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认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docx_第1页
再认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docx_第2页
再认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docx_第3页
再认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docx_第4页
再认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再认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摘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必要性 日益凸显,这是突破区域内地区发展瓶颈、充分发挥区域 整体资源优势、实现区域“整合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 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具体进程中,要按照科 学发展观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克服障碍、提出改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引言 长江三角洲在新的发展态势下,通过经济一体化实现 优势互补,已经形成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联动发展、 利益共享”的共同发展局面,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自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长三角区 域带动了我国东部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发展,辐射了我国中 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长三角概况 长三角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南北交汇的中心地带, 土地面积为 10.96 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 8121 万人,明 清以来这里一直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生产力布局与城镇积 聚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城市圈是世界上 6 大城市 圈之一,我国 3 大城市圈之首,在未来 15 年内,可能发展 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圈。长三角地区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 制度基础、市场基础、文化基础、交通基础设施等协作基 础,这奠定了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第一,经济基础上,江苏省正进行产业升级和城市化 发展的集体经济,浙江省分工明确、协作紧密、产业或行 业簇群化的民营经济,上海市产业结构、所有制整、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引进资金和技术、城市功能改造后的国有 经济,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为发挥各地优势,进行协作奠 定了基础。 第二,制度基础上,“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 等协调机构已经建立,三地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已经运行,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框架正在探索和形成中。 第三,市场基础上,两省一市市场经济发达,配套社 会体系较为相近、完善,并已共同发布“长三角工商一号、 二号”文件,营造统一的市场准入环境、执法环境和法治 环境,打破行政界限,建立统一大市场的开放格局。 第四,文化基础上,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共同的文化 历史,经过吴越文化、六朝文化、隋唐文化、海派文化等 文化的熏陶,成为中国现代经济、文化荟萃之地,具有鲜 明的区域特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一体化的内在动力。 第五,交通上,沿海、沿江区域内高速公路和沿江、 沿海通道已形成网络,真正将长江三角洲两翼融为一体。 XX 湾跨海大桥、苏通大桥等建设完成,上海、宁波、南通 等深水组合港群协调发展,以及沪宁铁路、沪杭铁路、沪 宁高速、沪杭高速铁路,从交通上把上海、江苏和浙江紧 紧连接在一起。 中央高度重视长三角区域的发展。邓小平同志 1991 年 视察上海时说,开发浦东就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 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 中指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 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 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长三角经济一 体化的过程中,发挥区域优势,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不 断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 力,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现了统筹区域发展的目 标。 三、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温家宝总理强调,“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率先发 展具有全局性意义,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更好地支持中西部地区,促进全国区域共同发展;有利于 发挥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带动长江流 域和沿海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 抗风险能力。”三角经济一体化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所 要求的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面发展的需要。20 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在欧 洲、北美和东南亚,根据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制定 了相应的政策,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最终形成了欧 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南亚联盟三大经济一体化的组织, 较好地提升了整个地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形成了品牌优 势。长三角可以充分借鉴这三大组织成员的经验,以区域 经济一体化为契机实现后发制人的赶超式发展和经济的腾 飞,从而促进长三角在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第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协调发展的需要。深 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 土开发格局的重要精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地区经 济工作的主线应是运用多种方式缩小地区差距、均衡基本 公共服务,科学地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 4 项基本内涵,即 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差距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各地区人 民都能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区比较优势能够 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协调和 谐状态。尽管长三角经济走在全国前列,但在整个区域内 部,各城市的发展参差不齐、进度不一、水平各异,不同 城市的人均 GDP 存在差距,城市间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 化,各城市比较优势尚未有效整合和发挥等,因而长三角 还需要进一步协调区域内各城市和节点的发展,充分挖掘 潜力,加速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使各城市良性互动, 不断提高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质量。 第三,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长三角自古便是经济富庶之地,商业交流使之一体化成为 必要,经济的繁荣又为一体化提供了必要的经济物质基础。 但是经济高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毁灭性破坏和对自然资源 的掠夺性开发,未来的发展给环境和资源消耗带来了巨大 压力,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而且污 染源已成面状扩散,产生了区域性的影响,行政区边界往 往是污染最严重的地区,XX 就是一个典型。这些由经济带 来的外部负效应,已经开始妨碍了长三角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以从长三角区域整体角度出发,要求加强 各城市之间的合作,妥善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避免资 源和环境问题的转嫁,从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不断推动 产业升级和转换,形成各区域共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 尽管长三角一体化的趋势比较强劲,但在地方政府的 相互博弈中,出现了一些同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行为, 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主要表现在: 地方博弈、行政壁垒导致低效率高成本的竞争 受制于其“政绩”动机,政府短期行为动机强烈,招 商时对“短、平、快”这类项目更感兴趣,而且陷入“倾 销式”竞争之中,并以比照政策优惠的方式来吸引投资。 由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在重点发展的产业,重点招商项目、 引资导向等方面有一定相似之处,因此不免在一些项目上 存在竞相争夺,恶性竞争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正是由 于行政壁垒的存在,区域共荣的大目标与地方利益的“小 算盘”之间时常存在矛盾冲突,导致统一的市场体系被行 政区划所割裂、行政区产业结构呈现趋同态势、公共基础 设施难以完全实现共建共享。 重复投资导致产业结构趋同 各城市之间生产布局重复,产业结构同化、特点同化、 职能同化现象较为突出,已经成为长三角发展的障碍。XX 年,上海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0.82,上海与浙江的 相似系数为 0.67,而江苏与浙江的相似系数竟高达 0.90。 这表明三地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江苏与浙江的 产业结构更是高度趋同。由此带来的问题便是生产的产品 都相同,于是各地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割据一方,外地的 商品难以进入本地市场。 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基础设施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运 作整体,但长江三角洲在港口、机场等区域基础设施的建 设中,依然存在强烈的地方化特点,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 配合,存在明显的重复建设和不适当竞争,互联互通的程 度较低。如在港口建设方面,宁波北仑港原本就是为上海 准备的,上海不利用北仑港,反而自己建一个洋山港。宁 波北仑港建设成本要远远小于洋山港,而整个洋山港工程 的预算成本据说要超过 1000 亿人民币。这种恶性竞争造成 了极大的重复建设。 五、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几点 认识 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定位长三角发展 战略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须以综合配套改 革、国际城市群发展与管理、创新型城市建设、新农村建 设、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为重点 内容,在国家层面上建立最高层次的决策协调机构,统筹 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重大事宜及布局建设,制定该区域中 长期发展规划与战略目标,建设共同的法治环境、社会服 务环境、区域生态环境等,以形成区域内部平等、竞争、 和谐的环境,确保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实施。 着力建设长三角区域联动新机制,提高一体化建设水 平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以资源配置整合为对象,以交通等 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为契机,以市场体系整合为先导,以城 市群体功能整合为抓手,以产业整合为贯穿,着力构建和 完善长三角区域内部的“法制协调机制”、大城市群发展 制度合作机制、大分工的产业合作机制、大保障市民化制 度合作机制、大环境与资源配置制度合作机制等,从整体 上创新组合以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运行的新机制。 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建设良好的区域公共社会服务 长三角地区要完善自身环境的建设,以提供优势的公 共服务为重点,加大对区域内发展较慢地区社会事业的投 入,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标准,使各区域行政 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大致均等化,打造共同而一流的社 会环境,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提供长远的动力和坚强的保障,以形成“率先发展、科学 发展、共同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殷醒民.论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的产业分工模式J. 复旦学报,XX(2). 2、曹光杰.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探讨J.商业 研究,XX(5). 3、季燕霞.我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博弈论分析Z.江 汉论坛,XX(11). 4、汪素芹,胡玲玲.对长三角开放型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