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传中看春秋司法审判制度_第1页
从左传中看春秋司法审判制度_第2页
从左传中看春秋司法审判制度_第3页
从左传中看春秋司法审判制度_第4页
从左传中看春秋司法审判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左传中看春秋司法审判制度篇一:就左传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实质就左传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实质 摘 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丰富的礼乐文化资料。由左传的记载可见,春秋时期王官之学废坠、周礼被僭越废弃、礼乐文化下移。 关键词:左传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如实地记录并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礼乐文化的状况。 左传把礼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其重礼思想贯穿始终。 左传中“礼”字一共讲了 462 次,外还有“礼 食”一次, “礼书” 、 “礼经”各一次, “礼秩”一次 , “礼义”三次。 春秋时代是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代,这个时代肇始的乾坤板荡,使周公等苦心孤诣建立的社会秩序也分崩离析。平王东迁,周王室衰微,天子失威,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便是这个动荡年代的一个显著的标志。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评价出自孔子,然而,当初孔子所言的“礼崩乐坏”指的是诸侯与士大夫的僭越,即“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大夫出”、 “陪臣执国命”等。我们讲的“礼崩乐坏” ,则指这一时期礼乐文化表现形式由宫廷走向世俗的过程。世俗化所造成的后果,一方面是渎神,包括对天子权威的挑战;另一方面则浅近多元的表达了人的欲望和要求,体现了礼乐文化的进步性和时代性。本文拟论述左传中“礼崩乐坏”的几个主要表现。 一、 “王官之学”的废坠 平王东迁,周室衰微,天子失势。 左传中有周天子派使者到鲁国“求金” 、 “求赙” 、 “求车”的记载,周室之困窘已很显然。各诸侯国也由开始的尊王发展到后来的“政由方伯”。春秋后期诸侯国也步了周天子的后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已是司空见惯,甚至在卿大夫内部也出现了“陪臣执国命” 、 “家臣专政”的现象,如鲁国三桓,晋国三家,田氏代姜等。宗法分封制严重动摇,使西周时的整套的礼乐制度遭受了巨大的危机,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增强,士这一新兴阶层也应时而生。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页 16。 “礼崩乐坏”这个词并不是出自孔子,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清代学者章炳麟,其与简竹居书曰:“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 ”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页 174。 同上注。 同上注。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页 149。 此说见论语阳货 ,据论语注疏曰:“ 阳货,阳虎也。盖名虎,字货。为季氏家臣,而专鲁国之政,欲见孔子,将使之仕也。孔子疾其家臣专政,故不与相见。 ” 昭公三十二年,史墨对赵简子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而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三姓之后于今为庶。主所知也。 ” 自古以来,奉祀社稷的不一定是某姓某氏的人,国君臣子的位子也不是永久不变的,尊卑荣辱、昌盛衰落,并没有定数。 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政权的变动是很剧烈的。中国古代传统的贵族教育“学在官府” ,礼、乐、射、御、书、数即所谓“六艺”教育是贵族子弟不可或缺的教育。而“春秋是古代贵族文化的最后而同时也是最高阶段。春秋时代一方面是所谓礼崩乐坏 ,一方面却又是礼乐愈益繁褥。 ” 春秋时期,在各国外交和内政活动中“赋诗”都是必不可缺的一项能力要求。 左传中有很多关于燕飨赋诗的记载,非深于诗书之教,人们不敢在燕飨场合出现。 左传中记载了许多因不懂诗、不懂礼而闹出笑话的例子,襄公二十七年, “齐庆封来聘”, “叔孙与庆封食,不敬,为赋相鼠 ,亦不知也。 ”鲁大夫叔孙穆子很看不起这位生活腐化而又“服美不称”的齐国大夫庆封,就把他比作大老鼠,咒骂他:“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然而这位庆封大夫仍不知其意。昭公十二年,宋国大夫华定出访鲁国,目的是想与鲁国重修旧好。鲁昭公“享之”, “为赋”小雅寥萧 ,以喻双方能够以兄弟之谊相待。但华定不明白昭公的意思,也无以答对。昭公对此极为不悦,事后对其大夫们说道:“必亡” 。 西周时“学在官府” ,有专门教授和掌管礼乐文化事宜的官员,如史伯师祝之类,他们为王室充当顾问,官职世袭,是西周各项礼制实施的关键所在。但春秋时期王室式微,这些掌礼的官员逐渐从王室流入各诸侯国,或直接流散民间。贵族们大多已不习礼文。昭公三年,郑国游吉到晋国参加少姜的葬礼,晋大夫梁丙责备其不合礼数。子大叔感慨了一番古今朝、会、吊丧礼数的巨大变化,道出其不得己的苦衷。同时在场的晋国大夫张越的反应是“善哉,吾得闻次数也!”可见,他不仅不懂得这套礼制,甚至听都没听说过。宣公十六年,晋大夫随会到周王室聘问,周定王用肴烝之礼招待他。随会不明白为什么,就悄悄问相礼的原公,被定王听到,就为他讲解了一番燕飨之礼。昭公十五年,晋国派荀砾到周王室参加葬礼,以籍谈为助手。籍谈的祖上主管典籍,官职世代相传。在周王举行的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 年,页 2128 中。 余时英:士与中国文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页 24。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 年,页 1994 下。 同上注,页 1995 上。 同上注。 同上注。 同上注,页 2061 下。 同上注。 同上注。 同上注,页 2030 下。 宴会上,周王谈到“礼”和晋国的历史,荀砾不知,籍谈也不知。周王于是批评籍谈“数典而忘其祖”。籍谈回去之后向叔向讲这件事,叔向反批评周王不知礼。因为周王室一年之内丧两人,按礼,周王当服三年之丧,可他却举行了宴会。昭公二十五年,鲁昭公想以季氏长期僭于公室为由杀之,和子家驹商量。子家驹竟然答道:“诸侯僭于天子,大夫僭于诸侯久矣”,并指责鲁国所行之礼都是天子之礼。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贵族多不学无术,而所谓“王官之学”几近废坠” 。 二、礼的僭越 一般而言, “礼崩乐坏”大多指春秋时期对礼的“僭越” 。 左传中对诸侯、大夫僭越礼的行为有着大量的记载。如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御孙谏曰:?臣闻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先 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 杨伯峻引谷梁传:“大夫之桷,砍断树根而已。自天子以至大夫士,皆不雕刻桷,亦不红漆柱,则此丹楹、刻桷均非制” 。故传云:“皆非礼也”。庄公为了迎接哀姜,修饰宫庙时却按照天子宫庙的规则而“刻其桷” ,违背了周礼。对作为诸侯的庄公来说,这是对天子之礼的僭越。“礼崩乐坏”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如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这一僭越之至的行为,倘若放在西周简直就是匪夷所思,但此时诸侯大夫们不仅我行我素,而且对僭越礼乐心向往之。成公二年,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 “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 ”使用三面悬挂的乐器,用繁缨装饰的马匹朝见,这是周朝诸侯才能享用的礼乐待遇,于奚提出这一要求,卫侯竟也答应了,为此孔子感慨“惜也,不如多予邑,唯器与名,不可假人,君之所司也。 ” 对于祭祀时的用乐制度,礼制的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如隐公五年: 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 年,页 2078 中。 同上注,页 2328 下。 同上注,页 1779 中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页 299。 杨伯峻:论语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80,页 23。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 年,第 1893 页下。 同上注,页 1893 页上。 同上注,页 1727 下-1728 上。 由此可见祭祀用乐是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和限制的。但在隐公时代,不能严格按照礼乐制度行事,滥用、误用现象已是非常普遍了。尤其是到春秋后期,人们对礼制的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昭公二十五年:“将禘于襄公,万者二人,其众万于季氏。臧孙曰:此之谓不能庸先君之庙。”按照当时礼制,君祭孟月,臣祭仲月。季氏不但与君同日祭,而且又违规越制僭用天子之礼,以致于国君之祭祀不能顺利进行。三、礼的废弃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体制巨变,而周礼无论是作为一种制度还是作为一种意识,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损益变迁。从周公最初的制礼作乐到春秋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再加之新兴士阶层等新的社会因素的产生,很多的周礼就被废弃了。 “告朔”是西周礼制之一。按礼,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颁布第二年的历书给诸侯,叫“班朔” 。诸侯接受历书之后把它收藏于祖庙,每逢初一就杀羊祭庙,叫“告朔” 。到春秋时,许多诸侯已不再亲临祖庙“告朔” ,只是杀只羊应景而己。 “子贡欲去告朔之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告朔礼的废弃由此也可见一斑。 另外,朝聘之礼是为了突出周天子和诸侯的君臣关系,强调周天子权威的一项礼制。昭公十三年,叔向说: “是故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再朝而会以示威,再会而盟以显昭明。 ”礼记王制云:“天子制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 ”孟子告子下认为,诸侯每年春秋两次“受职于王”,说法各不相同,但朝聘的事实是可以肯定的。春秋时,对天子的朝聘之礼几乎被废弃,诸侯对天子行朝聘之礼数量减少,且出现变异的现象,各诸侯国更多的朝见实力雄厚的霸主,就连号称“周礼尽在鲁”的鲁国也不例外。据春秋记载,鲁国朝见周天子仅七次,其中只有两次是国君朝见天子,正如清人顾栋高所说:“终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如晋至二十,甚者旅见而朝于楚焉,?由鲁以知天下而王室之微,诸侯之不臣,概可见矣。 ”鲁国尚且如此其他诸侯国朝聘王室之礼就可想而知了。而且春秋一书自襄公之后就春秋时诸侯“不正” 、 “不朝”己是普遍现象。 此外,这一时期最能体现天子君权的册命礼也被周天子派使臣“来锡命”所取代,再无诸侯朝聘天子的记载,相反天子却不断聘问诸侯。 谷梁传曰:“聘诸侯,非正也。 ”行礼的原因也往往是周天子有求于诸侯,如对齐桓公的册命是因于周惠王请求帮助伐卫,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 年,页 2109 下。 杨伯峻:论语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80,页 29。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 年,页 2171 下。 同上注,页 1693 上。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告子下M,北京:中华书局,页 1693。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 年,页 2029 上。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宾礼表卷十七叙,万卷楼本M,XX,页 343。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 年,页 2029 上页 2371 上。 同上注,页 2380 中。 对齐灵公的册命是因有周灵王与齐有婚嫁之事,而且诸侯对原本神圣的册命礼己不再那么看重。在丧葬、婚嫁等方面,旧的礼仪制度和规定也受到强烈冲击,有很多己经废弃不用。春秋时期对礼的“废弃”一方面显示了礼的崩坏,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与其说是对礼的废弃,倒不如说过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周礼的一种损益。 四、 “礼崩乐坏”的实质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随着权力和财富在诸侯和卿大夫间的再分配,使得与之相关的礼也发生了相应的损益和变迁。这一时期,握有实权的诸侯或卿大夫违背礼制的规定随意改变礼仪、礼制。即便是在保存周礼最为完备的鲁国,也存在这一现象,就更不用说其他的诸侯国了。如:晋国很长一段时间占据诸侯之霸主地位,庄公十八年,虢公和晋侯朝王,周惠王赐他们的礼物相同,变相提高了晋国的地位。僖公二十八年, “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 ”君王受到臣子的召见,这是严重的“非礼”行为,但当时王室势力衰弱,要依赖霸主的保护和供给,也就顾不得礼与非礼只能变通行事。再如哀公七年,吴向鲁征取“百牢”贡献,鲁曾据理力争,谓“君若以礼命于诸侯,则有数矣。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尽管依照周礼不当超过十二牢,但迫于强吴,以恪守周礼著称的鲁国却不得不奉送百牢。再有,就是对原本非礼的行为做出看似合理的解释。如文公二年, “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 ”杨伯峻注曰:“跻僖公者,享祀之位升僖公于闵公之上也。 ”宗法昭穆制度是周代最重要的一项制度,按礼闵公享祀应在僖公之上,逆祀为非礼。而在当时主持此仪式的大臣却还振振有词地为这种行为努力做出合理的解释:“于是,夏父弗忌为宗伯,尊僖公,且明见曰:吾见新鬼大,故鬼小。先大后小,顺也。跻圣贤,明也。明、顺,礼也。 ”他提出礼的新的标准。而这样的辩解在当时就受到批评:“君子以为失礼:礼无不顺。祀,国之大事也,而逆之,可谓礼乎?子虽齐圣,不先父食久矣。 ”直到鲁定公八年,这种被颠倒的昭穆次序才被改正过来 “从祀先公” 。 春秋社会礼乐的崩坏所说的礼,多指西周之礼。但时代在前进,礼也随之改变, “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故不能用前一时代的礼来衡量后一时代的礼。春秋用礼,各阶层人的身份较之于西周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周王室衰微,仅存“天下共主”的名义,诸侯国日渐独立,尤其是诸侯国中的霸主,其地位实际上已高于天子,诸侯国的卿大夫因世代执掌政权,其财富地位也已不在诸侯之下,地位的变化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 年,页 1827 上。 同上注,页 2162 下。 同上注,页 1839 上。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M ,北京:中华书局 ,1990,页 532。 同上注,页 1563。 杨伯峻:论语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80,页 21-22。 “天下共主”这一观念,缘于诗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篇二:春秋左传专题理论政策产业 挖掘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系列讲座之二十四春秋左传 陕西日报 XX 年 2 月 17 日 编者按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 ,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左传不仅发展了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认提供了借鉴,本期周末讲座邀请到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胡安顺,为我们讲述左传的古今大意。本报特撷取其中精华加以摘编,敬请关注。 专家讲义摘要 一、 春秋的基本概况 春秋 ,是春秋时期(前 770476)鲁国的史书名(春秋时期,晋国的史书称乘 ,楚国的史书称祷杌 ) ,共一万六千余字,传说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修订而成。书中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至鲁哀公十六年 (前 479)年间发生在鲁国及其他诸侯国的重要事件。春秋的记事为编年体,即以鲁国十二个君主隐公、桓公、庄公、闻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在位时间的前后为次记事,年分季,季分月,月分日,日系事,秩然有序,一年之中可见各国之大事。其行文非常简略,相当于今天的大事年表。 由于春秋经过孔子的整理,成了儒家的经典著作,故权威性很高。在先秦时期,即有人为之作注。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注释春秋的学者共有五家,即左氏传 公羊传 谷梁传 邹氏传 夹氏传 。其中邹氏传后来无传授之师, 夹氏传只用口授而无书,故皆湮灭而无闻。另外三家均流传至今。其中公羊强调尊王攘夷、大一统的思想,与现实政治结合紧密谷梁的解释比较谨慎,主张以信传信,以疑传疑。 左传的解释主要是补出历史事实,同时也说明笔法。由于春秋记事极其简略,许多事实如果没有左传的记载便无从知晓,故左传的史学价值远高于公羊 谷梁两家。东汉学者桓谭把左传与春秋的关系比 作衣服的表里,他在新论中指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目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二、 左传的基本概况 左传 ,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始称左氏春秋 。全书共十八万余字。内容宏富,文辞典雅,记事详明,议论深刻,人物众多,体大思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编年体历史。作者者旧说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今人多否定了这种说法,认为成书于战国初期,可能非出自一人之手。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故班固在汉书中始称作春秋左氏传 ,简称左传 。 同春秋一样, 左传亦以鲁国十二君主的世次及在位时间为纲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722468),详细记载了 255 年间列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活动,是研究春秋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 左传着力宣扬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正统观念。同时也表现出了许多进步的的思想倾向,如轻天命重人事的思想、民本思想、爱国思想、 变革思想以及尚农、尚贤、诚信、勇武、立德、立功、立言的观念等。对一些著名政治家犯颜直谏、勤政恤民的事迹进行了热情歌颂,对统治者自私残暴、荒淫无耻的行径进行了无情揭露,对人民饥寒交迫、道瑾相望的苦难进行了如实反映,扬善,抑 恶,褒贬分明,忠于史实,影响深远,为后代史学家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左传评春秋记事具有“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敢。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 (成公十四年)等优点,其实左传本身即具有这些优点。左传在战国时期即开始流传。西汉末,由于刘歆的努力, 左传被立于学官。东汉时期,研究左传的学者主要有贾徽、贾逵、服虔、郑玄等人,其中贾逵的春秋左氏解诂,服虔的春秋左氏传解谊 ,均影响巨大。西晋初年,杜预撰春秋左氏传集解 ,将左传分年编附于春秋之后,用来解释春秋 ,同时加进自己的注解,这是流传至今最早通释春秋左传的注本。东晋时期,杜预集解与服虔解谊同为官方所重,并立于官学。南北朝时期,南宗杜氏,北宗服氏。唐代初年,孔颖达奉太宗之诏撰五经正义 , 其中春秋左传正义以杜氏集解作为正义对象,从此杜氏集解定于一尊,汉魏来的其他注本遂先后湮没。宋元明时期,对春秋的书法提出了种种不同看法,对左传的训诂往往是借题发挥,托古喻今,代表人物主要有孙复、刘敞、王安石、苏拭、胡安国、叶梦得、朱裹、吕祖谦、程公说、程端 。有清一代,整理和研究春秋左传的学者众多,著述儒林,著名的著作有马骑左传事讳 、高士奇左传记事本末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秋左传评议 、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 、刘文淇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等。今人通释春秋左传影响 较大的著作是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等。三、 左传的价值 左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涉及史学、文学、思想、文化、伦理、典制、名物、礼俗、医学、易学、天文、地理、自然等多个方面。下面简要介绍左传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一) 左传的史学价值 左传开启了我国史书的先河,真实记载了春秋时期列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 篇三:从论语 左传看春秋时期的重民思想从论语 左传看春秋时期的重民思想 赵丹 内容摘要:中国西周以前的文化特点是“重鬼尚巫” ,经过西周时期“尊天敬德”的转折,重民思想在春秋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和传播,一是对由“近鬼神”到“近人事”的天人关系的认识的变化,二是产生由“德以事神”和“恭行天之罚”到“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春秋时期的重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人们的思想一步一步引向充满人文精神的光明大道。关键词:论语;左传;重民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武汉 430079 在原始社会,人们崇尚神权至上, “重鬼尚巫”1101) 。原始社会的人们无法理解自然界的一些偶然现象,于是将其归结于神的原因。夏商时代,统治者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极力宣扬天命鬼神观念,主张“德以事神”宣称自己是“天”的代理人来统治人民,发动战争的借口则是“恭行天之罚”2379。西周时期,神权至上的学说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以周公为代表的“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他们认为“天命”是有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的人才能承受天命,所以强调统治者要敬德保民, “惟天时求民主”2614。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2609 孔颖达说:“天之于人,无有亲疏,惟有德者则辅佑之。民之于上,无有常主,惟爱己者则归之。 ”2609尚书泰誓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2371, “天因民以视听,民所恶者,天诛之”2371,统治者应当以民为镜, “民心所向就是一面最好的镜子,民意的臧否,就是自己是否有德的标准,也是上帝考察自己是否有德的唯一参考。 ”3这一思想意味着神权的动摇,但是并没有摆脱神权的色彩。 春秋时期,人们的天命意识越来越趋于淡化,总的趋势是由近鬼神转向近人事,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和开明政治家著书立说来阐扬自己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对社会整体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下面就其论语和左丘明的左传来看春秋时期重民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重民轻神的天人关系 春秋时期,孔子的天命观和神道观则更突出地体现了神权观念的冲淡。孔子是周代礼制思想的继承者,他一生致力于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重建礼乐制度。作为殷商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承袭了殷商时代的鬼神观念,但经过周代文化的过滤,这种神权至上的观念已经趋于淡薄了。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鬼神已居于次要地位,人的地位已明显上升,他对天神采取的是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孔子的弟子子贡对孔子的观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446,指出孔子的著作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庄子齐物论中谈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513 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一书中说:“天 、命 、 鬼神都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东西”49。并将“存而不论”解释为:“保留它而不置可否,不论其有或无。 ”49 存而不论,其前提是承认鬼神的存在,既然存在就要对其存有敬畏之心。正如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所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4177“天命”即天的命令,天的旨意,是一种超于人力之外的意念,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也即“主宰或命运之天”410。为什么孔子既回避神灵但又不否定其存在呢?这主要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思维程度有限,无法解释因一些偶然因素而发生的事情,只能将其归结为天或神的原因。而孔子正是借此来推行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要求人的一切活动要合乎伦理道德,对天神怀有敬畏之心,从而借神来制约人的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 人们已不再把天神看做决定人命运的权威,自然就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人和社会上,从而进一步轻视神的地位,形成对天人关系的新的认识,即重民轻神。孔子虽然不否定神的存在,甚至认为人们对神要有敬畏之心,但他并不提倡神灵高于一切,天神主掌人类社会,而是将人的地位置于神灵之上。正如他在雍也篇中所言:“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461,对于神或天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当子路问及孔子如何服事鬼神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4113,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人比神显然要重要得多。同样,反映春秋战国之交社会思潮的左传也体现着重民轻神的思想,所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61604。甚至还明确提出了“民为神主”的主张,认为人是神的主人,人掌控着神,在天人关系的认识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桓公六年记载季梁阻止随侯追击楚国,表达了他对人神关系的观点,季梁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6279 的主张,是“民为神主”这一观点的直接表述。左传的作者也极力肯定春秋时期的一些重民的政治家,如邾文公、郑子产、齐晏婴等,极力提倡他们的一些重民轻神的主张。邾文公迁都到绎,说:“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6788, “命在养民”6788,孔颖达说:“文公之意,人君之命在於养民,迁则民利,志在必迁,以百姓之命为主也。一人之命各有短长,长短先定,不迁亦死,是不可如何。百姓之命利在水土,迁就善居,则民安乐,乃传世无穷也”6788。 昭公十八年记载了子产“天道远,人道迩”61956 的言论,充分体现了远鬼神, 近人事的思想。 昭公十六年中,晏婴在反对“民将流亡,祝史之为,无能补也”62106 时说:“君无违德,方国将至,何患于彗?”62106 他认为只要统治者不违背道德,国家就会安定,不用担心预兆灾祸的彗星的出现。此外, 左传甚至还否定一些鬼神迷信,如“吉凶由人”6563, “妖由人兴”6375、 “妖不自作”6375,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61416 等观点,都否定了人们对鬼神妖怪的迷信,认为吉凶祸福并不是因为得罪了鬼神才招致的,而是人自己心里有鬼或是由人自己造成的。 左传中所体现的重民思想虽然不再把神看得比人重要,但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如僖公十九年子鱼反对人祭时说:“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6570 既然民是神的主人,如果用人去祭祀神灵,神灵还会接受吗?可见当时人们还是要祭祀鬼神的,只是不再用人作为祭品了。再如“民之所欲,天必从之”61604 的观点,其前提还是承认天的存在,只不过强调了将天的旨意归结为民的意愿,但其重民的指向却是明确的,即人比神重要,人是神之主。 二、 “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 “敬德保民”首先是由周公提出的,孔子继承了这种观点并借其大力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这个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开明的政治家认识到君依赖于民,民制约君的君臣关系,肯定民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意识到君王自身也要注重道德修养,提倡以“德”治国。从孔子的政治思想来看,其“仁” 、 “爱” 、 “礼” 、 “义”等口号均是指向伦理政治的,其重要对象就是君和民。 “敬德”的前提是“重民” ,因为只有认识到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民为邦本” ,才会采取措施去“爱民” ,“保民” , “惠民” 。 “敬德”有两层含义,一是统治者自身要敬德,要具备良好的修养;二是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使人民也懂得道和礼。 “敬德”是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这主要是针对统治者来说的,君王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也才能以自身的言行来影响下层民众,实现德治。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411,这也是针对统治者来说的,他认为君王以德治国,就会如众星拱月一般得到人民的拥护。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12 则充分体现了他所倡导的“敬德”的政治主张。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481,如果老百姓按照统治者的要求去做,就听任他们,如果不按照统治者的要求去做,就要教育他们。要让老百姓知礼知德,主张以道德教化人民。再如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宫之奇进谏虞公时,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6497 的反驳: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