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院制度的起源篇一:第七章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第七章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私学发展的高级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从唐末五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八月(1901 年 9 月) ,清廷上谕改书院为学堂,存在了一千年多年。它在办学形式、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书院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教育发展所做伟大贡献之一。 第一节 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 书院制度自宋初基本形成,至清末改书院为学堂。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时兴时衰,走着曲折的道路。考察各个历史时期书院发展的概况,探讨其兴衰的原因,不仅有助于阐明书院制度在封建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可以使我们了解封建教育发展的某些规律。甚至可以说,倘若完全离开了书院的研究,那么要弄清唐以后,尤其是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文化学术思想史,都是相当困难的。它所形成的特色和经验,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书院的起源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唐朝曾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昌盛。从文化角度讲,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灿烂的时期,特别是书籍的普遍印行,已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唐代,官府所藏书籍已有明显增加,为此不得不为藏书而开“乾元院” 。唐玄宗开元元年(717 年) ,将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这便是书院之名的最初例证,可以看出,它是专门用于藏书和校书的场所,类似于皇家图书馆,不是教学机构。 “安史之乱”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藩镇割据、连绵混战的时期,这不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使学校荒废,文化遭到破坏。于是,许多人为避战乱和保护优秀文化,远走较为安定的穷乡僻壤和山林之间,以耕读为业。他们在个人治学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些家塾式的教学场所。同时受佛教禅林寺院的影响,一些有识之士在山林胜地隐居读书,创办了个人读书治学的书院。这些书院逐渐也开始授徒讲学活动,于是,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便出现了。 二、宋初著名书院 统一的北宋王朝的建立,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进步,也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在立国之初,统治者还无暇顾及教育,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兴学设教,所以官方转而支持正在发展中的书院,给予他们以部分经济上的资助,这样,四海之内,儒生多设书院,在这些书院中,尤以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和石鼓书院等为最著名。它们大都设建于风景优美的山林幽静处,虽然其规模还都不大,组织机构也极为简单,活动内容也较单一,但它们却标志着真正意义上书院制度的确立,并对后世书院的发展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但宋初书院的兴盛状况为时很短,便由于宋王朝大力提倡科举,尤在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中渐渐冷落下去。在范仲淹、王安石发起的“新政” 、 “变法”运动中派生出的这三次兴学高潮,重点在振兴官学,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又大力推广胡瑷的“苏湖教法” , 规定士子须在官学三百日方能应举等办法,特别是王安石制定的“三舍法”从而将养士和选士结合起来,并归于学校,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整个宋代又一直很重视科举,扩大取士名额,提高得第者的待遇,这些都极大地刺激着潜心于山林之中的书院人,于是很多人纷纷出山,或就读于官学,或在官学任教。这样以来,北宋书院在短期兴盛之后必然归于沉寂,其间大约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三、南宋书院的发达 由于书院制度是在宋代才逐渐形成,当时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书院,特别是南宋书院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印书藏书等方面都充分表现出独特的书院特色,加之朱熹亲订白鹿洞书院教条 ,使书院教育进一步制度化、正规化。南宋书院堪称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偏安江左的南宋,内忧外患,从中央到地方虽都勉强设学,但由于国力的衰微,学校大都有名无实,于是,以私人为主体的讲学活动又开始活跃起来,使书院的发展达到空前的程度。这一时期,不仅书院的数量多,规模大,且组织更加严密,制度也趋于完善。由于活动内容的丰富又有深度,使得官学中的优秀者,还常常到书院作进一步研修。南宋书院的昌达虽有其政治经济的原因,但从更更直接的方面来讲,它的昌盛实和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受了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的推动。 我们知道,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长期以来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并在发展中渐渐渗透在我们的民族意识里面,但这有一个过程。先秦的儒家,以其自身人文思想的独特说服力,成为当时的“显学” ;汉王朝的建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使儒家表现为经学,儒家经典经由董仲舒等人的重新解释而成了中国人的“圣经” ,但就在此时,佛教传入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得以兴起,等到离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清谈玄学思潮又成了一种时尚风气,这使一直处于独尊地位的儒家哲学面临严重的挑战,在玄、儒、佛、道的相互斗争中,儒学的地位大大削弱。当然,在相互斗争的过程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趋势最终经过唐代的进一步扩展和巩固,在宋代便形成了以儒学为中心、杂揉有佛道思想的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 在新的儒学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宋时的许多学者,如二程、张载等对其作出了巨大贡献,而最终由朱熹总其成。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为了大力宣扬理学,纷纷创建或主持书院,以作为他们的阵地。位于庐山之上的白鹿洞书院,原是唐人李渤兄弟读书的地方,但在五代时期发展成以李善道为洞主的白鹿洞学馆,北宋建立后,又演变成颇具影响的四大书院之一。南宋朱熹知南康军时,为了扩大儒学影响,发展地方教育,曾上书申修白鹿洞书院,并请为其题额、赐书,获皇帝恩准后,书院便在朱熹的直接关注和督促下得以尽快兴复。 为了真正重振白鹿洞书院,朱熹还招纳各方学者来此讲学,并亲自参与组织和管理,直至亲临讲堂授课。特别是他还为此书院拟定了白鹿洞书院学规 ,这一在理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封建教育的总纲,不仅对白鹿洞书院,而且成了其它书院,以至成了各级各类官学的办学宗旨,且它的影响还持续到后来几个朝代,兴复后的白鹿洞书院,为而后几百年各学派建设书院树立了样板。 四、元代书院的初步官学化 蒙古人统治的元朝诞生后,这使汉族知识分子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他们除不愿做元朝的官外,也不肯在元朝设立的官学任教,甚至都不让其子女入官方的学校。对此,元朝采取了承认和提倡开办书院这一较为灵活的政策,用以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元代书院较前代又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此时,书院不仅数量有所增加,分布更加普遍,且由于吸收了一批南宋著名儒师及其门生,使得元时的书院质量也比较高。当然作为存在有民族防备心理的蒙古族统治者,却逐渐对书院的师资任用、组织管理和经费使用等加强了控制,并通过笼络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来影响整个学术界的办法,加强思想钳制。这些来自官方的限制,使书院在元朝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官学化倾向,书院的特色被大大削弱了。 五、明代书院的由衰到兴明代的书院时兴时废。明初,由于重视文化建设,士子在官学待遇很优厚,科举前程也极为荣崇,使得很多人已不再热心于书院,除沿元制旧设立了洙泗、尼山二字书院外,此时,书院的总态势是衰歇的。直到明中时,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外交往的扩大,统一思想的被打破,于是,思想领域内的自由讲学之风兴盛,书院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王守仁、湛若水等人为了反对理学、宣扬心学思想,所到之处,必建书院,这对当时书院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明后期书院曾遭遇四次被禁毁的厄运。发生在嘉靖十六年(1537年)和十七年(1538 年)的两次毁书院举动,主要是当权者针对王守仁、湛若水反理学的心学思想而发动的,此次虽力毁力禁,但终未能如愿,反倒办得更多。发生于明万历七年(1579 年)的书院被毁事件,虽然作为发动者的张居正出发点是好心,即想借此举统一思想,加强官学,发展教育,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失是一个错误的方针,所以虽禁犹存,三年后,由于他的死,所禁书院也都陆续恢复了。但由宦官魏忠贤一手制造的时代第四次禁毁书院行动,虽其矛头主要指向东林书院,然而在客观上却使天下书院遭受了空前的浩劫。 六、清代书院的繁盛 清初,为了消灭汉人复国情绪的漫延,压制舆论,统治者对文化教育采取了抑制的政策,此时的书院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但不久,清政府对书院由消极的抑制转为积极的控制,使元以来逐渐加强的书院官学化倾向发展到极点。这时的书院设于省会,并完全为封疆大吏所控制,其经费也由政府拔给,其师生也全由官员选任,书院彻底丧失了独立性和自主权,和官学相差无几。特别是在发展中,很多书院就如同官学一样,成了科举的附庸,官员的养成所,进而彻底背离了书院开初的宗旨。和封建教育的其它形式一样,书院最终也为近代教育新体制所取代。 第二节 书院制度与中国传统教育 纵观书院发展千年史,虽然它曾以其自身的特色,在一个相对特殊的层次领域内,为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在其日趋官学化后,也伴随着封建制度的没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然而,书院终究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它有助于我们弄清自唐朝以来我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的历史发展状况,而它的影响又不仅在中国,更波及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地区,充分显示了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一、书院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学术思想和文化的发展 研究表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以及促进文化的进步与更新,都有赖于教育。书院作为我国传统教育中一个富于特色的部分,它对于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也就是说,书院正是在宋代理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趋于发达的,而书院的昌盛又反过来极大地推动了理学的发展。具体来讲,理学于北宋始奠基,书院也在北宋才正式成一种教育制度;理学发展到南宋而大盛,并逐步成熟,而书院也以南宋为最昌达,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明初,理学无生气,书院也处于衰歇状态;等到王守仁、湛若水所讲之“心学”兴起,书院又为之一振。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南宋时期,此时理学由朱熹集其大成,但这是经过相互论争后才确立的,其间书院对它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想当初,在未形成完善的理学时期,学派林立,各派纷纷创办书院,借以宣扬自己的主张,扩大其影响。例如,湘湖学派的代表人物胡安国创办碧泉书院,张栻创办城南书院、主教岳麓书院;朱熹创建云谷、寒泉、武夷等书院,兴复白鹿洞书院;心学代表陆九渊创建象山书院;“金花之学” 代表吕祖谦创办丽泽书院等等,在书院这块土地上,著名学者传播自己的主张,发展各自的学派,并致力于培养本学派的继承人,以使其思想能够持续和长期发展下去,特别是以不同学派所标榜的书院,又通过“讲会” ,展开相互的论争,这不仅推动了整个学术的发展,而且也使各个学派逐渐走向成熟,更加完善。由此可见,书院作为思想交锋的阵地,其意义是巨大的。二、书院的产生使中国古代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多样化。 在我国,教育形成为一种制度可以追溯到三代以前,而在殷周时代,我国的官学已初具规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私学”又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组织形式产生了,这是中国教育制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以后,中国的教育便一直沿着“官学私学”的双轨模式发展着。然而,自宋以来兴起并逐渐得到发展的书院制度,又以其特有的风姿,给中国的教育制度增添了新的光彩,使我国的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多样化。 书院就其渊源来讲,是在私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私学,虽则在发展的后期,书院日益官学化,但和官学也并非一回事,这样,它便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制度游离于官学和私学之外,取官、私学之长,避官、私学之短,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实施于一个特殊的教育层次领域内,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我国教育在较高层次上连续不断的发展,并为学术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园地。 书院特点和优势集中体现在它的组织管理上,这就是组织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很少,学生参加管理等,这在教育制度史上,是一个组织性与灵活实用性相统一的好经验。而体现着书院教育总方针的“学规”的制订,又使办学宗旨进一步具体化、制度化,这是书院制度走向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古代教育制度逐渐趋于成熟的具体例证,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三、书院的发展使中国古代教育理论更加丰富和进一步深化。 在古代的官学、私学教育中,其内容和方法都严格受制于政治的需要,教育始终未能从政治中独立出来。书院的建立,在客观上加快了教育自主、独立的进程,这是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人们为了发展其个性的需要,同时为探索新的教育规律,把教育办好提供了良机。在古代书院,师生受科举的影响较小,他们致力于认认真真地做学问,深入地思考问题,汇集了许多较为“纯净”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的勤奋努力和实践探索下,我国古代在教育理论研究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和进一步深化。 昔日的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坚持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基于此,读书便成了书院一切工作的重点,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自己读书钻研,教师则把主要精力用在编写供学生阅读的学术著作,以及总结读书经验和指导学生学会读书上。例如,朱熹退居寒泉精舍授徒讲学时,不仅致力于学术研究,撰写和编次了二十多种颇具影响的著作,如论语要义 、 论语集注 、 孟子集注 、近思录等,成为他的理学思想体系成熟的时期。其中,近思录是朱熹和吕祖谦共同研讨编写的一本理学入门书,它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而且是书院传授理学思想的基本教材。尤其是朱熹编订于书院的四书章句集注 ,后来成为各级官学的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不仅如此,朱熹还在总结前人和自己读书经验的基础上,对“读书之要”作了诸多论述。朱熹死后,其弟子程端礼荟萃朱子平日之训,开节其要,定出“朱子读书法”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它大大地丰富了关于学的传统理论。 四、书院的官学化及其后果 令人遗憾的是,书院在后期的发展中逐渐趋于官学化,这是面对强大的政治压力产生的书院的“悲剧”之处,因为它严重地削弱了书院本来具有的特性。 在宋代,书院就曾受到政府的资助,但其官学化到元代才真正形成,并成为这一时期书院发展 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元政府曾对书院的师资任用、组织管理以及经费等加强了控制。书院的官学化在明代进一步加强,很多书院由最初的民办逐渐变成官办,主要活动也由起初的旨在研究问题转化为学习举业,特别是书院本身也受到了科举的严重影响。到了清代,书院全由官方开办于省会,除个别书院外,绝大多数和官学相差无几,政府全面掌控了书院发展的方向,至此,书院的官学倾向已达到极点,书院制度可以说已名存实亡。书院官学化后,虽然由此可获得稳定的经费和官府的有力支持,甚至在数量和规模上比以往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这却是以牺牲书院的自身特点、背弃其开初的宗旨为代价的。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与官学化相反,其中也有许多人一直恪守或力图恢复书院的本色,即使在官学化发展到顶点的清朝也不例外,如这一时期的学海堂、沽经精舍就是较典型的例子。更让我们欣慰的是,书院制度无论官学化程度有多高,但它仍是书院,而绝非官学,政治压力并不能使它们从根本上失去特色,作为书院的生命力是强大的,它的影响也非常巨大和深远。 第三节 书院制度的突出特点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书院在其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虽其兴衰命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它作为官学的有益补充,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它长期以来所积累起来的许多丰富经验,以及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些显著的特色,对于正确地认识历史上的科举教育和促进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书院是相对独立、自主的教育机构 就某种意义上来讲,书院实际上是我国古代私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高级的私学表现形式。所不同的是古代书院较一般私学来讲,规模比较大,并有较完备的规则,较系统的教学计划和稳定的管理体制。它们虽经常受到地方官吏甚至朝廷的支持,但却并不属于官学,也并未列入政府的教育体制之中,是一种独立于官学和私学之外的独特的教育机构。 具体来说,书院大都是在私人捐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历代书院基本上都较为自主,有极强的独立性。即使在书院官学化之后,很多书院也仍保持着自己的特色,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性,政府的控制和干预事实上也不可能过多地涉及到书院内部的一些具体事物。也就是说,古代书院之所以称其为书院,正在于它的这种相对的自治性,也正由于此,书院才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学术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繁荣。 二、有学派、有大家,各具特色,是书院最突出的特点 书院在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个书院就是一个学术中心,一个书院就代表了一个学派。比如在南宋,最有影响的理学家朱熹,他为了在思想上援佛入儒,排斥异端,完成其新儒学体系的建构,就充分发挥了书院的作用。他每到一地或修建书院,或读书讲学于书院,或为书院题额作记。据不完全统计,和朱熹有密切关系的书院就有三、四十所,特别是他兴复和更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之后,以此为起点,我国古代书院便开始兴盛起来。 与此同时,在象山书院讲学的是“心学”思想家、教育家陆九渊,他在书院讲学的这段时间,正是他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在明代,由于王守仁、湛若水讲学于书院,从而推动了当时学术的进步,也使书院数目大增。王守仁一人开办的书院就有龙冈书院、贵阳书院、濂溪书院、稽山书院等数家。他死后,其学生又纷纷创设书院,进一步扩大了“王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并使书院成了当地的学术中心。 又由于古代书院大多系私人或地方开办,故能以其条件之不同,因地、因师确立本书院的办学方针,这样在历史上便形成了诸多风格不同的书院,每个书院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比如,朱 篇二:中国古代书院起源与发展中國古代書院起源與發展 一、 研究動機 中國古代書院始名於唐,經唐末五代,至宋初,逐步發展成以私人創建為主,聚書研修,講學授徒的獨特教育組織形式。不同學術流派相互爭鳴,各展所長,同場講授,書院師生自願聽講,獨立思考,遂成為書院最典型的獨特學風,也是書院最有代表性的優良傳統。因此,或許能夠藉由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書院的起源與發展,來反觀現今大學林立,以致大學教學品質低落等現象做一番探討。 二、 研究資料 ? 研究資料 (1) 主要資料:中國古代書院 ,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1998 年 11 月第 1 版 (2) 參考資料:元代書院研究 ,徐梓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XX 年 1 月第 1 版 三、 形式分析 表 1:兩書基本介紹 表 2:書籍章節介紹表 3:各省(區)歷代書院統計表 11摘錄自中國古代書院 ,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1998 年 11 月第 1 版之附錄,第 202 頁至第 203 頁。 四、 內容分析 表 4:宋初的著名書院 2 宋初書院大多是由私人隱居讀書講學發展而起的,也有一部份由世家大族的家塾發展而成的。宋初書院發展的直接動因是“補官學之不足” ,因此多得到朝廷和官府的支持、褒獎和資助,在宋初教育發展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宋初的書院一般說來規模都不大,組織機構也很簡單,尚無完善的制度和規程,活動內容也比較單一,穩定性也較差,但在教育發展史上卻表現了極強的生命力。此外,北宋為了貫徹“興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國策,在文教建設上重點實施兩項方針和措施:一是強化科舉考試制度;二是鼓勵和支持民間或私人辦學。 (1) 強化科舉考試制度:提倡“學而優則仕”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 高”的思想;此外,宋真宗亦有一首“勸學詩 3”很有代表性。 2 事實上,宋初的書院還不限於上述數所,只是根據過去人們大體公認,近代學人新的研究所得,選擇了較有代表性的書院略做介紹,以其展示宋初書院發展的盛況和基本特點 (引述自第 53 頁) (表格整理 by 江政融) 3 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粱,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出門莫愁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2) 宋代科舉登第名額人數變化 4圖 1:宋代科舉登第名額人數變化圖 由圖 1 可看出,宋初科舉及第者人數大增,此舉的確調動了讀書士人的積極 性,促進了讀書風氣的興盛,也確實解決了大部分用人之急需。然而取額過多過濫,讀書士子為逐功名,埋頭讀經,不務實學,且作弊流行,毒化了社會風氣,難得有用之才。 表 5:北宋的三次興學及對書院發展的影響 5 45數值來源於中國古代書院 ,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 55 頁至第 56 頁。繪圖:江政融 整理自中國古代書院 ,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 59 頁至第 70 頁 6 規定所有參加科舉考試者,必頇在官學讀書三百日,曾經應試的士子也必頇在官學讀書百日,不入官學者不得應舉 7 將太學分為內舍、外舍和上舍 表 6:南宋書院勃興的原因 8 南宋書院的勃興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元代的書院政策是服從和服務於元代的“漢化”文教方針的。因此,元代的書院政策是“漢化”文教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漢化”文教方針的具體體現和實際內容,也是“漢化”文教方針得以順利持續推行的制度保證。元代對書院採取積極創辦,鼓勵發展的政策,並非放任自流,而是逐步加強控制,一方面反映了元代統治者對書院的重視;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書院講學自主靈活等特色的發揮。 元代書院不僅數量大增,而且書院的地域分布與宋代相比,也有很大變化,如下圖所示,仍以江南為最多,且大部份集中在長江流域。和宋代相比,珠江流域由第二位降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龄老年高血压特点
- 济南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 集安市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试卷
- 电费账务基本知识培训总结
- 电脑钉钉显示课件
- 高质量培智说课课件
- 高职考现在进行时课件
- 电脑电缆知识培训课件
- 高考常见谦敬词课件
- 第5课《一着惊海天》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2025年海南省通信网络技术保障中心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25修订版测试题及答案
- 新学期教学工作会议上校长讲话:把功夫下在课堂里把心思放在学生上把质量落到细节中
- DB42T 1655-2021 湖北省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估报告编制规范
- TSGD7002-2023-压力管道元件型式试验规则
- GB/T 43933-2024金属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 《抽象函数》 教学课件
- 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模板课件
- 住院病历书写质量评估标准
-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NBT-4701焊接工艺评定中英文格式-填写范本-2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