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严字当头,反复训练人是需要必要的行为约束的,没有受过约束的人是难以长大的,也不会有好习惯,人格也不会太健全。没有严格要求和刻苦训练就没有好习惯。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习惯养成靠两“严” ,即严格要求和严格训练。习惯的培养或矫正要从点滴抓起,严格要求。有了要求就要让孩子反复按要求去做,甚至“逼迫”孩子这样做,时间长了,孩子习惯了,就会变成愉快的行动了。严格训练最忌讳的就是溺爱,溺爱娇惯肯定训练不出好习惯来。这一点父母一定要下得了“狠心” ,没有狠劲是不行的。训练就要有个“狠劲” ,不见实效不收兵。练习的过程是痛苦的过程,孩子不愿意,教育者就得咬着牙让孩子坚持下去。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炼,才能养成好习惯,一旦养成习惯,痛苦就变成愉快了。然而,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总下不了狠心,孩子一求饶,一掉眼泪,家长的心就软了,结果什么好习惯也养不成。培养或矫正孩子的习惯要把“严”与“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寓爱于严,严爱结合,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达到“爱”与“严”的统一。“严格”应该是孩子习惯培养和矫正中的两个关键字眼。美国洛克菲勒家族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亿万家财的家庭。联合国的地皮就是老洛克菲勒捐赠的。老洛克菲勒在训练孩子时是非常严格的。他让孩子独立骑马、划船、打靶、登山,尽管孩子不小心把脚扭伤了,他还是坚持让孩子练习,最后孩子终于成为一个独立、坚强、勇敢的接班人。日本人训练孩子节约粮食也非常严格,孩子吃多少盛多少,盛多少吃多少,如果孩子盛多了也不准剩,必须吃光,撑得慌也得把饭吃下去,一粒都不准剩。下次就记住了,不能多盛饭,不能剩饭,好习惯才养成。我们的孩子就不是这样,一方面教育孩子要节约,一方面又帮助孩子吃剩饭,孩子节约的习惯总也形成不了。因此,要训练就必须严格,没有严格就不叫训练,而没有训练也就很难养成或矫正孩子的习惯。有一名少儿体校的学生,每次上乒乓球训练课时,总是怕苦怕累,慢慢地养成了应付训练、上课后盼下课的习惯。一位新的女教练接手后,发现了这个问题。一次训练课上,这个学生练得气喘吁吁,不时地朝大厅的时钟上看,一心盼着下课,球总是接飞,离五点钟放学还有一刻钟,他已很不耐烦。下课铃一响,他立即收起球拍,准备回家,不料教练却要求他单独留下,补练一百个球,接飞的球要倒扣。他无可奈何地取出球拍,走回台桌前,重新训练,可是手脚总是不灵活,动作偏慢,球老是打飞。 “负一、负二、负三”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在旁边急了, “加油啊,加油,唉,怎么搞的!”“拿出勇气来,加油,顽强一点。 ”教练停下,对他进行指导点拨,这时,教练的贫血头晕的老毛病又犯了,大家赶紧将她扶坐下来,大家一起指责这个学生:“都怪你,平时不认真练,看把老师累的。”这个学生心里也很内疚,对教练说:“老师,今天你休息吧,明天再让我补练多少球我都愿意。 ”可这位教练却说:“不行,这是今天的任务,明天有明天的任务,明日复明日,怎么能练好球呢?当天的事要当天做,来,我们接着练。 ”她说罢,要支撑着站起来,所有的学生都被感动了,这个学生也深受教育和震撼。班上乒乓球打得最好的一个学生说:“老师,你在旁边指导,我来陪他练。 ”就这样,这个学生坚持补练完了一百个球。也就从这一天起,这名学生逐渐改变了练球不认真的坏习惯,从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现代控制论创始人、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在回忆父亲对他早期学习习惯的严格训练时说:“代数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可父亲的教育方法,使人精神不得安宁,每个错误必须纠正。他对我无意中犯的错误,第一次是警告,是一声尖锐而响亮的什么 ,如果我不马上纠正,他会严厉地训斥我一顿,令我再做一遍 。我曾遇到不止一个能干的人,可是他们到后来一事无成。因为这些人学习松懈,得不到严格纪律的约束。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正是这种严厉的纪律和训练。 ”父亲严格的训练,终于使维纳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誉满全球的科学巨人。严字当头体现在从小处着手。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小善小而不为。 ”意思是说,不要以为是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以为是小的善事就不做。这句话说明坏的和好的品质都是一点一点形成的,所以不要轻视细微的事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质的飞跃源于量的积累。习惯养成无小事,千万不要忽视小事。习惯养成的根基就源于生活、学习、成长中的点滴小事的积累。习惯培养就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落实到点滴的具体的行为小事中去,要抓小,抓点,抓每次。这样日积月累才能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一次也不能例外”是严字当头的另一重要体现。儿子上一年级后,爸爸妈妈给他定了一条规矩,就是回家马上做作业,作业没做完之前,全家谁也不许开饭。刚开始,儿子自然有点不适应,但还是遵守照办。有一次放学后,儿子禁不住小伙伴的劝说,先到楼下玩去了。等妈妈下班回家赶紧跑回去做作业。那天,他写作业妈妈故意在旁边陪着,就是不进厨房做饭,也不让爸爸动手。晚上 7 点多,儿子忍不住催妈妈:“我的作业快写完了,您快点做饭呀。 ”妈妈心平气和地告诉他:“制定的规则就要遵守,一次也不能例外,妈妈等你做完作业再做饭。 ”结果全家 8 点才吃上饭。妈妈对吃得狼吞虎咽的儿子说,因为你没有及时做作业,耽误了全家人开饭,而且我们饭后的散步、讲故事都不能进行了。这一次,儿子领教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从此,放学进家就做作业成了儿子的自觉习惯。在孩子习惯未养成之时,不应有例外;就是习惯形成之后,也不应该发生与习惯相冲突的事情。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曾经谈起小女儿的习惯培养问题。我的小女儿现在已有一岁零两个月了。她晚间睡后素来不再醒来吃奶的。这种好习惯是从小在医院里养成的,她的母亲就因此省了无数的精力,她也能安安稳稳地睡眠,这样相处已非一日。不料到一岁零三个月大的时候,她忽生起寒热病来了,饮食起居遂为之颠倒,有一次晚间醒来要吃,她母亲以为她睡前没有吃饱,就喂她了;岂知一载来晚间睡后不吃奶的好习惯,竟因此破坏。那天晚上喂后,她就再入睡乡,但第二天晚上醒来又要吃了;不给她吃,她就大哭。她母亲固然不得安眠,别人也被她哭得难以熟睡了。第三夜又如此,如是者五六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破坏已成之习惯。好习惯只有在严格要求下才能养成。因为破坏旧的动力定型和建立新的动力定型,都是相当艰苦的斗争历程。不经长期的艰苦磨炼,不可能建立起好的习惯。这就需要严格要求,严加控制,防止“规范变通” 、 “规范软化” 、 “规范扭曲” ,要坚持原则,持之以恒,尤其要注意对孩子的要求不能朝令夕改,不能无故出现例外。如开始写日记那就要天天写,情况特殊,一句也行,但必须要写。制订好的计划就要执行,再晚也要完成。在孩子的好习惯没有形成之前,不准孩子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是失败的开始。因为有一次例外,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许多孩子之所以不能彻底克服不良习惯,往往在于“例外”太多。殊不知每一次例外,都会使本来已经减弱的不良习惯,获得一次额外的强化。就像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的那样:“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 ”结果,前功尽弃,不良习惯又会得以恢复,良好的习惯更难建立。在培养和矫正孩子习惯时,一定要狠抓行为的训练过程。因为只要涉及习惯问题,光说教是没有用的,只有通过严格、反复的训练才行。叶圣陶先生说:“习惯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 ”养成教育尤其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由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转化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更需要训练。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你觉得什么是他们必须做的,你便应该利用一切的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在他们的行为中固定起来。 ”这就可能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一旦养成后,不用借助记忆就会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习惯的培养或矫正不但要强调“训练”这两个字,还要强调“反复”这两个字,不反复是难以培养或矫正习惯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有一个重要管理思想,那就是“抓反复,反复抓” 。狠抓基础管理,将例行工作做好,用常规的制度来解决经常出现的问题,防止出现将问题积攒到成堆,乃至发生严重后果时才去重视、才去解决的现象。而习惯培养和矫正的核心原则就是:“抓反复,反复抓” 。孩子习惯形成的规律是:“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 ”抓反复和反复训练应该是习惯培养与矫正的根本之道。作者:陈峰/p人是需要必要的行为约束的,没有受过约束的人是难以长大的,也不会有好习惯,人格也不会太健全。没有严格要求和刻苦训练就没有好习惯。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习惯养成靠两“严” ,即严格要求和严格训练。习惯的培养或矫正要从点滴抓起,严格要求。有了要求就要让孩子反复按要求去做,甚至“逼迫”孩子这样做,时间长了,孩子习惯了,就会变成愉快的行动了。严格训练最忌讳的就是溺爱,溺爱娇惯肯定训练不出好习惯来。这一点父母一定要下得了“狠心” ,没有狠劲是不行的。训练就要有个“狠劲” ,不见实效不收兵。练习的过程是痛苦的过程,孩子不愿意,教育者就得咬着牙让孩子坚持下去。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炼,才能养成好习惯,一旦养成习惯,痛苦就变成愉快了。然而,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总下不了狠心,孩子一求饶,一掉眼泪,家长的心就软了,结果什么好习惯也养不成。培养或矫正孩子的习惯要把“严”与“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寓爱于严,严爱结合,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达到“爱”与“严”的统一。“严格”应该是孩子习惯培养和矫正中的两个关键字眼。美国洛克菲勒家族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亿万家财的家庭。联合国的地皮就是老洛克菲勒捐赠的。老洛克菲勒在训练孩子时是非常严格的。他让孩子独立骑马、划船、打靶、登山,尽管孩子不小心把脚扭伤了,他还是坚持让孩子练习,最后孩子终于成为一个独立、坚强、勇敢的接班人。日本人训练孩子节约粮食也非常严格,孩子吃多少盛多少,盛多少吃多少,如果孩子盛多了也不准剩,必须吃光,撑得慌也得把饭吃下去,一粒都不准剩。下次就记住了,不能多盛饭,不能剩饭,好习惯才养成。我们的孩子就不是这样,一方面教育孩子要节约,一方面又帮助孩子吃剩饭,孩子节约的习惯总也形成不了。因此,要训练就必须严格,没有严格就不叫训练,而没有训练也就很难养成或矫正孩子的习惯。有一名少儿体校的学生,每次上乒乓球训练课时,总是怕苦怕累,慢慢地养成了应付训练、上课后盼下课的习惯。一位新的女教练接手后,发现了这个问题。一次训练课上,这个学生练得气喘吁吁,不时地朝大厅的时钟上看,一心盼着下课,球总是接飞,离五点钟放学还有一刻钟,他已很不耐烦。下课铃一响,他立即收起球拍,准备回家,不料教练却要求他单独留下,补练一百个球,接飞的球要倒扣。他无可奈何地取出球拍,走回台桌前,重新训练,可是手脚总是不灵活,动作偏慢,球老是打飞。 “负一、负二、负三”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在旁边急了, “加油啊,加油,唉,怎么搞的!”“拿出勇气来,加油,顽强一点。 ”教练停下,对他进行指导点拨,这时,教练的贫血头晕的老毛病又犯了,大家赶紧将她扶坐下来,大家一起指责这个学生:“都怪你,平时不认真练,看把老师累的。”这个学生心里也很内疚,对教练说:“老师,今天你休息吧,明天再让我补练多少球我都愿意。 ”可这位教练却说:“不行,这是今天的任务,明天有明天的任务,明日复明日,怎么能练好球呢?当天的事要当天做,来,我们接着练。 ”她说罢,要支撑着站起来,所有的学生都被感动了,这个学生也深受教育和震撼。班上乒乓球打得最好的一个学生说:“老师,你在旁边指导,我来陪他练。 ”就这样,这个学生坚持补练完了一百个球。也就从这一天起,这名学生逐渐改变了练球不认真的坏习惯,从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现代控制论创始人、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在回忆父亲对他早期学习习惯的严格训练时说:“代数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可父亲的教育方法,使人精神不得安宁,每个错误必须纠正。他对我无意中犯的错误,第一次是警告,是一声尖锐而响亮的什么 ,如果我不马上纠正,他会严厉地训斥我一顿,令我再做一遍 。我曾遇到不止一个能干的人,可是他们到后来一事无成。因为这些人学习松懈,得不到严格纪律的约束。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正是这种严厉的纪律和训练。 ”父亲严格的训练,终于使维纳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誉满全球的科学巨人。严字当头体现在从小处着手。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小善小而不为。 ”意思是说,不要以为是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以为是小的善事就不做。这句话说明坏的和好的品质都是一点一点形成的,所以不要轻视细微的事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质的飞跃源于量的积累。习惯养成无小事,千万不要忽视小事。习惯养成的根基就源于生活、学习、成长中的点滴小事的积累。习惯培养就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落实到点滴的具体的行为小事中去,要抓小,抓点,抓每次。这样日积月累才能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一次也不能例外”是严字当头的另一重要体现。儿子上一年级后,爸爸妈妈给他定了一条规矩,就是回家马上做作业,作业没做完之前,全家谁也不许开饭。刚开始,儿子自然有点不适应,但还是遵守照办。有一次放学后,儿子禁不住小伙伴的劝说,先到楼下玩去了。等妈妈下班回家赶紧跑回去做作业。那天,他写作业妈妈故意在旁边陪着,就是不进厨房做饭,也不让爸爸动手。晚上 7 点多,儿子忍不住催妈妈:“我的作业快写完了,您快点做饭呀。 ”妈妈心平气和地告诉他:“制定的规则就要遵守,一次也不能例外,妈妈等你做完作业再做饭。 ”结果全家 8 点才吃上饭。妈妈对吃得狼吞虎咽的儿子说,因为你没有及时做作业,耽误了全家人开饭,而且我们饭后的散步、讲故事都不能进行了。这一次,儿子领教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从此,放学进家就做作业成了儿子的自觉习惯。在孩子习惯未养成之时,不应有例外;就是习惯形成之后,也不应该发生与习惯相冲突的事情。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曾经谈起小女儿的习惯培养问题。我的小女儿现在已有一岁零两个月了。她晚间睡后素来不再醒来吃奶的。这种好习惯是从小在医院里养成的,她的母亲就因此省了无数的精力,她也能安安稳稳地睡眠,这样相处已非一日。不料到一岁零三个月大的时候,她忽生起寒热病来了,饮食起居遂为之颠倒,有一次晚间醒来要吃,她母亲以为她睡前没有吃饱,就喂她了;岂知一载来晚间睡后不吃奶的好习惯,竟因此破坏。那天晚上喂后,她就再入睡乡,但第二天晚上醒来又要吃了;不给她吃,她就大哭。她母亲固然不得安眠,别人也被她哭得难以熟睡了。第三夜又如此,如是者五六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破坏已成之习惯。好习惯只有在严格要求下才能养成。因为破坏旧的动力定型和建立新的动力定型,都是相当艰苦的斗争历程。不经长期的艰苦磨炼,不可能建立起好的习惯。这就需要严格要求,严加控制,防止“规范变通” 、 “规范软化” 、 “规范扭曲” ,要坚持原则,持之以恒,尤其要注意对孩子的要求不能朝令夕改,不能无故出现例外。如开始写日记那就要天天写,情况特殊,一句也行,但必须要写。制订好的计划就要执行,再晚也要完成。在孩子的好习惯没有形成之前,不准孩子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是失败的开始。因为有一次例外,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许多孩子之所以不能彻底克服不良习惯,往往在于“例外”太多。殊不知每一次例外,都会使本来已经减弱的不良习惯,获得一次额外的强化。就像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的那样:“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 ”结果,前功尽弃,不良习惯又会得以恢复,良好的习惯更难建立。在培养和矫正孩子习惯时,一定要狠抓行为的训练过程。因为只要涉及习惯问题,光说教是没有用的,只有通过严格、反复的训练才行。叶圣陶先生说:“习惯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 ”养成教育尤其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由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转化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更需要训练。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你觉得什么是他们必须做的,你便应该利用一切的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在他们的行为中固定起来。 ”这就可能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一旦养成后,不用借助记忆就会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习惯的培养或矫正不但要强调“训练”这两个字,还要强调“反复”这两个字,不反复是难以培养或矫正习惯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有一个重要管理思想,那就是“抓反复,反复抓” 。狠抓基础管理,将例行工作做好,用常规的制度来解决经常出现的问题,防止出现将问题积攒到成堆,乃至发生严重后果时才去重视、才去解决的现象。而习惯培养和矫正的核心原则就是:“抓反复,反复抓” 。孩子习惯形成的规律是:“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 ”抓反复和反复训练应该是习惯培养与矫正的根本之道。作者:陈峰/p人是需要必要的行为约束的,没有受过约束的人是难以长大的,也不会有好习惯,人格也不会太健全。没有严格要求和刻苦训练就没有好习惯。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习惯养成靠两“严” ,即严格要求和严格训练。习惯的培养或矫正要从点滴抓起,严格要求。有了要求就要让孩子反复按要求去做,甚至“逼迫”孩子这样做,时间长了,孩子习惯了,就会变成愉快的行动了。严格训练最忌讳的就是溺爱,溺爱娇惯肯定训练不出好习惯来。这一点父母一定要下得了“狠心” ,没有狠劲是不行的。训练就要有个“狠劲” ,不见实效不收兵。练习的过程是痛苦的过程,孩子不愿意,教育者就得咬着牙让孩子坚持下去。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炼,才能养成好习惯,一旦养成习惯,痛苦就变成愉快了。然而,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总下不了狠心,孩子一求饶,一掉眼泪,家长的心就软了,结果什么好习惯也养不成。培养或矫正孩子的习惯要把“严”与“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寓爱于严,严爱结合,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达到“爱”与“严”的统一。“严格”应该是孩子习惯培养和矫正中的两个关键字眼。美国洛克菲勒家族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亿万家财的家庭。联合国的地皮就是老洛克菲勒捐赠的。老洛克菲勒在训练孩子时是非常严格的。他让孩子独立骑马、划船、打靶、登山,尽管孩子不小心把脚扭伤了,他还是坚持让孩子练习,最后孩子终于成为一个独立、坚强、勇敢的接班人。日本人训练孩子节约粮食也非常严格,孩子吃多少盛多少,盛多少吃多少,如果孩子盛多了也不准剩,必须吃光,撑得慌也得把饭吃下去,一粒都不准剩。下次就记住了,不能多盛饭,不能剩饭,好习惯才养成。我们的孩子就不是这样,一方面教育孩子要节约,一方面又帮助孩子吃剩饭,孩子节约的习惯总也形成不了。因此,要训练就必须严格,没有严格就不叫训练,而没有训练也就很难养成或矫正孩子的习惯。有一名少儿体校的学生,每次上乒乓球训练课时,总是怕苦怕累,慢慢地养成了应付训练、上课后盼下课的习惯。一位新的女教练接手后,发现了这个问题。一次训练课上,这个学生练得气喘吁吁,不时地朝大厅的时钟上看,一心盼着下课,球总是接飞,离五点钟放学还有一刻钟,他已很不耐烦。下课铃一响,他立即收起球拍,准备回家,不料教练却要求他单独留下,补练一百个球,接飞的球要倒扣。他无可奈何地取出球拍,走回台桌前,重新训练,可是手脚总是不灵活,动作偏慢,球老是打飞。 “负一、负二、负三”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在旁边急了, “加油啊,加油,唉,怎么搞的!”“拿出勇气来,加油,顽强一点。 ”教练停下,对他进行指导点拨,这时,教练的贫血头晕的老毛病又犯了,大家赶紧将她扶坐下来,大家一起指责这个学生:“都怪你,平时不认真练,看把老师累的。”这个学生心里也很内疚,对教练说:“老师,今天你休息吧,明天再让我补练多少球我都愿意。 ”可这位教练却说:“不行,这是今天的任务,明天有明天的任务,明日复明日,怎么能练好球呢?当天的事要当天做,来,我们接着练。 ”她说罢,要支撑着站起来,所有的学生都被感动了,这个学生也深受教育和震撼。班上乒乓球打得最好的一个学生说:“老师,你在旁边指导,我来陪他练。 ”就这样,这个学生坚持补练完了一百个球。也就从这一天起,这名学生逐渐改变了练球不认真的坏习惯,从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现代控制论创始人、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在回忆父亲对他早期学习习惯的严格训练时说:“代数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可父亲的教育方法,使人精神不得安宁,每个错误必须纠正。他对我无意中犯的错误,第一次是警告,是一声尖锐而响亮的什么 ,如果我不马上纠正,他会严厉地训斥我一顿,令我再做一遍 。我曾遇到不止一个能干的人,可是他们到后来一事无成。因为这些人学习松懈,得不到严格纪律的约束。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正是这种严厉的纪律和训练。 ”父亲严格的训练,终于使维纳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誉满全球的科学巨人。严字当头体现在从小处着手。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小善小而不为。 ”意思是说,不要以为是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以为是小的善事就不做。这句话说明坏的和好的品质都是一点一点形成的,所以不要轻视细微的事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质的飞跃源于量的积累。习惯养成无小事,千万不要忽视小事。习惯养成的根基就源于生活、学习、成长中的点滴小事的积累。习惯培养就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落实到点滴的具体的行为小事中去,要抓小,抓点,抓每次。这样日积月累才能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一次也不能例外”是严字当头的另一重要体现。儿子上一年级后,爸爸妈妈给他定了一条规矩,就是回家马上做作业,作业没做完之前,全家谁也不许开饭。刚开始,儿子自然有点不适应,但还是遵守照办。有一次放学后,儿子禁不住小伙伴的劝说,先到楼下玩去了。等妈妈下班回家赶紧跑回去做作业。那天,他写作业妈妈故意在旁边陪着,就是不进厨房做饭,也不让爸爸动手。晚上 7 点多,儿子忍不住催妈妈:“我的作业快写完了,您快点做饭呀。 ”妈妈心平气和地告诉他:“制定的规则就要遵守,一次也不能例外,妈妈等你做完作业再做饭。 ”结果全家 8 点才吃上饭。妈妈对吃得狼吞虎咽的儿子说,因为你没有及时做作业,耽误了全家人开饭,而且我们饭后的散步、讲故事都不能进行了。这一次,儿子领教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从此,放学进家就做作业成了儿子的自觉习惯。在孩子习惯未养成之时,不应有例外;就是习惯形成之后,也不应该发生与习惯相冲突的事情。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曾经谈起小女儿的习惯培养问题。我的小女儿现在已有一岁零两个月了。她晚间睡后素来不再醒来吃奶的。这种好习惯是从小在医院里养成的,她的母亲就因此省了无数的精力,她也能安安稳稳地睡眠,这样相处已非一日。不料到一岁零三个月大的时候,她忽生起寒热病来了,饮食起居遂为之颠倒,有一次晚间醒来要吃,她母亲以为她睡前没有吃饱,就喂她了;岂知一载来晚间睡后不吃奶的好习惯,竟因此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政工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校园安全教育-人力资源
- 蒸汽机车考试题及答案
- 离婚协议模板:涵盖赡养费、子女抚养及财产分割细则
- 配送中心设备采购与安装方案
- 高速铁路建设项目施工总承包及系统集成合同
- 事业单位职工社会保险停缴及退休待遇保障合同
- 高档写字楼物业管理权变更与物业服务升级合同
- 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合作简易民间借贷合同范本
- 现代学徒制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三方协议书
- 2025年调酒师职业资格考试模拟试题集锦及答案
- 基孔肯雅热主题班会课件
- 2025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煤矿安全规程》新旧对照专题培训
- 2025-2026学年冀人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磷化铝管理办法
- 手术室专科护士职业考试试卷与答案
- 门窗工程管理办法
- 依法治校视角下高校后勤管理法律风险的识别与化解策略
- 2025年法学专业基础课程试题及答案
- 腰椎管狭窄症病例讨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