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感动中国观后感_7.docx_第1页
xx感动中国观后感_7.docx_第2页
xx感动中国观后感_7.docx_第3页
xx感动中国观后感_7.docx_第4页
xx感动中国观后感_7.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 感动中国观后感 XX 感动中国观后感范文 4 月 19 日晚,在青海卫视 和湖南卫视举办的“永不放弃,向生命致意”赈灾晚会上, 湖南卫视主持人张丹丹深情讲述了一个省委书记与村支 部书记的碰头礼的故事。 喜欢看湖南卫视的观众都知道,张丹丹是比较会煽情 的那种主持人,许多次主持节目的“声泪俱下” ,让人们忍 不住流泪。但是这一次眼泪止不住掉下来,并不是因为张 丹丹的声情并茂,而是因为省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的故事, 很真实,很朴质,却很感人。 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4 月 17 日上午,青海省委书 记强卫来到玉树震灾最严重的结古镇以及周边村庄进行视 察。扎西大同村 263 户村民的房子在地震中全部塌了。强 卫来到这里,结果村里的村干部都不见踪影,为此一向温 文尔雅的他十分生气,发火了。 随后他路过一个物资发放点,居然发现村干部全在那 里。 强卫亲切地拉着扎西大同村村支部书记才哇的手问道: “你家里面怎么样?”这时,旁边别的干部给才哇充当起了 翻译, “家里死了三口人但是他一直没顾上,白天晚上 一直在为村里的事情忙活”强卫这才知道,才哇和他 们村里的所有干部和党员这几天一直在几个物资发放点忙 着分发物资,安顿灾民,基本没有合过眼。 强卫书记哽咽了,那一刻,他无法表达对这些基层干 部的敬意,因为在这份真爱面前语言显得太苍白了。同样, 那个七尺康巴汉子的村支部书记才哇也不知用什么语言来 表达对省委书记的感激,省委书记比谁都操心、比谁都累、 也比谁都难受,说再多感谢的话都显得苍白无力。就这样, 两个铁血男儿本能地将头碰在了一起,那一幕,感动了在 场的所有人,也感动了电视机前广大同胞。 “碰头礼”是藏族最亲密的礼节。行礼时双方脸擦脸、 额触额或头碰胸部。这种礼节只有在家人或最亲密的人远 行时才举行。作为一个省“最大的官”和“最小的官” ,一 个是省委书记,一个是村支部书记,按说应该地位悬殊, 亲疏有别。 可是在这样的地方,在这样的场合,此情此景,怎能 不百感交集?不是亲人,就是亲人,在困难面前,大家都是 一家人!他们用最亲近的“碰头礼” ,传递着一种信心、一 种力量和一种希望。 这一“碰” ,碰出了党群干群的鱼水之情;这一“碰” , 碰出了藏汉同胞的血脉之亲;这一“碰” ,也碰出了灾区人 民的必胜信念。 XX 感动中国观后感范文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 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目标只有一个, 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 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20XX 年 8 月 9 日上午 9 时许,南通市红十字会捐赠办 公室来了两位熟悉的面孔,他们是年过八旬的磨刀老人吴 锦泉夫妇。两位老人满头大汗、相互搀扶着走进来,顾不 上喝口水,从一只皱巴巴的塑料袋里掏出一个红色帆布袋, 倒出一大堆硬币、零钞,铺满了办公桌。 “这是我们老两口给甘肃舟曲灾区的一点心意!”经工 作人员现场清点,一共是 1001 元。这也是南通市红十字会 接受的首笔面向甘肃舟曲的捐款。 吴锦泉 1959 年入党,已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党龄。年轻 时,他担任过生产队队长、民兵营长、种猪场场长。如今 年过八旬,他依旧关心社会,关注时事。为村里修桥补路、 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不保留地捐献出来, 换成灾区人民的食物和药品,他说这些都是他该做的。 吴锦泉老人仅靠磨刀为生,老人曾经在四川汶川地震 和青海玉树地震时,先后向南通市红十字会捐出千枚硬币。 去年春节后,老人又带着港闸区政府奖励给他的 1000 元慰问金及辛苦磨刀赚来的 316 元来到市红十字会,捐给 了市儿童福利院。 老两口生活并不富裕,至今还住着三间 破旧的瓦房。除了磨刀,吴锦泉老人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一把刀一块钱,这一千元几乎是老人三个月的磨刀收 入!老两口的生活朴素到了极点,老伴出来捐钱时穿的黑裤 子已有 39 年了,还是出门时才舍得穿的行头。每次老人来 捐款时,南通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总会有些担心他们的生 活,但吴锦泉老人总是笑笑说:“不碍事!我才八十多,我 还能挣!” 老人多次表示,只要还能磨得动刀,就要挣点钱,做 点好事,这样这辈子最后几步路才走得舒坦。他是这样说 的,也是这样做的。 磨刀老人的故事感动了南通,他被授 予“红十字博爱特别奉献奖” ,江苏省红十字会会长吴瑞林 亲自为其颁奖。他的故事入选了南通市“道德模范百场宣 讲和网上宣讲”先进典型。XX 年 3 月,磨刀老人吴锦泉荣 登中国好人榜。 20XX 年 4 月,磨刀老人荣获第七届中华慈善奖。他的 名字被越来越多的市民记住,但“出了名”的老人依旧保 持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习惯,天天骑自行车十多公里为村民 们磨刀,即使大夏天也没闲下来。 这走街串巷挣出来的钱,流淌着多少汗水,又传递出 多少爱心。 磨刀老人真挚的情怀让人感佩,南通日报、江 海晚报、南通电视台、南通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等多家 媒体多次报道了他的事迹,中国文明网以“磨刀老人感动 南通”为题刊载了他的事迹。 张宝艳、秦艳友 阳春布德泽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 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多个日夜奔忙, 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 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科技引路 帮助更多宝贝寻亲 让更多家庭团圆 “一想到很多家长后半夜还守在网上,盼着下一条信 息就是自己孩子的,就觉得这个网的责任很重。 ” 在秦艳友眼中,妻子张宝艳是个和工作拼命的人, “自 从网站建立后,她就基本都是凌晨一两点钟才睡,早晨五 六点钟就起来了,无论走到哪儿,手机不能离,因为随时 要关注寻亲的信息。 缺觉让她在哪儿都能睡着,就这么说吧,我们一起出 差坐飞机,飞机在跑道上加速她知道,因为那时候要关了 手机,等到起飞她就睡着了。 ”秦艳友说,每天催张宝艳多 休息一会,已经成了他的重要工作。 20XX 年,张宝艳提出“建立打拐 DNA 数据库的建议” , 被公安部采纳。全国 DNA 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 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如今,在张宝艳的 电脑上,点开“公安部工作群” ,可以看到来自各地 300 余 名打拐警察参与其中。 张宝艳说:“公安打拐部门与宝贝回家建立了绿 色打拐通道。 ” 20XX 年, “宝贝回家”又率先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寻 亲领域。 “我在网站上看到一位父亲写的诗,内容是思念被 拐走的女儿艳艳和儿子健健,特别感人。 ” 张宝艳说,通过交谈,这位写诗的父亲告诉她,被拐 走的健健还有一个双胞胎弟弟张宝艳立刻联系了警方, 将健健弟弟的照片放到了人脸识别系统中进行搜索,果然, 在广东找出了一个相似度 98%的孩子,DNA 比对结果显示, 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搜索出来的那个孩子就是 1995 年被拐的 健健。 随着一个个被拐孩子回到父母身边,社会各界给予宝 贝回家网站的支持也越来越多。 20XX 年,公安部提供了 10 万元经费用于支付房租、购 买设备;通化市为“宝贝回家”解决了办公场所、车辆,通 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为网站设立了 5 个公益岗位;还有企业主 动上门提供赞助。 而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也一直恪守着宝贝回家网站成 立之初便立下的死规矩,就是无论成功与否,都不收寻亲 者的钱。各项相关收支都在网站上公示。 “现在已经有 1384 个孩子通过我们宝贝回家找到了家, 特别是 20XX 年,宝贝回家登记失踪孩子 892 名,已找到 405 名,除去意外死亡、离家出走、恶意登记的,未找到的 孩子为 105 名,找到孩子的速度反超登记丢失的速度。 ” 张宝艳说,其实,从 20XX 年 4 月份起公安部开展打击 拐卖儿童妇女的专项斗争,并规定儿童失踪报案即立案, 且将操纵流浪乞讨儿童犯罪纳入打击的范围之后,拐卖儿 童的情况已经得到了扼制,这从最近几年网站的发帖情况 就能看出来, “现在我们处理的急件很少了,多数都是十 几二十年前的积案。 ” 张宝艳说, “其实找到 1300 多个孩子不是宝贝回 家的最大亮点,隐形的社会效应在于推动了公安部门打 拐专项行动,普及了打拐知识,营造了打拐氛围,使社会 上拐卖犯罪得到遏制,更多孩子避免丢失的伤害,更多家 庭少了骨肉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