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解读_第1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解读_第2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解读_第3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解读_第4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解读从 1988 年首次出现诗词鉴赏题以来,诗词鉴赏题在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1、 “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XX 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 ,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XX 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3、 “杜鹃” “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XX年全国卷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鹧鸪天 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 ,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4、 “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 ,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XX 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 ,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5、别时“长亭” “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 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 高中物理,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 “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 “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 “乌鸦” “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XX 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XX 年江苏卷鹧鸪天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XX 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 、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 ,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8、 “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XX 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生活中极易用错的成语高考试题中曾考过的“万人空巷” “首当其冲” “炙手可热” “莘莘学子” “差强人意”等成语,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用错的成语。对成语的使用,由于很多时候人们已习非成是,这就给正确判断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下面梳理出在日常生活中极容易用错的成语 40 例,供大家复习。同时,大家中依此思路,注意这类成语的用法,以不断强化积累。1 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 。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2 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 。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 “整月”等修饰词语。 “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3 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 ,常误用为“不可思议” 。4 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 。常误用为“不以为意” ,表示“不放在心上” “无所谓” 。5 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6 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常误用为贬义词。7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 ,形容文章的“悲” 。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8 鼎力相助;敬词,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9 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0 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常误用为贬义词。11 始作俑者: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常误用为贬指。12 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常误用为“不厌其烦” 。13 脑无城府:指为人坦率,褒义词。常误用来形容“贬义词” ,贬义词。14 身无长物:指人贫困。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15 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16 鬼斧神工: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 。17 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 。18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19 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20 卓尔不群:形容非常优秀,超出常人。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21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22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易误用为“进入” 。23 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与“景物”无关。24 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到审问。易误解为“争论,明辨是非” 。25 相敬如宾:特指夫妻相敬相爱。另有“举案齐眉” 。26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27 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已见,自以为是。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28 安土重迁:安居故土,不愿随便迁往别处。易理解相反。29 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与“死有余辜”同义。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30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易误解为“没有成功” 。31 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无所不为” 。32 安之若泰:指身上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与此类似的还有“泰然自若” 。33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易和“娓娓而谈相混。34 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易误指吞吞吐吐。35 首鼠两端:形容迟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易误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36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盘算,贬义词。常误解为“殚精竭虑” 。37 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易误解为尊敬。38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易和“鞭长莫及”混用。39 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针、政策。易和“改弦易辙混用。40 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考点分析普通科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层级为 B。“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副词、代词、助词等,实际数量虽然比实词少很多,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发展变化快,所以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得分率一直很低。“常见文言虚词”指明了考查范围,即考纲所规定的18 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纵观近几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 “以”出现的频率最高,达 34 次;其次是“而”“之” ,分别出现了 13 次, “于” “其”分别出现了 12 次;“所” “乃” “与” “为” “则”也都出现了 5 次以上。“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及功能, “在文中”(即语境)是正确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前提和关键。 “理解”是指运用推断技巧,通过已经掌握的文言文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近年来高考加大了对文言虚词考查的力度,由原来只考一个虚词到现在的考查 4 个虚词,一道就涵盖了考试大纲规定的18 个虚词中的近四分之一,覆盖面更广了。值得注意的是, XX 年普通高考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在虚词考点的表述上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删除了“意义和”三个字,这就意味着实行新课改的省区,高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将放在语句翻译和内容理解中间接考查。在 XX 年 18 套高考试卷中,文言虚词的考查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从频率上看,18 个常见虚词中“以” “之” “而” “因”“所”出现的频率较高,分别出现了 6、4、3、2、2 次;而“则” “者” “也” “且” “然” “焉” “矣” “哉”则没有专门考查过。究其原因,有些句末语气助词(如“也” “矣” “哉”)区分度不大,不便考查;有些(如“则”等)可能是因为在所选语段中意义和用法不典范而没有设题。从范围上看,绝大多数试卷严格遵守考纲所规定的范围,但也有些试卷不拘泥于考纲所规定的范围。如北京卷考查了“相”和“微”(详见“真题回放”)。湖南卷考查了副词“素” , “州之民吏皆曰是素良子也 ”(素,一向,素来)。安徽卷和山东卷考查了“何” ,安徽卷中“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山东卷中“将何作”“何复尔” 。全国卷考查了“但”(详见“真题回放”)。辽宁卷考查了“稍” , “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之司” 。这些虚词虽然在考纲所列范围之外,但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由此可以看出,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已变成因文设题,随文考查,遵从考纲,又不拘泥于考纲。从题型上看,主要是两种题型。一类是客观选择题。这类试题一般采用 4 组 8 句的形式,考查 4 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每一组两两比较,辨析异同;也有个别省市把实词和虚词结合在一起来考查,让考生从中选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如辽宁卷、重庆卷和湖南卷。另一类是主观解析题。这是上海卷一直保持的题型,往往把虚词和实词结合在一起,要求考生加以解释。现代文阅读的表达技巧分析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 高中物理,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高中生学好语文”四项基本程序 一、勤记忆。 这里的记并不同于英语语法的死记硬背,而是指理解地记。例如:当新学一个生字“丽”的时候,你只需理解了这个字的含义是“好看的,漂亮的”这个意思,你便能举一反三地理解出“秀丽” 、 “壮丽” 、 “美丽”等一大幸和“丽”有关的词语。长期如此,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懂了许多的字、词。二、深感悟。 有的同学最怕在测验中出现那些写出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其实要过这一关也很容易。那就是在读文章之时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当我在读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我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感受、领悟:当家境衰败的时候,父亲还处处关照着孩子的一丝一毫,就像我的父亲在关爱我一样,这时一阵感激之情顿生。如此下来,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三、善联想。 在学习古诗时,我推荐用这种方法来理解诗句、记忆诗句。在老师帮助同学们解释出一句诗句时,同学们就可闭上双眼 高一,仿佛自己穿过了一条时空隧道,回到了诗人所描写的境界中。比如:在学习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诗时,在我们的脑海中可以想象出一块种着蔬菜的菜地,绿油油的,一条婉蜒的小溪绕着菜田,推开小屋的门,对面的两座山把青翠的颜色送到了你的眼前。就在这样的联想中,你已经不知不觉地记下了这两句诗的意思。看,理解诗句的难题便迎刃而解了。四、多练笔。 作文,一个让许多学生头痛的难题。其实也不算什么,只要你记住这几个字:阅读、积累、练笔。从多阅读好的课外书到积累好同、好句,最后勤动笔写文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到了关键时刻,自然而然就“下笔如有神”了。高考语文高效复习经验谈如何才能奏效?本文结合近几届的情况,谈几点意见。紧扣教材精读深思高考命题是以教学大纲和课本为依据的。去年高考语文四道大题,无一不是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读写的。因此,复习时切忌猜题押题,必须以课本为主要依据,做到精读深思。精读,就是要透过课文的语言材料,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用字、词、句、篇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分析问题、进行的。阅读时,要摸清作者的思路,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从中积累知识,加深理解,锻炼,积累词汇,丰富语言,进而开拓思路。对精彩的,应多读几遍;第一遍得其概要;第二遍掌握其结构层次;第三遍体会哪些字、词、句用得准确、鲜明、生动,进一步加深对全文的理解。精读还须深思,这样才能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吸收语言精华,学到写作技巧。深思就是以“眼到、口到、心到”去念字音,辨字形,明词义,析句子,理思路,揣摩表现手法。例如:用换词对比的方法体会课文运用词语的精当;反复吟诵一些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句,以便精心领会;对全篇文章,要把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要这样写结合起来思考,从中探讨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规律。归类练习 举一反三考题并不是照搬书本的,因此,不要机械地复述课文内容,死记硬背段意、中心之类,而要着眼于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读写能力,通过知识归类,反复练习,以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去年的高考答卷中,较普遍的毛病是知识掌握不牢,或未能灵活运用。如字一些考生不会拼音,不懂形声字知识,将“蜃楼”填成“唇楼” ;词辨析词义能力差,将“中伤”填成“挫伤” 。句语感差,错的不改,反将正确的改错了,如将“严肃法纪”误改为“严格法纪”等等。当然,归类多练并不是“多多益善” ,陷于题海而不能自拔。应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去练。练的内容要选择精当,步骤要循序渐进。 字、词、句的复习要抓重点,突破难点,归类辨析,注意运用 近几年的高考答卷,突出的问题是错别字多。因此,要学一些汉字结构的知识,了解形、音、义的特点,把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归类辨析,读准字音,记清字形,辨明字义。对词的掌握,难点在从古汉语中吸收过来的、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词语(如“缥缈” “觊觎”之类),要在复习课文和平日阅读书报时注意积累。要确切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了解构词方式,分清感情色彩。复习时,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以便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巩固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读多了,练多了,就能逐步娴熟于心,把文章中的词语、句式、表达方法逐渐消化、吸收,写作时就会涌现于笔端,时也可增强语感而得心应手。反之,脱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去死背字、词,必然事倍功半。 文言文复习的重点是,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要借助复习范文,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异,掌握古今异义的文言词语和特殊的文言句式。了解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特点。作翻译练习,一定要忠实于原文,以直译为主,不可随意增减或引申。译文的文字要合乎现代汉语的及用语习惯。对古文在上的省略,应作必要的补充。例如:“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送东阳马生序)句首省略了主语“我” ,译时需补上。古今汉语有些句子的词序是有差异的,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调整词序。例如:“子何恃而往”(为学),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翻译时要把词序调整为“子恃何而往?”译作“你凭什么前去呢?”复习文言文,也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诗经硕鼠中读到“莫我肯硕”的句式时,可联系隆中对中“时人莫之许也”的同类句式,从中找出否定句中的词序规律,即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面。那么,读石钟山记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一句,就可以把“不余欺”理解为“不欺余”了 高二。 练习,要“勤笔勉思” ,在思考和表达上下功夫 一些考生失分最多,审其原因,除语文基础不够好外,还存在文风不正,构思能力和论证能力不强的通病。复习时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会“写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句流畅。 ”“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实事求是。 ”既要以课本的范文为借鉴,掌握三种常用文体的基本写法;又要通过课外阅读和经常练笔,不断提高思考和表达能力。要注意观察生活,扩大眼界,增长知识,积累素材,开拓思路。看到妙语佳句,适当摘记,读有感受,写些体会,每日见闻,择其印象较深者,或状其物,或叙其事,或抒其感,写个片断或独立成篇。要力求文从字顺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力戒堆砌词藻、华而不实。切忌讲空话、套话、假话,防止公式化、概念化。典故大全之人事/病死人事/病死【耳虚闻蚁】 世说新语紕漏:“殷仲堪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谓是牛斗。 ”指身体虚弱。宋苏轼次韵乐著作野步:“眼晕见花真是病,耳虚闻蚁定非聪。 ”另参见动物部走兽“殷牛” 、动物部虫豸“床下蚁” 。【西子病】参见人体部其他“捧心” 。唐司空图村西杏一花二首之一:“东风狂不惜,西子病难医。 ”【李贺得疾】参见文明部诗词“锦囊诗草” 。喻苦心写作,呕心沥血。宋陈师道和黄预病起:“李贺固知当得疾,沈侯可更不胜衣。 ”【伯牛灾】 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指不治之症。唐王维哭褚司马:“谁言老龙吉,未免伯牛灾。 ”【沈郎】参见人体部肢体“瘦沈腰” 。唐牟融山中有怀李十二:“客边秋兴悲张翰,病里春情笑沈郎。 ”【穷是病】参见人事部贫贱“原宪贫” 。宋苏轼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之一:“世俗何如穷是病,神仙可学道之余。 ”【相如渴病】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 ”指渴饮或有疾病。唐唐彦谦奏捷西蜀题沱江驿:“锦江不识临邛酒,且免相如渴病归。 ”【柳生肘】 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郭庆藩集释引郭嵩焘曰:“柳、瘤字,一声之转。 ”指疾病或灾变。宋苏轼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迎佛灭度以答子由题画文殊普贤:“当时修道颇辛苦,柳生两肘乌巢肩。 ”另参见人体部肢体 “杨枝肘” 、植物部木本“柳生肘上” 。【秦痔】 庄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指阿说馅媚、出卖人格而求取物质利益;或泛指痔疮。唐李商隐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尚怜秦痔苦,不遣楚醪沉。 ”另参见政事部贪佞“吮痈”、人事部行止“舐痔” 。【病入膏肓】 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指不治之症,或喻事态已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金王若虚论诗:“功夫费尽漫穷年,病入膏肓不可携。 ”另参见人体部其他“疾在膏肓” 、九流部 医术“膏肓” 。【病庄舄】参见人事部情感“庄舄思归” 。宋苏轼次韵定国见寄:“越吟知听否,谁念病庄舄。 ”【疾竖】参见人事部病死“病入膏肓” 。宋陆游秋晚幽居:“吴中秋色气犹和,疾竖其如此老何。 ”【九原可作】 国语晋语:“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叔向曰:其阳子乎!”喻死者再生。唐杜牧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之四:“九原可作吾谁与,师友琅玡邴曼容。 ”另参见地理部土石“九原” 、地理部城建“九原” 。【天上召】唐李商隐李贺小传:“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一言: 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 ”指才子英年早逝。宋欧阳修吊黄学士三首之二:“共疑天上召,更欲水边招。 ”另参见器用部宫室“白玉楼” 。【见飞鵩】参见人事部情感“鵩鸟悲” 。唐温庭筠秘书刘尚书挽歌词二首之一:“粉署见飞鵩,玉山猜卧龙。 ”【化虫沙】参见人物部其他“虫沙猿鹤” 。金元好问石岭关书所见:“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达。”【凤归天】参见九流部神仙“乘鸾” 。唐姚合题梁国公主池亭:“寂寞空馀歌舞地,玉箫惊起凤归天。 ”【邓通死饥】参见人事部贫贱“邓通饿死” 。唐杜牧杜秋娘诗:“苏武却生返,邓通终死饥。 ”【玉棺仙令】参见器用部其他“玉棺” 。清吴雯自郏县至南阳五日山水风土不无感怀成诗九首之二:“寥落孤城傍翠微,玉棺仙令去何归。 ”【白鸡梦】 晋书谢安传:“因怅然谓所亲曰:昔桓温在时,吾常惧不全。忽梦乘温舆行十六里,见一白鸡而止。乘温舆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鸡主酉,今太岁在酉,吾病殆不起乎!”指死亡。唐李白东山吟:“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 ”另参见天文部时令“白鸡年” 、动物部飞禽“白鸡” 、人事部睡梦“鸡梦” 。【白鹤归】参见动物部飞禽“辽东鹤” 。喻人去世。唐李德裕遥伤茅山孙尊师三首之三:“数日奇香在,何年白鹤归。 ”【伍员死】参见人体部头面“伍员抉目” 。唐刘商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王道潜隳伍员死,可叹斗间瞻王气。 ”【弃吴江】参见地理部水流“伍员潮” 。唐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三:“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鸡犬无还】参见九流部神仙“云中鸡犬” 。唐邵谒经安容先生旧居:“云雨有归时,鸡犬无还日。 ”【金谷堕楼】 晋书石崇传:“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使人求之。 ”石崇不予,孙秀怒,遂矫诏收崇, “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谓绿珠曰: 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官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指美人遇难。唐杜牧题桃花夫人庙:“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堕楼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