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基层组织建设典型材料_1_第1页
某县基层组织建设典型材料_1_第2页
某县基层组织建设典型材料_1_第3页
某县基层组织建设典型材料_1_第4页
某县基层组织建设典型材料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某县基层组织建设典型材料大河村位于县城西部,海拨 8601000 米,年平均气温,降雨量 770 毫米,平均日照时数1420 小时,无霜期 320 天。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秋湿热多雨、冬春干旱少雨。全村有 25 个村民小组,1194 户 5367 人,耕地 6580亩,有党小组 5 个,党员 103 人。资源条件差,以往种植品种单一,效益低,村集体经济薄弱,是一个贫困村,XX 年末人均有粮 350 公斤,人均纯收入 1872 元。大河村党支部积极探索,推行“支部+协会”的工作模式,搭建起农民增收的新平台。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纽带,以广大农户和生产基地为依托,把党支部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发动群众的优势与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群众性、同业性、竞争性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相互融合、相互补充、良性互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有效的整合了土地资源,在协会的带动下,大河村现已建成李子 1000 余亩,玫瑰香柑 150 亩、 “桃王 99”100亩,优质枇杷 100 亩。已建成大棚蔬菜 20 个,露地蔬菜 200 亩,常规蔬菜 500 亩。二是解决了农村适用技术的推广。村党支部以协会为载体,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积极争取省、市、县科协的支持,成立大河村省农函大果蔬培训班,邀请省农大和市、县、镇农技专业人员就果树的修枝管理、大棚蔬菜和露地蔬菜的种植栽培、病虫害防治、名特优品种的选择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进行讲课和实地培训,现已培训会员 2300 人次。三是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6 月,花生地果蔬园内的水果和蔬菜大量上市,为使农民的水果蔬菜及时上市卖个好价钱,支部与协会及时和工商、城管联系,在商贸中心和建设街两个大的菜市场争取摊位,由花生地几家果蔬大户统一定点销售。进一步激发了全村党员和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势头强劲,群众收入稳步增加。一是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明显增强。推行“支部+协会”的方式,通过支部的核心作用,把全村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解决了群众想解决又不能解决的土地资源的整合,充分调动了全村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今年“三个文明”示范基地在大河村的实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建立产业协会,成为党支部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领导全村群众奔小康的坚强堡垒;三是激活了党员队伍的内在潜力,通过协会把各项政策深入到千家万户,调动了全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大河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来,在市、县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当地实际,紧紧围绕“指导发展新产业、辅导培育新农民、引导建设新环境、督导构建新机制”的工作思路,突出特色抓落实,凝神聚气建新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做法是:一、激发群众创建热情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建热情,我们的工作才会事半功倍。我们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在开展建设活动伊始,就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位。主要利用标语、传单、广播、电视、板报、宣传画等形式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基本内容、奋斗目标和政策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和动员广大党员、群众自觉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引导,把农民主体作用具体化,落实到行动中,让群众去做群众的工作、群众去办群众的事情,使得他们创建热情高涨,为建设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分页-二、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要先行。科学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按照“特色鲜明、内涵全面、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党委、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在充分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规划坚持“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先”的原则,从改善最基础的条件入手,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创建水果基地和特色农家乐”的目标,做到远有目标,近有计划,理清了发展思路。三、指导发展新产业发展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力支撑,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得以持续地进行下去,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大河村地处城郊,气候和土壤很适合李子、樱桃、葡萄等水果的生长。根据这一实际,我们以发展富民为目标,逐步壮大新产业。一是引导群众做大做强水果产业,以支部+协会作为主要的发展模式,形成产业支柱。二是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农家乐。大河村新农村示范点距县城仅 2 公里,交通方便,村内环境优美,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最宜发展城郊旅游。目前已经办成功的有二家,正在筹办的有 7 家,预计 2 年后,此项可为当地群众人均创收 800 元。四、辅导培育新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须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依靠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我们从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民提质工程。一是协调县教育局出资 30000 元,改善了良田小学的办学条件;二是请县委宣传部、教育局、农业局、科协、妇联等单位,为群众开展全方位的培训,向群众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XX 年至 XX 年累计开展各类培训 15 次,受训群众达 3620 人次。五、引导建设新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和谐,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从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入手,以道路硬化、房屋美化、实施“五改”为重点,逐步把传统村落改造成农村新区,使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精神面貌得到改变。完成村内主干道硬化 3154 米,硬化户间小路 1837 米,院坝硬化 17 户,修建人行小桥 2 座;房屋粉白 81 户,改灶 23 户,改厨 15 户,改厕 25户,改厩 12 户,室内亮化 43 户。目前,整个点内基本呈现出处处绿树浓荫,家家青瓦白墙,户户清洁整齐,人人喜上眉梢的可喜局面。六、督导构建新机制以村级组织建设为契机,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增强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把村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培养作为重点,创新方法,创优机制,真正使村党支部书记能够成为带头创业、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以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为重点,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提高村级事务的规范化、民主化水平。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目标,加强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改变农民的市场竞争弱势地位。同时发展好以农村老年人、农村妇女协会等新型社会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近年来,位于 XX 县城郊的大河村,乘着农村改革的春风,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片片丰盈的果林沿山而植,条条洁净的水泥路在社与社、户与户之间延伸,幢幢崭新的楼房朝南坐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党员干部和村民们都说:“火车跑的快,全靠头来带。大河村这趟致富车跑起来了,还不是因为我们有个好的支部、好的班子,大河村近年的变化,离不开村支部和广大党员的努力,是他们用坚定的信念使支部广大党员主动担起了肩上的担子,是他们执着的追求使广大群众燃起了致富的希望,是他们无私的奉献使全村干部群众拧成了一股绳。村“两委”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相信,有县、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支部广大党员的奋力拼搏,大河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大河村位于县城西部,海拨 8601000 米,年平均气温,降雨量 770 毫米,平均日照时数1420 小时,无霜期 320 天。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秋湿热多雨、冬春干旱少雨。全村有 25 个村民小组,1194 户 5367 人,耕地 6580亩,有党小组 5 个,党员 103 人。资源条件差,以往种植品种单一,效益低,村集体经济薄弱,是一个贫困村,XX 年末人均有粮 350 公斤,人均纯收入 1872 元。大河村党支部积极探索,推行“支部+协会”的工作模式,搭建起农民增收的新平台。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纽带,以广大农户和生产基地为依托,把党支部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发动群众的优势与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群众性、同业性、竞争性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相互融合、相互补充、良性互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有效的整合了土地资源,在协会的带动下,大河村现已建成李子 1000 余亩,玫瑰香柑 150 亩、 “桃王 99”100亩,优质枇杷 100 亩。已建成大棚蔬菜 20 个,露地蔬菜 200 亩,常规蔬菜 500 亩。二是解决了农村适用技术的推广。村党支部以协会为载体,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积极争取省、市、县科协的支持,成立大河村省农函大果蔬培训班,邀请省农大和市、县、镇农技专业人员就果树的修枝管理、大棚蔬菜和露地蔬菜的种植栽培、病虫害防治、名特优品种的选择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进行讲课和实地培训,现已培训会员 2300 人次。三是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6 月,花生地果蔬园内的水果和蔬菜大量上市,为使农民的水果蔬菜及时上市卖个好价钱,支部与协会及时和工商、城管联系,在商贸中心和建设街两个大的菜市场争取摊位,由花生地几家果蔬大户统一定点销售。进一步激发了全村党员和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势头强劲,群众收入稳步增加。一是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明显增强。推行“支部+协会”的方式,通过支部的核心作用,把全村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解决了群众想解决又不能解决的土地资源的整合,充分调动了全村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今年“三个文明”示范基地在大河村的实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建立产业协会,成为党支部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领导全村群众奔小康的坚强堡垒;三是激活了党员队伍的内在潜力,通过协会把各项政策深入到千家万户,调动了全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大河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来,在市、县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当地实际,紧紧围绕“指导发展新产业、辅导培育新农民、引导建设新环境、督导构建新机制”的工作思路,突出特色抓落实,凝神聚气建新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做法是:一、激发群众创建热情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建热情,我们的工作才会事半功倍。我们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在开展建设活动伊始,就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位。主要利用标语、传单、广播、电视、板报、宣传画等形式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基本内容、奋斗目标和政策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和动员广大党员、群众自觉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引导,把农民主体作用具体化,落实到行动中,让群众去做群众的工作、群众去办群众的事情,使得他们创建热情高涨,为建设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分页-二、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要先行。科学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按照“特色鲜明、内涵全面、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党委、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在充分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规划坚持“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先”的原则,从改善最基础的条件入手,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创建水果基地和特色农家乐”的目标,做到远有目标,近有计划,理清了发展思路。三、指导发展新产业发展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力支撑,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得以持续地进行下去,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大河村地处城郊,气候和土壤很适合李子、樱桃、葡萄等水果的生长。根据这一实际,我们以发展富民为目标,逐步壮大新产业。一是引导群众做大做强水果产业,以支部+协会作为主要的发展模式,形成产业支柱。二是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农家乐。大河村新农村示范点距县城仅 2 公里,交通方便,村内环境优美,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最宜发展城郊旅游。目前已经办成功的有二家,正在筹办的有 7 家,预计 2 年后,此项可为当地群众人均创收 800 元。四、辅导培育新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须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依靠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我们从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民提质工程。一是协调县教育局出资 30000 元,改善了良田小学的办学条件;二是请县委宣传部、教育局、农业局、科协、妇联等单位,为群众开展全方位的培训,向群众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XX 年至 XX 年累计开展各类培训 15 次,受训群众达 3620 人次。五、引导建设新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和谐,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从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入手,以道路硬化、房屋美化、实施“五改”为重点,逐步把传统村落改造成农村新区,使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精神面貌得到改变。完成村内主干道硬化 3154 米,硬化户间小路 1837 米,院坝硬化 17 户,修建人行小桥 2 座;房屋粉白 81 户,改灶 23 户,改厨 15 户,改厕 25户,改厩 12 户,室内亮化 43 户。目前,整个点内基本呈现出处处绿树浓荫,家家青瓦白墙,户户清洁整齐,人人喜上眉梢的可喜局面。六、督导构建新机制以村级组织建设为契机,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增强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把村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培养作为重点,创新方法,创优机制,真正使村党支部书记能够成为带头创业、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以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为重点,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提高村级事务的规范化、民主化水平。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目标,加强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改变农民的市场竞争弱势地位。同时发展好以农村老年人、农村妇女协会等新型社会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近年来,位于 XX 县城郊的大河村,乘着农村改革的春风,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片片丰盈的果林沿山而植,条条洁净的水泥路在社与社、户与户之间延伸,幢幢崭新的楼房朝南坐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党员干部和村民们都说:“火车跑的快,全靠头来带。大河村这趟致富车跑起来了,还不是因为我们有个好的支部、好的班子,大河村近年的变化,离不开村支部和广大党员的努力,是他们用坚定的信念使支部广大党员主动担起了肩上的担子,是他们执着的追求使广大群众燃起了致富的希望,是他们无私的奉献使全村干部群众拧成了一股绳。村“两委”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相信,有县、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支部广大党员的奋力拼搏,大河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大河村位于县城西部,海拨 8601000 米,年平均气温,降雨量 770 毫米,平均日照时数1420 小时,无霜期 320 天。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秋湿热多雨、冬春干旱少雨。全村有 25 个村民小组,1194 户 5367 人,耕地 6580亩,有党小组 5 个,党员 103 人。资源条件差,以往种植品种单一,效益低,村集体经济薄弱,是一个贫困村,XX 年末人均有粮 350 公斤,人均纯收入 1872 元。大河村党支部积极探索,推行“支部+协会”的工作模式,搭建起农民增收的新平台。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纽带,以广大农户和生产基地为依托,把党支部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发动群众的优势与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群众性、同业性、竞争性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相互融合、相互补充、良性互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有效的整合了土地资源,在协会的带动下,大河村现已建成李子 1000 余亩,玫瑰香柑 150 亩、 “桃王 99”100亩,优质枇杷 100 亩。已建成大棚蔬菜 20 个,露地蔬菜 200 亩,常规蔬菜 500 亩。二是解决了农村适用技术的推广。村党支部以协会为载体,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积极争取省、市、县科协的支持,成立大河村省农函大果蔬培训班,邀请省农大和市、县、镇农技专业人员就果树的修枝管理、大棚蔬菜和露地蔬菜的种植栽培、病虫害防治、名特优品种的选择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进行讲课和实地培训,现已培训会员 2300 人次。三是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6 月,花生地果蔬园内的水果和蔬菜大量上市,为使农民的水果蔬菜及时上市卖个好价钱,支部与协会及时和工商、城管联系,在商贸中心和建设街两个大的菜市场争取摊位,由花生地几家果蔬大户统一定点销售。进一步激发了全村党员和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势头强劲,群众收入稳步增加。一是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明显增强。推行“支部+协会”的方式,通过支部的核心作用,把全村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解决了群众想解决又不能解决的土地资源的整合,充分调动了全村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今年“三个文明”示范基地在大河村的实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建立产业协会,成为党支部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领导全村群众奔小康的坚强堡垒;三是激活了党员队伍的内在潜力,通过协会把各项政策深入到千家万户,调动了全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大河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来,在市、县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当地实际,紧紧围绕“指导发展新产业、辅导培育新农民、引导建设新环境、督导构建新机制”的工作思路,突出特色抓落实,凝神聚气建新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做法是:一、激发群众创建热情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建热情,我们的工作才会事半功倍。我们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在开展建设活动伊始,就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位。主要利用标语、传单、广播、电视、板报、宣传画等形式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基本内容、奋斗目标和政策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和动员广大党员、群众自觉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引导,把农民主体作用具体化,落实到行动中,让群众去做群众的工作、群众去办群众的事情,使得他们创建热情高涨,为建设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分页-二、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要先行。科学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按照“特色鲜明、内涵全面、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党委、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在充分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规划坚持“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先”的原则,从改善最基础的条件入手,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创建水果基地和特色农家乐”的目标,做到远有目标,近有计划,理清了发展思路。三、指导发展新产业发展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力支撑,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得以持续地进行下去,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大河村地处城郊,气候和土壤很适合李子、樱桃、葡萄等水果的生长。根据这一实际,我们以发展富民为目标,逐步壮大新产业。一是引导群众做大做强水果产业,以支部+协会作为主要的发展模式,形成产业支柱。二是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农家乐。大河村新农村示范点距县城仅 2 公里,交通方便,村内环境优美,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最宜发展城郊旅游。目前已经办成功的有二家,正在筹办的有 7 家,预计 2 年后,此项可为当地群众人均创收 800 元。四、辅导培育新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须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依靠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我们从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民提质工程。一是协调县教育局出资 30000 元,改善了良田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