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高考的区别_第1页
高考,不高考的区别_第2页
高考,不高考的区别_第3页
高考,不高考的区别_第4页
高考,不高考的区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不高考的区别高考,不高考前一阵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时节。每晚洗澡前,总能看到对面楼里那个小胖孩儿光着膀子满头大汗地做题。本人虽然连“函数”这哥们儿是个什么东西都记不起来了,但回想起那一本本练习册一叠叠卷子,焦躁的感觉恍如昨日。没错,时隔九年,至今仍偶尔会从“忘带准考证” 、 “做不完考卷”的噩梦中醒来,然后欣喜地发现:老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再没有作业和考试了!前几天,年前“被迫”参军的表弟打来电话:我同学都在准备高考呢,姐,我也要考,给我爸妈说说,让我上学嘛!听听,多心酸。不知道的还以为父母多心狠呢。可事实呢?他是个总分 150,都能考出 20 分的主儿,逃课、早恋、夜不归宿;真让他高考,踮着凳子都够不着专科线!为了他的前途着想,父母送他去参军。自知理亏,又无一技之长,表弟只好乖乖听话,可去了不到三个月,娇生惯养吃不了苦,就以高考为借口,想回来继续“做恶” 。想想这年头大概也只有“图谋不轨”的表弟哭着喊着要高考。这帮 90 后出生在网络时代,了解人生还有更多可能,他们早慧,善怀疑,爱思考,不会像 60、70 后一样把高考当成命运的转折点,也不会像 80 后一样,理所当然地顺着前路走下去。阿媛的表妹今年初中毕业,无论如何不肯上高中, “反正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工作” 。目前她有两个创业意向:一、到技校学美容美甲,毕业后做学徒,然后开美容店;二、开店做东南亚民间饰品,每月到国外进一次货。小妮子分析得头头是道,还搬出诸多创业故事来给自己撑腰。比尔盖茨就不用说了,还有一些边打工边旅行的浪漫吉普赛人。论点论据论证无懈可击,父母除了摇头连“不行”都说不出口。更绝的是同事阿涛的女儿,刚刚九岁,经常思考人生的意义。催她写作业,她倒反问:“你们老让我学学学,有意义吗?学这些东西,除了考试,有别的用处吗?”阿涛和老婆哑口无言。我们的父母深信知识就是力量,由衷教导孩子,只有高学历才有好前途;到了我们自己,深受应试教育之害,明知部分“知识”只是食之无味的敲门砖,我们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又如何打消孩子们心中的疑虑?前两天看了本书,作者说现在的幼儿园小朋友都照着小学课本学,真正上了小学,汉语拼音只教一周。女儿的班主任语重心长地对她说:“赶紧找家教吧。别的孩子早都提前学了。成绩好不好倒是其次,这么小失了自信怎么办?”一边是越来越聪明善思考的学生,另一边是变本加厉的应试教育,难怪 90 后甚至 00 后们开始反叛,他们怀疑前人走过的路,却大多数还没看清属于自己的路。比如表弟,否定再否定,却无法踏实地去实践一条肯定的路学习不成,创业太难,参军太苦。相比之下,阿媛表妹已是其中的佼佼者。可家人的担心亦无可厚非,即使考学、毕业、工作的路再平庸,它仍是最安全最稳当的“大道” 。创业故事固然激励人心,但盖茨的书不会告诉你他母亲是 IBM 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流浪吉普赛人固然浪漫,但你要知道他们日晒雨淋,饿了病了咬牙扛。身边一些不爱学习的朋友,现在又开始羡慕起我老公的“学生”身份。呵,都是盯着好处忘了苦,让他们再来背书考试,准保一个跑得比一个快。但可能也真有吃尽苦头后,发现还是当学生最幸福的主儿。其实这事说来也简单甘蔗没有两头甜。中国的教育改革不可能一日千里,所以我们要么到社会上摸爬滚打,要么老老实实地准备高考;不要妄想胳膊能拧过大腿,也不要妄想两全其美,心想事成。北京四中的自由氛围最具神话特色的中国式教育来自名牌中学而非名牌大学。由于产业化和严进宽出的制度,中国高校如今乏善可陈,而高考制度的相对公正,使得高中,尤其是名牌高中为荣誉而战的尊严感代代延续。在每年的高考季,都会有一份中国中学百强名单在民间流传,这些中学无论地处首都还是小城镇,都集聚了当地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他们聪慧、勤奋、坚韧、专注,取得的成绩也如此巨大。如果说中国的基础教育独具长处的话,那么,这些学校就是代表,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精英教育。出生在四川外公外婆大家族溺爱娇宠的环境中,我小时候是基本靠家教,常常满山跑的野孩子。初中来到北京,进入爷爷奶奶生活的军事大院,经历了从南到北,从野放生长到机械化大规模培养。后来考上了当时只有高中部的四中,我的感觉和别人不一样,没感到有多少竞争威胁,没感到有什么高人一等,也没感到什么雄心大志更进一步,而是觉得,终于找到我想要的自由了。首先,四中的教学非常有效率,老师不会留大量课外作业,而是要求你课内的高度专注。记得我崇拜的数学老师是瞎了一只眼的瘦小老头儿,他是最有武侠效果的一位,常常单手一挥,就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比用圆规还圆的图形。他常常是边写题目,就边嚷嚷着:“快说答案,谁知道了谁站起来说。 ”如果有同学站起来说对了,他也就不讲解了。英语老师语速奇快,一堂课除了讲解新的知识要点之外,有时候要做两三张卷子,他觉得没必要留到课后去做,课后多看点外国电影比较有帮助。连我喜爱的体育课也是高密度的,上来先来个八百米之类的,来例假的女生也必须到场,不许在旁边坐着,要保持轻度运动。语文老师则觉得除了古文课和鲁迅的小说要好好讲解之外,其他很多篇幅也没什么太多值得唠叨的,所以语文课上得最轻松灵活。比如有段时间每堂课要请一个同学来讲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记得一位父母离异的女生,上台讲元稹的一系列悼亡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她讲完了好几首之后,加了句结语:“不过,元稹在夫人苇丛死的当年,就跟薛涛在成都同居了,两年后又纳了别的女子做妾。 ”她说那句话时并无特殊语调表情,我却再也不能忘怀。之后她又是我的北大同学,爱上一位总是穿着长衫布鞋的中文系师兄,每当这对著名情侣走过校园,只有我在心中默念,那是她的元稹吧?作文题目十分宽泛。我自己就常常写诗,写童话,最受欢迎的一篇是纯粹用对话来表现,把班上同学都写成各种虫子,因为吃了不同的书而有不同的语气和说话方式。课堂效率高,课后自由时间就特别多。学校不占用自由时间,只在体育方面有要求。高三时要求同学们三点后必须离开教室去锻炼一个小时。不论男女,必须学会打篮球和游泳才能毕业。学校不开办课后辅导班,同学们也不去参加课外辅导,奥数是真正属于数学天才们的兴趣小组。还有很多供自由挑选的兴趣小组,最有影响的要算学生电视台。电视台节目每天不同,所以工作量相当大,课间常见到有人在采访。有个学生摄影师还学红高粱里拍棺材板子的手法,躺在地上拍被四个旗手擎起的旗帜。我当时只参加了生物小组,做了不少无土栽培送到天安门作为装饰盆花。我还参加了北京青年报的学通社,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到不同的地方去玩。那时候的学通社,就是一帮不安分的孩子,想有个正式名头去看他们自己无法打开的世界。学通社的大本营在朝阳门内的九爷府,我常常放学后一车从厂桥骑到九爷府,跟着大家四处采访,再一车骑回甘家口的航天大院,到家已经是睡觉时间了。老师们都很支持我的兴趣,发表文章的报纸常常被张贴在报刊栏,或是拿来当堂诵读,连理科老师们都来跟我讨论。四中给学生的自由,还体现在对情感的尊重上。我们班上有两对高中恋人现在已经成为夫妻。当时就有很多人出双入对,没老师在的时候牵个手,只要不影响学习,不在公众场合过分亲密,老师一点儿也不会干涉。一位师兄曾经在老师询问他是不是早恋时回答,没事的,恋着恋着就不早了。记得我因为家远而有一段时间住宿,后来因为不能晚上熬夜看书和写东西而退住了。那时住宿生对冬天六点起来晨跑都唉声叹气,只有一个姑娘总是精神百倍,提前半小时摸黑爬起来把自己梳妆得性感给力,高高的大马尾左一摆右一晃。我问她怎么能那么有动力,她咧着大嘴一笑,说了句:“爱情呗。 ”原来她每天都会在晨跑的时候远远和另一队中的男友眉目传情,而且晨跑后他们要一起去食堂吃早饭。这个叫肖丹的姑娘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就因为她在还没开灯的幽暗宿舍里让我第一次正式听到那个词,而且是作为她自己的宣言。回想起来,四中在当时作为一个资历比北大还古老的学校,确实有一种成熟宽大的大家风范,对很多小事不会莫名惊诧纠结,也把它的孩子们都当作大人来对待。差生之痛:逆转三本到北大孙宇晨原本是“差生” ,成绩总是垫底。但仅高三一年的时间,他却考出了总分 650 分的出色成绩,并且被北大录取。他是如何走出“差生”之痛,并成功考上北大的?高一至高二时,按照学校的规定,考试时的座位顺序要按照上次考试的排名依次排定,而孙宇晨每次考试都要提着书包“灰头土脸”地挪至第三甚至第四考场。他曾先后报名参加了第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和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结果都黯然落选。进入了高三后,他痛定思痛,为自己定下几项要求:第一是把所有与考试无关的书全部搬回家;第二是所有课程一堂都不能缺;第三是保证晚自修的时间;第四是制订每天的计划,并严格完成。他给自己定下了冲刺目标:保中山大学,冲刺中国人民大学。在他看来,提高成绩最关键的是态度和坚持。而就在此时,他获得了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试资格。成绩的不断上升让他更加自信。前往上海参加复试,结果他顺利拿到一等奖,获得了北大自主招生降分 20 分录取的资格。最终他考出 650 分的出色成绩。如今,他以北大历史系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结束 4 年的本科学业,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研究生。【青春疗伤攻略】1.加强自我管理。严格遵守为自己定下的要求。2.多发扬自己的长处,为自己增强自信心。多尝试一下自己擅长的科目、技能,其他方面取得的小成绩,会增加自信心。3.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开阔视野。随时接收新知识、新信息。4.螺旋上升目标。螺旋上升的目标策略符合“差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目标要循序渐进。高考民俗节考大家好。我是 2408 年的一位古代民俗学者,我的研究方向是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的中国民俗。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课题,是在几百年前流行于神州大地的中华民族传统佳节之一高考节。高考节始于 20 世纪五十年代,兴于七十年代末。它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时间基本定在每年的六月。有学者宣称,古代高考节的起源是对知识之神的崇拜,人们在这一天献出自己的孩子,向高考之神供奉祭品,祈祷人类知识传承永不断绝。古人对于高考节的热情前所未有,根据研究,几乎每个未成年人都要花上十二年时间来筹备过,节。高考节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静默仪式。高考节与其他中国传统佳节最大不同是,它特别安静。可以这么说,高考节是中国最安静的一个节日。从高考节前三天开始,所有参与节日的人都变得特别安静,甚至不允许周围环境有一点噪音,唯恐这样会触怒高考之神。这一点,与印度教的静默节很相似没有鞭炮齐鸣,没有锣鼓喧天,连载歌载舞都不许,更别说汽车鸣笛或者深夜施工了。第二阶段,叫做献祭仪式。这个阶段通常持续两天到三天,每一个家庭都会把自己的适龄子女献出来,放在祭坛之上。祭坛是矩形房间,里面会容纳二十到三十名未成年人,通常会安排两到三名成年神职人员协助。全国参与这个仪式的未成年人有上千万人,遍布几乎每一个省份,他们会在同一时间进入祭坛。虽然高考节的基本内涵,是献出于嗣蒙神悦纳,但一些学者误解了献祭的意思,不是指肉体的牺牲,而是精神上的奉献。这些未成年祭品们需要做的,是带着由教育部开光的法器“准考证” ,进入祭坛。他们会得到一些纸,纸上事先印有高考之神的神谕,他们必须要在两天之内,分别用文字、数字、外文画圈字母表以及更为玄奥复杂的理论体系出土文献将之称为“理综”和“文综”在纸上写下与神谕相应的回答,这视为与高考之神进行交流。在之前三年,这些苦修者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着刻苦的针对性训练,其艰苦程度是今人所无法理解的。顺便一提,在这些未成年祭品参与献祭仪式时,他们的直系亲属会聚集在祭坛之外肃立,直到结束。这种肃立从来没受过天气影响。仪式结束后,这些神谕将会被教育部的执事收回。接下来的数天,高考之神会附身到数万名教育裁判所的祭司身上,通过他们表达自己的喜恶。有些祭品会获得褒奖。有些则不被喜欢。得到褒奖的家庭,会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失宠的祭品会在次年被重新献上,有的极端案例甚至会持续五到六年。当献祭阶段结束以后,接下来就进入高考节的第三阶段:狂欢节。经历了献祭仪式的大部分未成年人,在这个阶段都会陷入狂喜。这种狂喜行为有早有晚,有的在一走出祭坛之后就开始,有的要等回到家中。有的还会捣毁祭祀器具、撕碎神谕文书,整个人陷入一种无政府主义的狂热状态。具体表现为无规律大规模地进食,不分昼夜地在线测试交互性电脑程序,在国境内进行长距离移动等。这类狂潮通常要到本年 9 月初才会告一段落。而一些不幸的未成年者,则很快转入苦修状态,准备次年的祭坛再开。以上就是本人对古代高考节民俗的一些粗浅研究。囿于史料的不足,目前的研究还不够精准,可能会对古人的行为造成误读。希望今后有更多研究成果出炉,以还原古代高考节的真正原貌。夜幕下的三天摆摊高三开学的前一天,我和老杨在天台上探讨了一个下午的人生和理想,谈到关于金钱和奋斗话题的时候,我看着楼下的大街,突然心血来潮。“等毕业后,我俩就到楼下摆地摊吧。 ”这在当时只是一句玩笑话,说完就像夏天的水蒸气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当我经历了那个让人心力交瘁的高三后,终于可以抛开那些繁重的课本和卷子,毫无压力地享受中学时代的最后一个暑假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一年前的那句玩笑话摆地摊。说干就干,我和老杨拿着在网上批发来的几十双鞋子,做起了人生的第一次买卖。老杨是我的学长,比我大两岁,去年上了大学,酷爱旅游,年纪轻轻就已经去过很多地方,应付各种突发状况都很有经验,而我还是个涉世未深的毛孩子,需要老杨给我做坚强后盾。摆地摊选位置是关键,选来选去,我们定在了车站。车站人流量大,人们在等车的间隙总会用余光扫一下地上摆的这些玩意儿吧。老杨说,做生意,只要有人看就有希望。我们铺上一块小花布,分颜色和款式具有层次感地摆好鞋子后,深呼一口气,做好了守株待兔的准备。没过多久,这条车站旁三十来米长的街道就陆续摆起了各种小摊,以卖小吃和水果的为主。奇怪的是,在汽车尾气和扬尘中,卖小吃的生意最火暴,而我们这个小小的鞋摊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只有三个人停下脚步问了句“多少钱” ,然后都转身就走开了;还有几个小学生站在我们面前调皮地做了个鬼脸,也走开了。翻完了老杨买的报纸的所有版面,连征婚启事都看了,还没有开张,于是我到旁边几米远的小吃摊要了一份臭豆腐。突然发现周围的小贩都动了起来,收钱的收钱,推车的推车,收拾东西的收拾东西,老杨也迅速地收拾着地上的鞋子。我打了个冷战,城管来了。但四下张望,什么都没看见啊,我问老杨怎么回事,真是城管来了吗?他也不知道,只是看到旁边的人撤自己也跟着撤,问旁边的人,他们也如此回答。循环往复,草木皆兵,动静就大起来了。于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次买卖,就在这样一场虚惊里草草收场了。在这期间,投入时间两个多小时、报纸五毛、臭豆腐两元,收获零分。鉴于昨天的惨痛教训,老杨打算换个地方,要去著名的“地摊一条街” 。那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摆摊街,不足一百米的街道上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各种地摊,应有尽有。除了常见的小饰品和小吃以外,还有卖盗版书和盗版碟的, “喜羊羊和灰太狼”之类的儿童玩具也很多。每个摊位上都有一盏漂亮的小台灯,向路人无声地做着宣传。因为来晚了,很多黄金地段都被人占了。据说有些住得远的人下午就开始动身,为的就是能早点在这儿占个好位置。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偏僻的地方,摆好鞋子,看着人来人往的大街,我们时不时地掏出手机,左看右看地打望着,时间比想象中的过得慢多了。在苦等的几个小时里,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隔壁卖小饰品的摊子不断有人光顾,而我们的摊子门可罗雀。我用电话呼叫住在附近的同学,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回家拿钱来捧个钱场,但好友们除了对我摆地摊的行为表示惊讶外,没有实质性的行动。眼看就要空手而归了,正准备收摊的我们却迎来了第一笔生意,有位阿婆一口价买了一双鞋子。我们击掌欢呼:“终于开张了!”这双鞋净赚八元,除掉来回车费六元,买了瓶矿泉水一元,今天纯收入一元。俗话说:“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别小看这一块钱,它预示着一个伟大的赚钱计划的开始。第三天,我们去得比较早,占了一个相对不错的位置。我们右边是一对卖衣服的大学生情侣,女孩口齿伶俐地招呼顾客,男孩则在一旁听候差遣,不敢怠慢。女孩说昨天运气差被城管抓住了,男朋友性格火暴准备和城管干一架,结果惹怒了人家要罚款,还好女孩求情最终只罚了二十元。说完,她男朋友就迫不及待地和我们分享起对付城管的心得来。很佩服左边那个卖耳环的女孩,一个多小时里,她至少卖了一百块钱。她的摊位前客人不断,她会用自己独到的品位介绍每一款耳环,当我们这边有人光顾的时候,她也会帮忙推销我们的货,空闲的时候更是毫无保留地和我们分享她的生意经:“必须得吆喝,抓住客人的爱美之心,必须要让自己的摊位前有人气,这样才能勾起人们瞬间的消费冲动。 ”相比之下,隔壁那个卖手链的外地“眼镜男”就可怜多了,常常被一群重庆美女包围着杀价,喊价十元的东西最后会被杀到一块钱成交。因为是周末,加上旁边有高人指点,所以本次摆摊的成交数量和成交金额都是历次最高的,除掉车费和矿泉水费,貌似小赚了一笔,这的确给了我们信心。时间不早了,我和老杨整理好货,疲惫地等着最后一班公交车。夜深后的公交车上仍有为了生活打拼而刚下班的人,他们或神情凝重,或闭目养神。路过高架桥,一边看车窗外的江景,一边哼着歌的时候,我想,其实人生就是一道不断掠过的风景,这一次美好的经历便是点缀它的最好的颜色。眼见得我们的热情高涨起来了,却接连下了几天的雨,这也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我们被迫只能待在家里。雨停的那天,我的高考分数下来了,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我在家垂头丧气,觉得整个人生都无比灰暗。老杨说,还是复读一年吧,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人生的艰难困苦还很多,就像我们摆地摊一样,只要坚持下来,就肯定会有收获。于是暑假剩下的时间里,我重新拿起了书本,准备来年的高考。虽然我只摆了三天的夜摊,但深刻地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这股力量将支撑我余下的求学岁月。我和老杨约好了,等考上大学之后,还会继续在每个夜幕降临的时候卖我们的鞋子。青春电幻XX 年 7 月,高考结束后的几天,分数没有出来,同桌打电话说心烦得厉害,想出去走走。一走就走到电影院,唯一时间最近并且没开场的电影叫豆蔻年华 ,日本片,感觉上这个名字根本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所以和同桌买好票,在附近的商场逛了一圈就坐了进去。那时好像很少看那么长时间的电影。其间,同桌一直在问问题,譬如,那个男生为什么要去欺负他的同学?他是不是暗恋那个弹钢琴的女生?后来为什么又叫小流氓去欺负她?剃光头是什么意思?那个年纪小的女孩怎么就突然摔死了?问题太多了,来不及回答,并且我也不确定是否应该告诉她我的想法。只知道某个时刻,莉莉的歌声突然放大,字符占据整个银幕,那片翠绿的稻田仿佛只为你一人展开。置身其中,唯觉一记闷雷劈到头顶,全身过电。看完电影没过几天,录取线公布。我的考试分数和第一志愿差了半分,家人急得团团转,屋子里仿佛四面都挂着乌云的帘幕。不知道哪根没心没肺的神经发挥作用,看着家人奔波,我还能没事人一样漠不关心地天天在家看闲书,依次把西瓜、雪糕、汽水放进冰箱,用英文辞典打蟑螂,夜半起来呆滞地在床角抓蚊子。家人偷偷观察了我一阵,失望地发现我依然在争分夺秒地浪费时间,我甚至没有一丝变得更敏感、更消极、更失落的征兆也许他们也曾怀疑过,大概真正努力过的孩子是不会这样的。高三也好,青春也罢,算是虚度了。暑假的绿豆汤总是那么冰,蓝花瓷碗上结的水珠滴进席子,我对着它发呆,脑海中一划过那部电影的片段,就有一种恍惚的感觉。另一部叫做丹佛教父的老片有句经典对白,黑帮分子被曾经的同窗、现在的老大追杀,临死前说:“生命短如暑假。 ”热烈、疯魔、短暂、伤感的暑假,是青春的本来面目。我发现我竟不知道如何去定义自己的青春时光,始于何时,终于何时。也许对于有些人来说,所谓青春,从蹲在学校门口抽第一根烟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电影里的雄一和星野,偷盗、抢劫、强暴、目睹一场近在咫尺的死亡他们的青春简直像一盘被倒进油锅的青菜,在爆炒中迅速失去水分,变软发黑,不复鲜活。而我所生活着的生活,没有什么残忍与自毁,浩劫与救赎。看着雄一把刀刺进星野体内,青苹果流出红的血,那种电流过身的感觉也许只是叶公好龙。我怠惰,没有进取心,只想虚度光阴,做些美好而无用的事。而至今,那些事,我还没有找到。“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