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生产设计说明书 1 引言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概述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其英文名称是 称 子式为 子量 酰柠檬酸三丁酯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在常温下密度为 点是 1。当压力为 点为 343,当压力为 ,沸点为 173。折射率 点 204 2。不溶于水但与多数有机溶剂相溶,与多种纤维素、氯化橡胶等 相溶。此外,还能与乙酸丁酯纤维素、乙酸纤维素部分相溶 3。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质,其最大的优点是无毒,安全性较高。因此,乙酰柠檬酸三丁酯作为首选增塑剂被应用于制造儿童玩具、食品的包装、医疗用品之中。美国食品与医药管理局( 为在所有的增塑剂中,乙酰柠檬酸三丁酯是最安全的 4。 设计依据 因为本设计是假定的设计,所以在实际的生活中不会使用。那么设计书上标注的其他设计任务,例如计算的依据,经济效益,建设厂房时地理位置的选择,原料的供应其次还有燃料的种类,水、电、气的来源等 都不会考虑。 2.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生产流程叙述 首先进行的是酯化反应,向反应釜中投入一定摩尔比的正丁醇和柠檬酸,加入氨基磺酸作为催化剂。由于受到反应物正丁醇的影响,反应温度只能控制在 110 160,并且在该温度下反应 到酯化合格为止 5。酯化反应后,将反应产物 行减压蒸馏。用脱醇冷凝器给脱醇塔内的正丁醇蒸汽降温后,一部分正丁醇回流到酯化反应釜中继续参与反应,其余的正丁醇溶液进入回收罐循环使用。脱醇后的 乙酸酐按 1: 后再将低压蒸汽通入酰化釜夹套内,直到反应釜的温度上升至 85,并将反应控制在该温度下进行。将产生的气体通过乙酰化冷凝器降温后回流到反应釜继续进行反应,乙酸酐则被分离出来进入到回收罐。酰化反应后的物料进入脱酸塔,经过精馏操作。分离出的 2 乙酸酐可循环使用 6。 经过检测,脱酸后的物料因为仍含有某些酸性物质,所以物料还会呈现酸性,这就需要加入某些碱性物质把剩余的酸性物质中和掉。本设计所用的碱性物质是质量分数为 4%的 将中和后的物料送入静置釜内,以除去物料中含有的大量水分和生成少量的盐 7。为了得到纯 度较高的产物,将反应过程生成的盐除去,把经过中和反应后的物料转入水洗塔,用物料 水洗后的物料送入静置釜,把其中的盐水和废水处理后,再次送入水洗釜水洗进行水洗,反复洗涤三次,最后将 合成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工艺流程如图 1所示: 酯 化 脱 醇 乙 酰 化 脱 酸干 燥 水 洗 及 分 离 中 和 及 分 离柠 檬 酸正 丁 醇氨 基 磺 酸正 丁 醇正 丁 醇 、 水 恒 沸 物T B 酐醋 酸 酐醋 酸A T B A T B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生产工艺流程图 3 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 艺参数 年产 200吨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年工作日为 330天,以一天的 生产量为基准,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质量分数为 98%。 化过程 原料:柠檬酸质量分数 92% 正丁醇质量分数 98% 3 为了将柠檬酸的转化率提高,采用正丁醇过量的方法。取原料配比 8为: n(柠檬酸) : n(正丁醇) =1:4 氨基磺酸的加入量是柠檬酸质量的 5% 反应时间: 时 反应温度: 110 160 柠檬酸的转化率: 96% 柠檬酸三丁酯收率: 95 醇过程 正丁醇出料质量分数: 98 塔釜正丁醇质量分数: 1 压力: 2666对压力) 柠檬酸三丁酯收率: 96 酰化过程 醋酸酐质量分数 98 原料配比: n(柠檬酸三丁酯 ):n(醋酸酐) =1:应温度: 85 反应时间: 2 小时 柠檬酸三丁酯的转化率: 96%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收率: 96% 脱酸过程 轻组分出料质量分数 98 塔釜残液质量分 数 1 塔内压力: 2666对压力)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收率: 96% 中和及分离过程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收率: 95% 质量分数为 4%耗碱的理论量的 5倍。 水洗及分离过程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收率: 98% 水的加入量为物料量的 三次洗涤,每次用时 4 干燥(脱水过程)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收率: 96% 物料衡算 总物 料衡算 根据物料衡算由各单元收率得 ( 1)产品 量 200 1000330= 纯 98%= ( 2)干燥过程 593094 = 6 1 8 . 6 ( 3)水洗及分离过程 6 3 1 . 3 ( 4)中和及分离过程 6 6 4 . 5 ( 5)脱酸过程 6 9 2 . 2 (6)乙酰化过程 7 2 1 . 0 乙酰化过程物料衡算 乙酰化过程如图 2所示。 5 柠 檬 酸 三 丁 酯乙 酸 酐大 孔 强 酸 性 阳 离 子 交 换 树 脂乙 酰 化乙 酰 柠 檬 三 丁 酯柠 檬 酸 三 丁 酯乙 酸 酐大 孔 强 酸 性 阳 离 子 交 换 树 脂图 2 酰化过程简图 乙酰化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 1 0 1 4 2 3 2 0 3 4 8 32C H O + C H C O O C H O + C H C O O H 根据化学方程式,通过对 理论上消耗 质量为: 3 6 0 = 6 4 4 . 4402 消耗乙酸酐的质量为: 1 0 2 = 1 8 2 . 5 8402 生成乙酸的质量为: 6 0 = 1 0 7 . 4402际上需加入纯的 6 7 1 . 2 入乙酸酐的质量为 102= 由 量计算脱醇过程及酯化过程所生成的柠檬酸三丁酯的质量 ( 1)脱醇过程 6 9 9 . 2 ( 2) 酯化过程生成柠檬酸三丁酯的质量 6 7 2 8 . 3 各操作单元物料衡算 酯化过程 酯化过程如图 3所示 9 2 % 柠 檬 酸9 8 % 正 丁 醇氨 基 磺 酸乙 酰 化乙 酸乙 酸 酐A T B 磺 酸图 3 酯化过程简图 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6 8 7 4 9 1 0 1 4 2 2C H O + 3 C H O H C H O + 3 H 于柠檬酸三丁酯( 质量是已知的,所以通过物料衡算可以得出:在理论上柠檬酸的消耗量为 1 9 2 = 3 8 8 . 4 5360 正丁 醇的消耗量为 3 74 = 生成水的量为 3 18= 质量分数为 92%的柠 檬酸实际需要加入的量为 4 3 9 . 8 2 10 . 9 2 0 . 9 8 化反应加入柠檬酸和正定醇的定量比是 n(柠檬酸 ): n(正丁醇) =1:4 7 实际需加入质量分数为 98%的正丁醇的量为 4 3 9 . 8 2 1 4 7 4 2 0 . 9 8 酯化反应结束后,柠檬酸剩余的量为 4 3 9 . 8 2 1 0 . 9 2 - 3 8 8 . 4 5 = 1 6 . 1 8 5 正丁醇的量为 6 9 1 . 8 9 5 0 . 9 8 - 4 4 9 . 1 4 9 = 2 2 8 . 9 1水的量 氨基磺酸的量为 质的量为 7 2 8 . 3 5 0 . 0 4 = 2 9 . 1 3 酯化反应釜的物料平衡见表 1 表 1 酯化反应 釜物料平衡表 酯化反应前 酯化反应后 物料名称 物料质量( 物料名称 物料质量( 92%柠檬酸 檬酸 8%正丁醇 丁醇 基磺酸 基磺酸 质 计 计 脱醇过程 脱醇过程如图 4所示 柠 檬 酸氨 基 磺 酸水柠 檬 酸 三 丁 酯脱 醇 塔水正 丁 醇氨 基 磺 酸柠 檬 酸柠 檬 酸 三 丁 酯图 4 脱醇 过程简图 8 酯化反应结束后,对反应产物 设柠檬酸、氨基磺酸都不会随着正丁醇从塔顶蒸出。设塔釜杂质为塔釜物料质量的 水和正丁醇都可以从塔顶全部蒸出。将塔顶蒸出来的水和正丁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含正丁醇 质量 %)的水,另一部分为含水 2%(质量 %)的正丁醇。 由物料衡算得,设蒸出的水含醇的量 x,蒸出的醇中含水 y 即 x = 0 . 0 7 71 5 8 . 2 7 6 - y + 0 . 0 22 2 8 . 9 1 - x + x = 8%的正丁醇的质量为 实际每天需要消耗正丁醇 6 9 1 . 8 9 5 - 2 2 0 . 4 8 5 = 4 7 1 . 4 1顶质量分数为 丁醇恒沸物的质量 醇塔物料平衡见表 2 表 2 脱醇塔物料平衡表 进塔物料 出塔物料 塔釜物料 塔顶物料 物料名称 物料质量( 物料名称 物料质量( 物料名称 物料质量( 柠檬酸 檬酸 8%正丁醇 丁醇 基磺酸 丁醇恒沸物 基磺酸 质 杂质 合计 计 计 乙酰化过程 乙酰化过程所用的催化剂是 大孔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加入量是 量的5%,由表 2 可知,柠檬酸三丁酯的质量为 ,则乙酰化过程需要加入的催化 9 剂的量是: 6 7 1 . 2 5 0 . 0 5 = 3 3 . 5 6 3 由 n(柠檬酸) : n(醋酸酐) =1: 1 . 8 6 5360 ( 醋 酸 酐 ) = 1 . 8 6 5 1 . 8 1 0 2 = 3 4 2 . 4 1 4m 质量分数为 97%的乙酸酐的加入量为 3 5 由 : 转化率为 96%,则反应实际消耗 量为 理论上消耗乙酸酐的质量为 102= 生成乙酸的质量为 60= 乙酰化的反应后剩余乙酸酐 353 物料中残余的 4%= 杂质的质量为 402 出酰化釜时, 催化剂和柠檬酸的量不变 402 杂质的质量为 4%= 物料在乙酰化反应过程的物料平衡见表 3 表 3 乙酰化 反应过程物料平衡表 进釜物料 出釜物料 物料名称 物料质量( 物料名称 物料质量( 柠檬酸 檬酸 化剂 化剂 酸酐 酸酐 基磺酸 10 杂质 质 酸 计 计 脱酸过程 乙酰化产物 通过脱酸塔进行脱酸,其 中的杂质、乙酸均可全部从塔顶分离出来,其余的物质则会留在塔釜。 由 塔釜中乙酸酐的质量分数为 1%,塔釜中乙酸酐的质量为 x,则 x = 1 %1 6 . 1 8 5 + 5 5 . 5 5 3 + x + 6 9 0 . 7 9 7 + 2 6 . 8 5解得 x=1 5 9 . 8 3 - 7 . 9 7 4 = 1 5 1 . 8 5 6 则塔釜在出料时带出的乙酸酐质量为 ,将 塔顶物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含乙酸 3%的乙酸酐,另一部分是乙酸,其中回收 97%的乙酸酐质量为 ,实际上每天需要消耗 97%的乙酸酐的质量为 收乙酸 脱酸过程物料平衡见表 4 表 4 脱酸塔物料平衡表 进塔物料 出塔物料 塔釜物料 塔顶物料 物料名称 物料质量( 物料名称 物料质量( 物料名称 物料质量( 柠檬酸 檬酸 酸 化剂 酸酐 化剂 质 酸酐 质 杂质 酸酐 醋酸 合计 计 计 中和过程 脱酸后的物料需要进入中和釜进行中和,由 可知,进入中和釜的物料有乙酸酐 檬酸 基磺酸 11 对以上三种物料做物料衡算可知 ,酸性物质理论上消耗碳酸钠的质量: 反应一: 106= 反应二: 106= 反应三: 106= 消耗碳酸钠的总量为 实际需要加入碳酸钠的量为 5= 加入水的量为 中和后剩余 6 8 . 5 4 1 - 3 3 . 7 0 8 2 = 1 3 4 . 8 3 3 中和反应后水的质量为 18+3 18+ 生成 44 44+44= 中和过程中进入碳酸钠溶液中 中和后 油相中 设 %,水的质量分数为 3%(以 则 油相中水的质量为 相中碳酸钠 1 3 4 . 8 3 3 - 1 2 . 6 = 1 2 2 . 2 3 3 水相中水的质量 4 0 4 9 . 3 - 1 8 . 9 = 4 0 3 0 . 4 1 中和过程物料平衡见表 5 表 5 中和釜物料平衡表 进中和釜物料 出中和釜物料 水相 油相 物料名称 物料质量( 物料名称 物料质量( 物料名称 物料质量( 柠檬酸 基磺酸酸钠 基磺酸 檬酸钠 酸酐 酸钠 酸钠 酸钠 质 12 杂质 水 氧化碳 碳酸钠 合计 计 计 水洗过程 计算依据:用质量比 1:8%。 每次洗涤需要用水量为 次洗涤总的用水量为 3=入洗涤水中 过水洗后碳酸钠完全进入水相,即进入水相碳酸钠的质量为 水洗过程中,水会进入油相。进入油相中水的质量是 %。 进入水洗釜水的质量为 2 5 9 1 . 7 3 + 1 8 . 9 = 2 6 1 0 . 6 3 水洗釜的物料平衡表见表 6 表 6 水洗釜的物料平衡表 进水洗釜物料 出水洗釜物料 物料名称 物料质量( 物料名称 物料质量( 物料名称 物料质量( 酸钠 酸钠 质 水 质 合计 计 计 干燥过程 计算依据:乙酰柠檬酸三丁酯的收率为 96% 干燥过程随水带出的 设干燥过程中含水量为 质量分数,以 进入产品中水的质量为 蒸发掉的水分为 1 8 . 5 2 2 - 1 . 1 8 5 = 1 7 . 3 3 7 干燥塔物料平衡表见表 7 13 表 7 干燥塔物料平衡表 进干燥塔物料 出干燥 塔物料 物料名称 物料质量( 物料名称 物料质量( 物料名称 物料质量( 水 质 杂质 计 计 计 物料平衡 总物料平衡见表 8 表 8 总物料平衡表 进料 出料 物料名称 质量( ) 物料名称 质量( ) 92%柠檬酸 檬酸钠 8%正丁醇 丁醇 化剂 基磺酸钠 7%醋酸酐 353 酸钠 质 酸钠 氧化碳 酸钠 化剂 酸酐 酸 计 计 能量衡算 所用常数 14 查搪玻璃容器 9 ( 1) K 不锈钢 =h ) 不锈钢的传热系数 K 搪玻璃 =h ) 搪玻璃的传热系数 =J/(h ) 搪玻璃导热系数 b= 搪玻璃的壁厚 设计传热面积 /计算传热面积 =应热数据:查化学化工物性数据手册 10 H 酯化反应 = H 乙酰化反应 = 2) 计算物质的汽化潜热 恒压热容 量衡算中所用物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恒压热容 ,不同物质的汽化潜热见表10 表 9 不同物料在不同温度下的 J/( ) 温度( ) 柠檬酸 正丁醇 酸酐 醋酸 水 备注 20 他温度下水的 5 31 75 85 表 10 不同物质的汽化潜热 J/度, 正丁醇 水 醋酸 醋酸酐 30 51208 38 26694 45606 42 50208 85 25328 5433 41158 150 38169 15 酯化釜 ( 1) 酯化釜物料 由表 1可知,进入酯化釜的物料有柠檬酸: 2%=正丁醇: 8%=入酯化釜的其他物料均看做水,则水得量为: 8%+2%= 2) 升温假设 假设物料由室温( 20)在 1物料所含水在 1h( 完全蒸发。然后在 反应 4h,然后用 150的蒸汽加热。 ( 3) 第一阶段:升温吸热 温度从 20升到 平均温度为 pi i Q = t C t 温度差 , ; 物质的恒压热容, J/( ); 物质的物质的量, 1Q = ( 9 2 . 5 - 2 0 )( 1 9 2 . 2 8192 7 5 . 3 1 274 =kg/h 物料在加热的过程中,有 5%热量损失,所以 h。 ( 4) 第二阶段:蒸发吸热 物料中 水全部汽化,按照含正丁醇 质量分数)的共沸物计算,正丁醇汽化量为 4 9 . 0 2 4 = 6 6 . 5 9 81 - 0 . 5 7 62 f H 物质的汽化热, kJ/ 2 6 6 . 5 9 8 4 9 . 0 2 4Q = 4 5 4 3 3 + 4 1 1 5 8 = 1 5 2 9 8 4 . 5 7 27 4 1 8 16 在这过程中,有 5%热量损失,所以 h。 ( 5) 第 三阶段:反应过程吸热( 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为 ,假设将这些水全部汽化,则上升的气相中含 70%的正丁醇的质量为: 设上升气相中含正丁醇为 x x = 0 . x= 反 应 热Q= H n + Q 2 5 4 . 9 2 3 4 9 . 0 2 4 4 0 4 . 6 3 5Q = 4 5 4 3 3 + 4 1 1 5 8 + 7 7 8 2 2 = 4 3 2 6 1 6 . 3 33 7 4 1 8 1 9 2化过程中有 5%的热量损失,所以3Q = 1 8 2 1 5 4 . 2 4每小时计算:3Q = 1 8 2 1 5 4 . 2 4kJ/h Q= KA t K 搪瓷的传热系数 h ) 1、 值计算面积,取 Q=kJ/h 平均温差 t 计算 1212t - t= t 平均温度,; 1t,2t 分别为换热器进、出口温差。 ( 1 5 0 - 2 0 ) - ( 1 5 0 - 9 2 . 5 )t = = 8 8 . 8 7 5m 1 5 0 - 2 0 5 0 - 9 2 . 5t= 2 . 6 58 9 5 . 3 7 6 ? A = 17 ( 6) 酯化釜加热所需蒸汽量 Q 总 =2+ 3Q = 2 1 0 9 6 4 . 5 4 + 1 6 1 0 3 6 . 3 9 + 4 5 5 3 8 5 . 6 1 = 8 2 7 3 8 6 . 5 48169 18= 选取 11 Q 2 1 0 9 6 4 . 5 4W = =H 3 8 1 6 9 12=( 1) 上升气体流量的最大值是在酯化蒸发阶段。由 升的气体中,正丁醇的量为 ,水的量为 ,冷却水温度由 25升至 40,物料从 到 30,平均温度为 换热器材质为不锈钢。 ( 2) 计算换热器面积: m( 9 2 . 5 - 4 0 ) - ( ( 3 0 - 2 5 )= = 2 0 . 2 2 79 2 . 5 - 4 0 - 2 5t i i p i i Q = H n + C n t 6 6 . 5 9 8 4 9 . 0 2 4 6 6 . 5 9 8 4 9 . 0 2 4Q = ( 4 5 4 3 3 + 4 1 1 5 8 ) + ( 1 9 3 . 2 9 6 + 7 5 . 3 1 2 )7 4 1 8 7 4 1 8 ( 9 2 . 5 - 3 0 ) = 1 7 6 7 1 4 . 8 3 2kJ/h 在冷凝的过程中,有 5%的热量损失,所以 Q=h Q 1 8 6 0 1 5 . 6 1 3A = =K t 1 4 6 4 . 4 A = 3) 冷却水的最大流量 Q = WC W= h = h 酯化釜第二冷凝器 ( 1) 经过最初的冷凝器冷凝后,假设仍有 20%的 醇没有被冷凝,然后再用 0 18 的水进行冷凝。当水的温度从 0升到 15,物料的温度从 30降到 15,平均温度是 ( 2) 估算传热面积 Q = n H + n C 6 6 . 5 9 8 6 6 . 5 9 8Q = 5 1 2 0 8 2 0 % + 1 7 3 . 7 2 0 2 0 % ( 3 0 - 1 5 ) = 9 8 4 2 . 5 3 67 4 7 4kJ/h 物料在冷凝过程中有 5%的热量损失,所以 Q= 2 2 . 5 - 1 5t = = 1 8 . 5m 5 6 4 . 4 4 1 8 . 5 A = 3) 冷冻水的最大流量 Q 1 0 3 6 0 . 5 6 5W = =C t 7 5 . 3 1 2p 10=h=h 脱醇釜 ( 1) 物料量 脱醇用时 4 小时,将正丁醇和水均按照正丁醇来计算,那么正丁醇的质量为 每小时计算 9 6 . 84kg/h 回流比是 上升的蒸汽量是正丁醇质量的 242 其余按 1 1 5 3 . 7 1 - 3 8 7 . 1 8 6 = 7 6 6 . 5 2 4 k g 脱醇过程为减压操作,当绝压为 2666 ,正丁醇的沸点是 42。 ( 2) 升温假设 物料从室温( 20)在 1小时之内升到 45 ,然后再 45下去除全部的正丁醇,平均温度为 ( 3) 升温过程需要吸收的热量 19 1 pi i Q = t C 7 6 6 . 5 2 4 3 8 7 . 1 8 6Q = ( 6 6 9 . 4 4 0 + 1 8 0 . 3 3 ) ( 4 5 - 2 0 ) = 5 2 1 1 6 . 3 43 6 0 7 4kJ/h 由于在升温过程有 5%的热量损失,取 Q=h ( 4) 气化过程吸热: 242Q= 74 50208=h ( 5) 换热面积计算: b 搪玻璃壁厚, m; K 搪玻璃的传热系数。 h, 30A = = 0 . 6 43 . 5 5 6 ( 1 5 0 - 4 5 )A = 6) 蒸汽计算: Q= Q 7 1 1 6 3 4 . 2 2W = =H 3 8 1 6 9 18= 最大蒸汽流量由2 2Q 1 6 4 1 9 3 . 7 3W = =H 3 8 1 6 9 18=h 脱醇塔的顶端冷凝器 ( 1) 上升蒸气量 由 丁醇 的量为 242 kg/h 冷冻水从 0升到 15,物料从 45降到 15,平均温度为 30。 ( 2) 估算换热面积: p Q = n H + n C t 20 2 4 2 2 4 2= 5 0 2 0 8 + 1 7 9 . 9 1 2 ( 4 5 - 1 5 ) = 1 8 3 0 2 1 . 2 87 4 7 4kJ/h 在 冷凝过程中,有 5%的热量损失,所以 Q=h ( 4 5 - 1 5 ) - ( 1 5 - 0 )t = = 1 8 . 9 1m 4 5 - 1 5 5 - 0 Q 1 9 2 6 5 3 . 9 8A = =K t 1 4 6 4 . 4 A = 3) 冷冻水的最大流量 Q 1 9 2 6 5 3 . 9 8W = =C t 7 5 . 3 1 2p 10=h=h 乙酰化釜 ( 1) 物料量 由 可知,进入乙酰化釜的柠檬酸三丁酯( 质量为 余的物料均按乙酸计算为: 2) 升温假设 反应物料从室温( 20)在 1 小时之内升到 85,然后在 85下反应 2 小时,在反应过程中有 50%的乙酸 被汽化。 ( 3) 第一阶段 :升温吸热 温度由 20升至 85,平均温度 1 pi i Q = t C n 16 7 1 . 2 5 4 4 3 . 2 7 8Q = ( 8 5 - 2 0 ) ( 6 8 7 . 6 7 + 1 3 5 . 4 8 1 ) = 1 4 8 4 0 4 . 5 6 43 6 0 6 0kJ/h 在加热的过程中,有 5%的热量损失,所以 h ( 4) 反应吸热 2 Q = H n 2 4 4 3 . 2 7 8 6 7 1 . 2 5Q = 2 5 3 2 8 5 0 % + 6 9 3 2 96 0 3 6 0= kJ/h 在反应过程中有 5%的热量损失,所以 2Q = 2 3 4 5 5 8 . 4 2 5kJ/h 21 按每小时计算热量,2Q = 1 1 7 2 7 9 . 4 2 5 k J / h( 5) 乙酰化釜传热面积的计算 大值 h ( 1 5 0 - 2 0 ) - ( 1 5 0 - 8 5 ) t = = 9 3 . 7 8m 1 5 0 - 2 0 5 0 - 8 5 A = 6) 加热所需蒸汽量 12 Q = Q + Q = 1 5 6 2 1 5 . 3 3 + 2 3 4 5 5 8 . 8 5 = 3 9 0 7 7 4 . 1 8 k g / hQ 3 9 0 7 7 4 . 1 8W = =H 3 8 1 6 9 18=h 通过1 11 Q 3 8 1 6 9 18=h 乙酰化釜冷凝器 ( 1) 物料量 有 50%的醋酸汽化,即 小时汽化量,即: 8 8 6 . 5 5 6 k g / 2) 传热面积估算 Q = KA 冷却水从 25升温到 35 ,反应物料从 85降到 35,平均温度 60。 ( 8 5 - 3 5 ) - ( 3 5 - 2 5 )t = = 3 7 . 2 8m 8 5 - 3 5 5 - 2 5 Q = n H + n C 8 8 6 . 5 5 6 8 8 6 . 5 5 6Q = 2 5 3 2 8 + 1 3 5 . 4 8 1 4 5 = 4 6 4 3 2 8 . 4 6 k J / 6 0在冷凝的过程中有 5%的热量损失,所以 Q = 488766.8 kJ/h A = 22 ( 3) 冷却水的最大流量 = 9 2 7 . 1 3 k m o l / h = 1 6 6 8 8 . 3 4 k g / . 3 1 2 脱酸塔釜 ( 1) 物料量 由 可知,进入脱酸塔釜中乙酸的量为 酸酐的量为 设升温过程用 1小时,操作过程用了 4个小时,回流取 在上升的气体中:乙酸酐为: . 5 = 9 9 . 8 9 4 k g / . 5 = 6 7 . 1 2 5 k g / 操作,绝压 2666此条件下乙酸酐的沸点为 47 ,乙酸的沸点为 29 ,取乙酸酐和乙酸沸点的平均值 38 其平均值作为计算的依据。 ( 2) 升温假设 反应物料从室温( 20)在 1 小时之内升温到 36,然后再 36下,去除全部的乙酸酐和乙酸。 ( 3) 升温过程吸收的热量 由式1 pi i Q = t C n,得 1 0 7 . 4 1 5 9 . 8 3Q = ( 3 6 - 2 0 ) ( 1 3 3 . 8 8 8 + 1 9 6 . 6 4 8 +6 0 1 0 202 = 3 6 8 4 5 . 4 3 6 k J / h 在升温的过程中有 5%的热量损失,所以1Q=h ( 4) 气化过程吸热 由式 2 Q = H n ,得 2 9 9 . 8 9 4 6 7 . 1 2 5Q = 4 5 6 0 6 + 2 6 6 9 4 = 3 4 3 2 9 . 7 6 2 k J / 2 6 0在汽化过程中有 5%的热量 损失,所以2Q=h ( 5) 估算换热面积 kJ/h , 23 则 ( 1 5 0 - 2 0 ) + ( 1 5 0 - 3 6 )t = = 1 2 22 Q 3 8 7 8 4 . 6 7A = = = 0 . 3 5K t 8 9 5 . 3 7 6 1 2 4 2 A = 1 . 1 5 A = 1 . 1 5 0 . 3 5 = 0 . 4 0 2 5 m ( 6) 蒸 汽量计算 12Q = Q + 4 Q = 3 8 7 8 4 . 6 7 + 4 3 6 1 3 6 . 5 9 = 1 8 3 3 3 1 . 0 3 k JQ 1 8 3 3 3 1 . 0 3W = = 1 8 = 8 6 . 4 5 7 k 8 1 6 9蒸汽量的最大值由1 11 Q = 1 8 = 1 8 . 2 9 k g / 8 1 6 脱酸塔的塔顶冷凝器 (1) 在脱酸过程中上升的气体中 由 物料量可知,乙酸酐的质量流量为 h ,乙酸的质量 h 冷冻水由 0升到 12;物料由 36降至 12,平均温度 24。 (2) 换热面积的估算 i p iQ= n ( H + C t ) 9 9 . 8 9 4 6 7 . 1 2 5Q = ( 4 5 6 0 6 + 1 9 6 . 6 4 8 2 4 ) +1 0 2 6 0( 2 6 6 9 4 + 1 3 3 . 8 8 8 2 4 ) =h 冷凝过程中有 5%的热量损失,所以 Q=h 2 8 - 1 2t = = 1 8 . 8 8 2Q 8 7 8 2 1 . 0 8A = = = 3 . 1 7 6 mK t 1 4 6 4 . 4 1 8 . 8 8取 A = 1 . 1 5 A = 1 . 1 5 3 . 1 7 6 = 3 . 6 53) 冷冻水最大流量 Q 8 7 8 2 1 . 0 8W = = = 1 1 6 . 6 1 k m o l / h = 2 0 9 8 . 9 7 k g / hC t 7 5 . 3 1 2 1 0p 24 热量衡算结果汇总 热量衡算结果汇总见表 11 表 11 热量衡算结果汇总表 换热过程 换热面积( 2m ) 蒸汽最大流量( /kg h ) 冷却水最大流量( /kg h ) 酯化釜 酯化釜第一冷凝器 化釜第二冷凝器 醇塔 脱醇塔顶冷凝器 酰化釜 乙酰化冷凝器 酸塔塔釜 脱酸塔顶冷凝器 设备选型 正丁 醇原料贮槽 每次需要加入质量分数为 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品牌与战略价值提升试题及答案
- 经济周期理论与现实分析试题及答案
- VB学习经验积累试题及答案
- 软件水平考试经典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影响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法学概论考试角度的反思试题及答案
- 业务发展策略计划
- 2025年计算机二级VB创新试题及答案
- 2025车库买卖合同书模板
- 培养小班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工作要点计划
-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课件
- 2023年心血管内科学考博真题
- 保温杯生产工艺流程
- GB/T 6482-2007凿岩用螺纹连接钎杆
- 理正深基坑算例
- 公司休假销假单模板
- 《基于杜邦分析法的企业财务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
-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广东省预赛试题及解答
- DB33T 2226-2019 空气负(氧)离子观测与评价技术规范-纯图
- 高中政治教学的经验分享课件
- 办公室事故防范(典型案例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