计)高二化学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 机械厂员工奖励申请执行规章
- 印刷厂员工生日补贴管理规定
- 扁桃体癌护理查房记录
- 感术行动培训课件
- 桥梁施工安全会议记录
- 附睾结核护理查房
- 膝关节炎中医护理
- 氦氖激光机治疗仪讲课件
- 公司中小型会议策划方案
- 2025年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购买工抵房合同协议
- 医院管理制度汇编
- 2025-2030中国偏头痛药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