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构造 完善井网徐2_第1页
深化构造 完善井网徐2_第2页
深化构造 完善井网徐2_第3页
深化构造 完善井网徐2_第4页
深化构造 完善井网徐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化构造再认识 完善井网 提高极复杂断块(明六块)开发效果 采油三厂地质研究所 2005 年 6 月 1 一、 区块基本情况 (一)地质特征 文明寨油田构造位置处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端与西斜坡带结合部,是一个地垒型富集含油构造 。 明六块 位于地垒带东部, 东以东南倾的明 5 断层为界 ,西 部浅层 以 东 倾的明 83 断层为界, 深层 以 西 倾的 明 23 断层为界, 地层向北东、东、南东倾斜,略显鼻状, 是多组断层交切形成的破碎带。 构造走向北偏东,长约 约 1一长条西高东低,地垒断块 。 含油层位主要是沙二下、沙三上、沙三中,其次为沙三下和沙四。油层埋深 2320m,叠合最大含油面积 质储量 503 104t,标定采收率 可采储量 194 104t。按照圈闭成因分类,主要是受断层控制的小断块油藏;按照油藏物性分类为正常压力系统极复杂断块油藏。 区块突出地质特征: 1. 断层多、断块小而破碎,构造极复杂 断块区内部被许多北北东向和近南北向的两组断层切割,使断块进一步复杂化。统计明六断块区 32 口井分层资料,在沙河街组地层内钻遇断点 182 个,平均单井钻遇断点 5。据统计,在明六断块区的断块面积内被断层切割共有 86 个大小不等的断块。一般单井钻过含油断块 4 6 个,在长 700m 左右的横切剖面上,各剖面都含 10个左右的含油断块,含油断块宽一般为 100 300m,个别可达 400m,断层多而复杂,相互交错,上下相嵌,面积一般都小于 层多、断块小而破碎 给井网完善带来较大难度。 2. 含油层系多,井段长,油层物性好,油藏高度小,储量丰度高 区块发育沙二下 1上 1中 1下 1 4 套层系, 22 个含油砂组, 62 个含油小层;含油井段长 660 米左右,平均 单井电测解释油层厚度为 ,最大可达 100 米以上; 主力含油层孔隙度一般为 24 28%,渗透率平均 430 10油藏高度一般为 30,储量丰度达到 104t/ 2 明六块基本参数表 (二)开发历程 明六块是极复杂小断块油藏的典型代表,开发历程与文明寨油田基本相似,但又有其独自的特点。二十多年的开发历程中经历了以下四个开发阶段: 1. 弹性开采阶段( 1982) 区块于 1982 年 5 月投入开发,初期地层压力 井日产油 13t,平均动液面 524 米, 1984 年油水井总井 32 口,井距 300,其中油井 26口,水井 6 口( 1983 年转注 6 口),注采井数比 1: 于天然能量不足,地层能量下降快,到 1984年底压力下降到 单井日产油下降到 5.2 t,动液面下降到 1182 米,弹性产率低。 2. 完善注采井网,高产稳产阶段( 1985) 1984 年区块投入注水开发后,由于构造极复杂,且认识不足,在大注采井距下油水井连通层少,见效差,自然递减高达 为了改善开发效果,1986 年 5 月开始实施加密调整方案,部署调整井 23 口,使油 水井总井达到 55口,新井要求全部加测 深化连通认识基础上转注 9 口,形成了 40 口采油井, 15 口注水井,注采井数比 1: 采井距缩小到 150的注采井网,开发效果明显改善,实现了区块 3 年( 1987 1989 年)高产稳产,最高年产达到 104t,采油速度由 升到 上升了 百分点,地层压力由 升到 11升了 3. 含水上升,产量逐年递减阶段( 1990) 通过加密调整,注采井网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但由于构造复杂,注采对应井、层少:到 1989 年, 43 口油井开井中仅 27 口受控见效,受控井占沙二下 17 8 1 17沙三上 08 4 16沙三中68 1 7 11沙四 2合计 03 4 62地质储量( 1 04t)层位分选系数砂组数小层数含油面积( K 质含量( % )硫酸盐含量 ( % )粘度中值( u m )渗透率( 1 0 隙度( % ) 3 总井的 27 口受控见效井中有 15 口井因层间矛盾含水上升,平均单井含水上升 百分点,日产油量由 1989 年的 d 下降到 d,下降 井日降产 产量下降 104 t;另外 16 口单井单块井,产量递减快,由 89 年的 d 下降到 d,下降 d,平均单井下降 d,年降产 104 t 。由于这两个因素影响,使区块整体综合含水由 升到 上升 百分点,年产量由 89 年的 104 4 年底的 104,减产 104 t。 4. 综合治理,稳产阶段( 1996 1995 年以后,区块步入高含水开发期,由于构造落实程度不一,加上井况恶化,为改善开发效果, 1996 年以来,逐步开展构造研究工作,通过井网完善程度的不断提高,实现了明六块高含水期稳产, 1997明六块年产油稳定在 4 104以上, 2001 年以来,年产油在 104 104之间 。 综合分析明六块开发历程可以看出:构造的极复杂 性是影响区块井网完善程度以及水驱储量增长的主导因素。油田每次构造研究的新认识,都对油田开发产生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逐步细化断层、断块认识,构造认识程度逐步提高,注采井网不断得到完善和优化,提高了储量控制程度及水驱储量,取得很好开发效果。 二、影响区块开发效果的主要问题 构造的极复杂、难认识性是影响区块整体开发效果的首要问题 。 明六块整体构造格局明确,控制断块的大断层落实程度较高,但由于受多级多组断层切割,构造整体极其破碎,导致断点过于集中,破坏了地层本来的电性特征,加大了地层对比、断层组合难度,断层组合 的多解性加大了构造认识的难度,也直接导致了区块井网完善程度低、连通厚度小、水驱控制程度难以提高,区块整体开发效果受影响。 具体表现在: 1. 边界大断层落实程度较高,但由于钻井资料少,边界大断层伴生次级 4 断层落实程度低 明六块主要受走向北东、倾向东南的明 5 断层和走向东西、倾向北倾卫 7断层控制,断层落差 300左右。两条边界断层走向、倾向、落差较明确,落实程度较高,但由于钻井资料少,边界大断层伴生次级断层落实程度低,主要表现在区块东北部,明 5 断层北东延伸部明 96、明 193、明 27、明 29 井一带,有进一步滚动扩 边、形成产能、构建井网的潜力。 2. 区块内部低序级断层认识不清导致注采井网完善程度低,水驱控制和动用程度不均衡。 低序级断层是断块内部发育的小断层,与上一级断层交切,对主断块内的油、气、水聚集和分布有控制作用,是进一步形成含油小断块的主导断层,落差 30不等;再次一级断层一般小于 30 米,最小有 5 米左右,进一步切割断层使断块复杂化,对油水井连通关系、剩余油分布有重要影响。这类断层落实程度不一: 落实程度高的小断块注采井网完善程度高,开发效果好,采出程度高; 落实程度低的小断块注采井网完善程度低,开发效果差 ,采出程度较低,属潜力区域。 区块不同类型小断块基本情况表 据统计,经低序级断层切割,在明六块之内,大大小小共有断块 86 个,相互交错,上下相嵌,面积一般都小于 于构造的极复杂性,导致区块认识难度大,开发效果难以提高,主要表现在: 由于断块小而多,往往一口井钻遇多层系多断块,形成“有采无注、有注无采”的现象,注采系统难以完善,采出程度不均衡,储量损失严重。据地质 工业落实程度高小断块 40 248 4 9 . 3 1 1 3 . 6 9 9 . 8 4 0 . 2 4 2 8 7 . 9 2 0 3 . 1 8 1 . 9 1 6 2 . 6 6 5 . 6落实程度低小断块 46 255 5 0 . 7 7 1 . 4 5 4 . 4 2 1 . 3 3 3 7 6 . 2 1 5 7 . 6 6 1 . 8 1 3 8 . 2 5 4 . 2区块合计 86 503 185 1 5 4 . 2 3 0 . 6 5 6 8 3 . 3 5 3 6 0 . 7 7 1 . 7 3 0 0 . 8 5 9 . 8水驱动用程度%累积采油 1 0 4 1 0 4 1 0 4 1 0 4 水驱控制程度%区块类型 个数控制储量 1 0 4 5 统计,有近 20 个左右小断块单井钻遇,无法水驱动用,近 80 104 t 左右储量处于弹性开采状态。 单井单块情况统计表 内部可疑断层不确定 性导致注采井网适应差,连通厚度小,水驱控制程度不均衡。 从平面上看,统计区块 39 口油井开井,只有 22 口见效,仅占开井数的 并且大部分都是单向受效,连通厚度小,见效油井产量增长不明显,非见效井产量更低;统计 22口受控井连通厚度只占射开厚度的 47%;水驱控制程度为 水驱动用程度 三、不断深化构造再认识、完善井网的主要做法 由于油藏构造极复杂,加上多套含油层系形成不同的沉积体系,造成油藏的油水关系、富集规律被破坏, 决定了 对油藏的认识是一个 不断深化提高的过程 ,只有应用 新技术、新方法 ,在不同阶段选用与实际需要相适应的主体手段,进行精雕细刻的基础地质研究,通过不断的认识 实践 再认识,才 能不断深化地质认识,不断提高油藏开发水平。 (一) 明六块构造再认识的 特色 做法 1. 大量的、反复的、多轮次的地层对比 文明寨油田主体各段地层都有比较稳定的标志层,构造简单地区地层极好对比,但对于明六块来说,由于断层多,标志层大部分被断掉,而断点往往又比较密集,使得地层的电性特征常常变形,再加上岩性本身的变化,给地层对比带来很多困难。为此,我们 采用大量的、反复的、多轮次的对比方法: 以油藏总体构造、地层产状、油水系统、动 态特征为背景,对照基准剖面及标志层特征逐段对比, 先抓可信段、 由已知推未知, 再上下对比,缩短变形段,最后确定断点,对比中综合考虑 踪剂等监测资料,试采动态资料,采取“由近及远或由远到近,新老井剖面相互求证、长短剖面结合”。 地质 工业单井单块 20 20 10 4 10 4 区块类型 个数控制储量 10 4穿过井数( 口 ) 6 一是编制地层对比图、等厚图掌握地层 变化规律 明 6 块位于油田边部,与文明寨油田标准对比 剖面 中的标准井距离较远,而且 地层横向变化大,加上复杂断块上 同生断层很多,使地层厚度有许多局部变化, 且标志层常常被断掉, 完整未断缺的井点较少, 为此我们选择一批剖面相对完整、可靠的,分布到各个部 位井,组成井距不太大的 10 条条骨干对比剖面, 编制了地层变化大砂层组地层等厚图,来 掌握 各砂组的地层变化规律。 编制地层等厚图时, 考虑 单元小,就能有较多的井点保持完整剖面和可靠数据,也减少了骑墙(跨断层)的井点数。但分得太细,则相对误差变大,也容易引人假象。 故明 6 块 分到厚度 50 100m 的 砂组 比较恰当。 其次 是按客观的地层厚度变化规律来绘等厚线。 如 同生断层上升块厚度减薄,下降盘厚度增加。在同一个断块内则高部位厚度小,低部位厚度大。对于存在着这样规律的断层断块,就应根据可靠的控制点上的厚度值,参照断层和断块的形 态来勾等厚线。可以把断层缺失带画成等厚线密集带,也可画成断缺带。切不可像一般油田的等厚图那样采用简单的内插法画等厚线。 如明 6 块主力油层 沙三上 3的地层,最厚 75 米,最薄 40 米, 区内即有长剖面,又有短剖面,很多井又通过多条断层,通过对 对比剖面的分析,发现造成 地层厚度变化的主要是 砂体变化,故根据 沙三上 砂体分布图了编制 沙三上3 顶地层厚度 分布图,分析其地层变化规律是:物源来自北方,总体上在中部一条河流带厚度大,向南变薄,向两边变薄。 二是加大断块边部、结合部零星井的地层对比力度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重点是对断块 含油区内的井进行地层对比,对边部、结合部的零星井 ,因为 距离主力区较远,仅进行大层对比, 没有进行仔细对比研究, 复杂断块油田上, 而 这些层位中的断点对研究含油层位的构造和断层是很有用的。 故 对本次对 断块区外井、非含油层系的地层也 进行 认真 对比 ,做到把这些层位中的断点识别出来。 三是 应用多种动态资料和监测资料尤其是 料帮助对比 由于断层多,因此内部部分小断层仍然难以识别,对于这些断点密集,地层难以确定的地方,结合其他信息(如 测得的压力差别, 料指示 7 的断点位置,试采动态资料等凡可用资料综合应用)进行认 识。 凡可用资料都要综合考虑,做到每个断点落差、层位尽量准确。 例 1、 用 有 料的加密井,则可以借助于各层段压力的差异,先将地层划分为几段,然后再进行各段的细致对比,这样利用 料可以缩短地层对比时间。例如明 208 井 料共 12 个点,压力系统可大致分为三段:第一段压力平均值为 力系数平均为 二段为沙三上,压力平均值为 均压力系数 三段沙三中压力平均值为 均压力系数为 中沙三上有一个单层,在地层对比中既可放在沙三上 ,也能放在沙三中, 料表明该层压力极低和沙三上同属一个压力系统,这样很快确定了该层应为沙三上砂层。因为多种资料已确定该井沙三中、上之间的断点应组合在东南倾断层上,明 208 井沙三上地层与 1982 年投产的明 50 井同块,而沙三中与 1986 年投产的明 195 井同块,明显的压力差异确定了这个断点位置应在该层底部。 例 2、 料也可指示断点位置; 本区的各井往往要钻穿几个断块,而不同的断块具有不同的产状特征,根据所钻遇井段内不同段地层产状的变化,可以确定断点的位置,提高地层对比的认识。 如明 389 井,沙二下、三 上层系分界点不清。而从该井 果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在 1815m 附近有一条断层通过,由此较准确地划分出了沙二下、三上的分界线。 例 3、 试采动态资料的应用 应用新井水淹层测井资料分析层间动用状况,结合邻近注水井注入剖面,帮助进行对比。 如明 388 井,上部的沙三上层系的砂组分层难度大,无法准确判断。通过该井的测井资料、并结合邻井油井明 124 水淹资料、水井明 353 井历次吸水剖面综合分析,准确地划分出了沙三上 8 认识结果 : 基本统一了明六块及周边井新老井的对比关系,经统层对比发现有部分井地层分层需要变动,有 层位变动大的、界线划分不一致的、断距数据变动的,也有新增断层的。层位变动大的如明 208 井在 的断层下面经对比后发现沙三中 2 的地层缺失,应当为沙三中 7。新增断层的如明 23 井在 3m 的断层。断层变动的如明 96 井 181m 的断层,变更为 160m 的断层。 表 3 地层变动井号表 井数 井号表 28 2. 分析 构造力学特点, 按落实程度高低、分序级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研究 文明寨油田 2000 年采集了 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地震资料 、 钻井资料的结合 多年开发资料 ,可 较准确地识别 控制油田的 二 级 断层和 控制 断块 的三 级 断层。 但本区域构造太过破碎,而 对 关系到能否实现有效的注采完善的四级断层认识,以及大量孤立小断点的存在,使断点的组合有着极大的多解性。针对这一特点,采用按落实程度高低分序级采用不同 方法进行研究,指导开发,从而不断提高水驱控制和动用程度。 ( 1) 文明寨油田构造 力学 特点及断层组合方法 文明寨构造为拉张盆地,按照王平含油盆地构造力学原理分析,地应力类型为 ,即地应力最大主应力在垂直方向,且水平方向都是压应力,见图 : 9 这种类型地应力发生的断层是共轭的两组正断层,走向都平行于其中一个方向,原始倾角大约在 600 左右。有时两组都发育,有时只发育一组,取决于地质条件。具体地说,主要发育的是岩体移动有利于能量释放的那一组。而一旦其中一组发育,应力释放会抑制另一组的发育。 因此文明寨具 有以下构造特征: 一是塑性摺曲不发育,如果一个断块内有地层产状的急剧变化,表现出强烈褶曲,很可能在断层断块的组合上有错误,就需要检查一下断层断块的组合上是否存在间题。 二是单一的正断层。 三是正断层系统定向性差,表现为走向多变,时常出现弯曲的断层,时常出现断层的分叉与合并。一级和二级断层,方向是比较固定的,但也很容易有局部的弯曲。三级断层的定向性更差一点。其走向往往与区域断层有很大的交角,其至近于正交也是有的。四级断层都是在非常局部的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走向更不固定。且终止于主断层上。然而区域拉张力仍有一 定控制作用,相对来说平行区域构造走向的还是略多一点。 四是构造、断裂活动具强烈的沉积同期性。 五是正向构造周全度低,正向构造的形状非常不规则。几乎没有四翼齐全的背斜和弯窿构造。 六是拉张盆地内常常出现滚动构造,它们经常与同生正断层相伴生。断层下降盘一开始出现就具有凹形的弯曲断裂面,愈近地表愈接近直立,会增加两盘地层倾角的差异。如果下降盘地层原来就向断层倾斜则倾角增加,如果下降盘地层原来向断层方向上抬,则地层倾角会减小甚至转为向断层倾斜。有时某种因素阻滞了这种滚动,则在下降盘的浅部出现与主断裂倾向相反的,剖面 上组成 y 字形的补偿断层, 图 滚动作用及补偿断层形成示意图(抄自 . K . 1965 ) 10 七是低序级断层是局部构造应力影响下产生的,在主要断层发育过程中局部构造应力变化较快,所以断层活动时间短是合乎道理的,也是绝大多数低序级断层切不开高一级断层的原因。纵向上,很少能通过大段泥岩。多数此类断层倾角比较陡,在 60之间。这也可能与发育时间短因而滚动作用不强有关。 八是低序级断层有时密集,然而它们并无固定走向,因而不能把他们看作复合断层。有时高一级断层附近分布有许多小的低 一级断层,这些地带只能被看作破碎带,不能以复合断层的方式组合。 ( 2) 按落实程度高低、分序级采用不同方法进行 构造 研究 I 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 +滚动的新钻井资料来落实边部构造 明 6 断块区由 走向北东、倾向东南的 明 5 断层、 走向近东西、南倾的 明 14 断层东端构成区块东南边界,西边界为 走向北北东、东倾的 明 83 、 23 断层,北部边界为 走向近东西、 北 的 卫 7 断层东端,区块东北部局部小块有油水边界。地层向东南和东北倾。这些 边界断层走向、倾向、落差较明确,落实程度较高,但由于过去仅有二维地震,除 西边界明 83 、 23 断层因 钻井资料较多 外,其余边界 上钻井资料少,边界大断层伴生次级断层落实程度低,需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 +滚动的新钻井资料来落实边部构造。 部构造研究以多方向的油藏剖面加密为基础,不断应用多种监测资料和动态反应资料,逐步提高对低序级断层的认识程度; 构造复杂是明 6 块最大的特点,断块最大含油面积不超过 该块地层倾向各部位不一样,北部北倾,东部东倾,南部东南倾,略显鼻状。只看平面构造图得不到全面的概念,一口井穿过多个断块、多套层系,要分析清楚它与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的注水井或生产井的关系,没有 足够的油藏剖面,很难建立起地下构造形态的立体概念。因此首先要 编制建立大量油藏剖面,其次 由于断层太密集,地层难以对清,加上地层倾角变化大,断层组合存在多解性,必须应用多种监测资料和动态反应资料,建立规律性的构造格局,才能 合理组合断层。 11 i 加密多方向油藏剖面,合理组合内部断层 文明寨油田大的构造格局较为明确,控制油田和断块的 一、二级 断层的 断层组合和切割关系较为明确,但众多低序级断层一般落差 20,只有极少数超过 100 米。有的还不到 10 米。延伸长度一般只有 1里,有许多延伸只有数百米。大多数此类断层是叠加 局部应力后产生的,定向性差。由于延伸短,往往一个断层只有一二口井钻遇;由于数量多在一个小范围内许多井出现数目众多的断点,很难准确地选出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几个断点。所以很难保证其组合的正确性,故编制通过各个方向的油藏剖面,做到过每口井都有剖面,来清楚展示井间的上下构造关系、油水关系。 由于单井钻遇断点多,必须综合考虑地层倾向、断层倾向、落差、油水关系、动态反应等,将断点组合得符合地质规律,使通过每口井的每一个断点在各个方向上的组合均不矛盾。 因而每增加一些新井就必须补绘通过新井的油藏剖面图,这样大多数井都通过 2剖面。经统计,到目前已经编制油藏剖面 45 条,绝大多数井都通过了 3 个以上方向的剖面,建立了每口井在地面和地下空间概念,根据油藏剖面图落实和修改了区块 5 个层系构造图,从而为完善注采井网打下了基础。 合运用各种测井、测试技术,深化对可疑断层认识 为正确认识低序级的断裂,确定了以“井组、断块”为出发点,通过强化监测资料的录取,综合应用监测资料、注采反映资料、地层对比资料,来“块间找对应、井间找连通”,实现了断裂系统的细化认识。在研究和深入的过程中为了认识低序级小断层,在前期研究基础上, 综合应用 示踪剂、C/O 测井、新井水淹层测井资料,动静结合分析验证连通关系, 开展断块内部构造再认识。 试技术的应用 本区构造复杂,断层多,断块多,搞清小断层的分布规律难度比较大,而这些小断层,影响着井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影响着开发挖潜措施的实施及开发效果的提高,注水开发以后,一般情况下,接近原始压力的高压层多处封闭断块,压力系数下降的层段有对应井注采,压力剖面反应突变点附近即为断点位置。通过 得的地层不同层段压力的变化情况,可以确定井之间的连通关系,修改对井区构造的认识。在极复杂断块油藏, 料的测 试和分析显 12 得尤为重要。 如根据新明 127 井 合分析发现明 31 含油断块。 地层倾角测井资料的应用 地下构造的隆升和断块的差异升降,使沉积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并形成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根据倾角矢量图的解释结果能够准确地确定地下构造位置和地层产状。 中原油田所处的东濮凹陷受渤海湾裂谷系拉张地质应力的影响,使得整个凹陷内分布着多种正断层,由于断层的切割形成了复杂的断块油气田。 本区由于断层极其发育,特别是小断层特别多,而小断层的产状及分布规律难以确定,影响到对复杂断块构造的认识,利用地层倾角资料可以帮助确定地 层、断层的产状,提高对复杂断块构造的认识, 例如明 390 井的区块地层及构造产状确定比较困难,利用明 390 井 试资料确定该块地层倾向东南。 生产动态资料的应用 文明寨油田自 1982 年投入开发以来,经过了二十余年的注水开发,注水开发积累了大量的动态资料,应用动态资料对油水井之间关系的认识能提高对复杂断块断层及构造的认识。 A:应用示踪剂监测资料分析井间连通状况,解决了 15 个井组动静不符的问题。明 159 井组示踪剂监测发现卫七、明 145 分属两个小断块,对明 145、180 沙二上 2层段补孔,日增油 8 B:应用 C/O 测井资料分析层间动用状况,反推注采对应关系,验证构造合理性。明 117 井 C/O 测井资料表明沙二上 4 5沙组未水淹,进一步分析认为该井与明 189 分隔,为单井单块,挤堵对应高含水层后补开沙二上 4 5 生产,日增油在 20t 以上; C:应用新井水淹层测井资料分析井间连通关系。新井组合测井解释的未水淹层可能无对应注水井,也可能由岩性变化引起,实际工作中应区别对待,仔细求证。明 379 井通过水淹层测井综合分析,认为沙三上油层与水井明 114不连通,处于原始未动用状态,补孔生产日增油 8t。 D:动静结合分析验证 连通关系。文明寨油田储层物性好,连通井注采反 13 应周期短,若注不进或采不出、长期无明显见效迹象,则一定不连通。如明217 井转注后原认识同属一块的明 367、新明 128 半年不见效,而认识处于下降盘的明 246 则见效见水含水上升,水井动态调水后又见效增油明显,综合分析证实明 217 与明 21、 246 同处一块,缩小井距后注采反应加快。 于构造极复杂的区域在考虑经济储量的前提下, 通过部署加密井来提高构造认识。 通过上述方法,仍无法认识清楚的区域,通过开展合理井网密度等一系列基础研究,进行经济效益界限评价,优选储层发育稳定 、油层厚度大、储量丰度高、井距合理的区域实施加密,用新钻井资料进行构造再认识,之后再进行井网调整和完善。 i、通过开展合理井网密度等一系列基础研究,明 6 /达到最优井网密度 38 井 /可补打加密井 13 口,总井数达到 83 口,最优井网采收率应达到 40%左右。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在现有油田开发技术和财税体制下, 单井经济储量界限估算为: 单井控制地质储量 104 t,单井可采储量界限 104 t 优选此类区域 6 个(明 112、明新 129、明侧 129、明 211、明 115、明 206)。井距在 100间,油层厚度在 30 米以上,单井可采储量大于单井可采储量界限,区域通过井网加密认识构造,逐步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储量控制及水驱控制程度 ,增加可采储量。 3、认识结果 ( 1) 新发现了明 398 断块区 在总结以往成果及油藏特征的基础上,对明六块边部构造及油藏特征进行了重新认识,认为明六块边部 1983 年完钻的明 96 井沙三上应处于边部另一 14 断块内,据此对该井产能进行重新分析,在构造研究基础上部署滚动扩边井明398、 399 两口井落实构造边界。明 398 井 2004 年 7 月完钻,完钻井深 2300米,在沙三上见到良好油气显示,电测解释沙三上油层 8 层 , 8 月份射开沙三上油层 2 层 ,初期日产油 ,含水 50%。初步圈闭 明 398断块 : 东倾的明 5 断层向东北延伸和西倾的明 33 断层以及内部新发现的明 96断层、明 398 断层形成一个断块区。 圈定含油面积 效厚度 储系数 104t/算该块地质储量 40 104t。 ( 2)内部构造认识进一步提高: 通过构造研究方法应用,内部构造认识得到一定提高,按认识程度高低分为两类: 构造落 实程度高区域 (落实 6 个整状断块, 20 个单井单块) 整状断块:经前期总结及构造再认识,划分出区块内部整状断块有 6个,此类断块分布在沙二下的明 32 断块区、沙三上的明 124 断块区、明 178断块区,沙三中 6 201 断块区,沙三下明 170 断块区、明 113 断块区。断块最大面积 0.3 小面积 制储量约 160 104t,约占总储量 30%,此类整状断块区的特点是构造相对简单,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注采井网,水驱控制、动用程度高,采出程度高,含水高,挖潜余地小。 单井单块:经初步研究和统计,有近 20 个 左右小断块单井钻遇,断块面积一般在 控制储量约 80 104t,约占总储量 15%左右,此类断块区的特点是构造复杂,平面上控制面积小、储量小,纵向上钻遇断块多、油层厚度大,不能形成完善的注采井网,水驱控制、动用程度极低,挖潜手段少。 构造落实程度低区域 此类区域遍布区块大部分范围,面积分散,控制储量约 260 104t,约占总储量 50%左右,此类断块区的特点是构造极复杂,常规手段难以认识,注采关系复杂,注采完善程度低,但储层发育稳定、油层厚度大、储量丰度高,是主力挖潜区域。 15 ( 二)依据自然断块规模分层次制定相应的调整治理思路 根据复杂断块油藏的特点,开发后期 调整治理思路 应是:根据 自然断块规模 ,以控制断块区内主力油层为目标,在构造相对简单、油层厚度大的断块区以提高层间动用为主,而在极复杂的区块或油层厚度相对较小的断块区就不必分层系。 1. 边部滚动增储、构造逐步落实、井网调整完善过程 为进一步控制新增储量、深化认识,陆续 沿垂直构造主测线部署滚动扩边井 6 口井, 加密后构造认识程度进一步提高,目前该块共有油水井 9 口(其中老井 1 口明 96 井),其中油井 7 口,水井 2 口(明 ),初期日 ,目前日产油 , 综合含水 累计产油 10391 吨,初步建立了沙三上注采井网,注采完善正在进一步研究和实施中。落实地质储量 40 104t, 增加可采储量 15 104 t, 新增 水驱控制储量 6 104 t,增加水驱动用储量 104 t。 明 398 块油井投产效果表 2. 构造简单、注采井网相对完善的整装区井网进一步完善、优化 针对区块内部部分构造认识比较清楚、构造相对简单的区域,总结前期认识规律,结合动、静态资料,细分断块,进一步完善、优化注采井网和层系的细分,充分动用水淹程度较低 及、差层潜力。 经前期总结及构造再认识,划分出区块内部整装断块有 6 个,涉及 9 个井组,分布在沙二下的明 32 断块区(明 127、明新 51、明 352 井组)、沙三上的明 124 断块区(明 199 井组)、明 178 断块区(明 178、 363 井组),沙三中 6油 含水 液面 产液 产油 含水 液面398 0 4 . 8 . 6 三 上 . 36 4 1426 0 1244 5481399 0 4 . 1 1 . 5 三上 32 728 1889 1230430 0 5 . 1 . 3 三上 1980 1885 1715431 0 5 . 2 . 1 0 三上 1822 1785 579432 0 5 . 3 . 2 5 三上 1519 8 4 1847 1035433 0 5 . 5 . 1 5 三上 72 20 71 275434 0 5 . 5 . 4 三中 366 1777 76 5 . 1 8 - 2 4 实施井温找436 0 5 . 5 . 4 三上 0 2088 已转注合计 8 口 425 571 10391备注井号 投产时间 生产层位初期生产状况 目前生产状况累产 16 明 201 断块区(明 201 井组),沙三下明 170 断块区(明 170 井组)、明 113 断块区(明新 113 井组)。这些断块最大面积 0.3 小面积 制储量约 160 104t,约占总储量的 30%。此类整装断块区的特点是构造相对简单,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注采井 网,水驱控制、动用程度高,采出程度高,含水高,挖潜余地小。 针对这些区域层间矛盾突出、单层突进严重、水驱效率低的问题,确立了“油井以堵水为主,水井以转注、调剖挤堵、细分层系建立局部差层井网为重点”的开发思路。通过转注、细分、调剖 (驱 )、分层增注等精细挖潜措施,提高层间动用,使井网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共实施配套工作量 15 井次,其中转注 2 口,分注 7 口,调剖 4 口,增注 2 口,实施后 增加水驱控制储量 5 104 t,增加水驱动用储量 6 104 t,增加可采储量 104t。 如明 363 井组,原北部水井明 23 井因 套变沙埋沙三上 4油层较早,在此区域水驱动用程度相对较低。我们通过对南部的明 363 井实施补孔细分出沙三上 4 后强化水驱动用,油井明 200 井见效日增油达 。 3. 构造清楚、单井单块 对于构造落实程度较高,单井单块的区域,结合动态资料,深入分析单井产量变化规律,及时提出合理的配套措施,改善产量结构,提高采出程度。 经初步研究和统计,有近 20 个左右小断块单井钻遇,控制储量约 80 104t,占总储量的 15%左右,此类断块区构造复杂,平面上控制面积小、储量 小,纵向上钻遇断点多、油层厚度大,不能形成完善的注采井网,水驱控制、动用程度极低,挖潜手段较少。 通过补孔、深抽等方式提高弹性采收率。共实施油井工作量 12 井次,其中补孔 5 井次,泵加深 7 井次, 累计增油 1100t。 4. 对内部极复杂难认识断块区进行井网加密调整完善 在区块内部存在着大量构造极复杂、落实程度较低的区域,需要通过加密井网,进一步落实构造,调整和注采完善,提高动用程度,增加可采储量。 此类区域遍布区块大部分范围,面积分散,控制储量约 260 104t,占总储量的 50%左右,此类断块区的特点是构造极复杂 ,常规手段难以认识,注采 17 关系复杂,注采完善程度低,但储层发育稳定、油层厚度大、储量丰度高,是主力挖潜区域。 2004 年区块共实施加密井 10 口,通过井网加密进一步深化了构造认识,新落实断块 7 个(明 205、 50、 115、 206、新 129、侧 129、 200 断块),在构造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调整和注采完善,落实了 9 个井组 25 口油水井注采对应关系,实施转注 2 口,分注 3 口,调剖 2 口,增注 1 口,增加受效方向10 个,原来有注无采、有采无注的状况得到改善, 增加水驱控制储量 21 104 t,增加水驱动用储量 12 104 t, 增加可采储量 104 t。 典型井(明 389 井):该井所处区域虽然构造复杂但钻遇油层厚度大,精算井距与单井控制储量后进行部署, 6 月 10 日完钻,钻遇沙二下、三上、三中、三下油层 20 米 /10 层、水淹层 /17 层,增加地质储量 5 104t,增加可采储量 104t。 2004 年 6 月 24 日投产时选择邻井产能高的沙三下 7油层 /2 层,投产初期日产油 39.5 t,含水 1%,目前日产油 水 3%,已累计产油 5031 t。在进行精细分层及构造认识后勾划出沙三下这一井区的构造井位图及含油面积, 为此区域下步的井网重建奠定了基础,后续部署的明 377 井 12 月完钻,钻遇沙二下、三上、三中、三下油层 /16 层、水淹层 /11 层,构造得到进一步落实,落实沙三下含油面积 实可动用储量 5 104t,下步可通过调整建立注采井网。 典型井(明 395 井):通过加密验证了明 112 井区油井明 112 与水井明 201、205、 206、新 208 之间的注采对应关系。该井钻遇目的层油层 /2 层、干层 /9 层、水淹层 /15 层。 2004 年 2 月 28 日投产沙三中 /8 层,投产初期日产液 38t,日产油 水 30%,目前日产液 产油 水 61%;通过水淹层分析及压力研究,认为在沙三上、三中 1 明 112 与水井明 201、 205、 208 属同一构造区,三中 5 与明 206 属同一区域;在此基础上,调整了注采井网:恢复明 201 沙三中 1 注水,明 206 18 分注三中 5 与明 395 井形成注采对应。水驱控制和动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形成注采后明 395 井持续稳产高产,年累产油已达 2225 t,落实水驱控制储量 5 104t,增加水驱动用储量 104t,增加可采储量 104t。 四、效果评价 截止 2005 年 5 月,明六块总井数达到 82 口,油井 50 口,开井 47 口,水井 32 口,开井 28 口,井网受控率提高 表 4);增加动用地质储量 40104t,增加水驱控制储量 32 104t,增加水驱动用储量 104t,增加可采 储量 104t,采收率提高 日产液 164 t,日产油 120t,综合含水下降 年产油增加 104t,采油速度提高 综合递减稳定、自然递减同比减缓 百分点。 表 4 井网受控情况对比表 时间 总井数 (口 ) 受控井 不受控井 小计 油井 水井 小计 受控率 (%) 单向 双向 双向以上 1 34 27 26 3 10 3 8 2 50 32 43 6 14 3 7 差值 21 16 5 17 3 4 0 、 结论建议 1. 极复杂断块构造认识过程的滚动性决定了其调整、完善工作的渐进性,只有“遵循认识规律 ”适时采用适当方法和手段才能逐步实现构造认识的不断提高,实现每次调整在完善程度上有所进步,油层动用状况会有所改善。 断细化断层断块和内部构造研究,不断增加动用断块数和剖面连通厚度,仍然是提高进行注采调整的基础工作。 须以独立断块和注采井组为基本的分析研究单元,综合应用各种动静态资料和监测信息,动态分析储层动用状况,采用井间接替、层间接替、块间接替的措施对策实施挖潜。 前期研究基础上,继续开展下一轮次的构造再认识、井网调整、 19 完善工作。 目 录 一、区块基本情况 (一)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