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T 29257-2012 纺织品 织物褶皱回复性的评定 外观法》是一项国家标准,主要规定了通过外观评价方法来测定纺织品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其褶皱恢复能力的方法。该标准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织物,包括但不限于棉、毛、丝以及合成纤维等材料制成的面料。

根据此标准,测试过程主要包括准备试样、处理试样(如洗涤或干洗)、干燥、熨烫、再处理(如果需要的话)、最后进行评级几个步骤。其中,关键点在于如何准确地模拟实际使用条件下织物可能遇到的情况,并据此评估其抗皱性能。

对于试样的准备,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并确保尺寸符合实验需求;处理方式应依据产品标签上的护理指示来进行,以反映真实使用情况下的表现。之后,按照规定的条件对样品进行干燥和/或熨烫处理。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需保持操作的一致性,以便于不同批次间的结果比较。

评价阶段,则是基于视觉观察,将处理后的样品与标准图片或实物对照,给出相应的等级评分。评分系统通常采用数字表示,数值越大表明织物的褶皱回复性能越好。此外,还应该记录下任何影响结果的因素,比如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

整个标准旨在为行业内提供一个统一而科学的方法来衡量不同类型织物抵抗折痕的能力,从而帮助制造商改进产品质量,同时也让消费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所购买产品的耐用性和易护理特性。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12-12-31 颁布
  • 2013-06-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_T 29257-2012 纺织品 织物褶皱回复性的评定 外观法_第1页
GB_T 29257-2012 纺织品 织物褶皱回复性的评定 外观法_第2页
GB_T 29257-2012 纺织品 织物褶皱回复性的评定 外观法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_T 29257-2012 纺织品 织物褶皱回复性的评定 外观法-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ICS5908030 W 04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B/T292572012 纺织品 织物褶皱回复性的评定 外观法 TextilesEvaluationofthewrinklerecoveryoffabrics Appearancemethod (ISO9867:2009,MOD)2012-12-31发布 2013-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 布 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GB/T29257201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给出的规则起草 GB/T1.12009、GB/T20000.22009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 纺织品 织物褶皱回复性的评定 外观法 ISO9867:2009 。本标准与 的主要差异如下 ISO9867:2009 : 删除了范围中注的内容 ;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 由我国标准代替了对应的国际标准 , ; 修改褶皱测试仪的图片为示意图 同时明确了上下压头的直径 距离 上压头下降速度以及旋 , 、 、 转角度 ; 简化了第 章的内容 明确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按 的规定执行 5 , GB/T6529 ; 中 明确上压头下降速度为7.5 , (20010)mm/min; 中 明确试验负荷为7.6 , (39.21.0)N; 删除了 中关于把评级前的回复时间统一为 的说明 8.1 24h ; 删除了 中关于三维褶皱回复样卡的内容 在附录 中增加样卡图片 8.2 , A ; 删除了 的注 8.4 ; 修改 中的表 为织物褶皱程度的描述 评级方式由采用样照评级改为视觉描述评级 8.5 1 , ; 删除了国际标准的附录 和附录 增加评定织物褶皱回复性的样照作为国家标准附录 A B, A。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标准分技术委员会 归口 (SAC/TC209/SC1)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宁波市纤维检验所 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宁波纺织仪器厂 : 、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邝湘宁 胡君伟 石东亮 金美菊 洪武勇 : 、 、 、 、 。 GB/T292572012 纺织品 织物褶皱回复性的评定 外观法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外观法测定织物褶皱回复性能的方法 。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织物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 ,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 , ( ) 。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 GB/T251 (GB/T2512008,ISO105-A03:1993,IDT) 纺织品 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 GB/T6529 (GB/T65292008,ISO139:2005,MOD)3 原理 试样在褶皱仪中扭转一定角度 对扭转后的试样施加定负荷一定时间 使其产生褶皱 将褶皱的试 , , 。 样在标准大气中回复规定的时间 然后在规定条件下对其外观起皱的程度进行评级 , 。4 仪器 41 褶皱仪 . 包含一个可升降的圆形上压头 一个固定的圆形下压头 上下压头直径均为 上压 、 , (89.00.5)mm, 头初始位置距下压头 上压头下降速度可控制在 范围内 保证上压头 (1101)mm, (20010)mm/min , 下降到底的同时旋转 褶皱仪具有一对夹持器 用于夹持试样 褶皱仪示意图见图 (1801)。 , 。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