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书_第1页
电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书_第2页
电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书_第3页
电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书_第4页
电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电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书 1、工程概况 设计依据 本工程施工图设计依据下列文件进行: ( 1) 网公司文件,云电基建 2014 16 号关于西双版纳供电局 110 千伏金象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 ( 2) 云南省电力设计院文件,云电设院 2013 97 号关于 110象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评审的意见。 ( 3) 勐腊县人民政府文件腊政复 2013 156 号勐腊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 110象输变电工程站址及线路路径走向的批复。 ( 4)本工程初步设计资料。 设计范围 本工程设计包括: ( 1) 110明 应 ), 110腊 应 C 回), 35勐腊送电线路(接 35满回)(对应D 回), 35岔河送电线路(接 35满回)(对应 35勐满送电线路(改接 35满回( 勐 满变侧 )(对应 F 回), 110线路改造(对应 ), 35应 35I 回线路改造(对应 ), 110明 应 110明 明 T 罕仑线路改造(对应 ); 10路包括: 10象 应 H 回), 10象 应 I 2 回), 10象 应 10象 对应 L 回 ), 10 接 10象 对应 T 回 )电气、结构的本体工程设计。 ( 2)电力线对邻近通信线的危险、干扰影响的保护设计。 ( 3)以上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 本设计不含检修站、巡线站等附属建筑设施的设计,只按规定列入投资。 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线路概况 ( 1)线路名称: 110象 变进出线工程 。 ( 2)线路起迄点: 起于 110象变电站,止于 220明变电站; 于 110于 110腊变电站; 于110象变电站,止于已建铁塔(原腊满 I 回 63#); E 回,起于 110于已建铁塔(原腊满 I 回 67#); F 回,起于 110象变电站,止于已建水泥杆 (原腊满 88#); 于已建铁塔(原 110 回 141#),止于 110,起于新建终端 于已建水泥杆(原 35龙线 003#), 110 勐腊变电站至 端采用电缆敷设; ,起于 原腊满回 82#拆除更换为铁塔),止于已建水泥杆(原腊满回 79#); 于 220于已建铁塔(原 110枫线 37#铁塔); ,起于 220于已建铁塔(原 110明 #); 10象 于 110象变电站,止于原 10满 #水泥杆; 10象 于 3 110象变电站,止于原 10普利司通 5#水泥杆; 10象 于 110于原 10勐润线 3#水泥杆; 10岔河,起于 110象变电站,止于原 10满 01#水泥杆;10种 T 接 10象 于 10象 ,止于原 10团联络线 36#水泥杆 。 ( 3)电压等级: 1035110中 C、 为110D、 E、 F、 5H、 I、 K、 L、 T 回为 10 ( 4)回路数: 采用单、双 回路 混合架设 。 ( 5)线路长度: 线路全长 中新建铁塔部分长 2 建双回路单边挂线长 C 回长 长 约 1.2)2 长 、 I、 K、 L、 ( 6) 曲折系数: 110明 折系数为 110腊 金象 线路曲折系数为 ( 7)中性点接地方式:直接接地。 ( 8)地形系数: : 110明 地 25 、 丘陵 40%、一般山地 30%、 高山 5; C 回 : 110腊 地 25 、 丘陵 50%、一般山地 20%、 高山 5 ; 35勐腊) 、 E 回 ( 35岔河) :平地 50 、 丘陵 50%; F 回 ( 35象 : 平地 25 、 丘陵 15%、 一 4 般山地 60%; 110回改造 线路 丘陵 40%、 一般山 地 60%; 陵 15%、 一般山地 75%、 高山 10; : 110枫改造 线路 丘陵15%、 一般山地 75%、 高山 10; ( 9)设计气象条件: 本工程线路采用云南省典型气象区 I 级气象区 ,即覆冰 C=5大 设计 风速 V=s。 ( 10)导线型号: 除 A 回与原 1101#和 L/0 型钢芯铝绞线,其余 110建线路采用10 型钢芯铝绞线; D 回、 E 回、 F 回新建部分导线采用10型钢芯铝绞线, 采用原 导线 0 型钢芯铝绞线 ,架空与电缆连接的引下线采用 10钢芯铝绞线; 采用原导线0型钢芯铝绞线。 10H 回、 I 回、 K 回、 T 回)采用 85架空绝缘线 。 ( 11) 地线型号: 新建铁塔部分一根采用 24 芯 一根采用 至已建双回塔后更换两根普通地线为 24芯 回、 一根采用 24芯 一根采用 根采用 24 芯 一根采用 回路采用两根D 回、 E 回新建地线一根采用 24 芯 一根采用始地线一根采用 12 芯 一根采用 始无地线; 新建地线采用两根 始地线采用两根 ( 12) 污区划分:全线按 级污区设计。 ( 13)绝缘配合: 110回路及正常绝缘侧 绝缘子串配置如下: 悬垂 5 串和跳线串采用 8片,耐张串采用 9 片; 110垂串和跳线串采用 9片,耐张串采用 10 片; 其中同塔部分: (备用侧)、 、 (备用侧)、 (黎仑线)绝缘子串采用高绝缘。 35回路正常侧 绝缘子串配置如下:跳线串采用 4 片,耐张串采用 5 片 ; 35强绝缘侧 绝缘子串配置如下:跳线串采用 4 片,耐张串采用 5 片; 其中同塔部分: E 回绝缘子串采用高绝缘。 10分绝缘子串配置如下: 直线和跳线采用针瓶 张串采用 2 片 绝缘子 。 ( 14)导、地线换位:导线、地线均不换位。 ( 15)导线排列方 式: 双回路 采用垂直排列方式 ,单回路采用 三角形排列方式。 要材料用量 铁塔 本工程全线采用自立式铁塔,共用铁塔 250 基(新建 225 基,已建 25基)。其中 共用铁塔 146 基(新建 122 基,已建双回路 24 基),直线塔 109 基(新建 95基,已建 14基),占 耐张转角塔 37 基(新建27基,已建 10基),占 5基(与 直线塔 48 基,占 耐张转角塔 17 基,占 基,耐张转角塔 2 基,占 100%; E 回新建铁塔 2 基(与 F 回共用双回路终端 耐张转角塔 2基,占 100%; 基(共 6 用双回路终端统计在 E 回中),耐张转角塔 1 基,占 100%; 新建铁塔 2基(共用双回路终端统计在 C 回中),耐张转角塔 2 基,占 100%; 新建铁塔 1基,耐张转角塔 1基,占 100%; 基,耐张转角塔1 基,占 100%; 8 基(新建 27 基,已建 1基双回路终端与110明 T 罕仑线路共用),直线塔 19 基,占 耐张转角塔 9 基,占 新建铁塔 2基,耐张转角塔 2基 ,占 100%。 基础 本工程全线采用现浇斜柱式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 、独立台阶基础和拉线盘基础 。铁塔与基础连接方式采用插入角钢和地脚螺栓连接方式。全线铁塔(除 350用高低腿,减少了开挖的土石方量,保护了塔位附近的地形地貌,减少植被破坏。 设备材料数量 主要材料用量见 下 表 : 主要材料用量表 :110 金象 线路 及金象变备用北方向 线路指标 项目 110 1 导线( kg/ 地线( 绝缘子(片 / 131 4 金具( 接地( 降阻剂( kg/ 铁塔钢材( t / 8 基础钢材( t / 7 注:( 1)用量表中材料均为实际用量,未计入损耗及备品备件。 ( 2)本体造价、综合造价详见本工程预算书。 ( 3) 双回路已折 算为单回路进行统计。 C 回: 110 金象 线路 注:( 1)用量表中材料均为实际用量,未计入损耗及备品备件。 ( 2)本体造价、综合造价详见本工程预算书。 D、 E、 F、 :35象 勐腊 、 35象 岔河 、 35象 勐满、 110线路改造、 35路 改造、 35满 9 混凝土( m3/ 线路指标 项目 110 1 导线( kg/ 地线( 绝缘子(片 / 126 4 金具( 5 接地( 6 降阻剂( kg/ 铁塔钢材( t / 8 基础钢材( t / 9 混凝土( m3/ 线路 指标 项目 35腊(35象岔河(35 满(110腊回线路 ( 35龙改造线路 ( 35满 ( 1 导线( kg/ 862 / 2 地线( / 3 绝缘子(片 / 254 453 406 1414 56 7 8 注:( 1)用量表中材料均为实际用量,未计入损耗及备品备件。 ( 2)本体造价、综合造价详见本工程预算书。 : 110枫线、 110仑线、 110罕 线路 改造 注:( 1)用量表中材料均为实际用量,未计入损耗及备品备件。 ( 2)本体造价、综合造价详见本工程预算书。 技术指标 本工程主要技术指标见 下 表 : 主要技术指标表 指 标 项 目 11035101 线路长度 ( 最低海拔( m) 3 最高海拔( m) 4 金具( 接地( 铁塔钢材( t / 7 基础钢材( t / 8 混凝土( m3/ 线路指标 项目 110( 110110线改造 ( 1 导线( kg/ 地线( 绝缘子(片 / 249 258 4 金具( 接地( 铁塔钢材( t / 7 基础钢材( t / 8 混凝土( m3/ 9 4 平均耐张段长度 (m) 1519 452 150 5 最大耐张段长度 (m) 4967 (1106 ( 79#) 812 (6 最小耐张段长度 (m) 29 (174 (5 (7 铁塔数量 (基 ) 254 17 88 8 每千米铁塔数量 (基 / 平均档距 (m) 397 212 61 10 最大档距 (m) =1094m H=腊龙线 003# L=485m H=93m H=1 最小档距 (m) =29m H=174m H=10m H=2 最大高差 (m) =668m H=286m 腊龙线 003# L=485m H=59m H=3 最大高差系数 (H/L) =668m H=286m 腊龙线 003# L=485m H=59m H=: 双回路已折算为单回路进行统计。 3、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 云南省电力 设计院 于 2013 年 12 月 12 日在 云南省昆明市 组织召开了110象 输变电工程 初步设计评审会。 审查意见同意设计推荐的路径方案、气象区划分、导 地 线型号、导地线防振、绝缘配置、防雷接地、金具选择、杆塔和基础型式等设计原则。 除以下内容外, 施工图设计执行了初 10 步设计审查意见。 ( 1) 110明金象( 建铁塔段单边 架线,审查意见为导线采用 10 钢芯铝绞线架设,在施工图设计中 不一致的地方 ,考虑到已建铁塔另一回线路架设的导线为 10,为了使导线弧垂一致以及杆塔的受力均衡,本设计采用与另一回一致的 10 钢芯铝绞线 。 ( 2) 110明曼弄枫改造线路 ( ) ,审查意见为 导线 采用10钢芯铝绞线架设,在施工图设计中 与审查意见一致 ,设计采用与原线路一致的 10 钢芯铝绞线。 ( 3) 35龙改造线路 ( ,审查意见为导 线采用 10 型钢芯铝绞线,在施工图设计中 与审查意见不一致 , 需 在原线路下方新建 1基终端塔,勐腊侧采用电缆接入 110腊变,考虑到原 35龙线路改造段导线为 0 钢芯铝绞线,架空线连接电缆的引下线考虑与原线路截面一致,采用 10 钢芯铝绞线设计。 ( 4) 35腊 ( D 回) 、 35象岔河 ( E 回) 、 35象勐满 ( 线路审查意见中普通地线采用 在施工图中 设计中 与审查意见不一致 ,考虑到 土锌铝合 金镀层钢绞线 设计用量较少,为方便采购,设计为 包钢绞线。 ( 5)为了对每回送电线路的描述以及方便材料开列,在本设计中,将审查意见中的 35满 I 回接线分开描述为 35象 勐腊线路( 35 岔河线路 ( E 回) 。 ( 6)在审查意见中,将 35满 勐满侧改接入 1101 金象变,在本设计中,描述线路名称为 35象勐满线路( F 回);在改接点勐腊变侧,需拆除原 35满 线 在端头建立一基终端塔,本设计描述线路名称为 35满 路改造( ( 7) 对密集树林,橡胶林一般采用高塔跨越,局部地段受塔高及地形限 制 ,需砍伐处理。 4、 变电 站 进出线及线路路径说明 各侧 变电站 进 出 线情况 10象 变进出线情况 110象变站址位于勐腊县勐哈镇曼掌村东面 1橡胶林内,北面800侧 勐哈镇子。 110象变有 1103510级电压,其中 110路最终出线 4 回(本期 2回), 35路最终出线 9 回(本期 3回) ,10路最终出线 18 回(本期 4回)。 根据 各条线路的终点位置,为减少变电站各级电压出线交叉跨越次数,110象变 110线位置布置在变电站的东面, 本期利用由北向南第一、三两个间隔,至黎明线路出线相序为站在变电站内面向线路从左到右为 C、 B、 A,至勐腊线路出线相序为站在变电站内面向线路从左到右为 A、B、 C; 35线位置布置在变电站的南、北方向, 本期利用北方向由东向西第一、四、五共三个间隔,至岔河、勐满线路出线相序为站在变电站内面向线路从左到右为 C、 B、 A,至勐腊线路出线相序为站在变电站内面向线路从左到右为 A、 B、 C; 10线布置在电站南 、北方向。各级电压的出线位置和各条线路的排列如下图: 12 20明变进出线情况 220明变位于小勐仑镇东南方 2,系已建,北面和东面 800期利用南侧 110隔出线 1 回至 110象变,利用由西向东第三、六两个间隔,出线相序为站在变电站内面向线路从左 13 到右为 A、 B、 C。 220明变出线位置和间隔排列如下图: 10腊 变进出线情况 110腊变在勐腊县北端勐腊供电公司旁,系 已建,本期 扩建两个间隔,将原黎腊 I 回改至西侧第一个间隔, 利用西侧 第二个间隔接 至 110用由北向南第二个间隔, 110线相序为站在变电站内面向线路从左到右为 C、 B、 A, 35龙线路从勐腊变 通过电缆进线接入110腊变 。 110腊变出线位置和间隔排列如下图: 14 5河线路 T 接点 情况 35河线路从 110象变北侧间隔与 35满 满侧)同塔出线后,变单回路接 35满 I 回,沿已建线路走线至 75号塔( 35岔线 01 号塔)小号侧,采用引流线将 35满 I 回改接到 35岔线上 , 解开 75 号塔两侧引流线 , 形成 35河线路 , T 接点示意图以及相序如下图: 15 路路径 路径走向 施工图路径是在审查批准的初设路径的基础上结合终勘时进一步优化而得。 110 金象 线路( 本线路起于 110象 变,止于 220明变 , 采用单双回路混合架设 ,线路从 110象 变电站 东方向 出线后 采用双回路架设, 跨过 南腊河至友谊新村后变 单回路走线(另一侧备用北方向,本期双回路双边挂线),沿勐哈至旧龙老寨公路经勐捧农场三队、二队、 岔河查线所、曼丢、不肯梁子、也纳阿读、旧龙老寨右转接至已建 110曼弄枫线 24#塔,沿已建 110曼弄枫双汇线路接入 220双回路已单边挂线,本期需双边挂线),线路全长 中新建铁塔部分长 2 16 已建铁塔同塔部分长 110腊 金象 线路 、 110 回改造线路 ( ) C 回 线路起于 110,止于 110采用单 双 回路混合架设 (勐腊变侧与 共用双回路终端塔) , 线路从 110象变电站东方向出线后,经曼种后跨越原 35满 I、 线路以及南腊河后右转,沿勐哈 石灰窑在大树脚附近跨越原 35满 I 回线路后左转,经道班房至炭山西侧 2近跨越 35满 线路,经曼掌至补角村东侧附近跨越 35满 I、 勐腊变附近穿越 11010路全长 路起于 110腊 I 回 144#下) ,止于 110采用单 双 回路混合架设 (勐腊变侧与 改造线路全长 拆除老线路约 110明 曼弄枫改造 线路 、 110仑线、 110罕 T 线改造( 线路起于 220明 变,止于 原 110枫线 35#,采用单双回路混合架设 (另一回为备用,本期双边挂线) , 线路从 220利用已建 110仑线 1# 终端塔左侧挂线,再接至新建 朝西南方向走线, 经过大卡村、大卡上寨、会板、阿克寨后变单回路接入黎明 曼弄枫线 35#塔, 线路全长 中单回路长 10110罕 T 线改造,需新建 中 110仑线从 220接至原 110仑线 1# 塔右 17 侧,然后接至新建 ,再经原 110仑 3#塔沿老线路走线; 110线从 220接至新建 后接至新建 经原 1103#塔沿老线路走线。 线路全长 中新建段成 建段长 。 35 勐腊 线路 ( D 回)、 35 岔河 线路 ( 35 勐满 线路 ( D 回 线路起于 110,止于 原 35满 3#。 线路从 110 原 35回 63#下新建 1基 , 接至 原 35满 I 回 63#,改接线路长 E 回 线路起于 110,止于 原 35满 6#。 线路从 110 回共用双回路终端左转至新建 原 35满 I 回64#下 新建 1 基 , 接至 原 35满 I 回 66#, F 回 线路起于 110,止于 原 35满 86#。 线路从 110 回共用双回路终端左转至新建 原 35满 85#水泥杆更换为铁塔)后 , 接至 原 356#,改接线路长 35路 ( )、 35I 回改造 线路( 线路为 35龙改造线路,在原 35龙线 2#间新建号侧通过电缆接入 110号侧接至 35龙线 3#塔。该改造线路需拆除原 35龙线 1#路,拆除线路长 线路为 35满 改造线路,将原 35满 82#水泥杆更换为铁塔(新建 勐满侧线路拆除,勐腊侧接至 35满 8 回 81#塔。该改造线路需拆除原 35满 10 勐捧 线路 ( 10 普利司通 线路 ( H 回)、10象 勐润 线路( K 回) 、 10象 岔河 线路 ( L 回)、 10种 勐捧 线路 ( 。 本工程 10分线路在经过曼 掌村附近是利用原 10团联络线通道架设,需将原线路水泥杆拆除,待新建水泥杆组立后需将原线路上存在的台变及低压线移至新建线路上 ,路径等详细情况见 10册( 。 线地形及老线路拆除 沿线 地形 : 110明 地 25 、 丘陵 40%、 一般山地 30%、 高山 5; C 回 : 110腊 地 25 、 丘陵 50%、 一般山地 20%、高山 5 ; D 回 ( 35象 E 回( 35象 平地 50 、丘陵 50%; 35象 平地 25 、 丘陵 15%、 一般山地 60%;110腊 I 回改造 线路 丘陵 40%、 一般山地 60%; 陵 15%、一般山地 75%、 高山 10; : 110枫改造 线路 丘陵 15%、 一般山地75%、 高山 10。 老线路拆除 : 1) C 回需拆除 10路 150m; 2) D 回需拆除 35路 3) E 回需拆除 35路 300m; 4) F 回需拆除 35路 300m; 19 5) H、 I、 K、 L 回需拆除 10 6) 需拆除 110路 400m; 7) 需拆除铁塔 1 基; 8) 需拆除水泥杆 1 基, 35路 9) 需拆除 110路 10) 需拆除铁塔 1 基。 沿线交叉跨越情况 本工程重要交叉跨域如下表所示: 序号 线路名称 重要交叉跨越 电力线 低压 线 通信 线 公路 河流 1 A、 35次、 100次 2次 7次 3次 2次 2 110次、 35次、 10、 35次 / 1次 / / 4 、 10次 / / / / 10 、电力线及通信线 ,经终勘核实,采用已有的塔型可跨越,无需设计专门的高跨塔,跨越位置均能满足有关规程、法规要求。 线路构筑物拆迁、改建情况 ( a)其它跨越和设施拆迁改造情况: 序号 塔号 跨越物型式 改造 量 处理意见 1 0150m 计列 改造 费用 20 全线多处跨越橡胶林内简易工棚,考虑无人居住,按跨越考虑,未计列费用 。 森林情况 线路沿线主要为山地,林木主要为 橡胶 林 、杉树 林 、乔木、杂树等 ,密集林区 较 长。在设计时对必须经过的森林密集区 已 尽量考虑采用高塔进行跨越为主走线,以减少对森林的砍伐 ,不能跨越时才砍伐 。 交通条件 本工程主公路有 勐哈 九龙老寨 公路 、 勐腊 勐哈 公路 、勐仑 阿克小寨公路 和沿线乡村 公路 ,交通条件 稍 好 。 地质情况 110明金象变送电线路( )所经区域地形地貌主要有低山(约占线路全线的 70%)、低中山(约占线路全线 20%)、丘陵(约占线路全线的 5%)和南腊河 I 级阶地(约占线路全线 5%)。线路所经区山高坡陡,山峦层叠,河谷及支沟深切,沟谷狭窄,横剖面多呈“ V”型,部分地段呈“ U”型,临近南腊河和 110象(新建)变电站附近地形地貌为南腊河I 级阶地。线路所经地段高程约为 590 1460m,一般相对高差 50 800m,沿线植被比较茂盛,多为橡胶树、竹林、菠萝树和香蕉树。沿线地形自然坡度一般在 15 30之间,局部地段 坡度大于 30。 110象勐腊变送电线路( C 线)所经区域地形地貌主要有低山(约占线路全线 90%)和丘陵(约占线路全线 10%)。线路所经区山高坡陡,山峦层叠,河谷及支沟深切,沟谷狭窄,横剖面多呈“ V”型,部分地段呈“ U” 21 型。线路所经地段高程约为 590 930m,一般相对高差 50 300m,沿线植被比较茂盛,多为橡胶树、菠萝树和香蕉树。沿线地形自然坡度一般在 1030之间,局部地段坡度大于 30。 110腊 I 回改造线路( )所经区域地形地貌为丘陵,高程约为 560 760m,一般相对高差 50 100m,地表植被以桃树和橡胶树为主。沿线地形自然坡度一般在 5 20之间。 110明曼弄枫改造线路( )所经区域地形地貌主要有低山(约占线路全线 90%)和丘陵(约占线路全线 10%)。线路所经区山高坡陡,山峦层叠,河谷及支沟深切,沟谷狭窄,横剖面多呈“ V”型,部分地段呈“ U”型。线路所经地段高程约为 600 1360m,一般相对高差 50 600m,沿线植被比较茂盛,多为乔木、橡胶树和灌木。沿线地形自然坡度一般在10 30之间,局部地段坡度大于 30。 110仑改造线路线( 在区域地 形地貌为丘陵,地形平缓,高程约为 600m,地表植被以玉米和橡胶树为主。 35腊线路( 经区域地形地貌为丘陵,高程约为 540570m,一般相对高差 10 30m,地表植被以香蕉树和橡胶树为主,沿线地形自然坡度一般在 5 20之间。 35河线路( 经区域地形地貌为丘陵,高程约为 580600m,一般相对高差 5 10m,地表植被以香蕉树为主,沿线地形自然坡度一般在 5 20之间。 35满线路( 经区域地形地貌为丘陵,高程约为 550600m,一般相对高差 10 30m,地表植被以香蕉树为主,沿线地形自然坡度 22 一般在 5 20之间。 35经区域地形地貌为丘陵,高程约为 550600m,一般相对高差 10 30m,地表植被以桃树和橡胶树为主,沿线地形自然坡度一般在 5 20之间。 35满 改造线路( )所在区域地形地貌为南腊河 I 级阶地,高程约为 570 580m,一般相对高差 5 10m,地表植被以香蕉树为主,沿线地形平缓,坡度 5 10。 10象至勐捧( G 线)、普利斯通( H 线)、勐润( I 线)、岔河( 经区域地形地貌为低山 (约占线路的 20%)和南腊河 I 级阶地(约占线路的 80%),线路所经地段高程约为 570 590m,一般相对高差 5 10m,沿线植被比较茂盛,多为橡胶树和香蕉树,沿线地形平缓,坡度 5 10。 本工程线路所经区地层岩性有素填土、耕植土、粉质粘土、含碎石粉质粘土、粉砂、圆砾、强风化中风化泥岩和强风化中风化粉砂岩,现分述如下: 第 1 层素填土:杂色,松散,稍湿,成分为强风化砂岩岩末(砂土状),为近期人工挖石留下的堆积物。该层仅分布于 110 第 2 层耕植土:褐黄色,松散 ,稍湿,以粉砂为主,混少量碎石,含有植物根系。该层主要分布于 110象变电站附近和耕地中,度 第 1 层粉质粘土:褐红、褐黄色,稍湿,可塑硬塑,含铁氧化物及高岭土,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光滑稍有光泽,表层含有植物根系, 23 局部夹有粉砂、粉土。层底埋深 度一般 部大于 层主要分布于南腊河 I 级阶地及泥岩区域。 第 2 层含碎石粉质粘土:褐红色,可塑,局部硬塑,稍湿,无摇震反应,卵、砾石约占 10 25%不等,含少量角砾,局部夹块石,其母岩主要为泥岩、砂岩。层底埋深 度一般 层主要分布于斜坡、近河流阶地地段。 第 3 层粉砂:棕红色,松散稍密,饱和,砂质纯净,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局部夹有薄层粉质粘土。层底埋深 度一般 部大于 层主要分布于南腊河 I 级阶地。 第层圆砾:杂色,稍密,饱和,一般粒径为 10 18大约 100浑圆形,充填物以粉砂和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含有块石 。层底埋深 度一般 部大于 要分布于南腊河 I 级阶地及 220明变电站附近。 第 1 层强风化泥岩:棕红色、褐黄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完整性差,以粘土矿物为主,层底埋深 度一般 部大于 第 2 层中风化泥岩:棕红色、褐黄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岩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完整性较好,以粘土矿物为主,厚度一般大于 第 1 层强风化粉砂岩:褐红色、灰黄色,厚层状构造,粉砂粒状结 构,节理、裂隙发育,呈砂土状、碎块状。层底埋深 部大于 第 2 层中风化粉砂岩:褐红色、灰黄色,厚层状构造,粉砂粒状结构, 24 节理、裂隙较发育,厚度一般大于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8306路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 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 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根据线路路径沿线地下水的贮存条件和特点,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型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 潜水型孔隙水:该类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南腊河 I 级阶地的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和山梁上有沟壑的地方,南腊河 I 级阶地的地层岩性主要为粉砂、圆砾等,勘测期间测得稳定地下水水位埋深为 该类地下水主要以河流侧向补给及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其补给、径流、排泄严格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条件控制,孔隙水多呈线状或面状溢流形式以及蒸发的方式排泄。勘测期间正处旱季,考虑到雨季施工时地下水位的上涨,基础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考虑地下水对工程基础的影响,应做好相应的排水降 水措施,此时南腊河周边塔基的稳定地下水位埋深按 虑。 基岩裂隙水:该类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山梁及山梁斜坡上,主要赋存于基岩节理裂隙中,埋藏深,在基坑开挖深度内很难见到,基础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不考虑地下水的影响。 良地质作用 线路沿线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有小型冲沟、小型浅表性滑坡和橡胶树 25 中的小型人工边坡等,未发现影响线路路径成立的重大不良地质作用。本次勘测阶段已对塔位构成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进行了避让。 论及建议 ( 1)拟建的 11010路五 条(新建两条,改线三条), 35造线路五条和 10路全线均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境内。 ( 2)线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对影响塔位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已避开,详见杆(塔)位岩土工程条件一览表。 ( 3)线路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 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震基本烈度为 , ( 4)本线路塔位已避开不良地质地段,如冲沟、高陡边坡等,塔位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对存在一定问题的塔位,按杆(塔)位岩土工程条件一览表中采取相应的 处理措施,可确保塔位安全稳定。 ( 5)沿线存在的地下水可分为二类:基岩裂隙水和潜水型孔隙水,其中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受构造和地形的控制,具有分布不均匀和埋藏较深的特点,由于杆塔均位于山脊、山顶上,基岩裂隙水对塔基无影响,但雨季施工时,需考虑上层滞水对工程基础的影响。潜水型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南腊河 I 级阶地的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和山梁上有沟壑的地方,岩性为粉砂、圆砾等,勘测期间测得稳定地下水水位埋深为 考虑到雨季施工时地下水位的上涨,基础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考虑地下水对工程基础的影响,应做好相应的 排水降水措施,此时南腊河周边塔基的稳定地下水位可按 26 ( 6)线路沿线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推荐值,详见线路沿线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推荐值一览表。 ( 7)沿线地下水和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地基土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 8)根据收资、调查访问及现场踏勘,线路路径区无军事设施、文物古迹,未压覆获批准的矿产开采区及普查区、永久性炸药库及地震台分布。 ( 9)施工中若遇与本资料不符,应及时通知工代或相关技术人员现场处理。 对弱电设施的影响情 况 本工程经过现场收资调查确认长途电信线路均已采用架空或埋地光(电)缆,县至乡镇的中继线及各乡镇之间的联络线多数已采用光(电)缆,明线停用。乡以下的用户线主要采用电缆。由于本工程影响范围内长途、重要电信线路多为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