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黄山市七校联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xx年黄山市七校联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xx年黄山市七校联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xx年黄山市七校联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xx年黄山市七校联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 年黄山市七校联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 命题意图与指导思想 一、命题意图 1、鉴于“七校”联考为素质测试,本次命题的出发点 和根本点侧重于语文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的检测。 2、 基于我省自主命题的现实,设题力求平稳、适中、有 地域特色。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规范、合理为原则,力求达到: 1、稳中求变:大部分题目的题型与 09 年高考基本保 持一致,分值配置与 09 年高考相同,设题思路及角度有变 化。 2、实中见新:力求内容厚实、布点合理、设题规范科 学,选材凸现时效性、经典性、人文性,渗透地域文化 (卷 18 题阅读材料) 。 试题的总体评价 整卷的预测难度为 0.62,实测难度为 0.58(文) 、 0.51(理) ,平均分为 89.8(文) 、75.1(理) ,试题有一定 难度。 第 16 题为单项选择题。预计第 3 题、第 5 题、第 6 题较难,实测结果表明第 6 题的得分率低,其次是第 3 题、 第 5 题;这 6 道题中,得分率较高的是第 1 题、第 2 题、 第 4 题。 第 7 题为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点涉及到了常见文言实 词、虚词的用法,没有牵涉特殊句式,实测难度为 0.4。 第 8、9 题为古诗词鉴赏题,设置了两小题,把考查重 点放在意象、意境和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上,实测难度为 0.35。 第 10 题为名句填空题,设题考查的点比较细微,实测 难度为 0.7。 第 1114 题为文学作品欣赏。11 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 和结构的能力,实测难度为 0.52;第 12 题考查鉴赏文学作 品的表达技巧,实测难度为 0.45;第 13 题考查对文中重要 词语的理解,实测难度为 0.71;第 14 题注重考查学生体会 主旨及探究作品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实测难度为 0.51。 第 1517 题,主要是考察语言基础知识的运用,实测 难度为 0.60。 第 18 题考查语言的概括能力,实测难度为 0.51;第 19 题考查语言运用仿写句子,实测难度为 0.53;第 20 题 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实测难度为 0.48。 第 21 题作文考查在一定条件下表达真情实感、阐发个 人观点的能力,实测难度为 0.71。 试卷的整体结构与 XX 年高考题基本保持一致,目的在 于消除考生的陌生感,最大限度反映考生的实际能力。文 字材料紧抓时代脉搏,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旨在引导学生 关注时事、热爱家乡;作文力图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同时, 注重的立意和结构形式,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运用作文材料、 创新思维的能力。 本套试卷注重与考纲、教学大纲的联系,适纲性较强。 试题难度稍大,显现了一定的区分度。 答题情况的分析和评价及教学建议 第一大题是一篇社科类,介绍了现代城市生活对人的 大脑思维的负面影响。 。其中,得分较低的为第 3 题,D 项 犯了推断绝对化的错误,近 30的考生忽视了这一点。 第二大题是文言文阅读题,选文选择了唐李翱的杨 烈妇传 。4、5、6 三道客观题分别考查实词含义及用法, 文言虚词的含义及其用法,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实测难度总体为 64。第 6 题考生答题出 错较多,原因是许多考生忽视了文意的整体把握。 第 7 题文言文句翻译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难度较大。 要求翻译的三个句子中,主要涉及了一些常见的文言实、 虚词及对句意的整体理解。翻译时出现了一些典型错误, 主要的失分情况为: 1、平时文言词汇、句式积累不够,对关键词的理解失 误。如“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中的“宜” “相与”学生不知如何翻译。 “爨”字有 10 的试卷将其误认为是某种食品。这个字出自归有光的项 脊轩志 。 2、句子大意弄错,就词论词,脱离翻译的大语境。 “与其”40的学生直接将这个短语理解为选择关系的关 联词,故译成“与其不如” ,导致句意错误。 复习建议:加强必修 15 中文言文与选修古代诗歌 散文欣赏的诵读;强化考试技巧训练,重点在于引导学 生多根据上下文语境与题目选项来推断、验证所译内容是 否通顺。 第 8、9 题古诗词鉴赏:材料是宋朝方岳的羁旅诗泊 歙浦 ,总分 9 分,抽样表明,平均分为 4.01。 第 8 题,约 82%的学生能够正确写出四个意象,出现错 误的原因是,部分学生没有弄清意象的基本含义,而错误 的将“人行” “雁落” “吹角”等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作为 意象。在概括诗歌意境时,只有 16%的学生能够准确写出 “凄清、冷寂” ,误答“孤单” “悲伤” “荒凉“萧条“的 较多。 第 9 题,得分很低。在全市 4000 多分试卷中,只有 12 人准确的回答出大雁是形象的,客愁是抽象的,诗歌将形 象的景与抽象无形的情结合起来,情景交融。学生之所以 无法答出,根本原因在于错误的理解了客愁。他们将“客 愁”这种羁旅愁思理解为“愁客”忧愁的客人,因此 没有办法想到无形的情感和有形的景这个得分点。 复习建议:在复习诗歌鉴赏这个考点时,应当先以课 本为主,将五册必修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的手法、情感 有代表性的诗歌提出,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务必让学生熟 悉诗歌类型,对诗歌创作手法有感性认识。其次,要求学 生明确诗歌鉴赏中的概念,比如:意象、意境等等。 第 10 题为名句名篇的默写题,8 选 5。主要的十分情 况为: 1、同音字及形似字混淆不清。如“蓑”与“簔” 、 “平” 与“凭” 、 “生”与“身” 、 “暧”与“暖” 、 “际”与“季” 等。原因在于平时背诵重音不重形,或上文字面误记,如 将“平”误为“凭” ,是因为前面的“任”字导致的错误。 2、识记内容模糊,只有大意。如“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写为“士不敢弯弓而射箭” 。 复习建议:加强理解性识记;提倡手脑并用的记忆。 第 1114 题是考查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选文是 罗兰的作品归零 ,旨在引导考生披文入情,发掘文本的 内在蕴涵,培养学生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 人生观。 在设题顺序上,以“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 把握”的思路,更加切合阅读文本的思维方式。 第 11 题着重考查学生重在对内容和思路把握。学生的 主要失分情况是:在答题时 90的同学只想到从结构作用 去分析,而没有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全面考虑,导致这题 的得分率很低,均分只有 1.8 分。 第 12 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关键是对修辞 手法、修辞效果的分析要准确到位。失分情况主要是:对 修辞手法把握不准,很多同学答出了排比、设问、你拟人 等修辞手法;在回答作用时只答修辞手法本身固有的作用 而不能联系具体的文本内容。这道题的均分只有 2 分。 第 13 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归零”的 表层意思很好理解,关键是深层含义的理解。计算器执著 于每一个细小数字,正如有些人执著于名利,一生为名利 奔忙,计算器可以瞬间让数字消失,正如一个人无论获得 怎样的名和利,都会失去。许多学生在回答时:只答深层 含义不答表层意思或者在答深层含义时只是抒发人生感慨、 谈人生态度,从而偏离了题目的要求。本题均分为 3.2 分。 第 14 题本题考查探究作品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答题失误主要在:约 30的学生只是将这句话作了 解释;70的学生只是就面对归零的人生该持怎样的人生 态度做了回答,而不能将的主旨进一步升华,从人生价值 的层面作进一步探究;仅有 10的学生不仅回答了要坦然 面对归零的人生也回答了在生命过程中,主宰命运的还是 自己;而生命消失,精神还可以不灭。本题的均分为 4.1 分。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重视不够,审题时不能细 致地感受题干中的提示信息,是答题失分的主要原因。训 练中仍需增强学生的文本意识和审题能力。 复习建议:在训练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优秀的经典散文 的诵读,披文入情,锻炼语感;注意加强现代文阅读题的 建模;做题时,要加强对题干的审读,了解清楚其中的隐 含信息;答题时的语言表述能力亟待加强;同时要引导学 生分点答题、分条陈述。 第 1517 题的总体难度不大。从实测结果来看,得分 率较低的是第 16 题。 第 15 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选用的都是常见常 用词语的字音。抽样统计结果表明:60的考生能正确判 断 B 项完全相同。主要的错误点在于学生对“帖” 、 “翘” 这类多音字及“粳”等判断不准。 第 16 题为成语题。主要是从感情色彩和对象误用两个 角度设置,A、B、c 三项都是对象无用,D 项的“不刊之论” 容易错用为贬义词。 第 17 题为辨析病句,需要考生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和 敏锐的语感。抽样统计结果表明,53的学生能判定正确 选择为 c 项;15的学生不清楚 A 项中“靠的是”与“取 得的”属于句式杂糅;12的学生没有发现 B 项中“开展” 缺少了宾语; 30的考生不能判断 D 项中的主客倒置。可以说,D 项 中“他所处的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他产生了不可调和 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迷惑了不少考生。 复习建议:加强音形意的归纳整理识记;加强语言基 础知识部分的常规练习,做到平时渗透、不生疏;病句题 注重抓特殊和分析句子结构相结合的方法。 第 18 题考查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题干要求概括的是 一句话新闻。考生答题时仅仅停留在信息的筛选层面上, 而缺乏对信息整合的深层把握。故很多为“汇集精美雕刻 的第三届文博会开展” , “和谐徽州将亮相第三届文博会” , “大型木雕再现古徽州繁荣景象” 。这主要是对新闻的五要 素和文体结构把握不准导致。 第 19 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连贯得体的能力,采用高考 中常见的“仿句”题型。本题要求考生能够读懂题干和例 句的隐含信息,即找出例句的句式、找准表述的重点(句 子的本意为看到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所以怀念善良或高 贵) 、句中要在“我为人们的”这里出现“丰富” 、 “善 良” 、 “高贵”的反义词。很多学生没能明白题目的要求, 一些学生偏离“善良” “高贵”从社会一些好的现象出发去 谈感动。 第 20 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难点在于 (1)漫画的题目既要有文学意味又要有讽刺意味,能揭示 漫画的寓意,许多学生的题目为“理想”或者“我的理想” 不能揭示漫画寓意;全市 4000 多份卷子只有两位同学答出 “特困生”或“特困生的理想” ;(2)写一段解说性文字, 同学理解出错。解说性文字一般要解释画面内容、谈讽刺 意义。而 55的同学仅谈讽刺意义或者避开画面谈对教育 的看法,更有甚者理解出错,如“漫画讽刺了一些不懂得 好好珍惜学习机会的学生” 。 复习建议:做题时加强对题干的审读,了解题中的隐 含信息;加强语言表达运用题的训练,注重类型的整理归 纳;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 21 题是一道话题作文题。能力层级为 D 级。要求考 生以“雨过天会晴”为题,写一篇。 从评卷情况来看,出现了一些叙事具体、内容翔实, 感情真挚,语言富有文采的考场习作,但是在阅卷过程中 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 (1)审题意识不强。此次作文命题形式为附有提示语 的命题作文(标题作文) ,但是因为不少考生审题意识不强, 没有认真关注题目内容,将命题作文(标题作文)当成话 题作文来写,甚至篡改题目。例如有考生将题目写成“雨 过会天晴” 、 “雨过总是晴” 、 “风过雨过晴” 、 “阳光总在风雨后”等等。 (2)宿构、套作现象比较严重,模仿味很浓。例如此 次阅卷中发现了许多以“付出总有回报” 、 “态度决定一切” 、 “细节决定成败” 、 “信念是人生的一盏灯” 、 “春来草自青” 等为题的。 (3)叙写现实生活不够。 “雨过天会晴”是隐含比喻 意味的文题,文题旨在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 注自我、关注未来,努力体现主流价值观。 “雨”指的是生 活中带有灾害性的事物或现象,例如 XX 年南方风雪灾害和 目前发生在祖国北方多个省市的暴雪灾害、XX 奥运会圣火 传递的风波、XX 年发生的 512 汶川大地震、目前席 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台海和平的曲折艰难、农民工纷纷失 业下岗、大学生毕业就业难以及自己人生旅途中挫折、坎 坷、失败等等,都可以视之为生活中的“雨” ,这些生活现 实,都值得我们用一种“雨过会天晴”的眼光去审视,心 态去对待。 “天晴”指的是生活中的困难被战胜、问题被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