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T基本操作技术 1 n 颅脑 CT检查多采用横断面扫描,亦称轴位扫描。适用于脑瘤、脑血管 意外、颅脑外伤、颅内炎症、先天性颅脑畸形、术后和放疗后复查, 以及对一些脑实质性病变等检查。 n (一)横断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中,下颌内收,以 外耳道与外毗的连线,即 听毗线(简称 OML)为基线;也有用听眶线,即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 线;或听眉线,即眉上缘的 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为基线的。扫描时从基线开始向上扫描至头顶。 一般扫描 12层即可。多采用扫描层面与基线平行的扫描, 25cm的扫 描视野,层厚 10mm,间隔 10mm, 256 x 256或 320X 320矩阵。脑 部扫描应注意一定要包到头顶,此区域是颠痫病灶的好发部位。对后 颅窝及桥小脑角区的病变。 描层面应向头侧倾斜与 OML成 15”夹角。 扫描发现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区域作重叠扫描或加薄层扫描。 颅脑 CT扫描技术 2 颅脑 CT扫描技术 n 2图像显示:观察脑组织窗宽选择 80 100,窗位 35左右。对脑外伤及与颅壁相连 的肿瘤,均需同时观察骨组织,即窗宽为 1000,窗位为 300左右,以确定有无颅骨骨 折及颅骨破坏。 对耳鸣患者及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 内听道骨窗,以观察内听道口有无扩大。 3 n (二)增强扫描 在平扫的基础上,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肿 瘤性的病变,均需加增强扫描。 1扫描前准备:患者增强前 4 6h空腹,且做碘 过敏试验呈阴性者,方能实行增强扫描。 2扫描技术:扫描条件和参数同轴位平扫。以 2 5 3mL 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 50mL,再对 平扫范围进行扫描。 3图像显示:观察图像的窗宽、窗位同平扫图像 。可利用光标测量病灶大小和 CT值帮助诊断。 4 颅脑 CT扫描技术 n (三)冠状面扫描 主要用于鞍区病变的检查。也适用于大脑深部、大脑凸面、接近颅底 的脑内和幕下病变的显示。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头部过伸,即采用检查颅底的顶 颏位。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片,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 OML垂直的原 则,倾斜扫描架,选择扫描范围及层厚层距。扫描鞍区应根据扫描层 面尽可能与蝶鞍后床突平行或与鞍底垂直的原则,视蝶鞍大小选取 1 3mm层厚和层距, 512 x 512矩阵,扫描视野 25cm。常采用直接冠 状位增强扫描方式,从蝶鞍后床突扫描至前床突。增强方法同轴位增 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即对鞍区行冠状面增强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冠状面图像窗宽选取 300,窗位 40左右。常采用局 部放大或再次重建技术(改变视野为 15cm)观察鞍区。由于再次重 建放大技术提高了密度分辨力,可显示出体积仅数毫米的微小腺瘤及 它的许多间接证象,对大的垂体瘤可分辨其与血管的关系。因此成为 诊断垂体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5 颅脑 CT扫描技术 n (四)脑 CT血流灌注扫描 CT灌注成像可以在脑缺血性卒中发作的超早期显示病灶,半定量 分析及动态观察脑内缺血性病变的位置、范围及程度等脑血流动力学 变化。其不足之处是现在临床应用中的主流机型只能进行单一层面的 检查,对病变的全貌缺乏足够的了解。而近两年推出的多层螺旋 CT( MSCT),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有望能部分替代 MRI和 EBCT。 1扫描技术:常规进行 10mm层厚, 10mm间隔的颅脑 CT轴位扫描, 选定某一层面为重点观察层面,然后以 2 5 3mL s的流速静脉注 射造影剂 50mL,注药的同时对选定层面进行持续 30 465的单层连续 动态扫描,最后进行常规轴位增强扫描。 n 2图像显示:在病变测及对测相应部位选取兴趣区,获得兴趣区的 时间 密度曲线,通过增强扫描前后不同时相的 CT图像的动态变化 来观察脑组织的血液动力学状态。 6 颅脑 CT扫描技术 n (五)脑池造影 CT扫描 对于桥小脑角、脑干以及鞍上池区域的病变, CT扫描有时不能明确诊断, 可辅以脑池造影检查。由于 MRI对幕下小脑的病变、桥小脑角的病变,诊断 微小听神经瘤和管内听神经瘤有其独特优势,且为无创性检查,病人易接受 ,现已取代脑池造影检查。 1扫描技术:检查前 6h空腹,患者侧卧经腰穿,注人 5 8mL Omnipaque或 气体 3 5mL。拔针后,根据所用造影剂决定扫描体位;如采用水溶性造影剂 时取膝胸卧位,即头低脚高位。头低 30 60o角, l 3min后在头低 5 10o角 或俯卧位的冠状扫描方法进行扫描。如欲观察脑脊液的动力变化,于注人造 影剂后 2、 6、 12、 24h进行扫描,必要时可于 48h或 72h后扫描。采用气体造 影剂检查桥小脑角区时取头高脚低位,拔针后将上身慢慢抬高,注意保持侧 卧姿势,使人体矢状面与检查台面成 45o角, 2 3 min后,患者感到患侧耳胀 ,即令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向健侧倾斜 15o角,对颞骨进行薄层扫描。先 作患侧扫描,再扫描健侧对照。 2图像显示:可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图像,观察听神经瘤窗宽为 2 000,窗 位 250 400左右;观察鞍上池窗宽 500 1000,窗位 250左右。 7 颅脑 CT扫描技术 n (六) CT脑血管造影 随着螺旋 CT进人临床,由于短时间内完成大覆盖容积的连续扫描,加上计 算机后处理功能的提高,使得 CT血管造影成为可能。众多资料表明脑 CTA在 诊断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方面,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和确诊率。特别是直 径在 5 32mm的动脉瘤均能予以满意显示,且与 DSA结果一致。作为一种无 损伤性,且安全可靠的血管检查手段,脑 CTA对动脉瘤的诊断极具实用价值 。 l扫描技术:单一的脑 CTA检查是不足的,首先应进行常规颅脑 CT平扫,以 确定病灶位置。 CTA扫描前的准备同颅脑增强扫描。再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 选择扫描范围,一般从鞍底开始至病灶区结束。采用螺距 Pitch为 1或 1 5 ,层厚 lmm,重建间隔 0 5mm, 512 x512的矩阵。以 3 5mL s的流速快 速静脉注射造影剂 100mL,注药后 15 18s开始脑 CTA螺旋扫描。扫描结束后 再行常规颅脑增强扫描,这样即可以了解血管的情况,又可以了解血管之外 的颅脑内诸结构的情况及局部病灶的情况; 2图像显示:扫描所得到的 CTA原始图像可在操作台或工作站( Indy workstation)上进行 MIP重建,去掉骨组织及其他高密度影,以显示血管。 旋转 MIP图像多角度观察显示血管情况。还可充分利用 CTA原始图像进行 MPR 重建以及 3D重建,让人们从二维及三维立体概念上获得更多的诊断信息。 8 眼部 CT扫描技术 n 眼眶 CT检查主要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对限内肿瘤、炎性假瘤和 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有特殊价值。也用于眼外伤和眶内异物的检查。常 规采用轴位平扫,必要时可加冠状面扫描。对浸润性病变的定位及病 灶血供情况的了解可加增强扫描。对眶内静脉曲张可行加压检查,即 将颈部用血压计加压至 40mm汞柱,再行扫描检查。 (一)横断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双眼平视前方节描时眼球不要 转动,以听毗线为基线,从基线下 h 处向上扫描至眶上壁;或在头部 侧位定位片上设定扫描范围,从眶下壁扫描至眶上壁。也有用听毗线 与外耳道为交点,向下转 10o角为基线,对显示视神经及眼肌更佳。 扫描层厚 2 3mm,间隔 2 3mm, 512 X 512矩阵,扫描视野 25cm 。 2图像显示:观察眼球显示软组织,窗宽为 300,窗位 30左右;显示 骨质图像时窗宽为 1000,窗位 350左右。也可采用局部放大或重建放 大技术观察眼眶细节。 9 眼部 CT扫描技术 n (二)冠状位扫描 当病灶位于眶上、下壁时,为更好地显示眶壁 骨质破坏的情况,可加冠状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头过伸, 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描层面尽量与听毗线 垂直的原则,从眶尖或中颅窝扫描至眼睑。扫描 层厚、间隔与轴位相同。 2图像显示:窗宽窗位显示同轴位扫描。冠状面 扫描图像也可通过计算机多平面重建获得。虽然 图像不如冠状面扫描所得图像清晰,但可免去扫 描操作。 10 耳部 CT扫描技术 n 高分辨力 CT装置可清楚显示中耳及内耳结构,适用于先天性耳畸形、 中耳炎性疾病、肿 瘤性病变、颧骨外伤等检查。常规横断面扫描,无需增强,必要时可 加冠状面扫描。由于颧骨 内结构排列方位不同,在不同位置的层面上显示程度有差别,因此应 根据具体要求选择较适当的检查位置和角度。 (一)横断面扫描 l扫描技术:患者仰卧,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描层面平行于外 耳道与眶下缘的连线,对显示锤骨和钻骨的关系、鼓窦人口、耳蜗、 咽鼓管、颈动脉管、颈静脉孔、舌下管等颅底结构好。若取扫描层面 平行于外耳道与眶上缘的连线,即扫描层面向头侧倾斜与听毗线成 13o夹角,则对面神经水平段和膝部、外半规管、卵圆窗、圆窗和前 庭导水管等显示较好。扫描视野为 25cm,扫描层厚 lmm,间隔 lmm ,且采用高 kV,高 mA,大矩阵 760 X 760的高分辨力扫描。从外耳 道扫描至岩骨上缘。 11 耳部 CT扫描技术 n 2图像显示:所得图像作单耳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处理 。观察图像窗宽为 2 000 4 000, 窗位 -100 400。采用螺旋 CT扫描还可利用仿真内窥镜及 3D重建技术观察中耳锤骨及钻骨情况 6 29)。 (二)冠状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头过伸,力求头部两侧 位置对称,以利双侧对比观察。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 扫描层面平行于下颌升支后缘,从外耳道前壁扫描至乙状 窦前壁。可较好显示外半规管、钻蹬关节及钦骨与卵圆窗 的关系。扫描层厚 lmm,间隔 lmm。扫描条件和参数同 轴位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图像与横断面扫描相同,对于某些细 小结构,可加局部放大或再次重建技术观察。 12 鼻和鼻窦 CT扫描技术 n 鼻和鼻窦检查适用于鼻窦肿瘤、炎症外伤等。通常采用冠状位扫描方法,能 整体性观察鼻腔及周围结构,对鼻窦病变的上下关系显示较为满意。对齿槽 、胯部、眶底、筛上颌窦角和前颅窝底的显示均以冠状面扫描为好。鼻骨冠 状面扫描常适用于一侧鼻骨骨折,而健侧鼻骨挺直高耸,遮挡患侧鼻骨骨折 线,旦骨折处无塌陷,使普通 X线侧位片检查极易漏诊的情况。 (一)冠状面扫描 1扫描技术:可取仰卧头过伸或俯卧头后仰位。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 描层面尽可能与听毗线垂直或平行于上颌窦后缘为原则,从蝶窦扫描至额窦 。扫描视野 25cm,层厚 5mm,间隔 5mm, 512 x 512矩阵。对怀疑脑脊液鼻 漏的患者应以层厚 1-2mm,间隔 l 2mm的薄层扫描寻找漏口。对鼻骨外伤 怀疑鼻骨骨折的病人,以扫描层面平行于鼻根至鼻尖的连线,层厚 2Zmm, 间隔 2mm, 512 x 512矩阵,沿鼻背部作冠状面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鼻窦选择软组织窗宽 300 400,窗位 40和骨组织窗宽 1000,窗位 300左右。也可选择窗宽 2 000 3 000,窗位 -200 100左右, 对筛板、蝶窦及额窦分隔显示更佳。鼻窦图像经再次骨组织重建放大处理后 ,对提高图像的清晰度、病变内部密度差、显示细致解剖,以及微小病变的 能力效果更佳。 13 鼻和鼻窦 CT扫描技术 n (二)横断面扫描 常作为既要观察鼻咽部又要观察鼻窦的检查方法。或不能 适应冠状面扫描体位者。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片,使扫 描层面与硬跨平行,从硬胯开始向上连续扫描至额窦。扫 描层厚为 5mm间隔 5mm, 512 X 512矩阵。 2图像显示:选择软组织窗宽 300,窗位 15 30左右观 察鼻窦。必要时用骨窗观察骨结构。 (三)仿真鼻窦内窥镜扫描 1扫描技术:检查方法及扫描范围同鼻窦横断面扫描, 采用层厚 lmm,重建间隔 lmm,螺距 PitCh为 1或 1 5的螺 旋扫描。 2图像显示:所得图像在工作站上利用仿真内窥镜技术 观察。 14 面部 CT扫描技术 n 主要用于检查鼻咽部肿瘤、放疗后复查,以及腮腺肿瘤和 炎症病变等。对鼻咽部检查常规横断面平扫。也可作直接 增强扫描,以提高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间的密度差别 。对腮腺的检查则需要平扫加增强扫描。 (一)平扫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在头颅侧位定位片上,扫描鼻 咽部以扫描层面与硬跨平行,从鞍底扫描至硬跨上缘。层 厚 2 3mm,间隔 2 3mm, 512 X 512矩阵,扫描视野 25cm。扫描时嘱咐病人不要吞咽,平静呼吸。扫描腮腺 以听毗线为基线,从外耳孔扫描至下颌角支部。层厚可选 用 5mm,间隔 5mm, 512 X 512矩阵。 2图像显示:显示图像选择软组织窗宽 300,窗位 30 40左右。观察鼻咽部还需调骨组织窗观察颅底有无骨质破 坏 15 面部 CT扫描技术 n (二)增强扫描 1扫描技术:扫描前 4 6h空腹,且碘过敏试验呈阴性。 扫描范围及层厚、间隔同轴位平扫。以 2 5 3mL s的 流速,快速团注造影剂 50mL,即行连续扫描或螺距 Pitch 为 1的螺旋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图像的窗宽、窗位与平扫图像相同。 可利用光标测量病变大小和 CT值。 (三)颜面部 3D扫描 3D成像技术立体显示颜面部的病变、骨折,为术前诊断提 供出有价值的信息。 1扫描技术: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扫描范围应包括眉 弓至整个下颌。采用层厚 3mm,重建间隔 1 5 3mm的 薄层螺旋扫描。 2图像显示:所得图像在工作站上进行 3D骨重建,以显 示整个面骨,并旋转 3D图像多角度观察。 16 喉部 CT扫描技术 n 喉部 CT用于检查喉部肿瘤和喉部损伤。多用横断面平扫。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下颌稍仰起以使喉腔中轴与扫 描线垂直。在颈部侧位定位片上,扫描层面从会厌扫描至 声门下 1cm,即从舌骨扫至环状软骨下缘 1cm。扫描层厚 2 5 3mm,间隔 2 5 3mm, 512 X 512矩阵,扫描视 野 25cm。采用连续扫描或螺距 Pitch为 1的螺旋扫描。病 人可在平静呼吸状态下进行检查。亦可采用屏气检查减少 颈和口底部的扫描伪影,但会使下咽处于塌陷状态,从而 影响该部位病变的诊断。有让病人扫描时连续发 “E”音, 可较好显示声带、梨状窝尖端、咽后壁及构会厌袭的形态 和病变。 2图像显示:观察喉部采用软组织窗宽 300 400,窗位 35左右。所得图像经冠状面、矢状面重建与轴位像互补。 亦可采用仿真内窥镜技术,提高喉部病变诊断率。 17 颈部 CT扫描技术 n 颈部有大量软组织,如肌肉、筋膜、软骨、淋巴 组织及血管等, CT平扫多呈中等密度,因此,颈 部 CT检查时常使用增强检查,以提高病变组织与 邻近正常软组织间的密度差别。 (一)平扫 1扫描技术:扫描时病人取仰卧位,头部稍后仰 ,使下颌支与检查面垂直。先摄取颈部侧位定位 片,选择扫描范围从胸腔人口至下颌角。扫描层 厚 10mm,间隔 10mm, 512 X 512矩阵。采用连 续扫描或螺矩 PitCh为 1的螺旋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颈部窗宽 300,窗位 30左右。 18 颈部 CT扫描技术 n (二)增强扫描 做好增强前准备后,在平扫的基础上视病变区大小,可选 层厚 3 5mm,间隔 3 5mm的薄层增强扫描。 (三)颈部 CTA扫描 颈部 CTA扫描可协助诊断颈总动脉狭窄或扩张,动脉炎及 动脉畸形等。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头后仰,使下颌支与检查床面 垂直。在颈部侧位定位片上,确定扫描范围从颈 6、 7椎 体向上扫描至颅底。扫描层厚 2mm,重建间隔 1.5mm, 512 x 512矩阵, 25cm扫描视野,螺距 Pitch为 l 1 5。以 3mL s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 100mL,注药后 13s 18s 即行颈部 CTA扫描。 2图像显示:所得 CTA图像经最大密度投影( MIP)以显 示颈 A血管。并旋转角度多方位观察。 19 甲状腺 CT扫描技术 n 用于检查甲状腺肿瘤、炎性病变等。多采用横断面平扫再 加增强扫描的方式。 1扫描技术:检查前 4 6小时空腹,并碘过敏试验呈阴 性。患者取仰卧位,头稍后仰。在颈部侧位定位片上,扫 描层面从第 5颈椎下缘扫描至第 1胸椎。扫描层厚 5mm, 间隔 5mm, 512 X 512矩阵, 34cm扫描视野和 25cm视野 显示。平静呼吸状态下行连续扫描或螺距 Pitch为 1的螺旋 扫描。增强时,静脉快速团注造影剂 80 100ml后,即对 平扫范围行增强扫描。扫描条件及参数与轴位平扫相同。 2图像显示:选择窗宽 300,窗位 30左右观察甲状腺, 并测量病灶大小及 CT值。 20 腹部 CT扫描技术 n CT扫描对腹部的肝、胆、脾、胃、胰、肾、肾上腺及腹膜 后等疾病的诊断和显示效果,特别是实质部分的显示,是 传统 X线摄影所不及的。与 B型超声显像和 MRI这些成像技 术的相互补充,显著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一)检查方法 常规腹部 CT检查前应避免一周内施行钡剂检查,且患 者均需禁食 4 6h,并碘过敏试验呈阴性。扫描前半小时 口服 2%-2.5%的泛影葡胺造影剂 500 800mL以充盈上腹 小肠,上检查床前再口服 200mL,以充盈胃及十二指肠。 训练病人在扫描过程中先吸气、再吐气后屏气。并嘱咐病 人尽量保持呼吸幅度一致,以保护整个扫描无遗漏区域。 腹部 CT常规先平扫再加增强扫描,采用剑突为定位标志, 先摄取腹部正位定位片,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范围。 (二)扫描技术 21 腹部 CT扫描技术 n (二)扫描技术 1肝、胆、脾扫描 ( 1)平扫:在腹部定位片上选择扫描范围从隔顶至肝下缘。常规选择扫描层 厚 10mm,间隔 10mm, 512 x 512矩阵, 35 40cm的扫描视野。一次屏气 完成全肝的连续扫描或螺距 Pitch为 1的螺旋扫描。 ( 2)增强扫描:在平扫的基础上视病灶的大小,增强时可采用 5 10mm的 扫描层厚和间隔。由于 CT是目前检出肝脏病变最敏感的方法之一,采用适当 的增强方法,可提高病灶的检出率。众多资料证明肝内小病灶在动脉期的检 出率为 90%以上,门脉期为 60% 70%。因此,肝脏增强最好进行多期扫描 。即以 3ml 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 80 100mL,注药后 25s行全肝动脉期 扫描; 45 60s行全肝门脉期扫描; 5 min后对病灶区行延迟扫描。动脉期扫 描能明显改善对肝内小病灶的检测能力,动脉期和门脉期两期结合能提高检 出率及诊断的正确性。 众所周知,肝血管瘤病灶增强早期从周边开始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逐渐向 中心扩展。延迟期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充填。而肝癌病灶增强,则早进早出。 因此,肝脏增强时,如果无条件进行多期扫描,在全肝增强扫描后,一定要 对病灶行延迟扫描。延迟时间 5 8min,必要时可延迟 15min,以利于鉴别诊 断。 22 腹部 CT扫描技术 n ( 3)肝脏血管造影 CT扫描:高分辨力的螺旋式血管造影 CT对肝内小肿瘤的 灵敏度高于常规 CT。可检出直径 25mm的小病灶。其方法分为动脉造影 CT ( CT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 CT( CTAP)。前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置 于肝固有动脉内,再送人 CT检查室扫描。常规以 lmL s的流速注人 30%的造 影剂 50 70mL,注药后第 5s行 2mm层厚,重建间隔 1 5mm,螺距 Pitch为 1- 1.5的螺旋扫描。亦可采用每次间歇注人 10 15mL,每次 3 4层的动态扫描 ,直至全肝扫描完毕。为避免肝动脉变异情况,在作 CTA之前,应先行腹腔 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如发现变异,可将导管分别置于右肝和左肝动脉 内,重复上述 CTA扫描。经股动脉门脉造影,是将导管置于肠系膜上动脉或 脾动脉内。同样在行 CTAP扫描前需作腹腔血管造影,以确定导管所在位置, 并借以评估门静脉的血流情况,其 CTAP扫描方法与 CTA的扫描方法相同,以 1 1 5mL s( 2 3ml/s)流速,注人 60造影剂 80 150mL,注药后 第 20s行螺旋扫描,亦可以 2 3ml/s 流速,注人 150 180mL,分几组对全肝 进行动态扫描。 以上两种方法皆后损伤性检查,只适用于在其它方法检查后仍有疑问的病 例。扫描所得图像经最大强度投影得到肝动脉或门脉 MIP图像。并可多角度旋 转观察。 23 腹部 CT扫描技术 n 2胆道 CT扫描 CT对胆道梗阻以及胆道病变向胆管腔外浸润扩 展或腔外病变侵犯压迫胆管,能作出可靠的诊断 。 ( 1)扫描技术:检查前 4 6h空腹,做碘过敏试 验,扫描前半小时和上检查床前口服 2 2 5 泛影葡胺造影剂各 200mL。如怀疑胆总管下端有 阳性结石,可不喝造影剂或改喝白开水。 在腹部定位片上,扫描层面包括肝脏、胰腺和壶 腹等区域。平扫层厚 10mm,间隔 10mm, 512 X 512矩阵,屏气后连续扫描或螺旋扫描,增强时扫 描层厚可减至 5mm,间隔 5mm, 24 腹部 CT扫描技术 n 快速团注造影剂 100mL后,再对上述区域进行扫描。也有采用口服碘 番酸片后 12 14h再行 CT扫描,或静脉注射胆影葡胺 40mL,缓慢注 射后 lh左右再进行 CT扫描,可清晰显示胆囊内或胆囊壁的占位病变。 由于胆道造影副反应较大,可将 40的胆影葡胺加人 5的葡萄糖溶 液 200mL中滴注,可明显减少副作用,且提高胆管显影率。 近来有资料报道,对临床疑为胆管癌或平扫时只见肝内胆管扩张的 病例,采用 150mL造影剂量, 2 5mL s的流速,层厚 5mm,间隔 5mm,螺旋 CT层厚为 7mm,螺距 Pitch为 1,进行常规 CT增强扫描。 在注药后的 10min,对病灶区域(即在低密度区或在正常和扩张胆管 的移行段)进行延迟扫描。有助于胆管癌的诊断。 ( 2)图像显示:观察胆囊泛影葡胺增强图像,窗宽 200,窗位 50 40。胆影葡胺增强图像,窗宽 300 400,窗位 70 100HU。 25 腹部 CT扫描技术 n 3胰腺 CT扫描 胰腺位于上腹部的腹膜后肾旁前间隙内。 CT能清楚地勾划出胰腺的位置、形 态、大小。对胰腺病变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 ( 1)扫描技术:胰腺扫描与肝脏扫描前的准备相同。在腹部定位片上,扫描 层面从肝门到十二指肠横部。扫描层厚平扫时可取层厚 10mm,间隔 10mm , 512 x 512矩阵,一次屏气做连续或螺旋扫描。增强时采用层厚 5mm,间隔 5mm的薄层扫描;以 2 5 3mL s的流速快速注射造影剂 80 100mL。也 有资料表明利用螺旋 CT双期扫描方法对诊断胰岛素瘤很有价值。其方法是患 者经临床空腹胰岛素及口服糖耐量试验等提示胰岛胰瘤。扫描前半小时和扫 描前分别口服 5葡萄糖盐水 800 1000mL和 200 300mL,以充盈胃肠道, 使胰腺界面显示清晰。平扫用层厚 10mm,间隔 100mm,以确定胰腺位置。 增强时层厚选择 3mm,间隔 2 3mm,以 3mL 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 100mL,注药后 25s开始动脉期扫描; 65s行门脉期扫描。胰岛素瘤在动脉期 明显比胰腺强化,而门静脉期密度明显下降与胰腺实质基本相同,且低于血 管。 对急性胰腺炎患者,扫描前不能喝任何造影剂或水。由于急性胰腺炎的 CT 表现,多为胰腺增大或弥漫性增大。扫描时可勿需薄层扫描,平扫或增强扫 描均可采用层厚 10mm,间隔 10mm的扫描。 ( 2)图像显示:观察胰腺图像窗宽为 200 250,窗位 40左右。 26 腹部 CT扫描技术 n 4肾脏 CT扫描 CT是目前诊断肾脏疾病的主要影像学方法,可观察肾脏的分泌、排泄 功能,肾盂、肾盏的形态表现,以及阳性结石等。 ( 1)平扫:肾脏扫描技术条件与其它腹部检查方法相仿,常规平扫 加增强扫描。检查前口服 2 5造影剂 500 800ml,扫描前再口服 200 300mL,以充盈胃和十二指肠。在腹部定位片上扫描层面从胸 11椎体下缘扫描至腰 4 5水平。采用层厚 10mm,间隔 10mm, 512X512矩阵。一次屏气作全肾脏连续扫描或螺旋扫描。 近来常用不喝造影剂,只对肾脏、输尿管及膀胱进行薄层平扫,对 寻找结石有独特价值。其方法为在腹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范围从肾门 开始至膀胱底部结束,先用扫描层厚 5mm,间隔 5mm, 512 x 512矩 阵,屏气后行连续或螺旋扫描。发现结石影,再在其范围作 2 3mm 的薄层扫描。所得薄层图像经多平面重组,对显示输尿管结石更佳。 ( 2)增强扫描:增强检查是肾脏 CT扫描所必需的步骤。在平扫的基 础上,视病灶大小,以 2 2 5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 60-100mL ,扫描层厚 5 10mm,间隔 5 10mm,屏气后行连续或螺旋扫描, 采用单层动态扫描,可获得造影剂自皮质到髓质的全过程。 27 腹部 CT扫描技术 n ( 3)肾动脉 CTA扫描:有助于观察肾动脉闭塞和狭窄。其检查前准备 同增强扫描,层厚 2mm,重建间隔 1 5mm,以 4 5mL s的流速, 静脉注射造影剂 80mL,延迟时间 12s,即行螺距 PitCh为 l 1.5的螺旋 扫描,扫描范围从胸 11椎体下缘至腰 4 5水平。所得图像经 MIP成像 ,可多角度旋转观察。 5肾上腺 CT扫描 ( 1)扫描技术:在腹部定位片上,扫描层面从胸 11 椎体下缘扫描至 肾门。扫描层厚 5mm,间隔 5mln, 52 x 512矩阵,屏气后连续扫描 或螺旋扫描。若 CT示两侧肾上腺正常而临床高度怀疑为肾上腺嗜铬细 胞瘤时,扫描范围应包括纵隔到腹主动脉分叉处。可用扫描层厚 10mm,间隔 10mm扫描,寻找病灶。增强时,以平扫所示肾上腺位 置,用 2 3mm的层厚, 2 3mm的间隔,注射造影剂 80 100mL后 立即扫描。 ( 2)图像显示:观察肾上腺窗宽 250 300,窗位 30 40左右。 28 腹部 CT扫描技术 n 6胃和肠道 CT扫描 ( 1)胃和十二指肠扫描:检查前口服造影剂 500 800mL,亦可口服 饮用水,对胃壁的显示明显优于阳性造影剂。在腹部定位片上,选取 扫描范围应包括胃和十二指肠在内的整个上腹部。层厚 10mm,间隔 10mm, 512 x 512矩阵。屏气后连续扫描或螺旋扫描。增强时可在局 部区域加 5smm的薄层扫描。扫描方法同常规腹部增强扫描。 ( 2)肠道仿真内窥镜扫描:检查头天晚上 8点口服 50的硫酸镁 60mL清洁肠道,并禁食至检查。扫描前经肛门灌注 1000 1500mL空 气,也可在检查前 5 10minndn肌内注射 654 2注射液 10 20mg后 再注人空气。先摄取腹部正位定位片,选择扫描范围。以层厚 3 5mm,重建间隔 1 5 3mm,螺距 Pitch为 1或 1 5的螺旋扫描。一次 屏气扫完全腹。如发现病变受到肠腔内少量肠液遮盖时,可变换体位 (俯卧或侧卧)重新扫描。所得图像行仿真内窥镜观察。 29 盆腔 CT扫描技术 n 盆腔器官较少运动,很少受呼吸和肠蠕动的影响 。 CT能准确地显示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卫生类专业知识试卷(卫生信息化与卫生检验技术案例)试题集
- 国际关系学院《钢结构设计1》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大连理工大学《制革机械》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数字化相关软件》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职业生涯辅导》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安全管理与法规》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燃气行业中级工考试热点解析
- 德阳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数据与流程建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端开发综合项目实训一》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政治面试热点解析
- 2025年秋招:新媒体运营笔试题目及答案
- 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输电运维班)
- 感染性休克的护理诊断与措施
- Unit 14 I remember meeting all of you in Grade 7(大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课件 人教新目标九年级英语全册
- 肺炎护理试题填空及答案
- 食材配送 售后服务方案
- 心电监护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安全操作规程修订要求
- 2025年四川绵阳燃气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至2030盾构机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
- 【公开课】物质的转化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