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在泛长三角中的地位及其加速融入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合肥在泛长三角中的地位及其加速融入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合肥在泛长三角中的地位及其加速融入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合肥在泛长三角中的地位及其加速融入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合肥在泛长三角中的地位及其加速融入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肥在泛长三角中的地位及其加速融入对 策研究 摘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 XX 年 1 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就首次提出“泛长三角” 的概念。可以说,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不仅 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要求。安徽 省作为泛长三角的重要一角,省会合肥其地位日益凸显。 关键词:合肥;泛长三角;地位;路径与对策 一、引言 长三角 16 大城市经过近 30 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导致 土地、淡水、人力、能源等资源的供给紧张;房价、地价、 电价、煤价、运价、原材料价、消费品价,以及用工价格 普遍上扬。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三角综合商务成本 上升了 76,工人工资平均上涨 51;与安徽、江西等中 部地区相比,生产成本大约高出 30-40。因此,长三角正 逐步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势必需要对传统产业向周边地 区进行转移。 泛长三角的成立,可以为长三角各类企业的产品找到 新市场;获得腹地的低成本能源和资源;获得产业腾挪转 移的空间;并使这一腹地地区成为总部和生产加工基地的 新链条。因此,泛长三角区域的快速发展,将是长三角再 度腾飞的主要推动力。优势突出的安徽合肥,更是作为首 选,被推上了泛长三角的最前沿。 二、合肥中心城市地位对泛长三角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长三角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上海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 泛长三角区域的兴起与发展,同样也需要一个中心城市来 为其服务。合肥城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及近年来的快速 发展,使其在泛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地位日益凸显,东面接 轨沪宁,是联动长江的先发城市;省内立足皖中,是引领 全省的中心城市;强化和提高科研能力方面,将成为辐射 全国的创新城市。 合肥自身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安徽作为泛长三角的最前沿,合肥无疑则成为最前沿 的重心,成为安徽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带动力量。 XX 年 6 月提出的省会经济圈就是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和 巢湖为两翼,通过实行中心城市的带动战略,使其加速融 入到泛长三角的发展之中。以及 10 月份成立启动的合芜蚌 “新特区”都明确了合肥对于安徽融入泛长三角的中心地 位。而这些都与合肥的自身独特优势是分不开的。 1、科教优势。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首个全国 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首批全国 3 个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之一、 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等。拥有中科大等 20 多所大学 和中科院合肥分院以及各类科研机构 200 多家,各类专业 技术人员占全市人口的比例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合肥 是除 XX、上海之外,国家大型科学工程最集中的地方,拥 有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等重要的科研设施。相对优越的 科技资源对合肥发展经济起到了“倍增器”的作用。 2、环境优势。合肥是全国首批园林城市之一,城市绿 化率达 35.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8.55 平方米。作为“绿 色城市”,合肥良性的生态环境,不但使人与自然的和谐 地相处,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非常有利,城市综合 竞争力也由此得到提升。 3、综合工业优势。合肥是以制造加工业为主的综合性 工业城市,已形成以冰箱、洗衣机、空调为主的白色家电 产业链条;以轮胎、日用化工、化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 汽车、叉车、挖掘机、成套配变电设备为主的机械工业等 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产品。另外,近年来农业 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各经济园区相继成立,发展 前景良好。 4、城市未来利好优势。合肥新机场选址新桥,距离合 肥市府广场 31.8 公里,建设标准按照 4E 级的国际化“航 空港”。建成将让合肥成为“国际物流业中国基地”,作 为国际货物进入中国的主要口岸。因此合肥新机场的营建 可以为安徽的物流业提供新的契机。 合肥的规划发展使其成为链接中东部的平台,地位突 出 合肥作为中部交通枢纽地位正日臻完善。合肥是由上 海向西南和西北辐射的交汇点,即东西通道的中点,有多 达 7 个方向的铁路出口链接;是位于南北向 XX-台北高速公 路与东西向上海-XX 高速公路交汇点,拥有连接东西南北 7 个方向的高速出口链接;同样合肥港是全国十大经济区内 河航运网中心之一,被列为长江水系首批开发的重点港口, 是唯一濒临我国五大淡水湖的省会城市,而在建的江淮运 河项目,将使合肥成为沟通长江与淮河的水运中心。 因此,合肥虽属长三角的边缘地带,却是泛长三角的 中心,其交通枢纽的特殊优势将使其呈现广阔的市场前景。 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接受长三角的带动,并把这一带 动力量辐射到泛长三角的各个区域,合肥不可替代的承担 这一重任,变区位优势为门户优势,巩固提高了中心城市 的地位,使得未来发展空间不可估量。 三、合肥准备充分,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优势明显 合肥的地理位置优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紧邻长 三角地区,既适合出口又适合内销,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 相对较低。自从提出加入泛长三角以来,合肥已经由融入 长三角改变思路到主动参与长三角的建设,并为这一设想 付诸了实际行动。 出台一系列政策加速对接 近年来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加快东向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加速融入泛长三角逐步消除了一些政策性障碍,如合肥 海关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XX、宁波 4 个海关一起 进行区域通关改革试点,实行跨关区“属地报关、口岸验 放”,有力地推动合肥与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但有的具 体政策落实到位尚须时日。当前正在进一步加快行政体制 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部分省、市级行政审批权。 保留的审批权限能下放的坚决下放,不能下放的委托各地 办理。 一体化大交通圈的无缝对接建设 交通是经济腾飞的平台。当前合肥加快建设以高速公 路、高速铁路、国际空港、内河航道为重点的综合运输通 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筑立体快速交通网络。XX 年完 成合安路、合马路等出城口道路建设。新合安路有 12 车道 的宽阔路面,已打通合肥南向出入城区的“瓶颈”。高铁 开通后,合肥到武汉只要 2 小时,到 XX4 小时,到南京、 上海分别是 1 小时和 3 小时,形成了 1234 高铁网,成为全 国铁路中心枢纽城市;同时,合肥港综合码头、港口公路 建成后可通江达海,成为合肥融入长三角的水上门户,使 合肥在“泛长三角”框架之下成长为具有较强带动力和影 响力的区域增长极。 城市大建设,提升竞争力 自 XX 年以来,合肥市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道路桥梁、 污水处理厂、地下市政公用事业管网建设和城市出入口建 设等方面都加大了投入,从新城区建设到老城区改造,都 坚持高标准科学规划,在全面提升老城区服务功能的同时, 规划好建设好高端的 CBD 中央商务区、高品位的现代化滨 湖新区,以及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使得合肥 的城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合肥真正成为投资创业者 的乐土。 企业的承接进程发展良好 在参与泛长三角的产业合作与分工中,正努力形成以 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重大基础产业为支 撑、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的具有安徽特色的工业化发展格 局。如目前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信息家电产业已经形成海 尔、华凌、美的、美菱、长虹等“五朵金花”竞放局面, 成为全国家电品种类品牌集中度最高的开发区和全国三大 家电制造基地之一。突出发展家电产业,同时构筑家电研 发-制造-物流-售后服务完整的产业链,并大力推动科技创 新,提高产业竞争力,充分放大产业的集聚效应。其他各 行业领军企业也正一着不让地瞄准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 态势,积极参与苏浙沪经济圈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当中。 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正加速 在合肥有中科院等为首的科研院所 158 家,有中科大、 合工大为首的高等院校 97 所,在校学生 75 万人,科研人 员 114 万人。科研实力比较雄厚,第一台 VCD、第一台国产 空调、第一台国产微型电脑等 N 多个“第一”都是在此诞 生,深厚的创新底蕴能与长三角更好地融为一体。近年来, 政府鼓励并积极支持建立了诸多科研机构、研发基地和实 验区,并与高校研究机构携手共同努力,大大提高了科技 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四、全面加速融入泛长三角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合肥为融入这 一大家庭做了充分的准备。所有的准备都为了与长三角无 缝对接,实现长三角以及整个中东部地区的发展,达到共 赢的目标。因此,准备只是一个过渡期、适应期,真正融 入泛长三角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提高和完善政府的服务与引导能力 把握融入泛长三角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顺势而为, 推动我省与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成为政府当前的主要目标。 为了提高政府的对此的服务和引导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 点: 1、加强与泛长三角各地区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如举 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话与调研学习,完善政策对接消除行 政壁垒。政府应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政府管理体制、科技管 理投入、行政审批制度、投融资体制、财税管理体制、事 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等各项改革。 2、对已经实行和改革的各项政策,应成立专门部门, 对这些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实行跟踪考核的监督机制,使信 息得以及时反馈,好的地方继续发扬和推行,不足之处, 应尽快进行修改,达到不断完善的目的。 3、积极搭建各式平台,提高政府引导社会投资规模的 能力。当前合肥地区的投资情况仍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民 间投资较少,尤其是受金融危机以来,民间投资在不足的 情况下还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投资结构不够合理。这就需 要通过政府的努力搭建产业合作平台,提供信息交流的场 所,让各机构和企业能快速的进行交流与合作。 企业积极参与产业对接 1、把握住合肥近几年来经济发展的优势,倾力打造合 肥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产学研有效结合的运行机制,使 资本、技术、人才、产权、土地等各类要素市场得到发展 和完善,并不断优化自主创新体制环境。 2、各个工业技术园区和县域经济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 势,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并形成以此为基础的产业集 聚效应,逐步完善和提升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打造适合 自己的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对接,从而达到进一步衍生出 为这些产业服务的新的产业链条,培育出更多的投资发展 机会的目的。 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 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主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承 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