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 什么是大学真正的精神所在_第1页
梅贻琦 什么是大学真正的精神所在_第2页
梅贻琦 什么是大学真正的精神所在_第3页
梅贻琦 什么是大学真正的精神所在_第4页
梅贻琦 什么是大学真正的精神所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梅贻琦 什么是大学真正的精神所在梅贻琦,这位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 ,和蔡元培并称,对于中国的大学有开创之功的教育大家,奠定清华大学百年辉煌的导师。他在学术建设上和精神影响上,到底树立了什么高山仰止的丰碑,至今没有人能够得知端详。 “太上立德,太下立言” ,中国的大学即发掘尘微,重刨精光,以作为中国教育界和文。中国的大学是一部由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先生所撰写的阐述其一生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的经典著作。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梅贻琦的这些作品从创作之初,就受到了朱自清、冯友兰、蒋梦麟、潘光旦、马约翰等大家的一致赞美和推荐。可以说,对于民国时期的教育家,我们知道蔡元培、陶行知,或许还知道张伯苓、蒋梦麟等,但是对于梅贻琦,我们了解的似乎少了那么一点。我们知道梅贻琦这个名字,大概是从他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时所提出的那句著名论断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开始的。人们也许遗忘了梅贻琦,但是梅贻琦并没有被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所遗忘,更没有被广大的清华学子所遗忘。梅贻琦这三个字,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它甚至代表了民国教育家的一种风度。梅贻琦的一生紧紧地和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清华,因此被称为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 。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清华大学的学术精神和办学理念。也正是在梅贻琦执掌清华大学期间,清华大学才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迅速崛起,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学。著名学者潘光旦曾在 1940 年盛赞梅贻琦终其一生服务清华时说:“清华所培养出来的多少人才之中,对母校竭其心力,能如是锲而不舍的,已有几人?目前从事于大学教育的人中,或负行政的责任,或主专门的讲席,对所出身的学校,能如是其全神贯注契合无间的,能有几人?不因时势的迁移,不受名利的诱引,而能雍容揖让与大学环境之中,数十年如一日,中国之大,又有几人?” 今天的学术腐败、学术造假、教师不端行为层出不穷,相较于梅贻琦的“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实令世人汗颜。清华大学在民国时期以“教授治校”这一民主管理方式被时人所称颂,而正是梅贻琦执掌清华大学期间,才奠定和巩固了的这一治校方式,这也为日后清华大学的发展奠定了格局。清华大学在梅贻琦就任校长之前,曾发生过多起驱逐校长的运动,但唯独梅贻琦就任校长期间,没有人出来倒过他。尽管梅贻琦自我解嘲说这是因为学生大抵不愿“倒霉(梅) ”,但他和师生的关系以及他对清华大学的贡献,正如朱自清在本书的序言中所写的那样:“梅月涵先生便是难得的这样一位同情的校长。他和清华关系之深,是大家知道的;他爱护清华之切,也是大家知道的。但难得的是他知道怎样爱护清华;他使清华在这七八年里发展成一个比较健全的民主组织,在这个比较健全的民主组织里,同仁都能安心工作,乐意工作。他使同仁觉着学校是我们大家的,谁都有一份儿。 ”梅贻琦曾就大学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理念发表过许多文章,他在论述大学的使命时说:“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而大学究竟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的管理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刚进入大学便已经有了分科,甚至在高中阶段便已经有了文理分科,过于强调知识的吸收、传承的重要性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长曾表示,中国大学要想成为世界一流,至少需要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国大学过早地划分了专业,忽视了对学生的通识教育。而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则明确提出通才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在大学期间, “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 ”正是因为奉行了这种思想,清华大学才得以在各个领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此外,梅贻琦还就发扬团队精神,对学生的体育和德育教育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他所发表的许多文章,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办学条件和招生规模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伴随着这些变化而来的是教育质量的下滑和人们对教育的担忧与质疑。特别在如何破解钱学森所提出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一问题上更是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大讨论。相比之下,以梅贻琦等为代表的教育家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那种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竟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出大批的科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在教育界、工商界出类拔萃者亦不在少数。这一巨大的反差更应引起我们的反省与深思。梅贻琦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这些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市场上流通的关于梅贻琦的著作更是寥若星辰。然而,伴随着眼下教育危机的不断加深,是时候来重新认识和解读梅贻琦的教育思想了。作者:/p梅贻琦,这位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 ,和蔡元培并称,对于中国的大学有开创之功的教育大家,奠定清华大学百年辉煌的导师。他在学术建设上和精神影响上,到底树立了什么高山仰止的丰碑,至今没有人能够得知端详。 “太上立德,太下立言” ,中国的大学即发掘尘微,重刨精光,以作为中国教育界和文。中国的大学是一部由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先生所撰写的阐述其一生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的经典著作。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梅贻琦的这些作品从创作之初,就受到了朱自清、冯友兰、蒋梦麟、潘光旦、马约翰等大家的一致赞美和推荐。可以说,对于民国时期的教育家,我们知道蔡元培、陶行知,或许还知道张伯苓、蒋梦麟等,但是对于梅贻琦,我们了解的似乎少了那么一点。我们知道梅贻琦这个名字,大概是从他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时所提出的那句著名论断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开始的。人们也许遗忘了梅贻琦,但是梅贻琦并没有被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所遗忘,更没有被广大的清华学子所遗忘。梅贻琦这三个字,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它甚至代表了民国教育家的一种风度。梅贻琦的一生紧紧地和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清华,因此被称为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 。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清华大学的学术精神和办学理念。也正是在梅贻琦执掌清华大学期间,清华大学才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迅速崛起,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学。著名学者潘光旦曾在 1940 年盛赞梅贻琦终其一生服务清华时说:“清华所培养出来的多少人才之中,对母校竭其心力,能如是锲而不舍的,已有几人?目前从事于大学教育的人中,或负行政的责任,或主专门的讲席,对所出身的学校,能如是其全神贯注契合无间的,能有几人?不因时势的迁移,不受名利的诱引,而能雍容揖让与大学环境之中,数十年如一日,中国之大,又有几人?” 今天的学术腐败、学术造假、教师不端行为层出不穷,相较于梅贻琦的“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实令世人汗颜。清华大学在民国时期以“教授治校”这一民主管理方式被时人所称颂,而正是梅贻琦执掌清华大学期间,才奠定和巩固了的这一治校方式,这也为日后清华大学的发展奠定了格局。清华大学在梅贻琦就任校长之前,曾发生过多起驱逐校长的运动,但唯独梅贻琦就任校长期间,没有人出来倒过他。尽管梅贻琦自我解嘲说这是因为学生大抵不愿“倒霉(梅) ”,但他和师生的关系以及他对清华大学的贡献,正如朱自清在本书的序言中所写的那样:“梅月涵先生便是难得的这样一位同情的校长。他和清华关系之深,是大家知道的;他爱护清华之切,也是大家知道的。但难得的是他知道怎样爱护清华;他使清华在这七八年里发展成一个比较健全的民主组织,在这个比较健全的民主组织里,同仁都能安心工作,乐意工作。他使同仁觉着学校是我们大家的,谁都有一份儿。 ”梅贻琦曾就大学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理念发表过许多文章,他在论述大学的使命时说:“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而大学究竟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的管理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刚进入大学便已经有了分科,甚至在高中阶段便已经有了文理分科,过于强调知识的吸收、传承的重要性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长曾表示,中国大学要想成为世界一流,至少需要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国大学过早地划分了专业,忽视了对学生的通识教育。而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则明确提出通才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在大学期间, “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 ”正是因为奉行了这种思想,清华大学才得以在各个领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此外,梅贻琦还就发扬团队精神,对学生的体育和德育教育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他所发表的许多文章,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办学条件和招生规模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伴随着这些变化而来的是教育质量的下滑和人们对教育的担忧与质疑。特别在如何破解钱学森所提出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一问题上更是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大讨论。相比之下,以梅贻琦等为代表的教育家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那种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竟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出大批的科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在教育界、工商界出类拔萃者亦不在少数。这一巨大的反差更应引起我们的反省与深思。梅贻琦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这些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市场上流通的关于梅贻琦的著作更是寥若星辰。然而,伴随着眼下教育危机的不断加深,是时候来重新认识和解读梅贻琦的教育思想了。作者:/p梅贻琦,这位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 ,和蔡元培并称,对于中国的大学有开创之功的教育大家,奠定清华大学百年辉煌的导师。他在学术建设上和精神影响上,到底树立了什么高山仰止的丰碑,至今没有人能够得知端详。 “太上立德,太下立言” ,中国的大学即发掘尘微,重刨精光,以作为中国教育界和文。中国的大学是一部由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先生所撰写的阐述其一生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的经典著作。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梅贻琦的这些作品从创作之初,就受到了朱自清、冯友兰、蒋梦麟、潘光旦、马约翰等大家的一致赞美和推荐。可以说,对于民国时期的教育家,我们知道蔡元培、陶行知,或许还知道张伯苓、蒋梦麟等,但是对于梅贻琦,我们了解的似乎少了那么一点。我们知道梅贻琦这个名字,大概是从他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时所提出的那句著名论断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开始的。人们也许遗忘了梅贻琦,但是梅贻琦并没有被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所遗忘,更没有被广大的清华学子所遗忘。梅贻琦这三个字,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它甚至代表了民国教育家的一种风度。梅贻琦的一生紧紧地和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清华,因此被称为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 。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清华大学的学术精神和办学理念。也正是在梅贻琦执掌清华大学期间,清华大学才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迅速崛起,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学。著名学者潘光旦曾在 1940 年盛赞梅贻琦终其一生服务清华时说:“清华所培养出来的多少人才之中,对母校竭其心力,能如是锲而不舍的,已有几人?目前从事于大学教育的人中,或负行政的责任,或主专门的讲席,对所出身的学校,能如是其全神贯注契合无间的,能有几人?不因时势的迁移,不受名利的诱引,而能雍容揖让与大学环境之中,数十年如一日,中国之大,又有几人?” 今天的学术腐败、学术造假、教师不端行为层出不穷,相较于梅贻琦的“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实令世人汗颜。清华大学在民国时期以“教授治校”这一民主管理方式被时人所称颂,而正是梅贻琦执掌清华大学期间,才奠定和巩固了的这一治校方式,这也为日后清华大学的发展奠定了格局。清华大学在梅贻琦就任校长之前,曾发生过多起驱逐校长的运动,但唯独梅贻琦就任校长期间,没有人出来倒过他。尽管梅贻琦自我解嘲说这是因为学生大抵不愿“倒霉(梅) ”,但他和师生的关系以及他对清华大学的贡献,正如朱自清在本书的序言中所写的那样:“梅月涵先生便是难得的这样一位同情的校长。他和清华关系之深,是大家知道的;他爱护清华之切,也是大家知道的。但难得的是他知道怎样爱护清华;他使清华在这七八年里发展成一个比较健全的民主组织,在这个比较健全的民主组织里,同仁都能安心工作,乐意工作。他使同仁觉着学校是我们大家的,谁都有一份儿。 ”梅贻琦曾就大学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理念发表过许多文章,他在论述大学的使命时说:“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而大学究竟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的管理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刚进入大学便已经有了分科,甚至在高中阶段便已经有了文理分科,过于强调知识的吸收、传承的重要性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长曾表示,中国大学要想成为世界一流,至少需要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国大学过早地划分了专业,忽视了对学生的通识教育。而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则明确提出通才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在大学期间, “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 ”正是因为奉行了这种思想,清华大学才得以在各个领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此外,梅贻琦还就发扬团队精神,对学生的体育和德育教育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他所发表的许多文章,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办学条件和招生规模方面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