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代户计制度研究篇一:从蒙元畸形的汉化看元朝灭亡的原因从蒙元畸形的汉化看元朝灭亡的原因 摘要: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其统治的汉化是历史的趋势,但却不类似于北魏、清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汉化速度快、程度深。元朝自 1206 年大蒙古国建立,到 1368 年元亡,共一百六十三年。元朝是中国古代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作为大一统王朝,它的寿命并不长久。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中国古代许多大一统王朝都是在内忧外患交织的情况下走向灭亡的,而元朝则有所不同。终元一代,基本没有强大的外患,元朝短命而亡,主要亡于内忧。由于内部治理不善,使得这样一个盛极一时的大帝国,过早地崩溃了。本文主要从元蒙畸形的汉化探讨元朝灭亡的原因。 关键词:元朝;灭亡;原因;畸形;汉化 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在入主中原后受到汉族农业文明的熏陶,走上汉化道路,是一个总的历史趋势。但如具体分析,它们各自受汉文化影响的深浅和疾缓,是大有差别的。就元朝而言,它的汉化道路与北魏、金、清等进入内地的北族王朝相比,显得尤为艰难、尤为迂回曲折,可用“迟滞”二字概括。所谓“迟滞” ,不是指停止不动,而是指进展迟缓(相对于其他北族王朝) 。大蒙古国的草原本位政策,决定了蒙古大汗对汉地只采取间接统治,重搜刮而轻治理,造成“汉地不治”的局面。忽必烈即位后,改弦更张,推行汉法,将统治重心由漠北移到汉地,从而在汉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然而忽必烈推行汉法的方针,从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随着政权设置大体完备和仪文礼制初步告成,进一步推行汉法、弥合文化差异的工作趋于停滞。此后终元一代的汉化进程,虽在个别问题上还有发展,但总体来看并未越出忽必烈所画的圈子。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因为牵涉到贵族特权利益,都在“祖述”的幌子下得到长期保存。统治者热衷于对外扩张、对内敛财,使社会元气在尚未充分恢复的情况下不断受到新的打击。凡此种种,都使得元朝成为一个没有“盛世” 、享年不永的大一统王朝。 文化上的畸形汉化 蒙古贵族起初信仰多神的萨满教,后来皈依喇嘛教,尊奉吐蕃僧侣为帝师,对其狂热崇拜,皇帝亲自从之受戒。相比之下,儒学在蒙古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要逊色得多。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对儒家学说的概念、体系感到难以理解。忽必烈早年曾对儒学产生一些兴趣,但体会粗浅,后来在理财问题上与儒臣发生分歧。直到元亡前夕,可以说儒家思想始终没有被明确树立为治国主导方针,失去了“独尊”的地位。语言文字的使用也反映出类似情况。忽必烈命八思巴仿藏文字母创制“蒙古新字” ,颁行天下,凡官方文书必用其书写。为推广这种文字,朝廷在地方上广设蒙古字学进行教授。大批汉人为获进身之阶,入蒙古字学读书。精熟蒙古语、取蒙古名字、具有蒙古化倾向已成为汉族社会中并不鲜见的事例。而汉语文对蒙古贵族的影响,却比对其他北族王朝的统治民族弱得多。宫廷中主要使用蒙语。史料记载忽必烈与儒臣许衡的对话情况说:“先生每有奏 对,则上自择善译者,然后见之。或译者言不逮意,上已领悟;或语意不伦,上亦觉其非而正之。 ”可见忽必烈虽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但仍不能完全脱离翻译。作为统治者,对汉语文如此生疏,其统治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政治体制上的畸形汉化 元朝的政治体制呈现出鲜明的二元色彩,即所谓“既行汉法,又存国俗” 。史学家孟森说:“自有史以来,以元代为最无制度,马上得之,马上治之,?于长治久安之法度,了无措意之处。 ”所谓“无制度” ,不能理解为没有制度,而应当是指其制度具有二元性,与汉族王朝传统的典章制度差距较大,或者名同实异。元朝制度的二元性与辽代南北面官并立的形式不同,而表现为“蒙汉杂糅”北魏、金、清诸朝制度都有类似性质,但不如元朝明显。首先,在纪年和国号方面,1260 年,忽必烈建元中统,这是蒙古国采用中原王朝传统纪年之始。1271 年,也就是至元八年,停用“蒙古国”号,建国号“大元” ,这是取易经 “乾元”之意。同时,这一做法也改变了此前中国各大一统王朝沿用了数千年的以发祥地为国号的旧传统,开创了以吉祥字词为国号的新时代。 其次,继承汉人前朝以及辽、金的旧传统,建立起中央集权王朝的官僚机构,在中央施行省院台制度,也就是中央机构以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为核心。除此之外,又设置宣政院掌佛教,通政院掌驿站,以及翰林院、集贤院、太常礼仪院、太史院、太医院、将作院等机构。 蒙元政府实行重农政策。元朝统一后,蒙古统治者在中原和江南地区高度发展的农业经济影响下,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放弃落后的游牧经济和剥削方式,开始重视农业,进行一些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元世祖曾多次颁布诸王贵族不得因田猎践踏田亩和不得改田亩为牧场的禁令。 法制上,蒙古国落后的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它的法制必然是极其幼稚的。随着蒙古国统治地区的扩大,社会治安、吏制等问题日益严重。成吉思汗生前定下的类似于部落联盟内部规矩的“扎撒”根本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形势。当时州郡长官贪暴肆虐,富豪任意兼并土地,地痞流氓杀人越货的现象十分严重。耶律楚材针对社会现实,本着中原的若干法律原则提出了便宜一十八事作为临时法律。对地方官吏擅自科差、商人侵吞官物、蒙古色目贵族不纳税、贪污官物、死刑判决等方面的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这使得当时的社会情况有一些好转。 蒙古人的文明程度决定了他们无法制定出合乎中原地区的法律,加上金朝由于汉化的程度较深,其泰和律是比较完善的法律并且比较适用于中原地区,蒙古人就偷了个懒,在占领的中原地区内采用泰和律 。后来,元朝建立,忽必烈几乎没有重新制定什么法律,而是在泰和律的基础上改动了一下,颁布了元典章 ,这里面除了有汉法的结构外,还加入了适应民族等级制度的法律条文,其规定有着明显的蒙古族本有的习惯法的痕迹。 忽必烈通过定都汉地、尊崇儒学、任用汉人官僚等政策,推行他的汉化方针。但是,忽必烈除了推行汉法以外,他的也对蒙古固有的政策进行了延续。他继续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实行“四等人制” ,实行怯薛护卫军制,实行站赤制度,推行诸色户计制度。 蒙制与汉制、回制,诸制并举,造成了社会制度的极端混乱,元朝不足百年而亡,不能说与忽必烈有意识地保留大量蒙古旧没有关系。蒙古贵族为了维护其统治权益而必具的保守性,导致了有元一代的政治制度始终具有既行汉法,又有“国俗”的二元特点。 蒙古族在进入中原以前,对汉族农业文明几乎全无接触和了解。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相差过大,认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接受相关的一套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对他们来说相对比较困难。而且,在接触到汉文化之前,蒙古族已经接触到了比较先进吐蕃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回回文化) ,女真文化,对本土文化贫乏的蒙古统治者来说,他们不一定就必须采纳汉人文化。元朝很多的汉文化是从女人金朝那里学习过来的,实际上学到的是经过女真化的汉文化。也就是说,蒙古族所进行的的早期汉化,是一种所谓的“二级汉化” 。此外,由于漠北草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存在着一个强大而保守的草原游牧贵族集团。元朝统治集团始终不能摆脱草原本位政策的影响,长期难以做到完全从汉族地区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经济上的畸形汉化 蒙古向外扩张,其目的是为了掠夺。到某一地后总是把财产抢劫一空,把掳来的人民和工匠充作奴隶,按功大小分给贵族、将领。这种掠夺方式对社会生产力破坏巨大且不适合农耕经济,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当时对于蒙族统治者来说,不知赋税为何物,更不知赋税对于经营中原地区的巨大作用。作为一个游牧民族,蒙古统治者还不知道农业经济对经济的重要性,在蒙古人的领地中,经济成份是多元的,有农耕经济(主要在中原) 、商业经济(遍布全国,主要有色目人管理,皇室和王公大臣都乐于投资)和游牧经济(主要在蒙古高原和草原地区) ,蒙古贵族并不看重农耕经济,而是热心于海外贸易给他们带来的丰厚利润,这与各朝的农本思想大不相同。虽然制定了新的税收制度,但是在实施中,蒙古人的税收很不规范,往往一年征收很多次或是临时征发摊派,弄得人民苦不堪言,大量农民逃亡,流民数量大增。最终加剧了社会矛盾,加快元朝灭亡。 结论 元朝存在早衰的现象,而这些早衰现象表现在“宗王之间的皇位之争” 、 “草原本位思想” 、 “统治者的佞佛” 、“马背治国” 、 “权臣弄权” 、 “民族歧视” 、 “兵权分散” 、“分封复燃”等等方面,这些早衰现象的原因就是元朝畸形的“汉化” ,最终,元朝的早衰导致了“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千万” 。因此,元朝迅速走向灭亡不可忽略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元朝的“汉化”不彻底,换种方法说,就是蒙元的“汉化”是一种畸形的“汉化” 。 参考文献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79 年。2元朝史 ,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 年。 中国通史第七册,蔡美彪等,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中国通史第八卷,陈得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 元代政治制度研究 ,李治安,人民出版社,XX 年。忽必烈传 ,李治安,人民出版社,XX 年。 元代社会阶级制度 ,蒙思明,中华书局,1980 年。百度文库 篇二: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大诰 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包括大诰 、 大诰续编 、 大诰三编三部分,统称御制大诰 。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朱元璋为维护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册,仿周公大诰之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 年)冬刊布大诰七十四条。十九年春刊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十九年冬刊布大诰三编四十三条,颁行天下,诰诫臣民。大诰所列罪案中惩处贪污罪案占全部罪案的一半左右。次者为惩治侵占钱粮和豪右逃避粮差的罪案。 大诰惩刑律极为严酷,超出大明律标准,诛杀者以贪官污吏、害民豪强为主。明太祖规定大诰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学校课士和科举策试也以大诰为题。 关津制 明太祖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和镇压,全国各府县的要害之处遍设巡检司,负责缉捕盗贼,盘诘奸伪。军民的行动一概限在百里之内,走出百里外必须事先请领路引,方可通过关津。 摊丁入亩 又称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丁随地起。即将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为清代赋役制度的在重大改革。历代均以人丁、地亩作为双重征税标准。虽有明朝一条鞭法规定代役丁银摊入地亩,但未普遍实行。清初赋役制度十分混乱,弊病丛生。为厘清积弊,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依照上年所报丁数,固定丁银税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五十五年四川、广东等地首次试行将丁银摊入各府州县地亩征收。雍正元年(1723) ,世宗从直隶巡抚李维钧所请,准于直隶地方一体仿行,次年令各省次第举行。惟奉天府(今辽宁)以民人入籍增减未定,仍行分征。此法虽各省实施程度不一,但到乾隆十年(1745) ,除山西个别地区外,已基本通行全国。摊丁入亩使地丁合一,田亩成为单一的征税标准,简化了税种和稽征手续,减轻了无四、少地农民的负担,在赋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怯薛蒙古、元朝禁卫军的称谓。突厥、蒙古语,汉译为宿卫 。担任怯薛的人员称怯薛歹 ,复数被称作怯薛丹 。早期,蒙古各部落首领都有宿卫亲兵。 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元太祖)组建上万人的怯薛,人员来自亲随和千户、百户、十户那颜(贵族)子弟。以后,蒙、元皇帝的怯薛大致保持在万余人左右。因怯薛分四番人值,每番三昼夜,故又称四怯薛。怯薛长由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四杰)家族世袭。怯薛执事有火儿赤(佩弓矢者)、云都赤(带刀者)、昔宝赤(鹰人)、宝儿赤(厨师)等多种名目。元朝建立后,仍保留怯薛制,重要官员多由怯薛出身的人充任。五卫亲军建立后,替代怯薛守卫皇城。 南北面官制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面建立的一咱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均是契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猛安谋克制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区建立的地方行政组织。始于古代出猎时的生产组织。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太祖时,以 300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就相当于领地、领户之长。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猛安相当于州,上隶所属各路都总管,谋克下有基层组织村寨 吐蕃 7 世纪初至 9 世纪中叶,藏族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边疆少数王朝,君王称赞普;松赞干布统 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逻些为中心的吐蕃王朝。回纥 回纥是铁勒诸部的一支,韦纥居住在土剌河北,乌护居住在天山一带。回鹘是奴隶制社会,人逐水草而居,其政权组织沿用突厥汗国制度。回鹘人通行回鹘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回鹘人最初使用突厥文字,后来使用回鹘文,也使用汉文。回纥汗国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和唐王朝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促进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硬译公牍文体 元代文献中有一批词语奇特,句法乖戾的公牍,这是不顾汉语的语法固有规律和用语习惯,径从蒙古语原文机械翻译过来的公文,称之为硬译公牍文体。由于这种文体是机械的翻译,不能用汉语常规读通,需要做专门的文体研究。 四时捺钵 契丹旧俗,随水草,逐寒暑,往来游牧渔猎。辽建国后,皇帝游猎设行帐称“捺钵“。大约到圣宗时,四季捺钵才有固定的地点和制度。也称作四时捺钵制。捺钵,契丹语,意为行帐、营盘,是契丹国君主出行时的行宫,即临时居住处。契丹国其实既有皇都,也有五京之制,然而契丹皇帝一年四季却巡幸于四捺钵之间,政务皆在捺钵中处理,捺钵之地实际上是契丹国的政治中心、最高统治者所在地;皇都和五京是宰相以下官僚处理政务特别是汉民政务的地方,这是契丹立国以后政治管理的一大特色。 上都 忽必烈即位后,放弃了原先的首都哈剌和林,将统治中心转移到开平。1263 年,开平升为都城,定名上都,并进行了一些列扩建工程。后来,改燕京为大都,定为都城而将上都作为避暑的夏都形成两都制的格局。每年四月元朝皇帝便去上都避暑。八九月秋凉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目前,元上都遗址是我国草原城市遗址中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市遗址。 承德避暑山庄 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和处理政务的场所。距离北京180 公里。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历时 89 年修建完成。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世界文化遗产和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 格律 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两种不同的形式。律是商鞅变法后中国古代常用的法律形式,应用广泛,如唐律 、 大明律 、 大清律 ;格是法律中有关官民等级和论功行赏的规则章程。 两税法 唐德宗时代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因为武周末年均田制颓萎,唐初的租庸调法早已不适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开始实行两税法实施两税法是为了适应土地关系的变化,并且通过财政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关系,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标志着国家的财税正式政策由税丁变为税产,是中国税役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唐宋变革论:P 课本 424(5) 。 卫所制度 明代军队的基本组织形式。按军法规定,京师和地方都设立卫所,数府为一个防区,称为“卫”;卫下设“千户所”、 “百户所” 。大体上以 5600 人为一卫,卫辖 5 个千户所;每千户所 1120 人,辖 10 个百户所;每百户所 112 人,辖 2 总旗、10 小旗。分设卫指挥使、千户统领、百户统领。盛时有547 卫,2593 所,兵额 270 余万。卫、所兵源于从征(明初随朱元璋征战的军户)、归附(明 初元军及各起义军的降军和败军户)、谪发(犯人充军)、垛集(三民户为一垛集,一户出一正丁,二户各出一丁为贴丁,轮流服军役)、简拔(民户丁多者拔以充军)、抑配(清理逃军滥及民户)等。明中叶以后,卫所制废弛,改用募兵制代替。庆元党禁 也称伪学逆党之禁,宋代宋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打击政敌的政治事件。宁宗赵扩即位后,宗室赵汝愚以参与拥立赵扩有功升为右相,外戚韩侂胄迁枢密都承旨,两人嫌隙日深。韩侂胄打击赵汝愚使其被至永州。赵汝愚被贬,朱熹、彭龟年等奏论韩侂胄事,亦加贬逐。韩侂胄当政,凡与他意见不合者都被称为“道学之人” ,后又斥道学为“伪学” ,禁毁理学家的语录一类书籍。科举考试中,稍涉义理之学者,一律不予录取。六经、 论语 、 孟子 、中庸 、 大学之书为世大禁,订立伪学逆党籍。名列党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凡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也都不许担任官职或参加科举考试。禁伪学前后历时 6 年之久,史称“庆元党禁” 南坡之变 元朝建立以后,宗室内乱、宫廷政变、后妃干政、权臣用事等接连不断,令朝政混乱。元英宗即位后,决意改革朝政,因朝政被权相铁木迭儿及其党羽把持,难以推行。铁木迭儿死后,元英宗起用拜住为中书右丞相,开始推行新政,同时处死铁木迭儿之子,并追查其党羽。以御史大夫铁失为首的余党很震恐,于是密谋政变。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五日,元英宗与拜住自上都南返大都,途经南坡驻营。当日夜晚,铁失一伙人发动政变,杀死元英宗和拜住。随后,迎立晋王也孙铁木耳(泰定帝)即位。史称此事件为南坡之变 。 元丰改制:宋神宗元丰年间对中央官制进行改革的活动,恢复了三省六部制,同时也保留枢密院,特点是以阶易官,官复原职。 耗羡归公 又称火耗归公。火耗是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雍正二年七月推广全国,将明朝以来的“耗羡”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并制度养廉银,用意在打击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酌给本省文职官员养廉。这一改革措施集中了征税权力,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的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州县官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宣政院 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西藏)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至元初年(约 1264 年)设立,原名总制院。至元 25 年(1288 年)改名宣政院。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 诸色户计 元代将境内居民按职业划为若干种户,推行全民当差服役的“诸色户计“制度,将全体居民按职业划为数十种,职业一经划定,即不许更易,世代相承,并承担相应的赋役。户一经划定,世代相承,不得随意变动。每种户都对国家承担特定的义务,赋役负担和待遇各不相同。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关陇贵族集团:P 课本 438 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为了限制相权而实行的政治制度。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执行、决策、审议等政务,使传统的相权一分为三。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机构,隶属于尚书省。 纪事本末体 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体裁形式。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坞堡:P 上册课本 39990 页六镇:P 上册课本 380 篇三:南皮一中学校 XX-XX 学年度 5 月同步练习(1)南皮一中 XX-XX 学年度 6 月同步练习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rn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45 道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5分) 国王自称“天子” 。这说明中国古代早期( ) 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C王权神权紧密结合 B政治统治借助社会人伦D血缘亲疏决定政治地位 2.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3.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后天常常会出现阶层间的流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社会流动”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形成 B分封制逐渐瓦解 C宗法制的破坏 D百家争鸣的出现 4.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 ,形成的是家(卿)一国(诸侯)一天下的政治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这反映了( ) A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B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 C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 D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 5.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 。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家国同构 B神权统治 C等级森严 D中央集权 6.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现象说明( ) A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 B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 7.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 A.春秋战国时期C.隋唐时期 B.秦汉时期 D.明清时期 8.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9.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 )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10.西汉有“三选七迁”的说法, “三选”指“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 , “七迁”指“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后?且实关中” 。上述史实体现的统治思想是( ) A重土安民 B重农抑商 C以孝治国 D强干弱枝 11.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的开篇写到:“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由此可见,外戚干政的实质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C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D铲除同姓刘氏诸侯王势力 12.有学者认为:秦代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外在的制度与法律管理的国家,但到了汉代,实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这一变化说明( ) A汉代政权管理方式兼具儒法思想 B儒家思想战胜法家思想成为主流 C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 D以人为本的封建官僚政治已形成 13.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 。其主要依据是 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B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C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14.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为职业者。唐宋时期,讼师得以大发展。 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 ”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古代中国讼师的出现是现代律师制度的雏形 B唐宋时期讼师的大发展源于商品经济的发达 C讼师秉承外儒内法精神与当时主流思想相背 D讼师往往会误导衙门公正断案,常常被处罚 年,刘三吾等受命主考会试,结果录取的都是南方人。这引起北方士人的强烈不满。朱元璋命张信等人复查,但结果仍如此。有人上告说刘张等人串通,朱元璋大怒,在处置了刘张等人后,又亲自阅卷,最后录取的都是北方士人,史称“南北榜事件”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科举公平选拔人才古今同理 B.解决考试和区域公平的矛盾 C.笼络北方士人借以巩固政权 D.避免科举取士过分倾向南方 16.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 。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 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17.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要求报名时(来自: 小龙 文档 网:元代户计制度研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 。“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科举制弊端严重 C户籍制度的不合理 D移民制度的僵化 18.清代有学者提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由此材料可以看出这位学者认为()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19.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20.清朝官员俸禄极低,一品官年俸才 180 两,官吏贪腐严重。雍正时实行“耗羡归公” ,即征收赋税时“每两加耗羡五分” ,从中提取“养廉银” ,其数目远超官员正俸,督抚大吏每年可得一二万两。这说明清朝( ) A借惩治贪腐增加官吏 B各级官吏的腐败已到了无可救药地步 C注重制度建设以澄清吏治 D增加俸禄是杜绝官吏贪腐的最佳途径 21.反映明朝故事的豫剧七品芝麻官里有一段唱词:“盼到了北京城开了科选,我辛辛苦苦前去考官,三篇文做得好,万岁称赞,任命我到河南信阳五品州官,到吏部去领凭我 先得把那严嵩见,老贼要三千两磨墨的钱。 ”剧中主人公()A体现了庶族地主的进取精神 B受益于自己的出身与门第 C三篇好文文体格式完全相同 D代表了当时中国思想界的进步水平 22.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C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23.“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异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24.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备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 ”这一评价主要针对雅典民主政治中 A民主范围的狭小 B直接民主的性质 C公职任期的限制 D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 25.从居民等级的划分看,雅典民主仅为拥有公民权的一些特权人物所享有;但从公民内部享有的权利看,全体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都可担任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成员以及其他民选公职。这反映出雅典民主的特点是( ) A狭隘性和普遍性相统一 B实行直接民主 C广泛而又普遍 D维护奴隶主特权 26.公元前 4 世纪的雅典演说家伊索克拉底抨击说,在“平民领袖”的领导之下,雅典“充满了悲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休闲食品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工程机械租赁合同书
- 代理合作协议
- 《关注生态工程的实例》教案
- BIM技术在2025年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与全过程管理中的应用报告
- 2025年社区医疗机构慢性病药品包采购服务合同
- 2025年夫妻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权确定协议书
- 2025年医院职工宿舍租赁与维护服务合同样本
- 2025年度宠物全方位健康监测与疾病预防服务合同
- 2025年智能企业SaaS系统数据安全责任约束合同
- 西南18J202 坡屋面标准图集
- 泡沫驱机理专业知识讲座
- 《大学》原文(古本)
- 员工综合素质与能力考核表
- 五年制诊断学水肿血尿等
- GB/T 9480-2001农林拖拉机和机械、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使用说明书编写规则
- GB/T 6569-2006精细陶瓷弯曲强度试验方法
- 2023年员工标准劳动合同范本版7篇
- 中国邮票目录大全(2015版)
- 倪海厦针灸讲义
- 施工放样测量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