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音乐悲音之美论文摘要:汉代人在音乐实践、音乐欣赏中表现出的“以悲为美,以悲为乐”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能感人的音乐,不外悲、喜两类,在中国汉代,不仅音乐可以表现欢乐之情,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悲伤之乐,形成了以悲为美的音乐观。关键词:汉代音乐“悲音”之美与西汉乐府性质关系重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的“赵代之讴、秦楚之风” ,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观风俗,知薄厚云。 ”笔者认为,除了传统的理解之外,仍然还有一些问题可以提出来探讨。 艺文志的论述是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总序,它列序了五种类型的诗赋的由来、发展、递变、作用与性质。班固在列序时,把五种诗赋类型置于并列的地位,而“赵代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观风俗、知薄厚云”一节话,是紧承前四类内容来的。在班固认为,先是那种不歌而诵的赋,它是“感物造端”的;其次是那种春秋时赋诗明志的诗 ,其出发点也是“微言相感” ,明志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 ;再次是所谓贤人矢志之赋,它的产生也是由于“离谗忧国” ,所以“作赋以讽” ;然后是汉兴以来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的“辞人之赋” ,已“没其讽喻之义” ;最后是武帝立的乐府所采的“赵代之讴、秦楚之风” ,它们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可以观风俗,知薄厚” 。由此可知,所谓武帝立的乐府其所采歌谣“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实际上同往古的“赋” “微言相感”以及后来原、宋玉等赋的“离谗忧国,作赋以风”等是相类贯通的;而“赵代之讴、秦楚之风”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及“可以观风俗,知薄厚” ,则同春秋时用诗来“赋诗明志”及“别贤不肖而观盛衰”是相一致的。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写到,高渐离“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被称作“知音” 。这里面也渗透着汉人的看法。枚乘的赋七发中有一首麦秀歌:“麦秀渐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乔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被枚乘称之为“此亦天下之至悲也” ,认为它是音乐、歌诗悲哀的极致。王褒的洞箫赋中写到“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 ,也倡言乐歌以“生悲”为精品,赏乐以“乐而悲之”为知音。这说明了西汉时代人们就有崇尚“悲音为美”的倾向;司马迁、枚乘、王褒等人就是力倡“悲音美”的代表人物。到了东汉人们仍然崇尚这种“悲音为美” 。著名文学理论家王充,在论衡自纪篇 书虚篇 超奇篇中,又进一步阐发了“美色不同面,皆佳于耳;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文音者皆欲为悲”的观点,提出了以“美色” “悲音” “欲悲”等同为美感的最高准绳。东汉另一著名学者马融,在他的长笛赋序里,曾经说过,当他听到洛客用笛吹奏相和歌辞气出 相和歌辞精列二曲之后,便“甚悲而乐之” 。此外, 后汉书周举传 风俗通等还分别记述了将相豪门宴饮和京师盛宴时,都以演奏挽歌薤露 嵩里为乐的事,显然这也是汉代人“以悲为美”的反映。汉末著名诗人王粲在他的公宴诗中,也以“管弦发颤音,曲度清且悲,合坐同所乐,但诉杯行迟”的诗句,来表示“清且美”的乐歌具有“同所美”的美感享受。凡此说明, “悲音美”仍是东汉时代人们欣赏要求的共同标准。所以,嵇康在琴赋序中对汉代“悲音美”的时代风尚,作出了如下精当的概括:“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 ”钱锺书先生也曾在诗可以怨中说过:“古代评论诗歌,重视穷苦之言 ,古代欣赏音乐,也以悲哀为主 ;这两个类似的传统有没有共同的心理和社会基础?”这说明在两汉时期, “悲哀之音”已经成为人们欣赏音乐美的标准,因此,两汉音乐都有悲壮慷慨、高亢苍凉、清峻明切的倾向,悲歌哀曲特别著称。小至悲歌 公无渡河 陇头歌辞 平陵东 激楚 十五从军征 怨歌等,大到孔雀东南飞孤儿行 妇病行 悲愤诗 胡笳十八拍 广陵散等,无不体现了“背音美”的诗情风韵。这种“以悲为美”是汉代人审美意识和观念的具体体现。这种以“悲”为美的音乐审美观念,代表着社会审美的主流,这种影响上至帝王宫廷,下至黎民世庶,具有普遍性、一般性。 汉代人在音乐实践中表现出的“以悲为美,以悲为乐”的美学思想,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之情感喜怒不外哀乐两类,明屠隆说:“夫性情有悲有喜,要之乎可喜矣。五音有哀有乐,和声能使人欢然而忘愁,哀声能使人凄怆恻而不行。然人不独好和声。亦好哀声,哀声至于今不废也,其所不废者而可喜也。 ”(唐诗品洗释断序 )能感人的音乐,不外悲、喜两类。在中国汉代,不仅音乐可以表现欢乐之情,而且出现了大量的悲伤之乐,形成了以悲为美的音乐观。而从历史的发展看,自春秋战国至汉,战争离乱带给人的不幸,及汉代人对自身命运之探索的努力及孤寂,都使汉代人对整个人生的命运的反映,而产生“悲”的情感。悲之有悲壮、悲凉,有悲伤,在整个汉代人的生活中诸多的“悲”存在。以刘邦之衣锦还乡,赋“大风歌” ,慷慨悲歌,泣下数行,此该是人生之悲壮。由以“悲”来抒发感叹人生,到以“悲”为乐这其间有一个欣赏者出现,阮籍乐论记桓帝闻楚琴,凄怆伤心,慷慨长息曰:“善哉乎:为琴若此,一而已足矣!”便顺帝上恭陵,过樊衢,闻鸣鸟而悲,泣下横流,曰:“美哉鸟声” ,使左右吟之,曰:“使声若是:岂不乐哉!”无论是抒发自己胸中之悲,还是借他人之悲音浇自己胸中之快垒, “悲”是人对自己情感的进一步认识,对人的情感世界的拓展、发掘。所以,悲乐在战国时滥觞,在汉代兴盛,反映了汉代人对自己本性情感的再发掘、再认识。而这种发掘与认识,在“经学”的束缚下不能以诗文来表现,却借音乐为渠道,得以宣泄表达。所以王褒洞箫赋云:“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 ”音乐创作实践,欣赏中以悲为美的音乐现象,在汉末达到了高潮。魏晋人嵇康在琴赋序中云:“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 ”音乐以“悲”为美的欣赏观点对建安时代文学作品以“悲”为美的评价标准不无影响。摘要:汉代人在音乐实践、音乐欣赏中表现出的“以悲为美,以悲为乐”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能感人的音乐,不外悲、喜两类,在中国汉代,不仅音乐可以表现欢乐之情,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悲伤之乐,形成了以悲为美的音乐观。关键词:汉代音乐“悲音”之美与西汉乐府性质关系重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的“赵代之讴、秦楚之风” ,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观风俗,知薄厚云。 ”笔者认为,除了传统的理解之外,仍然还有一些问题可以提出来探讨。 艺文志的论述是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总序,它列序了五种类型的诗赋的由来、发展、递变、作用与性质。班固在列序时,把五种诗赋类型置于并列的地位,而“赵代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观风俗、知薄厚云”一节话,是紧承前四类内容来的。在班固认为,先是那种不歌而诵的赋,它是“感物造端”的;其次是那种春秋时赋诗明志的诗 ,其出发点也是“微言相感” ,明志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 ;再次是所谓贤人矢志之赋,它的产生也是由于“离谗忧国” ,所以“作赋以讽” ;然后是汉兴以来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的“辞人之赋” ,已“没其讽喻之义” ;最后是武帝立的乐府所采的“赵代之讴、秦楚之风” ,它们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可以观风俗,知薄厚” 。由此可知,所谓武帝立的乐府其所采歌谣“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实际上同往古的“赋” “微言相感”以及后来原、宋玉等赋的“离谗忧国,作赋以风”等是相类贯通的;而“赵代之讴、秦楚之风”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及“可以观风俗,知薄厚” ,则同春秋时用诗来“赋诗明志”及“别贤不肖而观盛衰”是相一致的。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写到,高渐离“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被称作“知音” 。这里面也渗透着汉人的看法。枚乘的赋七发中有一首麦秀歌:“麦秀渐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乔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被枚乘称之为“此亦天下之至悲也” ,认为它是音乐、歌诗悲哀的极致。王褒的洞箫赋中写到“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 ,也倡言乐歌以“生悲”为精品,赏乐以“乐而悲之”为知音。这说明了西汉时代人们就有崇尚“悲音为美”的倾向;司马迁、枚乘、王褒等人就是力倡“悲音美”的代表人物。到了东汉人们仍然崇尚这种“悲音为美” 。著名文学理论家王充,在论衡自纪篇 书虚篇 超奇篇中,又进一步阐发了“美色不同面,皆佳于耳;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文音者皆欲为悲”的观点,提出了以“美色” “悲音” “欲悲”等同为美感的最高准绳。东汉另一著名学者马融,在他的长笛赋序里,曾经说过,当他听到洛客用笛吹奏相和歌辞气出 相和歌辞精列二曲之后,便“甚悲而乐之” 。此外, 后汉书周举传 风俗通等还分别记述了将相豪门宴饮和京师盛宴时,都以演奏挽歌薤露 嵩里为乐的事,显然这也是汉代人“以悲为美”的反映。汉末著名诗人王粲在他的公宴诗中,也以“管弦发颤音,曲度清且悲,合坐同所乐,但诉杯行迟”的诗句,来表示“清且美”的乐歌具有“同所美”的美感享受。凡此说明, “悲音美”仍是东汉时代人们欣赏要求的共同标准。所以,嵇康在琴赋序中对汉代“悲音美”的时代风尚,作出了如下精当的概括:“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 ”钱锺书先生也曾在诗可以怨中说过:“古代评论诗歌,重视穷苦之言 ,古代欣赏音乐,也以悲哀为主 ;这两个类似的传统有没有共同的心理和社会基础?”这说明在两汉时期, “悲哀之音”已经成为人们欣赏音乐美的标准,因此,两汉音乐都有悲壮慷慨、高亢苍凉、清峻明切的倾向,悲歌哀曲特别著称。小至悲歌 公无渡河 陇头歌辞 平陵东 激楚 十五从军征 怨歌等,大到孔雀东南飞孤儿行 妇病行 悲愤诗 胡笳十八拍 广陵散等,无不体现了“背音美”的诗情风韵。这种“以悲为美”是汉代人审美意识和观念的具体体现。这种以“悲”为美的音乐审美观念,代表着社会审美的主流,这种影响上至帝王宫廷,下至黎民世庶,具有普遍性、一般性。 汉代人在音乐实践中表现出的“以悲为美,以悲为乐”的美学思想,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之情感喜怒不外哀乐两类,明屠隆说:“夫性情有悲有喜,要之乎可喜矣。五音有哀有乐,和声能使人欢然而忘愁,哀声能使人凄怆恻而不行。然人不独好和声。亦好哀声,哀声至于今不废也,其所不废者而可喜也。 ”(唐诗品洗释断序 )能感人的音乐,不外悲、喜两类。在中国汉代,不仅音乐可以表现欢乐之情,而且出现了大量的悲伤之乐,形成了以悲为美的音乐观。而从历史的发展看,自春秋战国至汉,战争离乱带给人的不幸,及汉代人对自身命运之探索的努力及孤寂,都使汉代人对整个人生的命运的反映,而产生“悲”的情感。悲之有悲壮、悲凉,有悲伤,在整个汉代人的生活中诸多的“悲”存在。以刘邦之衣锦还乡,赋“大风歌” ,慷慨悲歌,泣下数行,此该是人生之悲壮。由以“悲”来抒发感叹人生,到以“悲”为乐这其间有一个欣赏者出现,阮籍乐论记桓帝闻楚琴,凄怆伤心,慷慨长息曰:“善哉乎:为琴若此,一而已足矣!”便顺帝上恭陵,过樊衢,闻鸣鸟而悲,泣下横流,曰:“美哉鸟声” ,使左右吟之,曰:“使声若是:岂不乐哉!”无论是抒发自己胸中之悲,还是借他人之悲音浇自己胸中之快垒, “悲”是人对自己情感的进一步认识,对人的情感世界的拓展、发掘。所以,悲乐在战国时滥觞,在汉代兴盛,反映了汉代人对自己本性情感的再发掘、再认识。而这种发掘与认识,在“经学”的束缚下不能以诗文来表现,却借音乐为渠道,得以宣泄表达。所以王褒洞箫赋云:“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 ”音乐创作实践,欣赏中以悲为美的音乐现象,在汉末达到了高潮。魏晋人嵇康在琴赋序中云:“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 ”音乐以“悲”为美的欣赏观点对建安时代文学作品以“悲”为美的评价标准不无影响。摘要:汉代人在音乐实践、音乐欣赏中表现出的“以悲为美,以悲为乐”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能感人的音乐,不外悲、喜两类,在中国汉代,不仅音乐可以表现欢乐之情,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悲伤之乐,形成了以悲为美的音乐观。关键词:汉代音乐“悲音”之美与西汉乐府性质关系重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的“赵代之讴、秦楚之风” ,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观风俗,知薄厚云。 ”笔者认为,除了传统的理解之外,仍然还有一些问题可以提出来探讨。 艺文志的论述是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总序,它列序了五种类型的诗赋的由来、发展、递变、作用与性质。班固在列序时,把五种诗赋类型置于并列的地位,而“赵代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观风俗、知薄厚云”一节话,是紧承前四类内容来的。在班固认为,先是那种不歌而诵的赋,它是“感物造端”的;其次是那种春秋时赋诗明志的诗 ,其出发点也是“微言相感” ,明志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 ;再次是所谓贤人矢志之赋,它的产生也是由于“离谗忧国” ,所以“作赋以讽” ;然后是汉兴以来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的“辞人之赋” ,已“没其讽喻之义” ;最后是武帝立的乐府所采的“赵代之讴、秦楚之风” ,它们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可以观风俗,知薄厚” 。由此可知,所谓武帝立的乐府其所采歌谣“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实际上同往古的“赋” “微言相感”以及后来原、宋玉等赋的“离谗忧国,作赋以风”等是相类贯通的;而“赵代之讴、秦楚之风”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及“可以观风俗,知薄厚” ,则同春秋时用诗来“赋诗明志”及“别贤不肖而观盛衰”是相一致的。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写到,高渐离“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被称作“知音” 。这里面也渗透着汉人的看法。枚乘的赋七发中有一首麦秀歌:“麦秀渐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乔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被枚乘称之为“此亦天下之至悲也” ,认为它是音乐、歌诗悲哀的极致。王褒的洞箫赋中写到“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 ,也倡言乐歌以“生悲”为精品,赏乐以“乐而悲之”为知音。这说明了西汉时代人们就有崇尚“悲音为美”的倾向;司马迁、枚乘、王褒等人就是力倡“悲音美”的代表人物。到了东汉人们仍然崇尚这种“悲音为美” 。著名文学理论家王充,在论衡自纪篇 书虚篇 超奇篇中,又进一步阐发了“美色不同面,皆佳于耳;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文音者皆欲为悲”的观点,提出了以“美色” “悲音” “欲悲”等同为美感的最高准绳。东汉另一著名学者马融,在他的长笛赋序里,曾经说过,当他听到洛客用笛吹奏相和歌辞气出 相和歌辞精列二曲之后,便“甚悲而乐之” 。此外, 后汉书周举传 风俗通等还分别记述了将相豪门宴饮和京师盛宴时,都以演奏挽歌薤露 嵩里为乐的事,显然这也是汉代人“以悲为美”的反映。汉末著名诗人王粲在他的公宴诗中,也以“管弦发颤音,曲度清且悲,合坐同所乐,但诉杯行迟”的诗句,来表示“清且美”的乐歌具有“同所美”的美感享受。凡此说明, “悲音美”仍是东汉时代人们欣赏要求的共同标准。所以,嵇康在琴赋序中对汉代“悲音美”的时代风尚,作出了如下精当的概括:“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 ”钱锺书先生也曾在诗可以怨中说过:“古代评论诗歌,重视穷苦之言 ,古代欣赏音乐,也以悲哀为主 ;这两个类似的传统有没有共同的心理和社会基础?”这说明在两汉时期, “悲哀之音”已经成为人们欣赏音乐美的标准,因此,两汉音乐都有悲壮慷慨、高亢苍凉、清峻明切的倾向,悲歌哀曲特别著称。小至悲歌 公无渡河 陇头歌辞 平陵东 激楚 十五从军征 怨歌等,大到孔雀东南飞孤儿行 妇病行 悲愤诗 胡笳十八拍 广陵散等,无不体现了“背音美”的诗情风韵。这种“以悲为美”是汉代人审美意识和观念的具体体现。这种以“悲”为美的音乐审美观念,代表着社会审美的主流,这种影响上至帝王宫廷,下至黎民世庶,具有普遍性、一般性。 汉代人在音乐实践中表现出的“以悲为美,以悲为乐”的美学思想,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料合同(标准版)
- 电池制液工国庆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海绵钛还原蒸馏工中秋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染料后处理工国庆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金属摆件制作工国庆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经理劳动合同(标准版)
-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与资源分析
- PLC控制系统应用于锅炉自动化案例
- 苯酐装置操作工中秋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制作指南
- 考务资格审核培训
- 2025四川成都蒲江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县属国有企业招聘管理人员7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项目技术方案
- 电动车骑行安全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校园里的八个方向》教学设计
- GB/T 46238-2025淡水水下搜救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
- 创造性思维训练题库及答案
- 2025版施工合同主体变更与工程竣工结算协议
- 选矿技术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校车安全管理操作规范
- 2025-2026学年苏科版(2024)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