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培训 _第1页
麻疹培训 _第2页
麻疹培训 _第3页
麻疹培训 _第4页
麻疹培训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EFI 、 AFP 、麻疹培 训 目录 一、 AFEI 二、 AFP病例 三、麻疹、风疹监测 3 一、 AEFI的概念 二、 AEFI的报告 三、 AEFI的发生原因 一、 AEFI 内容提要 AEFI(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 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 或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5 AEFI按发生原因分类 AEFI 一般反应一般反应 异常反应异常反应 疫苗质量事故疫苗质量事故 实施差错事故实施差错事故 偶合症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心因性反应 其他其他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事故预防接种事故 6 一般反应 n 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 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对应于 WHO的常见、轻 微的疫苗反应。 n 全身反应 发热:分为轻度( 37.1 37.5 )、中度( 37.6 38.5 )和重度( 38.6 )。部分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 5 6小时或 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 1 2天,很少超过 3天 ;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到 2 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 6 12小 时达高峰,持续 1 2天。注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 间稍晚。 n 部分受种者除体温上升外,可能伴有头痛、眩晕、恶寒、乏力 和周身不适等,一般持续 1 2天。个别受种者可发生恶心、呕 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有持续 2 3天者。 7 一般反应 n 局部反应 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 为弱反应( 2.5cm)、中反应( 2.6 5.0cm)和强 反应( 5.0cm)。凡发生局部淋巴管 /淋巴结炎者均 为局部重反应。 n 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 24小时或稍 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 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 5.0cm。有的伴有局部淋巴 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这种反应一般在 24 48小时 逐步消退。 n 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 2周左右在局 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 3 5周结痂,形 成疤痕(卡疤)。 n 接种含吸附剂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 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8 异常反应 n 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 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 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对应于 WHO的罕见、严重的疫苗 反应。 n 无菌性脓肿 n 热性惊厥 n 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局部过敏性反应 (Arthus反应 ) 、 血管性水肿 n 多发性神经炎 n 接种卡介苗后淋巴结炎 9 疫苗质量事故: 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 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实施差错事故: 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 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 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偶合症: 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 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或者,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 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 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 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心因性反应: 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 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反应。 10 内容提要 一、 AEFI的概念 二、 AEFI的报告 三、 AEFI的发生原因 11 AEFI的报告 谁报告? 报告什么? 向谁报告? -各级各类 医疗机构 、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和 接种单位 及 其执行职务的 人员 -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 接到相关报告 , -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 药品监督管 理部门 报告。 -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 第十条 12 AEFI的报告 报告内容: 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儿童监护人姓名、 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的时间和 人数、主要临床特征、初步诊断和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 告人、报告时间等。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 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 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 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 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应当在发现后 2小时内 ,向所在地县级卫 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13 AEFI报告范围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情形: (卡介苗 ) 14 AEFI报告形式 n 接种单位以电话、传真等最快方式填报 “ 疑似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报告卡 ” n 接报后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核实报告卡内容, 并录入上报到国家网络报告系统中 n 群体性反应需填报 “ 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 卡 ” 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同时按其要求报告到国 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中。 15 内容提要 一、 AEFI的概念 二、 AEFI的报告 三、 AEFI的发生原因 16 AEFI发生的主要原因 疫苗本身因素疫苗本身因素 疫苗使用因素疫苗使用因素 受种个体因素受种个体因素 其他因素其他因素 毒株毒株 接种对象不当接种对象不当 健康状况健康状况 接种时间接种时间 纯度与均匀度纯度与均匀度 禁忌证掌握不严禁忌证掌握不严 过敏性体质过敏性体质 药物影响药物影响 生产工艺生产工艺 接种部位、途径不正确接种部位、途径不正确 免疫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不全 其他其他 附加物附加物 接种剂量和次数过多接种剂量和次数过多 精神因素精神因素 污染外源性因子污染外源性因子 误用与剂型不符的疫苗或稀释液误用与剂型不符的疫苗或稀释液 制造中的差错制造中的差错 疫苗运输或储存不当,使用时未疫苗运输或储存不当,使用时未 检查或使用中未摇匀检查或使用中未摇匀 不安全注射不安全注射 17 1、疫苗使用因素 n 不同疫苗有不同的接种对象,对象选择不当,容易导致反 应的发生。 成人或较大年龄儿童一般不主张注射儿童用的吸附白 喉疫苗,除非锡克试验证明无白喉免疫力;或用成人 型白喉疫苗予以注射,否则可能发生较重反应。 百日咳仅 6岁以下儿童接种,以防发生异常反应 年老体弱或重度衰弱的人,不主张接种各种疫苗,否 则易发生晕厥,或因接种反应引起其他原有疾病发 生 。 ( 1)接种对象不当 18 ( 2)禁忌证掌握不严 n 禁忌证 如果机体某些反应性不正常或处于某种病理或生理状态 ,接种疫苗后可能对机体带来某些损害,甚至引起严重 的异常反应。 n 违反任何禁忌证都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发生概率及反 应严重程度随疫苗种类、禁忌证的性质而异。 违反特殊的禁忌证比违反一般禁忌证危险要大 禁忌证可能没有明显的体征表现,特别是处于某些传染 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的病人,以及有过敏史者往往不易 发现。 正确掌握禁忌证对防止严重反应或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n 禁忌证的判断必须仔细询问病史和以往的健康状况 19 ( 3)接种部位、途径不正确 n 接种途径和部位 皮下注射:选择运动不多、神经分布较少和不容易污 染的部位,故常在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下。 肌内注射:选择臀大肌外上 1/4处,或上臂三角肌中 部。 皮内注射和皮上划痕:上臂三角肌中部。 n 疫苗各有不同的接种部位和途径,不得任意更改,以防止 发生不良反应。 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如百白破、白破、白喉疫苗)注 射太浅,可引起局部反应或注射部位脓肿。 20 ( 4)接种剂量和接种次数过多 n 要获得足够的免疫力,必须要有足够的抗原刺激量 抗原剂量低于一定限度,不足以调动机体的免疫反 应。 在一定限度内,免疫力的产生和注入剂量成正比。 抗原剂量增至一定程度,抗体增长较缓,达到最高限 度后不再增加,超过限度,反而抑制抗体上升,而且 加重反应。 接种剂量随接种方法、疫苗和年龄而异 n 大部分疫苗的使用剂量随年龄增大而递增 n 成人剂量给儿童使用,可引起反应加剧。 n 有些疫苗的不良反应与注射次数有密切关系 注射百白破引起的局部红肿与发热反应的程度随着接 种次数而增加。 21 ( 5)误用与剂型不符的疫苗或稀释液 n 疫苗剂型必须根据接种对象和接种途径选择,错 用剂型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n 疫苗用错误的稀释液溶解可引起局部反应。 n 误用药物代替疫苗或稀释液可引起药物反应。 22 ( 6)疫苗运输或储存不当 ,使用时未检查或使用中未摇匀 n 使用安瓿已破损或裂缝的疫苗,或开启后暴露时间过长 ,有可能被细菌污染。 n 疫苗在运输或保管中受高热或冻结的影响,也可引起不 良反应的发生。 n 曝晒在阳光下时间过长可使疫苗变性,不但使用效果极 差,而且会加重反应。 n 疫苗(特别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在使用前未充分摇匀, 致使液体浓度不均,引起局部反应加重或无菌性脓肿。 卡介苗接种后局部脓肿和淋巴结炎与疫苗的活菌数有 很大关系,疫苗必须充分摇匀、剂量准确。 23 ( 7)不安全注射 n 脓肿及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医源性疾病传播 注射器、针头不消毒或不严格消毒 一次性注射器:使用率低、不焚毁或消毒深埋、重复使用 接种时未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注射器或疫苗使用时间过长,受到空气中细菌或操作人员 污染 注射局部消毒不严 n 注射技术不当:创伤性麻痹、卡介苗淋巴结炎 n 注射器混用或处理不当:过敏性休克 24 2、受种个体因素 n 重度营养不良、经常低热、消耗性疾病的恢复期:加重 反应 n 体质过度衰弱、疲劳等:晕厥 n 体弱儿童接种卡介苗:局部淋巴结肿大或破溃 n 消化功能差的儿童口服脊灰疫苗:较易发生胃肠道症状 ( 1)健康状况 25 ( 2) 过敏性体质 n 过敏性体质者受同一抗原再次或多次刺激后,易发 生过敏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紊乱 n 以往有过敏反应疾病者,预防接种后易再次发生过 敏反应。 26 ( 3)免疫功能不全 n 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者、免疫功能衰退者,在接种 活疫苗后易发生异常反应 轻度局部感染:如卡介苗 与病毒血症有关的轻度全身性感染:如麻疹疫苗、 水痘疫苗等 正常个体感染后常有低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及其 他轻度症状,通常呈自限性。 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者,对病原性很弱的微生 物缺乏抵抗力,常引起严重或持续感染,甚而致 死。 27 ( 4)精神因素 n 精神因素引起的反应 不是由抗原抗体机制所引起的,在临床上只有精神或 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而检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病变。 与精神因素和身体素质有很大关系,不仅预防接种可 以引起,而且其他任何一种因素对精神上造成刺激均 可引起 n 临床上,服药、输血、计划生育手术等均有发生。 通常发生在 7岁以上儿童,以少年、青年居多,成人亦 有发生。 幼儿的反应不同,往往发生焦虑性呕吐、屏气,导致 短时间神志丧失,有时尖叫或跑开,以其特有的形式 表现出来。 28 3、其他因素 n 接种时间 预防接种时间可能影响接种后的反应,但不是绝对的因素。 接种时间一般在下午 3 4时,经过长时间的睡眠和休息,可以减轻反 应。 n 药物影响 在接种某些疫苗后,服用溴剂可减少全身和局部反应的发生率。 应用免疫制剂者,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 n 导致继发性免疫缺陷,发生严重致死性反应 n 氮芥、环磷酰胺、白血宁、硫唑嘌呤、氯霉素及其衍生物、氯喹、吲 哚美辛(消炎痛) n 其他 预防接种后进行剧烈运动和重度体力劳动会加重反应。 内分泌、营养、射线照射等影响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低下的人,不仅免疫效果差,而且可能发生异常反应 n 糖尿病病人进行接种可能加重反应的发生 n 维生素缺乏者抗体不易形成,接种活疫苗应慎重 29 二、急性迟缓性麻痹( AFP )病 例1、目的 ( 1) 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 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 2) 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 VDPV )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 3) 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 4) 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 略提供依据。 30 三、急性迟缓性麻痹( AFP )病 例2、定义 所有 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 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 AFP病例。 AFP病例 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 急 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 消失 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征候群 。 31 常见的 AFP病例 包括以下疾病: ( 1)脊髓灰质炎; (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GBS) ; (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 (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 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 5)神经根炎; (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 7)单神经炎; 32 常见的 AFP病例 包括以下疾病: ( 8)神经丛炎; (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 钾性麻痹); (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 明性肌病); (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 12)肉毒中毒; (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33 3、高危 AFP病例 年龄小于 5岁、接种 OPV次数少于 3次或服 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 AFP病例;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34 各级医疗机构要向有关临床医生培训 AFP 病例的定义、监测要求及其重要性,提高报病 意识。 。 4、要求 35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发现 AFP病例后 ,城市在 12小时、农村在 24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 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 报告内容包括:发病地点、家长姓名、患者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麻痹日期、临床初步诊 断等。 5、 AFP病例报告 36 所有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 童医院、传染病医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均为 AFP 主动监测医院 ,每旬 开展 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 人口集中的乡级医院 每旬 开展 AFP病例主动搜 索工作;交通不便以及边远的乡级医院也应定期开 展 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 6、主动监测 AFP主动监测医院 : 37 AFP主动监测医院每 月 开展本院的 AFP病例的 主动搜索 。 开展主动监测时,监测人员应到监测医院的儿 科、神经内科(或内科)、传染科的门诊和病房、 病案室等,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 与医务人员交谈,主动搜索 AFP病例,并记录监测 结果。如发现漏报的 AFP病例,应按要求开展调查 和报告 。 6、主动监测 主动监测工作的内容 : 38 6、主动监测 AFP主动监测医院应于 每月 2日前、以报表形 式向辖区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AFP 监测医院旬报表 ” (附表,表 2); AFP主动监测医院如经过核实 未发现就诊 AFP病例,应进行 “ 零 ” 病例报告。 39 6、主动监测 AFP病例月报表(监测医院用 ) 40 6、采样 对所有 AFP病例应采集双份大便标本用于病毒 分离。标本的采集要求是:在麻痹出现后 14天内 采集;两份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 24小时;每份 标本重量 5 克(约为成人的大拇指末节大小)。 41 三、麻疹(风疹)监测 (一)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 控制疫情。 (二)掌握麻疹、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免疫 状况,确定易感人群,加强预测预警。 (三)了解麻疹病毒学特征,追踪病毒来源、传播轨 迹。 (四)评价麻疹、风疹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消 除麻疹策略措施提供依据。 1、目的 42 三、麻疹(风疹)监测 ( 1)前驱期:发热到出疹,一般持续 3-4天,此期主 要变现为上呼吸道炎症及眼结膜炎所致的卡他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咳嗽、鼻涕、流泪,眼结膜充血、 畏光,咽痛、全身乏力等。 ( 2)出疹期:病程第 3-4天时发热、呼吸道症状明显 加重,并开始出现皮疹。首发于耳后、发际,渐至前 额、面部,自上而下扩散至胸、腹、背及四肢,最后 到达手掌和足底。 ( 3)恢复期:皮疹达到高峰后, 1-2天内迅速好转, 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 ,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斑,并于 1-2周后消失。皮疹消 退时有糠麦麸样细小脱屑。 2、典型麻疹 43 发病年龄后移 , 过去麻疹发病多为 5岁以下儿童,尤以 1 2岁最多。现在患麻疹者大多是 8个月以内婴儿和 7岁以 上学龄儿童,成人偶有发病。成人麻疹中毒症状较重,发 热多在 39 40 ,有麻疹黏膜斑,半数患者皮疹有出血 倾向,常伴有嗜睡等症状,但并发症较少,预后良好。 轻型或非典型患者增多,皮疹以斑丘疹多见,亦可有 疱疹、出血点样皮疹等其他形态皮疹。而发热、上呼吸道 炎症及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常无麻疹黏膜斑。出疹顺序先 从四肢出现,逐渐向胸背呈向心性发展。 麻疹以 10月至次年 2月为发病季节,普种麻疹疫苗后, 发病季节后移至每年 3 5月份。 3、麻疹新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